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會議:「掛名基督徒」為宣教目標

自稱為基督徒的25億人中,有多少是真的基督門徒呢?全球「洛桑運動」(The Lausanne Movement)於3月15-19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進行諮商會議時,便以「向每個基督徒傳福音」為主題。會議發起人認為,掛名的基督徒將成為另一個宣教的目標,「每個教會、傳統宗派、神學潮流,以及文化背景,都有這群人的蹤影。」洛桑全球分析雜誌總編輯班寧特(David Benett)在文章中如此表示。

「在基督徒是少數的地區,不管是更正教派/福音教派、天主教會、東正教會裡,『唯名論』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25億自稱是基督徒的人中,大部分不是原生家庭擁有某些宗教文化背景,就是有過短暫的信仰經歷,卻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沒有或很少產生影響的人。」

換句話說,許多掛著基督徒稱號的人,其實未曾真的體會過福音。「他們從未認罪或接受耶穌作他們的救主,靈命、知識和順從的心未曾增長。生命沒有改變,所以找不到聖靈的果子。」

此次在羅馬的諮商會議,將依據先前洛桑運動的聚會內容和資源,「分析過去40年來世界的改變,也將檢視目前的潮流,以及向掛名的基督徒傳福音並進行門徒訓練的有效策略。」

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南太平洋和歐洲各地的社會學家、神學家和宣教學家,將在會期中與45位受邀者共同進行討論。

(取材自evangelicalfocus,2018年3月19日,台灣國度復興報Sylvia編譯報道)

祈禱:每位基督徒都能成為主的門徒。

張茂松:勇敢跨越生命的「約旦河」,進入神的應許之地

卓越盈峯行道會於1月13日晚舉辦的培靈會中,邀請台灣新店行道會創會人張茂松牧師分享訊息,勉勵會眾在新一年擴闊眼界,跨越生命中的「約旦河」,進入迦南應許之地。

張以申命記11:8-10和約書亞記1:5-6作引言,闡述以色列民遵照約書亞的吩咐,進入神所應許的迦南地時,必須先突破約旦河的限制。他指出,信仰的無知、不相信、害怕、及傳統經驗,都是人生命中的「約旦河」,限制人進入神的榮耀以及神要在人生命中賜下的祝福。過去以色列民因探子回報,約旦河對岸的迦南地人強馬壯,城邑也堅固寬大,就甚懼怕,不敢過河,於是便停留在曠野長達四十年!然而,當他們鼓起勇氣跨越約旦河,腳一下水,河水就停住,這才知道進入迦南地其實並沒有這麼可怕。而在新約中,耶穌與法利賽人的衝突,是「傳統」與「改革」的爭執。法利賽人重視傳統,耶穌卻帶來革新。張以這兩個例子指出,人往往因循於傳統和經驗,怕面對未知或蒙受損失,而拒絕改變,無法得著神的祝福。他藉此鼓勵會眾,不要被傳統或恐懼綁住,要勇敢破舊立新,該改變就改變。

張又指出,約書亞進迦南地後的第一個行動,是為以色列民行割禮,將一切羞辱從他們身上滾去。(約書亞記5:9)以色列民要先變成新造的人,才能得著神的應許,否則以同樣的舊心態進入了迦南地,最終也只是徒然。信徒的生命也是一樣:要靠着主的帶領,先受內在的割禮,將心志改換一新,別再將陋習帶進新一年。最後,張提醒會眾,迦南人不會自動退讓,耶利哥城亦不可能主動向以色列民投降,他們必須主動把應許之地奪回來。信徒得着神的應許也是同理,必須緊緊握着神的手,勇敢邁出第一步,主動迎向新的目標,攻破撒旦的營壘,才能進入屬靈的迦南地得地為業。

(記者潘意韻報道)

學會接受神為你預備的 -【Joyce Meyer】專欄

 

你曾否收過別人的禮物而感到為難? 但神的救恩必定是你很想要的禮物,以弗所書二章8-9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我們得救乃是出於神的恩典,並透過我們對祂的信心。信心不能買到救恩,我們只是憑信而得著它,正如以弗所書二章8節說, 救恩是「神所賜的」禮物,我們不能買到一份免費的禮物,但我們的肉體卻渴望賺到它,並想人稱讚自己是配得的。但救恩是神白白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靠恩得救,同樣也靠恩而活,神每天給我們恩典和寬恕,我們只管相信和接受。

當神寬恕你的罪,就是你所有的,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罪,你不再害怕犯罪,因神已承擔了這問題,這就是福音帶來的好消息!

當人不再畏罪,會否繼續故意犯罪? 這擔心實在是沒根據的,若你是真的重生,與神建立了真正的關係,在你裡面就有了新的性情。哥林多後書五章17節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無人完美,我們都難免犯錯,但若聖靈因著救恩住在你的心裡,神的性情就在你裡面工作,你會因犯錯而不安,甚至擔心神會因此發怒,但神是愛,我們只要謙卑去接受祂的愛和恩典。

在約翰福音十五章5節中,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這經文提醒了我,神不是要我靠自己去改變,祂是能力的泉源,又賜我恩典和力量,好去作對的事,在生命裡作出改變。

若要有生命的改變,我們就要在以下幾方面與神配合:

  1. 神的話就是真理,我們要聽到和確信它。聖經指出了我們的身份,並生命裡所犯的罪,我們要明白自己有甚麼不對,才能知道要改變甚麼,及如何去作。
  2. 然後,我們要為罪悔改。悔改是指我們真誠的為罪難過,並願意遠離罪惡。(約壹一9)
  3. 接著是要研讀與需作出改變之處的有關經文,就如我有憤怒的問題,我就需要研讀與憤怒和寬恕有關的經文。經文如同藥物,你需要接受,讓它進到你的心思和意念中。雅各書一章21節說,要「存溫柔的心領受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神的話大有能力,能給你的心靈帶來改變。

要接受神的祝福,享受每一天,我們只需決定相信祂和祂的話,不再倚靠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聖經就如一本使用說明書,指示我們如何成長,漸漸擁有神賜我們的新性情,並成為祂期望的「新人」。所以,每天要花時間閱讀和默想祂的話,它會讓你認識神對你的愛、你的身份,並你在基督裡的福氣!

以弗所書三章17節說:「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這經文指出神愛你,祂的旨意是要你作祂的兒女,好得著祂為你預備的種種福氣,就是公義、和平、喜樂、供應、醫治和復原。 在基督裡,你與天父有了個人的關係,你能聽到祂對你說話,並住在你裡面的聖靈之指引。在基督裡,你能得著神的恩典和力量,去作你需要作的。因著神的恩典,你是蒙福的,你能享受生命!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人工智能取代教牧工作? 學者:牧養不只是服務

思道平台於9月30日舉行「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教牧嗎?」講座,由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張國威、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信徒Radio So,以及思道平台召集人David Mui主講。會上討論人工智能(AI)取代教牧工作的可能性,指出AI現正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而科技其實已可造出酷似人類情緒反應的AI,未來將必對信仰以及人的價值產生衝擊。

思道平台召集人David Mui首先指出,從科技發展的角度而言,AI必定可以取替當前大部份教牧的不少工作。例如,只要輸入足夠的資料,就是以往的講章、曾研習之信仰課題、釋經資料等,AI就可以結集出一篇講章,質素更有可能比教牧自行撰寫的更好。事實上,AI並非必定是以「機械人」的形象出現,就像智能手機,也屬於AI的一種,故此AI早已深入人們的生活。AI之所以廣泛地被應用於商業中,是因為能助公司提升效率、改善產品或服務質素,並且降低成本。由於教牧工作沒有商業考慮,A I應用在這方面的經濟價值似乎不大。然而,AI的流行會令教牧更大挑戰性,因會友透過AI更能掌握釋經能力,與此同時亦會衍生靈性培養的問題。此外,AI亦可能會帶來不可預測的倫理問題。

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張國威則指出,AI在釋經上能做到清晰分析的功能,卻難以將經文具體地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場景。他表示,AI透過分析大量數據來給出答案,但若數據的本身存在盲點,得出來的結果就會錯誤。若有關聖經的資源太多,難以分辨哪些是正確的。至於AI是否會取代某些工作,例如教牧的工作,張認為某程度上取決於工作者是否有熱情,其工作的質素是否夠高。作為計算機科學學者,他會把AI視為工具。他又補充,現時的確有研究嘗試將不同的輔導及治療方法輸入到AI,用以回應不同的情緒需要,AI就像提供「客戶服務」可以應對不同問題。但他同時反思,教牧在牧養信徒時,是否只該提供「服務式」的回應呢?

在討論環節中,不少參加者都表示不同意AI能取代教牧的工作,原因是AI不能提供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且難以實踐信仰、回應當下處境。但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信徒Radio So相信,現時科技已可造出情緒反應跟人類極為相似的AI,表面上難以分辨真假。他指,當這種科投愈來愈普及,基督徒必須反思人本身的價值。

(記者陳淑安報道)

禱告蒙應允之秘訣 -【Joyce Meyer】專欄

當你禱告時,有否感覺像欠缺甚麼似的?你感到禱告沒有能力?或感到疑惑、恐慌?甚或根本沒信心神聽你的禱告?以前的我常有這樣的感覺,以為是說錯了甚麼,或是禱告太短,還是不夠口齒伶俐,因此,總擔心禱告是否有用,感到十分沮喪。

每次禱告之後,我總渴望見到神在作工,我的禱告帶來了改變。但我們卻往往把事情變得複雜,以為要用指定的方式,作指定的事,才會見到果效。其實,大有能力和改變生命的禱告,可以是出奇的簡單!

首先,禱告時對神有信心是極其重要的。希伯來書十一章6節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需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撫心自問:「我信神聽我嗎?我信祂關心我,願意參與我生命的每一部份嗎?」若我們不是真的認識到神愛我們,及祂希望幫助我們,那麼要對祂有信心就必須經過一番掙扎。認識和經歷神的慈愛,是建立大有能力的禱告生活之關鍵。

此外,以真誠的心來到神的面前也是同樣重要。雅各書五章16節說: 「……義人(竭力)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一顆真誠的心只會注目神,相信祂聆聽你、應允你。誠心禱告並不需要流淚或叫喊,而是在乎內心對神的態度。神愛我們,關心我們,渴望幫助我們,這樣的認知叫人何等興奮,但我們也要盡上本份,就是透過禱告,才能得著神為我們所預備的。雅各書四章2節說: 「……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

然而,我們務要求神的旨意成就,而不是單單為自己的想望或需要祈求。雅各書四章1節告訴我們,為肉體的私慾竭力追求,只會帶來「爭戰」和「鬥毆」,叫我們嫉妒,貪戀別人的所有,並會因「得不著」(雅四2)所求的滿足和快樂而心生憤恨。這經文指出了人生種種問題的源頭。我們以為不快樂,是因為得不著渴望得著的所有,但事實是,只有神能滿足我們內心的渴求,只有祂是公義、平安和喜樂的源頭。(羅十四17)除非我們學會住在祂裡面,相信祂作的工都是為我們最大的好處,否則我們難以享受生命。

假若你仍未確定,是否正在尋求祂的旨意在你的生命成就(而我們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那麼,你需用時間單單住在主裡面。在約翰福音十五章7節中,耶穌說: 「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常在裡面」就是活著、居住、停留的意思,這不是週日早上與神相聚片刻,然後按著你的喜好過著其餘的日子。神願意與我們共度週一、週二、週三、週四、週五和週六呢!當我們研讀聖經,默想祂的說話,在禱告中與祂相交,祈求神為我們成就祂的計劃,我們便能在心裡知道祂的旨意。

能夠與神對話是何等奇妙的權利!你可以來到神面前,為到你心裡的渴望向祂禱告,說: 「主啊,我不求任何祢不願意我得著的東西,假如這不是祢的旨意,就求祢不要把它賜給我,我相信祢,請祢掌管我的生命。」為到你心裡的所有事情祈求吧,並要簡單、直接。記著,禱告不過是與神交談,你可以隨時、隨地、整天禱告,祂必定應允。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向永久殘疾說不 -【蹤跡】專欄

「禱告醫治室」有一個傳統,就是每當有客人在禱告服侍後証實得到醫治,如耳聾的恢復了聽覺,腫瘤消失了,長短腳對齊等等,多不勝數,他們都會興高采烈地在眾人面前分享,每每有在場的其他病人,因為親身見證到醫治的神蹟而信心大增,也會同時得到醫治。舉個近例,有一位客人被雙膝的疼痛和麻痺困擾多時,經我們小組禱告服待後,症狀全消。她分享見證後,即席按手為在場十多個有痛症的人禱告,共有八人身上的痛即時消失了,其中一位是我們超自然事奉學校的學生,她有廿年不能屈膝向下蹲,現在能輕鬆自如地蹲低站立再蹲低,教她驚喜萬分!

這讓我想起去年發生在碧加身上的故事。那天早上,「醫治室」內人頭湧湧,在專心聆聽客人講述剛得到醫治的經過。她雙腿無力,寸步難行,需要拐杖的輔助已三年多了,禱告後她重新得力,走路不再需要拐杖,以往不能做的動作現都輕易做得到。她興奮地作示範之際,我見到一個女的在「醫治室」的另一邊多次來回的短跑衝刺,跟著舉起雙臂彈跳起來歡呼:「你看我!過去十年是不能跑不能跳!」我們看著也驚訝不已,因為她剛進來時明顯是不良於行的,現在卻連跑帶跳,手舞足蹈的。

十二年前,碧加的父母在短短半年內相繼離世,她大受打擊,了無生趣,躲起來哭了好幾個月。為免觸景傷情,她連教會也不再去,過著被隔離,無朋友,無傾訴對象的憂傷日子。箴言17:22說﹕「心裡喜樂好比良藥,心靈憂鬱使骨頭枯乾。」一年過去了,碧加發現雙腿麻痺,四肢無力,一連串的檢查和測試結果顯示自身的免疫系統出了亂子。2006年,她被確診患上了多發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這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發炎,不能根治,只能靠藥物去控制病情。因四肢僵硬的緣故,碧加走路像鐵甲人,步伐搖晃,行動緩慢, 不能跑或跳,也失去了工作能力。醫生對病情的預測並不樂觀,她需終生服藥,每天要為自己施針,把干擾素打進血管內,出入坐輪椅更是遲早的問題。

自「短跑衝刺」那天開始,碧加康復神速,她的身體四肢回復了柔軟,行動恢復正常,整個人年輕了十數年。感恩之餘,她在「醫治室」當義工,協助前枱登記的工作。每見到有不良於行,或坐輪椅的客人,她會出示政府發給她的永久殘疾人士證件説:「我被判永久傷殘十年,耶穌醫好我,今天我能跑能跳,做個神合用的器皿!」聖經説,祂是仁慈的父和賜一切安慰的神,我們遇任何患難祂都安慰我們,使我們能夠用衪給我們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的患難中的人。這正是碧加今天的寫照。

若今天的你感到心在淌血,活在痛苦的煎熬中,請緊記詩篇34:18-20這樣説:「義人向耶和華呼救,衪就垂聽,拯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神要安慰悲痛欲絕的人,拯救心靈破碎的人。義人也會遭遇許多患難,但耶和華必拯救他,保全他一身的骨頭,連一根也不折斷。」奧秘就是:活在你我裡面的基督,是榮耀的盼望,在祂裡面永無絕路, 衪的名字是拯救。


文@Pastor Lindy Heung (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 禱告醫治室負責人)

奪回所失 -【Joyce Meyer】專欄

我被劫了! 當我開始認真研讀聖經,並發現自己沒有活出基督藉捨身賜我的新生命時,這啟示對我猶如當頭棒喝。起初我真的接受不了,但我真的需要認識這真理,才能開始經歷那奇妙的改變,活出今天真正享受的生命。

作了信徒多年,昔日的我對與神同行並不著緊,終日只有愁眉苦臉,沒有經歷真正的平安和喜樂,且常有罪疚的感覺。感恩的是,透過約翰福音十章10節,神指示了我不用活得苦澀,並能靠基督得著豐盛的生命,但我必須作出改變! 於是,我求神指示我該作甚麼,才能成為哥林多後書五章17節所說的「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當然,要成為從裡到外的「新人」是個漫長的過程,當我們接受基督作個人的救主,並重生之時,我們就有份於神的本性,像種子一樣,約翰一書三章9節:「凡從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原文作「種」)存在他心裡…..」種子需經澆水,往下扎根,才能開花結果。扎根於基督的生命,就能結出這些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和節制(加五22-23),靠著神的恩典,我們能以面對人生的挑戰,並克服困難,讓別人見到基督活在我們心裡,並渴望得著我們所得著的。

要經歷這樣的人生,關鍵在於識別那到來「要偷竊、殺害、毀壞」的盜賊。(約十10)在約翰福音十章10節中,耶穌指出我們的敵人魔鬼,旨在叫我們離開神,但當你讀畢整章聖經,你會發現耶穌指責的其實是被魔鬼操控的宗教制度,因為牠最想攔阻你認識到神有多愛你,並你能透過與基督的關係,奪回魔鬼從你身上所偷去的一切。

當我認識到神對我無條件的愛,並祂為我的人生有美好的計劃時,我便明白到祂渴望與我建立深入、親密和個人的關係,而且基督徒的人生並不在乎宗教,而是與基督的關係,因為宗教就是那盗賊,攔阻我們變成基督的樣式。

當然,我說的「宗教」並不是指出席教會聚會。到教會去學習神的說話,幫助我們靈命成長,這固然重要,但我們要小心那靠行為表現的思維,它會誤導我們,以為神是否悅納我們,取決於我們的行為。

擁抱宗教態度的人會說:「我只要多禱告、多讀經、多作善事,或穩定出席教會聚會,神就會喜悅我了。」這樣,我們就像踏上跑步機一樣,疲於奔命的幹著各樣事情,為討神的喜悅。

事實上,與神的關係只建基於祂愛我們這個真理,它指出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我們認識到神有多愛我們,那是因為耶穌為我們死在十架上,透過祂的犧牲,我們能擁有所需的一切,成就神在我們身上的心意。

我們禱告、讀經、到教會聚會,幫助別人解決困難,這一切都是美事,但重點是我們所作的,只是我們對神的回應,而非為博取祂對我們的愛。我們要知道救恩是神給我們的禮物,我們為主而活是為了表達對祂的愛,這是關係,不是宗教。

在基督裡的新生命是十分美妙的,因為我們能因此成為神的殿,祂的靈也會住在我們心裡,與我們同工,在我們生命的每個範疇帶來修復和完全。當我們學習跟從聖靈的帶領,我們就能得著神為我們所預備的,並奪回本是屬於我們的一切!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基督徒經濟學者論壇2017 社會創新改變世界

基督徒經濟學者論壇2017於本月初在香港大學舉行,主題為「企業社會責任與社創﹕倫理、聖經及神學透視」,邀得多位經濟學者及神學學者,以學術、歷史、聖經、真實例子去探討企業社會創新的原則及可行性。

營運社企必須倫理操守

王于漸教授
王于漸教授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先解釋何謂企業及「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在法律監控下不斷延續,有時比人的壽命更長,卻不一定依從社會的道德法規,因而會有「企業社會責任」的討論。他以不同學術觀點闡釋「企業社會責任」,其中Peter Drucker的觀點認為,商業透過分工及市場,將複雜問題簡化,因此牟利的企業效率很高。各種複雜的社會問題難以單靠政府解決,必須學習商業方式去解決,以專門的企業,亦即社會企業去針對性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不可能由一個社會企業去處理,而是需要許多社會企業互相競爭、創新,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解決。社會企業的收入可以來自收費、捐獻及政府資助。

王教授又指,許多社會企業都有宗教背景,而且透過這些社會企業去傳遞其價值觀。由於社會企業沒有明確的盈利標準,其營運者必須有較高尚的道德倫理操守,否則其監控則非常薄弱。他續說,當前最大的「企業社會責任」討論,就是「全球化」的問題。某些跨國企業到法律較為不完整的國家去做生意,沒有嚴厲法律監管,也許會破壞當地的社區,同時不尊重當地的社會道德倫理。然而,跨國政府組織很難就此達成共識,反而透過宗教領袖之間的對話,對企業或社會企業或者更有約制作用。

基督徒召命乃為愛人

郭偉聯教授
郭偉聯教授

接著,由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郭偉聯主講「社會創新﹕歷史經驗與神學基礎」。他指出,面對社會困難,人們仍然相信自我創造力,去找出新的出路,而非處於焦慮之中,是非常重要的出路。雖然宗教給人的感覺總是「有偏執」的,卻總是在社會創新上有幫助。「社會創新的執行,有時會牽涉到價值的改變。」郭教授以約翰‧衛斯理作例子來說明。英國工業革命時代,民間貧窮情況嚴重,衛斯理親身接觸貧窮人後,發現單單「派錢」並不能解決貧窮人需要,於是組織醫療探訪隊,也提供貸款給貧窮人,同時開設職業訓練所,又開辦「一條龍」的學校。

郭總結衛斯理的歷史經驗指,社會創新需要親身接觸有需要的人,不可流於空談。另外,衛斯理是一個有紀律的人。「當你有社會景願,認為必須為此鍥而不捨,這個特性就非常重要。」再者,基督教是傳播的宗教,而衛斯理不斷透過不同媒介向周圍的人發表意見。「他的講道往往不是罵人,而是提議人將錢用得更有價值。」此外,循道會的嚴密組織,也是成功因素之一。同時,社會創新不需要只由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去完成,而是可以由很多組織去互補。許多其他組織亦以循道會的基督教社會主義去延續及發展。最後,衛斯理支持政府、反對革命的保守思想,反映他不會在處理社會問題上單單依靠或埋怨政府,認為個人力量同樣可對社會問題作貢獻。這對今日社會亦有積極意義。

「當我們看衛斯理的例子,發現要幫助社會更好,最重要是知道我們在神面前是自由的主體。」英國神學家Oliver O’Donovan指出,基督徒在困難的社會中,要相信自己有改變的力量,不要灰心,原因是有神的召命。當人有神的召命時,就知道自己對神及其他人有責任。一切的社會創新,如何在經濟體系中做得更好,也是源於「愛」,而愛人就神給基督徒的召命。

問題在於是否「看見」

t313-01-cover-photo-03
葉漢浩教授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葉漢浩以聖經反思回應企業的社會責任。他指出,新約聖經時代的經濟活動相當活躍,達官貴人佔人口約1.23%,另外就是少數的生意人,其餘大部份人都是合約員工或奴隸,貧富懸殊問題嚴重。路加福音之中耶穌與律法司對話,律法司問我的鄰舍在哪裡,本來這個問題很正常,但當我們知道背景,了解到那時候有97%的人都是貧窮人,便知道那人的問題在於「看不見」,而耶穌也是在回應他「看不見」的問題。「今天我們也一樣,當我們問可以『做些什麼』,其實問題也許不在這裡,而是我們是否『看見』。」

「愛是基督徒由開始到末了的核心價值。」葉漢浩說,「當我們今天講愛,最大問題是沒有場景。我們的愛很個人、很感性。」聖經加拉太書五13:「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在充滿以自己利益為中心的試探中,不可以放縱,要有召命,就是「以愛心互相服侍」,這種愛是有對象的、有他者的,是有呈現與實踐的。「如果今天教會講愛卻只是內聚,便是失去了使命;只傳自由的福音,卻沒提醒信徒是有使命的,便是做漏了。」

葉漢浩又提到「園主的比喻」,指園主給那最後一個進入葡萄園的工人一整天的工資,是違反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則,但卻滿足了最缺乏、最難找工作者的需要。他又舉出腓利門書中的例子,指出保羅付出榮譽的代價,要求弟兄姊妹接納一位奴隸,如同接納他一樣,是與世界不同的新價值。最後,葉總結時提到「已然未然」的神學觀念。「我們明白社會黑暗,仍然站立在黑暗的社會之中。我們不會認為能夠解決在世的黑暗問題,但我們會為在世的黑暗帶來一些改變。」

t313-01-cover-photo-04
黃元山先生

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導師黃元山指,教會最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力量,並不是作為一個組織去做些什麼,而是激勵及裝備每個信徒在身處的職場興起,改變四周的人與事。而要解決社會問題,單是機構組織的力量是不足夠,必須要商界的參與。他以多個外國企業舉例說明,雖然有時候企業是為了賺錢而「裝作」執行社會責任,但只要具有長遠發展的眼光,亦會對社會制度的建設有所貢獻,背後大多帶有道德價值基礎。

(記者陳淑安報道)

敢於相信 -【Joyce Meyer】專欄

父親於83歲高齡歸主,雖然多年來我都以為「他這個人永不會改變的」,但我為他的禱告並沒有停下來,感謝神,他終於改變了,並且可以說是脫胎換骨。

更新改變指的是由內至外的徹底改變,當我們成為重生的信徒,哥林多後書五章17節說我們「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當聖靈臨到我們,祂就開始在我們裡面作工,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志和情感,叫我們變得一天比一天更像耶穌。當我們在靈裡成長,聖靈在我們心內動了的善工,就能透過我們的行事為人彰顯出來,成為神作為的見證。

可惜的是,人總是不相信自己能徹底改變,且以為別人也是如此。事實上,只有神是永不改變 (來十三8),祂更渴望我們敢於相信,祂「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三20)

問題是,你期望神為你作甚麼?或許你正經歷艱難,想到你的孩子不能改變,婚姻不會改善,體重持久不下,又或很想找到更好的工作,或是能以還清所有債務。但耶利米書二十九章11節說,神為我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祂為你設定了美好的計劃,以致你能敢於相信,祂能醫治你任何一處的傷痛,助你面對每一個的困難。現在就開始吧,期望神為你做得更多,遠超過你的所求所想。

要得著神所想你得著的,關鍵在於效法祂的想法。羅馬書十二章2節教導我們要心意更新而變化,要過體貼聖靈的生活,我們需要在以下幾方面改變我們的想法﹕一、對神的想法。認識神的性情是多麼重要。祂不是輕易發怒的神,也不是嚴苛、強硬、尖酸、壓逼的神,祂是恩慈、和善,叫人輕省的神。(太十一30)神愛你,若你此刻明白祂有多愛你,你就能心存盼望,相信生命中需要改變的都能得著改變。二、對自己的想法。若你不喜歡自己,你在生命的每一方面將會甚為艱難。不要追求完美,沒有完全人,無論我們做的是甚麼,我們總會找到不足——我們禱告不足、讀經不夠、工作未盡全力,但神曾對我的內心說話,祂說﹕「喬依絲,你永遠是不足的,但我卻是足夠有餘。」因此,耶穌來了﹗只要相信,你在基督裡已得以稱義,並能靠著祂凡事都能作。(林後五21,約十五5,腓四13)三、對生命中的試煉與痛苦的想法。哈巴谷書三章19節說,神是我們的力量,祂要幫助我們「穩行在高處」,雅各書一章2-4節又鼓勵我們「在百般的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乃是神的作為,要叫我們「成全完備,毫無缺乏」。四、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的想法——我們容易讓別人的行為和說話影響自己,感到「如果你不喜歡我,我就糟糕了」,但事實是,若我們在乎討人的喜悅過於討神的喜悅,我們就不能照著神造我們的心意而活,並作祂呼召我們要作的事。(加一10)

透過讀經,你能從中認識神真正的性情及祂的心是多麼愛你。敢於相信,在你生命中並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祂不能改變的,包括你自己!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