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律法主義牧養 教會要使沉溺者看見

現今時代不少人受到各式各樣的癮好捆綁不單沉溺其中的人難以自拔連帶他們的家人也飽受纏累工福問題賭徒復康中心成立十五週年之際特別舉辦教牧長執交流會透過講座和工作坊的分享加深教牧同工對癮好的了解增進對受困擾家庭的認識預備成為這世代破口中的守望者

幫助沉溺者尋找靈裡的滿足

交流會首先由劉達芳博士從牧養向導,闡釋主題「奴役和自由」。劉博士指出,當人在神之外,努力想找到唯有神才可以給他的東西,他就陷在沉溺中。這個沉溺是否病態,只在乎其深淺程度、時間長短及是否具有破壞性,所以可以說是人人都有些沉溺。

劉博士又提到,基督徒不是憑著自由意志去立志就可以改變成癮的問題,因為除了我們的意志之外,還有靈界的影響,包括聖靈及邪靈在人的生命裡運行。教會在牧養這些沉溺的人時,若只認定他們的犯罪事實而要求他們不斷立志改變,未必能有效斬斷癮的根源,有時反而令人跌入罪疚自卑,再繼續陷在沉溺行為的惡性循環中。若人在靈性上的需要不被滿足,那麼單靠一般讀經祈禱是不能脫離癮好的捆綁,教會要幫助沉溺者聚焦去找到他靈性上的需要。

最後,劉博士總結﹕有健康的教牧,就帶進健康的教會。教牧首先需要自問﹕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教牧自己有很多成就的需要,就會將這些需要加在會友身上。而教會是否還在律法主義和行為稱義的情況下牧養信徒?律法主義形式的牧養可以很快見效,信徒見到教會領袖就會因恐懼而順服,但是內心深處是找不到滿足可以代替這個律法約束,而他們需要學習的是從心底去討神喜悅。教牧首先需要從律法中得釋放自由,不需要從被牧養群體身上得到「業績」和肯定。

罪透過謊言奴役人

交流會第二部分主題演講,由葉漢浩教授從神學向導,分析賭博問題與教會使命。葉教授提到,在創世紀三章6節,女人看見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是「好作食物,悅人眼目」,其實罪的源頭在未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進入賭博被奴役的第一步,其實從看見開始。現時社會被各種謊言充斥著,對賭博的美化和輕視,對「賭一次沒有問題」的假設,都是來自社會的宣傳和廣告。某些賭博機構製造的帶來社會建設的謊言,已經成為潛意識進入我們的生命,而罪與謊言是絕對分不開的。創世紀三章7節提到,他們的眼睛開了。這種「開」,是盲眼的「開」,他們開始有了羞恥感,而這不是神原先的創造。罪使賭徒的眼睛「開了」,但看到的是扭曲的事實。罪帶來的奴役,使人看不見真實,其中最深層的屬靈問題是人與上帝的割裂。創世紀三章10節提到,人聽到神的聲音就害怕。在罪出現之前,人聽到神的聲音不會懼怕。這種懼怕,是一種和上帝的盼望和關係的斷裂境界。這種境界在賭徒生命也是經常出現,例如負面的情緒。賭徒對自己的負債,有很多複雜負面情緒循環出現,他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其中一個原因,就看不見上帝的真實盼望。罪帶來循環的負面情緒及延續性。

所以,罪的奴役本質就是透過謊言、扭曲的事實,循環不息的負面情緒,一直對我們的操控。正如賭徒面對負面情緒時,會因為扭曲事實而進入賭博本身去嘗試解決,看不見真實的盼望和價值其實在上帝裡面。

教會要使人看見

關於教會使命,葉教授引用路加福音十一章33-36節作出闡釋,提到「使進來的人得見亮光」。葉教授認為,這就是今日教會的使命。而34-36節裡,路加刻意將教會「使人得見亮光」的使命放在與人的罪的問題同步。教會很清楚自己的角色是要照亮要發光,但人並不是必然看得見。賭博問題提醒了我們,好多人正在黑暗當中,是被黑暗蒙蔽的。

路加福音這段經文提醒今日的教會,除了做好我們認為應該要做的事,也要明白現今社群如何被黑暗蒙蔽。教會除了自己獨立發光之外,還有個非常清晰的使命,就是要讓蒙蔽者看得見,讓未蒙蔽者防備進入蒙蔽當中。今日,我們要思想如何成為一間使人看見的教會。面對賭博問題,我們有使命,需要同心合力去面對,使信徒或非信徒不會被罪所奴役所蒙蔽。

(記者莫嵐報道)

[國度觀點] 聖殿山主權問題 聯合國立場左搖右擺

聯合國向來認為,耶路撒冷的聖殿山所在之地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聖地,對三個宗教同樣有歷史意義,主張彼此共存。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執行委員會在10月13日通過一項決議,內容只提該地是穆斯林的宗教地方,又僅以「阿克薩清真寺」作為名稱,撇掉猶太教使用的名稱「聖殿山」。以色列對決議表達強烈不滿,並聲言凍結與教科文組織的合作,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便隨即表示自己與會員國的決定無關。草案是由阿拉伯國家提出,事件除反映阿拉伯國家主導聯合國政策外,更顯出聯合國對聖殿山主權的立場左搖右擺。

由於聖殿山主權存著爭議,聯合國過去提及該地時,同時以猶太人的「聖殿山」和穆斯林的「阿克薩清真寺」作為名稱。但是次議案只提及該聖地(聖殿山)是穆斯林的宗教聖地,又譴責以色列容許以色列工作人員強行闖入清真寺及歷史建築物,並且限制穆斯林的宗教活動自由。議案內容反映阿拉伯國家的偏見,因為故意忽略猶太人被禁止在聖殿山有宗教活動自由的事實,卻獲得24個會員國投票支持。投票當日,6個會員國反對,26個會員國棄權。

以色列強烈指責議案後,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在投票翌日,隨即發表聲明劃清界線,指決議只是會員國的決定,並非她的立場。她表明自己反對決議,重申聖殿山與猶太教的歷史聯繫。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出來澄清,清楚表示伊斯蘭教的「阿克薩清真寺」也是猶太教的「聖殿山」。其實,類似的議案在今年4月在教科文組織的委員會上曾經通過,名稱同樣只有「阿克薩清真寺」。在一年之內,聯合國有重覆的舉動,隨即又加以否定,立場不定。

根據歷史,以色列在1967年戰爭中奪回耶路撒冷,當時沒有巴勒斯坦國家的存在,後來於1980年宣布耶路撒冷為永久首都。猶太人在聖殿山上建造的聖殿,歷史遠遠早於伊斯蘭教在該地建造清真寺。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合法領土,現時聖殿山主權為以色列擁有,而管理權交由穆斯林的委員會負責,而以色列政府為避免衝突事件發生,禁止猶太人在該地方公開禱告。阿拉伯國家現在企圖利用在聯合國的勢力,否定該地與猶太民族的歷史淵源,藉此霸佔該地。聯合國及所有會員國應該尊重歷史事實,對主權有明確的立場。

7成港人認為 「和諧的婚姻」對家庭最重要

香港亞洲歸主協會「維港灣長者會所」與「常光睦鄰中心」早前舉行「十指緊扣Yes I Do!」不同族裔夫婦動人慶典,公佈「港人婚姻及家庭維繫」調查,旨在宣揚正面的婚姻觀念,促進家庭與社區和諧。

「港人婚姻及家庭維繫」調查收集了接近五百位市民的意見,結果顯示受訪者皆認為「和諧的婚姻」對家庭十分重要,70%受訪者選擇給10分滿分,以表達其重要性。而受訪者對自己的婚姻的滿意度和家庭的美滿度給予很高的評價──75%受訪者分數達8分或以上,可見香港的家庭仍然是美滿的佔絕大多數。

港人對自己在婚姻中的表現評分頗高,自評達8分或以上的,超過80%;特別是問卷的第四題:「在配偶遇到問題時,我樂意與他/她分擔」的表現方面,超過40%人士給10分滿分,表達自己對配偶那種風雨同路,不離不棄的態度。在問及「你最渴望配偶對你的讚賞是什麼?」分數最高的一個讚賞是:「多謝你為家庭的付出!」

(資料由主辦單位提供)

基督教出版人 首次進行閱讀習慣調查

基督教出版聯會及香港基督教零售業協會早前舉辦了一連多日的「基督教華人文字事工研討會」。為搜集資料作研討之用,大會於9月底開始進行「基督徒閱讀習慣問卷調查2016」,透過網上填寫問卷的形式收集跨地區的回應,了解華人基督徒的閱讀習慣、對基督教書籍的看法與期望,從而進行分析,找出更切合信徒需要的出版方向及模式。

調查首階段的結果,於10月11日在研討會上發佈。截至發佈當日,約1065人填寫網上問卷,75%來自香港,16.8%來自台灣,其餘來自中國內地及海外,受訪者當中60%沒有接受過任何神學教育。填寫問卷者中有41人沒有看書的習慣,341人每週花1-3小時看書,230人每週花少於小時看書,而在網上看文章、資訊,或看手機訊息等等,每週花1-3小時的人數比看書略多。

至於閱讀興趣方面,受訪者閱讀的動力主要是個人興趣、有所得著、有所共鳴,而選擇購買某本書與否,大多是基於其內容介紹、內容試讀,其次是作者,第三是書評。此外,令讀者不能看完一本書的原因主要包括﹕太忙、內容太悶,或不認同其內容。調查同時發現,大部份讀者每年只願花少於500元購買基督教書籍。

(記者陳淑安報道)

耶穌慶典 活出「真」基督生命

[KRT] 禧訊教會(Happy News Church)將於11月18-19日舉辦「Jesus Festival Hong Kong 2016」(耶穌慶典香港2016),主題為「真正的耶穌」,負責人David Hestevold牧師回應本報訪問時,解釋慶典與一般特會的分別,並分享如何活出高舉耶穌基督的生活。

「只有耶穌值得被我們去慶賀、高舉﹗」David牧師說,「耶穌慶典」旨在要喚起人們對耶穌「起初的愛」。「我們的愛只是為了回應耶穌的愛,就是祂為我們捨命時所展現的。」一個高舉耶穌的生活模式,就是去愛耶穌,並且不以祂為恥,開始像耶穌那樣去行、去說話、去生活。「我相信,一個高舉耶穌的生命會反映出真實的我們,就是有得勝也有失敗的。我們選擇把眼目放在耶穌身上,在生命中任何境況都跟隨祂。」

被問到如何活出「真實的」耶穌,David牧師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耶穌是誰,祂為我們做了些什麼,就可以開始在祂裡面活出自己。知道耶穌是誰,就是明白祂是神的兒子,這令我們成為神的兒女。約翰一書四章17節說,「因為祂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即是我們可以成為天父的愛子,不用活在罪疚與審判之中。「我們靠著祂的恩典,可以公義地活,像耶穌那樣。」

去年,香港首次舉辦「耶穌慶典」,主題是「聚焦耶穌」,超過25間教會共同參與。「講員鼓勵人去活出『聚焦耶穌』的生活,並向人示範如何這樣活著。我們的教會因去年的慶典而有很大增長。」David牧師也收到許多人得著醫治的見證。「有名女士在聽信息時得醫治。她本來已預約了一星期後做手術,但在檢查的時候,醫生告訴她,她再也不用接受手術。她已被耶穌這位醫生醫治過來﹗」

除了人數增長外,教會中弟兄姊妹的生命亦有正面的改變。「有一個年青人在剛剛搬入學校宿舍的第一天,播放了些敬拜音樂,室友便開始詢問他有關音樂與信仰的問題。一小時之後,他的室友哭了,並說能感受到神的愛。這位年青人以耶穌的生命作為他的生活模式。他是個安靜的人,卻沒有恥於他對基督的愛﹗」另一位學生與一名嚴重抑鬱的同學進行小組功課時,心中領受從神而來的安慰說話,於是向對方說出這些話。從那一刻開始,那抑鬱的同學開始有笑容,願意接受更多鼓勵。

「你有見過在戀愛中的人嗎?他們走路、說話和生活都跟自己一人時不同。這就是我們希望『耶穌慶典』的參加者會發生的改變。活出『真正的耶穌』就是與耶穌有個人的關係。對我來說,就是花時間與我最愛的那位耶穌在一起。我越認識耶穌,我越被吸引。這種生活方式變得平常,變成我的一部分。我想在走路、說話和生活中跟隨耶穌。」

除了個人的生活,「真正的耶穌」也影響著教會群體。「香港人喜歡在星期五晚上和朋友出去吃飯和談天,我們教會每個月都有一個『星期五之夜』,包起一間薄餅餐廳的大部分區域,由敬拜隊演唱敬拜歌曲,作為現場背景音樂。弟兄姐妹邀請他們的朋友、同事或同學,坐下吃喝,就像一般人星期五晚會做的事。而當晚的重要部分是關於耶穌的鼓勵信息。我們讓年青人從心出發分享10分鐘。之後我們會有一些集體遊戲,每張桌的人分成一組,讓他們互相認識,結交新朋友,大家交談和發問,在一個舒適的環境分享信仰。」

此外,禧訊教會每月也有「市中心外展」,讓弟兄姐妹都能參與。「當敬拜隊歌唱時,神的同在會觸動街上的人,他們都喜歡音樂和唱歌,於是就停下來欣賞。」外展隊散佈附近的區域,大家各按其職。有時人不喜歡說話,他們就帶著微笑派發糖果。有些人派發鼓勵卡,也有先知性的畫家,當人向他分享的時候,會繪畫出先知性的畫像。因為這些外展,有人開始來到教會。「我們用很友善的方式,不會喊叫或使人『得救』。例如當街上有人需要醫治,我們就為他禱告。」

以色列教育部長: 聖經乃學校最重要的科目

以色列教育部長Bennett在9月中強調,聖經和猶太信仰是孩子在學校裡學到的最重要的主題。

Bennett是虔誠的猶太人,曾領導一場運動去迫使猶太宗教學校開辦核心科目如數學和科學,如果他們想獲得政府資助。這項訴求在幾個月前被迫放棄,因為在總理內塔尼亞胡的聯盟裡,極端正統派的各個政黨施加壓力大加反對。

Bennett解釋說,他希望看到虔誠的孩子學習核心課程,絕不意味著削弱聖經研究的重要性。他說:「學習猶太教,達至卓越水平,在我看來比數學和科學更為重要。即使以色列是一個高科技的超級大國,又將知識和創新輸出給世界,我們必須(也)是屬靈的超級大國,將屬靈知識出口到全世界。

他提醒以色列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成為列國之光」。「因為訓誨出於錫安,神的話從耶路撒冷而來。」「僅僅是個開創(startup)的國家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成為聖經的人。」

在本學年開始的兩個星期前,內塔尼亞胡同樣號召全以色列的青年學生學習聖經。他告誡說:「學習聖經,這是我們為甚麼在這裡,及為甚麼我們回到這裡,以及我們為什麼住在這裡的基礎。」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2016年9月)

禱告:猶太人熟讀聖經及認出耶穌是神的兒子

美國大學生基督徒團契遭抨擊 要求員工性觀念符合信仰

美國最大福音派大學校園事工之一,美國大學生基督徒團契(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 USA)正在推行一項新政策,要求不同意機構對性觀念立場的員工離職。

InterVarsity 副主席及校園事工總幹事Greg Jao表示:「若員工不同意機構在性別議題上的神學觀,我們要求員工『自我披露』,為要確保InterVarsity提供清晰及一致的信息,引導人明白聖經觀念。」Jao又強調,InterVarsity的立場在其75年的歷史裡都沒有改變,而他們正在完成一項為期18個月的研究工作,闡述其對聖經的解釋及其在性別議題上持守的信仰。

在7月的一封公開信裡,InterVarsity鼓勵那些不同意機構立場的員工在11月11日之前提出通知,以便機構安排離職事宜。InterVarsity在信中解釋:「我們的員工是正直的,如他們不同意機構立場,我們相信他們能以反映他們對學生、學院、使命及同事的愛的方式結束工作。」

針對批評他們沒有允許員工就性別議題持不同信念的基督教團體,Jao回應說:「我不認為這是個小問題。」他補充,InterVarsity 希望員工在性別議題上的教導保持一致,特別是現時許多大學生都關注性身份及性行為等議題。

《時代雜誌》刊登的一篇相關文章,在網上引發大量對InterVaristy的批評,很多是來自持相反立場的基督教團體的。但美南浸信會道德與宗教自由委員會會長羅素•摩爾(Russell Moore)則在臉書上為InterVarsity辯護,指出其政策符合一直以來的基督教教義。「他們不是在實行一項新政策,」他說,「他們正在做的是,澄清一些以前不需要澄清的問題。」

Ed Stetzer博士,驚嘆網民對InterVarsity的怒氣與不滿。他在博客上反問:「為什麼福音派認為他們的同工應該保持主流的福音派信仰會成為一個新聞?」他又警告:「最終每個持守古老傳統觀念的基督教組織都將面臨這樣的時刻。」

(來源:CBN,2016年10月10日,莫嵐編譯報道)

禱告:基督教機構能持守聖經的純正教導

學者認為: 新約聖經用「猶太希臘語」直接寫成

「以色列研究中心」最近刊登聖經學者埃利亞胡博士(Eliyahu Dr. Eliyahu Lizorkin-Eyzenberg)的文章,內容指,新約聖經原文是由猶太基督徒以「猶太希臘語」(Koine Judeo-Greek)寫成的,不是現時一般人所認為,由希伯來文寫成,再翻譯成希臘文,而是直接由精通多種語言的猶太人以「猶太希臘語」完成寫作。

簡單來說,「猶太希臘語」是猶太人用來交流的一種希臘語,這種語言保留了許多希伯來語的詞彙、短語、語法結構及思維模式。因此可以說,「猶太希臘語」繼承了猶太人的思想及表達方式,有別於其他群體所使用的希臘語。

文中又寫道,具有猶太人思考模式的新約聖經作者,所引用的舊約聖經主要來自猶太人從希伯來文翻譯成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因此,無須驚訝新約聖經的希臘文文本充滿希伯來文的表達方式。根據猶太人的傳說,「七十士譯本」是由70位猶太學者各自獨立完成希伯來文聖經翻譯,後來對照他們各自完成的希臘文翻譯,發現完全吻合。在這個傳說中所提及的數字「70」,很可能是象徵古代猶太教所指世界上的70個國家。這項翻譯工作使希臘語猶太人和外邦人也可以閱讀原文為希伯來文的聖經。

(來源:Israel Study Center,2016年9月25日,莫嵐編譯報道)

禱告:聖經學者的研究有助於猶太人和基督徒的信仰交流,使人更明白真理。

美基督徒領袖倡議 聖經原則經濟體系

近期,有來自商業、政治、文化和神學等不同界別的32位基督徒領袖攜手一同發表了一份題為「信仰在工作:經濟繁榮與自由創新」的特別報告。這報告是由《華盛頓時報》及「信仰、工作與經濟學院」(IFWE)合作完成,其中包含了雙方領袖的專題意見及評論。

《華盛頓時報》的主席及行政總裁Larry Beasley說:「這項目能夠探索創新優勢、創意、產業權和營商模式的項目,推動人類發揮潛能,並且符合我們『立志為讀者提供既獨特又有意義的內容』的使命。」

基督徒領袖,包括牧師及商人,提倡一個運用創新、管理、殷勤及愛鄰舍等核心聖經原則的經濟體系,「我們不認為聖經有明確地支持資本主義或任何其他經濟體系。」IFWE執行董事 Hugh Whelchel 在文中寫道:「聖經提及了非常多的經濟原則。我們作為基督徒,應該運用聖經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作出合乎真理的經濟決策,並相信它能引導我們邁向一個更合乎聖經原則的經濟體系。」

該報告已經刊登於《紐約時報》,並將於華盛頓特區分發給大約10,000名領袖,其中包括每個國會辦事處,估計有機會接觸到上百萬讀者。

(來源:Charisma News,2016年10月10日,陳惠芬、莫嵐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更多基督徒明白聖經中的經濟原則。

歐洲教會領袖:歐洲需要新的福音化運動

歐洲福音聯盟(European Evangelical Alliance,簡稱EEA)與歐洲洛桑運動組織(Lausanne Movement in Europe)召聚歐洲各宗派教會和福音機構領袖和青年代表50多人,9月12-14日在西班牙聚會,尋求「在敞開的過程中,傾聽神及彼此感覺神對歐洲的心意」。

主辦單位表示:「歐洲社會各階層都需要盼望。在恐怖主義和各生活領域都不安全的情況下,歐洲人更需要盼望。因此,我們要求你與我們一起禱告,籌劃基督徒能夠及應該如何回應這局勢。」

為期兩天的這項聚會旨在聆聽神及眾人的心聲之後,盡力與神聯合,好讓歐洲得著更大的祝福。經敞開心討論後,與會者獲得以下結論:

  1. 數十年來,歐洲已大幅改變成新歐洲。重新傳福音還不夠,歐洲需要新的福音化運動。
  2. 信徒有責任要在新歐洲為基督作見證。歐洲人對福音和聖經都喪失信心。歐洲信徒需要協助民眾重拾這信心,並學習在各行各業作見證。
  3. 為成為堅實的見證,信徒需要深刻、全面生活化的門徒訓練。
  4. 歐洲人迫切地在生活各領域尋求認同。強烈個人化的生活模式需要被顧及,脫離社區模式的生活也需要被探索。
  5. 全歐洲各教派缺乏連結─東歐、西歐、北歐與南歐等等。

 

聚會達成的結論是,歐洲所有國家興起一項運動,是有可能點燃及加油的,各宗派、組織和網絡都可以加入,各種背景的基督徒都團結起來。這是了解「年輕世代(包括20歲以下的世代)扮演顯著角色」的關鍵。

(取材自Evangelical Focus,2016年10月11日,台灣國度復興報 Icula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用教會凝聚的心志,復興歐洲。

IHOPKC與YWAM結盟 目標:興起一百萬代禱者 遮蓋普世宣教

國際禱告殿(IHOPKC)和青年使命團(YWAM)的同工在9月初同心聚集,探討幾項宣教運動重心議題,包括聖經翻譯,以及福音轉化社會等。IHOPKC總監畢邁可(Mike Bickle)更接受和YWAM創辦人康寧漢(Loren Cunningham)的挑戰,承諾興起一百萬名代禱者遮蓋宣教運動。

「我們感謝神在過去50年透過YWAM造成的工作,我們將持續委身以禱告遮蓋他們擴展神國的大使命,並邀請世界各地的禱告事工加入。」畢邁可說。

IHOPKC認定禱告是傳福音、建立門徒和教會的燃料及目標,多年來持守24小時不間斷的禱告敬拜,作為IHOPKC的核心。現在,IHOPKC更將他們的禱告事工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呼求福音要傳遍列國。

康寧漢夫婦表示:「YWAM也是透過聆聽神和用經文禱告來起步。我們需要代禱,我們很感謝IHOPKC加入在這個偉大的工程中。」

YWAM名譽會長約翰.道生(John Dawson)指出,過往的禱告運動曾帶出復興,而復興就衍生出宣教運動。摩拉維亞弟兄會在長達100年間不斷守望禱告,與大覺醒運動及之後的宣教運動有關聯。他表示:「IHOPKC在過去17年來忠心維持24小時的禱告敬拜,對我們非常重要。當我們的宣教士在地球另一端艱難、危險的地方,我們能感受到這份愛的保護。我們知道我們並不孤單,因為有代禱者正在為我們劬勞禱告,有時甚至在深宵。我們來到堪薩斯城,本來是跟大家分享得勝的經歷,想不到獲得大家更大的禱告委身,對畢邁可及一眾敬拜者滿懷感激!」

道生又表示:「當這些代禱宣教士關注普世宣教,不同國家、族群,即使不是身在工場,他們仍然有份……一百萬名代禱者將帶來驚人的影響!」

(來源:Charisma News,2016年9月16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神在全球興起一百萬宣教代禱者

經驗神與思想神,哪一樣更危險? -【文化守望者】專欄

「靈恩不一定有問題,但有危險,自己要有穩固的聖經基礎才好去接觸啊。」有時候聽見弟兄姊妹說這語重心長的話,按表面意思,「問題」似乎是指真理的問題,所以要打好預防針,才闖入危險之地,免得被歪理邪說感染。若然真的傳講謬論,早已被定為異端或極端,事實上,靈恩的神學和教導很少與聖經觀點對立,大多數情況是在釋經和詮釋經驗上與傳統福音派有所不同,特別是關於超自然世界。世界觀的差異會形成文化的差異,彼此難以握手接納,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文化的差異,而不是真理的分歧。

大家常以「傳統福音派」和「靈恩派」劃分兩群信徒,其實我不認為這是準確的描述,但約定成俗,我也沒有更好的建議,本文還是使用這兩個名稱。第三波的靈恩運動,主要發生在傳統福音派,我們在香港的靈恩派信徒大多數是來自傳統福音派,信仰仍然保留其特色,例如熱心傳福音、服從聖經權威等。但受靈恩神學影響,也塑造另一種文化,本文只說一種,就是經驗神的勇氣。對屬靈經驗的開放態度和熱情探索,有時候被誤以為「重視經驗多於真理」,但有些人確實有這問題,所以也要操練辨明恩賜。

傳統福音派對經驗神較為保守,但對思想神卻較為開放,可是對新的、不可知、未能確定的經驗領域有高度提防,而靈恩派卻有相反表現,在追求經驗方面,講信心,少懷疑。我相信這能某程度上解釋為什麼傳統福音派說不出靈恩有什麼真理的問題,但總覺得靈恩信仰有危險,而靈恩派認為傳統福音派沒信心,抗絕經歷聖靈工作。

但靈恩派又不是完全開放的,對「思想世界」較為保守,也沒太大的熱情追求。建立了一個思想框架後,就停留在那裡,所以有時候給人思想狹窄、固執、充滿偏見的印象。傳統福音派卻正好相反,思想較有彈性,容易接納不同的思想,也較有信心和動力探索全新的想法。靈恩派卻認為這種開放態度有危險,錯誤的思想會使人遠離神。

思想與經驗脫鈎,就不是完整的信仰,偏重任何一方,就會形成習慣,形成觀念,在群體裡形成文化。靈恩派的更新通常始於經驗(合乎真理),若沒有思想的更新,日後的發展傾向經驗主導,物以類聚,自然便吸引對經驗世界開放的人,從而形成追求經驗的文化。傳統福音派教會即使在思想工作上不斷創新,但少有對神的實質經驗,也只會停留在思想世界裡。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但兩個不同世界的群體能彼此接納,是需要相信並行出「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的真理。


文@黃少芬

探病 -【愛有道】專欄

試過因切除腫瘤住醫院,手術前最想要的是安靜及丈夫的陪伴,從手術室出來,麻醉藥未過,但睜眼見到親人,滿心感恩與平安。昏昏欲睡的我,對於有甚麼人來過探病,已不太關注,連打個招呼也沒精神了。

有剛經歷生產之痛的姊妹,亦最怕在頭一天被大群的親朋戚友來探訪,看見自己蓬頭垢面,一臉倦容,不停迎賓送客,還要照顧初生孩子,完全沒有休息的時間,但又不好意思掛個「謝絕探訪」的牌子。

有弟兄動大手術,牧者熱切地表示手術前後都要來為他祈禱,令他受寵若驚。令人不解的是這牧者十年都沒有探訪關顧他,甚至有時打招呼也沒有,再探問之下,牧者表示這是他的關顧工作,但凡患病入院的,他都一視同仁這樣做,這真夠「專業」吧!

曾經是病人,也曾有家人住院一段日子。我最近才因為探訪一位患癌症經常出入醫院的姊妹,學會一點關顧病人的常識。

那位久病的姊妹告訴我,她的家人為照顧她已筋疲力竭,我為她送來的飯食是最美味的,雖然我其實並非烹飪高手,但這對姊妹來說是舒緩了家人的照顧壓力。

需要全身麻醉動手術的病人,通常最少臥床休息一至兩天,他們要的是親人或好友的陪伴,一個或兩個輪流己足夠,更不要在這時送什麼水果糕點來,因為病人根本不會吃。太多人探訪,只會影響病者休息和增加他虛弱身體的感染機會。之後要探病,最好先跟家人聯絡一下,可以作更合適的支持。探訪的時間也不要過長,以免影響病人的休息。

真心的關懷不只在於出現在病房的一刻,私下的代禱,發問候鼓勵的訊息,也是看不見的關注。


文@徐惠儀

從天上而來的下載: 「現在就去!」 -【蹤跡】專欄

這是好幾年前的事,但記憶猶新。當時我的公司位於中環銀行區。那天工作安排得份外緊密,完全沒有空間停下來透一口氣。衝剌了大半天,餓得兩眼翻白,放下手上的工作,到附近的食店坐下來享受遲來的午餐時,已是午後三時多了。我心想,終於可以歇息一會﹗ 正感到無比幸福之際,電話就在這時候響起來。朋友説:「Lindy,有個人很想妳見見她,你哪一天有時間?」我即時的反應是:「這陣子工作忙不過來,恐怕會是兩個星期以後的事呢。」我放下美食,伸手到手袋裡尋找我的工作記事簿。就在這一刻,有四隻字在腦際一閃而過——「現在就去」。我略為定神,回答朋友說﹕「現在就見她,請叫她來。」朋友深感驚訝﹕「當真?那我立即試著找她。」

從天上下載的四隻字帶著迫切,令我不敢怠慢。丟下只咬了兩口的美食,付過賬就急急趕回公司。十分鐘後抵達時,傲蓮已經坐著在等我。我對她一無所知,只聽說有點抑鬱狀況。坐在我面前的她約廿多歲,漂亮清純,大眼睛含著涙,神情慌張,正像聖經上講到「被魔鬼壓制的人」那樣。(使徒行傳10:38) 我說﹕「想不到你這麼快就到了! 剛巧在附近嗎?」她撲上來使勁地捉著我,彷如一個在怒海中遇溺掙扎求存的人抓著了浮泡。她說﹕「我正要去跳樓,途中接到電話,叫我立即來見你,我就來了﹗」

傲蓮患上抑鬱症一年多,失去健康、工作和生存的意義。醫生配給的藥令她終日昏昏欲睡,焦慮恐慌,絕望到極點,覺得死去比活著更容易。那天她正步往選定了的那幢高樓,準備一躍而下﹗耶穌的名字是「拯救」,衪在這生死關頭策劃了奇妙的拯救計劃。就在她路過我公司樓下那一刻,電話就響了,不遲也不早,時間剛剛好。

那一天,傲蓮當然沒去跳樓。她重投天父的懷抱,禱告醫治後康復神速,自殺念頭從此沒再騷擾她。不久之後,她投入了新的工作,幾年間晉升至領導的位置,在行業裡贏到不少超卓成就的獎項。

阿摩司曾說,主耶和華若不向祂的僕人衆先知顯明衪的計劃,就不會採取任何行動(阿3:7)。耶穌也曾提到我們會得明白祂的聲音。(約翰十章) 「禱告醫治室」(The Healing Rooms)很著重跟隨從聖靈而來的下載去執行醫治事奉,所收到的知識言語都在報告板上列明出來。記得有一次,我們收到的只有三個英文字母,大家都不明所指,最終的結局竟是三期癌病得醫治﹗請耐心等候,下次繼續向大家訴說上帝奇妙的作為。


文@Pastor Lindy Heung (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 禱告醫治室負責人)

男人被召作戰士:撃殺仇敵、保家衛國 -【國度角度】專欄

繼華夏回家之後,我們深深感受到父神心中的逼切,要將全地族群帶回家。為此,我們剛剛在泰國曼谷完成了一個「族群家人聚集」(Tribal Family Gathering)。來自東南亞國家,包括印度東北部、中國、台灣等地數十個不同族群,猶如散落一地的珍珠,但神要再一次親手將他們串起來,成為一串珍貴無比的珍珠項鍊。當各族群穿上其本士服裝,用其本士樂器、語言,同聲歌頌敬拜,頓時釋放出一種嶄新的屬天而來的聲音及能力,衝破了空中靈界的壓制,震撼著與會每一位家人的心靈,帶來極大醫治及釋放。

特別的是,泰國家人正剛剛失去心中極其敬重的君王,而神卻超然地差派了各族群在這最關鍵時刻前來陪伴,與他們一同站立,帶來極大的安慰與鼓勵。我們更同聲宣告,泰國人民雖然失去了一位敬重的君王、一位慈父,但父神將成為泰國國民的父親、君王,起來保護、看顧泰國,並帶領泰國將進入下一個新季節、新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有五位屬南太平洋薩摩亞群島的家人,個個身形魁吾,手臂幾乎等於我的大腿,竟在聖靈感動下跳起戰舞。在強勁的節奏、合拍的動作中,他們個個炯炯有神,殺氣騰騰充滿整個會場,震撼著靈界堅固的營壘,大大激動了各人的靈,領導各族群一同進入了爭戰性的敬拜當中。我心中不禁雀躍莫名,想到這樣帶著神同在及權柄的敬拜,正是仇敵所最懼怕,也是教會現今最缺乏的敬拜﹗

酋長及後分享,他們的男人都被訓練成為戰士,爭戰狩獵是每個男人必需的責任。男人的天職就是好好保護妻兒、家園、族群,使妻兒可活在安全的環境下安居,開枝散葉。男人作為戰士,為悍衛家園而爭戰,不惜捨命,是他們最大的榮耀。反之,為自保而犧牲家園,就是男人最大的恥辱。

首先的男人亞當,被賦予的第一任務就是生養眾多遍滿全地,然後治理這地(創1:28)。「治理」這字的原文包含征服、克制、統治,既然要征服就必然要面對敵人。他被賦予的第二個任務是修理、看守家園(創2:15),所以男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家面的妻兒,而是要偷偷潛入家中的惡者——全地最狡猾的「蛇」,也就是魔鬼。神曾對該隱説:「魔鬼及罪必伏在你家門前,魔鬼必戀慕、死纏男人,直至男人完完全全被制服,成為魔鬼的俘擄及爪牙」(創4:7),但男人卻要奮勇起來悍衛妻兒保衛家園,抵擋魔鬼,抵擋罪,直至完完全全將牠制服,克敵制勝,家園才有安泰的日子來到,因治理之先必須先能制服仇敵。

最後,酋長警告所有男人:不能保護妻兒家園的男人就不是男人﹗因這句話,我整夜都在沉思反省,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反問自己是否一個真正的男人?男人要麼被魔鬼制服,妻兒家園都成為魔鬼的俘擄;要麼就是奮身起來反抗制服仇敵,不惜流血捨命,為要悍衛妻兒、保衛家園。除了起來爭戰,男人們還有何選擇?


文@何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