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內瑞拉人道危機 亟需禱告尋求公義

委內瑞拉通脹嚴重,全國生活必需品缺乏,陷入人道危機,數百萬人成為難民,情況令人關注。總統馬杜羅建立了前總統查韋斯的偶像崇拜,並拒絕國際人道救援物資入境。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3百多萬委內瑞拉難民已因為政治貪污、暴力及嚴重貧困等原因逃離家園。當地2017年的調查發現,8成受訪表示食物不足,9成人表示負擔不起日常食物所需,要餓著入睡。201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現委內瑞拉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14%,通貨膨脹率達2,400%。

隨著嚴重的通脹,越來越多人無法負擔生活必需品。委內瑞拉無力從國外進口食品或藥品。當地醫生表示,麻疹兒童人數激增,越來越多的人感染瘧疾、登革熱、腹瀉、皮膚病和呼吸道感染。

據國際宣教理事會(International Mission Board)的當地宣教士表示,馬杜羅創造了一個邪教組織,高舉前總統查韋斯為「永恆的指揮官」,使查韋斯的墓地成為禮拜和祈禱中心,又在總統府舉行祭祀儀式紀念查韋斯。國際宣教理事會的報告指當地官員參與猖獗的偶像崇拜、泛靈主義、巫術和唯物主義。

1月底,反對派領袖瓜伊多(Juan Guaidó)自行宣誓為臨時總統,獲五十多國承認。歐美數十國聯合呼籲總統馬杜羅下台,但馬杜羅不單不讓步,2月初更阻擋國際人道救援物資入境。美軍飛機將幾公噸的人道救援物資運抵庫庫塔(Cucuta),但委軍卻阻止救援物資入境。馬杜羅稱這些物資並沒有必要,只是政治噱頭:「委內瑞拉從來不是乞丐的國家」,漠視絕望中的委內瑞拉人的需要。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回應指:「馬杜羅政權必須讓救援物資到達人民手上。」

2月2日,全國各地爆發示威,敦促馬杜羅下台。2月23日,示威者企圖破壞政府封鎖,以獲取食品和醫療用品,與軍方爆發衝突,造成4人死亡,數百人受傷。據《英國衛報》報導,60名邊防警衛已經變節逃到哥倫比亞,拒絕效忠馬杜羅。

關注局勢的教會可以捐錢或捐助救援用品,資助當地機構改善衛生,減少危險的傳染病,並解決被迫遷移的根本原因。基督教救援組織撒馬利亞救援會(Samaritan’s Purse)邀請教會為委內瑞拉被困和挨餓的人們祈求神的保護,並禱告馬杜羅辭去總統的職務。

 

(來源:CBNChristian Headlines,2019年2月18及27日,Vasco Lam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邪惡的政權被挪去,委內瑞拉人民得到救援。

以色列大使游亞旭: 跳出框架、增強國力的教育

由全國禱告網絡主辦的牧者聚集於12月10-11日在台北基督徒聚會舉行,邀請以色列駐華大使游亞旭先生(Representative Mr. Asher Yarden)擔任講員。會中他以「猶太人及以色列教育」為主題指出,台灣與以色列的處境相似,需要強大的腦力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同時也分享猶太人教育的特色。

游亞旭表示,妥拉很重視教育,或許是因為在過去大流散的歷史中,猶太人沒有與當地人民同樣的機會與權利參與工作,因此除了侷限的謀生管道,猶太人將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在學習及教育下一代。「聖殿兩次被毀,2千年來被放逐世界各地的經歷,在世人來看是悲劇;反而使我們更看重教育的重要,發展出猶太人的教育體系!因此,在我們的文化中,教育與學習的價值遠超過財富;對父母而言,兒子能成為拉比,其重要性遠超過成為卓越的商人!」猶太人讓小孩從3歲開始就接受非正規的教育、教導,因此從小就培養了渴望學習的精神,成為個人及國家的祝福。

游亞旭也談及亞洲文化與猶太文化的差異:第一,對失敗的觀念。他指出,在猶太(以色列)文化中,他們接受失敗是自然的,以更積極的態度看待失敗。因為期待成功,所以對於成功過程的諸多失敗,他們欣然接受。這個觀念從父母、老師到軍中領袖,都如出一轍。

第二,對權柄的觀念。他解釋以色列人看重內在超過外在的形式,「我們不過份著重形式。同樣地,如果我對父母、師長不存在『權柄』、『懼怕』,我可以更自在的發揮!」他說,以色列老師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觀點、挑戰老師;而作為父母、部隊上司也有同樣的認知,即使自己年紀較長、經驗較多,也不代表更厲害、懂得更多。同時,猶太人強調「思想自由」與「挑戰權威」,其中挑戰權威不等於悖逆權威。特別是「對的問題比對的答案更重要。」例如海水淡化技術及滴灌技術的發明,都是跳脫框架去找答案。而這樣的訓練是從幼稚園就開始進行,這樣深根的思維啟發孩子願意不斷的學習。

全國禱告網絡總幹事劉玉霞牧師回應表示,以色列人身體力行、活出舊約,不但確實在生活中活出他們的信仰,並且關心全世界。這是非常值得教會、基督徒效法並落實的信仰原則。

 

(台灣國度復興報訊)

東方冥想與聖經默想大不同 宣教士警告 冥想向仇敵敞開大門

美籍宣教士Rosilind Jukic撰文闡述6項聖經默想和東方冥想的分別。文章以「不要墮入新紀元活動的圈套」為題,並指「除了聖經默想之外,參加任何形式的冥想都會向仇敵敞開大門」,警告信徒不應接觸任何涉及敬拜別神的活動。

Rosilind指出,不少基督徒視作減壓運動的瑜伽、禪修等各種巧立名目的冥想方式,皆起源於新紀元活動(New Age)及東方冥想。她引用申命記12章29-32節,指出分辨兩者之重要:「每當我們將基督教紀律與任何其他宗教活動混淆,我們就會激怒神。神在舊約中多次指出自己是『忌邪的神』,並命令信徒保持聖潔,不讓別的宗教習俗玷污我們對神的敬拜。因此身為基督徒,我們日常生活中若有任何活動在本質上並不能榮耀我們的主,而是敬拜別的神,我們應該立即拒絕,並將之從我們的生活中剔除。」

Rosilind列出了東方冥想與聖經默想不同的6個特質:

  1. 東方冥想僅倒空人的心思;聖經默想卻是以神的話語填滿人空虛的心靈。
  2. 東方冥想以自我為中心,透過控制呼吸、身體感覺及情緒,最終達致自我實現及驕傲,使焦點離開神;聖經默想以神為中心,使人不再專注於自己,重新將焦點校正向神。
  3. 東方冥想以緩解壓力為目標,然而生命中的壓力來源:擔憂、恐懼、完美主義等,皆源於人的驕傲;聖經默想則操練信徒謙卑自己,在各種環境中與神同行。
  4. 東方冥想令人自以為可以藉自身的能力取代神;聖經默想則提醒信徒,神是全能的,祂掌管一切,神的心意必定成就。
  5. 東方冥想通過「與神合一」,即尋求更高層次的意識或改變意識狀態,逃避壓力與現實。聖經默想卻面對現實,藉着聖靈超自然的力量,帶領人克服生活中的試煉困難。
  6. 東方冥想通過使用大氣、物體、靜默,呼吸技術等方式操縱環境和氛圍,使人能夠進入冥想狀態,從而帶來心境的平和;聖經默想卻超越環境,信徒能藉著禱告直接與神對話,隨時隨地思想聖經中的應許、憑信交託,將平安帶進心中。

Rosilind又引用約書亞記1章8-9節解釋,信徒應讓聖經默想成為每日的生活習慣:朗讀聖經,挑選經文對自己重複默念,晝夜思想經文對個人生命的意義,嘗試將經文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謹守遵行。「當我們將聖經默想視作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生命會被轉化。」

文章於9月中上載於Rosilind Jukic個人網站,後於10 月初獲媒體轉載。

(來源:Charisma News,2018年10月10日,潘意韻編譯報導)

禱告:主賜信徒智慧及洞察力,使我們懂得時刻警醒禱告,免得陷入仇敵的迷惑。

美調查:信徒讀經傾向捨難取易 「無法應用於日常生活」成障礙

美國聖經及基督教書籍出版商Crossway今年1月進行調查,訪問了6,000位有穩定讀經習慣人士。結果於7月底公佈,數據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讀經時傾向捨難取易,情況令人關注。

調查詢問受訪者認為聖經中那些篇章最困難,高達45%回答是舊約先知書,舊約其他部分(摩西五經、歷史書、詩歌書),亦有約10%受訪者認為艱深。上述數據反映受訪者的讀經習慣,傾向捨難取易。頻繁閱讀舊約的人數不足一成,而受訪者認為較淺白易懂的新約福音書、歷史書(約20%)及使徒書信、啟示錄(約30%),則有更多人選擇閱讀。

負責調查機構Crossway在檢視有關數據時亦勸諭:「雖然研讀聖經中較艱深的部分具挑戰性,但信徒應嘗試花時間閱讀聖經所有篇章,並相信經上每個部分都是神所啟示的、在聖經中都非常重要。」

除此以外,調查列出四項讀經最大障礙,包括:時間不足、缺乏動力和紀律、害怕讀經及難於將聖經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調查同時詢問受訪者在一天中那些時間讀經,最多人選擇在早上讀經,他們在一個月內持續讀經的日數(約24天)亦最多。

另一方面,調查發現54%受訪者會在讀經的同時寫日誌,最多人選擇在日誌中反省經文字面上的意義(約80%)及寫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約70%)。

(來源:Crossway,2018年7月22日,潘意韻及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 求主賜下更多智慧和啟示,使信徒能將聖經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培靈奮興會2018 信靠耶穌 行出使命門徒人生

一年一度的「港九培靈研經會」於今年8月1至10日舉行,主題是「榮耀的人生」,一連十晚的奮興會由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陳世欽牧師主講「使命門徒的人生」,指出信徒在信仰、生活及使命這三方面應如何結合及落實,行出真正使命門徒的生命。

重思信靠耶穌的意義

在信仰方面,陳世欽牧師指出,第一個重要信仰意義:「信靠耶穌」是一個有要求的選擇。保羅在歌羅西書2章6節說:「你們既然接受耶穌基督就當遵祂而行。」基督徒的信仰是有要求的,要放下自我,接受耶穌,認識耶穌是我們的拯救,認識祂是絕對獨一,是全能的,是有王權的。其次,基督徒的信仰是有規則的。信徒生命要生根於神,然後用祂的話建造,與祂建立堅固的信心與關係,無論生活順逆都要感恩。另外,基督徒的信仰是有考驗的,在信仰的路上要持續分辨及持守真理。

活出不再一樣的生命

在生命方面,陳指出,信靠耶穌的人,就是新造的人,「新」強調的就是要把基督裡不一樣的生命呈現出來。保羅在歌羅西書3章3節刻意強調「你們已經死了」,就是說信徒要實現不一樣的生命,首先是走出昨天的捆鎖,放棄過去的生活方式,從罪中得著釋放。接著,陳強調信徒的生命當「求」和「思念」上面的事。意思是,得著基督好像得著至寶,天天思念祂,每一個生命的時刻都需要主,這樣的生活就是履行今天的責任。最後,信徒的生命要擁抱明天的盼望。就是仰望耶穌基督的第二次再來,祂將要施行公義的審判,任何的不公、不義都將要過去。這個盼望讓我們在任何困難中抬起頭仰望耶穌,令我們擁有不再一樣的生活。

門徒的使命人生

使命方面,陳指出將信仰、生命、使命結合並落實的重要性,「信靠耶穌基督就是刻意天天走進人群,把聖經信仰的價值觀在與人建立關係當中將耶穌活現出來,而且是帶著使命,讓人在我們身上聽見、看見、感受並信靠耶穌。信仰強調的是關係。關係必須要在現實生活中呈現,所以信仰涵蓋生活每一個層面。要將耶穌基督帶入我們的信仰、婚姻、家庭、職場、社交生活,走進人群、走向世界,完成耶穌基督交托給我們的大使命。這就是一個榮耀神的人生,不單只停留在教會中讚美、敬拜、團契、服侍神。」

陳引用使徒行傳1章8節及馬太福音28章「大使命」的經文,指出實踐使命的第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必須與基督有個人生命關係。「我們與基督有沒有個人生命的經歷?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一定要從『認罪悔改』開始,從舊約到新約都是如此——承認生命中的軟弱、罪惡與破口,承認我們與人的關係軟弱和破口,最終承認與愛我們的神之間的軟弱與破口,認罪悔改。」認罪會帶來和好與復興。

第二,必須刻意落實跨文化的差傳,因為神的心意是萬國萬民。陳指出,華人在差傳上不要只留意華人的龐大人口,估計到了2020年,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而世上的75億人口中,有17億是穆斯林,有11億是印度教徒,有3億多是少數民族,這30多億的人口都是福音未得之民。他說,「今天神把世界帶到香港。你看見嗎?」他指出弟兄姊妹即使在香港生活,也有不少跨文化的差傳機會,例如港人喜歡外遊,會否在旅程中關注一下其他族群屬靈情況和需要,或是向本地50萬的外藉家傭(菲傭、泰傭、印傭)傳福音等。

第三,亦要必須謙卑大膽依賴聖靈大能,「耶穌從來沒有讓你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傳福音,因為福音和差傳本身就是一場屬靈爭戰,全然不在於我們有多少人才,關鍵在於『當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陳牧師指出「要繼續強調聖靈的能力;至於聖靈能力的彰顯是怎樣的形式,那就在乎聖靈的主權……聖靈能力的彰顯,與我們降服主的主權是成正比的,我們看初期教會的發展便會發現,我們越多放下自己,聖靈越多給我們感動。」在依賴聖靈大能上,定要順從耶穌基督,不可靠自己,將「把自己交在祂手中」,就如彼得,悖聽到耶穌吩咐他下網,即使他理性知道進入「水深之處」根本不可能打到魚,但他順從耶穌基督,因此經歷神的能力,「他(彼得)願意順從,神就使用他。」

最後,在履行使命上,要單純信靠並抓信神的應許。「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徒1:11)。陳指,每個跟隨耶穌的門徒都確定相信耶穌基督必再來,這也是初期教會走出去的動力。因為祂必再來,就對信仰生活產生了迫切感和肯定感,令弟兄姊妹工作的機會不多,搶救人靈魂的時間也不多,要勇敢向前,把握機會。

 

(記者王麗媚報導,部分內容摘自「港九培靈研經會」網頁)

研究發現:聖經比咖啡更適合開展每天的生活

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委派研究組織巴納(Barna Group)進行了《2018年度美國聖經使用狀況研究》,訪問了二千多名美國成年人。結果發現,61%「以聖經為中心」的人認為聖經比咖啡更適合用作開展每天的生活。

美國聖經公會總幹事彼得森(Roy Peterson)指出:「許多美國人意識到,雖然咖啡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暫時性的能量提升,但只有改變生命的聖經信息,才能帶來持久的盼望和平安。聖經為今日的恐懼、挑戰和掙扎提供了切合時代的智慧。」

2018年度的研究不單評估美國人閱讀聖經的頻率,更研究這對他們的選擇、人際關係、靈性及道德層面的影響。研究按照聖經在受訪者生活中的參與程度(聖經參與度)分組:「以聖經為中心」佔9%,「經常與聖經互動」佔17%,「對聖經友善或中立」佔20%,其餘54%為「不與聖經互動」的人。研究發現,聖經參與度越高,越有可能感受到以下情況:渴望更多閱讀聖經;相信「聖經包含了一個人過有意義的生活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認為聖經對美國社會影響力太小;相信聖經比美國憲法為更重要的道德結構;美國的道德和價值觀正在變差。

另外,閱讀聖經也對生活有正面影響。在「每個月至少讀聖經一次」的人中,56%表示他們更願意持守信仰,54%表示他們更願意向其他人展現愛心,42%在時間、精力和財力上更加慷慨。

關於恐懼與盼望,4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比過去更加恐懼,特別是女性(47%)和千禧一代(49%)。相反,聖經明顯地改變了其讀者的生活,41%的受訪者覺得閱讀聖經時感到平安;而在「經常與聖經互動」的組別中,62%的人表示他們的恐懼水平在過去五年沒有增加。另外,81%的美國人對未來有盼望,其中78%「以聖經為中心」的人有盼望,比「不與聖經互動」的組別只有24%高出許多。

(來源:Charisma News,2018年10月5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更多人發現以聖經為生活中心的好處。

【Kingdom LIFE】享受安息日 進入神祝福的循環

今年是以色列建國70週年,筆者有幸親臨聖地探訪,除了參觀歷史遺跡,追尋耶穌當年行走的腳蹤,也有機會參與當地華人信徒的安息日家庭聚會,親身經歷這個已經繼承超過數千年的安息日傳統,更深體會安息日是神祝福的循環的關鍵,不但對猶太人,還有當代信徒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以色列,猶太人的時間管理及運作是以安息日為中心的。安息日是從星期五黃昏至星期六黃昏,筆者於星期五上午抵達耶路撒冷,便與當地華人信徒直奔城內最大的猶太人市場採購當晚安息日晚餐的食物。市場熙來攘往,到處擠擁著急於採購的猶太人,因為市場甚至整個耶路撒冷城的猶太人商舖都會在下午3點左右關閉,整個民族進入到安息日的預備中,準備與家人度過一個美好的晚上。接待筆者及一眾訪客信徒的華人信徒Jimmy是一名商人,他已於耶路撒冷定居7年,同樣按著神的感動過安息日也有7年了。

Jimmy為人謙卑低調,他自稱為蒙福的商人。以前Jimmy的生意經營範圍很廣,在多個大城市中都設有分公司,常常由加拿大到中國,甚至世界各地不斷奔波。但當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生活開始越來越忙碌,甚至連安靜和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更遑論與家人有美好的關係。直到7年前來到以色列,當Jimmy夫婦在耶路撒冷居住下來,就發現聖經的真實,城中的一花一草,一磚一石都具體地展現出神的真實及對這片土地的祝福。他們開始不滿足於當時忙碌的生活,發現猶太人得力及生活智慧的來源是從享受神所設立的安息日開始。於是他們決定學習聖經中猶太人的生活方式,享受每週一天的安息與喜悅。當Jimmy一家開始堅持過安息日,發現夫妻關係開始變得更和諧及美好,從前孩子們不喜歡回家吃飯,也開始準時在星期五晚在家中筵席中出現,有時甚至會帶朋友及同學參與安息日晚餐。

「享受安息日就好像扣好襯衫的第一粒扣鈕。」Jimmy邊做扣衫鈕的動作邊與我們分享。當第一粒扣好了,其他扣鈕就會按順序排列好。同時,猶太人守安息日是對神的信實一個重要表現。以賽亞書30章15節:「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Jimmy感嘆,很多信徒都記得這節經文的上半句,「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但卻忘記了下半句,就是「你們竟自不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尤其對華人信徒,雖然我們頭腦知道神的安息,但很多時候心裡並沒有真正相信。「神透過安息日想向我們傳遞的核心信息是,我們是否對神百分百信任。就好像神問我們:『你信任我嗎。』而我們過安息日的屬靈意義在於回應對神的信心。因為信任,我們才會懂得放手及交託,才能回轉向神,真正享受神的安息。

安息日當晚,Jimmy為我們到訪的眾人預備了豐富的晚餐,其中專門為安息日預備的有安息日麵包及甜酒。晚餐開始時,首先由家中的女主人Jimmy的太太點燃兩支蠟燭,邀請神的光來到家中。然後由男主人Jimmy祈禱祝謝,擘開安息日麵包,並將鹽撒在上面,喻意我們要成為世上的鹽及光。Jimmy提到,麵包提醒我們,神是一切的供應者,滿足我們靈性、身體以及工作的需要。然後他又舉起安息日的葡萄酒,因為這酒是為提醒我們,神是生命的源頭。接下來Jimmy用箴言31章來祝福太太,然後祝福孩子們及下一代。最後大家一同享受安息日的晚餐,享受與家人朋友相交的時刻

這就是筆者所經歷的第一次安息日晚餐的過程,除了認識猶太人的文化更多,也讓筆者經歷到神在家庭及承傳下一代的心意,信仰的生活化是我們從屬世的人中分別為聖的標記,也是我們生命彰顯神榮耀的屬靈印記。晚餐結束後,筆者暗暗祈禱,一定要將享受安息日的文化帶回香港的家中呀

(記者莫嵐以色列報導)

「City Alive 敢慟」畫展 莫揮:想像和創作使人突破框架,活出自由

4月21日至5月5日,由尚伍校瑟主辦的「City Alive  敢慟」畫展於灣仔莊士敦道181號大有商場舉行,畫展共展出莫揮牧師及其學生共約25幅作品。

畫展負責人莫揮牧師表示:「透過繪畫,讓人學習放下成見和頑固,用心細膩的觀察,並以善心接受其他人事物的獨特及不同。而想像和創作又教我們不再拘泥小節,敢於突破框架,活得自由,充分發揮神給我們的恩賜。」莫揮又表示,本次畫展的大部分作者都是素人畫家。「素人畫家」是指未曾接受正規藝術訓練的業餘繪畫愛好者。作者中有多位教牧、機構同工和弟兄姊妹只短短學習了繪畫2至8個月,他們期望透過畫作分享對靈魂的熱愛和祝福香港。

畫展展出了莫揮的其中一幅作品,題為「大坑日常」,畫中主角是作者一家,畫面描繪的是平凡生活中的微小而美好的事物,例如相約女兒吃一個簡簡單單的下午茶,也可以是生命中美好的回憶。

.莫揮作品:「大坑日常」

(新聞稿及圖片由主辦單位提供)

全球趨勢調查:重視「靈性生活」多於「宗教信仰」

據全球第三大研究機構Ipsos最新一份「Global Trends」調查指,歐洲受訪者普遍著重「靈性生活」多於「宗教信仰」,且有逾8成中國籍受訪者「嚮往生活更具靈性深度」。

「Global Trends」調查乃全球最大型的同類調查,繼2014年後,最近一次於2016年底進行,以問卷形式訪問來自23個國家,共超過18,000名市民,內容涵蓋科技應用、個人健康、環境保護、展望將來等主題。

論及宗教實踐,逾8成來自中國(84%)、印尼(84%)、南非(84%)和祕魯(80%)的受訪者均不約而同認為自己「嚮往生活更具靈性深度」。

除此以外,超過九成(93%)印尼籍受訪者同意「我的宗教信仰對我十分重要」。不少來自南非(88%)、印度(78%)和土耳其(77%)的受訪者也認同此觀點。調查更將此項數據與2014年的結果進行比對,發現認同宗教信仰重要性的人數上升,並且超過半數(53%)。

值得留意的是,數據顯示大部分歐美國家受訪者重視「靈性生活」多於「宗教信仰」,反觀非洲、亞洲國家,重視「宗教信仰」的人數仍佔較多數。總體而言,著重「靈性生活」多於「宗教信仰」已成為全球趨勢。

(來源:Evangelical FocusIpsos Global Trends網站,2017年5月2日,潘意韻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指引各人將信仰融入生活,無論在教會內外均身體力行活出真理教導。

【Kingdom LIFE】閱讀‧職場

屬靈書籍則能讓我們藉著他人的經驗、思考、研究,將信仰更具體地與不同範疇進行對話。一年一度的基督教聯合書展於10月20至28日舉行,如果你還未有心水書籍採購清單,不妨考慮透過閱讀整合工作與信仰,讀一些以「職場」為題的書。今期Kingdom Life為大家介紹三本以不同角度講述「信仰在職場」的書籍,分別有震撼人心的真人真事經驗分享、從神學角度探討工作的意義,以及實戰轉化職場的屬靈原則。

超自然的營商旅程

krt324-15a書名﹕《無限商機—將臨國度回憶錄》

作者﹕
剛納‧歐森(J. Gunnar Olson)

出版社﹕國度事奉中心

售價﹕港幣88元

商界是一個充滿理性計算的領域,如何在當中過超凡的信心生活?《無限商機—將臨國度回憶錄》就是一名基督徒企業家與神緊密同行的故事。作者剛納‧歐森運用天國的屬靈原則,一步步跟隨神的旨意,創辦並經營一家高科技塑料薄膜製造公司,更成立國際基督徒商會,推動商界復興運動。無論經營生意以至個人及家庭的每個抉擇,剛納對神都絕對信靠、順服,因而經歷到一個又一個的神蹟。他的生命就是一個超自然的奇妙旅程。

剛納14歲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從一名小小的銷售員開始做起,29歲便成為一家公司的總經理。為了進一步在每日的商務中經歷神,他毅然放棄既有的成就,憑信心進入與神冒險的歷程,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公司。他在書中回憶道,當他準備要創業時,神竟然不斷吩咐他將自己的財產捐獻出去,直到最後更要求他把所有都給出。剛納憑信心順服,直至口袋裡只剩下一瑞典克朗﹗從起初創立公司,到每次遇上難題,他都完全仰賴神奇妙的供應、幫助、帶領,見證神在職場中運行的大能。

讀剛納的故事,不但能激發你的信心,驅使你有勇氣活出神給你的命定,更會教導你如何在生活中應用豐富的神國屬靈原則。怎樣的奉獻方蒙神所悅納?別人與自己的領受之間有衝突時該如何抉擇?何謂與神之間訂立盟約關係?這些問題,你都可以從剛納的真實經歷之中找到啟發。

工作,是祝福還是懲罰?

krt324-15b

書名﹕《工作—從束縛到自由》

作者﹕
韋特寧頓(Ben Witherington III)

出版社﹕基道

售價﹕港幣88元

相信不少人都會視工作為一件苦事,一些基督徒更有可能會引用創世記,指工作是亞當犯罪的結果,是一種懲罰,並不是神原本對人類的心意。《工作—從束縛到自由》的作者韋特寧頓卻指,人類犯罪的後果並不是工作本身,而只是工作的「辛勞」。神本身是一位會工作的神,祂親自示範不同工作,也賜予能力給人與祂一起同工。而更重要的是,人們可以為神的國度而工作,能為榮耀神而工作。從這樣的神學觀出發,作者進一步帶領讀者思考工作與召命的關係,探討工作倫理等問題。

談到工作,許多人會落入兩種極端,就是懶惰或是工作狂。作者從聖經的教導分別找出兩者的問題所在,指出基督徒面對工作時的應有態度,鼓勵信徒成為結果子、忠心的僕人。更進一步,作者從事奉的角度看工作,以建立那將臨國度去理解現今基督徒工作的意義,透過工作轉化世界的文化,呈現出尊崇基督的生命。最後,作者分析了工作、休息、玩耍三者之間的平衡。

轉化職場從轉化思想開始

krt324-15c

書名﹕《轉化—改變世界由職場開始》

作者﹕艾德‧史福索(Ed Silvoso)

出版社﹕天恩

售價﹕港幣128元

我們的神是行神蹟奇事的神,今時今日,許多非比尋常的事仍在世界各地發生,彰顯著神的榮耀與全能。同樣地,許多屬神的兒女正在職場中回應神的呼召,積極地參與到轉化學校、公司、監獄、城市、甚至整個國家的運動中。這群人遍布各行各業,許多人已經明白他們被呼召承負重任,要在世上建立神的國度。他們相信自己是神設立的牧者,並將工作轉變成服事眾人的管道。

《轉化—改變世界由職場開始》的作者艾德‧史福索認為,這些真實的、發生在現時現地的轉化,是出於對神的單一發現:神熱情的關懷,不僅對世人,也對職場、城市和列國。艾德‧史福索又談到,這個轉化運動必須具備五項決定性的蛻變思想架構,亦是組建這本書主幹的關鍵。這些思想架構一旦被接納,將開啟我們的眼光,得見屬靈的豐盛全景,並揭示廣大榮耀的能力之源,致使我們迫不及待與之連接,轉化我們自己、家庭、工作、城市以至全世界。

 

(文﹕莫嵐、陳淑安)

每天都可以活得喜樂 -【Joyce Meyer】專欄

年青的時候,我總愛在周五的晚上打保齡球,記得有一次我表現失準,卻聽到主對我說: 「求我幫助吧﹗」那刻,我立時想﹕豈能求祢幫助打保齡球?然而,我還是聽從了神的意思,禱告說﹕「好吧,主啊,請幫助我表現得好些。」說罷,祂真的幫助了我!這經驗至今仍記憶猶新,令我大開眼界的是,原來神真的關心我們生活的每一部份,祂渴望參與我們所作的每一件事。

約翰福音十章10節說: 「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主為我們捨命,為叫我們得著真正的生命,而不是得過且過,和無所事事的生活。神渴望我們每一個都與祂建立深厚、親密和個人的關係,好能享受每一天,並學習與祂一起過活,這裡所指的是,我們日常生活所作的每件事情,都是與神同工,為神而作。當我們明白到,無論在家洗衣或出外購物,我們能親近神,猶如在教會裡或在禱告中一樣,那我們在凡事上就體貼祂的心意了。

在剛開始牧職事工的幾個年頭,我一點也不享受,終日埋首工作,過份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我之所以如此,原來跟成長的經驗有關,以為只要努力工作,成就愈多,別人與我一起就會更快樂,日子有功,我成了首屈一指的工作狂。我花了不少時間才明白到,只知工作、沒有娛樂的人生並不健康,神要我們活得豐盛,我就需要學習如何權衡生命的優次,將個人與神關係放在首位,其他一切均屬次要,這優次的平衡也包括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工作和休息的時間。

努力工作不是壞事,我也喜歡工作,但若我沒有撥出時間來休息和娛樂,很快我就會生活失衡,喜樂全失。只懂工作叫生活變得枯燥乏味,我們唯有打破常規,例如外出旅遊散心,安排特別節目,又或給自己買件新衣服,才會感到興奮。所以,很多人都培養了「為週末工作」的思維,然而,這樣的享受只是基於官感的刺激,並不是神所賜的喜樂。

主賜的喜樂遠遠超越單純快樂的感覺,即使你身處困境,似乎沒有喜樂的道理,它亦能為你的心靈帶來平安和滿足,正如尼希米記八章10節下所說﹕「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這樣的喜樂,能叫週一至週五的平常日子樂也融融!

在約翰福音十五章11節中,耶穌說: 「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另一個翻譯本說: 「使你們能滿有喜樂和歡欣,充充足足的,甚至滿溢出來。」在這之前的10節經文中,耶穌就談到常在祂裡面,因為這就是活出主喜樂的關鍵。

「常在主裡面」就有居住和停留的意思,這不單是指每週一次出席教會的聚會,而是與基督發展個人的關係,與祂合一,結伴走過人生的旅程。事實上,離了主,我們所做的都沒有真正的價值,唯有與主同工,我們才能結出許多好果子來(約十五5)。

神甚願每一天,從早到晚,都與我們同在,祂不想你只有回到教會,或沮喪無助的時候才尋找祂,祂渴望與你建立個人的關係,叫你在所作的每件事情上,都能經歷祂的同在,這樣的話,你就能真真正正的享受每一天了!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曾金發牧師:善用屬神錢財 以生命實驗神的信實

本年度的「港九培靈研經會」中,新加坡聖約播道會的曾金發牧師(Rev. Edmund Chan)帶領查考傳道書,當中特別提到工作和錢財的意義,值得身處職場的弟兄姊妹參考。

曾金發牧師指出,我們要用敬拜神的態度去看錢,不要把錢當作偶像。「神是供應的主。我們不要亂花錢,也不是拒絕錢,而是作金錢的管家。」作管家的秘訣就是一切都是神所擁有的,不是我們。他以奉獻為例子開玩笑說:「在崇拜中,如果每一個人都將隔壁的錢包拿出來奉獻。你可以奉獻全部!因為那些錢不是你的,所以你很容易擺上。」他指出,錢都不是我們的,只是暫時給我們使用的。

傳道書五章記述了五個原因,說明金錢不是人生答案。曾金發牧師解釋,金錢令人腐敗、積存資財,反害自己、不能帶來滿足、安全感或帶到永恆當中。要領受神的供應,另有五點:首先,不要和神計較,要忠心地十一奉獻,因為人不可能奉獻多過神要給我們的。其次,金錢上負擔不要太重,以免有壓力。生活水平也不要高過賺錢能力,才可以學習奉獻。最後,生活要簡單化,而物質是用來愛人的。

曾金發牧師提到基督徒做生意有四個不同層次的態度。第一層是為生計,做老闆和要賺錢。第二層就是明白我們是被神呼召做生意的。第三層是將生意成為轉化社會、彰顯神國度的平台。曾指出以上三種都是比較常見的,但還有一個更高的層次,就是「把生意視作實驗室」。實驗室的目的就是印證一些結果和原理是不會改變的。曾說:「不論你在生命的開心或不開心的季節,你都應用神的說話,你就會發現答案都是一樣,因為神是信實的。」

曾牧師在十天的分享中數次引用他女兒的見證,來做呼召。一次是他女兒2歲時,他教她認識人體的內臟,從肺、胃及其他內臟開始,問她這些內臟的用途。最後到心的時候,女兒說:「我的心是用來愛神的!」曾呼召說:「要全心地歸向神!愛神又愛世界是行不通的。」另外一次,當女兒四、五歲時,她在崇拜中拿出1英鎊奉獻。崇拜之後,爸爸問她有多少錢,原來1英鎊是她錢包裡最大的幣值。她說:「因為耶穌是最大的,我要將最好的給祂。」曾於是呼召說:「耶穌是值得我們獻上最好的!當記念造你的主!」

(記者林暐皓報道)

從安息中得著神超自然能力

8月4-5日,由孵化箱事工主辦的職場特會「活過來」,邀請了伯特利教會神國在商界及全球轉化學院總監安迪美臣(Andy Mason)分享信徒如何在生活及職場中認定自己身份,得著神的超自然能力及恩寵。

獲取神的超自然能力

在第一個夜晚的特會中,安迪分享的主題是「神發出的邀請」。使徒行傳10章38節提到,神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為何要強調耶穌是拿撒勒人?因為經文在這裡的著重點是,耶穌是人,而神怎樣藉著聖靈和能力去恩膏耶穌這個人。安迪又提到,他曾經非常努力行善,懇切禱告,勤讀聖經,努力讀書,定時奉獻給教會,跟著聖經原則去行。但後來他發現其實行善並不足夠,所有人都是這樣跟著信念去行。而我們怎樣看出一個人是真的信神?事實上,跟隨神的人必有神蹟奇事出現,病得醫治,死人復活,驅趕邪靈等。除非這些事發生,否則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我們是基督徒,而每個信耶穌的人都應該是這樣。而那些未行過神蹟奇事的信徒就不是真的信徒嗎?也不是,只不過他們還未經歷到耶穌在十字架上為他們付的代價所帶來的權柄。這就是神的一個邀請,每一個信徒所到之處都可以有神蹟出現,因為有神在我們裡面,有這個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同在。

安迪以親身經歷為例子,當神幫助他重整自己的身份後,他就發現自己過去活得像僕人而不是神的兒子。於是他開始和當地的一些商人在平常的日子去經歷聖靈。上個月,安迪和團隊裡的弟兄參加一個市場營銷會議,而這並不是一個基督徒舉辦的活動。他在會議中有一個講座,是講關於神為你生命帶來的益處。當他去將神的信息講出來時,聽眾就開始去經歷那些好處。安迪邀請他們站起來,問誰需要神蹟。而在人開始為他們祈禱之前,已經有超過12人馬上得醫治。對神來說,其實並沒有分什麼是為聖,什麼是俗世的,什麼是屬靈的,什麼是自然的。在神眼中,所有都是自然的事情。神蹟並不只是在祭壇,而是應該在每日的生活中發生。

隨後,安迪又提到,他離開紐西蘭9年了,但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家裡的雪櫃,馬上拿出他最喜歡的朱古力品嚐。因為他明白自己的身份,他是媽媽的兒子,他得到完全的權利去享用雪櫃裡的食物。這就正如,我們都是神的兒女,所以我們都有完全的權利去支取天父的能力與資源,因為耶穌寶血已經為這個權利付上了代價,使我們完全,我們不再是外人了,而是神家中的一員。你有權去使用神的雪櫃、神的糧倉。

認識我們在神國的身份

第二晚的特會中,安迪的資訊主題是:「安息中得著能力」。現時仍然有很多人像昔日的以色列人般為法老王工作,總想方設法用少些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永遠不滿足。而在宗教方面,我們總想著祈禱多些,禁食多些,奉獻多些,但這也似乎永遠不足夠。聖經中,摩西是400年預言裡的成就者,他是個不斷工作的人,但神的計劃是使用他去釋放整個以色列民族。在出埃及記33章,當時有300萬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上。神對摩西說:「你可以去應許之地,但我不會與你同去。」如果神只派天使與以色列人同去,和神親自同去,有什麼分別?在經文裡,神說:「我必親自與你同去,使你得安息。」而摩西回應:「怎麼將我們與地上的萬民分別,除非你的同在。」平安及安息是我們與世界的最大的分別。什麼是安息?安息就是知道我們是誰。在安息中得著能力是我們的核心價值之一,這與睡眠無關,而是關於我們的身份。如果你想常常行在超自然中,其實和我們要做的事情無太大關係,是關於你的身份,而我們不需要特別去做事去證明我們是誰。在你身邊是否有人工作過勞,去實踐神的應許?這就是好像在作神的工作,卻失去神的同在與安息了。

安迪又提到,如果耶穌帶來安息與安靜,魔鬼叫我們痛苦及努力爭取。我們每一日像誰多一些,我們究竟和誰在同工?聖靈住在每一個信主的人身上,但只安息在少數的人身上,很少人能給祂安息之處。生命,就是每日去經歷神有多愛你,而不是去證實我們有多愛神。我們做得最好的工作在神裡面都不值一提,我們工作是因為我們本身有價值,而不是去製造價值。

 

(記者莫嵐報道)

德國人的經濟成就與安息日傳統 -【文化守望者】專欄

歐盟國家的經濟搖搖欲墜,而現時似乎只靠德國支撐著。為什麼其他國家無法獲得像德國那樣驕人的經濟成就?我們可以從生活文化著手,探索箇中的秘密。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德國人平均每天工作七小時,而全年有130天的假期,德國是全球平均工時最低的國家。讀到這裡,相信你已開始激動,甚至血脈沸騰。德國主管是不會為多掙點錢,而要求員工加班的,簡直是打工仔的天堂,難道你沒有衝動明年申請移民德國嗎?德國人雖然工時短,但效率勝於別人,而且論全球的競爭力,排名第5位。德國似乎打破「多勞多得」的必然定律,她是如何做到這樣的經濟奇蹟呢?

跟西方國家的最大差異,德國企業和人民都不喜歡欠債,借錢是代表你有問題,使人有罪疚感,所以做生意就用自己有的資本,消費也只用自己有的錢。德國是基督教國家,雖然聖經沒有禁止借貸,但提及的借貸都是為應付真實需要,並不鼓吹製造泡沫的借貸投資,以及過度消費。

還有其他因素可以解釋德國的經濟成就,最深層次的是信仰對生活文化的塑造。一般人以為全世界就只有猶太人有謹守安息日的習慣,但德國人其實一直持守這傳統,商店在星期天不可開門做生意,這天是上教會的,以及留給家人和朋友的。所以德國學生的上課時間也少於其他歐洲國家,德國人認為孩子應該有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處。這種文化鞏固家庭,而進一步帶來經濟的益處,德國的家族經營中小企,向來是德國工業的支柱。《新聞周刊》曾發表一項研究指,歐洲家族企業的表現,通常遠勝於非家族企業。

從安息日傳統,幸福家庭,到經濟成就,一環扣著一環,從屬靈、精神層面,到物質層面,有不可分割開的關係。這可不可以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復興路線?

我是真心喜歡德國貨的,從文具到工具、器材,都一一珍而重之。德國人不喜歡浮誇的設計,但有實力,實事實幹,實話實說,不吹水。這種文化所產生的經濟,泡沫必然甚少。


文@黃少芬

 

耶穌慶典 活出「真」基督生命

[KRT] 禧訊教會(Happy News Church)將於11月18-19日舉辦「Jesus Festival Hong Kong 2016」(耶穌慶典香港2016),主題為「真正的耶穌」,負責人David Hestevold牧師回應本報訪問時,解釋慶典與一般特會的分別,並分享如何活出高舉耶穌基督的生活。

「只有耶穌值得被我們去慶賀、高舉﹗」David牧師說,「耶穌慶典」旨在要喚起人們對耶穌「起初的愛」。「我們的愛只是為了回應耶穌的愛,就是祂為我們捨命時所展現的。」一個高舉耶穌的生活模式,就是去愛耶穌,並且不以祂為恥,開始像耶穌那樣去行、去說話、去生活。「我相信,一個高舉耶穌的生命會反映出真實的我們,就是有得勝也有失敗的。我們選擇把眼目放在耶穌身上,在生命中任何境況都跟隨祂。」

被問到如何活出「真實的」耶穌,David牧師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耶穌是誰,祂為我們做了些什麼,就可以開始在祂裡面活出自己。知道耶穌是誰,就是明白祂是神的兒子,這令我們成為神的兒女。約翰一書四章17節說,「因為祂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即是我們可以成為天父的愛子,不用活在罪疚與審判之中。「我們靠著祂的恩典,可以公義地活,像耶穌那樣。」

去年,香港首次舉辦「耶穌慶典」,主題是「聚焦耶穌」,超過25間教會共同參與。「講員鼓勵人去活出『聚焦耶穌』的生活,並向人示範如何這樣活著。我們的教會因去年的慶典而有很大增長。」David牧師也收到許多人得著醫治的見證。「有名女士在聽信息時得醫治。她本來已預約了一星期後做手術,但在檢查的時候,醫生告訴她,她再也不用接受手術。她已被耶穌這位醫生醫治過來﹗」

除了人數增長外,教會中弟兄姊妹的生命亦有正面的改變。「有一個年青人在剛剛搬入學校宿舍的第一天,播放了些敬拜音樂,室友便開始詢問他有關音樂與信仰的問題。一小時之後,他的室友哭了,並說能感受到神的愛。這位年青人以耶穌的生命作為他的生活模式。他是個安靜的人,卻沒有恥於他對基督的愛﹗」另一位學生與一名嚴重抑鬱的同學進行小組功課時,心中領受從神而來的安慰說話,於是向對方說出這些話。從那一刻開始,那抑鬱的同學開始有笑容,願意接受更多鼓勵。

「你有見過在戀愛中的人嗎?他們走路、說話和生活都跟自己一人時不同。這就是我們希望『耶穌慶典』的參加者會發生的改變。活出『真正的耶穌』就是與耶穌有個人的關係。對我來說,就是花時間與我最愛的那位耶穌在一起。我越認識耶穌,我越被吸引。這種生活方式變得平常,變成我的一部分。我想在走路、說話和生活中跟隨耶穌。」

除了個人的生活,「真正的耶穌」也影響著教會群體。「香港人喜歡在星期五晚上和朋友出去吃飯和談天,我們教會每個月都有一個『星期五之夜』,包起一間薄餅餐廳的大部分區域,由敬拜隊演唱敬拜歌曲,作為現場背景音樂。弟兄姐妹邀請他們的朋友、同事或同學,坐下吃喝,就像一般人星期五晚會做的事。而當晚的重要部分是關於耶穌的鼓勵信息。我們讓年青人從心出發分享10分鐘。之後我們會有一些集體遊戲,每張桌的人分成一組,讓他們互相認識,結交新朋友,大家交談和發問,在一個舒適的環境分享信仰。」

此外,禧訊教會每月也有「市中心外展」,讓弟兄姐妹都能參與。「當敬拜隊歌唱時,神的同在會觸動街上的人,他們都喜歡音樂和唱歌,於是就停下來欣賞。」外展隊散佈附近的區域,大家各按其職。有時人不喜歡說話,他們就帶著微笑派發糖果。有些人派發鼓勵卡,也有先知性的畫家,當人向他分享的時候,會繪畫出先知性的畫像。因為這些外展,有人開始來到教會。「我們用很友善的方式,不會喊叫或使人『得救』。例如當街上有人需要醫治,我們就為他禱告。」

生活是神聖的空間 -【文化守望者】專欄

星期日下午,在朋友邀請下去了一個音樂會,首次現場欣賞年輕本土唱作人的表演。不是在音樂廳,也不是在咖啡廳,而是在一幢舊樓的天台,藍天白雲和高高低低的大廈是舞台背景。有的表演者很會搞氣氛,講幾句話就能使大家情緒高漲,跟著節拍晃動肢體。

天邊殘留著夕陽餘暉時,兩個大男孩上台演出,說話不多,自認不會搞氣氛,只簡單說一兩句引子的話,就開始將自己創作的歌曲一首接一首的唱出來。唱出的是年輕人的故事和心聲,跟一同長大的昔日好友日漸疏遠的感慨,對城市人失去生活感覺的唏噓。最後一首歌是最輕快的,內容也是來自生活遭遇,講述一次坐西鐵時認識一位老伯,老伯對時下年輕人的批評寫進歌詞裡,老伯錯過了下車的車站,卻表現灑脫,也寫進歌詞裡。看似平平凡凡的事,看似平舖直敍的歌詞,卻帶出一種獨特的心境。他們的歌都是廣東話唱的,用生活的語言談生活的事情,很親切,也讓人容易有共鳴。他們不是講很深奧的哲理,卻是我們曾幾何時有過的感想,分享出來,就將大家拉得近一點。

耶穌喜歡用生活的事物,向似懂不懂的門徒講解天國的奧秘。我們創作人都知道,無論想講的是多麼深的概念,靈感通常都來自生活,在那裡有感官真實接觸到的事物,也有我們最真實的情感,最坦率的想法,最微妙的直覺。可是很多基督徒一想到信仰,視角就立即收窄至一個焦點——福音,而意思是「直接佈道」。我最怕別人問我:「你做這些做哪些,跟福音有什麼關係?」我能感受到對方對福音的前設,例如在電影裡加上「信耶穌就得永世」的對白,才是福音電影;又或是,在晚宴上加入牧師的講道,才是福音宴會。

我不反對以上的活動,但我對天國福音的理解卻更闊。我也不相信,直接佈道就是福音的全部,所以我們在信主後,不會放下工作,天天穿上「神愛世人」的福音制服,在大街小巷派福音單張,而是在生活中成為天國子民的樣式。不是從生命而出來的福音內容,不過是資訊而已。福音是進入神國的好消息,在地上以天國的樣式生活,就是福音的具體呈現。當你的生活是天國樣式的生活,生活就是你追尋真理的場所,當生活就是敬拜,生活也就會是我們經歷神的神聖空間。


文@黃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