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中求生存 激發以色列成創新大國

駐台北以色列經濟貿易處處長藍子律(Tslil Lahav)應邀於5月19日在台灣新竹新恩堂,以「以色列的高科技與修復世界精神」為題分享,吸引上百位關心以色列的弟兄姊妹出席聚會。

「為什麼以色列的創新能力高人一等?」藍子律解釋說,猶太教教導的「修復世界」(Tikkun Olam)觀念深植每一位猶太人心中,亦即是解決困難,用責任與義務造福週遭的環境,並對人有益。以色列創新高科技都本於此一理念,譬如缺乏水源的以色列,透過滴灌技術、海水淡化、以及造水技術,讓以色列水源自給自足,所生產的農業品造福數以億計的民眾。

另一方面,以色列全民年滿18歲就要當兵,以色列國防軍是全世界最有戰爭經驗的部隊。藍子律說,當兵的期間所受的考驗及磨練一輩子都用得到,因為軍人必須第一時間在巨大壓力下,做出迅速的判斷,這讓年輕人生命有很好的磨練。因服兵役緣故,年輕人在以色列都是20多歲才讀大學,經歷軍隊嚴格考驗,大學選修的課程更能貼近自己夢想與興趣。

「猶太人好議論,10個人可能就有11種不同的意見!」藍子律說,以色列的文化比較不拘小節(informality),不給標準答案,鼓勵更多的創意,而且以色列公司文化不像其他歐美跨國公司注重階層領導,而是平行領導,員工常直接找公司經營者溝通對話。記得他之前在美國跨國企業工作時,這間企業在全世界有10個研發據點,美國總裁說以色列員工最難搞,總對總公司的決定好發意見,雖然10次員工所提的意見,9次是錯的,但靠著那1次對的意見,卻使公司超越其他同領域競爭者,彌足珍貴。

「從失敗中學習,擁抱犯錯,就離成功不遠了!」藍子律指出,他觀察到大部分亞洲人都害怕犯錯,其實應去擁抱犯錯,這樣就更接近成功了。如同愛因斯坦面對失敗的坦然態度,他說:「我沒有失敗1,000次,只是有1,000個想法沒有成功而已。」而且因為以色列是個移民國家,由世界各國猶太人回歸組成,從企業到食物料理,以色列人沒有傳統包袱,處處可見新的創意。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報導)

以色列大學研究急性白血病 取得重大突破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最可怕的惡性癌腫瘤症之一。雖然今年較早時間有一些新療法在出現,但它們主要是與50至60年前開發的化療技術結合,仍然沒有治癒的把握。即使不少癌症已有突破性的新療法,過去40年來大多數白血病患者卻沒有更好的消息。

最近,有關研究終於有突破性發展。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醫學院Yinon Ben-Neriah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8月24日在科學期刊《細胞》(Cell)上發表研究報告,指他們已成功在實驗室利用老鼠研發出一種能治癒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生物製藥,且治癒率高達50%。

Ben-Neriah教授和負責有關研究的博士生Waleed Minzel均對有關研究成果欣喜若狂:「我們很高興觀察到這種戲劇性的變化。老鼠僅服用了一劑新藥,幾乎所有白血病症狀都在一夜之間消失了。」

白血病是由不正常的骨髓細胞所引致,異常增殖的骨髓細胞大量產生多種正常血細胞中幾乎不會產生的蛋白質,以及突變的異常蛋白質(癌蛋白),影響正常血液細胞的製造程序,使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的數目變得異常,減低患者的免疫力。至今開發出的生物癌症藥物主要攻擊單一種類的白血病蛋白,然而白血病細胞很快就能通過製造其他替代蛋白質避免藥物發揮效力,令部分耐藥性較強的白血病細胞得以存活、迅速再生並惡化病情。

有別於大多數現代抗癌藥物,Ben-Neriah教授團隊開發的新藥物就像集束炸彈一樣,可同時攻擊多種白血病蛋白,從而使有關癌細胞難以逃避治療。因此,新藥僅用一劑分量,就能實現一般需要服用三至四種單獨藥物才能達到的藥效,且不帶有雞尾酒療法帶來不堪忍受的副作用。另一個重要優勢是其剷除白血病幹細胞的能力,這是過往白血病未能治癒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國公司BioTheryX最近已透過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技術轉讓公司Yissum購得有關藥物專利,並打算與Ben-Neriah教授團隊合作,現正準備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申請批准,希望能在美國進行第一期臨床研究。

(來源:Medical XpressBreaking Israel News,2018年8月24及27日,潘意韻編譯報導)

禱告:求主向醫學界揭示更多奧秘,破解更多不治之症;又叫以色列繼續以頂尖科技祝福世界。

求主降恩雨:以色列旱情已持續五年

以色列正經歷持續第五年的旱災,令多個水庫乾涸,又導致農民難以生產農作物,連鎖效應更影響以色列的經濟。以色列能源部部長說:「沒有人想到我們會連續五年經歷旱災,即使我們有海水淡化系統,缺水情況仍然嚴峻。」

管理內蓋夫沙漠Kibbutz Ruhama農場的Ran Ferdman早前預測今年的蔬菜收成會比之前少:「這個冬季的降雨量減少,農場損壞加增,都會減低農作物收成,從而影響整體經濟。降雨量愈少,對耕作的損壞愈大,蔬菜產量變少,其他農產量也會下降。最壞的是會影響到乳品業,如果沒有足夠穀物供給乳品業,其標價便會因此上升。」

這幾年持續下降的降雨量也減少了加利利海的水量。即使以色列當局嘗試加強海水淡化系統以增加用水供應,但還是不足夠。早在今年1月,最需要依賴降雨量增加水庫存量的冬季,以色列官方已預料那是幾年來最乾旱的冬天。在現時這個酷熱乾燥的夏天底下,很多以色列人已開始為降雨量禱告,祈求雨水可以比過去幾年多。

有評論不滿政府減少了對市民發出的警告,提醒他們減少消耗存於水庫的用水,而非只依賴該五個在2005年啟用的海水淡化廠(此系統現時供應以色列四成食水)。當局於是在過去幾個月透過已更新的電視廣告,呼籲市民節約用水。

上月,財政部長Moshe Kahlon宣佈內蓋夫沙漠正面對旱災,他接受了關注旱情委員會的建議,撥款向因缺水而農作物受影響的農民提供救濟。當地農夫Ofer Moskovitz表示,自己通常每年會耕種多於一種農作物,但今年決定不種穀麥,只種牛油果。他說:「如果一天不給牛油果樹澆水,它們便會開始凋謝;一年不澆水的話,二十年來的心血便會付諸東流了。」

當地政府也在六月通過了一項議案,由來年開始將增加海水化淡量,修復泉源、河流的引流系統,以及把已淡化的海水注入加利利海。

(來源:Kehila News Israel,2018年8月7日,Hannah Lo編譯報導)

禱告:求掌管天氣的主在這個冬季在以色列降下大雨,以補充以色列的天然水源。

人工智能取代教牧工作? 學者:牧養不只是服務

思道平台於9月30日舉行「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教牧嗎?」講座,由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張國威、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信徒Radio So,以及思道平台召集人David Mui主講。會上討論人工智能(AI)取代教牧工作的可能性,指出AI現正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而科技其實已可造出酷似人類情緒反應的AI,未來將必對信仰以及人的價值產生衝擊。

思道平台召集人David Mui首先指出,從科技發展的角度而言,AI必定可以取替當前大部份教牧的不少工作。例如,只要輸入足夠的資料,就是以往的講章、曾研習之信仰課題、釋經資料等,AI就可以結集出一篇講章,質素更有可能比教牧自行撰寫的更好。事實上,AI並非必定是以「機械人」的形象出現,就像智能手機,也屬於AI的一種,故此AI早已深入人們的生活。AI之所以廣泛地被應用於商業中,是因為能助公司提升效率、改善產品或服務質素,並且降低成本。由於教牧工作沒有商業考慮,A I應用在這方面的經濟價值似乎不大。然而,AI的流行會令教牧更大挑戰性,因會友透過AI更能掌握釋經能力,與此同時亦會衍生靈性培養的問題。此外,AI亦可能會帶來不可預測的倫理問題。

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張國威則指出,AI在釋經上能做到清晰分析的功能,卻難以將經文具體地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場景。他表示,AI透過分析大量數據來給出答案,但若數據的本身存在盲點,得出來的結果就會錯誤。若有關聖經的資源太多,難以分辨哪些是正確的。至於AI是否會取代某些工作,例如教牧的工作,張認為某程度上取決於工作者是否有熱情,其工作的質素是否夠高。作為計算機科學學者,他會把AI視為工具。他又補充,現時的確有研究嘗試將不同的輔導及治療方法輸入到AI,用以回應不同的情緒需要,AI就像提供「客戶服務」可以應對不同問題。但他同時反思,教牧在牧養信徒時,是否只該提供「服務式」的回應呢?

在討論環節中,不少參加者都表示不同意AI能取代教牧的工作,原因是AI不能提供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且難以實踐信仰、回應當下處境。但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信徒Radio So相信,現時科技已可造出情緒反應跟人類極為相似的AI,表面上難以分辨真假。他指,當這種科投愈來愈普及,基督徒必須反思人本身的價值。

(記者陳淑安報道)

八號風球下的崇拜直播 -【文化守望者】專欄

直至8月底,今年香港已有四次八號颱風掠過,之前有兩次八號風球都是在當月第四個主日出現的,崇拜被迫取消。今年有少數的教會多了應變措施,不只是通知會友取消崇拜,卻利用臉書直播功能,將崇拜移至網上舉行,直播內容通常是講道。我知道有教會將講道錄音和程序表透過Whatsapp、電郵傳送給會友,雖然不能面對面,但各自仍可按相同程序在家裡舉行崇拜。

二三十年前,可有想過任何人都可以做直播?小教會的崇拜做直播,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成本十分高昂,誰會想到今天是免費服務。有一位網絡生意的朋友曾說,這一兩年大家都不敢妄動,因為還沒掌握到科技趨勢,只知道世界將進入一個沒有人能預計到的時代。科技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尤其是人工智慧的發展,難以預計!教會未來的形態,一樣難以預計!八號風球逼使崇拜暫停,威脅和困難卻促使一些人進行創新,利用科技在網上建立崇拜的空間。如果未來的教會走向分散式的細胞形態,科技可以如何派上用場呢?來想像一下吧,以下是我的狂想曲。

崇拜聚集的時間和地點每次都不同,由電腦分析大數據,計算出最安全的時間和地點,而且是最多人能夠參加的時間,又是所有人花最短交通時間的地點。身體缺席的人會以虛擬的立體視像出現,但有座位是給他們的,而且和真人現身的人自由交流。奉獻時,只需輸入密碼,金錢支付就立刻在專為基督徒設計的虛擬貨幣交易平台進行,一部分是支付給教會傳道人的薪金,可以在基督徒交易網上平台消費或投資。今天的崇拜,老信徒發現只有他和兩個弟兄姊妹不是虛擬的,他感到困惑,他似乎不能適應時代的改變,開始在想:什麼是教會?當所有外在的東西消失,什麼都沒有時,而那看不見的世界卻沒有被消失,而且比看得見的更真實。這一天,他感謝神,他似乎觸摸到真實。


文@黃少芬

內塔尼亞胡與習近平會面 宣佈建立全面夥伴關係

本年3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面,宣佈雙方建立創新全面夥伴關係。內塔尼亞胡在會面時表示,以色列可成為中國的「絕佳合作夥伴」。

內塔尼亞胡首先對習近平決定建立以中全面創新夥伴關係的做法表示感謝,稱此舉「對以色列來講是十分重要的決定」。他表示:「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而以色列在科技發展領域成績顯著,因而中以有合作空間……我們知道中國有偉大的科學家與實業家,(國家)能力強大,因此我們認為,以中可以通過共同合作,讓兩國人民乃至全人類的未來更加美好。」

習近平稱,中以建交25年來,雙邊關係總體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特別是近年來,中以創新合作有力推動了兩國關係持續向好發展。兩國建立創新全面夥伴關係將進一步推動中以創新合作,更好實現優勢互補,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好處。

習近平還表示,中以兩國要重點加強科技創新、水資源、農業、醫療衛生、清潔能源等領域合作,拓展兩國務實合作深度和廣度。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2017年3月)

禱告:以色列的命定是祝福列國,願中國因此蒙福,並認識以色列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