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城市 從天父的心開始

一群有基督信仰的生命教育工作者組成的生命教育基金會及「Steadfast Love.一個都不能少」團隊,十多年來見證並經歷許多青少年生命及家庭的轉化,深信每一個生命都寶貴,都不能缺少。在6月初舉辦的「天父的心與城市轉化」聚會中,生命教育基金會義務總幹事陳志耀先生(Tommy Chan)分享以愛與青少年同行的經驗,盼望透過一群願意擁抱生命的人,匯聚成一個跨學校、跨宗派、跨領域的社群,一個有機的平台。

天父的愛轉化生命

「今天不是一場聚會,而是相聚。當天父的眾子匯聚、連結和合一禱告,就把天上祝福在地上呈現」,陳志耀說。從事生命教育16年的他,曾被邀請到在許多學校分享。他鼓勵父母有「為父母」、「為師」及「為友」的心腸,在愛的氛圍陪伴青少年成長,這亦是生命教育基金會的中心思想。然而,近年許多學生自殺,震撼了他們的團隊。2016年3月,他們決定不再讓學生因為社會和文化而輕生。「每一個生命都是如此重要!」他當時發現,自己16年的生命教育工作,與許多生命同行;但現在願意多走一步,關顧生命的同時,也回應社會系統及文化,盼望屬天的教育可以在地上呈現,讓生命經歷到被愛、被重視。

生命教育基金會義務總幹事陳志耀先生(Tommy Chan)
生命教育基金會義務總幹事陳志耀先生(Tommy Chan) (Photo Credit:Steadfast Love)

「天父不是要我們為祂做什麼,而是要我們恢復兒子的身份。」陳志耀指出,人被恢復不是靠我們的力量,而是在一個彼此有家人心腸、有真實關係的群體當中,在地上相聚、互動,彼此經歷天父的愛當中,人的生命自會恢復。

「身份不是源於做過什麼,而是因為真實的父親。我們藉著聖靈住在祂裡面,心就可以感到穩妥。」

天父很渴望每個兒子回家,而不是要我們作甚麼取悅祂。陳深信,經歷天父的愛,就知道地上的轉化必然會發生,因為神愛每一個人。因著真實家庭的愛,可以成為社會的鹽和光,呈現影響力,而所有城市轉化都是來自個人的轉化。

陳志耀談到,小學大部分時間自己都在街邊幫忙父親,讀書成績不好。小二時遇到一位老師,主動替他補習其中一科,卻令他所有的成績都提升。「這令我明白,即使我不好的時候,都能夠被愛,經歷無私的愛。」他指出,生命不是行為、表現、能力導向的。社會告訴我們,先生存、再生活,最後才到生命。他反指:「任何環境都能展現生命的豐富和完全!不在乎我的表現和能力!」不是超越生存已經算好,而是要恢復天父創造我們的模樣。

「我的存在本身已值得被愛,而且重要,我的潛在可以被激發。」

這正是Steadfast Love的重要元素,是天父堅持不放棄的愛的呈現,讓每一個人經歷真實的愛。

Steadfast Love的啟示

神早前向他們團隊啟示,Steadfast Love中每一個英文字母都有意思,能夠解釋他們的目的。首先,Steadfast的意思順序分別是Seed(種子)、True Relationship(真實關係)、Existence(存在感)、Authentic(真實呈現)、Desire, Dream & Destiny (渴慕、夢想 & 命定)、Fullness(完全)、Authority(恢復權柄)、Sacrifice & Sharing(分享和犧牲)和Transformation(轉化)。陳志耀指出,孩子需要環境氣氛孕育,讓神所設計的身分被呼喚出來。只有天父知道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每個生命都是美麗的,不受環境限制。過去16年,他看到很多生命的改變,「沒有人能再說服我,說一個人不能改變。因我真實經歷到天父有改變萬物的能力!」陳續說,從前他認為人要經歷一些成功,才會發現生命的目的,可是後來他悔改,因為聖經沒有談成功,而是完全、完整,是生命能滿足神的心意。當人在罪中經歷天父不變的愛,雖然我們流露不完全的生命,仍能經歷完全的天父。這份真實關係不帶有目的,使人不再需要隱藏自己,可以對自己坦白。「經歷屬天親密的愛,就不用再努力扮演那個不是你的你。」真實呈現,會恢復屬天的渴慕、被創造的命定,不是回應環境或需要,而是作兒子回應天父。當有為父為母的人看見,基於愛的認識,靈裡感受到那個人的本質。那份與天父的共鳴,會把人帶進完全。

陳又深信,

當兒子身分被恢復,「我們就有權柄對社會作真實的影響,不只是教會關起門自己慶祝。」

人願意由心分享和犧牲,因為耶穌的影響力源於犧牲。心的轉化就是所有恢復的開始。人若因為一件事正確而做,只是出於懼怕,但當尋回屬天的共鳴,就會看見每一個人都值得被愛。

心連心看見神國

而Love則解作Life(生命)、Openness(敞開)、Vulnerability(敢於脆弱)及Encounter(相遇)。陳志耀說,當人把心敞開,才會有真實的相遇,在脆弱的時刻仍然經歷天父和身旁同伴之間的愛,彼此就有心與心的連結,明白神的心意,得到深淵的共鳴。因為關係、親密、權柄、服務及分享等等,一起同行,見證人心的轉化恢復。他相信,個人、家庭、群體、社區、城市和國家,都可以看見神的國降臨。

與會者將印有Steadfast Love標誌的貼紙,貼到一張香港地圖上
與會者將印有Steadfast Love標誌的貼紙,貼到一張香港地圖上 (Photo Credit:Steadfast Love)

Steadfast Love團隊相信,除了個人生命的救贖,天父還有國度性的救贖計劃,包括屬天的教育制度。面對已經深深植根的文化價值體系,天父卻是關心每一個人。陳志耀由23歲開始第一次跟老師分享,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成長。今天與相同心腸的「家人」相聚,Steadfast Love團隊不是推廣工作或事務,只是分享一份簡單的心意。「我們需要你,我們幾十人沒有放棄!」他盼望地方教會的啟動和參與,合一禱告和聯網招聚。「這不單是一個運動,讓大家匯聚成生命河,流向周圍,所有都是一份愛。」最後,大會邀請與會者將印有Steadfast Love標誌的貼紙,貼到一張香港地圖上,象徵愛的江河湧流到各地,讓生命經歷流動的愛。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Dreamkidz 共建孩子夢

近期經過沙田偉華商場,很多人都被一個造型可愛的動物農莊的佈景展板吸引。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個將聖經價值觀帶到商業場所的事工名叫DreamKidz。今期Kingdom Life採訪了Dreamkidz創辦人之一戴美寶,分享Dreamkidz對這個城市的異象及使命。

「香港其實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城市,但同時需要人有一個豐富的思維去將很多可能性發掘出來。我相信香港不是只有填鴨式教育,而是有很多的創意在年青人和兒童中間。」戴美寶坦言。Dreamkidz期望藉著音樂、藝術的訓練,啟發兒童去發掘他們的潛在恩賜、興趣、及夢想,幫助孩子明白自己寶貴的身份價值,活出神所喜悅的生命。

以創意啟發孩童

Dreamkidz的誕生,也是從一班同工領受在教養兒童上的屬靈不滿足開始。戴分享:「我自己也是一名母親,在我的孩子上兒童主日學的過程中,發現雖然教會都會用遊戲、手工等方法教導孩童,但從他們的回應得知,不少活動及內容已是重複出現。漸漸孩子對於教會的活動,都有一種印象,覺得不夠創意及好玩。」DreamKidz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放棄以活動行先的教導形式,以心靈啟發的方式,向孩子傳遞神裡面的豐富。因此DreamKidz的所有創作都是和兒童一齊構思的。戴認為,兒童在靈裡面有一種很特別的敏銳,當我們用心去聽他們的分享,就會知道他們裡面有很多的渴慕。而事實上,DreamKidz很想透過藝術,和他們一起以一種創新的眼光去認識神,用一個藝術的方式去讓他們明白真理更多。戴以自己的孩子為例,在一次參與成年人的敬拜中,她的孩子突然學會了吹角。「他只有6歲,我以為他很多東西都不懂,但一次偶然機會,他不但學會吹角,而且還俯伏敬拜。這些都不是大人教的,是神親自感動他這樣做,所以不要容讓大人的固有想法限制孩子的可能性。」

兒童也要「一手信仰」

Dreamkidz最想看見的,是每一個兒童和神建立「一手信仰」的關係。我們發現很多孩子都在經歷「二手信仰」,父母的信成為孩子的信,但很多孩子從未真正經歷神的豐富。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孩子不是負累,不是騷擾成人崇拜的存在,反而很多時候,神透過孩子教導年長的人及父母很多屬靈的事。當我們和孩子一起祈禱,有時他們接收到的信息和大人是沒有分別的,因著我們都是領受同一聖靈。成人不能認為孩子是幼稚班,而自己則是高班或者大學。在屬靈層面上,其實神在孩子身上的工作會令我們感到驚奇。孩子是神的「秘密武器」,他們的接收比成人更加直接和真實。

創意活動及未來計劃

krt315-12
在沙田的偉華商場舉辦一系列的親子活動

在最近的爸媽節,DreamKidz更以實際行動將聖經的價值觀帶進社區,在沙田的偉華商場舉辦一系列的親子活動,小朋友除了可以與父母一同學習扭氣球,畫心意卡及贈送禮物給爸媽,更可以透過場地的「親子農莊」展覽及佈景,更多認識我們的天父及屬靈品格。除此之外,在未來的日子,DreamKidz將舉辦先知性的舞蹈、繪畫,以及敬拜及禱告的訓練等,和兒童一起創作音樂及一同經歷屬靈生命的成長。想知道更多關於DreamKidz的活動及課程,請瀏覽DreamKidz FB 專頁。

DreamKidz@worship studio 課程第一擊: 兒童先知性舞蹈
DreamKidz@worship studio 課程第一擊: 兒童先知性舞蹈

(記者莫嵐報道)

[國度觀點] 以色列回歸條件苛刻 攔阻彌賽亞猶太人回歸

以色列人口調查中央部門最近發表報告,顯示2016年移居以色列人數較前一年下跌7%。過去數年,歐洲出現反猶主義,導致從歐洲回歸的人數明顯增加,現時恐襲疑雲未消,但歐洲的回歸潮似乎已去,2016年從法國回歸的人數錄得36%的跌幅。

以色列自1948年復國後,至今有320萬人回歸,逾四成是在1990年之後,這時期的回歸原因多與原居住地的反猶主義、政治壓迫和經濟問題有關。而居住在相較富裕和安舒的國家的猶太人,回歸動力較弱,所以今天全球流散猶太人中,佔最大的比例是美國猶太人。

但有一類猶太人心繫以色列地,相信回歸是神聖的呼召,卻往往遭拒絕,有家歸不得。他門就是彌賽亞猶太人,即信耶穌的猶太人。以色列政府和猶太教都認為,信耶穌等於改變宗教,而宗教不能與民族身份分開,因此信耶穌的猶太人就不再是猶太人,不能符合以色列回歸法對猶太人身份的定義。在申請移民手續中,他們須要重申宗教信仰,更會被要求回答是否信耶穌。內政部經常拒絕彌賽亞猶太人的移民申請,而上訴只會費財費力。

近年有開明的猶太人組織倡議修改回歸法,容許對猶太人身份的定義有更大的彈性,因為猶太人身份在現代社會變得複雜,現今法律的定義,或猶太教的定義,都不能有助確認猶太人的真正身份。一個不上會堂崇拜,不遵守宗教規條,價值觀受其他文化影響力的世俗化猶太人,仍然可以因母親是猶太人這事實,而被確認為猶太人,從而獲得回歸資格。的而且確,人口調查證實,世俗化猶太人佔以色列猶太人總人口的四成。

以西結書預言,神必將以色列子民帶回以色列地,包括信耶穌和未信耶穌的猶太人,但彌賽亞猶太人在以色列有為主作先鋒的使命,我們要為他們的回歸禱告,除去攔阻的機制和因素,也要為他們承擔作光作鹽的身份禱告,求主施恩加力。

「耶穌君王國際事工」訪台 馬都納多﹕神榮耀釋放超自然更新

美國「耶穌君王國際事工」(King Jesus Ministry)的創辦人基耶摩‧馬都納多(Guillermo Maldonado)牧師及其團隊,6月初前往台灣舉辦「超自然大能與使徒性教會特會」,盼透過教導與服事帶領與會者經歷天父超自然能力,並啟動超自然的事奉。

特會一連三天在台北靈糧山莊舉行,超過200間教會,約1,500人參加,其中有許多病得醫治的神蹟彰顯。在第一天聚會上,馬都納多牧師說,信心本是超自然領域的開始。他引用出埃及記三章14節問「神是誰?」神的名字是自有永有、全能全知,並且無所不在的神。因此,祂不是將來的,或是過去的,「祂是現在的神!」他說,關乎神的一切都是超自然的,神遠遠超過自然的定律、科學、教育、疾病、癌症、危機、困難等有限的狀態與思維。「信心」從哪裡來,就是從神而來,而從神來的就是超自然。

第二日晚間,馬都納多牧師教導「聖靈」的重要性。他表示,聖靈更深的意思就是神的同在。聖經說,聖靈運行彷彿風,而風意指行動,當聖靈運行的時候,就會像水潔淨、像火煉淨,當聖靈在運行的時候,就會有動力發生,會帶出奇妙的事。創世記一章2節說,起初,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因此,他鼓勵教會,要渴慕聖靈的同在,邀請聖靈運行在人的裡面,神會被人的渴慕吸引而充滿同在。

在第三日晚間,馬都納多牧師講解「神的榮耀」。他指出,神的同在帶出神的榮耀,而神的榮耀就是神自己!因著人的信心和渴慕,神彰顯祂自己的榮耀,甚至帶出醫治與恩膏。哈該書二章6-9節說:「……過不多時我必再一次震動天地、滄海、與旱地……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在這地方我必賜平安。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當神的榮耀降臨時,即便人沒有為你按手禱告、或碰觸到人,也會有神蹟奇事發生,因為神的榮耀,就是神自己在人當中做超自然的改變與更新,或醫治釋放的工作。

會上,馬都納多牧師帶領與會者進入更深的渴慕,他教導說,當人陷在極度飢渴的裡面時,就是謙卑的時刻,並且全心全人的仰賴神,毫不保留的呼求祂。他也提醒信徒,不以自己經歷為滿足,應更多的渴慕、謙卑來到主面前。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劉以琳綜合報道)

青宣153人立志參與宣教 劉卓聰﹕宣教與禱告不能分開

由香港差傳事工聯會主辦、30多個差傳機構協辦的「恩臨萬邦2017青年宣教大會」(簡稱「青宣大會」)已於6月12日圓滿結束。三年一度的青宣大會吸引了約600位青年信徒及教會領袖參與,其中153位立志參與長期跨文化宣教、委身傳道,或參與一至兩年短期宣教,以尋找長遠方向。

今年青宣大會的主題為「Y宣教:挑戰、機遇、改變」。開幕禮上,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總幹事劉卓聰指出,全球20多億的未得之民中,絕大部分在他們的一生裡,從沒有遇過一位基督徒、沒有聽聞福音一次。「根據我們對聖經的認識,這些人的結局將如何?審判、沉淪、永死、火湖……這是個嚴重的問題﹗」這些未得之民正等那些願意跨越文化的障礙、學習他們的語言、住在他們當中,與他們分享福音信息,更以生命活出信仰的大能。

「你準備好迎接挑戰、把握機會、改變世界嗎?」劉勉勵與會者禱告尋求神,回應世界的宣教需要。「面對挑戰以及得著改變世界的能力,跟禱告是分不開的。如果只靠血氣去做,最後可能只會『戰死沙場』。」

於世界福音動員會事奉多年、剛接任差聯總幹事的劉接受本報訪問時稱,期望香港有更多年青人投身宣教,並啟動更多有關差傳的研究工作,回顧香港過去數十年的差傳經驗,以致日後可以在更好的基礎上進步。他強調,有關宣教的事奉與教導,不單只可以從青年開始,更要推向少年,甚至是兒童。他又重視宣教的後勤支援工作,提倡教會尊榮推動宣教的後勤同工,同時鼓勵弟兄姊妹為宣教禱告。「宣教不只是去做,還要去禱告。」

今次青宣大會結束時,共有153位參加者立志參與宣教或傳道工作,其中67人立志參與長期跨文化宣教;74人願意參與一至二年作短期宣教,以尋找長遠方向;12人願意委身作全時間事奉。為延續青年人對宣教的熱誠,差聯特此為立志委身長期宣教參加者成立「青宣團契」,目的是希望以一年時間與他們同行,也藉此凝聚一班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大家彼此扶持、代禱,並裝備自己踏上宣教路。

(記者陳淑安報道)

香港基督教輔導學院 資助有志者接受輔導培訓

近年香港社會自殺風氣漫延,自殺個案有增無減,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與討論。為回應需要,「香港基督教輔導學院」及「香港基督教輔導服務」近日開展「社區支援計劃」,培訓輔導員服侍社群。

「社區支援計劃」目標在全港十八區每區支援「兩位」輔導員,共贊助三十六位有心服侍社群卻缺乏經濟能力之人士的培訓經費,合共籌募港幣三百六十萬元(學費每位港幣十萬元,訓練為期三年)。學院期盼更多社會人士及教會信徒能得著有效的心理輔導訓練,能夠使用在社區、家人、親友、同事、同學及教會之關懷上,使面對情緒困擾者本身及其家人得著有效的舒緩和轉介。學院在6月中為此計劃舉行啟動晚宴,其中的拍賣活動反應熱烈,籌得不少款項。

「香港基督教輔導服務」成立於2007年,為香港政府認可的慈善機構,過去先後獲得「社會福利署」及「那打素基金」資助推行的社區輔導服務,希望藉著大量培訓普羅大眾街坊人士成朋輩輔導員,向身邊受情緒困擾及精神壓力的人,提供即時聆聽,舒緩及開解的關愛。

(資訊由主辦單位提供)

馬國牧師失蹤百日反遭調查 輿論質疑當權者對綁架知情

馬來西亞華裔牧師Raymond Koh(許景城,或譯許景裕)光天化日下遭擄走逾百日,至今仍音訊全無,家屬對警方感到失望,並質疑警方為何調查許牧師有否向穆斯林傳道,而非集中精力找出他的下落。

許牧師於本年2月13日在八打靈再也他的家附近遭一群蒙面人擄走。現場附近的閉路電視錄影片段顯示,許牧師在駕駛私家車期間,遭多輛汽車和電單車圍堵截停,再連人帶車被擄走。家屬至今未收到贖金要求。

許師母在上月23日綁架發生後第100日發出聲明,表示雖然公眾有很多猜測,但他們以往一直呼籲公眾給予警方空間進行調查。不過,她對警方的信任似乎落空。警方高層對當地傳媒稱,正調查許牧師失蹤是否與他被指勸穆斯林改教有關。許師母對此感到震驚和失望,質疑警方為何調查受害者,以及此舉如何有助尋回許牧師和將綁匪繩之以法。

許師母又表示,目擊者稱車上跳出多人將許牧師強行拉出擄走,部分綁匪負責指揮交通和拍攝綁架過程,整個過程在60秒內完成,手法專業嫻熟。她又對英國《衞報》表示,綁匪似乎有充足財力資源,而且非常大膽:「我認為政府與此事有關嗎?這問題不好回答。但我可以排除當權者與此事有關或知情不宣嗎?我不能。」警方在許家發出聲明後一天宣布,已逮獲一名疑犯,但並無提供更多資料。

馬來西亞憲法保障信仰自由,但政府禁止非穆斯林勸穆斯林改信別教。除了許牧師,從伊斯蘭教改信基督教並成為牧師的Joshua Hilmy和他的太太亦自3月起失蹤,懷疑遭人擄走。當地維權人士成立壓力團體「Caged」,關注這類針對非穆斯林信仰小眾的「強迫失蹤」案,並質疑政府可能直接或間接涉案。

(來源:2017年5月26日World Watch Monitor、6月7日《衞報》,文奴編譯)

禱告:求主拯救祂的僕人侍女安全脫險,破壞惡人的計謀,保守馬國信徒安全。

巴基斯坦基督徒 為離婚歸入伊斯蘭教

在巴基斯坦,基督徒要離婚只可以有四個理由:通姦、改變宗教、暴行或與另一個人結婚。在巴基斯坦通姦是犯罪,因此證明通姦或暴行是艱難的。另一方面,家庭暴力在社會中沒有太大污名。因此,不少基督徒婦女為離婚只好歸入伊斯蘭教。

34歲的Masih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最近申請與丈夫離婚。她的丈夫經常打她,岳母用煤炭燒她的大腿。要和虐待她的丈夫離婚,她必須找出一名見證人,證明丈夫通姦。另一選擇就是轉入伊斯蘭教。她說:「改變宗教是最簡單的方法,雖然我的家人說,如果我轉為穆斯林,他們會否認我,但我沒有選擇。」

巴基斯坦的離婚法沿用英國殖民時期的舊法。「巴基斯坦現行的19世紀基督教婚姻法中有許多事情需要修改和更新,以制止對人的剝削和保護人權。」負責人權法的聯邦政治部長Kamran Michael說。現在巴基斯坦官員正在考慮修改法律,使夫婦更容易分開。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內,議會將會公佈,新的法律將擴大離婚的理由,將其與基督教信仰分開。

然而,穆斯林可以容易地因為種種原因而離婚,包括「不可調和的差異」。

天主教卻反對改變。主教James Mathew說:「婚姻是基督徒終身不可分割的結合,不管變好或變壞,你不能修改神的律法。」

(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2017年6月7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巴基斯坦有更多組織關懷基督徒家庭,保護受虐的婦女,並提供庇護。

瓦努阿圖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總統Baldwin Lonsdale最近簽署一份文件,指出耶路撒冷應該被承認為以色列首都,並炮轟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5月初的投票。

今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用投票否定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主權。

之前一個月,俄羅斯外交部亦發表一項只承認西耶路撒,卻不是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的聲明。

美國總統特朗普競選時,雖承諾將大使館設在耶路撒冷,但最近簽署豁免文件,令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繼續設於特拉維夫,延遲遷移計劃。

Baldwin Lonsdal是與以色列有密切關係的福音派基督徒,本身與猶太人和以色列有密切的聯繫。

(來源:猶大通訊社(JNS),2017年6月4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主賜福給瓦努阿圖,全國人民對神有火熱的渴慕。

德國人的經濟成就與安息日傳統 -【文化守望者】專欄

歐盟國家的經濟搖搖欲墜,而現時似乎只靠德國支撐著。為什麼其他國家無法獲得像德國那樣驕人的經濟成就?我們可以從生活文化著手,探索箇中的秘密。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德國人平均每天工作七小時,而全年有130天的假期,德國是全球平均工時最低的國家。讀到這裡,相信你已開始激動,甚至血脈沸騰。德國主管是不會為多掙點錢,而要求員工加班的,簡直是打工仔的天堂,難道你沒有衝動明年申請移民德國嗎?德國人雖然工時短,但效率勝於別人,而且論全球的競爭力,排名第5位。德國似乎打破「多勞多得」的必然定律,她是如何做到這樣的經濟奇蹟呢?

跟西方國家的最大差異,德國企業和人民都不喜歡欠債,借錢是代表你有問題,使人有罪疚感,所以做生意就用自己有的資本,消費也只用自己有的錢。德國是基督教國家,雖然聖經沒有禁止借貸,但提及的借貸都是為應付真實需要,並不鼓吹製造泡沫的借貸投資,以及過度消費。

還有其他因素可以解釋德國的經濟成就,最深層次的是信仰對生活文化的塑造。一般人以為全世界就只有猶太人有謹守安息日的習慣,但德國人其實一直持守這傳統,商店在星期天不可開門做生意,這天是上教會的,以及留給家人和朋友的。所以德國學生的上課時間也少於其他歐洲國家,德國人認為孩子應該有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處。這種文化鞏固家庭,而進一步帶來經濟的益處,德國的家族經營中小企,向來是德國工業的支柱。《新聞周刊》曾發表一項研究指,歐洲家族企業的表現,通常遠勝於非家族企業。

從安息日傳統,幸福家庭,到經濟成就,一環扣著一環,從屬靈、精神層面,到物質層面,有不可分割開的關係。這可不可以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復興路線?

我是真心喜歡德國貨的,從文具到工具、器材,都一一珍而重之。德國人不喜歡浮誇的設計,但有實力,實事實幹,實話實說,不吹水。這種文化所產生的經濟,泡沫必然甚少。


文@黃少芬

 

向永久殘疾說不 -【蹤跡】專欄

「禱告醫治室」有一個傳統,就是每當有客人在禱告服侍後証實得到醫治,如耳聾的恢復了聽覺,腫瘤消失了,長短腳對齊等等,多不勝數,他們都會興高采烈地在眾人面前分享,每每有在場的其他病人,因為親身見證到醫治的神蹟而信心大增,也會同時得到醫治。舉個近例,有一位客人被雙膝的疼痛和麻痺困擾多時,經我們小組禱告服待後,症狀全消。她分享見證後,即席按手為在場十多個有痛症的人禱告,共有八人身上的痛即時消失了,其中一位是我們超自然事奉學校的學生,她有廿年不能屈膝向下蹲,現在能輕鬆自如地蹲低站立再蹲低,教她驚喜萬分!

這讓我想起去年發生在碧加身上的故事。那天早上,「醫治室」內人頭湧湧,在專心聆聽客人講述剛得到醫治的經過。她雙腿無力,寸步難行,需要拐杖的輔助已三年多了,禱告後她重新得力,走路不再需要拐杖,以往不能做的動作現都輕易做得到。她興奮地作示範之際,我見到一個女的在「醫治室」的另一邊多次來回的短跑衝刺,跟著舉起雙臂彈跳起來歡呼:「你看我!過去十年是不能跑不能跳!」我們看著也驚訝不已,因為她剛進來時明顯是不良於行的,現在卻連跑帶跳,手舞足蹈的。

十二年前,碧加的父母在短短半年內相繼離世,她大受打擊,了無生趣,躲起來哭了好幾個月。為免觸景傷情,她連教會也不再去,過著被隔離,無朋友,無傾訴對象的憂傷日子。箴言17:22說﹕「心裡喜樂好比良藥,心靈憂鬱使骨頭枯乾。」一年過去了,碧加發現雙腿麻痺,四肢無力,一連串的檢查和測試結果顯示自身的免疫系統出了亂子。2006年,她被確診患上了多發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這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發炎,不能根治,只能靠藥物去控制病情。因四肢僵硬的緣故,碧加走路像鐵甲人,步伐搖晃,行動緩慢, 不能跑或跳,也失去了工作能力。醫生對病情的預測並不樂觀,她需終生服藥,每天要為自己施針,把干擾素打進血管內,出入坐輪椅更是遲早的問題。

自「短跑衝刺」那天開始,碧加康復神速,她的身體四肢回復了柔軟,行動恢復正常,整個人年輕了十數年。感恩之餘,她在「醫治室」當義工,協助前枱登記的工作。每見到有不良於行,或坐輪椅的客人,她會出示政府發給她的永久殘疾人士證件説:「我被判永久傷殘十年,耶穌醫好我,今天我能跑能跳,做個神合用的器皿!」聖經説,祂是仁慈的父和賜一切安慰的神,我們遇任何患難祂都安慰我們,使我們能夠用衪給我們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的患難中的人。這正是碧加今天的寫照。

若今天的你感到心在淌血,活在痛苦的煎熬中,請緊記詩篇34:18-20這樣説:「義人向耶和華呼救,衪就垂聽,拯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神要安慰悲痛欲絕的人,拯救心靈破碎的人。義人也會遭遇許多患難,但耶和華必拯救他,保全他一身的骨頭,連一根也不折斷。」奧秘就是:活在你我裡面的基督,是榮耀的盼望,在祂裡面永無絕路, 衪的名字是拯救。


文@Pastor Lindy Heung (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 禱告醫治室負責人)

以新形態,迎向新形勢 -【國度角度】專欄

我們會否把神的家變成了世上最大的孤兒院?正是近日縈繞在我心頭的問題。

天父在地上所要尋得的是:神的居所、神的家、神安息之處、神的教會,但我們所獻給天父的,會否卻是一個龐然怪物、一個宗教、一個宏偉的建築物、組織架構,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孤兒院?「師傅有一萬,為父的卻不多。」(林前4:15)這正是今天教會的真實寫照,但無父豈能成家?我們不乏教師、牧師、師父,但無論教會、城市及國家,獨缺站在破口中保家衛國的真父親。

「看哪!神的帳幕(tabernacle)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Dwell with them)。」(啟21:3)神的帳幕,就是神的殿,神的居所,神安息之處(徒7:45-49,賽66:1),也就是今天神所要的家——教會(弗2:18-22),那是天父、主基督、主的靈所充滿的所在(弗1:23)。

神是「靈」,我們必須認識,「靈」是無限的,超越時間與空間,不能被限制的。凡是有形有體的,都終必會帶來限制,所以凡是「人手所造的」都必然是受限制的,唯有是「非人手所造的」,乃是「在聖靈裡被建造的」才能不受限制,且具有無限的拓展空間。既然神是靈,而基督也是靈,靈必然是無限的,基督是教會的頭,那基督的身體就必然是屬靈的,是無形無體的,因為有形有體的就必帶來限制,必定無法承載那那無形無體的、無限的聖靈。人手所造的聖殿、教堂蓋得何等宏偉金碧輝煌,都無法滿足神永恆的盼望。

啟21:3所啟示的景像,正是天父終極的計劃實現的確據。神應許那塊「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必打碎地上一切「人手所建立的國」(但2:44:45)。神親自在地上建立一個「非人手所造」,完完全全以天父的心為中心的天國,屆時全地必成為神的帳幕、神的居所、神安息之處。神的一切屬天的豐盛都要全充滿全地,充滿人間,打破了「天界、世界、靈界」一切的界限,天與地全然混而為一,進入「靈界」浩瀚無邊的無限之中。每想及此,總叫我悠然神往!

早在二千年前,教會的頭,就是新婦所等候的新郎,我們的主基督,已經切切提醒教會,祂必將人手所造的、有形有體的、人心所引以為榮的殿宇、組織、架構拆毁,三日以後藉著祂復活的大能,以自己為房角石並磐石,「重建」那不經人手所建,無形、無體、無限的聖殿,也就是祂自己的身體,永生神的教會。主基督並且清楚宣告:唯有基督藉聖靈所建立,非人手所建造的教會,才能真正勝過並且摧毁陰間靈界的權柄,將靈魂從仇敵手中奪回過來,在地上建立無形無限神的家,屬靈的天國!

將近末世,敵基督、撒旦的差役,必洶湧而出,無所不用其極,內外夾攻,要吞噬摧毀永生神的教會(太24:3-13)。凡是有形有體的建築、組織、架構,都必會成為仇敵攻擊的目標。ISIS現在使用的方法,正是最佳的啟示。她將自己化整為零,從有形化作無形,混入人群當中,去攻擊那有形有體的目標,進入教堂,殺害基督徒,燒毀教堂,造成極大破壞及殺傷力。由於她是無形無體、無組織、無架構,成為各國反恐部門部非常棘手的問題與困擾!

主早已預言,末世教會將會面對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極其嚴峻的環境與挑戰。華人教會必須更新變陣,以面對新的形勢,脫離宗教形式化有形有體的系統,進入神的家、神的國無形無體的系統。從有形進入無形,從有限進入無限!

末後,再一次神要震動天地,一切受造之物都會被震動挪去,使那不能被震動的國常存,因為我們的神乃是烈火。(來12:26-29)


文@何寶生

針對 -【愛有道】專欄

「無論我說什麼,做什麼,他都好像聽不進耳,看不順眼,總是跟我玩針對。我還能留在這裏嗎?」

「我做的跟同組的人做的沒有兩樣,他每次都批評我,這不是針對是什麼?」

被針對的感覺實在不好受,有時不是明明被攻擊打到的痛,而是不能言喻的難堪。尤其是在同事、朋友之間,本來是共同進退的,互相扶持的,變成對立與排斥。

有被針對者默然忍受或靜靜離開,也有忿然反擊或爭取同情。不管針對的起因是什麼,不咬弦的個體可以令群體面臨解體的危機。

從個人的層面看,被針對者或多或少都知道為何自己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若是誤會或處事待人的觀點不同,可以直接跟對方澄清,最好是找個較中立的第三者作調解和見証,以免解結不成變得更糾結。

若彼此的嫌隙非淺,不是朝夕可以解決的問題,與其糾纏下去,對自己的心靈和群體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倒不如暫時引退。給予大家一個冷靜反省的空間。退一步的挑戰是克服內心那股爭勝的力量,特別是感覺不公平,又被旁人煽動,給你加添反擊的柴火。如何能夠取回個人的尊嚴,又不讓群體變得四分五裂,這得求從上帝而來的智慧。

從群體領導的層面看,發現成員當中有針對的問題,不能坐視不理,任由兩人的關係繼續惡化,影響群體的運作。領導不易判斷誰是誰非,或希望大事化小,大家握手言和。礙於領導的情面,雙方可能暫且表現合作,終久問題仍會浮現。斡旋的功夫不宜只做淺層,縱使走到雙方要和平分開的地步,總比積藏著怨恨,假裝著和好一起的關係更健康。


文@徐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