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愛的溫度 -【愛有道】專欄

看見有報導介紹國內有「小三培訓班」,口號是「沒有拆不掉的家庭」,參加者眾,其中不乏年輕貎美的女子。大家禁不住嘆息世風日下,這真是道德淪亡的年代,竟然有女子以做「小三」為目標,明目張膽去破壞別人的婚姻家庭,有建議說:妻子們是否要去參加培訓,以便知己知彼呢!可另一邊廂有諮詢師為妻子們提供「勸退小三」服務,幫助正室面對「小三」的威脅,挽救婚姻危機。

愛情可以比金堅,任由風吹雨打,經歷時間沖刷,仍舊絲毫無損,甚至歷久常新,這不是幻想曲,是可見的真實。從另一個角度看,堅貞的愛並不等如一帆風順的平坦之途,由戀愛走到婚姻可能已經過重重波折——家長不認同,溝通磨合困難,第三者入侵……最終因為雙方都堅持去愛,才能超越障礙,成為眷屬。

婚姻旅程中,仍不能確保關係沒有高低起跌,有時是丈夫的心搖擺,或妻子的情感受到沖激,若大家都在面對引誘時堅守著底線,竭盡所能保護婚姻家庭,不去傷害配偶和孩子的心靈,才可以重奏愛的凱歌。

「小三」的主動入侵或許是防不勝防的,要維護婚姻關係,先要鞏固愛情的屏障,不要因為結婚的日子太久,加上育養孩子的壓力而忘卻為身邊的配偶,要經常自問:她/他仍是你的心上人嗎?想起她/他時,你的心跳有沒有加速,抑或心如止水呢?你們之間的愛情溫度是否已降到不冷不熱,甚至有冰封的感覺呢?

若意識到婚姻已在危機的邊緣,能撒手不管,任由愛情枯萎嗎?趕快去牽住配偶的手,他/她需要你去喚醒愛的感覺,讓她/他的心再感受愛的溫度。


文@徐惠儀

厭煩 -【愛有道】專欄

「討厭,又來了,不想再聽啦!」當媽媽在孩子耳邊不斷嘮叨著,提點他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有時話還沒講完,孩子已面露不悅神色,或唯唯諾諾裝作回應,耳朶早已「關機」,心思亦已飄散。

孩子對父母的教導叮嚀厭煩,有時不是父母說的不對,反而是因為說的正中要害,防衛的機制自動產生對抗能量,逃避指責。少年孩子正在爭取自主權,情願嘗挫敗的苦,也不願做個事事由父母掌控的「木偶」。

父母提點孩子,得掌握時機,不要在孩子趕著出門,身體精神疲倦,或心情欠佳時給他訓話。也要避免長篇大論,借題發揮和言不及義,重要的提醒最好是精簡具體,並表達你的關心。當孩子主動找你傾談,先聽聽他的感覺,他會更期待你的回應。

太太經常對丈夫數算著奶奶、親戚的是是非非,孩子們的功課和行為問題,本意是希望抒發自己的鬱悶情緒,尋求一點安慰鼓勵,卻換來一句:「好煩呀!讓我安靜一下好嗎?」

一次又一次,他請求原諒,承諾會改掉壞習慣,可是婚前婚後故我依然,這刻又聽到他說:「請再相信我一次吧!」妻子對丈夫那薄弱的信心已瀕臨崩潰,狠狠也回應:「不要再講了!」

厭煩的情緒可以阻隔兩個人的親密關係,令大家漸行漸遠。若意識到對方有厭煩的情緒,先不要以牙還牙,回敬一句:「我真的惹你討厭嗎?哪我以後就不再跟你說話了!」比較合宜的回應是給大家一條退路:「我們稍後再談吧!」

安靜下來想想,或找個可信賴的朋友談談,一則是處理自己情緒,二則是整理一下糾結之因及解結之法,不要讓厭煩蠶食彼此的關係。


文@徐惠儀

狂野的心 -【愛有道】專欄

他們婚前是天做地設的一對,經常在臉書「放閃」,兩人都喜愛運動,山野海灘遍佈兩人足跡,有影偕雙,甜蜜羡煞旁人。

孩子出生之後,妻子專注照顧家庭,丈夫忙於工作,二人世界漸漸改變。某天,妻子發現丈夫有外遇,丈夫還責怪她不了解他的需要,他感覺被忽略。他一直沒有作父親的準備,仍停留在戀愛的玩樂階段,只想著在工餘減壓,當妻子不再是他的玩伴時,他不自覺地轉向第三者。

很多婚姻關係的隱憂就在於一方或雙方都沒有真正的長大,帶著一個沒有受教導的幼童的心進入婚姻,婚禮中誦讀了誓詞,卻沒有真正的思考與認同,更不要說實踐。沒有為二人生活,為作父母付代價的心理預備,只想著自己的需要,去滿足那充滿著原始慾望的心,在配偶稍微疏忽,外間誘惑剛巧出現,瞬間,狂野的心就失控。

婚姻的關係需要重建修補,他決意回轉是踏出重要的一步,妻子亦願意原諒他,挽回大家的關係,不願意自己失去丈夫,孩子在破碎家庭長大。可是好景不常,妻子不久又發現丈夫沒有完全離開第三者,理由是無法控制自己,這打擊讓妻子崩潰了。

無論這個丈夫解釋出軌理由有多充分,他不能就此開脫了不忠的罪名。要收拾那顆狂野的心,靠個人的意志並不容易,他必須承認自己的軟弱,交出自己的主權,甚至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例如:讓妻了更了解下班後的活動行踪,避免隱瞞,重建妻子對他的信任。

一個願意向配偶敞開的心,不怕被看管的心,將會漸漸安定下來。一個願意邀請神來管理的心,則更會被愛充滿,由狂野變為順服。


文@徐惠儀

日常 -【愛有道】專欄

一場十級颱風,清洗了悶熱暑氣,同時帶來罕有的水浸破壞,甚至人命傷亡。風暴過後,要清理災場,還要徹底處理淤塞的渠道,防止災難重演。

人際關係亦如是,彼此相交相知,甚至親密的家人,溝通的渠道若打理不好,亦會漸漸「淤塞」,輕則關係疏離,感情轉淡,重則遇上衝突釀成誤會,導致怨恨。

汙水渠不能一年才清理一次;關係的維護也得靠日常的維護。一年一度的情人節精心挑選禮物,還不及每天給摯愛的人一個關注眼神和一句真心的愛語更窩心。父親節、母親節帶父母上茶樓,比不上定期探望雙親,跟他們閒話家常。如果只能二選一的話,孩子情願父母每天陪伴談笑,而不要開生日派對。

不要輕看日常的生活,看似平淡,了無新意,卻是一種很重要的律動,累積著、推動著關係的進深。每一通電話、每一頓飯、每一晚回家,是關係正常的一種標示。不願歸家的孩子、丈夫或妻子,用不同借口拒絕約會的情人,不難發現關係的障礙,逃避面對的關係亦不會因此維持得更好。

而日常生活,若不擺上真心誠意的話,親密的家人亦很容易覺察得到——人在心不在的對話,無緣無故的針鋒相對,神不守舍的沈默。當發現異於尋常的蛛絲馬跡,別裝作視而不見,留心觀察再找機會了解實情,及早辨識和處理問題,可以防止關係惡化。

破壞家庭日常生活的,還有很多不經意地溜進來的工作和人事,例如,過多的加班或會議,太頻繁的社交活動,近乎沉迷的上網習慣等。沒有取捨與節制的話,日久漸變成另一種常態,取代了正常的生活,侵蝕了健康的關係。


文@徐惠儀

熟不拘禮? -【愛有道】專欄

我們用什麼來衡量關係的親疏程度呢?很簡單的一句是熟不拘禮,相處日久,並經常見面的親朋好友,不用講太多開場白或寒暄的客套話,可以直接進入話題,有話直說,不會轉彎抺角。

能夠坦誠地,不虛假、不做作的交往是相熟的表現,不過禮貌還是一重維護關係的保護膜,不能完全撕掉,否則「熟人」亦會反目變成「敵人」。

到訪朋友家,切忌不問准就闖入房間,或任由孩子隨處把玩擺設或搶佔主人家孩子的玩具。反客為主的姿態最容易破壞關係,再熟絡的朋友,也會漸漸疏遠你。

親如手足的兄弟姊妹,不懂以禮相待,親情亦無法抵消憤恨。最常見的是不問自取的行為,當姊姊發現妹妹穿了自己心愛的衣服時,妹妹才回應是借用一下。無禮的行為讓對方感覺不被尊重,還有防不勝防的被入侵感,自然要築起防衛的牆,甚至斷絕彼此的關係。

另一更要以禮相待的是「熟人」的戀人或配偶,避免越過「熟人」私下交往,當「熟人」發現你跟他的戀人或配偶過度親密時,妒火自動會燃點至不可收拾。而更糟糕的是你自己的感情亦可能在不自覺中越界了。

最後,對長輩或上司,就算對方有多開明,不擺架子,也要保持著後輩和下屬的基本禮貌。拿他們的弱點開玩笑,對他們公開批評或假借他們的名義發施號令,都是不尊重的行為,會構成以下犯上的罪名。

步步為營地交往,這還算的關係密切嗎?我們不必以緊張心態去與人建立關係,只要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去行就夠了。還有,對「熟人」多一點敏銳的觀察,他最近對你的態度是否有改變呢?


文@徐惠儀

暫停的空間 -【愛有道】專欄

這個一人一手機的年代,大家連走路、吃飯,甚至上洗手間都在盯著手機,分秒必爭地接收訊息,並即時回應。

消息的傳遞加速,決定也更有效率,與此同時,謠言、是非、錯誤的訊息也是不經篩選,沒有核實就廣泛傳開。群組中不同意見的人公開毫無保留地舌戰,不論親疏,隨時因為忍受不住被言語攻擊的傷害或意見不合而離開群組。

線上的關係,建立簡單,聚散容易,彷彿不留痕跡。然而,沒有充分的思考及溝通而作出的回應或決定,會較輕易改變初衷。例如一個團體的活動,初時大家熱烈表示可以參與,活動日臨近之時,又紛紛以不同理由退出,令負責人感到挫敗無奈。

至於具爭議性的話題,線上的討論無論是以文字表達抑或是語音傳輸,片言隻語總是不夠詳盡細緻,誤讀誤解難免。一人引起話題,多人同時回應,有時變成混戰,想調停的人也可能遭到攻擊,問題沒有結論,群組已受重創。

在線上維持良好的溝通,先要明白及接納這種聯繫方式的限制,不要視之為唯一的溝通渠道,不要以為有群組就可以不需要打一通電話,不用面對面說話。有時候,先在群組初議,再電話跟進,會聽到另一些沒有表達的意見。並且要留意那些沈默的人,他們沒有示意,不等如沒有意見。

在意見紛紜之時,請注意不要火上加油,最好暫停一下,給自己和群組成員一點思考沈澱的空間,來回看看大家的對話,想像一下彼此的異同,當中有誤會盲點嗎?有過激的情緒嗎?有需要個別聯絡去澄清問題嗎?如果你是群組管理者,更要有智慧暫停大家的爭執,讓大家冷靜一下。


文@徐惠儀

抓緊眼下的幸福 -【愛有道】專欄

幾經掙扎思量,他決定向上司遞辭職信,離開這個十多年的位置。有同事替他不甘,這個上司才到任一年,弄得滿城風兩,人心惶惶,已相繼有同事被辭退,他算是「老臣子」,還不敢對他有所行動,不應自動離職。也有同事稱讚他「走為上著」,不要等人家下逐客令,「炒老闆魷魚」是保全自己的尊嚴。

稍有人生閱歷的人,都曾試過一次又一次的「去留」抉擇—一段糾纏已久的關係,一個充滿鬥爭的團體,一個令你失去動力的工作崗位,一片看不清前景的土地……。

眼下的幸福該如何解讀?十多年安穩的工作崗位是幸福,踏出安舒區是一場冒險;被動地承受著上司的臉色是一種壓力,提起勇氣離職是有尊嚴的幸福。數年後回首,重新評定昔日的決定,留下或離去總有另一番景象,但事過境遷,再沒有可以推倒重來的機會。你可以回顧往事,或默念哀悼,或暗自歡喜慶幸,卻不要停駐太久,因為現今的日子才是真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面對曠野的生活就後悔了,他們眼目的焦點不在明天與及神的看顧,也忘記了作奴僕失去自由與尊嚴的心靈痛苦。他們看不見眼下的幸福,給回憶與後悔扯著後腿,只能在曠野兜圈,四十年未能進入應許之地。

因此,在作出抉擇之前,絲毫不能輕率,不經思考的衝動決定,容易把眼前的幸福給斷送了。可是,猶豫不決的人,亦可能錯過開拓與建造幸福新天地的機遇。一旦作出明智的選取,就不要心懷二意,相信或遭遇困難,施恩的上主,必不會捨你而去,信靠祂的,仍然走在幸福的路上。


文@徐惠儀

家裡的敵人 -【愛有道】專欄

兄弟姊妹為了爭取有限的父母親的照顧與愛,又或是共用一個房間、衣櫥、書桌等,日積月累無法排解的明爭暗鬥情緒,撕裂了彼此的關係。

沒有血緣的家人,例如嫁入門的嫂子,或婚後因種種原因同住的姊/妹夫。不過,衝突最激烈的,當然是婆媳之間。

身為旁觀者或夾在中間的親人,同樣難受,有時甚至變成「出氣袋」;有丈夫因為受不了妻子和母親不斷向他投訴對方,憤而離家,讓這兩個都聲稱愛他的女人明白苦苦相爭的結果,受傷的不只是對方,而是無辜的親人。

兩姊妹自少相爭,長大了仍寸步不讓,姊姊不跟妹妹商議,把供養父母的免稅額據為己有,妹妹向父母投訴,父母為息事寧人,把養老金存到她戶口作安撫。有姑嫂反目,嫂子命令年幼的子女不得與姑姐說話,發現孩子犯禁,即予以責罰,連孩子也遭殃。

化敵為友談何容易,未能解決糾纏不清的心結,也先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心。

不要因為對方無理的攻擊而變得惡毒,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本以為讓對方嘗到受攻擊或感覺受挫,就會知難而退,可是人性的反應是愈到攻擊反而會加強防衛或還擊,想盡辦法去報復,這只會惹來更多傷害。

然而,也不能一味的啞忍,讓對方得寸進尺,自己感覺愈來愈委屈,不懂如何自處,把怨憤積存於心,終有日會情緒崩潰,不是猛烈攻擊對方,就是自己陷入抑鬱之中。

找個信任的朋友傾訴苦情,以祈禱支援,讓情緒得到宣洩,心靈得到從神而來的安慰,加添面對逆境的心力,轉念間或會尋到一點解決問題的亮光和面對「敵人」的勇氣。


文@徐惠儀

針對 -【愛有道】專欄

「無論我說什麼,做什麼,他都好像聽不進耳,看不順眼,總是跟我玩針對。我還能留在這裏嗎?」

「我做的跟同組的人做的沒有兩樣,他每次都批評我,這不是針對是什麼?」

被針對的感覺實在不好受,有時不是明明被攻擊打到的痛,而是不能言喻的難堪。尤其是在同事、朋友之間,本來是共同進退的,互相扶持的,變成對立與排斥。

有被針對者默然忍受或靜靜離開,也有忿然反擊或爭取同情。不管針對的起因是什麼,不咬弦的個體可以令群體面臨解體的危機。

從個人的層面看,被針對者或多或少都知道為何自己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若是誤會或處事待人的觀點不同,可以直接跟對方澄清,最好是找個較中立的第三者作調解和見証,以免解結不成變得更糾結。

若彼此的嫌隙非淺,不是朝夕可以解決的問題,與其糾纏下去,對自己的心靈和群體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倒不如暫時引退。給予大家一個冷靜反省的空間。退一步的挑戰是克服內心那股爭勝的力量,特別是感覺不公平,又被旁人煽動,給你加添反擊的柴火。如何能夠取回個人的尊嚴,又不讓群體變得四分五裂,這得求從上帝而來的智慧。

從群體領導的層面看,發現成員當中有針對的問題,不能坐視不理,任由兩人的關係繼續惡化,影響群體的運作。領導不易判斷誰是誰非,或希望大事化小,大家握手言和。礙於領導的情面,雙方可能暫且表現合作,終久問題仍會浮現。斡旋的功夫不宜只做淺層,縱使走到雙方要和平分開的地步,總比積藏著怨恨,假裝著和好一起的關係更健康。


文@徐惠儀

反應與回應 -【愛有道】專欄

思考與身手敏捷的人反應快,在日常的生活中,好像佔有效率的優勢,予人競爭力強的感覺。相對來說,喜歡深思熟慮才回應的人,會予人猶豫不決,甚至後知後覺的印象。兩者除了性格氣質不同,前者或較多是年輕人,而後者或許是人生閱歷較豐富。

有人喜歡與反應快,滿有活力的年輕人共事;亦有人認為他們太虛浮,不夠踏實,當遇上重大事故,憑直覺反應,沒有確實的理據,容易判斷錯誤。至於按兵不動,細察形勢才作出回應的穩重派,應變與應急欠衝勁,還事後孔明,作出「早知如此」的解說,叫人難以信服。

請勿誤會我在批評反應快與回應慢都不適合與人共事,反而健康的團體或機構,應該能同時容納這兩類人。當領導的,更需要廣納不同類型的意見,才作出更合宜的決策。有時候,領導本身是個成熟穩重型,思前想後,沒法突破框框,他需要沒有思想包袱的年輕人給予天馬行空的點子。而年輕衝動的領導,則需要聽取感覺拖後腿的諫言,停駐看清形勢,再踏出平穩的一步。

舉個簡單的家庭互動例子,中年的爸爸為轉換工作而躊躇,更害怕影響家人的安穩生活;初出茅廬的兒子卻為著實追逐夢想,不願安守於一份朝九晩五的工作。兩父子坐下來交談,爸爸苦勸孩子三思,不要頻頻轉工;孩子卻請爸爸明白他的夢想是推動他向前,他需要尋找有意義的工作,而不僅為了糊口。

交流過後,大家的選擇或許有所調整,又或沒有改變,但大家都會對彼此多一分諒解,不會只是批評論斷,找對方的不是之處,堅持個人的觀點,硬要對方順從。


文@徐惠儀

記念日 -【愛有道】專欄

生日、結婚周年、拍拖記念日、求婚記念日、洗禮記念日、母親節、父親節、敬師日、婦女節、兒童節……一年當中,不同名義的紀念日不勝枚舉,有公認的,亦有自己人生歷程中,視為重要的日子。

無論是簡單的慶祝,或特別用心安排活動,在節慶或紀念日與親人一起,分享甜蜜歡樂時光,都別具意義,能夠加深彼此的關係。可是物質過剩,但心靈貧乏的都市人,在節慶的日子,重視的往往是吃喝禮物的安排,食肆推出千篇一律的套餐,商品包裝成隆情厚意的禮物。就連教會也例必安排父親、母親主日,每年要搞盡腦汁搜羅便宜實用的心意小禮物送給父母們。積累下來,我們發現抽屜好些沒有用過的節慶或紀念日的小禮物,棄之可惜,轉送也不行,唯有繼續存放著。

常說反璞歸真,過簡單的生活,意思不是把所有慶典都省去,反倒是應該更珍惜每個特別的日子,那是一個提醒,是一份與別不同的感受,尤其是與親人共同建立的回憶。不一定要交換禮物,不一定要到高級餐廳去用膳,這才算是記念,一句真心的感謝,一起靜靜的待在家中或趁好天氣到郊外走走,回溯美好的回憶。

對父母,他們的生日,每年的母親節、父親節是表達謝意的日子,但更要重視的是孝道不是一天的功課,而是每天的尊重,年邁的父母需要子女照顧關心而不是一年幾趟的請他吃大餐。教會也可以想想不要跟著潮流走,在父親節或母親節才辦懇親主日,跟家人傳福音,邀請他們返教會,平常的日子也可以呢!

讓我們仍舊為紀念日好好慶祝,只是不要忘記,這些重要的日子是上主的恩賜。


文@徐惠儀

部分時間的關係 -【愛有道】專欄

偶爾關注一下時下年輕人流行的「潮語」,有一個「PTGF/BF」,是部分時間女朋友/男朋友的簡稱,這些關係的特徵是以金錢來換取「服務」,不論是一般男女朋友的「拍拖」活動,如逛街、吃飯、看電影,甚至是性行為。

就道德價值判斷,這些美其名為「朋友」的關係,實質是一種交易而已,但對於急於賺取「快錢」的年輕男女,似乎認為「明買明賣」的關係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就算不是講明的臨時關係,有些男女朋友亦不明文地存在著條件式的經濟支援關係。

我們或會慨嘆世風日下,年輕人不懂潔身自愛,或譴責那些利用金錢去誘惑無知少男少女的人。卻仍要更深去反省現今世代人與人的關係已漸漸變質,就是親密的關係,不時受到物質條件的限制而被扭曲。例如,好些戀人未能踏上婚姻之路,也有已婚夫婦上班時各自住在父母的家,原因是沒有能力購置物業,但心理和生理的需要做假日夫妻,到酒店去「開房」;無論是無名有實,有名無實的關係,都是部分時間的關係。

還有表面完整的家庭,父母為孩子的將來努力打拼,為賺取多一點而多做一份工,每天加班,與家人的關係也只能淪為部分時間的關係。難怪有妻子埋怨丈夫跟公司的同事是家人,相處的時間,一起吃飯的次數比她多;也有孩子一個星期都見不到爸媽的面,因為早上起床上學時,爸媽未醒來,晚上爸媽回家,他已上床睡覺。

我們不能脫離現實的物質需要而活,卻要在面臨選擇的時候,謹守著一條防線,那是神創造人時,給予人的尊嚴,不能以金錢去交換;真正愛的關係不能以金錢去建立。


文@徐惠儀

誰之過?誰之責? -【愛有道】專欄

大學學生宿舍被揭發集體性欺凌事件,引發對舍堂文化及大學生的道德操守的議論。至終大學承認不能接受以舍堂傳統或文化為借口的惡作劇,涉事的學生被紀律處分。可是大眾仍不免搖頭嘆息,現今的孩子由小學生到大學生,對欺凌、暴力、性的道德觀念薄弱,甚至扭曲,是父母的教導不足嗎?

無論孩子年紀多大,一旦犯錯,父母都會感到難過,或會自責教子無方。然而作為成人的大學生,亦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實在無可推諉。

或許,我們都會暗暗慶幸,事件只屬單一,沒有牽涉咱家的孩子。別以為這就可以放心,社會的價值觀、文化薰陶會漸漸侵蝕孩子的思想與心靈。我們得留意這些社會的議題,特別跟青少年的孩子探討,讓他們思考,一是為防禦,避免受到欺凌的侵害,二是鞏固個人的道德價值,在罪惡面前,不為群眾壓力所動,站穩正義的立場。

反過來說,現今父母對孩子很多時過度保護,孩子犯錯,不單沒有指責,或教導他反省,倒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又或是埋怨社會的文化處境。當孩子誤以為父母是他們的「護身符」,不願意為自己的錯誤承受後果,承擔責任,他個人的道德意志會隨之減弱,一再犯錯的機會亦隨之增加。年紀愈長,父母對他的管教愈加困難,變得乏力。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言19:18)這句話對父母是一記當頭棒喝,不要等到孩子走入迷途時,才懊悔自己沒有好好管教他,又或是太縱容他,還以為是護衛著他,避開荊棘之途,這其實是睜眼看著孩子走向墮落呢!


文@徐惠儀

撕裂與縫補 -【愛有道】專欄

撕裂的關係需要縫補,這句話說來理所當然,但做來卻是不然。

一方伸出「橄欖枝」,嘗試接觸溝通,另一方卻以為是陰謀陷阱,拒絕回應。或表示必須先道歉才表示有誠意,提出一連串的捆綁式的條件,直踩對方的底線。縫補還未開始,關係進一步撕裂。

一方怒氣怨憤仍未平復,另一方卻希望快速解決彼此的誤會糾結。找個第三者扮演「和平使者」,作仲裁中介,盡力勸說,請雙方各退步。若第三者是個長輩,雙方都給予面子,暫時壓抑著內心的不滿,握手言和。這種快速的縫補不過是口不對心的偽裝,裂痕埋藏心底而已。

雙方能平心靜氣坐下來傾談,各抒己見,也聽聽對方的感受想法,這可以是縫補撕裂關係的「起始點」,「終點」仍不能太早設定。不要一廂情願地以為大家會「和好如初」,回到未發生裂痕的從前。修補後的關係是雙方都須要改變的關係,只有更新的關係才可以持續發展,若不能以新的觀點與態度與對方相處,再度撕裂的痛楚將會更大。

陷在撕裂關係之中的人,感到痛苦迷惘,會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從積極面看事實,關係的破裂事出有因,醞釀已久,愈清楚呈現的問題,愈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隱藏在地毯下的問題,反而是更難處理的問題。

現今社會鬧哄哄的議題是政治影響人心的撕裂,小市民深感無奈,似乎無從參與,難以改變。然而小社會亦是大社會的縮影,家庭、朋友、公司、機構的小圈子每天都同樣發生關係撕裂的情況,且更是貼身的難處,能夠學會面對,經驗修補的過程,減少人際的緊張或傷害,漸次地會影響到社會的和平氛圍。


文@徐惠儀

自愛自重 -【愛有道】專欄

「敬請自重」,這個看似輕輕的提示,可以敲響一個人心中的警號,避免越軌的行為,臨崖勒馬,維護了個人的品格。

能夠自重的人,會是個懂得自愛的人。自愛不是自私地愛自己,而是看自己為有價值有尊嚴的人,不受別人踐踏之外,亦不會做出摧毀自己人格的行為。

有些時候,我們面對外在的批評指責,會強烈地自我防衛,看似是維護自己的尊嚴。例如:一個動手打同學的學生,被老師責罰,卻反指控老師偏心;一個因工作表現不佳,被老闆開除的員工,對周遭的同事說上司針對他。不知內情的人,或與當事人關係親密者,很自然地站到他那邊,支持他的說法感受,也就加強了當事人的「受害者」心態,削弱了他的自省能力,破壞了自愛自重的內在道德力量。

信徒面對一些公開的犯錯的事件時,經常引用約翰福音8:3-11的記載。一個行淫的婦人,被帶到耶穌面前,要試探祂是否執行以石頭打死她的律法。耶穌沒有直接回答,只請在場者反省:「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最後所有人都靜靜離開。故事至此,被闡釋為任何人都是罪人,沒有資格去拿石頭攻擊犯錯者,應予以包容寬恕。

故事還有後續,犯事者不是消遙法外,耶穌對她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她的罪是無可推諉的,自愛自重的人必須面對自己的過錯,改過自新。

若犯事者因為有人撐腰,以種種理由開脫罪名,還套上「受害者」角色,爭取更多的同情,鞏固自以為義的思想,以自欺替代了自愛,以自侮替代了自重,只會墮入自我膨漲的陷阱,無法自拔。


文@徐惠儀

進退兩難 -【愛有道】專欄

下屬與上司不咬絃,瀟瀟地揚言「炒老闆魷魚」?心裡不感覺委屈?如何面對前路茫茫。

兩個好朋友反目,一句「絕交」就得到解脫?彼此投放了的感情就此一筆勾銷?說來容易,心裡絞痛。

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丈夫妻子的關係更不能輕言斷絕,誰也不想揹負不孝、不義、不忠等罪名;更重要的是自己仍然愛著他們,不忍心傷害他們。

逃避是人遇到困難及危險時,自我保護的自然反應。雖然知道「一走了之」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此刻無法面對,哪管誰對誰錯,或許揹上罵名,與其糾纏下去,不如退下,讓對方來收拾殘局好了。

有時候這個「逃兵」不一定是弱者,離開亦需要極大的勇氣。一方退場,另一方變了主導,事情的發展可能出現轉機。上司聘請新人的同時,亦可能檢討了自己待人的態度及改善公司對員工的制度;兩個朋友分開,各自找到新的朋友,擴闊了狹窄的社交圈子;就是最傷痛的家人關係,在分開之後,才能冷靜反省,不再執著誰對誰錯,願意走向復和。

不退下,就是作戰嗎?跟上司不合作,向別的朋友講好友的壞話,與家人繼續爭鬧。這些在惡劣關係中長期鬥爭的人,不一定表現強悍,有時會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角色,爭取更多人的同情,繼而施以「公義」的援手,這或讓「敵方」敗陣,亦可能兩敗俱傷。

「離開容易,留下更難」,若要決心尋求解決問題,哪有捷徑可行呢?肯定要迎候荊棘滿途,預備忍辱負重。不選擇全然撒退,有時要為保護自己而讓一步;不會因對方步步進迫而被唬住或以惡還惡,守住道德的底線更需要智慧。


文@徐惠儀

同行者 -【愛有道】專欄

有云「久病牀前無孝子」,責備孩子無情,置老邁多病的父母於不顧。也是一種嘆息,長期的病患,不只是病者本身受苦,身邊的照顧者,同樣承受壓力,以致想逃避。

社會的醫療及福利制度仍有待改善,病者的親人或親密的朋友,自然要分擔更多照顧的責任。顧及病者需要的同時,同行者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才不會因負荷過重而「燒盡」(burn out)。

雖然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同行者對病患親友的身心需要多了解一些,例如一個因腳痛不能自由活動的老人家,物理治療師鼓勵他要多點行路,否則腳的活動能力會每況愈下,家人不要怕他埋怨走路會痛而不讓他行走;一個抑鬱的人不願出外,不是讓他整日留在家中,反倒要鼓勵他嘗試出外。病人除了要定時服藥之外,最需要的是心靈的支援,這不只靠愛心可以做到,還要加上一點溝通輔導的技巧。

此外,同行者只是凡人,不能完全滿足病者的需要,雖然以同理心去跟病者相處,卻仍要有一道界線,一方面是保護自己,免得陷入病者的情緒之中而不自知,另一方面要協助病者學會自我照顧,逆境自強,走出心靈的幽谷。

與長期病患同行,照顧者更需要支援。若年老的父母與你同住,邀請其他的兄弟姊妹在假期來幫忙,讓你有喘息的機會。獨生孩子要照顧老人家,可以尋求社區的福利資源,不要以為這就是不孝。有些重情義的人,連自己的家庭也放下去照顧陪伴患病好友,的確令人動容,短期還可以支撐,長遠則要為病者尋找支持系統,例如其他朋友輪流幫忙。

先照顧好自己,才能與病者同行走更遠的路。


文@徐惠儀

維繫 -【愛有道】專欄

記得曾有電視劇中甘草演員的一句對白:「嫲嫲係大廳,乜都唔駛驚!」除了是「順口溜」,容易記之外,引起觀眾的共嗚的是老人家在的安全感。

一個愛護兒孫,為家庭義無反顧付出一生的長輩,成為家庭中的感情樞紐,他/她在家的日子,這個家自然會吸引大家歸心,無論是每天的晚飯抑或節慶的團聚,有老人家在,感情好像更能聚焦,家更有暖意。

可惜有些家庭「樹倒猢猻散」;當老人家離世後,家庭失去了維繫感情的支柱,欠缺了內聚的因素,成員各散東西,甚至不相往來。更可悲的是因財失義,為爭家產而反目成仇。

一個家族,一個組織,一個國家,有一個強人領袖坐鎮,眾望所歸,人心所繫,是最簡單便捷的團結安穩之法。然而強人只是凡人,會隨時日衰微,有智慧的領袖早應洞悉先機,明白自己的限制,他/她的影響力不會延續到永遠。領袖/長輩趁著在位的日子,要努力建立的不只是自己的威望,而是一套能夠經歷時間衝激的價值觀,植根於成員的心中,成為個人認同的原則,實踐出來就成為文化傳統。

對基督徒的家庭來說,建立基督化的家庭,重點不是維繫家庭關係,而是讓家庭成為敬拜上帝的中心,建立和傳遞信仰核心的價值,代代相傳,這就是詩篇128篇所描繪的景象:「凡敬畏耶和華、遵行他道的人便為有福!……願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願你一生一世看見耶路撒冷的好處!願你看見你兒女的兒女!願平安歸於以色列!」

個人、家庭與國家的命運相繫,一個敬畏上帝的人,把孩子引領到上帝面前,而不是以自己為權力的重心,福氣自然臨到子孫。


文@徐惠儀

關係更生 -【愛有道】專欄

歲首年終,「友誼永固」旋律響起,大家舉杯慶祝彼此能共渡新年,乃是恩典。

時光流逝,物是人非,有歡笑亦有唏噓,現實的關係實在難以永遠保存;同學畢業以後各散東西,工作的同事時有更替,親朋好友或搬家移民遠離,就是一家人亦可以因作息不同,價值取向迥異,甚或大小嫌隙,共處一室,感情與心靈可以相隔千里,彼此排拒。

某些不太重要,也沒有投放太深感情的關係,過去了只成為生命的一個小插曲,在為生活為事業打拼的日子,舊同學舊朋友也失聯,直到中年緬懷年輕日子,才開始重新連繫。開始的時候,那些年的集體回憶,例如探訪母校,談談當年趣事,喚起惜日情懷,是友誼的潤滑劑。不過要繼續維繫或進深,卻不能單靠這些往蹟,友誼的開展與延續,仍是要看今天大家是否有共同的興趣與關懷,大圈子聚會之後,還是有小圈子的聚會,就是那些臭味相投的人。

較難更新的恐怕是那些長期的工作夥伴,大家對對方的認識愈多,若是有成見的話,一朝分開各自發展,只會感覺如釋重負。重遇合作的話,更會小心翼翼,要打破心中的屏障,得再經過接觸觀察,或自己原意開放接納,友情關係才有恢復的可能。

最難更新的莫過於已壞死的至親關係,父子母女的情仇,兄弟姊妹的鬥爭,夫妻的恩怨,總是糾纏不清,難分難解,誰對誰錯無從稽考。我們都十分重視這些重要關係,但總會掉以輕心,別以為種仙人掌就不用澆水,更新的工夫是天天要做的,就是給對方一個微笑,倒一杯水,說一句鼓勵的話,代替黑臉、使喚、嘲諷,關係或會重現生機。


文@徐惠儀

愧疚 -【愛有道】專欄

中年友人圍坐一起,除談論孩子以外,就是年老雙親或老爺奶奶的健康及相處問題。

身壯力健的老人家,對下一代不無挑剔,友人甲性格溫婉,對奶奶千依百順,十多年下來仍未能討得奶奶的歡心,這幾年奶奶健康走下坡,情緒更差,倒更依賴媳婦,友人形容自己變了家傭,給呼來喚去,雖然是一個重擔,心卻是愈來愈輕省,感到自己已盡所能,無愧於心。丈夫也感激妻子盡心盡力服侍母親,反倒自己作為兒子有點愧疚,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她。

友人乙婚後與母親同住,家務有傭人負責,但自己的孩子仍由母親照顧,母親日漸年老,身體欠佳,病痛纏身,常埋怨自己年老無用,友人心感不安,母親一生為家人付出,不只照顧她的家和孩子,對其他不同住的子女也經常探訪,就是移居外地的孩子,心裡時常牽掛,孩子回港探親,總是大包小包的給他們買好吃的。後來媽媽離世,兄弟姊妹都十分傷心,感到未盡孝道;友人倒感到釋懷,因為自己跟母親相處的日子多,亦盡力照顧了她最後一程,看著她受著病魔折騰,更是心痛,情願她息了世上的勞苦,返回天家。

愧疚是一種失落的情緒,事情發生了,無法改變挽回;關係結束了,沒法重頭再來一次;錯失已沒有改正的機會。能做到無愧一生的人不多,最纏繞心靈的愧疚感莫過於與親人的關係,尤其是父母離世後,總有「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傷痛。頗佩服兩位友人,能夠陪伴父母走過最艱難的末後日子,回望更是無憾,只有感恩。

趁著還有機會,趕緊給家裏的老人家多點關心,不要讓自己跌入愧疚的陷阱。


文@徐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