國度1分鐘(69) – 正確認識聖經創造論

+按圖放大

正確認識聖經創造論

創世記關於創造及世界早期歷史的記載飽受主張無神論的進化觀點衝擊,甚至有教會和信徒將科學假設與歷史事實混淆,扭曲或輕看聖經的權威,使福音的基礎被破壞。然而,聖經創造論是不容妥協的。今日信徒應該全面認識聖經所記載的創造論。

聖經創造論

創世記第1章明言神在6日內創造了天地及所有生物,所有生物各從其類的繁殖後代。人在第6日被造,因著亞當夏娃的墮落,死亡和混亂進入了世界。地球歷史只有數千年,所有化石是由全球災難性洪水造成,洪水中只有挪亞一家和少量動物能存活。但因19世紀地質學出現的均變論,使地球歷史從數千年延伸至數百萬年成為主流說法。

聖經創造論的重要性

  1. 聖經才是記述創造的終極權威,而不是不斷轉變的科學意見。
  2. 相信六日創造論,才可以訂立福音的歷史根源,包括亞當夏娃的被造和墮落帶來的死亡與破壞及末後的新天新地。
  3. 如果聖經不是宇宙的真實歷史,基督信仰只會變為一個哲學想法而已。

六「日」創造根據

  1. 創世記是平鋪直敘的歷史記述,不是詩體。希伯來文對於歷史記載有特定的文法,如大量使用連接詞,而創世記是以此方式寫成。
  2. 「日」的解讀:
    希伯來文學者都支持六日創造是「字面解釋」,希伯來文Yom「日」字,在聖經出現過410次,都是指平常的一天。
  3. 聖經指明創造是以一周為基礎 (出 20:11),神的日子與人的日子是一樣的。假如我們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明白神的話語,那麼讀聖經就沒有意義。

關於「有神進化論」(Theistic Evolution)的謬誤

「有神進化論」認為科學負責解釋宇宙起源的歷史,聖經只是說明世界為何出現。

  1. 有違神的良善:
    神創造的世界本是好的,神不會在人類出現前幾億的時間任由死亡和苦難發生在世界上。罪因人犯罪才進入世界,死亡和苦難才出現。
  1. 有違福音的內容:
    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又是從罪來的,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裏眾人也都要復活。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林前15:21-22,羅5:12-21,加3:13)
  1. 有違末世的內容:
    將來在新天新地再沒有死亡和苦難,是復興到神原本的創造的狀態。
  2. 正確解讀聖經:
    聖經多處引述創世記的人物或事件,新約中耶穌及其門徒多次提到創世記時,也視為真實的歷史。

關於「古老地球論」的謬誤

「古老地球論」認為創世的每日等於數千萬年,嘗試容納科學的框架,然而它與聖經所描述的創造仍有以下牴觸:

聖經創造論 古老地球論/進化論
先有地球後有太陽星宿 先有太陽星宿後有地球
地球起初被水包圍 地球起初是一團熔岩
先有海洋後有旱地 先有旱地後有海洋
生物在陸地上出現 生物在海洋裡出現
先有植物後有太陽 太陽出現,過了許久才有植物
魚類及鳥類同時被造 先有魚類,過了許久才有鳥類
先有鳥類後有陸上動物 先有陸上動物後有魚類
人和恐龍共存 恐龍絕種多時,人類才出現

關於「時溝論」或「毀壞重造論」的謬誤:

在創1:1及1:2加入一段時溝,兼容科學界的看法。神創造天地以後,有一段時間,撒旦令地球變得敗壞,神以洪水審判牠,並重新創造,那時才開始第一天。另一種說法指創1:2及1:3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然後創造周才開始。

  1. 如果神創造的世界本來已經有數億年的死亡和苦難,神的救贖就顯得沒有必要。
  2. 「天地」的希伯來文是指宇宙間的一切,不只是地球。
  3. 創1:2開首的希伯來字母「Vav」,作為「解釋功能的連詞」,因此第2節是第1節的補充說明,中間不牽涉數千萬年
  4. 第2節希伯來文「Hayah」英文只能解作”was”(中文「是」),不能解作”became” (中文「變成」)
  5. 「空虛混沌」只有「未形成和未填滿」的意思,不一定是邪惡或審判的結果。

參考資料

《創世答問》(The Creation Answers Book )—唐.巴滕、大衛.卡奇普爾、喬納森.薩爾法提、卡爾.威蘭編著,Creation Book Publishing, Ch. 2-4。

相關文章:聖經如何看進化論

香港大部分信徒沒有固定聚會 新護教學以行動彰顯神

近期有調查報告指出,香港自稱為基督徒的人口與恆常參與教會聚會的人數有很大落差,代表大部分基督徒都沒有固定參與教會聚會。柏祺城市轉化中心於126日舉行主題為「相信但不相干?」的首次轉化實踐研討會,盼望透過公佈「留堂會、離堂會」問卷調查的研究結果,本地和海外學者的主題講座,探討信徒群體如何在公共空間中表達自己和信仰。聚會在伯特利神學院舉行,超過100人與會。

「留堂會、離堂會」研究結果

根據2014年的香港基督教教會普查,參與崇拜的基督徒約佔香港人口4.6%。柏祺城市轉化中心收集由2006年至2018年出版的香港學術研究文章當中有宗教數據的47份作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得出香港基督徒 (不包括天主教徒)比例約為20.4%至29.3%,顯示香港不少基督徒沒有穩定的教會生活(表一)。為了解香港基督徒的信仰狀態和經歷,柏祺去年進行了「留堂會、離堂會」研究,結果由中心總監陳敏斯博士發表。柏祺在2018年10月至12月間透過網上問卷訪問了2400多人,當中接近九成是基督徒,女性佔六成。研究報告以參與教會聚會穩定程度分為3個組別:1、恆常返教會(約78%);2、自稱沒有穩定教會聚會(不穩定,約12%);3、自稱過去六個月沒有參加教會聚會(離堂會,約8%)。研究收集三方面的資訊,包括信仰成熟度、表達信仰的方式及參加教會聚會與否的原因。

表一:香港基督徒人口及教會生活比率

組別 比例
香港基督徒 (不包括天主教徒) 20.4% – 29.3%
參與崇拜的基督徒 4.6%
沒有穩定教會生活的基督徒 15.8 – 24.7%
.陳敏斯博士 (Photo Credits: Simon Lau)

研究使用「信仰成熟量度表」,檢視三個組別與神及與人的關係。結果顯示,恆常返教會較另外兩組分數為高,而與神的關係比與人差距較大。與神關係的分數越高,越大機會穩定返教會,與人關係跟會否返教會則沒有因果關係。研究又探討各組別表達信仰的方式怎樣影響信仰成熟度(表二)。恆常組別中,頭三位最能預測與神關係的分數的方式是與非信徒談論耶穌、祈禱及默想;不穩定組別三大因素是祈禱、與非信徒談論耶穌及寫日記或屬靈筆記;離堂會的則是祈禱、讀經及花時間在大自然反思。與人關係中,三個組別中,有參與義工服事及與非信徒談論耶穌的人信仰成熟度較高。

表二:最能預測向神信仰成熟度的信仰表達的方式

恆常 不穩定 離堂會
1. 與非信徒談論耶穌 1. 祈禱 1. 祈禱
2. 祈禱 2. 與非信徒談論耶穌 2. 讀經
3. 默想 3. 寫日記或屬靈筆記 3. 花時間在大自然反思

研究又問到不穩定及離堂會組別不再參加教會聚會的原因,最主要的四項是:1、教會的做法令我失望;2、不喜歡的文化或制度;3、找不到適合的教會;4、教會與我生活脫節(表三)。而值得留意,問及離堂會者將來會否考慮重返教會聚會,43%表示會,52%表示不確定,代表很多人仍會考慮。至於參加教會聚會的原因,三個組別大部分人都表示最重要是「讓我可以更親近神」,其次是讓我在困難和憂傷中得安慰、講道對我有幫助及成為信仰群體的一分子(表四)。表達方式方面,越願意參與小組、參與聖餐及奉獻的人越大機會穩定返教會;原因方面,成為信仰群體的一分子、讓我可以更親近神及讓我的孩子可以有道德基礎是穩定返教會的主因。

表三:不穩定及離堂會者不再參加教會聚會的四大原因

不穩定 離堂會
1.      教會的做法令我失望 (43%) 1. 教會的做法令我失望 (51%)
2.      找不到適合我的教會 (38%) 2. 不喜歡教會的文化 (51%)
3.      太忙碌 (36%) 3. 不喜歡教會的制度 (45%)
4.      不喜歡教會的文化 (36%) 4. 教會與我生活脫節 (45%)

表四:所有組別參加教會聚會的四大原因

1.      讓我可以更親近神 ~85%
2.      讓我在困難和憂傷中得安慰 ~65%
3.      講道對我有幫助 ~60%
4.      成為信仰群體的一分子 ~55%

以行動實踐新護教學

.葛霖教授(Professor Elaine Graham)(Photo Credits: Simon Lau)

英國實踐神學家,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Chester)的葛霖教授(Elaine Graham)隨後以「不需要道歉的護教學—在受宗教困擾的世界裡述說神」為題,向與會者分享信息。葛霖認為,在「後世俗」的世代,西方主流制度化的基督教正在萎縮,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口正在上升,七成16至22歲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是無神論者。對宗教的懷疑和反對越來越明顯,有人更認為宗教是社會的毒藥。然而,不少信徒卻開始更多參與在教育及政治等層面,展現信仰。葛霖表示:「信仰群體有需要實踐新的護教學,向當今文化述說神。」

葛霖指出,初代的基督教護教學,扎根於「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向對宗教、哲學、政治感到好奇的一群,嘗試以他們的角度,通過對話來推廣福音。時而勢易,現今護教學著重提供資訊,為教義爭辯到底,叫人信主,並證明基督教的優越。她說:「這樣違背了本身為引起討論的原意,未能展現福音對個人的力量,一味指向教條。」她認為是時候回歸到早期護教者的精神,重視三位一體的神救贖所有受造物,不單是個人得救或教會增長。

葛霖倡議一種以信心的行動為前提的「新護教學」,基督徒可作出三重回應:第一、經過神學反思和辨識,嘗試參與神在世上的工作,「找出聖靈在做什麼,並參與其中」。第二、要作主的門徒,以實踐和行動展現神的愛。第三、要言行合一,以行動彰顯神在世界之中。這是公共神學的呈現,透過對話與行動,衍生智慧和異象。她引述David Bosch的話提醒教會:「行動但沒有話語是愚昧,說話但沒有行動是空泛。」

最後,她以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點出護教真正的問題是:「誰是我的鄰舍?」富有的年輕人關心個人的得救和永生,耶穌卻指出神重視人與自己、他人和神有良好的關係。因此,最重要的不是信仰,更不是個人得救,而是所有人都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

 

(記者林暐皓報導)

【Kingdom LIFE】70,我的詩歌,祂的故事 吳秉堅:新一代的廣東話敬拜者是時候出現了!

70歲,可以說是一個人生的里程碑。被譽為「香港流行敬拜先驅」的吳秉堅將在3月1-2日舉辦音樂會,總結過去70年的人生中,神在他身上的作為,這既是他個人的生命故事總結,同時也是過去40年香港現代廣東話敬拜運動的一個見證。

詩歌訴說生命故事

.吳秉堅

走過40年的音樂之路,吳秉堅曾創作了超過100首敬拜詩歌,這次音樂會所選擇的歌曲大部分都承載著他的生命故事,是神在他生命作為的印記。其中一首《親愛主》,吳秉堅非常喜歡。「有一首50年代的詩歌《親愛主,牽我手》是我從小唱到大的。當時的廣東話詩歌的很多聲韻都是『撬音』的,青年人很難接受,所以我就嘗試用同樣的歌詞配上新的旋律,於是就創作了《親愛主》這首歌。」但吳秉堅沒有想到,3個月後,這首歌幫助他渡過人生一個大難關。當時他病得很嚴重,在大腸中發現兩個腫瘤,差不多所有醫生都對他說是九死一生。「我很記得在做第一個手術的早上,我好像被人扔進一條很黑的隧道。我很害怕,不知道隧道盡頭在哪裡,我從來未經歷過那種驚慌失措的感覺。當我一個人孤單地走在隧道中,我回想起這首歌,我意識到我不是一個人走,只要伸出信心的手,相信天父會帶我走出去。於是我做了一個祈禱,那是我40多歲以來第一次經歷聖經所說那種出人意料的平安。」後來太太告訴他,護士推他進去準備做手術時,他臉上帶著微笑。

合一與下一世代

數年前,集合近100位音樂人力量製作的福音大碟《We Are One》大獲好評,吳秉堅是主要發起人。「我做這件事時,拍檔都覺得我瘋了,這些音樂人全部有自己機構和音樂專輯,怎麼會給你寫歌。」當時第一個答應的是金培達,他完全沒有想過就答應了。他說,Ben,過了這麼多年,是時候做這件事了。有些音樂人對於為這張碟寫歌有疑慮,吳秉堅決定做好的歌之後歸還他們自己用,於是他們也決定不收取作曲費去共同完成這張專輯。「這種互相的包容達至了雙贏局面。We are one 不是説我們是一樣,而在神裡面能合一,因為我們有同樣的神。」

.吳秉堅笑言很少彈自己作的歌,訪問期間演奏了一首他以「八度」創作的詩歌

在大約6年前,吳秉堅覺得自己已經65歲,是時候享受退休生活。然而有一天卻突然接到一個電話,美國馬鞍峰教會華理克(Rick Warren)牧師找他。吳秉堅覺得很意外,為何華理克牧師會認識自己,後來得知他想在香港建立馬鞍峰教會,原來想邀請吳秉堅做教會的音樂傳道人(music pastor)。「這是一個挑戰,因為年紀大,我要學新東西很難,但他這樣對我説,Ben,我不是想你做音樂,我想你為下一代做音樂。當時『叮』一聲,幾十年前恩師蘇恩佩曾經和我說過同樣的事情。於是我接受這個挑戰,我很開心,我知道,神要我做的,我就去做。」

興起廣東話敬拜接棒人

現代敬拜是由美國傳來香港的,當時是70年代末,吳秉堅與他的拍檔在香港開始了流行敬拜歌的創作。「當時我感受到音樂是一個最好的媒介,因為音樂是對人發出感性上的挑戰,它容易被人接受,而當人感性時,很多圍牆可以被拆掉,使神的話可以直接進到人的生命。那個效果是驚人的。」時至今日,廣東話敬拜發展也經歷了不同階段。回歸之後,來自台灣、美國的普通話敬拜歌開始在香港流行。吳秉堅認為這是一件好事,這能將我們音樂的領域拉闊和加深,更加多樣化。但是正因如此,很多本地音樂人開始去做很多獨唱歌,就忽略了敬拜。

吳又坦言,「我今年70歲,感覺到我的歌已經過時了,而我可以做的也很有限。雖然很多人將我的歌翻新,但是現在的年青人在聽什麼音樂呢?現在的音樂已經改變了,很多不同的音樂形式湧現,還在聽《神是愛》這麼古老的詩歌的人真的不多了。」當年吳秉堅的恩師蘇恩佩曾對他發出挑戰:「你留意現在的年青人聽什麼音樂,你可否用他們熟悉的音樂媒介,將我們永恆的信息寫進去?」

.當年第一張《齊唱新歌》的出現,為本地基督教帶來一股新的音樂潮流

今日,吳秉堅希望透過這個音樂會,挑戰更多本地音樂創作人關心廣東話詩歌,用他們的音樂和才華奉獻給神。「很想找到幾個像幾十年前的吳秉堅、翁慧韻,陳芳榮那樣傻傻地,不知死活就做出《齊唱新歌》的人——不需要考慮太多,知道是神給的負擔就衝出去。我覺得,現在是時候有這樣的人出現了。」

去年吳秉堅與ACM(香港基督徒音樂事工協會)去北美做巡迴佈道會,他的心感到很重:「我的時間差不多了,我的歌開始觸摸不到青年人的心,我覺得很急要找到那些約書亞,迦勒去接棒、承傳這個廣東話詩歌運動。」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觀點] 宣教新路向:匯聚與合一

羅恩·博漢謨(Ron Boehme)所撰寫的《第四波宣教浪潮》(THE FOURTH WAVE),提出近代的宣教浪潮已經到達第四個階段,其中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信徒的高度參與——所有信徒都是宣教士。在今日網絡科技高度滲透的年代,不但人類的溝通方式被改變,人生價值觀也遭受巨大的翻轉,「打卡」、KOL(網絡紅人紅)、Youtuber、電競等網絡用詞已成為日常化詞彙,每個人似乎都有機會成為「名人」,甚至迅速致富。這種屬世的網絡潮流是否也在悄悄影響著屬靈事工的運作?網絡時代既驅動信徒看見媒體宣教的新形態,也令「我能夠」的心態在信徒群體蔓延,尤其使年青人的心分散,機構各自為政,致使大量花費人物財力製作的新媒體資料未能達到應有效果,就淹沒在資訊的汪洋大海之中。

「新媒體興起令宣教變得輕鬆容易了」的思維模式,令眾信徒群體誤以為掌握新媒體,就是掌握了強大的傳福音「武器」。然而這只不過是仇敵施行的又一分離計謀。科技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大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卻在不斷拉大。個體之間愈加明顯的獨立,令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往往也使心門更難以攻破。博漢謨在提出第四波宣教浪潮時,也提到創新科技與關係佈道等方式同等重要。人心真正需要的,仍然是群體中經歷真實的關係與愛,無論是為未信者,還是主內服事者,預備合一的群體和屬靈的「家」同樣重要。

「我另外有羊……我必須領他們來……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十16)今日人人都能成為宣教士,意味著人人都能參與宣教,建立關係,合成一群,同心聆聽大牧人的聲音,共同成就神的工作。近期,匯聚(Convergence)的呼聲開始在各處的信徒群體中湧現。去年9月,「國際禱告殿」(IHOPKC)及「回家」聚會的歷史性匯聚,彼此成就了神的預言,並誕生新的運動異象。今年1月,禧福協會接手「八福匯」大樓,在佐敦匯聚眾多服事不同群體的機構及教會,為要成就神的「屬靈超級市場」。「EKKLESIA」及職場教會小組的興起,就如同神要聚集一群群的基甸團隊,因著耶和華沙瑪的同在及非凡合一的靈,擊打米甸人如同一人。信徒的合一與匯聚,才能在今日瞬息萬變的時代,發揮協同效應,成就天國事業。

台灣5大教派聚集 為印尼與教會合一祈禱

2019基督徒合一祈禱會於1月26日在長老教會濟南教會舉行,以申命記十六章18-20節經文「公正!你要追求公正!」為題,台灣5個教派透過詩歌、信息分享,跟隨普世教會為印尼與教會合一祈禱。

台灣教會合作協會秘書長陳科神父致歡迎詞指出,今年的主題在各種分裂與紛爭的情況當中是迫切且必須的。當我們聚集祈禱時,讓我們提醒自己,我們身為基督身體的一份子,是受呼召來尋求並體現公義的。我們在基督裡的合一可以鼓勵我們,並使我們有力量參與在更大的為了公義和促進生命尊嚴的奮鬥當中。

陳再明牧師傳講信息時指出,關顧貧窮人是耶穌傳福音的核心信念,而從窮苦弱勢族群中,我們可以學習耶穌在登山寶訓所講的「虛心的人有福了」(太五3),承認自己的軟弱,靈性貧乏,跟貧苦人的生命一起成長,同時珍惜自己被善待的機會與資源。譬如他所牧養的教會做社區工作,跟教會弟兄姊妹探訪一位窮苦的身障弟兄,這位弟兄跌斷腿,無錢就醫,由年邁母親照顧,住在簡陋鐵皮屋,人發高燒,他們見狀趕緊把人送醫,救回一命,因著這起事件,激發教會弟兄姊妹愛人愛神的心,更多去關懷社區弱勢族群。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報導)

橘色獅樂團 兩代同行結出的果子

「橘色獅樂團」於元月19日假台北復興堂分享首張福音專輯《童趣‧同去》。此樂團是由一群居住在台南的年輕人組成,他們過往數年高度參與教會的聯合聚會服事,去年年底正式發行首張福音專輯,現場約有200位年青人出席。

聚會中「橘色獅樂團」除了演唱所創作的福音歌曲,樂團音樂總監蔡孟諴弟兄更分享,「我很感謝子駿哥(台北復興堂牧師)在我國中時就讓我加入敬拜團,開始服事主,當時一個禮拜雖然要練習五首歌,但是因著這些磨練,讓我後來考到台南的大學後,結識到一群為主忠心服事的弟兄姊妹,成立橘色獅樂團!」

「橘色獅樂團,可說是『兩代同行』結出的美好果子!」一路看著橘色獅樂團成長,同時是團員之一陳以諾的父親陳弘彬牧師(烈火先鋒敬拜中心)受訪時,談到此樂團的成立。他認為是多年來藉由三個世代的同行,才有今天的橘色獅樂團。大台南多年來有多位牧者同心同行,從每週固定聚集的集體聆聽,到聯合城市眾教會的禱告聚會,都可以看到父老牧者、中生代,以及年輕人深入的彼此連結。這群年輕人就在被陪伴、引導、裝備、訓練中,音樂技巧及敬拜生命不斷長進,也和其他不同年齡層的服事者一起在代禱與敬拜的服事崗位站立。

去年的大型聚會,例如「敬拜在府城」與台灣「回家」聚集聯合籌辦的「1111立約對齊」聚會、年底的跨年禱告會,都可看見這群年輕人充滿活力和創意,願意順服的同心服事。以「耶穌」(JESUS )名字作諧音構思的「橘色獅樂團」,被網友譽為「真正用心用靈魂唱歌」。為要撒下福音的種子,全團成員自去年年底開始,獲得許多機會到各城市的教會分享。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李瑞娟報導)

第9屆台灣牧者國是論壇 落實愛家公投 興起神的軍隊

第9屆「台灣牧者國是論壇會議」於1月21-23日在高雄義大皇家酒店召開,3天的會議議程包括「教會如何面對這世代的新變局」、「幸福盟如何落實愛家公投」、「家庭主流化」、「青年牧者的話」及「為國禱告會」等,全台眾教會、福音機構上百位牧長同工出席了此次會議。

在22日晚的禱告會上,寇紹恩牧師(台北基督之家主任牧師)分享,愛家公投不是仇恨對立,撕裂的爭戰,在公投之後,全台灣教會都應用愛來挽回人。去年11月24日的大選綁公投,神用765萬張票彰顯祂奇妙大作為,但公投過後,仍有又大又難的關卡要過。2020年是台灣關鍵的一年,不管是總統、立委都是台灣最重要的一群人要被選出,求主在2020年元月選出合神心意的人。

寇紹恩又說,去年一整年,全台灣眾教會發起了三波禱告運動,共180天的禱告,尤其是228啟動禱告運動後,全台眾教會陸續參與其中,並在禱告中看見神榮耀的作為。因此,今年2月28日也會啟動今年第一波的40天為國禁食禱告,盼望在228那天,全台灣的教會都動起來,投入禁食禱告運動中,領受神新鮮的加倍恩膏。

「2019年是榮耀的一年,我們要看見神榮耀的作為!」寇紹恩指出,這是他在禱告中領受到神對他的說話。如同狄更斯小說《雙城記》描寫的,「這是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這是黑暗的季節,也是光明的季節。」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站在神這邊,與主同行。他說,去年6月之前,他的教會從來不討論社會議題,但主卻對他說,「你去做這件事(愛家公投)」。如同神要身經百戰的約書亞脫下鞋子,順服神的方法,攻打耶利哥城,約書亞順服神就得勝。「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詩一二七1)神揀選了台灣,即使媒體一面倒,沒人看好愛家公投,因耶和華在人的國中掌權,使台灣成為21世紀華人的榮耀。

過去一年,因著愛家公投,寇紹恩看到教會的甦醒,至少千間教會被動員起來。連他牧會30年的教會,在去年6月底,有小組長作見證,一個小組就連署700份連署書,甚至有一個人連署300多份,讓他驚訝神的大作為,神提醒他,「你這小信的人,為何認為我的教會不會改變?」於是他連續5個星期,帶著超過500人上街頭連署愛家公投,年輕夫婦還推著嬰兒車上街,神真的在教會作奇妙的工作。

教會如何進入神榮耀作為的裡面呢?寇紹恩指出,2019年,教會必須轉換體質,對圍牆外的社會發揮影響力,基督徒要像明光照耀,照亮外面的黑暗,變成新皮袋,否則無法進入神榮耀。寇紹恩舉例說,10年前,他的教會因著所在大樓住戶中一位弱智女孩的衝擊,開始做社區工作。後來,這位女孩不僅信主受洗,還成為教會社區工作的同工,帶領一批孩子做打掃工作。因此,求神賜下恩典,讓教會體質不只是家,還要改變品質,成為耶和華的軍隊,只有耶和華軍隊才能得地為業、得人如魚。

2019年翻轉台灣教會成為耶和華軍隊的關鍵,在於教會傳道人願不願意轉變教會的體質。寇紹恩說,要得地為業,就必須是軍隊,當年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就稱以色列人為「耶和華的軍隊」,因為要進迦南美地得地為業。但進入曠野40年,以色列人雖然每天都活在神蹟中,衣服不破,鞋子不壞,卻是人類最悲哀的一件事,因為這一代都得死在曠野。如今台灣被神揀選,神的榮耀不會只停在愛家公投765萬同意票而已。神的時候己到了,祂要讓台灣教會有極大翻轉,盼望與會的牧長同工,跟隨神的腳步,一起動起來。「求神把盼望放在我們裡面,教會要有不一樣的體質,成為耶和華的軍隊、耶和華精兵的體質。因為教會體質不對的話,用什麼策略都沒有用,只要教會體質健康,相信神要作祂榮耀的工作。」

 

(KRT訊)

美青少年停止參加聚會五大原因 中學信仰基礎無助停留教會

美國LifeWay Research最近公布研究結果,分析年輕人步入成年後停止返教會的原因。近七成18至22歲青少年升上大學後,至少一年沒再返教會。

研究發現,青少年的流失率隨年齡而增加。接近七成17歲的青少年恆常返教會至少一年;到達20歲時,只有三分一人每月繼續返教會至少兩次或以上。接近九成多停止返教會的青少年表示,生活狀況轉變是導致他們離開教會的主因。導致青少年離開教會的五個常見原因包括:升上大學因而停止聚會;教會會友經常論斷或表現偽善;感覺不到自己和教會會友有聯繫;在政治或社會議題上立場和教會有分歧,以及工作原因。

LifeWay Research總監Scott McConnell表示,和十年前同類調查相比,教會青少年信徒流失的比率沒有眀顯惡化。年輕人離開教會的原因大多反映了個人優次的轉移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即使教會通過話語和行動忠實地傳達了他們的信仰,並不代表每個參加的青少年都會接受或優先考慮這些信念。

LifeWay學生佈道總監Ben Trueblood表示,不返教會的年輕人不是由於內心苦毒、大學無神論者的影響或決定放棄信仰。七成離開教會的人表示他們的離開並不是故意的決定。他說:「那些青少年進入新的生活階段後,過去教會經歷或信仰基礎完全不能驅使他們尋求與當地教會的聯繫。他們在教堂活動的時間完全被其他事情取而代之。

Trueblood認為,教會應盡早連結學生事工,與升上大學的青少年一開始就保持聯繫。他還斷言:「在很多地方,大學是一個被遺忘、資源不足的事工領域。教會重點放在兒童、中學生身上,然後不再關心,直到他們進入年輕家庭階段。 這情況需要改變!

 

(來源:LifeWay Research,2019年1月15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教會更多與大學生及職青事工合作。

Lady Gaga譴責基督教學校 持守聖經婚姻價值為歧視

美國歌手兼演員Lady Gaga一月中在拉斯維加斯的音樂會中,和應最近主流媒體對基督教私立學校的攻擊,譴責副總統彭斯是基督教「最差勁的代表」。她又聲稱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但他們兩夫婦不是,因為他們支持聖經一男一女的婚姻。

Lady Gaga說:「彭斯認為他的妻子在一所禁止LGBTQ(同志文化)的學校工作是可以接受的,你錯了。你說人們不應該歧視基督教;你就是基督徒之中最差勁的代表。我是一個女基督徒,我對基督教的了解是我們不應該存任何偏見,每個人都是受到歡迎的。所以彭斯先生你應感到羞恥。」

自彭斯夫人早前宣布她將在一所支持關於聖經婚姻價值觀的私立基督教學校任教藝術後,Lady Gaga成為攻擊彭斯一家的眾多聲音之一。學校要求學生和教師宣認自己是基督徒,並且會根據基督教信仰行事,即使是在性取向方面。

有批評認為該政策是對LGBTQ社群的公開敵意,但這其實是全國許多基督教學校和學院的共同政策,要求學生過合乎聖經的生活。Lady Gaga將左翼的攻擊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說聖經對婚姻的看法是與「基督教」對立的。

副總統彭斯出來捍衛他的信仰和妻子:「我和我的妻子⋯⋯已經習慣了批評⋯⋯看到大型新聞機構攻擊基督教教育,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冒犯的⋯⋯美國這種對基督教教育的批評應該停止。」

葛福臨牧師亦在臉書回應評論:「作為基督徒,跟隨基督就是遵循神聖言的教導。 聖經清楚地表明,同性戀是一種罪—跟許多其他罪一樣—並且他們都有工價。 我們要靠著祂的話語來過生活。規則由祂制定,不是我們;祂定義什麼是罪,出於祂的愛和憐憫,祂為所有的罪提供了救贖,就是通過悔改和相信祂的兒子,耶穌基督。」

 

(來源:CBN,2019年1月22日,Vasco Lam編譯報導)

禱告:基督教學校繼續為神建立一群分別為聖的下一代。

坎特伯里大主教談方言操練 籲信徒為宣教合一禱告

英國聖公會坎特伯里大主教賈斯汀‧韋爾比 (Justin Welby)表示,他會每日在自己的禱告生活和日常操練中以方言禱告。他又尋求別人向自己發出知識的言語和預言,從而得到鼓勵。

大主教接受基督教電台Premier的訪問,對於自己經常進行這些被部分人視為「靈恩」的屬靈操練,他認為將「靈恩」歸類為教會內的一個族群是危險的,因為所有基督徒都要被聖靈充滿,從這個角度看,每個基督徒都是靈恩的,而禱告、抹油和按手醫治都是教會傳統 。他又打趣道,無須以唱歌跳舞來宣揚以方言禱告一事,而且由於他大清早就禱告,即使用方言禱告也通常不會有什麼狂熱的舉止,還作勢打了個哈欠 。

至於知識的言語和預言,大主教表示,每天收到許多來函,聲稱有來自神的訊息。有些訊息他不大肯定是否來自神,但有時他會感受到當中有來自聖靈的啟示。

大主教在半小時左右的訪問中又談及英國脫歐、性小眾議題、教會人數等熱門議題,並宣傳全球宣教祈禱運動「願祢的國降臨」(Thy Kingdom Come)。該運動已是第四年舉辦,在每年升天日至聖靈降臨日期間,全球百多個國家超過65個宗派的逾百萬信徒一同為宣教禱告。大主教指,參與這個運動的人數之多令他驚訝,循理宗、天主教、東正教和五旬宗的信徒都參與,這不再是英格蘭聖公會的事,而是基督身體的事。這場運動得以招聚全球教會參與,並非偶然,而是合乎聖經的,門徒當年在耶穌升天後至五旬節期間聚集禱告,聖靈就降臨了,因此這項運動最根本的理念就是遵行耶穌的誡命,回到城裡,禱告等候神的靈。他又邀請信徒每天為五人禱告,見證神藉聖靈和耶穌基督的恩典所作的事 。

 

(來源:Premier網站,2019年1月18日,文奴編譯報導)

禱告:願主藉祂的靈教導我們禱告,願聖靈興起教會,在世界各地作奇妙新事。

2019《全球守望名單》公佈 每9名基督徒就有1名受逼迫

各地基督徒受逼迫的情況日益嚴峻,趨勢響起警號。由敞開的門(Open Doors)整理出的2019年《全球守望名單》已經發佈,在調查的150個國家之中,有73個國家的逼迫程度分別是「高度」、「甚高」和「極度」逼迫,代表全球每9名基督徒便有1名受到「高度」程度的逼迫。名單列出了全球50個對基督徒最危險的國家——在當地承認自己是基督徒是一個關乎生死的決定。

名單榜首依舊是自2002年起連續18年排名第一的北韓。雖然北韓於2018年在外交方面有突破性進展,意味對基督徒的鎮壓有可能減輕,但實際上有報告說當地基督徒被搜查和鎮壓的情況反而有所加劇,他們甚或連帶家人一同被抓捕到勞改營,甚至當場被殺害。敞開的門估算現時北韓大約有30萬基督徒,有5萬至7萬名基督徒被關在勞改營之中。

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位列名單的高位,第2至第9的國家依序為阿富汗、索馬里、利比亞、巴基斯坦、蘇丹、厄立特里亞、也門和伊朗。當中的穆斯林視信奉伊斯蘭教以外信仰的人士為叛國。據估計,99%的索馬里人是穆斯林,基督教在當地作為小數宗教,不斷受到嚴重的迫害和威脅。在這些國家,絕大部分被發現或被捕的基督徒的下場都是被殺害,在巴基斯坦甚至有法例可以把基督徒以褻瀆罪判處死刑。

伊斯蘭極端組織對基督徒的威脅十分值得關注。在印尼社會,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氛圍愈來愈盛;在泗水,曾經在一天之內有三間教堂受到自殺式炸彈襲擊;在穆斯林為主的地區,在名單的報告期內最少有5名基督徒在教堂襲擊中被殺。尼日利亞在去年有3,731名基督徒因信仰而被殺,逼迫主要來自穆斯林佔多數的「富拉尼牧民」,以及伊斯蘭極端組織「博科聖地」。根據報告,2019年基督徒因信仰而被殺的有4,136人,單是尼日利亞就佔了大約90%,共3,731人。

印度首次被列入名單頭10名。自從現任執政黨於2014年上任,印度極端主義分子一直對基督教家庭教會進行鎮壓,否認為數不少的基督徒的宗教自由。印度一個激進的印度教團體的領袖甚至揚言,要在2021年年底之前,將基督教趕出印度,在印度29個邦之中,已經有8個邦施行「反改信別教」的法律。

此外,2019年名單顯示,男性所受的逼迫比較「聚焦、嚴重和可見」,而女性所受的逼迫則較為「複雜、暴力和隱蔽」。女性基督徒面對的逼迫,通常是性暴力和逼婚;而男性則很多時都會被當局或極端主義者拘禁而不審訊,甚至殺死。

敞開的門(澳洲)行政總裁戈爾說:「《全球守望名單》顯明了,福音在哪裡被傳開,哪裡就有逼迫。這50個國家榜上有名,是因為這些地方的基督徒,選擇持守他們在耶穌裡的信仰。」

 

(來源:敞開的門,2019年1月16及22日,Hannah Lo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為全球因信耶穌而受逼迫的2.45億基督徒以及教會禱告。

教會必須成為社會的祝福 -【國度角度】專欄

神國應是不斷向外拓展,而不是不斷向內聚集。「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8-19)同樣,教會應是訓練差派中心。教會必須進入社會,聖民必須進入萬民,天國文化必須高度滲透萬民的心,而不是高度集中成為龐然大物,在宏偉的建築物裡面自我感覺良好。你們必得著聖靈的恩膏與能力,你們要在耶路撒冷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 徒1:8)

正因西方教會在過去千百年之久,以生命血汗回應了主的差派,向東方亞洲各國廣傳天國的福音,全地的華人才能從五千年的捆鎖及壓制中得釋放。過去70年,華人教會更是教會有史以來,增長最猛進的族群,神大大祝福了華人教會,華人教會更要以西方教會為榜樣,成為各地社會的祝福。

「一個不能影響社會的教會,就不是主所要的教會,教會的真正功能就是為這彎曲悖謬的世界提供出路及答案,成為社會國家的祝福。」這是聖靈在20多年前,深深烙印在我心中的一句話。也因這句話,使我多年來一直撫心自問:我們現今所建立的教會,是否就是主所要建立的敎會?我們所建立的教會,是否已經滿足了主建立教會的原意及心意?究竟現今華人教會對社會及國家以至列國帶來了多大的祝福及正面的影響力?

主教導我們向天父禱告:「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為何世人卻常常冷嘲熱諷教會「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這是嘲笑或是提醒,取決於聽者的態度。教會是天國文化在地上的載體及執行者,當天國文化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人心就會從背離到歸向神,神就會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教會,一天三千人、五千人信主,也變得非常正常,且變成新常態了。初代教會一出生,就釋放出天國豐厚的祝福,帶來了醫治、趕鬼與釋放,叫被囚的人出監牢,被壓制的人得自由,被捆綁的人得釋放,神蹟奇事天天相隨,彰顯出神莫大的能力與榮耀。

初代教會為社會帶來的祝福及神蹟奇事的影響力,西方教會千百年來一直代代交棒相傳,今天華人教會也接棒,領受了將天國的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命定,華人教會能否盡忠,跑得更好,職場的先鋒是否能成為列國的祝福及問題的解決者,至終贏在終點站,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何寶生

(六)聖經中的假期 -【家的韻律】

假期能讓人調整生活節奏,是享受家庭之樂的最好時刻。很多文化中都有不少的「一天假期」,但你不妨考慮在年度計劃中加入一些聖經中的假期 (也稱為上主的筵席,或猶太人的節期),這些節期可以長達一週,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去細味它的意義。

以我們的家庭為例,這些節期就給予我們機會,在教導子女認識國家歷史和神的作為時可以多點趣味。有些人因猶太人的節期傳統看似沉悶而感抗拒,但這些在聖經裡被視為重要的日子,原為紀念神奇妙的作為,我們提及這些節期時愛這樣說:「他們要殺害我們,但神得勝了,我們就吃喝吧!」通常在探討猶太人的節期時,很容易會因由拉比添上的眾多傳統做法而感到迷失,這些在聖經原文是沒有的,你可以選擇遵守,也可以不用理會,如果慶祝主的筵席成為你的重擔,你的做法就不對了。

當我們的孩子被問到最喜愛的節期是什麼時,住棚節 (Sukkot) 可能位列榜首。當然,思想到這個問題時,他們也可能會提及其他的節期,事實上,猶太人的節期為各年齡層的人都帶來歡樂,一口果醬餅,一聲吹角,每個節期自有它的獨特傳統,已成為以色列國民的習俗。

慶祝住棚節的時候,人們會在自己家中的院子或陽台 (大多數以色列人現居於大廈裡的樓房) 築起sukkah (臨時帳幕),這sukkah多是以木材或金屬造的支架搭成的正方棚架,四邊用布圍上,上面掛滿新鮮水果,閃亮的金片,串串的燈飾,和孩子在學校造的飾物。 很多家庭都會整個星期在這棚內用餐,更虔誠的會足足一個星期在棚內生活。 我們會唱傳統的歌曲,禱告,並加上我們家庭的傳統,以結合新約聖經的教導,例如當築起我們的臨時居所sukkah 時,我們每人會造一個牌寫著 「這世界是暫時的」,我們會談到這世界並非我們的家這真理,並我們在地的日子就如在sukkah 裡面一樣短暫。

我們也有其他教育性的活動,如背包比賽,每個孩子都要跑兩趟,並且是計時的,跑第一趟時背包是滿滿的,另一趟時背包則是空空的,他們不需與其他孩子比試,只與自己做的時間競賽,賽事以後,孩子從中經歷到第一趟背著重量的跑步是多麼的累,而且需時比第二趟更久。我們跟著會談到以色列人昔日在曠野經常隨神移動前進,想到只要我們不讓過多的物質或情感的包袱 (如苦澀的恨意) 纏累,要成就神在我們生命上的旨意就會輕易得多了!

我們還有一個障礙賽以回應節期的主題,一個孩子的眼睛蒙上黑布,聽著指示的聲音走過賽道,孩子要學習不理會其他孩子發出干擾他的叫囂聲,其後,我們會教導在生活裡要聆聽和跟從神的聲音,能辨識及不理會其他的滋擾。每個節期都有它獨有的活動和傳統,每個活動都教導一個原則,我們在每年的節期都重複這些活動,正好讓孩子牢牢記住這些教導。


作者Shani Ferguson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以色列彌賽亞信徒敬拜主領,熱衷祈禱及家庭牧養。她和丈夫Kobi在耶路撒冷領導耶穌以色列(Yeshua Israel)以及以色列藝術家啟動」事工,讓以色列藝術家和音樂家聚集,敬拜,培育和擴展恩賜。他們5個孩子現居於耶路撒冷。

(十)默想神 -【聆聽的藝術】專欄

在所羅門王開始統治時,他提出了一個名垂千古的要求——他求神賜他智慧治理祂的子民。神對他的請求非常滿意,於是讓所羅門成為世界上最智慧和富有的人。然而,在列王記下3章7-15節中,所羅門實際上所求神的,遠超過治理一個民族的知識——他求一個理解明辨的心。在列王記下3章中,「理解」一字與第八篇的一個希伯來字相同——shama,意思是傾聽並服從。這節經文中的「心」是希伯來字leb,它也可以指感受、意志或理智。換句話說,所羅門求神給他一顆願意聆聽的心和能聽的耳朵,因為他要審判神的子民。

默想神是培養對神理解明辨的心的最有效方式。當我們默想神時,我們將焦點集中在祂榮美的光輝,奇妙的工作,以及祂屬天邏輯和智慧上。默想他的名字、屬性、作為和榮耀會改變我們的觀點,並將逐漸滲透到我們生命的每個領域。

詩篇77篇6節將默想描述為靈裡仔細省察搜索。搜索什麼?神深奧的奧秘,只能從祂的靈傳遞給我們的靈。默想是積極傾聽的一種形式——啟動我們的屬靈感官,並預備自己用心靈的耳朵傾聽。主動聆聽要求我們推開與神無關的每一個想法,並完全集中於祂。要用這種方式禱告和傾聽,我們必須了解神作工的方式,這代表要親密地認識神。在出埃及記33章13節摩西求神說:「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認識你……」默想神的時候,我們也應求同樣的事情:「我想認識你,思想你所想的,只做你所做的,就像耶穌一樣。盼望我們的關係是真實的,而不是膚淺的。」

默想神是我們擊破仇敵謊言的武器。仇敵的主要目標是使我們的注意力轉離神,並拿出任何能夠轉移注意力的事物,叫我們不再由靈引導。最近許多的行為研究報告聲稱,我們80%的想法都是負面的。我們不需要特別努力就能產生一個負面思想。如果我們任由自己的思想遊蕩,就自然會有負面思想產生,導致某些行為或無所作為,違背神的靈,發展出消極的思維模式,然後成為習慣,最終可以成為我們個人的身份(性格)。正如之前提及有關品格——我們可擁有難以置信的恩賜,但由於品格不好,無法完成神對我們生命的呼召。

專注於神的話語能訓練網狀激活系統(RAS),幫助我們在選擇時讓神的想法成為我們的想法。被靈充滿的思想導致由靈引導的決定和行動,久而久之,成為屬靈習慣。這些習慣在我們身上形成屬神的品格,並將我們推向命定。默想神的一個重要方面——拉丁語「lectio divina」,意思是「神聖的閱讀」。這是一種緩慢而刻意地閱讀一段經文的操練。同樣,默想神是專注於神的作為和祂令人讚歎的屬性,lectio divina就是藉不斷宣告及思想神話裡的真理及能力,去細嚐祂的話語。可能是一節你讀過十幾遍的經文,但通過深入而徹底地來回重讀,你會發現新層次的真理,是與你的生命相關的。

認識神的話語有助我們辨識聖靈的說話,幫助我們辨別哪是神的聲音,哪是自己的內在聲音。我們的信心變得堅定並且體驗到驚人的平安。平安不僅僅是一種感覺,而是神藉著我們的信心在我們裡面建立的氛圍,相信祂掌管著我們的生命。平安對於聽到神的聲音是必不可少的。當我們聆聽和順服時,祂會更多向我們說話。我們成為行道的人,並開始生出屬靈果子。

(本專欄結束)


文@約翰.保羅.傑克遜(John Paul Jackson),國際基督教先知性領袖,國際溪水事工(Streams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