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30) – 五旬節/七七節(Pentecost/Shavuot)

314mid_shavout
+按圖放大

普通話版影片:

五旬節/七七節 (Pentecost/Shavuot)

「五旬節」(Pentecost),舊約稱為「七七節」(Shavuot)。它是聖經三大節期之一。究竟這節期有何意義?今期國度一分鐘給大家解說五旬節。

出處:

「你們要從安息日的次日,獻禾捆為搖祭的那日算起,要滿了七個安息日。到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共計五十天,又要將新素祭獻給耶和華。」(利23:15-16)

「五旬節」(Pentecost)與「七七節」(Shavuot

五旬節(Pentecost 節期 七七節(Shavuot
新約 時期 舊約
希臘文 原文 希伯來文
「50」或「第50」 意思 「星期」(weeks)
逾越節與五旬節之間共有50天 原因 逾越節與五旬節之間共有七個星期

基督教傳統「聖靈降臨節」

  • 復活節後第50日的主日
  • 紀念使徒行傳記載五旬節發生的聖靈降臨事件,
  • 但這並非基於聖經利未記的五旬節,而是教會另立的節期。

314-shavout-2

計算五旬節的日子

根據聖經指示,逾越節的安息日後  第50天 就是五旬節:

「你們要從安息日的次日,獻禾捆為搖祭的那日算起,要滿了七個安息日。到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共計五十天,又要將新素祭獻給耶和華。」(利23:15-16)

314-shavout-1

猶太曆 西彎月6日(日落時間)
西曆 2017年5月30日(日落時間)
聖經節期採用猶大年曆計算,因此西曆日期每年不同。

基督教傳統 復活節主日之後的第七個星期日是 聖靈降臨節,因此跟五旬節不同。

五旬節的三重意義

意義 相關聖經事件 我們可做什麼?
1 慶祝神的
豐富供應 
聖經中,每年五旬節,以色列人獻上初熟禾捆的祭,感謝神供應糧食。
  • 感謝神已經祝福我們
  • 滿有喜樂的奉獻
  • 用見證讚美神

作用:預備自己接受祝福。

2 神賜下
話語啟示
猶太人相傳神在西乃山上賜妥拉給祂的子民,啟示祂的心意。
  • 閱讀聖經,讓心思充滿神的話語,讓祂改變思考方式
  • 默想神的應許

作用:預備用信心接受聖靈的工作。

3 聖靈澆灌 神的烈火在西乃山上降下,而榮耀的火也在使徒行傳的五旬節當天降下在馬可樓上,令門徒都領受聖靈澆灌。
  • 花時間尋求神,享受祂的同在。
  • 與朋友和家人聚集,互相代求。

作用:預備領受神的聖潔之火,以及恩賜的提昇。

神人婚盟

猶太教傳統認為,神在七七節賜下律法給以色列人,跟他們立約,這是神與猶太人之間的婚盟,五旬節的希伯來文Shavuot也有「誓言」的意思。

314-shavout-3

猶太會堂在七七節會誦讀路得記,因為相傳大衛王在七七節去世,而大衛是路得和波亞斯的後代。(資料來源:http://www.chabad.org

 

(資料來源:《恢復猶太根源》,羅柏特•海得勒著,黃善華、黃胡曉姍譯,台北以琳出版,2017)

族群聚集 醫治列國

5月2-5日,泰國清邁的「族群聚集」,約1200位家人出席,包括少年人與小孩子,其中穿著少數民族服飾的約佔四分之一。家人來自39個國家,出席最多的是華人。聚會的形式非常自由,有歌唱,有舞蹈,大多都伴著原住民的戰舞與吶喊,跟一般教會的敬拜相當不同,大部份家人融成一體,投入敬拜。

原住民與漢人和好

據家人聚集核心團隊的許忠實牧師提供之消息,聚會一開始就請台灣家人上台分享。原住民談到他們的自卑、懼怕、退缩,是因為被欺負慣了,覺得自己不重要,不起眼。因著被傷害,他們一向稱漢人是「壞人」,是「小偷」,是「放屁族」, 極難信任,更不易同行。隨後漢人也述說他們這幾年來如何被聖靈催促,去到原住民當中,不說,只聽。他們在聆聽過程中被震撼,因而羞愧,坐不住了,就只能跪下哭泣,不停地說:「我們錯了,求你們原諒。」如此到一個地步,漢人終能取得信任,然後被牽著手,再去到另一族又一族,再認罪,再被饒恕,被接納。經過好幾年的過程,原住民才終於能真心地跟漢人走在一起,改口不稱漢人為「壞人」。他們現在以神的眼光看彼此為寶貴,立約成為家人,於是雙方都豐富起來,成為土地的祝福,也叫天父的心歡喜快樂!

對此,許忠實表示非常驚訝。「台灣如此真誠的分享之後,在這次聚集中再也沒有任何族群提到過去的傷心事了,只有在敬拜與擁抱中彼此肯定、尊榮,恢復族群的定位。我相信那是因為多年的同行已經有過一次又一次的認罪,也累積了一層又一層的醫治,才有今日的呈現。今天,我們繼續選擇用敬拜來佔領地土,用歌聲來叫敵人閉口,用舞蹈來表露我們神的掌權!」

少數族群醫治列國

聚集過程中亦有介紹來自不同地區的家人,例如印尼。印尼有1000族,600種方言,整個國家分為3個時區。當印尼家人帶敬拜時,一位爪哇來的家人分享說:「我看見這裡像閱兵台,我們都一同站立在主的面前。敬拜中的哭泣不只是印尼的,乃是所有族群的,我們從心底在呼喊阿爸,深淵與深淵在呼應。我們回家了,我們得到愛了,所以能去服事人。我們以前是殺人族的,如今我們出去為神得人了!」在聚集中,父老們手搭手連成一個長的隧道,讓一千人從中經過,並趁經過的機會,父老們也為他們按手祝福。

許忠實指,少數族群是神心上的寶貝,是神末世的秘密武器,這個仇敵也知道,所以早就厲害地攻擊他們,令他們幾乎殲滅。然而,神能從爐灰中帶出喜樂,從枯骨中建立軍隊。多年來神說祂的心不滿足,除非少數民族進來,基督的身體不能少掉族群,他們是拼圖的最後一塊。如今神正伸出祂的膀臂,將族群一個個帶入祂的家中,並在合一裡帶下權柄,破除仇敵的能力,奪回每一族群原有的產業。 「看看你的前後左右,我們真的是一家人,是一個身體,你相信嗎?要相信,但信心不是強求來的,信心是啟示,然後宣告。2017年,神正在做大事,5月族群的聚集後,6月29日又有加拿大Montreal的聚集,各國的代表要立約,成就耶穌在約翰17章的禱告,到時將釋放又一更高層次的合一。11月將有埃及的聚集,明年春天亦有韓國的聚集。」這就像以利沙要約阿施拿箭擊地(王下13:1 8-19),一擊再擊,直到屬靈的聯合國興起,相信合一會帶來權柄,地上所捆綁的天上捆綁,地上所釋放的天上釋放!「我們將對北韓及許多國家說:『讓我的百姓去!』這不是我們能做的,但神會做。」

提到原住民醫治列國的果子,另一位家人聚集核心團隊何寶生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美國和加拿大以往是用聖經的根基去建立神的國度,但雙方在處理原住民的事上都出問題。加拿大的命定就是醫治列國,然而自01年至今17年,家人同行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加拿大團隊因不同意戴冕恩牧師而分散了。「這幾年,神叫我們留意少數民族,祂正在醫治列國、各族群。現在神正讓我們把列國和族群的果子帶回加拿大。」

屬靈聯合國成立

何寶生稱,有一位加拿大人原住民,父親是原住民領袖,他代表原住民歡迎戴冕恩回家。以往戴冕恩在加拿大時,曾和加拿大5大原住民族群認罪和好、合而為一,族群給教會權柄行走在他們5族之間。戴冕恩離開加拿大團隊之後,他們卻分散了。17年後,這個族長看到家人同行的成果,列國和族群的合一。列國的家人再次擁抱加拿大人,而被加拿大人承認。

另一邊廂,澳洲5個主要部族的領袖合一並立約,原住民對土地的權柄比教會更大。少數民族有土地的權柄。這次有超過一千人聚集,帶著列國加族群的權柄。

何寶生又提到,神跟戴冕恩說,1945年成立聯合國,而神會給世界70年去證明人造的聯合國沒有果效,祂要在地上彰顯屬靈的聯合國。在5月2日族群聚集期間,聯合國就有一個會議討論原住民的權益。屬靈的聯合國成立,就是列國及族群足夠的代表合起來成為家人的時候,就有更大的權柄。從未有這麼多族群走在一起,由他們帶領聚會,可以自由表達,獲得尊重。「這個運動由尊榮猶太人,到結連以實瑪利,到這次的原住民。」

(記者林暐皓、陳淑安報道)

【Kingdom LIFE】非一般家庭醫生 連繫神國身體 醫治病人心靈

如何能在地如在天的活出天國文化?如何在職場上活出基督的樣式?一位家庭科醫生,又如何透過他的專業,為病人甚至及其家人帶來重新得健康的身體和人生,更與不同機構連結為社區帶來祝福轉化?今期受訪者蕭烜醫生(Albert Siu)為大家訴說他的經驗。

踏進這間位於北角的醫務所的接待處,最引人注意的是擺放著一張叫做「仁愛關懷卡」的綠色單張。任何人都可以填寫此卡,接受醫生或姑娘為自己或親友代禱。診症室內的環境亦令人十分舒服,光線柔和而充足,牆上桌上都有放置一些金句經文的擺設,跟一般令人感覺冰冷的診症室完全不一樣。

與教會連結的診所

蕭醫生以往在瑪麗醫院工作,2005年才轉為執業私家醫生,算起來在私營醫生的工作經驗已有十二個年頭。一般人常常將家庭醫學跟普通科混淆,其實家庭醫學的理念及方向是注重身心社靈,即是不單止病人身體,也包括心理、社交關係與心靈健康。家庭醫生經過訓練,從教育正確的生活概念入手,幫助病人改善生活習慣,從而活得更健康,而不是只單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2003年沙士期間,蕭醫生仍在瑪麗醫院受訓,當時醫療界甚至整個城市也面對很大的衝擊。當時他在醫院跟一班弟兄姊妹祈禱,也會跟重災區醫院的弟兄姊妹連繫。他同時觀察到,私營普通科醫生的處境很孤單,受到任何衝擊或者危難都得不到足夠支援。他們為這些事祈禱,神就感動他們要去到社區表達愛及全人關懷,並連結其他私營的基督徒醫生。從那時開始,就慢慢醞釀一種新模式,將有神同在的家庭醫學帶進到社區。

2005年10月,蕭醫生與一些教會合作,開設了北角醫務中心,後來更在葵涌區增加了一個服務點。展開服務初期,蕭醫生得到自己教會的傳道牧者幫助,藉著醫療及教會連結社區。他坦言,最初的幾年只是學習怎樣運作,例如怎樣去管理一間診所、管理藥房、怎樣聘請人、怎樣訓練同事、怎樣跟進病人,都是一些重要的基礎。當時傳道牧者會跟他一起在診所禱告,分享領受怎樣去為病人看病,怎樣幫助跟進病人。慢慢地,神開始再打開一些門,連繫到其他地區教會。

用心聆聽 醫治心靈

醫務所的名字Agape Clinic,標誌是一個心形像聽筒內有十字架,意思就像用聽筒細心聆聽神的聲音和感動,從而去服侍病人。由於醫務所的基督信仰形像在社區裡很明顯,於是逐漸可以連結到不同的教會,開始展開不同的服事,例如舉辦健康講座,為街坊的健康檢查,甚至乎舉行健康嘉年華等等。如此服侍三年,商區福音使團亦邀請蕭醫生去分享三次聚會,都是跟情緒健康的主題有關。「這是神的新帶領,就是要關注人們的情緒。那時香港人嚴重的情緒問題已開始浮現, 每4.5人就有一個人需要情緒輔導。」蕭醫生又發現,自己服侍有情緒困擾的病人時,能夠耐心聆聽,也不會覺得累或辛苦,反而越服侍越有力,便知道這是神的恩賜,更清晰看到神給他的服侍方向,於是開始發展婚姻輔導及家庭治療。他表示,家庭治療是有時更是指跨代的服侍,例如小朋友的情緒問題可能來自父母的問題,最終會發現父母也是受到上一輩祖父母的影響。

「很多時身體上的毛病是關乎當事人情緒心理以及人際關係的問題。」蕭醫生說,不少病人初時是因身體毛病來求醫,而他會從這切入點去關心病人,明白他們的心,後來對方願意打開心窗,關係就慢慢建立起來。他分享了一個個案,有一位在地盤工作的男士腰痛前來求醫,過程中發現他同時患有抑鬱症,每天要服最少十款藥物,卻仍不能為他減輕痛楚。該名男士漸漸覺得生活上受到限制,失去自信、失眠,與家人的關係也越來越差。有一天,當他正乘搭渡輪時,他忽然興起跳海自殺的念頭。就在此時,一位公立醫院的基督徒醫生打電話給他,表示受神感動要打電話給他,問他正在幹什麼。他覺得很驚訝,卻不敢說出自己正要自殺,只說壓力很大且不開心。那位醫生於是轉介了他的個案給蕭醫生。蕭醫生發現,對方其實是很渴望得到醫治及恢復信心,於是鼓勵他讀聖經及祈禱,好像每天服藥一樣,並且有信心他會慢慢減少服藥的數量。他照著去做,漸漸地能夠睡得好,腰痛也減少了,跟家人的關係也恢復了。後來,他的妻子及兒子到蕭醫生處看病,結果最後一家人都信主了。

神國要crossover

就這樣,蕭醫生學習關心社區與基層,明白神想在社區要做的工作,並學習與神一起動工,而他只做自己該做的部分。他直言,雖然自己很想幫助每一個病人,但有時未必有適合的機會。因此,他有兩個原則,第一個是連繫,第二個是彈性。他凡事會彈性處理,若有從神而來的感動,就立即回應,否則會跟病人先保持聯繫,稍後再跟進。這個也關乎與神的聯繫,順服神的感動與帶領怎樣去處理及關心病人,與神一起動工。縱然工作忙碌,但他仍緊守進行安息日,以保持工作家庭的平衡。在這方面,蕭醫生也得到神的供應,給他合適的醫生拍檔一起同行。

「神國內是要有不同crossover的連結,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單獨地去做,要與神國裡其他不同領域的人連結一起去做,要認識彼此、關心彼此、以對方的心及需要為先、彼此同行守望,學習怎樣回應神的愛及祂的同在,學習回應神此時此刻的感動,立即行動。」蕭醫生相信,這條路並不孤單,只求神賜下同行者一起同心同行。「要跟隨聖靈當下的帶動,在那個文化之下想我們做什麼。福音是簡單的,不要將它複雜化形式化,我們自己就是福音去到人群當中。」他現時最大的夢想就是以家庭醫生的身分去祝福其他家庭,恢復每個家庭的屬天關係與樣式,並且連結屬天家人去做神想做的事。「要在職場上見到神的國,跨越不同領域、界限、宗派,聯合一起活出天國文化。」

(特約記者張綺薇報道)

 

[國度觀點] 教會與家校合作 防止學童自殺

本港近來出現青少年自殺年輕化的警號,今年2月份有8宗青少年自殺個案,若不計17歲死者的一宗,死者平均年齡就僅13.6歲。最近有團體呼籲社會關注沒有明顯徵兆的隱性自殺,因為現今教育局提供的指引適用於有明顯自殺徵兆的學童,而防止隱性自殺卻可透過關係密切的身邊人的觀察和關注。教會向來善於關懷探訪及建立群體,又以「家」的觀念發展彼此委身的同行關係,發揮守望精神,若然與家校加深合作,對防止學童自殺應該有重要的貢獻。

日前,香港宣教會學校服務隊及人本精神健康實務學會在記招會上表示,今年2月的學童自殺個案,不少屬於隱性自殺,即事前無明顯意圖及徵兆,因此難以發現,所以更需要家長、學校及身邊的人花時間溝通和觀察,才能預防自殺事件發生。學童與成人不同,未必有能力或意願直接表達內心問題,及表白自殺意圖,很多時候需要透過活動建立關係,然後在對話中流露內心怨憤。

在防止學童自殺的工作上,社會服務機構、政府機關無疑能提供專業協助,但卻不是長時間建立關係,只是某段時間介入個案。教會作為屬靈的家,能夠跨越不同成長時期,提供陪伴及關懷。由於教會善於牧養靈性及建立小組關係,常年有定期穩定的聚集,鼓勵分享與守望代禱,因此容易察覺隱性自殺徵兆,在防預工作上確能有貢獻。但學童平日最多時間是在學校和家裡,由學校師生和家長提供靈性牧養是最理想的情況,但當現實不是理想,教會也可與學校、家庭合作,補救不足,成為學童的心靈庇護中心。

眾職場祝福商界祈禱會 心意更新跟隨聖靈

眾職場興起祝福香港100天敬拜禱告運動」自第8週起進入了第二階段,每週為七山不同的山頭禱告。他們在5月15-21日首先為商界禱告,亦在5月18日晚上舉行了「眾職場祝福商界祈禱會」,由不同領袖一同分享及禱告。

馬建明牧師到場分享他對這個運動的看法。他形容禱告運動是很「危險」的,一份「屬靈的不滿足」曾點燃不少宣教運動。當人不是為自己禱告,而是願神的國降臨,足以改變職場的氣氛。因此,這個運動首先是一份「屬靈的不滿足」,大家會不斷求問神。其次,這運動會承接過往職場領袖的辛勞和代價,以之成為跳板。再者,馬牧師認為這條水流是聖靈的工作,只能跟隨,不能自己製造出來。大家都印證聖靈正在激動多人和匯集水流,更會越來越水深。馬牧師鼓勵所有人都「下水」,亦要心意更新轉化才可以跟隨聖靈。他用比喻說:「平時每塊田都會看到邊界,但當莊稼熟了,邊界就不見了。」職場運動不能在大家不一致的事上浪費時間,而是在大家認同的事上努力。

馬建明牧師再重申教會要走進職場,他說:「很多關鍵的人都未信耶穌,未被神點燃。今天教會來,是與大家同行。」他認為這運動由草根興起,全民皆兵。當適當的人在適當的位上,就會有事情發生。他看到這運動有三階段的發展,第一階段要叫職場中已經灰心的人再次起來,給他們盼望。大家要同心禱告,求聖靈吹氣。第二階段要跟隨聖靈,找尋同行者,一同以最簡單的信心面對巴比倫系統。第三階段要在職場興起與地方教會不同的五重職事領袖,因為每天公司之內都需要。堂會願意與他們同行,由牧師遮蓋,釋放他們。他反省過往的經驗,指出:「教會是拓展神國的工具,但不是神國的全部。」

神正使用職場成為新皮袋,去預備豐收。繼商界之後,「眾職場興起」將每週為七山不同的山頭禱告。它們順次序為教育、教會、娛藝、媒體、家庭及政府。最後一週正正就是7月1日香港新政府上場。

(記者林暐皓報道)

青年宣教士持續增加 適應轉變需代禱關顧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於5月發表了「2016香港堂會差遣宣教士統計調查」,當中涉及宣教士年齡及人數等方面的統計,結果顯示青年宣教士數目有輕微增長。

根據統計數據,從2014年至今,30歲或以下的宣教士均超過30人,並且由2013年開始,每年均有12至14位30歲或以下的新增宣教士。該數字反映了,過去數年「差聯」積極推動青年宣教有一定的關係,例如今年如期舉行的「恩臨萬邦青年宣教大會」等事工。

另外,2016年「差聯」網內的宣教士人數已達到590人,較去年增長4.8%。宣教士人數至2013年以來,一直維持著持續上升趨勢。而「差聯」署理總幹事莫潔芳在5-7月的《差聯Link》中也提及,2016年離開及新增的宣教士總人數超過80人,他們在換工場、述職或不同原因回港等的轉變中,均會面對不同程度的壓力,除了文化或生活上的適應,更重要是心靈層面及個人成長方面的需要。因此,宣教士關顧事工非常需要更多教會及信徒的代禱支持及同行。

(記者莫嵐報道)

十月一香港祈禱日發佈會 主辦單位﹕大量祈禱帶來合一

「十月一香港祈禱日」於5月1日舉行發佈會,宣佈今年第三度舉行。主辦單位「祝福香港復興團隊」指,祈禱日是城市性的合一祈禱聚會,推動祈禱運動,不分宗派,目的是呼召基督徒聚集一起為國家和香港祝福祈禱,推進香港復興。今年「十月一香港祈禱日」將定於挪亞方舟的運動場舉行,朝十晚十、免費出入。主題為詩111:9,「他向百姓施行救贖,命定他的約,直到永遠;他的名聖而可畏。」

發佈會中,楊仁愛牧師代表顧問團致詞,表示團隊將全力以赴,召集更多人聚集祈禱。城市祈禱中心總監石建華牧師分享了復興要如何推進;撒母耳學校倫惠芬分享了家庭祭壇對家庭及教會作重要的保護;資深指揮家葉成芝分享了詩篇充滿著向神祈禱和讚美,同樣唱聖詩也是把一篇優美的禱文唱出來獻給神。

今年祈禱日將分為三部分:一、中心會幕;二、流動會幕:車隊及船隊巡行,入方舟、出方舟,更加入空中隊伍;三、移動會幕:由數十個家庭帳篷及各具特色的祈禱洞而組成,供自由使用。主辦單位相信,大量的祈禱必定帶來合一與和諧。

2017年度「祝福香港復興團隊」顧問團,包括(排名不分先後):劉達芳博士、陳一華牧師、吳振智牧師、郭志雄校長、袁文輝總幹事、余俊銓牧師、劉金勝牧師、伍維新牧師、劉世增牧師、吳桂行傳道、包德寧牧師、林錦濤院牧、張德明院長、陳素嫻女士、張錦祥先生、梁燕城博士、王一平牧師、葉成芝音樂指揮、朱柬牧師、楊仁愛牧師。

(資料由有關機構提供)

六成美基督徒受新紀元影響 少於兩成有聖經世界觀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編按:即因果循環的宇宙規律)」、「努力工作賺取最多,人生才不枉過」、「一件事合乎道德與否在於你的信念」、「若政府放任不管,商家大多不會自行對的事(編按:即支持政府必須實施更大的監管,卻不信任商家會履行責任)」……美國研究組織巴納(Barna Group)聲稱,如果你身為基督徒又認同上述的觀點,你的世界觀已經受新紀元運動、世俗主義、後現代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影響。

巴納與Summit Ministries合作,在今年3月對1,456名每月「起碼上教會一次」和「認為信仰非常重要」的美國成年基督徒進行網上調查,以了解他們的世界觀。研究發現,美國信徒深受上述四種思潮或意識形態影響:61%信徒的世界觀植根於新紀元運動,包括32%強烈認同善惡果報、28%強烈認同「所有人都向同一位神或靈體禱告,不論他們如何稱呼這位神或靈體」和27%深受「物我齊一是意義和目標之源」;54%信徒對後現代主義理念有共鳴,包括相信合乎道德與否受個人信仰影響、認同「無人確知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及「冒犯人和傷害別人感受的信仰是不對的」;36%接受與馬克思主義有關的思想,包括「政府而非個人應按需要盡量控制所有資源以確保人人公平享用」、「私有財產滋長貪婪和嫉妒」;以及29%人相信以世俗主義為基礎的思想,包括努力工作賺盡一切,再享受生命是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所在、「人的生命只有獲社會認同才有價值」及「信念要經科學驗證才是真確」。

根據巴納定義,合乎聖經的世界觀應為:相信世上有絕對的道德價值,聖經所教導的一切原則均完全正確,撒旦是真實存在的個體或力量而非僅為一種象徵,人不能單靠善心或功德進天國,耶穌在世的日子沒有犯罪,以及神是全知全能的創造者,今天仍掌管祂所創造的宇宙。據巴納兩年前進行的調查,只有17%美國信徒的世界觀符合聖經的看法。

(來源:Barna Group,2017年5月9日,文奴編譯報道)

禱告:願聖靈激勵我們多讀聖經,多親近祂,更明白祂的心意,不受世界影響。

考古文物證明「巴別塔」存在

一位古巴比倫歷史專家表示,最近才公諸於世的一塊公元前6世紀的巴比倫石版,為聖經的巴別塔提供歷史證據。

該石版在一百年前已經出土,但一直為私人收藏,到最近才進行研究。倫敦大學的安德魯.喬治博士(Dr. Andrew George)翻譯石版上的古老文字,證明石版上刻畫的是巴比倫神廟的塔型建築物,樓高七層,具有美索不達米亞風格。在塔旁邊的人是美索不達米亞最著名的統治者尼布甲尼撒王二世。文字詳細描述了巴比倫國王建造該塔的事實:「我為了建造這座建築而動員了從地中海到波斯灣,居住在遙遠的地方的人民。」喬治博士認為:「聖經中眾多語言的說法跟石版提及眾多人民建造塔樓的描述吻合(創十一7)。」

考古學家普遍認為神塔的遺址在巴比倫古城,就是巴基斯坦以南約80英里,稱為阿爾卡斯爾的地方。在公元前612年,尼布甲尼撒二世重建該城市,並定為首都。

喬治博士對媒體表示,他是歷史學者,不是用宗教角度看此事,但相信該文物所顯示的是真實的建築物,而該圖畫的靈感來自聖經。他又認為科學與聖經之間沒有矛盾,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鴻溝在考古的領域裡開始逐漸消失。

(來源:Breaking Israel News,2017年5月8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讓考古發現繼續證明聖經的真實。

法國新總統馬克龍 反對巴勒斯坦單方面宣布建國

法國共和前進黨的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以64%的票數贏得了總統選舉。在大選前,他重申了以前的聲明,反對巴勒斯坦單方面宣布建國,並承諾支持兩國解決方案。

馬克龍表示:「我捍衛兩國方案的原則,這是法國的承諾。現在承認巴勒斯坦單方面宣布建立,將會破壞穩定和損害法國與以色列的關係。」

馬克龍先前提到抵制以色列是「深深地反猶太人」,指出反以色列國主義直接等同於反猶太主義。

世界猶太人議會議長Ronald S. Lauder相信,馬克龍將努力支持以色列面對國際舞台上的敵人。法國駐以色列大使Helene Le Gal表示,96.3%在特拉維夫、內塔尼亞、海法、阿什杜德、埃拉特和貝爾謝娃等地投票的法國以色列人都支持馬克龍。她認為馬克龍將對以色列非常友好。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以色列和法國都面臨激進伊斯蘭恐襲威脅,我相信長期盟友將繼續深化關係,並期待與馬克龍抓住兩國共同面臨的機遇。」

馬克龍的對手馬琳勒龐曾為法國在大屠殺期間捕捉法國猶太人的責任開脫。她又表示,她將在法國禁止屠殺動物,影響猶太人按宗教規例(Kosher)的屠宰活動。勒龐還呼籲法國猶太人放棄穿著傳統服飾,作為她禁止公開信仰表達和打擊激進伊斯蘭教的計劃的一部分,同時表示打算禁止國民擁有非歐盟國家雙重國籍,令持有以色列公民身份的法國猶太人感到困擾。

宗教領袖對特定總統候選人的公開認可在法國被認為是罕見的。然而這次選舉中,法國首席拉比Haim Korsia聯同穆斯林和基督教領袖,給選民發公開信,呼籲投票支持馬克龍。

(來源:猶大通訊社(JNS),2017年5月7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馬克龍按神的心意支持以色列及猶太人。

有光,也有黑暗 -【文化守望者】專欄

某天我在工作室,抺杯子時,有幾位到訪的中學生剛經過,那裡的負責人就介紹我,說我是寫童話的。給小朋友看的童話?他們顯然對童話沒興趣,但胖子同學好像想起什麼,有禮貌地說:「我有一條問題,請你不要介意。」我請他放心。他真的放鬆了一點,但語氣仍帶有幾分慎重的說:「童話故事都很簡單的,而小說作家如余華,寫的是人性,很有深度,你怎麼看呢?」他想問的是,童話有什麼文學價值?

我不感到冒犯,老實說,以前我也是這樣想的。但當時我手中的杯子還未抺乾,而我們在門外門內站著,不是時候討論有深度的事情,只想給個簡單的回應,當然也要搬出個有深度的大哲學家出來,我就說:「齊克果都寫動物寓言的,家中還收藏世界各地出版的童話書。」

用淺易的語言寫作,並不代表內容就是膚淺。水墨畫可能只用上簡單的幾筆,就表現出神乎其技的美感,但不是人人能做到。有人愛水墨畫,也有人愛工筆畫,不同形式,不同美學。

我個人認為,兒童故事寫作與成人寫作,真的有一樣重大分別,就是考慮兒童的心理成熟程度,這是作者的道德考慮。我不認為道德與藝術可以分開。因此,寫給兒童看的,刻劃人性的程度會有自限,特別是幽暗面和人性的複雜,都要顧及小讀者的成熟程度。拔苗不能助長,不要催迫小朋友過早面對世界的殘酷,然而,也不用結構一個無痛的世界,故事適當地反映不完美的現實,可以幫助小朋友邁向成熟。當然,至於如何拿捏,是沒有固定準則的,在這方面,作者的良心顯得重要。什麼程度可以,什麼程度不可以,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就要做最後的把關。

有些人批評基督徒的藝術創作太膚淺,只表達光明一面,漠視人性的黑暗,不但脫離現實,而且平庸。我想,這都是真實。但我也見到另一極端情況,不少的現代基督徒藝術家幾乎只有探索黑暗面的熱情,透過描繪人性黑暗而尋求藝術的真。可能這是不自覺地受到現代藝術潮流的影響,我不肯定,但無論如何,將黑暗面剖開給人看,確實是時代的主流。黑暗容易描繪,還是光明容易描繪呢?

當光照射在一件物件上,如果你排除陰影,只有光,那就不是寫實。但如果你只保留陰影,排除了陽光,一樣不是真實。有光,也有陰影,而光勝過了黑暗,就構成一種懾人心魄的美。這種帶有形式的美有喚醒的力量,激發我們追求眼目所看不見的美。


文@黃少芬

誰來救救我們的下一代?-【國度角度】專欄

仇敵來是要偷竊,殺害,毀壞;救主來是要贖回,復活,重建,不單是得生命,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但香港近年青少年自殺個案卻在不斷攀升,且越趨年輕化,這使我憂心如焚,內心不禁不住向神發出吶喊:誰來救救我們的下一代?這句話不斷在我心中縈繞,久久不能退去……你可有同感?

耶穌基督,教會的頭來到這世上,傳的是「天國的福音」,豈不是為要醫好傷心的人,使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被壓制的得自由,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華冠代替灰塵,讚美以代替憂傷的靈嗎?(賽61:1-3)「教會」作為耶穌基督的身體,天國在地上的代表,本應是以上各種問題的答案及出路,神也藉著「教會」向靈界彰顯祂無限的智慧與終極的旨意(弗3:10-11)。

我們必須撫心自問,究竟教會的存在,是否正發揮她應有的功能,若社會上的問題不斷上升,而教會卻束手無策,我們真的還可以勇敢地宣告:教會真的沒有病,教會真的沒有失職,我們的神學真的沒有出問題,我們在神面前真的可以問心無愧?我真的無言以對……

幾年前,天父問我:你如何為我裝備迎接主再來的一代,我問天父這是什麼意思?天父反問我:你常常宣講末日主再來的信息,卻沒有具體的行動去裝備迎接主再來的一代,我實在愧對天父,因為我服侍的對象都是領袖,甚或牧者,一直都覺得青少年及兒童不是我的託付!

天父繼續問我:我已經早早告訴了你們,末世必有危險的事,外部有天災人禍,患難逼迫,內部有假先知、假使徒、假信徒,賣主賣友,甚至假基督、敵基督……你覺得以教會現在的牧養裝備模式,真的可以訓練出能抵禦如此嚴苛的挑戰,仍然可以屹立不倒,卻能戰勝一切,成為最終的得勝者嗎?

我回答說:不要說我們的下一代,就是我自己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我只可說,我對主的應許有十足的把握,因祂應許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祂會不惜任何代價去保護祂的羊。我向神說:不單為了救救下一代,更為了要好好去裝備下一代,成為反敗為勝的一代,就是要賠上我這條老命,我們義無反顧!為轉化我們的下一代,你又願意為下一代投上多少?

聖經應許我們:天必留祂,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候。我們深深相信主再來之前,

必然會「復興萬物」,所以我要全然倚靠神信實的應許,向靈界宣告:凡仇敵所「偷竊」的,我們要連本帶利奪回來;凡仇敵所「殺害」的,我們要從死復活過來;凡仇敵所「毀壞」的,我們要從廢堆重建過來。

耶穌看見門徒輕忽了小孩子,就惱怒地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可10:14)。耶穌在提醒我們﹕不可輕看小孩子,小孩子也不要輕看自己。我認為問題的根源不在小孩子而在父母老師。大衛的爸爸兄弟、掃羅王、哥利亞,甚至連撒母耳都輕看了大衛。我們的小孩正是大衛的一代,是打敗哥利亞的英勇戰士,被召去得著神的國,成為末後戰勝撒旦的一代!

我們清楚知道,這末世轉化的工程,絕對不是一個人、一間教會、一個機構,可以去獨力完成,而需要一代接一代去努力。我沒有方案及方法,但我深深相信,神必然將不同的看見及負擔,放在一群關鍵的少數的人心中。若父神給你同樣的感動,懇請你從速作出回應聯絡我們,我們極之需要你所獻上你的那一塊拼圖,以完成全幅圖畫。(歡迎回應﹕news@kingdommin.org)


文@何寶生

戰勝癌症的背後 -【蹤跡】專欄

年青的珊珊風華正茂、前程錦繡,竟患了二期乳癌,正在等候腫瘤切除手術及化療跟進。經好友建議,她來到「禱告醫治室」。我們得知她的癌症是落在左胸,心中有數。多年的硏究和統計顯示,當乳癌出現在左胸的位置,很大機會是由於患者與家族中的女性,如母親、姊妹、女兒,長年累月在相處上出了問題,以致心中積存了埋怨、 憤怒、 失望和不寬恕的負面情緒。

珊珊頭兩次來到「醫治室」,禱告小組試圖探聽她與媽媽、妹妹之間的關係。她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很好呀,就像朋友一樣。」待她第三度回到「醫治室」的那天,聖靈給我一些她成長過程的片段。我坐到她身邊,在她耳邊輕輕説:「珊珊,你從小到大,家裡沒有人懂得去愛你,特別是媽媽,這讓你飽受委屈……」她立即以雙手掩著面痛哭起來。她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Lindy 牧師坐下來為我禱告,瞬間一幕接一幕的童年片段湧現在眼前。媽媽的呼喝責罵聲、被狠狠教訓後的藤條痕、給趕出家門關進垃圾房的慘痛片段都歷歷在目。這些傷痛的回憶讓我哭個不停。我想不通為什麼媽媽和嫲嫲,甚至是整個家族,對我都是諸般的挑剔。妹妹總比我乖,比我聰明,我沒一樣能及得上妺妹。這讓我深信媽媽對我極為失望和討厭,根本不想要我這女兒。我自覺一無是處,我憎恨自己,更討厭自己的名字,討厭活著是我。」

醫治小組帶領珊珊去寬恕家人的傷害,特別是媽媽和妹妹。跟著我教她一個在家裡做的心靈醫治方法。我叫這療法為「心臟手術」,由聖靈親自操刀,是一個極有果効的深層治療方法,在我多年的醫治待奉中屢建奇功。

珊珊用了兩星期的時間專心去做這「心臟手術」。聖靈揭示積累了多年的痛苦記憶,埋藏在深處的憂傷和不忿,她都記錄下來,很快便寫滿了整本筆記部。然後聖靈帶著她逐一去處理、寛恕和交出。完成後,她感到無比的輕鬆和䆁放。珊珊回到「醫治室」向我們報告「心臟手術」大功告成那一天,我給她送上緊緊的擁抱,更贈她一個母親的祝福禱告。

一星期後,珊珊如期進行腫瘤切除手術時,醫生發現原本2.5厘米大的腫瘤竟已縮小至1.5厘米,即時宣布好消息:癌症被降級為一期,不再需要化療﹗這時侯,我建議珊珊與媽媽來一個誠實的溝通和分享,讓母女關係得以重建。她心想:「沒可能的事!我媽不會談這些!」可是,有一天晚上閒聊間,媽媽提起童年往事,珊珊觸著痛處哭了起來,讓抑壓多年的心事傾盆而出。想不到的是,媽媽竟開口說對不起。這次母女倆人前所未有過的真情對話,終把珊珊的心結解開了。接著的一個月,經過一連串的檢查和化驗,出來的結果証實珊珊已完全戰勝了癌症﹗

今天的珊珊不再是那絕望、悲哀和無用的人。她是個新造的人,踏進了新的開始,正如使徒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看啊,一切都更新了。」 (林後5章17節)


文@Pastor Lindy Heung (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 禱告醫治室負責人)

記念日 -【愛有道】專欄

生日、結婚周年、拍拖記念日、求婚記念日、洗禮記念日、母親節、父親節、敬師日、婦女節、兒童節……一年當中,不同名義的紀念日不勝枚舉,有公認的,亦有自己人生歷程中,視為重要的日子。

無論是簡單的慶祝,或特別用心安排活動,在節慶或紀念日與親人一起,分享甜蜜歡樂時光,都別具意義,能夠加深彼此的關係。可是物質過剩,但心靈貧乏的都市人,在節慶的日子,重視的往往是吃喝禮物的安排,食肆推出千篇一律的套餐,商品包裝成隆情厚意的禮物。就連教會也例必安排父親、母親主日,每年要搞盡腦汁搜羅便宜實用的心意小禮物送給父母們。積累下來,我們發現抽屜好些沒有用過的節慶或紀念日的小禮物,棄之可惜,轉送也不行,唯有繼續存放著。

常說反璞歸真,過簡單的生活,意思不是把所有慶典都省去,反倒是應該更珍惜每個特別的日子,那是一個提醒,是一份與別不同的感受,尤其是與親人共同建立的回憶。不一定要交換禮物,不一定要到高級餐廳去用膳,這才算是記念,一句真心的感謝,一起靜靜的待在家中或趁好天氣到郊外走走,回溯美好的回憶。

對父母,他們的生日,每年的母親節、父親節是表達謝意的日子,但更要重視的是孝道不是一天的功課,而是每天的尊重,年邁的父母需要子女照顧關心而不是一年幾趟的請他吃大餐。教會也可以想想不要跟著潮流走,在父親節或母親節才辦懇親主日,跟家人傳福音,邀請他們返教會,平常的日子也可以呢!

讓我們仍舊為紀念日好好慶祝,只是不要忘記,這些重要的日子是上主的恩賜。


文@徐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