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 天主教徒或成為未來最大宣教禾場 — 挑戰與危機

「向基督徒傳福音」本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說話,但徒有虛名的基督徒的存在,使它成為當前的一個大使命。人口和社會處境因素可能導致天主教徒將成為下一波宣教運動的最大禾場,挑戰巨大,危機也不能輕看,新教與天主教的關係將受到考驗。

3月15-19日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的全球「洛桑運動」(The Lausanne Movement),以「向每個基督徒傳福音」為主題。今次會議討論向掛名基督徒傳福音和進行門徒訓練的策略。45名與會者來自不同背景,有神學家、宣教學家、宣教士和社會學家,分別來自北美、歐洲、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

洛桑全球分析雜誌總編輯班寧特(David Benett)撰文,為「掛名基督徒」作以下定義:只有虛名或徒有形式,與真實身分有別。他們可能是在基督徒家庭裡出生及成長,或是在基督教社群一員,又或是經過某類型的宗教形式而成為基督徒,然而信仰對他們生命只有很微小的影響。只有基督徒的表面身分,在生活上卻從沒有活出這身分,言行也不反映基督教信仰。他們甚至沒有悔改與重生的經歷,因此也沒有屬靈的成長,沒有結出聖靈的果子。掛名基督徒在任何宗派和堂會裡都能找到,不論是福音派、東正教或天主教。

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自稱為「基督徒」,人數有25億,包括真的基督徒和掛名基督徒。2018年全球人口突破74億人,而根據天主教官方數據(2014年報告),天主教人口佔世界人口總數的17.77%,接近13億人。換句話說,天主教人口總數接近穆斯林人口總數。穆斯林國家的未得之民人數龐大,就這方面說,穆斯林是最大的宣教目標群體。然而,由於限制宣教活動和社會封閉,進入穆斯林群體異常困難,這塊福音硬土還需更多的靈雨澆灌,才會廣泛地出現茂盛生機。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大部分的天主教徒生活在宗教自由國家,包括歐美、拉丁美洲和一些宣教歷史悠久的亞洲、非洲地區。雖然其中的「掛名天主教徒」人數無法準確估計,但因為所在地區有高度的宗教自由,可以想像假如洛桑運動一呼百應,「掛名天主教徒」的宣教活動可以出現急速發展,這樣的話,天主教徒可能成為下一波宣教運動的最大禾場。

宗教改革五百年後,新教與天主教的復和已邁進一大步,還需要注意的是,「掛名天主教徒」的宣教活動很可能影響兩方的關係。有悔改重生經驗的基督徒應否加入或留在天主教體系?新教似乎還沒對此有清晰的立場,對此進行探索和討論就不能避免了。今次會議在梵蒂崗所在地區——羅馬——舉行,看來有點意思。

國度1分鐘(42) – 感恩節的事實與真相 Thanksgiving Day

+按圖放大

感恩節的事實與真相
Thanksgiving Day

與宗教改革運動有關

1600年 宗教改革運動末期,英國一班分離主義者認為新成立的英國教會與腐敗的天主教無異,決定遷移到北美新大陸。
1620年8月 40多名分離主義者與其他人乘坐「五月花」(Mayflower)號輪船離開英國
1620年11月11日 到達位於今日麻州的鱈魚角(Cape Cod)
1620年冬天 一半人捱不過寒冬而因病或營養不良過身
1621年春天 在印第安原住民的幫助下開始學習耕種
1621年秋天 喜見豐收,為感謝神在教堂裡舉行一連三天的感恩歡慶,為美國歷史上首次的感恩節慶祝。

(來源:history.com)

抗衡進化論

19世紀中期,加拿大有一些牧師為抗衡進化論的影響,於1859年開始向政府倡議訂立一個感謝神的日子,用豐收證明神的存在,這是感恩節在加拿大的起源。

(來源:歷史學者Peter A. Stevens)

一個女人的40年堅持

19世紀初,美國女作家莎拉(Sarah Josepha Hale)花40年時間不停撰文和寫信遊說社會和政府官員,將感恩節正式訂立為全國的假期。起初反應緩慢,到了1863年,林肯總統正式宣布感恩節的訂立。

林肯總統:「美國正在內戰中,而訂立全國的感恩節有助國家統一。」

成為法定假期

從17到20世紀中期,美國的感恩節日期出現多次改變,直到美國國會在1941年正式立法每年11月第4個星期四為感恩節。

1777年10月 13個州聯合舉行了一次感恩慶典
1789年 華盛頓總統宣告11月26日星期四為感恩節
1863年 林肯總統宣告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為感恩節
1941年 美國國會正式立法每年11月第4個星期四為感恩節

美加大不同

加拿大 美國
每年10月第2個星期一 每年11月第4個星期四

傳統感恩節食物

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菜式,原因無法確實,推測可能是因為感恩節假期倡議者莎拉對火雞的重視。但可以肯定的是,火雞不是17世紀清教徒慶祝感恩節的焦點。

除火雞外,傳統感恩節食物還有焗南瓜批(Pumpkin Pie)、蔓越莓醬(Cranberry Sauce)、馬鈴薯泥(mashed potatoes)等等。

千禧世代熱愛感恩節

95%的千禧世代慶祝感恩節
(來源:2014年美國Ypulse調查結果)

雖然感恩節是傳統節日,但對千禧世代很有吸引力,不過他們將感恩節「轉化」為瘋購購物、狂歡宴樂的假期。

記念唯有神賜豐收

你們若留意聽從我今日所吩咐的誡命,愛耶和華你們的神,盡心盡性事奉他,  他必按時降秋雨春雨在你們的地上,使你們可以收藏五穀、新酒和油。也必使你吃得飽足,並使田野為你的牲畜長草。(申11:13-15)

 

讓我們在亞洲都推動感恩文化吧

唐崇榮事奉60週年 辦聖誕巡迴佈道會

唐崇榮牧師今年事奉屆滿60週年,適逢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紀念,除在亞洲、美洲、歐洲、紐澳等37個城市,舉辦改教500週年紀念巡迴講座外,更在今年12月舉行至少21個城市的聖誕巡迴佈道會。77歲的唐崇榮期盼眾教會共襄盛舉,把握難得的聖誕佈道機會,帶領更多人認識福音與聖誕真義。

「為什麽我在聖誕節的時候舉行佈道大會?因為福音就從聖誕開始,福音的起頭就是基督的降生,福音的起頭就是神的兒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有哪一個人的生日這麽熱鬧呢?有哪一個人生日兩千多年以後,全世界還在慶祝呢?而且是年年慶祝,越來越興旺,越來越多人加入的呢?沒有一個人像基督降生受全世界各民各族、各國各地最大的慶祝。但今天各地慶祝聖誕到底是為什麽?」

唐崇榮說,他從1957年奉獻做傳道直到今天,沒有忘記聖誕就是福音的開始,聖誕就是神把祂的兒子帶到世上,把好消息傳給萬邦萬族的歷史開端。所以他在神面前立志,聖誕就是佈道的時日,聖誕的假期就是傳福音的機會。從那時開始,他的聖誕與許多教會所舉行的聖誕不一樣,不以慶祝的心來過聖誕,而是以傳福音的心來過聖誕,因為基督的道一定要傳遍萬邦,這個好消息一定要使萬國萬民的人聽到。

(台灣國度復興報消息)

[國度觀點] 穆斯林歸主彰顯福音的大能

神的國與撒旦的國的爭戰從沒停止,最黑暗的時代也是最光明的時代,絕望中仍然能看見神的手在掌管歷史的走向。對於穆斯林世界的現況,傳媒的焦點往往放置在極端伊斯蘭教勢力的全球擴張,令人心惶惶,而穆斯林群體在二十一世紀爆發的歸主運動,卻少人知道。宣教學者大衛‧葛瑞森博士(Dr. David Garrison),與團隊走訪十多個穆斯林國家,訪問過一千多名穆斯林背景信徒後,將調查報告寫成書,最近來港主講「靈風飊起」講座,親自講述穆斯林歸主運動的調查發現。

根據葛瑞森博士的定義,在穆斯林社區裡有逾100間教會建立或1000人受洗歸主,才符合穆斯林歸主運動的條件。從穆罕默德到主後19世紀前,沒有發現一次這樣的大規模運動的歷史記錄,20世紀有11次,但在21世紀頭12年,就錄得逾60次。他的調查發現令人興奮,但隱藏在數字之下,還有一些重要事情值得教會深思福音的大能。葛瑞森博士在90年代曾經到穆斯林地區宣教,雖然懂阿拉伯語言,又具備宣教訓練的裝備,但無論如何努力也不能結果子。後來他在印度發現穆斯林歸主運動的跡象,引起他深入調查的興趣,於是到世界各地展開詳盡調查。在一次受訪時,他被問及穆斯林是否因異象異夢這種超自然經驗而歸主,他承認有這因素,但同時又保守地表示「作為浸信會的人」,他對這些超自然經驗會有猜疑(他在美南浸信會的差會當宣教士逾30年)。這位在傳統教會事奉的宣教士,也無可否認福音的大能透過神蹟奇事彰顯在對福音封閉的群體裡。當然,在異象異夢之後,也要有信徒分享福音。

葛瑞森博士還提到穆斯林的信主經歷,他們如何渴望得救,而唯有福音的大能才能使人經歷到赦罪的平安。希伯來書說,只有耶穌的救恩才能真正洗淨我們的良心。穆斯林似乎是最難接受福音的群體,但他們所最需要的還是得救這最基本的生命需要。我們會想出各式各樣方法吸引人歸主,給予幸福人生的應許,有時候將福音簡約成為解決現世各類問題的良藥,但事實上,在福音之外,世界上還有很多途徑可以使人獲得現世的幸福,但對於良心,就只有基督的寶血才能洗淨。

在宗教改革五百周年之時,我們應當再思福音的大能是什麼,唯獨基督又是什麼的意思。宗教改革先賢在歐洲大陸流過殉道的血,就是要讓教會持守純正的福音,願穆斯林歸主運動帶給我們反思的機會。

創世電視登陸myTV SUPER 2018年1月正式啓播

2017年10月31日,趁著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日,創世電視與無綫電視舉行簽約儀式,創世電視將於2018年1月成為myTV SUPER其中一條免費24小時頻道,為用戶提供福音連續劇、專題紀錄片、人物見證、敬拜讚美等節目內容,將天國的信息傳遞到全港市民。

儀式由創世電視總監葉家寶啟動,影音使團總幹事袁文輝及無綫電視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善強主持簽約。袁文輝於致辭時說,希望創世電視加盟myTV SUPER後,能讓眾多教牧同工、各行各業的基督徒、甚至藝人,將自己的才華、故事及智慧集合,成為一個集體見證的平台,連續不斷的祝福全港所有市民,榮神益人。「我們選擇馬丁路德改革500週年這一天簽約,是因為馬丁路德提醒了我們要多讀《聖經》。《聖經》是人神對人生命的標準,令我們有智慧知道如何去做神喜悅的事,如何在地上生活得更加好,從而得到最好的祝福。」

葉家寶認為是次合作是一場宣教大革新。「500年前,馬丁路德在德國威登堡的教堂張貼《九十五條論綱》,展開宗教改革運動。今天,創世電視將會正式登陸myTV SUPER,亦代表香港福音事工進入新改革模式。我們期望以網台合一的方式,透過不同的渠道,將普世的福音傳遍香港及全球華人。」

鄭善強在致辭中表示,他十分欣賞創世電視一直以來甚具誠意及精心的製作,相信當創世電視配合myTV SUPER發展的最新技術,定能帶給全港市民更優質的節目內容及傳播果效。「過去15年,創世電視共創作了一萬小時的屬靈節目,透過myTV SUPER,用戶即可隨時觀看,亦令搜尋適合個人的節目更加方便。」出席簽約儀式的嘉賓,還包括了多位香港及台灣的牧者和教會領袖,以及數十位藝人朋友。

(KRT訊)

「宗教改革與福音」特會 讓恩典更新生命

為慶祝宗教改革五百週年,中國合作關係(China Partnership)於5月23日至26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了「宗教改革與福音」特會,共有約5千名主要來自國內的弟兄姊妹參加。其中,特邀講員約翰派博(John Piper)、保羅區普(Paul Tripp)及理查德柏瑞特(Richard Pratt)分別分享多篇信息。

約翰派博的講道圍繞「神的榮耀」。他指出,人類的終極目標是認識神,以祂為滿足,就是榮耀祂。基督的死讓我們看到神是最寶貴的。我們的內心是單單在祂裡面得到滿足,福音應當要燃燒你的內心,而我們的思維與內心都要被耶穌基督救贖。我們的思維需要從黑暗中被釋放,看清真理,內心的情感才可以對神有正確的回應。正確的講道、思想和聖靈的同工、正確的思考、教師的教導,及邊讀神的話邊思考,思維更新了,就會為內心提供燃料。他最後勸勉牧者,要講以基督為中心的道,讓聽眾明白基督的愛是以神的價值為準則,要讓人榮耀天父。十字架在本質上是高舉基督,不是保障我們安全,而是讓我們單單以神為樂作為最大的價值。

另一位講員保羅區普談到要讓福音的恩典不斷更新我們生命當中的每一個層面。當聖靈責備我們的時候,打開我們的心,不要自我辯護。成熟的生命是從獨立走到喜樂的倚靠。當我們不信的時候,就會轉離神,心會剛硬,拒絕改變。當別人指責我們的時候,不要抗拒而要擁抱責備。一個被人和被神觸碰的謙卑生命才會改變。他又提醒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不要習慣和妥協過不結果子的生活。我們常常有「身份健忘症」,想在世界上尋找生命,世界卻沒有辦法提供。他藉著自己腎衰竭,度過艱難的兩年,說明在令人不舒服的、介入的、不可抗拒的、不斷供應的和不可隔絕的恩典中,神會傾倒祂自己。

理查德柏瑞特指出耶穌的福音與神的國度有很大關聯。從舊約創世記,可以看到人是按神的形象與樣式造的,為要把神的旨意在這個地球上實現出來,要治理土地。神呼召我們改變這個世界,到有一天,萬國都承認耶穌是主。

(記者林暐皓報道)

國度1分鐘(19) – 宗教改革與宗派發展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普通話版影片:

宗教改革與宗派發展

廣義基督教主要包括新教、天主教與正教會。新教是在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所衍生的宗派,在其後歷史中又衍生不同的大小宗派,至今全球有41,000個宗派。現時全球最大的六個新教宗派,歷史源頭均可追溯至宗教改革運動。

為何稱「新教」?

宗教改革運動「反對」羅馬天主教的一些教義、宗教儀式與教會體制,因而被稱為「抗議宗」(Protestant),後來華人教會普遍使用「新教」為中譯名稱。

「新教」包括什麼宗派?

包括聖公宗、路德宗、改革宗、五旬宗及福音派等等。

宗派發展史

大公教會(Catholic Church)

天主教以梵蒂岡為首都,在宗教改革運動時期後,教內也出現改革呼聲,並開始積極在世界各地展開宣教工作。現時全球有12億天主教徒,自1970年代起,天主教徒全球分佈情況有顯著改變,歐洲人數一直下降,在亞洲和非洲卻有增長,現今約四成天主教徒居住在拉丁美洲。

路德宗(Lutheran)

1517年馬丁路德在1517年於威登堡教堂釘上95條,為宗教改革運動掀起序幕。運動精神是恢復因信稱義教義,高舉聖經為真理的最高權威,實行信徒皆祭司的教導。

馬丁路德本來無意脫離天主教,但羅馬教廷在1521年開除他的教籍。在德國王室貴族的支持下,第一間路德宗教會在1527年創立於薩克森尼。

路德宗(Lutheran)又稱為信義宗,現時是芬蘭、挪威、丹麥及冰島的國教。歐洲仍然是會友人數最多的地區,其次是北美,在非洲和亞洲也有宣教和植堂工作。

改革宗(Reformed)

1536年改革宗(Reformed)是以神學家加爾文(John Calvin)為首的宗派,秉承宗教改革運動的「唯獨聖經」、「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唯獨基督」,但在儀式改革上與路德宗不同,盡量除去天主教的崇拜儀式,單單藉真道領人歸正。

改革宗從發源地瑞士日內瓦擴展至歐洲各處,在英國的教會稱為長老會,隨後發展到北美,近二百年在亞洲和其他地區有宣教和植堂工作。

聖公宗(Anglican Communion)

1534年英國正式與天主教分離,由英國國王出任英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的元首。

隨著宣教發展,聖公宗(Anglican Communion)現今已成為普世性的團契,全球有38個教省,自主自治,但承認坎特伯里大主教為共同的精神領袖。

浸信會

1609當宗教改革運動來到英國時,英國教會內部出現改革呼聲,其中受加爾文神學影響的領袖推動清教徒運動,後來衍生分離派,主張與英國教會分離。原為聖公會牧師的約翰•史密斯(John Smyth)屬分離派,在1609年於荷蘭創立第一間浸信會,目的是收留因宗教迫害從英國逃亡到荷蘭的信徒。

浸信會在18世紀美國大覺醒運動中擴展快速,之後積極投入普世宣教運動。美南浸信會的國際差傳部是擁有全球最多宣教士的宗派差傳組織。

偱道會(Methodist Church)

1784年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原本是英國聖公會的傳道人,在大復興時間創立偱道會(Methodist Church),1784年獨立,與聖公會正式分離,專向窮苦的勞工階級傳福音。

循道宗現今廣泛分佈於英國、美國和世界各地,成員包括美以美會、循理會、聖教會、衛理公會等,而全球最大的循道宗教會是1968年成立的聯合偱道宗(United Methodist Church)。

五旬宗

1906五旬宗始於1906年爆發的美國阿蘇撒街大復興,而該復興運動的領導人西摩(William Seymour)有循理會的背景,深受承繼循理會成聖觀的聖潔運動的影響。

20世紀初的傳統五旬宗運動,衍生出分別於1950-70年代興起的第二波靈恩運動,及始於80年代在福音派中擴展的第三波靈恩運動。

全球廣義基督徒人口分佈 
新教 36.7%
天主教 50.1%
正教會 11.9%
其他 1.3%

新教人口:801,000,000人

廣義基督徒人口:2,180,000,000人

全球新教宗派人口分佈
傳統五旬宗 10.8%
聖公宗 10.6%
路德宗 9.7%
浸信宗 9%
改革宗 7%
循道衛理宗 3.4%
其他 49.5%
全球最多新教人口國家佔總新教人口
美國 20%
尼日利亞 7.5%
中國 7.2%
巴西 5.1%
南非 4.6%

宗教改革發源於歐洲,但時至今日,新教人口最多的五個國家都不是歐洲國家。

資料來源:Pew Forum analysis of World Christian Database (Dec 2011)

 

就如身體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身體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 我們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並且共享這位聖靈。 (林前 12:12-13, 和修本)

[國度觀點] 五百年前改教運動的現代意義

500年前的10月31日,馬丁路德將《九十五條論綱》釘在教堂大門上,一場持續數十年的宗教戰爭隨即展開,亦造成教會分裂。500年後的10月31日,世界信義宗聯會與天主教在瑞典透過聯合崇拜紀念改教運動,其間教宗方濟各呼籲兩方信徒修補歷史,承認錯誤,尋求寬恕。

雖然改教運動造成教會分裂,但經過漫長的歷史,從福音傳到天下的成果來看,馬丁路德當年的義憤,以及無數人為真理而作出的犧牲,其劃時代的貢獻得到肯定。分裂似乎無可避免,而今天信義宗與天主教樂意邁向共融,為歷史傷痕的醫治再踏出一步。但除此之外,改教運動對今天的世界還有什麼意義呢?

福音派與改教運動直接衍生的宗派沒有一脈傳承的關係,對五百周年慶祝較為冷淡,但無可置疑,福音派都是這段歷史的受惠者。改教運動所堅持恢復的「因信稱義」真理,將中世紀黑暗時期被捆綁的真理釋放出來,以致任何人單靠基督就能歸正,享有自由走上恩典之路,而不需靠任何中介。時至今日,福音派成為神國裡的一棵大樹,但「因信稱義」是否仍然在生命中產生活潑的屬靈力量,或只是教義?我們如何在後現代社會裡活現與「因信稱義」相稱的生命?

後現代強調個體的自由,若然沒有界線,就變成不受約束的任意妄為。世俗的自由觀念帶來個人權益的無限擴展,出於越軌的欲望,模糊化道德界線,淡化責任,個人成為宇宙的中心,將其他人和事物都成為滿足自己需要的工具,藉以獲得個人的救贖。這種意識形態不但與福音的真意有衝突,而且成為社會結構的摧毀力量。這種世俗的思潮也影響著今天教會的年輕人,「因信稱義」卻是一個及時的提醒:人仍然需要面對自己的罪,但不是靠「自由」稱義,而是因信耶穌基督為救主,而成為基督的奴僕,以致為福音的緣故,甚至寧願放下自己應有的權利。

另一樣衝擊著教會的力量是自戀文化,這以自我為世界中心的心思意念,使會友成為消費者,宗教成為消費品,奉獻成為期待回報的投資,事奉成為自己獲益的工具。「因信稱義」破除一切靠自我得救贖的謊言,指明人不能靠消費而作成得救的功夫,而是相信耶穌基督是恩主,祂所傳承給追隨者的是捨己的精神。

人類文明發展了幾千年,仍無法脫離良心問題,「被稱義」是普世人類的需要,但「靠什麼」則各有看法,卻不是殊途同歸。人類在離開神之後,希望在神以外找出或構思通向「被稱義」的門徑,但聖經告訴世人,只有一條道路是通向永生的,就是耶穌基督。怎樣將「因信」的現代意義帶出來,重新注入生氣,這是當今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