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的七年轉化 亞洲教會成下半場焦點

925日黃昏是猶太曆5783年的開始,列國牧者領袖都為著未來的日子領受預言啟示。91118日,金門列國匯聚主辦的可畏的日子(The Days of Awe)網上聚會,由新加坡喬治·安納多萊牧師(Dr. George Annadorai)分享關於未來7年亞洲教會應如何預備進入新一輪的復興運動。美國「錫安榮耀國際事工」(Glory of Zion)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與羅伯特海德勒(Robert Heidler)亦在近日分享了關於5783年的先知性啟示。

至關重要的7

新加坡喬治·安納多萊牧師(Dr. George Annadorai)

安納多萊首先分享,2030年逾越節,我們即將跨越屬靈的臨界點,世界的屬靈氛圍都要被改變,我們所熟知的教會將不再一樣,甚至列國都要來敬拜耶穌。而從2022年到2029年,我們有關鍵的7年預備自己。

為何2030年這麼重要?安納多萊指出,主後30年,天國議會(Ekklesia)誕生,到了2030年,中間隔了2000年。彼得後書3章8節:「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對主來說,2000年只是兩日,所以當我們跨過2030年,也就是「第二天」的結束,進入「第三天」。正如耶穌在第一天受死埋葬,並在第三天經歷復活,2000年後,耶穌會再次復興他的教會。「我相信在2030年,神要給亞洲教會的禮物是Ekklesia,也就是耶穌給予早期教會的禮物,在末後要還給亞洲教會。」

安納多萊又以足球比賽來比喻教會的發展,比賽的上半場,從使徒行傳可看到神在歷史中的工作,這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而且發生在西方,故事延續到歐洲和美洲,Ekklesia的概念被轉換成教會的概念,因此教會輸掉了上半場的比賽。在下半場,我們不是著眼歷史,而是領受預言,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關於東方亞洲教會的興起。神的聚光燈會打在太平洋,以及亞洲列國。這個咒詛會被打破,我們會恢復真正的教會,2030年開始,真正的Ekklesia會再次運行。

7個下半場的遊戲規則

安納多萊指出,我們必須以不同的方式去打下半場的比賽,而在兩場比賽中間的過渡期就是未來的7年,需要眾教會一同預備行動,跟隨耶穌所做的重要任務,才能進入命定。安納多萊分享了7個不同的規則來打下半場的比賽:

  1. 球門——耶路撒冷:在足球比賽中,最重要是進球,所以球門很重要。聖經說得很清楚,最重要的球門是耶路撒冷,所有事情從耶路撒冷開始,也以耶路撒冷作為結束。中國教會很早就得到異象,他們稱為回歸耶路撒冷運動。中國教會明白球門在耶路撒冷,福音就是這個球要踢進耶路撒冷球門。不幸的是,過去歐洲和美洲的教會忽略了真正的球門,就會找其他東西替代,把球踢到別的地方。大型教會成為球門,忽略了真正的目標是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他們拒絕承認耶路撒冷很重要。
  2. 外邦人+猶太人=一個新人:在上半場,早期教會踢得很好,福音傳到歐洲和美洲之後,就把猶太人球員趕下場,只剩下基督徒比賽。這被稱為替代神學,一旦把猶太人趕下場,教會就開始一直輸。在約翰福音17章20-24節中,耶穌上十字架之前的最後一個禱告是求父使門徒能夠合而為一。耶穌在禱告,外邦人和猶太人一起上場比賽,然後世界就會看見我的榮耀。
  3. 神的榮耀不是人的榮耀:過去的幾個世紀以來,很多歐洲國家入侵亞洲建立殖民地。殖民主義是為了擴張他們的國家,得著人的利益和榮耀,與傳福音沒有任何關係,當我們進入下半場,這樣的觀念必須完全被改變。
  4. 球門面對東方:以西結書43章1-4節清楚說到,神的榮耀要再次從東方回來。今天我們稱呼耶路撒冷面向東方的門為東門,有3個城門,包括獅子門,伯大尼門和金門。現在我們特別預備金門列國來迎接主耶穌的再來,未來我們要連同另外兩個門所在國家站在當站的位置,一起迎接主耶穌再來。
  5. 金和銀都是我的:哈該書2章6-9節提到,耶和華說,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在下半場,財富會回到Ekklesia當中。當教會還是孩子般幼嫩,神不能把金和銀給他們,神的應許為何還未實現,是因為神在等候教會成長為Ekklesia。正如使徒行傳記載的早期教會,金和銀都擺在使徒腳前,教會使用這些錢來解決教會之外的問題。不幸的是,今天的教會還不是Ekklesia,以致他們使用這些錢都是為了自己。當2030年教會成為Ekklesia,所收到的錢就會祝福列國。
  6. 恩賜:以弗所書4章9-16節提到五重恩賜,是從升上高天的主所給予的,到了2030年後,耶穌會再次把恩賜賜給Ekklesia。
  7. 神的政權:當教會領受五重恩賜,就能轉化為Ekklesia,神的政權就會降臨。Ekklesia等同於神的政權在地上實行管治。

5783是昌盛的季節

羅伯特‧海德勒(Robert Heidler)

羅伯特‧海德勒以「進入應許」(Crossing Over Into the Promise)為主題分享關於5783年先知性啟示。80的希伯來字母是PEY,3的希伯來字母是GIMEL,因此5783年是PEY與 GIMEL的一年。GIMEL源自希伯來文「駱駝」一詞,所以這是駱駝的一年,代表新層次的昌盛正來臨!

駱駝是負重的運載體,能把我們的供應從遠方帶來。當我們在聖經中看到駱駝,它經常是一個記號,指出將要成就的命定與傾倒而出的完全供應!「如果這是駱駝的一年,預備自己迎接來臨的加增是重要的!」恰克·皮爾斯說:「這是移開遮蓋我們的東西,並以神國擴展所需的財富遮蓋地土的時刻!」因此,我們需要尋問神,「我現在需要做什麼,以確保我們得著神的供應渡過下一個季節?」

 

(記者莫嵐報導)

 

 

 

電影拍攝經歷神蹟 興起行業信徒為主站立

改編自2010年馬尼拉人質事件電影《槍口下》,於7月21日在香港舉行開鏡儀式,電影監製梁鴻華弟兄(Tony)接受本報訪問,談及電影的創作受到易小玲的生命見證啟發,以及在拍攝過程如何經歷神的信實,並渴望興起更多電影行業基督徒為主站立,成為見證。

見證啟發的電影

梁鴻華(Tony)

關於《槍口下》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Tony分享,很多年前,他們的協會舉辦的電影製作相關課程招收了一名學生,後來得知他原來是馬尼拉人質事件生還者易小玲的兒子。「認識了他媽媽之後,我與她聊過很多次,我覺得她有一個很特別的經歷。」當年在旅遊巴上,易小玲中槍倒地後,眼前出現一片白光,然後有一個人在她背後對她說話。當時她未信耶穌,她問:「你是誰?」他回答:「我是你的神,你要繼續活下去。」然後她就醒過來,看到那槍手拿著槍正向她走過來,她馬上一動不動裝死。她感覺到他跨過自己走到後面,沒有向她開槍,但不斷向地下的屍體掃射。

這件事之後,她就信耶穌了,但下巴中槍後,她一共做了33次手術都不成功。傷口令她不似人形,也無法正常生活,她曾經想過輕生,但在她最軟弱的時候,教會的弟兄姊妹非常接納她。後來有位弟兄幫她聯絡到台灣發明這種手術的醫生。他即將退休了,但最後竟然答應免費為她做手術,還從日本找來兩位徒弟幫忙。第34次手術非常成功,72小時之後,她已經能夠吃漢堡包。後來易小玲還做了10多次小手術,康復後她去不同教會分享見證,而且參與探訪基層,以及宣教服事。

Tony分享,《槍口下》是基於易小玲的故事而改編的,戲中很多角色有刪減,只保留了一些有重大影響的時刻,主要講述女主角經歷人質事件前後的心路歷程,以及遇見神之後,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希望透過這部電影鼓勵大家只要有勇氣,珍惜生命,多麼艱難的日子,靠著神的恩典,都能堅強活下去,過得勝的生活。」易小玲的兒子現在是一名攝影師,亦是基督徒,他參與了香港部分的拍攝工作。

易小玲(左)與戲中女主角合影

拍攝過程經歷神蹟

在拍攝過程中,拍攝團隊曾遇到許多困難,但靠著神一一跨過,並經歷了許多神蹟。「在馬來西亞拍攝期間,我們遇上當地50年來最大的洪水,我們的佈景和道具都被泡爛了。」因為疫情緣故,團隊亦經歷走難般的旅程。「簽證到期的那天,我們仍然未知道要去哪裡,每個地方都要隔離很長時間,但再留下去就會面臨被拘留。」他們之前申請去泰國布吉,那是唯一不用隔離的地方,但簽證申請一直沒有回音,直到那天晚上12點收到通知,他們可以在第二天坐11點的飛機過去。於是他們半夜3點收拾行李,趕到機場做好所有檢驗,及時登機飛去布吉。

當他們以為只是離開兩個星期,誰知道在布吉逗留了差不多3個月才允許回來。「因為走了幾個月,與演員的合約已經過期,之前預付的一半訂金都損失了。在那個時刻,我整個人都散了,對自己也產生質疑。是否我做錯了呢?我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再做,唯有禱告。」在禱告中,神讓Tony有所領受,神沒有離開,雖然人做得不好,神是知道的,但祂不會認為我們活該,而任憑我們死吧。身邊的人也在勸說Tony離開,但他咬緊牙關繼續。後來,神在金錢、演員和資源上都一一供應,使拍攝順利完成。

興起行業的信徒

因為拍攝這部電影,Tony帶著團隊在東南亞幾個國家之間遊走,神也透過這次的旅程激動Tony的心,要在電影行業興起更多為神站立的人。「我儘量想找基督徒演員去演這部電影,但當地基督徒演員真的不多。」Tony坦白分享,作為演員和基督徒,能夠將這兩個身分同時活出來,並且以神的國為先,這才是最難的。我們需要去提供訓練,將天國價值觀告訴演藝行業的人。演藝工作只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是神給我們恩賜去彰顯祂的榮耀,我們的紮根有多深,如何看神在我們生命的位置,這是最重要的問題。

開鏡儀式大合影

Tony期望不久將來要在香港舉辦基督徒藝人訓練班。「這個行業太少基督徒聯盟,是有共同目標和方向的。當我們今日去拍一個電影,我們應有神的使命。神已經很清楚告訴我們,作為行業裡的信徒可以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只是人是否願意。我們無論台前幕後的人,應該匯聚連結,建立一個中心,發揮神給予的恩賜,在使命和異象上尋找同路人,然後打這場仗。要締造這樣的環境,不是我一個人可以做到,而是一群人一起去做,成就這件事。」

 

(記者莫嵐報導)

 

 

 

 

音樂路上不再孤單 天下華人齊唱好詩歌

天下華人唱出好詩歌大賽正如火如荼進行中,比賽招聚了一班不但熱愛敬拜,更是以生命講述神大能的敬拜者。本報訪問了初信主的歌唱家范菲(菲菲)老師,以及青年音樂指揮焦得純(Joshua),分享他們參與比賽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以及神放在他們生命中關於音樂與敬拜的負擔。

堅定走音樂之路

青年音樂指揮焦得純(Joshua)

Joshua過去於美國修讀管弦樂指揮專業,曾於不同樂團及機構擔任指揮,同時亦是一位敬拜者。他分享,疫情發生的這兩年,很多大型比賽和活動都停止,作為一名音樂人,他感到有些迷失。同時Joshua也在教會肩負很多牧養工作。「我不知道自己要更多去牧養 ,還是堅持指揮這條路。我向神祈禱,希望神指明我應該走的路。」很奇妙地,過去兩年,Joshua報名的比賽幾乎都無法通過,但他禱告之後第二天,有一個國際比賽通知他已通過,在之後的3個星期內,再有2個比賽接受了他的報名。「我就很清楚是神讓我走音樂指揮這條路。」今年10月,Joshua將會前往西班牙參與一個國際指揮比賽。

禱告之後第二天,也是詩歌比賽66強選拔賽舉行日子。「我唱了《我渴望看見》這首詩歌,也分享了我的見證,評判給我非常好的評價。這對我來說很鼓勵,神好像在說,兒子,無論你想做指揮,還是唱作人,總之你要走音樂路線,不要迷失。」

音樂路上同行

「今年3、4月,是我最迷失的時間,我曾對爸爸說,我覺得很辛苦,不知道神讓我學音樂有什麼用。」在這半年的低谷裡,Joshua和爸爸的關係經歷前所未有的親密,無話不說。「神藉著爸爸去建立我的身分。這是我沒有想過的,在疫情中,我開放自己,將心中的憂慮與他分享,透過我們心貼心的同行,讓我更加學習親近天父。」

Joshua亦在教會中訓練年青人成為敬拜者,他的教會敬拜隊在一年半前只有6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無論是打鼓,彈琴,還是彈結他,現在敬拜隊已經增加到20多人,而且全部都是年青人。Joshua感恩看見這樣的成長。

因此,在歌唱比賽中有些中學生的表現令他印象非常深刻。「我很驚訝見到再年輕的一代這麼厲害,有一個中五的女孩子自彈自唱,雖然去到66強止步,但她唱歌很有潛力,見證也很有能力。另外一位14歲的女孩子,寫詞有文有路,連評判都讚賞。」對於本次的比賽,Joshua感覺獲益良多:「大會很有心,他們舉辦了8次工作坊,邀請了很多星級導師參與,導師們除了分享生命見證,又會教很多唱歌技巧方面的內容,令我有很多反思。」 

比賽中經歷成長

歌唱家范菲(菲菲)老師

菲菲本身為演唱家,以及歌唱老師,過去曾在多項歌唱比賽中獲獎,以及擔任評審。在歌唱比賽中,菲菲本人,以及其創辦的小天使合唱團都分別入圍34強。菲菲於去年8月信主,年底成立小天使合唱團不久,就看到這個歌唱比賽的海報,對於專業聲樂出身的她,從來沒有參與過這類比賽,剛開始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報名。比賽從去年12月進行到現在,菲菲分享,以前她參與的比賽注重的是技巧,但是這次比賽很特別,看見每個參賽者生命的流露,而她的生命也經歷很多成長。通過面試之後,第一輪比賽是要先講見證再唱歌。而在上一輪的比賽中,每位參賽者抽一段經文,然後將這段經文的內容與自己的經歷結合一起,分享5分鐘的信息。「我從未試過公開分享見證或者信息,當我講出自己的故事,我感覺唱歌也特別帶有真摯的感情,真的在向神表達自己對祂的愛。」

而小天使合唱團是比賽中唯一入圍的兒童組合,備受關注。菲菲指出,她與這群小天使一同經歷這個比賽,見到他們喜歡唱詩歌,也能夠作出簡單分享,感到非常開心。

菲菲也分享,有些參賽者的表現也令人感動。「一位身體有殘障參加者,她的輪椅需要4、5個人合力才能抬上台。她一上台,我就忍不住流淚。」她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如同一個生命戰士,不但是聲音好聽,而是生命活出神的堅強和生命力。

神在人生路口的帶領

在比賽的這段時間,菲菲的生命也在經歷一個轉變。「我的人生從小到大一直都很順利,但是我的婚姻不是很順利。信主之後,神在婚姻中給我很多啟示,當時人生處於一個十字路口,但神不斷給我引領和指示,讓我在10月順利解決問題。我覺得神給我關了一扇門之後,又開了一盞燈。當我感受到之後,就覺得神好愛我,我也願意去愛祂,以及分享愛給更多朋友。」

菲菲老師與小天使兒童合唱團

那時候小天使剛成立,菲菲又面對這個難關,但是每個星期天她都選擇喜樂地帶著孩子們排練,後來還站出來分享生命見證,生命進入一個新的歷程。「這個喜樂,我覺得是神給我的,這個磨難也是神給我的,為要叫我成長,以至我能成為一個為祂完成更多使命的人。」

(記者何雲深報導)

 

 

那些年復興神的作為 訪韓見證激勵香港信徒

第二屆全球華人線上訪韓聖會將於85-6日舉行,在過去的30多年裡,全球華人從訪韓聖會中經歷無數神的大能工作,並將領受的祝福帶回各地教會。本報訪問了其中3位多次參與訪韓聖會的港澳牧者信徒,述說神在過去年間的復興作為,激勵現今信徒繼續跟隨神前行。

兒女的醫治復還

Winny(右一)於訪韓現場的與團員的合照

Winny Chan為基督教福音聯合會宗聖堂執事會主席,2004年,4歲的兒子患上血癌,後來完成一系列的治療療程,得以康復。「但我希望是完全的醫治,永不復發,因為聽到之前參與過訪韓的人分享了很多神蹟醫治的見證,於是我決定訪韓。」2006年,Winny與先生帶著兒子參與訪韓。神帶領了趙鏞基牧師,以及另外兩位牧師為Winny的兒子按手禱告。兒子升中學時,神要Winny再次帶他去訪韓,兒子在訪韓中領受方言,現在於韓國韓世大學讀神學,直到現在,血癌再也沒有復發。

2007年,Winny肚子裡懷著女兒,但神感動他們一家再次訪韓。在出發之前,醫生在產檢中,發現胎兒的染色體有些不正常。「醫生問我們是否留住這個孩子,很多人遇到這個情況都選擇放棄,教會很多人也勸我想清楚。但在禱告中神提醒我,神給我的一定是最好的。我就憑著信心繼續出發訪韓,並且決定要生下女兒。」

結果女兒出生後一切完全正常,而且神給了女兒特別的音樂恩賜。她3歲的時候,從來沒有學過彈琴,有一天從教會回來就彈了一次《我神真偉大》。「一首歌她聽一次就會彈,不用看譜。我被嚇到了,後來才知道她有這種恩賜。」女兒現在15歲了,正在考鋼琴演奏級。「因為這個恩賜是神給她的,所以我對她說,首先要敬拜神。有時候我出去服事,她就負責彈琴敬拜,將來她會在音樂道路上繼續發展。」

牧者脫離捆綁

Jackson牧師一家的合照

基督教金巴崙長老會澳門堂Jackson Tsui牧師,於2009年領受呼召從美國來澳門服事。當時他雖是教會傳道人,但過去生命的壞習慣還是會跳出來。「性、賭、抽煙,這三件事是我過去生命很大的捆綁,我很想戒掉,但依然離不開。」在教會服事的第一年,Jackson已用盡所有學過的神學知識。「有半年時間堂主任回加拿大述職,我辛苦得要死,弟兄姊妹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自己。人工很低,我心想不如不做了,但有一件事放不下,就是我很清楚神呼召我在澳門做傳道人,所以我很掙扎,生命一團糟。」

2010年底的一次退修會中,Jackson在安靜等候神時,耶穌向他顯現,對他說,我等你很久了。「我當時對他說出心裡最想要的東西,耶穌你可否赦免我的罪。耶穌說,我等了你這麼久,就是要來赦免你。我感覺腦袋被炸開,痛哭不已。後來牧師提到訪韓,我就決定參與。」2011年,Jackson新婚不久,帶著太太一起參與訪韓。在半宵祈禱會中,李永勳牧師講道,提到要認罪、認耶穌是主,然後求聖靈充滿。「我就跟著做,我去認罪,認耶穌是主,然而還沒有講到求聖靈充滿,聖靈就突然之間澆灌我。我開始大哭,就在那一刻,那三樣事情就不再捆綁我了。」

在回程中,Jackson向太太坦白自己有抽煙的習慣,並將煙交給她,他從那一刻開始就不再抽煙。而聖靈卻不放過他,之後的3天,聖靈催促他向太太坦白,過去所犯的性方面的罪。「我不想講,因為結婚之後我已經沒有做過。我和聖靈糾纏了3天,後來我順服了。之後的早上我跟她說了,她的臉色很難看,一整天都不跟我說話,夜晚再問她怎麼樣,她哭著對我說,如果神饒恕你,我也饒恕你。從那天開始,我和太太之間再沒有秘密。」

Jackson分享,訪韓對他的影響可以說是天翻地覆。人生命中的毒素弟兄姊妹是知道的,反過來,生命的馨香,他們也是能聞到的。「當年剛回來,我和太太每個星期至少用20個小時禱告。一有空就禱告,簡直停不下來。2月訪韓回來,教會的人就覺得我不同了。」同年7月,Jackson就帶了大約20個弟兄姊妹訪韓,很多人被聖靈充滿,每一個都領受方言,整間教會都開始發生改變。「我還帶不同教會的信徒去,有些友好教會,我為他們籌款,而牧者只要肯去,我為他們支付費用,直到現在我還有這個儲備。」

身心靈的醫治

雯雯

雯雯為保險經紀,2010-11年都有參與訪韓。第三年時,媽媽癌症末期病危,她留在香港照顧媽媽,不久後媽媽去世。之後的幾年裡,雯雯心裡都對神懷有忿怒,為何神要這麼早接走媽媽。再加上在2015年,雯雯在下樓梯時不小心弄傷了膝蓋,裡面的骨頭都突出來了,也因此醫生發現她的膝蓋有一個腫瘤。那一年裡,她的膝蓋做了兩次大手術,之後行動都不太方便,需要用拐杖。

「2017年,我裡面有個聲音叫我去訪韓。」有一晚的深宵禱告中,雯雯在禱告的時候,突然之間聽到膝蓋咯咯響,好像有人在扭她的膝蓋一樣。她張開眼看,周圍的人都在專心禱告,沒有人觸摸她。「我意識到神在醫治我,我馬上開口讚美主,享受神的醫治,並且認罪悔改,過去幾年對天父的惱怒。我領受了神的醫治,不但是膝蓋,還有我的心,我感受到神的擁抱,讓我知道要對祂有信心,將我裡面對媽媽的思念以及愧疚自責都交託給神,讓我輕省地離開韓國。」雯雯的膝蓋即時被完全醫治,本來連蹲下來都做不到,馬上就不需要拐杖,上下樓梯都沒有問題,她跑到前面的搖滾區又跳又唱感謝神。

雯雯兒子就讀韓世大學

(記者莫嵐報導)

 

 

 

 

 

 

年輕一代領受傳承 興起作新手屬靈爸爸

疫情之後,香港教會經歷大翻轉,許多信徒群體開始在家中聚集,建立屬靈的家,與年青人同行。「復興以色列香港」(Revive Israel Hong Kong)負責人 Moses Ng,以及香港伯特利教會慈光堂青年牧者潘紹基(小新)分享了進入新手屬靈爸爸的歷程,期望以自己的經驗鼓勵年輕一代回應呼召,以為父為母的心遮蓋年青人。

牧羊人向父親的轉變

小新從2009年開始牧養年青人,「剛開始牧養時,我的管教比較嚴厲,我想讓年青人知道要聽話,要跟我要求去做。」後來他發現太年輕的那一批,這樣的管教他們不會聽,於是轉換模式,比較寬鬆和包容。「前期就是處於兩個極端,要麼嚴厲要麼鬆散。」直到2017,小新去泰國參與一個原住民的回家聚集,領受了父親的心牧養下一代,於是嘗試從兩個極端中尋找中間點,對年青人施予情理兼備的管教。2018年,小新聽到一篇關於一位牧者如何找到他的屬靈下一代的信息。「有一天,我祈禱時想起這個信息,當時我在接觸一位年青人,他正處於一個不穩定時間,我和神禱告,很想做他的屬靈爸爸守望他。」作了這個祈禱之後,小新沒有告訴那位年青人,但一直為他祈禱,與他互動,那是小新進入屬靈爸爸旅程的開始。

「有一次,我有機會與他分享屬靈父親與兒子的關係,他是同意的,他成為我的第一個屬靈兒子,現在仍然同行。當時我真的很新手,我是情感比較豐富的人,而他正處於暴風少年時期,有時候我看到他做了一些決定然後受傷,我的情緒也會因此而波動。與他同行對我的生命有很多操練,同時,我與他處理和經歷很多成長過程中的傷痛和高低起伏,一同成長。」小新指出,在這樣的關係中,屬靈的父母應以神的真理去管教下一代,同時承擔和遮蓋下一代做一些決定所帶來的結果,無論是好的結果還是不好的結果;同時,下一代也需要接受屬靈父母從神而來的合乎真理的管教權柄,願意順服在教導之下。

學做真兒子開始

總結這幾年成為新手屬靈爸爸的歷程,小新分享,做屬靈父母要從做天父的真兒女開始。在地上有很多種的家庭和父母,有不同的參雜,地上的父是好,但是最好的學習榜樣是天上的父,我覺得與天父的關係是首要。「我也對年青人說,最終你們的連結不是在我這裡,而是在天父那裡。我鼓勵大家做一個真兒子,時常默想耶穌與天父之間的互動,這才是我們最好的學習對象,順服天父,學耶穌這樣做兒子,就會懂得牧養下一代。」

最近神也教導小新學習放手,將下一代交給神。「因為我不想他們行差踏錯,我會用自己的方法和眼光去操控他們,但神說你是屬靈爸爸,但最大的是祂,祂會親自看顧他們,向他們說話。」

愛與管教的平衡

大約從4年前建立教會開始,Moses進入屬靈爸爸的歷程。「從帶領門徒開始,然後領受呼召要成為父親,但不是真的有能力成為父親,然後開始學習成為父親,成為家人。」他坦言,開始時注重教導多些,雖然知道家和為父的理念,但只是在功能上開始擔當屬靈父親的角色,而不是在靈裡明白。直到他前往以色列接受裝備,「復興以色列」的領袖Ariel是Moses的其中一位屬靈父親,Moses記得非常清楚,他們在機場臨走之前,Ariel的太太抓住他說,如果Ariel是你的父親,我們就是一家人,那麼Moses,家規是什麼?「家規就是家裡沒有競爭。這也變成我們的家規。」

Moses分享,家不是只有關係,還應該有架構和清楚的共識。有些人覺得我是好爸爸,甚至也稱呼我為爸爸,然後我一管教,他就離開了。很多人只想要愛,不願意接受管教。他引用屬靈父親Asher的話指出,只有愛就是男朋友,是很甜蜜的;只有權柄就是老闆,這都不是父親。父親是平衡的,有愛,同時可以直接對我們的生命說話,給予管教。兩年多前,Moses的女兒出生,也為他的服事帶來改變。Moses的屬靈下一代Miriam分享,有了女兒之後,她感受到Moses從師父、牧者轉換為父親的感覺更強烈。因為實質有個孩子在眼前,讓她更具體看到父親的形象,為孩子提供保護,給予成長的空間,有需要時還是會責備和管教。

父親是一種生命流露

Moses又指出,一方面他們帶著異象建立教會,希望進入教會的人越來越多,但又明白,門徒的質素很重要。「在神交託給我們的人中,有多少是真能與我們同行的門徒呢?這也是很多牧者和為父掙扎的位置。」正如10個被醫治的麻風病人,只有一個回來,10個回來的人中,可能只有一個留下來。建立家的責任在於父親,Moses設立家規的時候曾對門徒說,在這裡你們若不起來服事,雖然是有家的感覺,但也只是客人。當時有一批人表示不同意而離開。「我們仍然要跟隨神的帶領,即使面對很大張力。作為導師或老師,我可以教導我所知道的,但是父親不同,下一代在延伸我的境界。父親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24小時的生活方式。當我和太太出去拍拖,我們也常會討論下一代的生命。開始時,我不覺得自己將這些事情放在心上,但自然地心裡記掛的就是這些下一代的生命,做父親需要從心開始。」

最近神對Moses說,靈裡撒種靈裡收割。他也越來越發現,將時間精力和資源放在人身上,果子就會出現。「這段時間,我領受不是要作很多人的屬靈爸爸,只是一部分,就是那些願意的門徒。」Moses說,大使命是使萬民作門徒,因此在作屬靈爸爸之前,首先要認出門徒。正如彼得開始跟隨耶穌,只是在跟師父,直到耶穌彼得互相認出。「我們是否夠膽量擁抱他人,認出他們是自己的門徒,願意負起責任去訓練他們。而門徒亦需要作出回應,我容許你對我生命說話,訓練我。」

(記者莫嵐報導)

 

 

 

牧者信徒集區 服侍社區 建立教會

2020年期間,美國知名華裔牧者陳恩藩(Francis Chan)舉家移居香港,回應神呼召他在「極端貧困者中建立教會、分享福音」的異象。兩位年青牧者在與Francis的一年同行中,受到鼓勵和啟發去建立新型態教會,以及聚集群體。禧福協會邊青事工負責人曾子聲(Lem)牧師,以及Roundtable Church創辦人楊亦田(Jason)分享了過去兩年帶領教會轉型的探索歷程。

學習付出 接受門訓

Lem分享,現在教會由5個家庭小教會組成,每個教會有12-15人。「我們對加入教會的人有較高要求,是要門訓年青人成為神國軍隊,其中包括了5大核心價值:敬虔的敬拜者、彼此相愛、裝備門訓、聖靈充滿的宣教士以及受苦的心志。」作為基督徒不是要想著如何過舒適的生活,而是要向神奉獻全部。「當身邊的弟兄沒有錢吃飯,沒有衣服穿,我們不會沒有感覺,而是應該盡自己能力去幫助和愛有需要的人。」

Lem 坦言,當初Francis分享這個建立教會的理念時,他覺得不可能,因為他們服事的對象是邊青。「過去我專門搞大型活動吸引年青人,我需要體貼他們的需要。後來Francis開始門訓我的年青人,大約有20人。當時我還是覺得,香港的年青人不會接受這個方式。然而結果卻剛好相反,我很驚訝,那些對信仰認真的年青人非常喜歡,反而不會趕走他們,而是都想認真跟隨。」以前叫他們禱告很困難,現在年青人每天晚上都自發禱告,互相監督讀聖經、服事和奉獻等,根本不需要提醒。在過去一年多,有差不多30人受洗加入教會。

點燃年青人的火

Lem又談到,小教會的好處是,成長有目共睹,大家彼此認識,可以學習如何愛對方。「我們的教會一週見面4-5次。我們鼓勵大家搬到一起住,現在我們大約有一半人住在佐敦。我的家每天晚上開放到凌晨1-2點,常有人出入,這是一個很好的門訓方式。我們常常一起聊天和商量各種決定。「生命中的罪逃不掉,發脾氣逃不掉,讀聖經也逃不掉。每個人都被人關顧,也要關顧人。」

上月,教會的年青人在網上參與美國The Send(差傳聯盟)舉辦的特會,生命被點燃,主動地不斷出去接觸人傳福音。在過去的週六,已經多了10位新朋友來參與聚會。最近一次星期日的聚會延續了7個小時,年青人在最後大力爆發祈禱,幾乎難以停止。Lem分享,作為一個牧者,那些20歲左右,來自基層破碎家庭的年輕人願意如此聚集祈禱,是一件很安慰的事,看到聖靈在做奇妙的工作。 

使命群體

Jason的教會於兩年前開始從家庭教會模式,轉型到使命群體模式(Missional Community),意思是指一群信徒立約委身,要共同分享生命,共同為耶穌得著一個特定的社區和群體。目前Jason的教會有3個使命群體 ,分別在沙田,深水埗和炮台山,除了平日各自運作,每個月有一次大家庭聚集。他們鼓勵使命群體一起集體聆聽尋求主,領受國度的使命。當他們知道神託付給他們的宣教禾場,他們就開始調校生活方式,時間表,住的地方,教會運作模式,去配合宣教禾場的文化。「正因為每個使命群體有自己獨特的使命,所以他們如何表達和演繹自己的教會都有不同。這是神呼召我們去作出嘗試,如同先鋒和催化劑一樣,走前一點點去擴張神國境界,希望能鼓勵和啟動多些信徒起來,隨時隨地任何人都可以建立教會。」

深水埗使命群體在家中舉行浸禮

活出慷慨文化

Jason的使命群體位於深水埗,其中有幾家人住在同一幢樓。他們開始嘗試活出初期教會凡物公用的生活方式,共享食物、時間和空間。「我們都不鎖門,我們家就好像一個飯堂,不用提前通知,隨時來到就可以坐下來一起吃飯,一定足夠。我們願意這樣做,希望活出聖經中所說的款待,醞釀一種開放和慷慨的文化。」群體中有一位弟兄,原本每天開車去上班。當他得知Jason他們每天要親自送孩子上學,路途遙遠,於是主動把車讓給他們用,自己坐地鐵去上班。弟兄還開放自己家的客廳,作為群體主要的共享空間。「雖然我們常常開放自己的家去款待他人,但神的供應也足夠我們所需。我們開始看到天國的經濟效應,大家都願意拿出自己所有,樂意與人分享,就沒有人有缺乏。」

Jason (左) 開放屋企接待少數族裔

Jason又分享,過去這兩年,他們的孩子也一同經歷了很多,面對挑戰,與神冒險的時刻。「他們見證了情緒病人、無家者在家中同住一個多月,也參與一個月一次歡迎吸毒者,無家者和難民來家中吃飯的愛筵。我們也經歷過為著搬來深水埗一同尋求主。孩子和我們一同經歷神的大能和信實,就是給他們最寶貴的教育。」同時,孩子會在聚會中發預言,分享見證,以及神如何透過日常生活教導和挑戰他們。「他們的分享很有能力,我們大人都受到鼓勵和祝福,也被他們的單純和信心感動。」孩子也成為他們接觸社區的秘密武器,能夠打開談話的大門,軟化人心,帶來突破。

Jason帶著孩子探訪露宿者為她慶祝生日

(記者莫嵐報導)

 

 

回歸自然認識神創造 身心靈得著醫治恢復

香港人生活繁忙緊張,有統計指每7個人當中就有1個患上情緒病,關注身心靈健康問題不容忽視。4月以來,香港疫情漸趨緩和,行山、露營、農場玩樂等成為港人假日放鬆身心的熱門活動選擇,今期本報採訪了兩間信徒開設的農莊,分享園藝活動的治療效果,以及親近大自然幫助人恢復被造時與神的美好關係。

大自然的治療功效

親近大自然,有助舒緩人緊張情緒和壓力,信徒亦可以透過認識大自然,去默想神的創造與作為,使人更容易進入安靜的狀態去親近神,甚至能達到療癒的效果。園藝治療(Horticulture Therapy)是其中一種透過接觸自然環境而紓解壓力與復健心靈的治療方法。香港雖然是大都市,郊區亦有不少信徒或機構建立的悠閒田園與農莊,讓人能夠暫別石屎森林,回歸大自然。

遠離塵囂  親近自然

蝴蝶山莊位於粉嶺九龍坑,面積達8萬呎,園中分別設有果樹蔬菜種植、花卉園景、魚類養殖、休息退修、戶外露營等區域。山莊致力推動家庭親子、藝術文化、田園靈修、園藝治療等服事,認識神創造的美好,推動生命的轉化,以及人與神、人與大自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共融。

在大自然中靈修

園藝治療最早起源於英國。早在1699年,一位名叫李那托·麥加的英國人就在《英國庭院》中記載了園藝的治療效果:「在閒暇時,您不妨在庭園中挖挖坑,靜坐一會兒,拔拔草,這樣會使您永葆身心健康,這樣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園藝治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得到迅速的發展,特別是越戰以後,戰爭對復員軍人造成的心靈創傷,令他們難以恢復到原來的生活,軍人醫院把園藝療法引入到傷員康復和職業培訓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園野中享受繪畫

園中種植了許多特殊的花卉植物供蝴蝶和各樣蟲鳥棲息,讓參與者能以植物作為介入媒體,透過園藝活動,如花卉及蔬果種植、園景設計、手工藝製作等,從中獲得社交、情緒、身體、認知、精神及創意方面的改善,而且在改變生活方式、進入慢生活節奏、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Coffee Fan姊妹小時候在台灣花蓮成長,她分享,當她踏入山莊,看見周圍的植物和魚池,感覺自己仿佛回到花蓮,回憶起與已去世的母親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令她的心被聖靈觸摸,重新被喜樂充滿。另一位從事先知性繪畫的姊妹紫敏亦分享,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一邊與神互動一邊作畫,是一種美好的享受,讓她感受到神的美麗透過她的筆觸去彰顯。

Coffee Fan與女兒們一起移植植物

大埔添恩園由創辦人Amy(陳苑儀)於9年前建立,園子建有一個可供戶外敬拜的帳棚,以及開墾了3萬呎農田,建立初時Amy就從神領受田間默想的異象。正如耶穌曾使用許多植物的生長和農務,來講論天國的道理,例如撒種的比喻、麥子稗子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一粒麥子落在地裡的比喻等等。除了園藝與種植本身具有療癒效果,信徒在親近大自然以及種植的過程中,能夠更具體認識神的創造和屬靈法則,使神的話語在生命中深化,為我們的屬靈生命提供養分。

大埔添恩園創辦人Amy

 園子亦透過種植有機蔬果,服事一群低收入的拾荒長者,讓他們能夠在種植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和樂趣。長者肥媽剛來時苦口苦面,因為丈夫在院舍,親人在大陸。她未能回大陸,又不能探望丈夫,現在因為種植她覺得很開心。長者阿妹與她拍檔,兩小時就開墾了三壢地,十分有行動力。阿妹分享,她常常記掛菜田,有時甚至失眠,而且沒有再出去拾紙皮。

莊園聚會的帳棚

現在共有12位長者在園中參與種植,Amy分享,「記得我第一次給阿妹車馬費時,她很開心的說,好了,今晚可以買雞吃。有時給他們一些菜,他們很開心可以帶回去跟家人分享,就是這份成功感和滿足感,讓他們找回自信和尊嚴。」在2、3月的疫情高峰期,添恩園曾透過贈送自家種植的蔬菜,祝福不少劏房家庭。

(記者莫嵐報導)

 

 

有效應用成長思維理念 有助學生面對逆境

第五波疫情為全港帶來各方面的影響,對於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應屆考生,更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作為師長以及前輩,如何與考生同行,支持他們?播道書院盧偉成校長,以及課後班老師麥曉晴在採訪中分享了他們關心考生,與他們同行的經驗。

成長思維助面對逆境

盧偉成校長分享,近年他們在學校大力推動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教學理念,不但將這個理念融合在主科的教學中,還將成長思維模式放進課外活動中。雖然疫情下學生未能回校上課,但他們仍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網上課外活動。「當我們將成長思維的六大習慣,分別是潛能可長、持久努力、身分力量、生命熱誠、互助同行、合宜方法融合到課堂中,我們看到很有果效。」

年青人透過參與這些活動,形成思維的改變,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會主動尋求新方法去面對,以及完成自己的任務和目標。「今年學校的DSE應考學生的心理狀態都很好,過去一段時間我定期會與他們在zoom上面見面,鼓勵他們。」今年DSE備考期間正值第五波疫情高峰期,對於考試安排存在很多未知之數,學校預備了很多成長思維概念的分享,幫助考生在「疫境」中,也能做好心理準備去面對考試。

學生Jack為2022年應屆畢業生,他過去患有抑鬱症,需要服用抗抑鬱藥物,在面對壓力時也較易出現焦慮,以及情緒問題。在今年面對疫情爆發情況之下,他於數月前決定放棄參加DSE考試。後因認識了一群弟兄姊妹,不單帶領他決志信耶穌,更一直關心他,與他同行,後來Jack更決定停藥,學習依靠神去面對生命的問題。在弟兄姊妹的鼓勵之下,他突破過去逃避面對壓力的心理難關,最後決定以輕鬆的心態參與本屆DSE考試。

疫情下的備考生活

麥曉晴,大學四年班學生,過去5年,她均有回母校任教為中五、中六學生而設的課後班。麥分享,今年考生最擔心的不是能否學完所有課堂內容,或者有關考試的問題,而是關於考試的各種安排。前段時間因為疫情很嚴重,考生都擔心會否延遲考試,或者防疫措施出現新的安排等。「教育局很遲才確認考試細節,所以這段時間對他們來說,存在太多未知因素。」另一方面,不少學生的父母都在家工作,以致家中容易發生衝突,有時考生很難有安靜的空間溫習。

過去兩年,課後班都是以網上形式進行,除了學業上的問題,麥又指出,他們也會多關心學生在各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我的年紀與他們相近,所以都容易理解他們的感受,有時可以提供一些意見,例如我當年如何備考,或者一些心靈上的支援,為他們禱告等。我這個角色做這類的支援就比較方便。」

麥大部分時間都是教中五中六的學生,在疫情的這兩年,他們很多課程都沒有時間上完,就算有些老師教完了,也是很快就講過去了,因為真的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教。學生已經適應了這樣的上課模式,然而他們很想與同學見面,很想有校園生活。「今年我所教的中六學生曾對我說,3年的中學生涯都沒有幾天是在校園度過。他們失去很多與朋友相處的機會,以及校園生活,這都會令他們讀書的動力減少。」

與學生同行

麥又指出,父母的關心很重要,但需要給予兒女適當的空間,有時家長會忍不住關心兒女的學習進度,擔心他們有否好好讀書,反而兒女需要更多的信任。「當考生需要私人空間,應該尊重他們有這個需求。」而在學校方面,麥認為邀請師姐師兄回校負責補習活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學校的老師會將同學的聯絡方法給我,問准同學意願後,我會開設交流群組。同學會在群組內問問題,關於學業,升學或者情緒的疑問都有,或者請教我選科的經驗等,作為前輩,我會盡所能提供意見和幫助。最近有一位中六學生向我分享她對考試的擔憂,於是我為她禱告,她不是基督徒,但說自己很感恩。『有人為我祈禱,有人掛念我的需求,我就覺得很足夠。』」

麥又分享了她教課後班的經歷。她教的班級是成績沒有那麼好的學生,所以比較多學生不想課後補習,覺得自己讀了也沒有用。幾年前,麥曾教過一班中六女學生。「她們沒有心機讀書,但每次我都會問她們喜歡做什麼事情,那群女孩子很喜歡化妝和打扮,我就建議她們留意一些時裝設計課程。」後來她們鎖定了一些相關的學科,麥鼓勵她們以此為目標去讀書。「她們都有努力朝著這個方向進發,兩三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與她們重遇。她們告訴我,她們要畢業了,正在預備畢業展覽,展出自己設計的衣服,以及拍攝了一輯照片。當我發現她們都在享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覺得很開心,很有滿足感。」

(記者何雲深報道)

 

 

建立新型態群組 成教會接待新移民平台 解決生活各種需要

最近兩年,有大量港人移民英國,他們現今的生活,與數十年前移民的華僑有何不同?神如何在不同世代帶領英國華僑認識祂?60年前移民英國的黃冠明(William)傳道,分享了他在飲食行業如何經歷神的改變,並立志服事沈溺賭博的華人。從事多年媒體宣教工作的春麗(歐建樑),分享了過去兩年間移居英國的港人生活情況,以及神如何透過媒體平台教會,在移民港人中開展工作。

立刻得釋放

黃冠明

William原是香港沙頭角人,1963年,年僅17歲的William 隻身去到英國,在舅舅的餐館打工。異鄉打工的生活讓William倍感寂寞,工餘時間,同事都愛打麻雀賭錢,就算他不會也有人會逼著他學,William當時就是這樣沾染了賭博的惡習。

William曾試過不眠不休在賭場搏殺三日三夜;也曾與投注公司職員爭執,當眾擊碎櫃台玻璃;甚至與太太去街,也會借尿遁去賭,五分鐘都不放過。William無法擺脫賭博的誘惑,一放工便往賭場鑽,直到淩晨三、四點才回家,連朋友借給他做生意的錢也輸掉。「賭在我身上刻下了烙印,太太差點與我離婚,朋友避開我,怕我借錢,我試過很多次戒賭都不成功。 」

William在兒子學中文的教會中聽聞福音,但他沒有舉手決志,因為他捨不得現在「自由自在」的生活。直到有一天,William在家看馬報預備下注,在閉目養神的時候,他突然聽到一把聲音說:「難道你想賭到妻離子散才甘心嗎?」William知道神在和他說話,他感動得立刻跪下來向神禱告, 「從今日開始,我不再賭錢。」「說完之後,我整個人都不一樣了,好像千斤重擔從身上脫落,心裡的喜樂難以形容,我就這樣戒賭了。 」

福音戒賭的異象

William於1982年受洗成為基督徒,後來他有感動要開設一間餐廳,能夠招待牧師傳道人,以及做福音的工作。「神透過餐廳給我很大祝福,讓我能夠奉獻幫助很多教會和機構。餐廳開工之前和午餐前,我們都有禱告會,參與其中的6、7個人後來都成為了牧師和傳道人。」90年代初,William有一次參與短宣,牧師帶隊去賭場參觀,這是William信主之後第一次進入賭場。「賭場烏煙瘴氣,我看到有一位80歲的婆婆,拿著一大疊錢去賭,全部都輸光。」

當晚William就跪在神面前禱告,求神為他開路,讓他可以向這些賭錢的人傳福音。「神給我一個異象,就是成立一個福音戒賭中心。」William向弟兄姊妹分享異象,但遭到不少人反對,因為叫人戒賭,會得罪開賭場的人,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後來神讓William認識了一位倫敦的牧師對這事工有感動。牧師還回到香港,與一群教牧分享這異象,結果一個星期後他帶來好消息,已經在香港籌到30多萬開展事工。1992年,創世福音戒賭中心成立,致力幫助沈溺賭博的人戒絕賭癮,至今幫助了成千上萬的求助人士,有數不清的奇妙見證發生。1998年,William從餐館經營退休後也開始傳道的工作。

廚房中的信仰反思

春麗
春麗

春麗於去年7月移居英國愛丁堡,剛到一個月,他就與一位香港傳道人去一間英國連鎖餐廳的廚房工作。「第一天上班我覺得很新鮮,我負責炸魚,做披薩和洗廚房。12點多下班,我深刻感受到香港傳道人的心聲。那晚我們從後巷出來,感覺很累,當時有些微雨,那位傳道人說,原來下班的感覺是這樣的。他在香港做了20年傳道人,從來沒有下班的感覺,24小時候命。而做廚房,下班就是下班,不會將工作帶回家。」後來春麗轉到一間家庭式經營的泰國餐廳工作。「泰國人生活很快樂。我記得第一天上班,我看到他們一邊煮菜一邊吃東西,而且吃得很好。我問他,為何吃得這麼好。他說,當然,我們做廚房的自己不開心,怎麼能做好工作呢?我感受到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

春麗分享,在廚房的工作令他有很多信仰反省。「每次打包廚餘的時候,我都會想起浪子故事中的小兒子。有時洗碗需要兩個小時,那是我與神聊天的時間。有時候媒體方面工作的點子,都是在廚房工作時冒出來的。」很多香港人喜歡光顧泰國餐廳,有時候春麗也會幫忙向香港客人介紹菜式,如果客人中有基督徒,就會介紹他們來教會,或加入群組。

新型態移民群組

春麗又分享,這一兩年來英的香港人大部分都是以家庭為單位,超過8成有孩子。英國當地的華人教會,由於這兩年香港移民的湧入,人數增長了4-5倍。「新來到的香港基督徒,大多數未有工作,教會出現大量事奉的需要,但較少經濟的支持,這是現在英國華人教會的現況。慢慢教會經濟狀況有改善,就會聘請更多全職或半職傳道人。」

春麗又指出,現在港人移民與幾十年前的最大分別是,因著網絡媒體的興起,香港人很容易加入相關的群組。「以前可能是人生路不熟,通訊又不太發達,今天完全可以在未出發之前,就找到人提供各種幫助。」春麗喜歡騎單車和打網球,就開設了愛丁堡單車團和網球團等群組,現在每個群組都有70-80人。他指出,無論是否信主,都願意進入這類不同的群組。「教會也發揮重要的作用,所有港人來到英國,基本上要找到香港人群體,一定是先來教會,就能夠解決生活各種的需要。這種守望相助,令新到的港人沒有那麼擔心,很多事情就容易解決和安頓。」在來英國的香港人中,10個中只有1-2個是基督徒,而來到的人對信仰都比較開放,現在每間華人教會平均有三分一是未信或初信的人,所以有很多福音工作可以做。春麗歡迎所有來英國的香港人與他聯絡。

(記者莫嵐報導)

 

 

歌聲舞動傳遞鼓勵 香港兒童 SING FOR WATOTO

為非洲孩子歌唱

持續了2年多的疫情,為香港家庭帶來巨大影響,孩子長時間逗留在家,不但令親子關係容易出現摩擦,更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樣,疫情也令烏干達的孩子被迫停學。無法上學的日子,孩子失去保護,容易暴露在危險之中。最近3年,Watoto兒童合唱團也因為疫情的緣故,未能來港演出,Watoto亞洲分會於今年初推出「Sing For Watoto」活動,邀請香港的弟兄姊妹透過重新演繹Watoto的歌曲,為烏干達的孩子打氣,推動香港教會持續關注烏干達兒童及婦女的需要。

《We Will Go》中文版音樂影片擷取畫面

暑假期間,兒童事工Dreamkidz鼓勵孩子在家中繼續發揮恩賜和影響力,為香港打氣,為非洲的孩子發聲,今年兒童節(4月4日)發佈了Watoto歌曲《We Will Go》中文版及音樂影片(MV),招聚了超過20名小朋友透過網上學習唱歌及舞蹈,參與影片拍攝。《We Will Go》主要表達了,我們作為神的兒女,能夠帶著神的愛走出去,將神的祝福和光帶給處於黑暗中的人。

其中一位參與者,小學五年班的張弦同學分享,2019年,他觀看了Watoto兒童合唱團疫情前的最後一次來港演出,對Watoto孩子的歌聲和舞蹈留下深刻印象,並且他於最後的分享環節,走出去回應神的呼召。3年後的今天,他有份參與影片拍攝,昔日受到Watoto孩子鼓勵,現在回過頭去鼓勵非洲的孩子,即使在疫情和困難的環境中,仍然相信神的愛與我們同在。

宣教士的生活

Watoto駐烏干達的香港義務同工Bell,已在當地服事超過6年,作為當地唯一的港人義工,她分享了如何在面對環境和文化的衝擊之下,順服神的呼召,學習以基督無條件的愛去服事烏干達的貧窮婦女和孩子。

左非洲服侍之竹水水木

Bell(左)在非洲服侍孤兒寡婦

在當地,長期服事的外國人並不多,而Bell所認識的亞洲人更是不到10個。身處異鄉,對Bell來說,無論是語言,工作習慣,天氣,居住環境以及文化等方面,都需要不少適應。當地的馬路沙塵滾滾,Bell剛抵達就咳嗽不止,而氣管敏感的問題,從未停止。「第一次令我懷疑自己是否仍然適合留在烏干達生活,是與我家門前的路有關。」Bell的家附近都是沙地,一下雨就變成了泥地。「我都不知道如何走路,我小心慢慢走,泥潭還是會吸住我的鞋,拔都拔不出來。」Bell還試過,在下雨天坐小巴回家,因為路太過泥濘,小巴必須繞道行,她下車之後差點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對神說,我真的應付不來。我是否要搬家?還是我不適合繼續留在這裡宣教?」 一年之後,不知為何,本來工作效率極低的政府,很快就將那條路鋪好瀝青,下雨就不再泥濘不堪了。「我的房東也將屋前的那條泥路修好了。神真的聽我禱告,我不用搬家了,這房子我一直住到現在。」

幫助孤兒寡婦

烏干達有數以萬計的人活在貧窮線之下。當地婦女地位低微,不受尊重,在他們的傳統思想中,女人需要靠男人才能生存。Bell主要參與社區發展的項目,服事極度貧困的婦女,她們有些患有愛滋病,有些曾被叛軍擄掠成為童兵,Watoto同工就落到社區中去尋找她們。Bell感恩其中有些穆斯林或天主教徒,透過他們的項目能夠認識耶穌。「這些婦女極受創傷,我們透過項目,第一年幫助她們得到心靈的醫治,重拾女性尊嚴;第二年就會教導她們一門生活手藝,例如縫紉、做首飾和肥皂、理髮等,希望她們畢業之後,能夠自給自足。」

在Watoto 的兒童村中,大多數孩子也是同工從社區中找回來的。兒童村有特別的生活模式,一間房子有一個經過訓練的「媽媽」負責照顧7至8個孩子,形成一個小家庭,讓這些自小失去父母的孤兒能夠在有愛的環境中成長。孩子長大後,兒童村的同工會帶這些孩子回到社區,去認識他們曾經居住的地方,讓他們看到社區的需要,並且一同參與社區的佈道或服事。

Bell分享,雖然她仍有氣管敏感,但神讓她每天都有生命力去面對各種挑戰。「當我遇到文化衝突,當我想離開事奉崗位的時候,天父透過婦女告訴我,祂認同我的事奉。雖然我不太懂烏干達語,但是她們透過畫畫,給我一個烏干達名字,意思是花朵。她們認為我就是她們生命中燦爛的花朵,認同我是她們的家人。」

 

支持Watoto事工

自疫情以來,因為貧窮或停學關係,當地有60多萬的女孩子意外懷孕。Watoto現正召集更多義工,去學校進行不同的輔導和培訓工作。香港教會及信徒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支持Watoto事工:1.  參與建屋團或短期的義工服事,透過參與者在當地的所見所聞,回港向更多人分享烏干達的需要。2.  以奉獻或助養方式支持Watoto婦女事工。有關詳情請瀏覽https://www.watoto.asia/

Watoto 亞洲分會聯絡方式:電郵asia@watoto.com;電話 2639 9797。

 

(記者何雲深報導)

 

 

捉緊商界使命 以天國文化轉化職場

第五波疫情在香港全面爆發,香港餐飲聯業協會預計至4月底前,暫停營業的食肆將達到7000間,倒閉食肆更會急升至2500間。香港商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在人人都急於自保的時刻,有些基督徒企業家卻持守不一樣的信念。凌振威弟兄以自身的營商經驗出發,分享他如何在公司中實踐神的異象,幫助年輕人追尋夢想。基督徒商會Jseekers創辦人Eddie Lau亦分享了建立基督徒企業平台的經驗,推動天國文化營商的理念。

不一樣的企業理念

「從商是為了盈利。」這是絕大多數商人做生意的宗旨,即使是基督徒也不例外,然而凌振威弟兄經營的公司卻有不一樣的理念,他希望為年輕人提供工作機會,在公司得到盈利的同時,也能幫助年輕人得到收入和工作經驗。凌於2014年建立公司「Oneplace」,主要從事IT業務,公司長期推行學生實習計劃,公司包括他在內只有2個全職員工,平均有7個實習學生,每週工作兩天。

過去幾年,他看到這些學生很用心去工作,尤其在疫情之下,年輕人擔心將來畢業若沒有工作經驗,很難有公司聘請他們,所以他們都很願意去做這份實習,也很願意去學習。「一週工作兩天,他們是享受的,對公司來說,也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在疫情期間,凌亦沒有停止學生實習計劃,甚至在得知朋友的菲律賓女傭的孩子有需要後,他給予這個菲律賓年輕人工作的機會,逆境中於網上開拓新的市場與工作項目。

為年輕人增值

從公司最初建立到現在,已經有大約60個年輕人參加公司的實習計劃。凌分享,幫助年輕人去追尋夢想,建立他們,是神給予他的使命。凌指出,神賜予每個人不同恩賜,他以顏色作比喻,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立的顏色,重點是神想我們一起同工,協同合作,繪畫出一幅色彩繽紛的美麗圖畫。學生實習計劃,就是想幫助年輕人嘗試不同範疇的工作,從而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以及恩賜。凌相信,現在的年輕人是很有能力的,當他們被欣賞,被委以重任,他們的潛能就會被激發。「他們會越做越好,甚至比我做得更好,原來將他們放在對的位置,我就會很輕鬆。」

凌曾交由一位實習生為公司寫一份重要的標書。「我告訴他,如果這份標書不成功,公司來年就會減少1/4的收入。他嚇了一跳,連聲拒絕。我不斷鼓勵他去嘗試,並表示自己對他的信任。後來他下定決心接下這個任務,花費巨大精力去預備這份標書,甚至下班回家後也繼續努力,最後出來的成果,我基本上都不太需要修改,他做得非常好。」有不少學生完成凌的公司實習計劃後,都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向,不少人都找到不錯的工作,有些人甚至未畢業,已經得到大公司的錄用。

職場中實踐信仰

凌指出,職場就是禾場,但關鍵在於我們在職場中是否各盡其職。如果工作環境中有傳承的氛圍,我們就能夠在職場中教導年輕人,給予他們專業知識之外,教他們所在行業的工作觀、價值觀,灌輸信仰。

「很多時候,我們在職場有小組,這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將職場小組同樣套進教會模式,會令職場弟兄姊妹感覺很累。」他們每天要應付工作,然後一週參與一次小組,又要負責各樣事務。如果可以回歸每天的工作中去訓練年輕人,這個職場就成為我們的禾場。星期日回教會參與崇拜和小組都非常重要,但是欠缺了一塊拼圖。工作中需要的專業知識、價值觀和養分,很多時候是教會牧者不能給予的。工作佔據我們人生很大部分時間,工作中實踐神的價值觀和話語,就是我們所欠缺的一塊拼圖,透過工作的環境,還有作為老闆或者上司的身份,如何每天活出信仰,年輕人是能夠看見,並且被感染。

捉緊神國營商使命

凌亦是基督徒商會Jseekers的成員。因著Jseekers的教導與同行,使他更明白自己在營商領域肩負的使命。「加入Jseekers,讓我遇到一班有相同理念的基督徒商人,我們除了生意上的互相連結,更會在家庭關係、關心健康,以及發展商會平台等方面同行和努力。」

Eddie Lau

Jseekers創辦人 Eddie Lau,從事建材生意,1996年於福音餐會中決志後,多年來,他有4個問題不斷向神尋問答案:「為什麼大部分基督徒生命都不豐盛?為何香港教會增長緩慢?為何教會在黑暗中不能發大光?神的國如何在地上擴張?」Eddie開始在營商中,以及透過參與不同商會繼續尋求神。他發現那些商會雖然做得很好,但最終都是為了賺錢。「如何建構一個平台,讓基督徒商人除了讚美敬拜,也可以彼此相愛,互相連結做好生意?」在這個思想之下, Eddie 於2014年成立Jseekers,去實踐「神是老闆」及「天國文化營商 」(Business As Mission ,簡稱BAM)的使命。BAM,意指視做生意為敬拜神和服侍人的召命。當「神是老闆」與「天國文化營商」兩個元素在商人生命中結合,他們就成為昌盛的基督徒。

Jseekers頭3年發展得不錯,高峰時期有接近200個會員、6個分會,然而突然之間,有些人開始離開。在祈禱中,神說:「我不是要這個模式的Jseekers,我需要門徒和有使命感的人。」Eddie順服神的帶領,後來會員剩下40-50人。2019年,Eddie與一班會員前往台灣一間在營商上很有恩膏的教會觀摩學習,開始將他們所教導的理論結合Jseekers的理念,在香港的營商環境中去實踐。「最近3年我們開始以嚴格的標準去挑選會員,期望聚集那些不是只為生意,而是願意實踐BAM,有使命感,並且渴慕生命更像耶穌的基督徒商人。」

(記者莫嵐報導)

 

 

為婚姻關係加油 夫婦同心愛到老 學到老

疫情下,香港不少家庭面臨很多新適應和挑戰。如何在挑戰和轉變中經營好婚姻?夫妻關係如何保持良好?成立於1997年的「余德淳訓練機構」踏入25週年,余德淳博士在受訪中分享了,婚姻經營與夫妻相處的要訣與關鍵。服事廟街多年的余巧雲牧師即將推出婚姻家庭牧養平台「家油站」,她從自身經驗出發,分享了建造美好家庭的異象與使命。

重新審視婚姻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首先分享近幾年香港家庭和婚姻情況的轉變。因為疫情的緣故,父母在家工作的時間較多,孩子也多在家中透過網上學習。一家人相處時間長了,父母會不滿孩子學習態度散漫,太太覺得丈夫在家中也幫不上忙,感到很失望。相處多年的老夫老妻,會發現以前很少時間聊天,就好像聊天內容很有質量。但當每天相處時間超過10小時,好的話題很快講完,吵架的機會就大大增加。「現在是一個時間,讓夫妻重新審視婚姻的關係原來這麼脆弱,不是想像中的穩定。這是一個新的開始,夫婦之間要同心接受教育,重新認識婚姻中正面與負面的情緒。」

美滿婚姻秘訣

關於如何維持美滿和長久的婚姻,余德淳分享了箇中方法和秘訣:

首先切忌急於改變對方。配偶不可能一結婚就能改掉之前維持了20至30年的習慣。很多時候大家都很急,很想將對方的錯在這一分鐘就解決,就採取強硬的態度。然而越強硬的態度,對方被控訴的感覺就越重。若夫妻去到互相控訴的階段,一定是雙方都輸了。「夫妻應留意自己情緒的發展,面對一個要共度一生的人,自己有多願意放下情緒,是否願意先接受一些比較小的差異,形成一個好的關係基礎,充實互相的認識,然後再一同面對一些更大的不同。」

第二,足夠的學習精神。尤其是結婚多年的老夫老妻,很容易忘記其實婚姻中要學習的功課仍然很多。能看到自己有不足夠是好的,是最有利於婚姻成長和改善的條件,大家都高興看到對方的進步。

第三,內心世界與情緒的日常性分享。如果那一天夫妻之間有強烈情緒,例如哀傷憤怒憂愁等,與對方分享,那就是一個婚姻的高峰經驗,雙方都能享受到夫妻情。如果缺少這些強烈情緒表達,就會覺得對方連朋友都不如,挫折感就會很高。

第四,交換擔子,共同面對。夫妻之間有時互相交換擔子也是好的,就能感受到對方的擔子其實也不輕。同樣,兩人一同面對困境,也能磨出真感情,甚至能挽救處於危機邊緣的婚姻。

第五,婚姻是兩人共同完成的功課。兩性關係中,男女各有正面作用,女性善於聆聽,更能體會對方的處境;男性的強項是容易找到焦點。夫妻二人好比同學,重點是他們是否願意一同完成功課。兩人同做的功課一定比一人完成的更好。

支援群體的重要

在輔導中,負傷的醫治者,因自己曾經歷打擊和挫折,當他們學習到一些方法而願意回頭去幫助別人,說服力就很高。特別是親友間的輔導,家庭問題不容易與外人分享,擔心影響自己和家人的名譽。如果作為長輩,就較易入手輔導下一代。余德淳也指出,同行與支援也講求配對,很多接近退休年齡的人的貢獻不再是職業技能方面,而是傳遞成熟的人生觀,以及寶貴的婚姻經驗。不少人事業有成,婚姻卻是失敗,這些人對與自己成就相當,卻有好的婚姻見證的人,容易打開心聊天,也較樂意聽取別人的意見。

同時,家庭之間建立連結和同行的夥伴是非常有好處的,一些學習型的團體也很值得鼓勵,不單是教會,甚至是一起工作的同事,如果大家都願意研究這方面的議題,就能開放些令互相認識更深。「曾有一間建築公司邀請我在工作日的下午與一些伉儷探討婚姻的話題。這個文化很好,同事之間突然感覺親近了很多,對大家的認識也加深了。我覺得這是值得提倡的。」

疫情期間,余德淳訓練機構仍然以錄影形式,在個人婚姻及家庭等範疇繼續開辦適切的課程。

 

為華人家庭提供「家油站」

余巧雲牧師

余巧雲牧師與丈夫黎振滿牧師(Sam叔)服事廟街超過30年,從一同開荒建立教會,到婚姻經歷紅燈,再到悟出重修婚姻關係的真諦,他們夫婦二人從自身的服事經驗和婚姻歷程出發,及透過家庭及心理研究理論,幫助和支援許多教會和職場中的夫婦走出婚姻的困局,重塑美好的家庭生活。

總結多年的服事經驗,余巧雲牧師夫婦的婚姻家庭服事亦進入新里程,將於今年推出名為「家油站」的服事平台。她提及,家油站是一個使家庭充權得力的平台,正如一架汽車不是無油才去加油,而是一路前進一路加油,確保汽車繼續向着目標往前走。同樣,每個家庭也要充權賦能,確保有力量建立幸福愉快的家庭。

余巧雲指出,這時代的家庭面對各種衝擊和引誘,家人是骨與肉,愛之深也恨之。因此家可以是人的得力之處,使人有力勝過一切困難;也可以使人耗損心力,無力招架種種問題。家油站是給夫妻及家長加油的平台,每次當人進入家油站就有多些能量和衝勁,當他們重新得力,自然能感染周邊的家庭,甚至充滿熱忱去幫助有需要的家庭。

(記者何雲深報導)

 

 

築福香港25載 彰顯愛與天國文化

禧福協會地盤事工成立25週年,現時每週服事10個地盤;每月接觸約2500人,並透過中午聚會向650人次傳福音。過去多年,為約200名地盤工友洗禮。地盤事工始創人之一蔡少浩弟兄,以及事工主任關志昌傳道接受採訪,談及神如何使用地盤事工建造人的生命,並且轉化地盤文化,高舉神的榮耀。

企業機構教會聯手

蔡少浩弟兄分享了當年他如何跟隨神開展地盤的福音工作。1997年,他的舊公司被收購,3天後他就要離職。當時他未知去向,很奇妙的,一間建築公司老闆邀請蔡做建築部主管。老闆說:「神要我給你一份工作,你雖然不懂建築,但我可以教你,你幫助我傳福音給地盤工友。」蔡對建築界非常陌生,他覺得困難太大,輾轉中,神給他一段經文:「他又領我到寬闊之處;他救拔我,因他喜悅我。」(詩18:19)又有一位姊妹對他說,你猶豫不決,是否想憑著自己的能力和經驗作事,你在神裡的信心去哪裡了?「她的說話如同當頭棒喝,原來我有這麼多的擔憂,是因為我在神裡的信心不足。」憑著信心,蔡踏入建築行業,後來邀請禧福協會加入,就打開了地盤事工的大門,藉著禧福去招募同工和義工,連結教會去祝福地盤工友。

轉化地盤文化

同工及工友一同在西沙地盤繪製壁畫

去年年底剛接任禧福地盤事工主任的關志昌傳道,以希伯來書3章指出,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榮。「我們看到香港有很多漂亮的建築,但常常忘記建造的人。我們將尊榮放在建築物上,但我們從來沒有尊榮建造的那群人。我相信神要我進入地盤,去尊榮那些工友。」他亦分享了地盤事工多元化的服事模式:每當有新地盤開工,地盤事工都會舉行敬拜禱告啟動禮,宣告神的看顧與保守;每週定期舉辦午餐聚會,牧養小組和茶樓崇拜,將神的愛和關懷帶入工友群體;差派已經適應教會生活的信主工友到本地教會繼續接受牧養;舉辦不同興趣班,鼓勵工友發揮恩賜,取替不良嗜好和習慣。而每次進入新地盤服事,地盤事工的同工首先會行區祈禱,進行靈裡的鬆土工作,然後以派發物資,禱告醫治等方式去關心工友。「在服事中,我見證很多病得醫治的神蹟發生,使工友親身經歷神的真實祝福。」

關又分享,地盤深受傳統宗教文化影響,他們會拜魯班和土地公等,加上在一個充滿危險的環境中工作,所以他們拜偶像求保佑和平安的情況很常見。地盤事工在那裡正正就是讓他們看見新的圖畫,讓他們明白真正的平安從何而來。他指出,轉化地盤的迷信文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一是靠著聖靈的禱告,讓他們經歷到耶穌的大能可以改變他們。例如身體的病痛,心裡的憂慮,神真的能夠幫助他們得釋放。第二,與他們同行。每個星期,無論信與未信的人,都歡迎參與午餐聚會。「2006年,我第一次進入地盤服事,當我接近那些工友,想與他們聊天。他們會用粗口趕我走。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基督徒叫人信耶穌,是要叫他們戒菸戒酒戒賭,戒掉所有的習慣,然而這些已經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但每個星期即使他們用粗口趕我們走,我們還是繼續和他們打招呼。他們就會好奇,為何我們還會繼續關心他們。我想這就讓他們看到耶穌的愛,不是他們日常那種拜偶像的方式。耶穌的愛是常常與人在一起。」最後是家人的接納,能幫助工友更實在地經歷耶穌無條件的愛。

地盤夏天非常炎熱,工友們收到涼茶和雪糕都感到非常開心

這些關愛和行動慢慢讓工人看到,耶穌不再是抽象和高高在上的,而是道成肉身來到他們中間,去轉化地盤的文化。「現在我們去地盤派飯,工友會反過來叫我們謝飯禱告,以前工友是不會這樣做的,20年過去,這種愛和經歷在慢慢積聚。」

實地培訓地盤牧者

在海灘為工友洗禮

回望地盤事工的發展,關認為,這幾年,神正在建造業動工。社會運動和疫情等原因,令很多年青人進入建築業,這是神的預備。「大多數年青人是兼職的,這令他們有更多空間接受裝備和尋求神。」長遠來說,如果地盤工人自己成為地盤裡的牧者和領袖,他們就可以去服事自己的群體。因此從幾年前開始,地盤事工已經在裝備信主的工友進入帶職事奉。「最近有一位地盤工友,是我們的門徒,他的太太患有癌症,他為太太祈禱,現在太太的癌症得到醫治。我看到,這不再是我們的工作,我們只是一個媒介,而神所做的工作精彩到難以用言語形容。」地盤事工在新一年亦希望透過新媒體的方式,向地盤工人傳遞生活化的真理教導,讓他們在信仰和工作之間的拉力中,學習做一個基督徒,解決他們心中的問題,並且繼續相信耶穌還是愛他們。」

(記者何雲深報導)

 

 

齊關以新媒體推動禱告 華人青年人關愛新一代穆斯林

推動年青人參與本地宣教

由本港十多個差傳機構合辦的「齊來關心穆斯林祈禱會」(齊關),於每年的穆斯林齋戒月前舉行,至今已經舉辦超過20年,每年均吸引數百位關心穆斯林宣教的牧者和信徒參與。

今年祈禱會將於4月1日舉行,據主辦單位表示,齊關今年的主題是「跨代同行,關心新一代穆斯林」。「年青是一個關鍵詞,我們特別想喚醒年青基督徒,回應大使命,去服事穆斯林群體。」他們非常感恩去年結連了一群火熱的年青人,一同預備本年度的祈禱會。這些年青人中,有人曾於大學期間利用空檔年 (Gap year)前往穆斯林國家參與一年宣教,或者一直在校園中關心穆斯林同學和老師。因此,齊關今年希望透過這群年青人在學校或教會中分享,以他們的故事和語言,去重燃香港年青基督徒心中的火和使命。除了祈禱會,齊關今年會將過往使用的祈禱卡轉為以新媒體方式發放,同時亦會推動和挑戰對穆斯林群體感興趣的年青人參與本地的穆斯林事工,親身去接觸穆斯林。

2021齊來關心穆斯林7日循環代禱卡(圖片來源:香港差傳事工聯會)

年青人關愛穆斯林

與齊關同行的3位年青人,亦在採訪中談及他們對於服事穆斯林群體的領受。Botan我很想看到香港教會不再只顧自己的事,願意為另一個民族的復興而擺上一切,因為耶穌再來時,必定要所有民族興起。(太24:14)當我們迫切呼求耶穌的快來,我們就能擁有神的視野,渴望看到所有民族一同站立,願意去傳福音給萬民。Bonnie我進入大學之後,很奇妙地,神讓我認識了很多穆斯林朋友。他們有些是我的同學;有些是我的教授,每天都很用心去教導我們。身邊的穆斯林同學,有些是掛名的,會抽煙喝酒等;而有些則很敬虔,渴望尋求真理。其實這個群體離我們很近,就在我們的身邊。Irene作為香港的年青基督徒,我們在信仰路上遇到的掙扎,其實與我們身邊的穆斯林年青人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我們如何看待異性,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等。我們很多人是信二代,而穆斯林可能是許多代存留下來的信仰,究竟他們如何看待生命和信仰呢?我們可以透過禱告,去明白神的心意,以及學習去明白、憐憫和愛他們。

華人年青人的恩寵

陽光於2020年前往中東地區宣教一年。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年青人,陽光接受訪問時,談及她在一年宣教經歷中的體會與領受。「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神在末世揀選了華人,華人要承接宣教最後一棒。」陽光指出,華人在中東地區很蒙恩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受到華人明星的影響,又或者他們覺得華人很隨和,有親和力。另外,很多華人在一帶一路營商,為中東很多國家帶來經濟發展。「華人在中東地區形象非常良好,我所去的地區華人不多,所以當他們在街上看到我們,都會很興奮,主動和我們做朋友,甚至用普通話與我們打招呼。」

一年的宣教經歷,對陽光最大的衝擊是,看到禾場的巨大需要,單是她所服事的地區,就有數百萬的難民,但作工的人卻很少。「對我來說,出發去中東宣教一年並不容易,除了要適應當地的環境,還要承受來自各方的疑問和擔心。然而,我覺得,除了決志信耶穌,這是我人生中做過最正確的決定。」很多人看中東為一個嚴峻的宣教地區,但是華人在中東地區真的帶著神的恩寵,而且有很多地方是留給華人去作工的。「作為香港基督徒,我們也是華人的一份子,如何回應神是我們的選擇,末世的呼聲如此之大,但我們只是看到自己的益處,還是看到神國度的時間?」

神不輕看難民

陽光亦談到,這些中東難民群體困苦流離,很多人經歷家破人亡,加上當地人的排斥,他們的生命充滿絕望。「因為戰亂,難民逃難到新的國家,但生活沒有改善,仍然很困苦,當我們去服事這些難民,要抱著一個很重要異象,神如何愛他們,不放棄他們,沒有輕看他們。」他們的需要真的很大,有些人希望回去自己的國家,有些人希望去歐洲尋求更好的生活,有些人則消極地留在當地。他們的人生沒有方向和盼望,即使去了歐洲仍然生活得很艱難,所以在地上沒有一個國家他們能夠完全適應,以及接納他們。

「作為基督徒,我們能為他們帶來天上的盼望,他們唯有接受耶穌,生命才有真正的盼望和出路。」陽光在服事中,也看見聖靈親自動工,有不少穆斯林夜間發異夢見到耶穌,指引他們回轉歸向神,當一個家庭能回轉,他們會為身邊的人和家族帶來巨大的影響,成為屬靈的轉化劑。

本地及世界穆斯林現況

根據2021年最新數據顯示,全世界有超過20億穆斯林,伊斯蘭教成為世界第二大宗教,僅次於基督教,其中前三位分別是印尼2.1億,巴基斯坦2.1億,印度2億。皮尤研究報告推斷,至2050年,全球穆斯林的人數將增加至與基督徒人數相若。現時本港的伊斯蘭教徒估計有30萬名,當中15萬名為印尼人、5萬名為華人、3萬名為巴基斯坦人,其餘7萬名來自印度、馬來西亞、中東和非洲等地。

 

 

 

「耶穌在廟街」音樂行動劇 藝術領域彰顯神榮耀

傳揚耶穌在廟街的作為

廟街福臨教會創辦牧師黎振滿(Sam叔),前半生作奸犯科,後半生遇見耶穌後生命被完全翻轉,從此立志服事廟街。Sam叔充滿傳奇的人生故事近期被改編為「耶穌在廟街」音樂行動劇,由基督教福臨教會與基督教復興教會合辦,於2022年1月1-2日首次演出。

音樂劇的內容主要圍繞Sam叔信主前到信主後在廟街建立教會的事蹟,其中包括Sam叔如何在廟街舉辦權能佈道會,與太太余巧雲(巧雲姨)在廟街相遇相識到開荒建立教會的故事,以及福臨教會元老之一勝叔從賭徒轉變為真兒子的見證。

發起人冼杞然導演

香港導演冼杞然是音樂劇的監製和發起人。Sam叔在接受本報專訪中談及,本劇的誕生源於2019年,冼導演出席他的65歲大壽慶祝活動。當時Sam叔與一大班過來人(過去曾進監獄的人)上台唱恩曲,分享生命故事。冼導演被Sam叔的見證感動,認為要將Sam叔的故事傳揚開去。「一年後,冼導演來找我,他有心將我的故事改編成為一個音樂行動劇。」行動劇的意思是,這個劇可以去不同的地方巡迴演出,去宣揚耶穌在廟街的作為,向社區傳揚福音。耶穌在廟街的故事,其實是在講廟街的聖靈行傳。

興起年青人生命

關於這個音樂劇的構思理念,冼導演分享,他不想找一些大明星或職業演員去演,而是從教會中尋找一些從來沒有台前表演,寫曲演戲等經驗的年輕人參與,讓他們有機會發揮創意,帶出一種門徒訓練。第二,冼導演想透過這個音樂劇,接觸未信耶穌的年輕人。「這一代很多的年輕人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價值,我們希望透過這個音樂劇,使用Sam叔的故事去感染這些年輕人,讓他們看到耶穌在廟街的工作是有活力和生命力,甚至是見證的能力。」

Sam叔與巧雲姨飾演者均為教會的年青人

電影配樂大師金培達擔任音樂劇顧問,其中所有原創音樂都是由觀塘福臨教會的一班弟兄姊妹創作的。而劇中大部分演員都是年青人,從練歌、排舞到練對白,他們在百忙之中抽時間回到教會練習,有時一個星期甚至要排練4個夜晚。

音樂創作人及演員姍姍

姍姍,是其中一位有份參與音樂創作以及演出的年青人,她在劇中飾演一名風塵女子。她談及,劇中原本有32位演員,在預備過程中,他們遇到很多挑戰,有生病、入院、扭傷等不同事故發生,之後他們意識到,需要去為這個音樂劇爭戰,於是自發舉辦祈禱會,為自己的身心靈、家庭以及團隊禱告守望。「在練歌,排舞之外,我們發現最重要的是要抓緊神,這是非常感恩的。」

 

轉化廟街的異象

Sam叔在專訪中談及30多年前他如何領受服事廟街的呼召。1986年,Sam叔在青年使命團(YWAM)的城市宣教部接受訓練,有一次他在行區祈禱時經過廟街,就坐在廟前的石凳祈禱。突然間,他開始為這個地方流淚哀哭。耶穌讓他領受到路加福音19章41節:「耶穌快到耶路撒冷,看見城,就為他哀哭。」

Sam叔與巧雲姨為廟街異象同心事奉

「我感覺到耶穌的心腸在我裡面,我看到廟街,就好像昔日耶穌看耶路撒冷,他們拒絕耶穌是彌賽亞救主,甚至作奸犯科,好像過去的我一樣。耶穌就好像去了一個喪禮一樣,為當時的耶路撒冷哀哭。」Sam叔當日領受了這個異象,身同感受,帶著耶穌的心腸,為廟街哀哭。「我看見廟街那些人不問蒼天問鬼神,到處占卜問卦,看起來個個都好像活死人一樣。」如此,Sam叔開始在廟街傳揚福音,醫病趕鬼,效仿耶穌以及使徒的作為,為耶穌在廟街豎立得勝的旌旗。

(記者莫嵐報導)

 

 

十年華夏聚集成就 「一家人 一夢想」

20211111-12日,因著北美回家父老許宗實牧師(許爸)於111日息勞歸主,北美家人同行團隊發起1111華夏家聚「一家人 一夢想」網上聚集。華夏父老以及年青人都分享了對許爸的感謝與尊榮,並同心宣告華夏的家要與神對齊,兩代同心承接神所分賜的外袍與恩膏,成就神賜給這個家的夢想,讓教會成為家。

願教會成為家

許宗實牧師與美津師母

許宗實牧師於1969年由台來美留學,取得微生物學博士後,因著回應神的呼召,放棄大學教職而全職服事主。他於1998年建立傳福中心,投入宣教事工至今逾40年,在最近十多年裡,他致力在美國和各地華人教會中推動回家聚集,鼓勵和強調教會要回歸「家」的本質。美國時間11月1日,許宗實牧師因感染新冠辭世歸主。10月24日,許宗實牧師在ICU中寫下最後一封題為《教會整修,改變為家》的家書,分享了自己對「教會成為家」的渴望與具體實現的思考。許宗實牧師的離開,激起了華夏家人上下兩代改變教會成為家的決心,並同心宣告要一同完成神透過許爸所釋放的夢想。

周神助牧師

台灣周神助牧師分享,他感覺許爸最後所寫的家書,就好像老約翰寫約翰福音的最後幾章。他的話語所帶來的續航力和爆發力就落在我們裡面。「我感覺許爸不是一位,而是我們每一位。許爸的家鄉在台灣,我們台灣家人願意承接這一棒,我們要看見他所夢想的在他的家鄉能夠成就,就是教會成為家。」中國家人柯潔姊妹分享,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在我們經歷了一波又一波聖靈工作和恩典之後,神藉著許爸的離去重重地說話,祂要教會成為家庭,需要真父親真兒女。過去我們以為做到了,教會已經成為家,但現在她再次感覺還不夠,我們真父親真兒女的心還需要神深深的工作。

 中國家人Irene代表下一代作出回應,在過去的10多年中,我們的屬靈父母早就已經轉向我們,現在是年青一代起來回應的時候,啟動末後大復興的鑰匙就在華人年青人手裡。「我們不需要等到以利亞離開的時候才認出他是我們的父親。今天,華人的戰車馬兵都在這裡,讓我們的心今天完全轉向他們,與他們對齊,跟隨和服事他們。」

分賜外袍

趙仲權牧師帶領家人同領聖餐,承接許爸屬靈產業

回家團隊父老趙仲權牧師分享,最近神差派他和太太回到香港。當他與香港家人相聚,發現他們突然明白許爸家書所寫的是真實的。以前他們是頭腦明白,如今心裡真實知道要如同家人般同行。「我知道主正在向這個世代釋放許爸身上所承載的恩膏和外袍。」從今天開始,為父為子的靈會降在願意委身的每一位身上。他相信許爸已經看見教會要成為家的這個嬰孩,但還沒有完全,但讓我們今天立約,讓這個嬰孩能成長成熟。趙仲權牧師又帶領家人一同領受聖餐,承接許爸留給我們的產業。為了神末後的心意和計劃,委身彼此立約,讓教會成為家。他最後宣告,神已經釋放許爸的外袍給我們每個人。

 

十年1111回家聚集摘錄

「第11個時辰」這個詞源自馬太福音206-9節,因此「11」有對齊和最後一刻之寓意。1111日回家聚集,代表神的餘民願意放下自己的計劃和夢想,來順服神的旨意同心聚集,宣告與神的心對齊,等候神揭示祂的計劃和步驟,使祂的國度在地上建立。

2011 加拿大

主藉著先知伊梅爾預言:「現在是第十一個時辰,從十一到十二,從屬天的對齊到屬天的政權。現在是關鍵的時刻,我要召集東西方的教會,預備他們領受將要發生的事。」戴冕恩以10個童女的比喻分享,我們的身分不是10位睡着的童女,乃是清醒未睡着的守望者,我們要如同預備整齊的新婦迎接新郎到臨,喚醒列國一同迎接神的榮耀降臨。

2014 以色列

822回家聚會

「822回家聚會」,出自撒迦利亞書8章22節,列國的信徒一起聚集呼求神。其中一天早上的聚集中,會眾在禱告中經歷生產的陣痛,許多華人在哭號。主從亞洲招聚華人信徒在耶路撒冷生出神的國度,猶太人將與外邦人同心同行,實現上一個世代的渴望,聚集見證「一個新人」的成就。

2016 以色列

2016年耶路撒冷全球回家聚集

來自世界各地37個國家4千多名基督徒一同宣告彌賽亞的降臨,見證以色列與以實瑪利後裔的復和。戴冕恩分享:「神招聚東方人和西方人的相會,必然會發生在以賽亞書19章所提到的大道上。」參加者中有大約1500名華人,以色列猶太牧師亞設•因崔特說,來自華人教會的這股禱告浪潮和愛的精神,不僅帶來屬靈的能力,也協助西方教會、阿拉伯與猶太信徒興起,並且幫助阿拉伯與猶太人和平共處,促成雙方的和好。聚會中,猶太牧者在台上請求阿拉伯信徒的原諒,並且祝福以實瑪利的後裔也活在神的命定中。他們共同宣告﹕「聽啊,以實瑪利,主我們的神是一!聽啊,以色列,主我們的神是一!」

 2017 北美

「華人以斯帖,醒起興起!」聚集強調,海內外華人的身分與命定的對齊。聖靈感動他們再次使用1995年加拿大首次聚集的經文,祂要再次從溫哥華「發嘶聲」聚集「播散在列國中」的海外華人身體(亞10:8-9)。主還感動海外華人與中國家人於中國時間11月11日11時在網上見面,華人以斯帖和華人末底改彼此祝福,宣告對齊,海內外華人都願意站在破口中來成就主的心意。

2018 台灣

列國的華人家人在台灣台南立約同行,與主對齊也彼此對齊,爲主預備安息之所。參與聚會的家人都感受到聖靈正在催促台灣及亞洲的教會進入合一的水流,盟約中同行的新約教會正在產生,他們宣告合一的基督身體正在台灣和亞洲成形,台灣及亞洲的屬靈母腹要產出神的夢想。

(記者莫嵐報導)

 

 

網絡時代下的牧養 回歸線下的真實關係

由世界華福中心主辦的「網絡時代下的青年牧養迷思——牧師非得當網紅?!」線上研討會,於11月4日晚舉行。位講員分別鄭家輝牧師(香港基督教迦南堂主任牧師)、蔡玉玲博士(美國洛杉磯正道福音神學院舊約研究副教授)、松慕強牧師(台灣iM行動教會主任牧師),以及許慧怡牧師(馬來西亞甲洞衛理公會協理牧師),分享各地華人年青人的牧養現況,以及網絡牧養的心態與有效策略。

社創模式的牧養

鄭家輝牧師

鄭家輝牧師首先分享香港青年人的狀態:社會幸福感下跌;抱持絕望主義,也就是「攬炒」心態(同歸於盡);疫情之後的朋友移民潮;不安全感泛濫。特別在這大環境下,很多人都給自己畫了許多紅線,禁止自己跨過。

鄭指出,許多時候我們希望在網上開小組,敬拜,做以為適合他們的事,其實很多時候年青人都不太能投入。年青人需要真誠,當有人真誠分享信仰,對他們來說是有吸引力的。關於如何具體牧養青年人,他提出,牧者可以花時間與他們一起;打開心去接納信與未信的年青人;不要只叫他們做事,反而提昇他們去發揮創意和能力。

鄭又以他正在參與的一項社區共融計劃為例,以社創的模式牧養年青人,目的是幫助年青人建設和平、發揮創意,建立社創式教會,現時約有15間教會一同參與。該項計劃的參與者會用1年時間學習認識社區需要,進行社區關懐,刻意培訓低動力、低學歷和低知識的有需要人士。鄭反思,透過創新社會關懷行動,幫助者及受助者皆獲益,協助弱勢社群融入社區。

連結、處境化與共享

許慧怡牧師

許慧怡牧師提出,無論是線上或實體的牧養,重要的是我們的異象。在疫情中,青年人和牧者都面對沒有異象的問題,我們有不同教會舉辦不同跨宗派的活動、線上聚會、佈道會、培訓等等,雖然有很多選擇,但不少人也在迷失中。而線上網紅牧師吸引人的原因,是他們對神有熱情,也貫通他們所分享的信息,反映出他們生命與聖經知識的聯繫。

根據馬來西亞青年人的牧養情況,許提出了3個建議。她指出牧養沒有捷徑,最重要還是「連結」,特別是小群體,3至4個人的連結是很重要的。年青人能成為屬靈伙伴,可作深入的分享,然後在禱告中見證彼此的成長。真實的生命在乎對神的那團火,他們經歷到神是如此真實的,不只是停留在頭腦認識神而已。

其次,除了連結,年青人還需要處境化的信仰。牧者應按著自己牧養區域的需要,與年青人對話,去了解年青人看重什麼,有什麼東西在影響他們的價值觀。現時有很多年青人在談論同性戀的話題,身邊都有很多同性戀朋友,教會就邀請真實走過這段路的人分享他們的故事,神如何改變他們的生命。

最後是跨宗派、跨國家和跨領域的資源共享。馬來西亞有些地方的網絡較差,西馬來西亞的衛理公會有資源,就按著需要拍攝了一系列影片,提供給有需要的教會,特別是青年小組和團契使用。東馬來西亞都有做很多類似的線上營會、報佳音、佈道會、跨宗派的線上遊戲和活動。許相信在疫情下,人們都開始看到,各宗派不是單顧自己的事,而是看到我們是可以一起學習和合作的。

成為有網紅影響力的牧者

松慕強牧師

松慕強牧師於10年前創立教會,為台灣首間純網絡教會。他指出,就聖經價值觀來說,網紅現象是傳道人不應追求的個人英雄主義,教會是團體,不是個人化的產物,牧師不可能也不應成為網紅。他坦白分享,如果以數據來定義網紅,基本上,要有10萬粉絲才可以很謙卑的稱自己為網紅,事實上沒有一個華人牧師配得上。網紅不是由正式機構授權,卻是被群眾接受的影響者,藉著新媒體或網絡取得大眾喜歡與支持的「無冕王」。因此,耶穌是那個時代的網紅,祂沒有被公會認受、沒有學歷,不是會堂拉比,但是祂獲得大家的喜愛。祂用祂的品格、神蹟奇事傳講天國的道。

松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分享,自己曾有一段時間因太在乎數字的升降而極度焦慮,就連睡覺也滿身是汗,這是很危險的。松強調,我們要學習成為有網紅影響力的傳道人。iM行動教會作為最早期虛擬教會,松在總結中指出:「網絡牧養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人是需要溫度,彼此激動和彼此火熱的。如果我們一直要在網上尋找牧養的契機,是很辛苦的,需要花費兩至三倍的時間預備,而且現在的網絡平台是不完整的,目前階段還是很難取代真正的小組和團契,這種生命的連結。」因此,牧者要與年青人真實地建立關係,小組的「線上化」是建基於線下關係。

年青人的關注焦點

蔡玉玲博士

蔡玉玲博士在「疫情後教會的歸位與定位問卷調查」的總結中指出目前年青人所看重的事物。第一,是人的連結與信任關係的建立。線上關係若是不深、信任不足時,年青人不願輕易敞開心參與。第二,感受性,他們在意真實、真誠無偽的關係。第三,有歸屬感與參與度,他們看重能吸引他們的敬拜活動和事奉機會,以及連結於實際生活的教導。第四,真實的成長,年青人實際的生命經歷不多,所以需要更多的引導和鼓勵。 

蔡認為,利用網絡影音工具作線上服事是好的,但是無法取代教會的實體聚會、社區角色,以及整全形象與功能。她表示,不是每個牧師都口才了得、反應靈敏、有高顏值能上鏡,而且線上錄影花費更多時間去設計問題、構思互動、製作和宣傳。而每個牧師都有神的不同呼召與恩賜,各盡其職去服事神所託付的羊。她相信,年青人其實期待更好的實際互動與屬靈經驗,他們需要有可以跟隨和學習的榜樣。

(記者鍾浩然綜合報導)

 

 

 

動物助人 走進社群 服事生命

不少香港家庭都有飼養狗狗,更會視之為家庭成員,有想過你的狗狗能成為「社工」,參與教會服事,安慰人的生命嗎?主流夢工場基金於3年前開始,透過引入訓練「社工犬」的概念去服事弱勢社群,以及輔助教會和機構為有需要的青少年,以及外展福音工作提供幫助。

人與動物的互動

主流夢工場基金(簡稱CEO),過去主要在國內開展寄養行動,援助殘障孤兒及困境兒童。自2017年起,神帶領他們回港啟動「動人計劃」(HI Partner)——引入嶄新的「動物輔助介入(AAI)」服務,服事本港弱勢社群。創辦人之一Christina(蔡懿慧)分享,「HI」代表「Human-animal Interaction / Intervention」,即「人與動物的相互作用/介入」。「HI」在國外之應用已有數十年歷史,透過「動物」來支援、治療或輔助包括長者、成人、囚友及殘障兒童,不論在學習、復康和改善情緒等方面,都有良好成效。

青少年牆壁塗鴉活動,實習社工犬Belle陪伴大家塗鴉

「當初是一名名叫Pauline的修女啟發我們運用動物助人的概念。她在外國提出監獄犬的概念,培訓囚友成為訓犬師。而神感動我們以此方式去幫助香港有需要的人,我們現正嘗試把這個概念香港的懲教所。同時,我相信香港的隱蔽青年,可藉著成為領犬師,改善溝通及其他問題。」Christina表示,「監獄」不僅代表身體被囚,還有心靈被囚。3年前,因著社會動盪,看見香港社會及整個世代的改變,令年青人衍生許多情緒問題,隱蔽青年數量亦有所上升。Christina感到香港的弱勢群體需要不同方式的支援。

教會的服事犬

CEO董事Catherine指出,「聖經提到人是受神所命去管理海陸空的動物,去愛護和照顧它們,但在基督教內卻不太著重這方面的生活教導。」因著動物在人類手中受了很多傷害,自己曾思考可以為它們做什麼,並為此禱告多年。在2年前,CEO結識了荃灣基督中心堂的牧師,因著大家對人與動物的共處有著相同的想法,牧師亦想讓教會會友更多認識聖經中關於動物管理的生活教導。當他們一遇上就一拍即合,很快就開始一起尋求合作的方向。

2019年底,牧師代表教會收養了實習社工犬「斑點」,來輔助教會服事社群,又組成核心團隊,在CEO的協助下受訓成為領犬員,學習與狗隻建立關係,之後更開始帶著斑點去實習,參與探訪、接觸新朋友和傳福音等外展活動,斑點成為協助牧師結識朋友的「親善大使」,還曾有一位小朋友因著「斑點」而決志信耶穌。

訓練青年領犬員

除了教會,「動人計劃」亦與不同的社福機構合作,透過鼓勵隱蔽兒童及青少年參與成為領犬員,改善社交技能和情緒問題。Catherine提到,「合作機構服事的青少年都很怕與人接觸,會自我隔離,但狗會使他們放下戒心,也為他們提供多一個話題。他們每月會參與一次CEO社工犬課堂。此外,我們也會為青少年提供合適的工作平台。透過我們的計劃,目前已有數位青少年踏出社會工作或回到學校上學,也有1位在我們的機構中實習。」

Catherine贈送《小唐狗斑點》故事書給牧師

推動社工犬服事
Catherine指出,他們對接受訓練成為社工犬的狗隻有一定的要求。「參與服務的狗隻需要有好脾性,喜歡接觸人,不怕陌生人,這些都是治療犬的特點。當然按著不同服務的需要,對狗隻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目前,犬隻訓練還沒有國際標準認受的考試,但也是有路可尋的。CEO參考美國犬業俱樂部(American Kennel Club)的良民犬(Canine Good Citizen)指引,及一些外國訓練服務犬(例如導盲犬)機構的標準,制定社工犬訓練計劃。

Christina和CEO實習社工犬「大熊」合照

鑑於現時疫情有所緩和,CEO計劃於其所在的基督教大廈八福匯中推動與更多機構合作,現時會在每週四下午舉行「動人開放日」活動,歡迎各樓層的機構教會,以及街外有興趣接觸社工犬的人士參與,期望藉著與社工犬的近距離接觸,為參與者提供心靈的安慰,以及幫助更多人認識這個領域的服事。CEO會不定期舉辦Reading Dog 活動,讓小朋友透過對著狗狗講故事,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以及閱讀的信心。

Christina鼓勵,如果對社工犬有興趣或有需要服務的人士,可以申請成為他們的「諸朋狗友會」會員,就能恆常參與他們的活動,與狗狗見面,建立關係,上生命教育課等。而機構中有不同的專業人士,如精神科醫生、社工、職業治療等,如有需要的人士可以登記註冊,參與服務當天便會有專業人士陪伴輔助。

(記者鍾浩然報導)

 

 

社區內設立藝術空間 為鄰舍心靈打氣

天梯使團Shine for Hope團隊9月的午間時段在八福匯開設「心靈加油站」,藉著各樣藝術的媒介,為參與者提供休息沉澱的空間、聆聽神對自己的說話。團隊負責人吳文麗傳道(Eva)分享了如何透過多元藝術帶領人重整心靈,親近神,以及用藝術服事社區釋放神的信息和醫治。

Eva與參與者以樂器進行互動,參與者透過樂器呈現出來的聲音特質,沉澱聆聽環節中所經歷的感受。

藉著創作認識自己

今日繁忙的都市,很多人缺乏聆聽自己內心的空間。Eva指出,藝術創作本身已經具有治療性,「心靈加油站」的理念,是讓人有一個空間,像孩子般,自由地做一些沒有任何目標的事情,藉著各種創作,更深認識自己。她解釋,藝術是一種媒介或語言,人可藉此對自己說話。而且創作者在思考的過程中,許多潛意識的事物會浮現出來。當作品製成後,他們能認識自己多一點。

現場有模擬各種聲音的樂器供參與者探索

在「心靈加油站」中,參與者會先進入一個聆聽的空間,跟著聲音導航和音樂,探索自己的內心狀態和感受。過程中,他們可能會有不同感覺浮現出來,然後來到創作空間,透過場地提供的不同創作媒介,例如樂器、手作物料、舞蹈用具和畫具等,參與者在創作中沉澱自己的經歷。

藝術服事社區

 

Eva表示,藝術創作除了具有治療作用,服事者也可以透過在社區中舉行藝術活動而傳福音,帶來社區的轉化。「這些活動更能吸引人停留觀看,甚至參與其中,而且活動的氛圍很舒服,不會一開口就和別人講耶穌。」藝術再配搭弟兄姊妹不同的恩賜,如輔導和禱告等,幫助被服事者分享心中的事情,許多醫治便隨即發生。

有些人會藉視覺藝術的創作表達感受,同時也送給自己一份禮物,記錄自己的經歷。

Eva分享,過去在社區服事中,有一對母子來到他們的乾粉彩攤位,他們掛著一幅畫:媽媽肚子裡連著臍帶的寶寶。由於乾粉彩的顏色可以用手指抹開的,他們鼓勵她一邊抹一邊說出她起初懷孕時對孩子的期望。那位媽媽便拿著小朋友的手指去抹。結果媽媽哭得很厲害,因為她忘記了當初懷著小寶寶的純愛,現在卻帶著很多要求,還經常責備他,但原來自己最想要的就是孩子健康快樂。

相比之前的出隊經驗,Eva認為,以前在外服事社區時,對象多數是街坊和家庭,他們都處於休閒的狀態,服事中能看見很多神蹟醫治。而這次在八福匯室內的午間服事,對象大部份是事奉人員,或者職場信徒,利用午飯的短暫時間來參與。她感覺到他們的疲倦,所以很想給他們一個空間親近神、休息與沉澱,聖靈工作的彰顯方式也有所不同。

發揮藝術恩賜空間

Eva又分享,在休息時,她會嘗試以繪畫藝術配合經文靈修。她指出,一直以來,基督教從來不缺乏藝術,只不過現在變得形式化,弟兄姊妹能自由地用藝術方式表達的機會較少。Eva認為,不同類型的藝術,能幫助不同的弟兄姊妹更深入認識神。有些人以視覺的方式去經歷神;有些人以肢體舞動的方式去經歷神。例如舞蹈,聖經中有擊鼓跳舞讚美神,用肢體去表達敬拜和情感,可以很自由。她亦舉例,有一位姊妹用畫畫創作來進行詩篇靈修,在過程中她認識到自己很害怕犯錯,同時自己亦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詩篇,更明白經文對自己生命的意義。

Eva認為神的手正在作工,祂在不同堂會興起一些渴望以藝術形式去表達的人。如果教會中有弟兄姊妹有這個負擔,又有經驗,她鼓勵教會預留空間讓他們得以發揮恩賜。Eva以自己教會為例,祈禱會設有畫畫攤位釋放祝福。有時候,完成的畫作可以投映出來讓大家看見,配合信息和歌曲的釋放,是很有能力的。當大家經驗過後,知道不是這麼難,甚至很有能力,大家便會多去嘗試。

被服事者得安慰

參與者Sentlex分享:「我很感恩在被服事中收到從神來的信息,這個信息非常吻合自己的生命光景,使我得著安慰的話語。我收兩幅畫的主題都是關於「水」,它們所用的顏色完全一樣。神提醒我不要限制自己,雖然環境有時好似波濤洶湧、有高有低,心害怕沉了下去怎麼辦,但就算沉了下去,神也會看顧,也必在特定的時刻再次使我興起。」

參與者收到「列車」的畫作祝福

一位姊妹在先知性繪畫攤位中收到一幅「列車」的畫。她分享:「父親在數年前因病突然去世,我心中覺得很孤獨,雖然爸爸已經洗禮,但我仍有疑惑,持續問神爸爸到底在哪裡。在父親去世後一週,我夢見父親坐在一架通往天堂的列車,他正在欣賞外面的風景。而今天我收到這幅列車的畫,我知道是神給我的印證,爸爸已經在天堂了,也讓我認識到神知道我的境況,與我同在。」

(記者鍾浩然報導)

 

 

5782同心建造未來 尊榮釋放累代祝福

美國「錫安榮耀國際事工」(Glory of Zion)於910-12日舉行了猶太新年特會,主題為「為未來建造房子」(Building the House For the Future。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與羅伯特海德勒(Robert Heidler)分享了關於5782年的先知性啟示;使徒性領袖達屈席茲(Dutch Sheets)分享透過尊榮父親,神向他釋放復興的啟示。

Chuck Pierce宣告,5782年要以全新方式為未來建立房子和神的殿

與神面對面

9月7日,我們進入猶太曆5782年,「80」的希伯來字母是PEY,「2」的希伯來字母是 BET,因此5782年是PEY與BET的一年。PEY的原始圖像是「臉」。當我們去尋求神的面,祂就會來與我們見面,我們會經歷神的祝福和祂同在的極大喜樂,這就是神的造訪。PEY的季節是造訪的季節,神要親自造訪我們,以及造訪祂的教會。PEY的詞彙也關乎我們的話語,神所出的每一句説話都帶著能力。同樣,我們的話語也帶著能力。這是一個作出信心宣告的季節,向著環境宣告神的話語,事情就會改變。

建造神的殿

BET是希伯來文的第2個字母,也是聖經中第1個詞的第1個字母。BET的原始圖畫是一座「房子」。今年神想以全新的方式建立你的「房子」和祂的殿。「伯特利」(BETHEL)是指「神的殿」,也是BET的詞彙。教會是神的殿和居所。「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弗2:20-21)神想建造我們成為聖靈的殿,能夠在地上彰顯祂的大能。「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彼前2:5)

在建造的過程中,耶穌是教會的房角石,在其上建立的首先是使徒,第二是做先知傳道的,第三是教師。(林前12:28)這些恩賜是建立教會根基的石頭,使其他恩賜得以在上建立。當信徒被裝備去發揮這些恩賜,他們就成為活石,被建造成為承載神同在的聖所,恢復原本祂所計劃的教會樣式。

獻上初熟的果子

羅伯特‧海德勒(Robert Heidler)

羅伯特又指出,神想祝福祂的家得著豐富的供應,其中有3個BET的詞彙告訴我們走進神祝福的關鍵。一是獻上初熟果子是指在一個新的開始中,透過獻上首先的去尊榮神。若是我們如此行,神應許會向我們傾倒祂的祝福。「你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這樣,你的倉房必充滿有餘;你的酒醡有新酒盈溢。」(箴言3:9-10)

初熟的果子是尊神為首的一種方式。耶穌並不滿足於成為我們生命清單上的其中一項。祂是神,祂將自己的生命給予我們,神想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第一,祂配得首先的位置。初熟果子不是全年最大的禮物,只是奉獻一捆的麥子,但它能釋放極大的祝福,因為這向神表示尊榮,好像在說,主,我給予你首先的,我將你放在生命的第一位。

立約的祝福

得著神祝福的第二個BET的關鍵詞彙是立約,約的希伯來文是Berith,字根的意思是切開。古代以色列人如果想向人表示絕對的委身,會與對方立下血約。他們會宰殺動物,把它劈開兩半,從中間染血的土壤中走過。(創15)當他們如此做,就是在立下誓約:如果我不能遵守這個約,你可以將我劈成兩半。立下血約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立約雙方以自己的生命委身一個終生的承諾。這就是神對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的承諾,也包括了我們。神說:「如果我不能守約,願我不復存在。」

當我們在約中與神同行,祂不會留下一樣好處不給我們,選擇活在神的盟約中,能為我們帶來不可意思的祝福。

敬拜隊與舞蹈隊帶領與會者一同敬拜神

祝福以色列

得著神祝福的第三個BET的關鍵詞彙是以色列。神稱以色列為眼中的瞳人(亞2:8),瞳人的希伯來文是Babah。BET的一年,是意識到以色列是神眼中的瞳人的一年。神應許會祝福那些為以色列祈禱的人。「你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愛你的人必然興旺!」(詩122:6)神說,如果你攻擊以色列,你就將自己置於詛咒之中;如果你祝福以色列,我就會祝福你。

兒子的年份

神也希望祂的家能祝福世界。Bet其中一個詞彙的意思是探出牆外的枝子。新冠病毒肆虐的這兩年,我們的生活經歷戲劇性的改變。撒旦明目張膽地折磨和壓迫人類,許多人因恐懼而癱瘓。然而羅伯特指出,仇敵的工作被誇大了,這個世界從未試過有如此多的人渴望得到盼望,聽到好消息。這是神的子民興起站立在社會山頭,發揮影響力的一年。耶穌說,莊稼已經熟了。

另一個重要的BET詞彙是「兒子」。5781是Aleph的年份,父親的年份;5782年是兒子的年份。今年,神想我們以全新的方式來認識耶穌,神也想這個世界來認識耶穌。這是關於福音的年份,神會向我們傾倒新的佈道恩膏。而我們所發出最有能力的話語就是分享耶穌的好消息。當我們分享福音,你的聲音就能向地上釋放神的大能,拆毀仇敵的國度。

尊榮父而得著恩膏

達屈席茲(Dutch Sheets

達屈‧席茲的父親於14年前去世,大約1個月前,他收到繼母寄來父親的骨灰。神指示他將父親的骨灰帶到他生命中重要的地方。在週末的一天裡,達屈‧席茲把父親的骨灰留在了過去對他非常重要的幾個地方。

 

旅程結束後,達屈‧席茲去了兄弟Tim的家。Tim在不知道的情況下,開始和他談論父親和他的事奉,以及他所經歷的神蹟奇事。然後他說,我覺得現在是時候我們兩個起來承接那恩膏。Tim的話讓達屈‧席茲想起了Sam Brassfield 幾個月前發給他的一個夢:達屈‧席茲的父親從天堂來到他的房間對他說,告訴我的兩個兒子,現在是時候讓在聖靈的風中飄蕩的兩片葉子(Two Sheets)進入神榮耀的國度。

與會者一同領受祝福

一週之後,一位先知向達屈‧席茲發預言:「在你尊榮你父親,並讓他安息的那天,就是神簽發證書,讓你的生命進入下一個季節的時候。」達屈‧席茲指出,這是神給我們所有人的一個徵兆,神已經預備好使我們轉移到新的季節。神已經預備好做新事,吹起聖靈的風。現在是神蹟開始的時候,以及神超自然工作的時候。

(記者莫嵐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