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信徒集區 服侍社區 建立教會

2020年期間,美國知名華裔牧者陳恩藩(Francis Chan)舉家移居香港,回應神呼召他在「極端貧困者中建立教會、分享福音」的異象。兩位年青牧者在與Francis的一年同行中,受到鼓勵和啟發去建立新型態教會,以及聚集群體。禧福協會邊青事工負責人曾子聲(Lem)牧師,以及Roundtable Church創辦人楊亦田(Jason)分享了過去兩年帶領教會轉型的探索歷程。

學習付出 接受門訓

Lem分享,現在教會由5個家庭小教會組成,每個教會有12-15人。「我們對加入教會的人有較高要求,是要門訓年青人成為神國軍隊,其中包括了5大核心價值:敬虔的敬拜者、彼此相愛、裝備門訓、聖靈充滿的宣教士以及受苦的心志。」作為基督徒不是要想著如何過舒適的生活,而是要向神奉獻全部。「當身邊的弟兄沒有錢吃飯,沒有衣服穿,我們不會沒有感覺,而是應該盡自己能力去幫助和愛有需要的人。」

Lem 坦言,當初Francis分享這個建立教會的理念時,他覺得不可能,因為他們服事的對象是邊青。「過去我專門搞大型活動吸引年青人,我需要體貼他們的需要。後來Francis開始門訓我的年青人,大約有20人。當時我還是覺得,香港的年青人不會接受這個方式。然而結果卻剛好相反,我很驚訝,那些對信仰認真的年青人非常喜歡,反而不會趕走他們,而是都想認真跟隨。」以前叫他們禱告很困難,現在年青人每天晚上都自發禱告,互相監督讀聖經、服事和奉獻等,根本不需要提醒。在過去一年多,有差不多30人受洗加入教會。

點燃年青人的火

Lem又談到,小教會的好處是,成長有目共睹,大家彼此認識,可以學習如何愛對方。「我們的教會一週見面4-5次。我們鼓勵大家搬到一起住,現在我們大約有一半人住在佐敦。我的家每天晚上開放到凌晨1-2點,常有人出入,這是一個很好的門訓方式。我們常常一起聊天和商量各種決定。「生命中的罪逃不掉,發脾氣逃不掉,讀聖經也逃不掉。每個人都被人關顧,也要關顧人。」

上月,教會的年青人在網上參與美國The Send(差傳聯盟)舉辦的特會,生命被點燃,主動地不斷出去接觸人傳福音。在過去的週六,已經多了10位新朋友來參與聚會。最近一次星期日的聚會延續了7個小時,年青人在最後大力爆發祈禱,幾乎難以停止。Lem分享,作為一個牧者,那些20歲左右,來自基層破碎家庭的年輕人願意如此聚集祈禱,是一件很安慰的事,看到聖靈在做奇妙的工作。 

使命群體

Jason的教會於兩年前開始從家庭教會模式,轉型到使命群體模式(Missional Community),意思是指一群信徒立約委身,要共同分享生命,共同為耶穌得著一個特定的社區和群體。目前Jason的教會有3個使命群體 ,分別在沙田,深水埗和炮台山,除了平日各自運作,每個月有一次大家庭聚集。他們鼓勵使命群體一起集體聆聽尋求主,領受國度的使命。當他們知道神託付給他們的宣教禾場,他們就開始調校生活方式,時間表,住的地方,教會運作模式,去配合宣教禾場的文化。「正因為每個使命群體有自己獨特的使命,所以他們如何表達和演繹自己的教會都有不同。這是神呼召我們去作出嘗試,如同先鋒和催化劑一樣,走前一點點去擴張神國境界,希望能鼓勵和啟動多些信徒起來,隨時隨地任何人都可以建立教會。」

深水埗使命群體在家中舉行浸禮

活出慷慨文化

Jason的使命群體位於深水埗,其中有幾家人住在同一幢樓。他們開始嘗試活出初期教會凡物公用的生活方式,共享食物、時間和空間。「我們都不鎖門,我們家就好像一個飯堂,不用提前通知,隨時來到就可以坐下來一起吃飯,一定足夠。我們願意這樣做,希望活出聖經中所說的款待,醞釀一種開放和慷慨的文化。」群體中有一位弟兄,原本每天開車去上班。當他得知Jason他們每天要親自送孩子上學,路途遙遠,於是主動把車讓給他們用,自己坐地鐵去上班。弟兄還開放自己家的客廳,作為群體主要的共享空間。「雖然我們常常開放自己的家去款待他人,但神的供應也足夠我們所需。我們開始看到天國的經濟效應,大家都願意拿出自己所有,樂意與人分享,就沒有人有缺乏。」

Jason (左) 開放屋企接待少數族裔

Jason又分享,過去這兩年,他們的孩子也一同經歷了很多,面對挑戰,與神冒險的時刻。「他們見證了情緒病人、無家者在家中同住一個多月,也參與一個月一次歡迎吸毒者,無家者和難民來家中吃飯的愛筵。我們也經歷過為著搬來深水埗一同尋求主。孩子和我們一同經歷神的大能和信實,就是給他們最寶貴的教育。」同時,孩子會在聚會中發預言,分享見證,以及神如何透過日常生活教導和挑戰他們。「他們的分享很有能力,我們大人都受到鼓勵和祝福,也被他們的單純和信心感動。」孩子也成為他們接觸社區的秘密武器,能夠打開談話的大門,軟化人心,帶來突破。

Jason帶著孩子探訪露宿者為她慶祝生日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1分鐘 (135) 建立盟約關係

信徒之間應該都是同屬一靈的,因為他們所信的是同一位神,然而某些信徒之間可能因著神特別的呼召,而感到他們的身分與心靈緊密相連。他們彼此欣賞,互相肯定,並因心中有共同的異象,以致深深合一,我們稱之為盟約關係。

+按圖放大

盟約關係的特質

深相契合的心

雙方的心能感受到合一,可以視對方的益處為自己的益處,體現出神「愛人如己」的命令。

「約拿單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性命。」(撒上20:17)

言辭上的保證

愛和親密關係促使他們願意將對關係的委身訴諸言辭的形式。

盟約,以及起誓的保證,使得他們可以放心地互相信任,享有彼此忠誠的保證。盟約所產生的連結力量,能使雙方不用憂慮未來彼此間的關係。

以神為中心

立約的友誼並不是出於人性或弟兄姊妹般的情誼,而是為神所命定的連結關係。

任何的約,如果以神為中心,就有合一的源頭永遠存在其中。任何關係如果沒有神在其中,那麼當兩個人的心朝著不同方向時,就有分裂的可能。

以對方為尊

尊榮對方在神裡面的身分和位置。如果出於神的感動,立約之友有非凡的勇氣和謙卑,公開表示對對方的順服。

委身帶來權柄

盟約中彼此間的愛是相等的,但其中一方或會享有較大權柄。如果立約之友承諾一起配搭服事神國,那麼他們就必須尋求神,在他們當中興起領袖和權柄。

「我們必須一切平等」通常只是一種藉口,用來逃避更深的親密關係所帶來的委身。以神為導向的委身,必會興起領袖來帶領眾人一同追求神的旨意。

忠誠和責任

彼此要求在道德上負起完全的責任。當對方犯了道德上的錯誤,立約之友就有責任提醒他,使他不至於因為沒人警告而走偏了路。

總是渴望對方擁有好的名譽和聲望,不管到哪裡,總是會提及伙伴的好處,重視並維護彼此的好名聲。

信仰優先

盟約必須建立在遵行神旨意的基礎上,切勿因著結盟的忠誠,而屈服於宗教的靈、組織架構或人意承諾。立約之友絕不該順服屬肉體的要求,而應該順服神對他們生命的旨意往前邁進。

 

立約之友需要智慧分辨

外表友善、社交能力強的人,不一定能成為立約之友。如果一個人在輕鬆的相交聚會中顯得非常活躍,而在嚴肅的敬拜禱告中卻顯得無精打采或心不在焉,那麼他很可能是虛假的朋友。虛假的朋友有能力在屬肉體方面吸引一批忠實的追隨者,然而一旦他對群體有所不滿,就會製造分裂。真正的立約之友所關心的,是能否忠實地對待神放在他周遭的人。

資料來源:《盟約關係》,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復興以色列事工出版

 

【國度觀點】 再思五旬節

今年進入五旬節的日子恰好是6月4日,引發許多人的反思及禱告,現在是完全交托歷史包袱的時刻,以致能更深尋求神復興華人的作為。五旬節是聖經的三大節期之一,當年摩西在五旬節的西奈山領受妥拉,這也是一個領受豐收的日子。耶穌從死裡復活後,與門徒講論神國,又吩咐他們等候聖靈的洗。在五旬節當天,120人在馬可樓聚集,忽然聖靈降臨,這些人成為聖靈澆灌的初熟果子,開啟了新約教會的時代。

這群初代信徒,領受從聖靈而來的智慧和能力,也真實活出盟約的關係。使徒行傳2章提及,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又賣了田產、家產,照各人所需而用,並且家中一同用飯,擘餅,讚美神。經文中特別用到「同心合意」來形容他們的聚集,若不是因著聖靈所賜下的關係,相信沒有任何群體能夠如此委身彼此。這是初期家庭教會的運作情況,也是群體合一的最好寫照。

2019年以來,香港教會經歷了巨大的轉變,甚至是停頓,有些人在如此的震動中,開始去醞釀和摸索新的教會聚集模式,以及如何在末後的世代活出真實的信徒盟約生命。本報今期頭版採訪了兩位年青牧者,在過去兩年間,他們願意跟隨聖靈的帶領,領受教會轉型的新方向,進入一種新的聚集型態。這既是新的探索,同時也是仿效使徒行傳時代的信徒群體,在香港現時的環境中,實在地活出真實跟隨耶穌,慷慨愛鄰舍的天國文化。

當初代教會願意如此委身聚集和生活,不但得著神的喜悅,也得著眾民的喜愛,主天天將得救的人數加添給他們。在末後的震動之中,我們知道不再是單打獨鬥的時刻,保守聖靈所賜的合一,是神對神國子民的心意,也是我們打贏末後這場仗的最大武器。聖靈澆灌,除了向我們賜下屬天的能力,也使我們與神對齊,並且渴慕基督身體彼此聯絡合宜。當我們委身彼此去活出這種立約的關係,神會親自成就大事,人也會在這個彎曲悖謬的世代中,看到與世界相反的出路,人會親自被如此的生活模式吸引主動尋求神。同時,也因為靈裡合一,不同群體更能明白各自的位置和呼召,以致能夠在盟約中呈現出多面向的天國文化,欣賞彼此的不同,支持彼此的服事,珍惜彼此的扶持。

 

 

「五旬節的力量」特會 盼聖靈大澆灌 翻轉土地

CWCA台灣亞洲基督教會舉辦「五旬節的力量」特會,邀請眾教會於6月4至5日齊聚台北市政府廣場前,同心合一敬拜。在4日的開幕現場上,原本陰雨綿綿的台北市,在敬拜讚美之後立刻雲雨散開、天空灑下金光。

敬拜讚美後現場立刻放晴。(翻攝YouTube@CWCA 台灣亞洲基督教會直播)

瓦特.羅斯牧師(Walter Ross)及白萍師母於開幕活動上分享,2018年時領受異象,在台灣,所有愛神的基督徒,將在一個特定的地點,合一敬拜、高舉耶穌的名。然而2020年以後,因為疫情肆虐,大型敬拜讚美活動為配合政府防疫暫停兩年。今年在神的引領下,他們得以在市政府廣場舉辦「五旬節的力量」特會,盼望藉著眾教會、眾聖徒再一次聚集,在這個末世動蕩、疫情攪擾的時代裡,顯出基督徒不畏懼風浪的信心,一起迎接聖靈的大能,從天澆灌下來。

瓦特羅斯牧師(Walter Ross)及白萍師母。(翻攝YouTube@CWCA 台灣亞洲基督教會直播)

6月4日的活動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由磐石之家帶領敬拜,並由張豔牧師以「誰是天父」為題分享,張問會眾:「知道神是愛、光、生命、永生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她表示,耶穌說「我與父原為一」(約10:20),顯示祂與天父關係親密、合而為一,如今每一位相信耶穌基督的人,也同樣住在天父裡面。張表示,因為我們的神是光,所以在祂裡面毫無黑暗;神是愛,祂的愛是聖潔的。但是如果我們要跟天父與聖靈合而為一,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那便是世人都虧缺了神的榮耀,都是有罪的人。因此神差遣耶穌基督來到世上,除滅一切罪、塗抹一切過犯。若我們的罪不能除去,就沒辦法與聖潔的神合一。

接著由黑珍珠宣教士獻唱改編為詩歌的爵士樂,如《Can’t Take My Eyes of You》、《Anointing Fall on Me》。她分享,她本是美國舊金山的靈魂歌手,在夜店唱歌,後來在神的呼召下,回應以歌曲敬拜神。有一天神告訴她,音樂和藝術是屬於神的,因此讓她把世俗的歌曲重新譜曲獻給神。如今她回應神的呼召,在台灣服事20年。黑珍珠鼓勵大家,疫情固然嚴峻,但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的神,凡事都不用怕。

羅禮德宣教士(Richard Roberts)分享「誰是神的兒子」。(翻攝YouTube@CWCA 台灣亞洲基督教會直播)

第二階段的信息分享,由羅禮德宣教士(Richard Roberts)以「誰是神的兒子」為題分享。他指出,今天如果現場群眾有人舉手說我是基督,沒有人能相信。聖經告訴我們,基督必須透過聖靈來告訴我們。在馬太福音16章13-17節,耶穌問眾門徒他是誰,只有西門彼得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在那個沒有人認識耶穌基督的年代裡,這麼重要的話語,是需要聖靈啟示的。耶穌也曾經講過,將來的世代會有很多人出現自稱是基督,千萬不要相信他們。聖靈會親自向我們顯現到底耶穌是誰。羅禮德鼓勵基督徒要「專心尋求神、全心全人來尋找神」。若總是把自己的生活順序排在神的前面,要如何才能找到耶穌?但是聖經裡的應許是只要「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

第三階段由朱奔野牧師以「聖靈」為題分享。他特別指出,明天就是聖靈降臨節,神要帶下聖靈的能力來給我們。聖靈能賜給人智慧和啟示,甚至還能祝福人的事業和家庭,活出豐盛!朱表示,在當牧師前,他做了30年的貿易,相當努力,週六日都不得休息,但是生意並沒有明顯的起色;自從信主後倚靠聖靈,經歷了許多來自聖靈的提醒、智慧的選擇、神蹟奇事不斷,越服事神,生命越蒙福。

「聖靈會在關鍵時刻引導我們,賜我們各種護衛和神蹟奇事。」關於如何得著聖靈,朱分享,首先需要的是「調整頻率」,與神對齊;接著是「回原廠設定」,發出我願意尋求神、悔改的心和倚靠神的心;再來是「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醫治我們心中所有不討神喜悅的事情,讓我們身上所有不屬神的雜質都沖開,讓聖靈自由運行在我們的生命中。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客家與基督教相遇 跨越文化與語言障礙的宣教故事

由台灣苗栗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客家與基督教相遇」特展將於6月14日提前結束。該特展展示了19世紀後期,西方宣教士來到台灣的客家族群中宣教,有系統地編撰有關客家語言和文化等珍貴的歷史資料,以及他們與客家族群互動的故事與事蹟。

19世紀後半,西方傳教士在東南亞、香港、廣東及台灣等地,認識到一批使用不同於官話的客家族群。傳教士被客家人質樸、勤勞的特質感動的同時,也開始學習被其稱為「Hakka」的語言及文化,同時還編寫客語辭典、諺語及教科書等等各式文本,經由教會將客家的歷史與風俗介紹給西方世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總部設於瑞士巴色城(Basel,又譯巴塞爾)的「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ary Society),目前在其教會的檔案館裡,收藏著大量早期客家的珍貴文獻與資料。本展藉由客家與基督教相遇的故事,讓更多人在全球視野中瞭解客語的獨特性,及客家文化保存的重要性。

隨著大航海時代遠航的船隊抵達東方大地,傳教士越過地理的阻隔,由歐洲東來到亞洲,展開新的福音領域。這些不遠千里來到東方的傳教士,不論是天主教和基督新教,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語言。語言不只是傳播福音之必需,也是瞭解各個族群文化的鑰匙。為此,傳教士最先努力的就是克服語言問題;而為了能掌握當地語言,也能分享經驗讓後繼者有更快學習的工具,編撰語典便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巴色差會的傳教士在進入客家地區傳教前,並未有客家人歷史的專著可為參考,所以他們在進入客家地域之後,便非常努力嘗試以各種方法瞭解客家。他們觀察、記載當時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傳統文化和族群歷史,並以客家語言寫成辭典、文本後出版,使近代的西方教會可以經由這類文獻了解或進入當時的客家聚落,而近代客家人也因此和更廣大的世界產生連結。

(新聞來源:主辦單位)

 

 

RPG佈道法 禱告連結佈道爆發動力

2019年美國「國際禱告學校」(College of Prayer International)楊道諾牧師(Rev. Donald Young)接受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楊寧亞邀請來台,舉辦「熊熊烈焰復興禱告特會」之後,在楊寧亞牧師繼續推動之下,形成了眾教會的「復興禱告小組」(Revival Prayer Group,簡稱RPG)禱告運動,緊接著又發展出「RPG佈道法」。台北真理堂的羅悅亨牧師及負責啟發課程的許德輝傳道在專訪中談及RPG佈道法的運作模式。

羅悅亨認為,RPG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涵——佈道。沒有佈道、沒有外展,也沒有復興果子的話,那個RPG就不是真正的RPG。「究竟RPG佈道跟傳統佈道方式有什麼分別呢?」首先,RPG顧名思義就是復興禱告,因此RPG佈道是一個以禱告為核心的佈道法。以前佈道多講話,很少禱告;而RPG佈道以禱告和連結為核心,再加上「愛之語」以及「滿福寶」作為操作平台。

台北真理堂RPG探詐訪佈道行動。圖/來源:擷取自YouTube@台北真理堂taipeitlc

許德輝描述,「愛之語」是RPG精神。蓋瑞·巧門(Gary Chapman)所說的人際關係愛之語有五種不同接受和表達愛的方式,比較容易懂。要用對方的愛之語來表達愛,目的是讓對方接收到愛,我們基督徒還加上禱告。至於「滿福寶」的核心就是神的話、人的需要和禱告。許德輝將它定義為「把人的需要跟神的應許,透過禱告串接在一起,成就在人的需要上,讓人經歷神是又真又活的。」

2022年最近結束的一屆RPG小組長訓練,共有超過239人參加。羅悅亨表示,「每週主題是按不同祝福的分類來開辦佈道性小組,學員直接在課程做好預備,而楊牧師也會帶著他們做預備,進行實際的示範跟演練,再直接針對狀況調整,給他們一些建議和鼓勵,以達到實際佈道的果效。今年2月開始進行了為期15週訓練,239個學員每人接觸平均超過170個新朋友,開拓了60個線上佈道小組。」

(KRT訊)

 

 

以色列與教會的連結範圍 -【選民系列】專欄

耶路撒冷會議沒有要求外邦信徒成為猶太人(徒15)。邁克爾(Boaz Michael)肯定地說:「神一直希望外邦人加入彌賽亞和以色列,卻不用失去他們的種族身分、語言或民族傳統。」這意味著外邦基督徒沒有責任遵守妥拉的所有誡命。帕森斯(John J. Parsons)呼籲基督徒要「認知律法」而不是「遵守律法」。

鄭力奇(Toby Janicki)指出,「律法對以色列大家庭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指示。」根據他對妥拉的研究,確實區分了以色列人和陌生人或外國人的責任。關於逾越節的獻祭,以色列和外邦人對律法的適用並不相同(出12:47-48)。關於住棚節,所有以色列當地人都必須住在棚內,但對於陌生人來說,這只是個選項(利23:42)。關於飲食誡命,陌生人可以吃明確禁止以色列人吃的食物(申14:21)。在新約中,敬畏神的外邦人被稱為敬畏神的人(徒10:22;13:26)。那些敬畏神的人沒有法規去強迫他們遵守妥拉中的猶太律例,如割禮或安息日。鄭力奇確定外邦信徒有責任遵守耶路撒冷會議中提到的四項禁令(徒15:19-21),但他指出一些猶太標誌的誡命是不適用於外邦信徒,例如安息日、祈禱匣、割禮、門框聖卷和繸子。

雖說是猶太標誌性的誡命,鄭力奇還是建議外邦信徒接受安息日,因為它是在創造中設立的,是為全人類預備的(創2:1-3)。雖然安息日是神與以色列人獨特關係的標誌,但當它與外邦人相關時,鄭力奇說有不同之處。他寫道:「在出埃及的背景下,命令是『遵守』安息日,而在創造的背景下,命令是『記念』安息日。因此,安息日有雙重目的。」這意味著外邦信徒沒有猶太人那麼嚴格。最後,鄭力奇寫道:「遵守安息日不是強制性的,但肯定不是被禁止的。外邦信徒需要一個神聖的日子來休息和敬拜,就像猶太信徒一樣。」

同樣,關於逾越節、五旬節、贖罪日和住棚節等節期,鄭力奇說:「第一世紀外邦信徒參與聖經節期是出於對以色列神及祂獨生兒子耶穌的愛,以及渴望在神命定的節期時間中完完全全加入以色列民。」帕森斯總結說,遵守律法是信徒對耶穌死亡和復活的內在反應,並通過愛神來證明。他說:「耶穌的律法就是愛,完全超越了遵守規則的行為,是我們真正與神及人相交的方式。」

與以色列連結源自對神及其選民的愛。連結是內向和外向連接的事情,內向連結是將希臘思想轉變為希伯來思想,表示回歸基督信仰的根源,將有助於了解猶太文化和聖經真理。外向連結是內在的表達,將有助於彌合與猶太人的差距。如果十字架拆毀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牆,那麼與以色列連結就是活出在基督裡的和好。如果信主的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屬於一棵橄欖樹,那麼連結就是挫敗不信和傲慢來維護團結。為連結作出的努力是要滿足神的心,就是在基督裡神國度的合一性。

(本專欄完結)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國度角度】聖靈澆灌與神國拓展

五旬節降臨在即,每天我都心跳加速,充滿期待,好像有榮耀的事即將發生。我裡面的靈一直在攪動,這一直壓在我們頸上的重軛彷彿將要被打開,又好像一隻將破繭而出的蝴蝶,蓄勢待發,兩種力量又一直在較勁交戰!

耶穌在復活的主日,向門徒吹了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約20:22)他又向門徒顯現了40天,講論「神國的事」。就在這一切蓄勢待發之時,耶穌說,你們要等候父所應許的 ( 徒1:4-8)。主又好像在說,沒有這天上來的能力,你們又豈能在全地作我榮耀的見證?就如使徒行傳對基督的描述:神怎樣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這都是你們知道的,他周遊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神與他同在 ( 徒10:38 )。事實上,若非父神以聖靈和能力膏耶穌基督,他也無能力去彰顯天父及天國的大能,成為那榮耀見證了!

那父所應許的是什麼?門徒要等候的又是什麼?主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 (徒1:5)可見門徒已受了悔改的水禮,也受了聖靈,這還不夠,還要更上一層樓(馬可樓)接受「聖靈的洗」。約珥書對末後日子的應許,聖靈將澆灌在祂所差遣的僕人使女身上,這與舊約只有個別極少數被揀選作君王、士師、先知、祭司、巧匠等,才會被聖靈充滿有所不同。主卻在説,你們要受聖靈的洗,是「集體」而不是只是「個體」,是受聖靈的洗、聖靈的泡浸,而不是單單受聖靈而已。

執筆之時是6月3日,第二天正是五旬節,主從復活的第一天開始,用了40天講論完神國的事之後,就升天離開他們了,但卻囑咐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因為不多幾日,他們就會受「聖靈的洗」,但這不多幾日,沒有人知道是多少日。我們只知道在場聽見的弟兄有500多人,對父的應許和主的囑咐全心相信並聽從,鐵了心,在馬可樓上堅持到底,得著聖靈如火焰落在其頭上的只有120人 (徒1:15)。

今天,我們正活在末後的末後,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場靈界極高層次,天國受膏君王與空中屬靈氣的惡魔,為爭奪靈界制空權的末日決戰!作為耶和華軍隊元帥耶穌基督的身體,新郎的新婦,我們絕不能存幸免於苦難,以及戰之僥倖之心。要緊記,沒有預備好油的童女是不能進天國的,唯有那些早有預備,拿着燈又有油,領受了聖靈澆灌,得著那從上頭而來的恩膏、權柄、能力,去降魔伏妖,殺敵建國,與基督一同爭戰得勝的得勝者,才能得著父所應許的天國獎賞。僅可得救,卻不能得勝,這豈是你我的選項,更絕對不是神的選項!

文@何寶生

 

 

世界與天堂的抉擇 -【火煉的使徒】專欄

1971年5月22日,上級發出通知,將提拔我成為國家幹部。當天晚上我去參加一個秘密的受洗會。天黑之後,大家躡手躡腳陸續到達,共有160人。 弟兄姊妹一見面就手拉手哭泣,愛的氣氛十分濃厚。聚會正安靜進行時,突然30幾名荷槍實彈的士兵包圍會場,殺氣騰騰。之後,幹部逐一審問,聲稱誰若否認主名,就立即釋放他回家;若是死不悔改,明天要做義務工,拉沙修路,遊街批鬥。面對這樣的威脅,神卻給我們剛強不畏懼的心。有位弟兄帶頭唱起一首詩歌,大家同唱數遍,全都哭得泣不成聲。

在場的幹部見無人否認主名,又見我們全都信心激昂,立場堅定,只好把我們全趕到村支部大院,等候天亮然後逐個過關。 第二天一早,我想到先去見上級的鎮黨委談談。見到李書記,我主動告訴他昨晚我參與聚會的事,然而他沒有追問什麼就讓我回去了。

幾天後趕上一個整建黨運動,整建黨工作組去我的村子整建,讓我寫個報告。 結果我寫了我信耶穌的理由, 以及我爺爺對我傳講耶穌的過程細節,還有主耶穌的再來。 李書記說:「你這不是寫檢討,是向上級黨政機關傳道。連 我都差一點作基督徒了。」他一定要我表明會不會改變信仰。「若是放棄信仰,就作你的國家幹部;若是堅持信仰,後果不堪設想。 要不你要黨,要不你要主,二者只能選其一。今晚寫好報告,明天上午交給我。」末了還叮囑我說, 這是決定你命運的一個晚上,再也沒有機會了。

那夜是我在幸福與痛苦、世界與天堂、前途與耶穌、自由與牢房、死亡與永生、當官與作主門徒之間,作出艱難決定的一夜。二者必擇其一,我心中不斷思索、猶疑、徘徊、掙扎。 一會兒起來,一會兒跪下,直到黎明快來。 我禱告時,聖靈向我說話,彷彿耶穌站在我旁邊。 聖靈當時啟示我一段關鍵經文, 是雅歌8章6-7節。

我心中立時增加了如洪濤巨浪般的力量和勇氣,毅然決定耶穌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人,別的通通與我無份無關,同時也為昨夜的徘徊不決而羞愧臉紅。我與主的愛情如死之堅強,人若拿他全部家產來換愛情,應全然被藐視。

第二天早晨,即1971年6月1日早晨,在上交的表決書上,我只寫下:「耶穌基督,鴻恩浩大,無可比擬!」十二個字。鎭黨委李書記看了表決書後,氣得臉色發青,怒氣衝天。 他大聲質問:「這就是你最後的決定嗎?」

「是!」

「是你最正確的選擇嗎?」

「是!」

「你一生不後悔嗎?」

「是!」

我再沒有任何猶豫,剛強壯膽,信心堅固,大聲答出三個「是」,這就是我的選擇。當我離開李書記的辦公室,心中甘甜、靈裡滋潤、天使伴隨,一身輕鬆、天地一新。 那種甘甜言語無法訴說,文字無法描述,肢體動作也無法表達。 內心的喜樂滿溢,又是一個新天新地的日子。

第二天,我就被關起來了,他們到我家抄到一本手抄詩歌本,惡狠狠地追問我它的來歷。那些詩歌都是我聽很多弟兄姊妹唱後記下來的,於是我交代,這是我編寫的。他們不信,天天打我、讓我挨餓,要我供出是誰編出這些歌曲。我被逼得太狠,20天後,突然想到一個好主意。我說這是一位老信徒教我的,他已去世三年,再沒有別人。

後來又有人揭發我有一本聖經,他們就強迫我交出二爺給我的傳家寶聖經。主提醒我想起二爺的話:「榮亮,你要與聖經共存亡,只要你在聖經就應該在。」當時有兩位弟兄偷偷來見我,我讓他們通知我的母親,在垃圾坑中燒掉兩本雜書,並把聖經轉交給一位弟兄代為保管。當他們押著我回去拿聖經時,我母親說已經把聖經燒了,把灰燼指給他們看。他們看了便說,既已成灰,那就算了。聖經就這樣地保住了。

 

 


張榮亮是中國教會最黑暗時期的福音拓荒者,其創辦的華人歸主教會(前稱方城教會)是中國五大家庭教會之一,他走過如同在爐火中行走的歲月,也見證了中國家庭教會從火中出來的血淚史。本專欄節錄自其自傳——《火煉的使徒》。

 

荷蘭草擬協助老人自殺法案 遭國務委員會和基督教政黨反對

荷蘭政府的最高諮詢機構──國務委員會否決了一項容許協助「厭倦生活」的老人自殺的法律草案。

國務委員會最近公佈其就民主66黨(D66)前議員Pia Dijkstra草擬的「完成生命法」(Completed Life Law)草案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政府有責任保護公民免受非自願、倉促,或在沒有充分資訊下作出結束生命的決定。」報告引用一項研究顯示,「沒有重病卻主動尋死的老人往往面對複雜的問題,當中包括焦慮、財務困難、疾病、孤單、對他人的依賴,以及認為自己是別人的負擔。」

報告還指出,這群體的死亡意願並非不會改變,很多時候會隨著環境和情況而變化。在某些情況下,尋死的念頭會隨着時間過去而減低或消失。委員會因此表示,此法案必須加入保障措施,以防人們在沒有考慮清楚下結束自己的生命,並要確定死亡意願不是出於醫療問題或可解決的問題。

法律草案指明,只允許75歲以上,符合條件的長者尋求協助自殺。提出要求的長者必須有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狀態,確定這是出於自願和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而在首次提出要求與最終決定之間必須經過最少兩個月的時間考慮。國務委員會認為兩個月的考慮期並不足夠,並敦促於草案中加入「提出協助自殺要求的長者和陪伴者必須確認沒有其他合理的解決方法可減輕痛苦和消除死亡意願」這要求。縱然國務委員會提出的否決並不具約束力,但民主66黨的發言人表示,他們將仔細地研究委員會的建議,並繼續與相關社會人士密切商討,公正處理這個複雜及重要的議題。

法律草案提出後,基督教政黨ChristenUnie領袖Gert-Jan Segers表示:「在老年人感到特別脆弱的時刻,民主66黨提交了一項將使許多老人更感焦慮的提案。新冠疫情已向我們表明,真正的關注和妥善的照顧能讓人的生命變得不一樣。另一個基督教政黨CDA也反對該法案。議員Harry van der Molen說:「我們不會支持『完成生命法案』,我們將解决產生孤單感的因由。當人們感到孤單、被遺棄或迷失時,他們需要的是關懷或照顧。」

禱告:願神興起教會,成為祂延伸的手,以愛與關懷擁抱被遺忘的長者,重拾生命的盼望和力量。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5月24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服藥自殺不遂經歷聖靈 籲黑人同胞不要放棄福音

大學時期因精神崩潰而自殺不遂的美籍黑人宣教士Meka Ryanae,5月14日在堪薩斯城舉行的The Send(差派)特會上分享她的生命故事,並向同胞發出迫切呼籲。

Ryanae現時與宣教士Heidi Baker一同在莫桑比克服事。數年前,Ryanae寫下了12封信,指細述說自己對家裡每一位成員的怨恨,然後吞下一瓶藥物自殺。當她發現自己並沒有死去時,就蜷縮在地上哭泣。「我不能完全說明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我感受到一陣風吹進房間,我知道那是聖靈。」

被聖靈觸摸後,Ryanae去到教會,看到人們在敬拜。「我對神說,倘若你向我顯明你自己,我就把生命賣給你。」即使聽見仇敵威嚇要殺死她,Ryanae仍跑到祭壇前。她在壇前哭了數小時,直到所有會眾都離開了,然後她第一次感受到愛。「當我離開教會時,心裡充滿著對父母的愛。我的爸爸曾威脅要殺我,媽媽也曾對我說,『我從來沒想要你』。」在此之後,Ryanae決心愛她的父母,領他們信主。她的爸爸在經歷女兒7年無條件付出的愛後,於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歸向主耶穌,並為自己虐待女兒認罪悔改。媽媽3年前在加州沒有地方居住,後來在街上經歷耶穌的愛和轉化,並遷到公寓居住。

Ryanae激動地懇求特會上的黑人同胞重返教會。她舉起聖經說:「這福音就活在我們裡面。過去兩年間有許多黑人離開了教會,我很擔心。」Ryanae看到同胞們離開教會,並聽到他們表示,福音只是給白人的,是用來欺壓人的,她深感難過。Ryanne告訴與會者:「福音是活的,並且有能力轉化我們的社區,不要放棄教會,回到祭壇,回到神的恩典。不要因為感到不被理解,而成為放棄福音的一代。不要浪費我們先祖流淚撒下的種子,叫我們能白白得著這福音。不要放棄福音,擁抱你的種族,拿起你的十字架,回到祭壇。」

禱告:求神破除種族之間一切隔離的牆,恢復彼此相愛的心,一同見證福音的大能。

(來源:Charisma News,2022年5月23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耶路撒冷猶大獅子雕像揭幕 象徵外邦信徒與以色列民並肩同行

6月1 日,猶太人與基督徒諒解合作中心(Center for Jewish-Christian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簡稱CJCUC)聯同耶路撒冷祈禱早餐會和耶路撒冷市議會,為美國基督徒藝術家Max Greiner, Jr.創作的「1號猶大獅子」銅像舉行期待已久的奉獻儀式。

這座青銅雕像重1134磅,長11英尺,價值超過10萬美元。獅子雕像站立於耶路撒冷舊城和新城之間的布魯姆菲爾德公園(Bloomfield Park)。雕像象徵耶路撒冷城和主耶穌的同時,也代表了基督徒和猶太人之間的合作,促成此美事的實現。

獅子雕像由居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Greiner以超過16年時間,在無數猶太人和基督徒的禱告與捐獻支持下,於2017年完成。原定於2020年舉行的奉獻禮,因新冠疫情封關而延期至今年於耶路撒冷祈禱早餐會期間進行。雖然Greiner未能親身出席奉獻禮,但他發表了一份致謝聲明,表示他和妻子Sherry非常感謝以色列的神,讓他們有此榮幸展示美國基督徒對以色列的愛和支持。「這件藝術品是耶路撒冷、猶大支派、大衛王、以色列的神和彌賽亞的永恆象徵,也象徵美以兩國之間的愛。我們禱告,願每一個凝視這獅子雕像的人都蒙以色列的神賜福。」

CJCUC執行主任Pesach Wolicki拉比在奉獻禮上致開幕詞,提到神如何成就了祂的應許,祂將猶太人分散,又領他們重新歸回,並賜他們以色列國。詩篇126篇說,當神將他的子民帶回來時,人們會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Wolicki指出,歷史上猶太人曾經歷被外邦人迫害的黑暗時期,現在外邦人卻一同來慶祝以色列立國。「歷史上何曾有這麼多非猶太人為著神恩待與祝福猶太人而讚美神呢?就如詩篇所說,萬國萬民都要來讚美耶和華。」

Wolicki在奉獻禮後受訪時表示:「耶路撒冷的遊客將會來到此地,讀到碑文並知道,當以色列國在我們的時代蓬勃發展時,美國基督徒在愛中與我們並肩同行。基督徒過往對以色列國所作的貢獻之見證,現已成為神的聖城永久景觀的一部分。」

協助促成將雕像帶到耶路撒冷的美國前國會議員、耶路撒冷祈禱早餐會聯合主席Michele Bachmann在奉獻禮上表示:「幾千年前,以色列民就在附近興建聖殿獻予神。建殿的目的為要讓人們認識神,知道祂配得讚美與稱謝。我相信,這次奉獻禮在這裡舉行,是要讓下一代知道誰是猶大支派的獅子,並知道世界各地都有熱愛這片土地和民族的人。神把以色列民帶到這片土地,為要成為世上列國的祝福。」

禱告:願主繼續帶領列國,同心築起回歸耶路撒冷的大道,與猶太長兄在基督裡同歸於一 ,成為一個新人,一個無瑕疵的新婦,等候主耶穌的再來。

(來源:All Israel NewsIsrael 365 News,2022年6月1和5月31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復興歐洲」匯聚事工力量 同心興起年青世代

「復興歐洲」(Revive Europe),始於歐洲三十多個學生和宣教機構的大學復興運動,於5月25日在波蘭舉行的歐洲領袖論壇(European Leadership Forum)上表示將成立事工機構,繼續聯合歐洲的學生和基督教事工,一同以禱告、敬拜和裝備,尋求神運行在歐洲的年青世代之中。

新成立的機構將由「復興歐洲」總監、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FES)歐洲福音培訓統籌Sarah Breuel與新任主席Dave Patty携手帶領。他們將繼續以宣教和屬靈復興為重心,與其他福音運動和事工合作,推動合一。IFES秘書長Tim Adams表示:「在2019的復興聚會中,我們見證學生帶著熱情和委身回到自己的國家,深感震奮。其後,復興的異象和呼召持續的擴展,我們相信現在是適當的時候,讓團隊成立事工組織,我們會繼續為Breuel和她的團隊禱告。」

Breuel受訪時談及復興歐洲的異象和對將來的期待,她指以賽亞書43章是他們對歐洲的渴想。「我們這乾旱的大陸需要新鮮的泉水,我們不能單單制定讓福音重新遍傳歐洲的策略,我們需要聖靈新鮮的澆灌,扭轉我們歐洲大陸的光景。」Breuel分享到神在2016年12月的一個深夜喚醒她,向她的靈說話。「在往後的幾個月,我對神的話語和同在充滿極大渴慕,每天為著歐洲的年青世代禱告,求神在他們當中動工。」Breuel起初以為這只是她個人的經歷,但在之後遇到幾位歐洲的領袖,他們都有​相似的經歷和渴望。「神彷彿在召喚我們為著歐洲的學生同來尋求祂,我們一同站立,因為我們渴望神成就比任何事工都要大的事。」

「復興歐洲」將於今年12月28至明年1月2日在德國舉行學生特會,現時已收到超過1,500名學生報名。被問到如何讓特會持續發展成為復興運動,Breuel指挪亞建方舟的故事對他們團隊別具意義,而他們相信,神正帶領他們從五方面建造方舟:一、廣度:今年底舉行的特會預計將有3,000名來自90個國家的學生參與;二、深度:我們將深入培育新興領袖,包括奮興家、關鍵學生領袖和復興大使;三、本土化:我們在不少的地方已看見復興的種子,如柏林、赫爾辛基、貝爾法斯特等地,期望透過彼此連結激勵,讓火繼續燃燒;四、地土:於2023年在2,200間大學內走禱,還有IFES247禱告;五、歷史:透過數碼天路歷程,認識神過去復興歐洲的歷史,並求問祂將要做的事。

Breuel最後表示:「在我們努力建造方舟的同時,希望你們也禱告,求神向人吹氣,相信祂會降下恩雨。」

禱告:求主的靈大大澆灌和運行在歐洲,得著年輕世代。興起他們成為傳福音的使者,點燃復興的火苗,帶來屬靈大豐收。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5月25日,Amy Fong編譯報導。)

 

 

馬鞍峰教會華理克牧師 宣布退任及繼任者

美國大型教會之一的馬鞍峰教會(Saddleback Church)主任牧師華理克(Rick Warren)在帶領教會43年後,於6月3日宣布,舊金山灣區迴聲教會(Echo Church)主任牧師安迪.伍德(Andy Wood)將成為加州馬鞍峰教會的新任主任牧師。伍德與師母史黛西(Stacie)將於6月26日正式從迴聲教會退任,並將於8月在華理克最後一次系列講道期間,加入馬鞍峰教會的服事。9月3-4日,歡送華理克後,伍德將在9月12日開始正式工作。

華理克在推特發文強調:「我不相信服事神能退休。但我確實相信「重新差派」(reassignment)。」他還透露未來將開始兩個新的事工。68歲的華理克去年宣布尋找繼任人選和即將退休,部分原因是持續存在的健康問題,他被診斷出患有「脊髓肌躍症」(spinal myoclonus),導致抽動顫抖和視力模糊,近年情況日趨惡化。而他將成為未竟之業事工(the Finishing the Task)全球聯盟的領袖,事工內有近1600個宗派和事工。

40歲的伍德與妻子史黛西帶領迴聲教會已有14年,創辦時只有少量會友,據宗教新聞(Religion News)報導,教會今日已有接近3000名會友,並有4個聚會點。

華理克在給會眾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們可以說,像保羅一樣,『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前4:7)現在是我們傳承給新一代的時候了,他們將在未來幾十年裡關愛、領導並牧養我們這大家庭。」華理克與妻子對伍德夫婦表示十分信任,「我們很愛他們,並相信神已預備及揀選他們肩負牧養馬鞍峯教會下一里路的責任。我們毫無保留、滿心相信地支持這對夫婦帶領我們教會的影響力和增長到另一個層次。」

即將接任的伍德在一份聲明中說:「幾十年來,華理克牧師和華凱怡師母一直是我們的事工導師,他們通過目標導向的教會模式所做的許多工作,對我們創辦迴聲教會至關重要。我們因他們的友誼而蒙受祝福,經過數月的禱告和尋求他人的建議之後,我們相信神呼召了我們一起踏上在馬鞍峰教會的服事旅程。」

(來源:基督教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