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作單身者的生命師父 -【家的韻律】專欄

我們的社會以為步入成年的年輕人都愛玩樂和獨立,而父母照顧幼兒也實在過於忙碌,家庭因而未能發揮培育年輕人踏入成年的功能。讓我們大感意外的是,雖然年輕人或會享受步入成年的自由自在,但倘若他們的家庭情況不甚理想,從兒童期進到成年期就容易感到無所適從,亦未能得著安穩的家庭環境所帶來的幫助。

我來自一個充滿關愛的家庭,我在家中是最年幼的,童年大部份時間都與比自己年長的人一起,人們常讚賞我表現得比實際年齡成熟,在人群中最年幼但不需最多的照顧,這也令我感到自豪。然而,我第一次抱著嬰兒到大學上課的那刻就感到相當狼狽。未有兒女以前,我和丈夫都沒有照顧孩子的經驗,雖然在以色列的街頭,間中會見到有人在兜售各類的顧問服務,但要掌握有用的育兒技巧,我們真的需要訓練和實習機會,我想到很多家庭定必像我們一樣,缺乏為人父母的生命師父。或許也是這樣的需要,孕育出一系列如「超級保姆」的真人秀節目來。學習如何養兒育女,觀看人家如何做,要比翻看有關理論的書本實在得多。

即使那些專門協助家庭的組織,也甚少展現他們自己的家庭,這是可理解的。家庭生活是凌亂不堪的,家長的缺點頃刻便會表露無遺。孩子在最不恰當的時候大發脾氣,在壓力下家長容易失去耐性,或父母雙方爭拗起來。不論是什麼原因,大部份父母都是從書本,而不是其他人身上學習親職技巧。雖然沒有人作過我們的生命師父,但我們願意將所學到的,傳授給願意認識的人,要向人傳遞持家之道,單身人士不是較其他人更適合的對象嗎?於是,我們只要有空,就邀請單身人士,甚或年青夫婦前來,有些單身人士會前來與我們共進晚餐,有些與我們同住數個月的時間。

當首次同住的訪客分享從我們身上學到家庭和管教子女的一切時,我們以為他們不過在是說客套話罷了,可不是嗎?我們當時的三個孩子,最大的不過四歲,三個這樣年幼的以色列孩子所帶來的「凌亂美」,對單身者來說不會是個好經驗吧!但當其他共住的訪客也給予相似的回應時,我們才明白到這些前來協助我們的單身者能從我們這個家庭獲益,正如我們也得到他們的幫助一樣。

現在孩子大了些,不再經常需要保姆,但我們仍維持開放家庭的傳統。我們鼓勵其他家庭也去尋找單身者,把他們「領」到家中,因為單身者開口要到別人的家是困難的。你不用為此開一個門徒課程,可以是一起用膳,或是讓他們看到你們如何生活和彼此相愛,這就已經是服事了!家庭為單身人士提供滋養心靈的良機,同時,他們的出現也為平淡的家庭生活帶來新鮮感,叫你們樂在其中。


作者Shani Ferguson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以色列彌賽亞信徒敬拜主領,熱衷祈禱及家庭牧養。她和丈夫Kobi在耶路撒冷領導耶穌以色列(Yeshua Israel)以及以色列藝術家啟動」事工,讓以色列藝術家和音樂家聚集,敬拜,培育和擴展恩賜。他們5個孩子現居於耶路撒冷。

美調查指青年信徒自覺準備好福傳 但行動審慎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當地千禧世代活躍信徒自覺準備好傳福音,但近半人某程度上認同「不應該向其他宗教的信徒傳福音,然後期望他人終會改信自己的信仰」。

調查由美國啟發課程委託研究機構巴納(Barna Group)於去年五月進行,訪問兩組各約一千名成年人,一組受訪者是認為信仰重要且於之前一個月有上教會的基督徒,另一組則為已不上教會、有其他信仰或無信仰的人。基督徒的一組中,九成半以上受訪者都相信為耶穌作見證是信仰的一部分,逾九成認為信主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好的事,而其中稱為「千禧世代」的二十至三十四歲信徒更是最覺得自己準備好與人分享福音的一群,超過七成人認為別人問起有關信仰的問題時知道怎樣回答,另有73%覺得自己有傳福音的恩賜,比例較其他世代(X世代、嬰兒潮和長者)的基督徒更高(56%-66%)。

不過,巴納指許多千禧代信徒不懂怎樣實踐福音使命。四成七人認為,向其他宗教的信徒傳福音,然後期望他人終會改信自己的信仰,某程度上是錯的。巴納認為,千禧世代信徒平均有四名近親信奉其他宗教,嬰兒潮信徒平均只有一個異教近親,令千禧代在談論屬靈事情時比年長信徒更留意文化敏感度。巴納早前另一調查指出,六成半千禧世代信徒認為,今時今日與人分享自己的信仰較以往更容易冒犯他人。

巴納主席David Kinnaman指,調查顯示基督徒須加強對信仰中某些方面的信心,例如要確信向人傳福音是好的、福傳值得我們花時間、心力和投資進行。我們亦必須向年青一代信徒,特別是高中和大專信徒傳遞堅毅的信仰,因為信徒流失是真實的問題,對整體傳福音環境亦會造成「寒蟬效應」。不再上教會的信徒對非基督徒有何影響尚未可知,但他們帶來的「反福傳」打擊是不能輕忽的。他表示:「這個世代強調『你做你的』和『不要批評他人的人生抉擇』,也強調主情論和感覺為先,要培養深刻、穩定和堅毅的基督教信念並不容易。傳福音從來不只關乎拯救未得之民,也是要提醒我們這是重要的、聖經是可信的,以及耶穌可以改變一切。」

(來源:研究機構巴納網站,2019年2月5日,文奴編譯報導)

禱告:願主賜這世代的信徒勇氣和智慧,在多變多元的世代中作祂的見證。

以色列大使游亞旭: 跳出框架、增強國力的教育

由全國禱告網絡主辦的牧者聚集於12月10-11日在台北基督徒聚會舉行,邀請以色列駐華大使游亞旭先生(Representative Mr. Asher Yarden)擔任講員。會中他以「猶太人及以色列教育」為主題指出,台灣與以色列的處境相似,需要強大的腦力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同時也分享猶太人教育的特色。

游亞旭表示,妥拉很重視教育,或許是因為在過去大流散的歷史中,猶太人沒有與當地人民同樣的機會與權利參與工作,因此除了侷限的謀生管道,猶太人將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在學習及教育下一代。「聖殿兩次被毀,2千年來被放逐世界各地的經歷,在世人來看是悲劇;反而使我們更看重教育的重要,發展出猶太人的教育體系!因此,在我們的文化中,教育與學習的價值遠超過財富;對父母而言,兒子能成為拉比,其重要性遠超過成為卓越的商人!」猶太人讓小孩從3歲開始就接受非正規的教育、教導,因此從小就培養了渴望學習的精神,成為個人及國家的祝福。

游亞旭也談及亞洲文化與猶太文化的差異:第一,對失敗的觀念。他指出,在猶太(以色列)文化中,他們接受失敗是自然的,以更積極的態度看待失敗。因為期待成功,所以對於成功過程的諸多失敗,他們欣然接受。這個觀念從父母、老師到軍中領袖,都如出一轍。

第二,對權柄的觀念。他解釋以色列人看重內在超過外在的形式,「我們不過份著重形式。同樣地,如果我對父母、師長不存在『權柄』、『懼怕』,我可以更自在的發揮!」他說,以色列老師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觀點、挑戰老師;而作為父母、部隊上司也有同樣的認知,即使自己年紀較長、經驗較多,也不代表更厲害、懂得更多。同時,猶太人強調「思想自由」與「挑戰權威」,其中挑戰權威不等於悖逆權威。特別是「對的問題比對的答案更重要。」例如海水淡化技術及滴灌技術的發明,都是跳脫框架去找答案。而這樣的訓練是從幼稚園就開始進行,這樣深根的思維啟發孩子願意不斷的學習。

全國禱告網絡總幹事劉玉霞牧師回應表示,以色列人身體力行、活出舊約,不但確實在生活中活出他們的信仰,並且關心全世界。這是非常值得教會、基督徒效法並落實的信仰原則。

 

(台灣國度復興報訊)

國度1分鐘(66) – 光明節/修殿節 Hanukkah

+按圖放大

光明節

獻上自己,成為明光

修殿節/光明節(Hanukkah),又稱為光明節,字面含意是Hanukkah有「獻上、奉獻」的意思。它並非神在利未記所命立的七大節期之一,而是為了紀念猶太人戰勝褻瀆聖殿的敘利亞人,光復耶路撒冷並重新奉獻聖殿給神,而燈油神蹟地燃燒了八天的事件。

聖經記載:

在耶路撒冷有修殿節,是冬天的時候。耶穌在殿裏所羅門的廊下行走。(約 10:22-23)

時間:

猶太曆基斯流月第25日至提別月第2日,為期八天。

(2018年12月2日黃昏後-10日黃昏前;2019年12月22日黃昏後-30日黃昏前)

節期起源:

  • 主前165年,以色列地受敘利亞王朝安提阿古.伊比法尼(Anti-ochus IV Epiphanes)的統治,他強制推行希臘文化,禁絕猶太信仰、廢除祭司,褻瀆耶路撒冷聖殿
  • 當時有位祭司哈斯摩尼的馬他提亞(Mattathias Hasmonean)拒絕向異教獻祭,他的兒子帶領猶太人起義,攻克耶路撒冷、恢復及潔淨聖殿,於基斯流月第25日重新獻殿,一共八天,補正了因敘利亞佔領期無法慶祝的住棚節,因此稱為修殿節。
  • 相傳猶太人點燃聖殿中那盞「永不熄滅之燈」時,燈油只夠一天燃量,而重製燈油需時八天。一個倍增的神蹟發生,燈油一連燃燒了八天,因此修殿節亦稱光明節。光明節燈台有有九支燈盞,比一般金燈台(menorah)七支為多。
  • 哈斯摩尼家族被猶太人稱為馬加比(Maccabees)家族。馬加比希伯來文意為「一群鐵鎚」,因為他們好像戰鎚般重擊敵人。在他們的帶領下,猶太人最終獲得短暫的獨立,史稱「哈斯摩尼王朝」。

光明節的屬靈意義:

  1. 重新獻上聖殿
    當時猶太人重新清潔聖殿奉獻給神,今日,神已揀選我們的身體成為聖靈的殿,所以我們應獻上自己,成為神榮耀的居所。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12:1-2)
  2. 宣告祂是行神蹟的神
    原本只夠燃燒一天的燈油,卻神蹟地點燃了八天,今天我們也要倚靠神做更大的事。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裏去。」(約 14:12)
  3. 在黑暗中發光
    神興起了一群得勝的餘民在敵人的壓迫下興起發光,提醒猶太人要持續為信仰爭戰。今天我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將亮光帶入黑暗之地。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太 5:14)
  1. 讚美和快樂的日子
    紀念神的手曾幫助猶太人得勝,今天也繼續幫助和保護相信祂的人。
  1. 學習屬靈爭戰
    因著「一群鐵鎚」,祭壇得以重建。今天,我們面對屬靈爭戰,也要奮力攻破仇敵的營壘
    「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林後10:4)。 

參考資料

  1. 《解讀猶太曆月份與節期》—大衛會幕禱告中心編著,以琳書房出版,127-131。
  2. 《聖地.com》—高爾文著,大使命基督徒團契出版,189-190
  3. 《猶太信仰之旅》—魏道思拉比著,聖經資源中心出版,235-240
  4. https://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history-and-overview-of-the-maccabees

國度1分鐘(65) – 領袖突破限制的關鍵與榜樣

+按圖放大

領袖突破限制的關鍵與榜樣

極限向我們顯明了當下的狀態,顯明我們需要成長的領域。當一位領袖的生命達到極限,事工便會停滯不前。因此,領袖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去突破極限,回應呼召。

「……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 4:13)。

 

領袖的5方面極限及突破建議

  1. 屬靈極限

失望、問題、沉重的工作及責任會不斷打擊領袖的熱誠,削弱他們的靈命

建議:領袖需要定期在神裡面被復興,更多禱告、重燃愛火

  1. 體力極限

缺乏良好的體力,無法持續配合沉重的工作量。身體是聖靈的殿,缺乏休息令聖靈擔憂。

建議:領袖要作息定時,保持充足睡眠、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運動。

  1. 情緒極限

使人不信任人、發脾氣、喜怒無常、情緒低落、心力交瘁

建議:常常寬恕得罪我們的人,給予自己安靜的時間,讓神的愛充滿內心

  1. 精神極限

把應該忘記的事記著,應該記著的事忘掉。常常與過去的危機和擔憂鬥爭,著眼於負面事物,活在沮喪中,無法集中精神

建議:把憂慮卸給神,同時不斷成長以承載新事物

  1. 社會極限

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能面對關係的衝突

建議:提升社交的預先定下一些守則去處理某些處境,擴大社交圈子

 

耶穌終極領袖的榜樣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約13:15)
「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為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前2:21)

  1. 謙卑

領袖放下自己慾望和權利,傾注自己生命去服事他人
「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

領袖服事他人,越過自己的感受
「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 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太23:11-12)

  1. 捨己

領袖要天天對自己死
「弟兄們,我在我主基督耶穌裏,指著你們所誇的口極力地說,我是天天冒死。」(林前15:31)

領袖背起十字架,交換神的榮耀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路9:23)

  1. 順服神

領袖要順服聖靈
「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太4:1)

領袖決意跟隨神的意思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太26:39)

 

(資料內容:《你就是領袖》,菲爾平格著著,Attributes Publishing)

【Kingdom LIFE】醫學界「華生」破奇案 高舉神是創造主

「微生物科屬於一個特別的範疇,每一日都有新挑戰出現,如同查案去找出真兇一樣,我覺得太有趣了。」擁有醫學界「華生」之稱的瑪麗醫院科學主任主管(微生物學部門)陳漢坤博士這樣形容自己工作。作為一個基督徒科學家,他手作的雖不是與傳道直接相關,卻在自己的領域裡默默委身,為神而作,挽救生命。

失敗只是過程

「神很有趣,祂選擇讓我走進微生物這個學科。我是一個沒有信心的人,很多時候遇到困難我會選擇停下,或者放棄。但奇怪的是,我的工作,其實失敗是很常見的結果。」陳漢坤形容,他每一日的實驗,可能要做100次才會有1次的成功,似乎是常常處於失敗的狀態。但神卻很奇妙,當他越沒有信心,祂越是將他放在那個需要突破的位置,讓他了解什麼是失敗。「以前我覺得失敗是神在玩弄我,為何別人做到我做不到,很氣餒。現在我有了新的想法,在經歷了這麼多的難關之後,如果我沒有從事這份工作,我未必能走到今天。失敗是一個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要在失敗中成長。」陳漢坤慢慢學會了這種想法,就轉換心態,其實每一次的失敗都是一個經驗,幫助自己去做得更好,其實向成功更近一步。

出新招破奇案

2015年7月,瑪麗醫院爆發毛黴菌,導致6名病人受感染,其中2人死亡。由於病人分散不同部門及病房,彼此應無接觸。當時首先是團隊領袖袁國勇教授發現有些不妥之處,突然之間同時有很多人有相同病症,覺得很奇怪,於是決定立案尋找播毒源頭,查明真相。他找來了陳漢坤等幾位科學主任做一些技巧性的檢測。毛黴菌對於移植病人,那些免疫系統受到抑壓的人會有很大影響。碰巧瑪麗醫院是香港最大的移植中心之一,所以毛黴菌的出現使病人受感染的機率非常高。

「要找到毛黴菌的來源,就需要檢驗衣服,床單,尋找相同的樣本。如何斷定是同樣的毛黴菌,就需要我們的技巧了。」當時情況是很緊急的,陳漢坤在放假期間半夜被急召回醫院開會。為了核實其他醫院是否有相同的問題,當時整個醫管局轄下醫院的衣服,被單全都送過來給他們化驗及檢測。面對成千上萬的標本,陳漢坤需要通宵去做這些標本的檢測。為了應付這些大量的檢驗,用以前的常規方法就太複雜了,於是就使用了陳漢坤正在研究的新儀器和技術去做。本來需要3-4週才能完成的檢測,在1-2晚就完成所有標本,大大提升速度,並且確定源頭是深灣洗衣房,經採取環境樣本檢測證實,洗衣房需即時關閉,破案神速。

團隊合作無間

「神為我配搭了一個很好的團隊,成員基本上都是基督徒。他們大多數是醫生,醫治病人是他們的專業,但要做化驗或者技巧上的工作,就由我親自操作,我們形成了很好的配搭。」當中有趣的是,其他醫院也有微生物學部門學科主任這個職位,但他們通常都是在實驗室做管理工作,並不會像陳漢坤做查案形式的事情,去到現場,像偵探一樣尋找蛛絲馬跡。陳漢坤很感恩,他的團隊和領袖帶領他們去尋找源頭,只是為著幫助別人,因為原本只需要報告醫管局就可以了。「碰巧我也很喜歡做這樣的工作,不會因為工作量突增就埋怨。我覺得都是經歷,沒試過不知道自己行不行,臨場的壓力令我想到如何用自己學到的東西幫助社會解決問題。」

科學家高舉造物主

很多人的印象中,讀科學的人通常會覺得與神有衝突,但陳漢坤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去肯定神的創造奇妙。「很有趣,我在讀博士時,就有學習微生物的進化這一科。微生物在遠古時候已經出現,其中一個內容是計算微生物的進化速度,所以我知道一隻微生物大概要用多少年的時間,才會進化到某一個層次。如果要說這麼多物種沒有一個造物主去創造,而是由一個偶然性的機率進化出這麼多種的生物,是解釋不通,真要計算,也不是人類歷史可以計算到的。」陳漢坤又分享,用科學的理論去想,也是這樣的結論更合理,但更深一層的意義是愛,神的愛,人的愛是很難用科學去解釋的,那種看不見的感動,就已經超過了科學可以解釋的範圍了。

 

(記者莫嵐報導)

人工智能取代教牧工作? 學者:牧養不只是服務

思道平台於9月30日舉行「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教牧嗎?」講座,由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張國威、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信徒Radio So,以及思道平台召集人David Mui主講。會上討論人工智能(AI)取代教牧工作的可能性,指出AI現正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而科技其實已可造出酷似人類情緒反應的AI,未來將必對信仰以及人的價值產生衝擊。

思道平台召集人David Mui首先指出,從科技發展的角度而言,AI必定可以取替當前大部份教牧的不少工作。例如,只要輸入足夠的資料,就是以往的講章、曾研習之信仰課題、釋經資料等,AI就可以結集出一篇講章,質素更有可能比教牧自行撰寫的更好。事實上,AI並非必定是以「機械人」的形象出現,就像智能手機,也屬於AI的一種,故此AI早已深入人們的生活。AI之所以廣泛地被應用於商業中,是因為能助公司提升效率、改善產品或服務質素,並且降低成本。由於教牧工作沒有商業考慮,A I應用在這方面的經濟價值似乎不大。然而,AI的流行會令教牧更大挑戰性,因會友透過AI更能掌握釋經能力,與此同時亦會衍生靈性培養的問題。此外,AI亦可能會帶來不可預測的倫理問題。

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張國威則指出,AI在釋經上能做到清晰分析的功能,卻難以將經文具體地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場景。他表示,AI透過分析大量數據來給出答案,但若數據的本身存在盲點,得出來的結果就會錯誤。若有關聖經的資源太多,難以分辨哪些是正確的。至於AI是否會取代某些工作,例如教牧的工作,張認為某程度上取決於工作者是否有熱情,其工作的質素是否夠高。作為計算機科學學者,他會把AI視為工具。他又補充,現時的確有研究嘗試將不同的輔導及治療方法輸入到AI,用以回應不同的情緒需要,AI就像提供「客戶服務」可以應對不同問題。但他同時反思,教牧在牧養信徒時,是否只該提供「服務式」的回應呢?

在討論環節中,不少參加者都表示不同意AI能取代教牧的工作,原因是AI不能提供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且難以實踐信仰、回應當下處境。但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信徒Radio So相信,現時科技已可造出情緒反應跟人類極為相似的AI,表面上難以分辨真假。他指,當這種科投愈來愈普及,基督徒必須反思人本身的價值。

(記者陳淑安報道)

被人欺負毫無界限嗎? -【請教拉比】專欄

馬太福音5:39-42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這是舊約聖經的教導嗎?在這些經文中耶穌教導我們毫無界限嗎?很多非基督徒視之為軟弱。那麼界限在什麼時候是必須的呢?

拉比回答:

這些經文緊接著就是登山寶訓,是將對律法的屬靈含義和條文規定進行了對比。正如馬太福音5:11-12﹕「人若因我辱駡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譭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這些經文講的是當你遇到不公的待遇時,如何用敬虔的方式應對!聖經在此並非不讓你去保護自己或聰明行事,而是設立指導方針來告訴我們如何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後續的經文更列舉了多種情況和衝突。這裡主要的原則是:「將這個處境和這個人挽回的最好方式是什麼?」

馬太福音5:38提到:「你們聽說: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一般人的理解就是當有一個人讓你失去了一隻眼睛,你就有權利讓他們也失去他們的眼睛。但是耶穌明確的表示,不要抵抗或報復傷害你的人。另一種更好的翻譯版本是:「如果一個人導致另一個人失去了他的眼睛,那麼那個使另一個人失去眼睛的人應用任何可能的方式,以自己眼睛來幫助那位失去眼睛的人。」兩個失去眼睛的人都沒有獲得任何好處。神的方式總是會改善處境,而並非因受傷的回應或報復而使處境更糟糕。如申命記32:35-36所說:「耶和華說﹕伸冤在我……」

馬太福音5:39繼續說道:「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這些經文涵蓋你面臨所有挑戰時,你應具備的屬天國的行為舉止,並且再次以衣服為例重申了一遍,涵蓋你信仰所面臨的所有環境。這些經文是說,你要願意接受因信仰帶來的後果

舉個例子,在使徒行傳23:1-3:「保羅定睛看著公會的人,說:弟兄們!我在神面前,行事為人都是憑著良心,直到今日。」大祭司亞拿尼亞就吩咐站在他旁邊的人打他的嘴。保羅對他說:「你這粉飾的牆,神要擊打你!你坐堂為的是按律法審問我,你竟違背律法,吩咐人打我嗎?」保羅在挨打時的回應不是被動的,也不是復仇和反動性的。他是根據已經記載的神的話來回應,儘管他人違背律法打他的臉,保羅並沒有在身體上進行報復,保羅按照耶穌在多次場合中所說的話進行了回應。不用說,保羅是很沮喪的,但他的回應卻是根據聖經 ,以弗所書4:26﹕「生氣卻不要犯罪。」


文@Ari Sorko-Ram (作者是以色列彌賽亞猶太人運動的重要領袖,也是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精於教導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