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孩子超能想像力 -【天國的孩子】專欄

小朋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當我的孩子開始看卡通影片,他對那些擁有超能力的英雄猶感興趣。他時不時就問問身邊的人:「你覺得我是否有隱藏的超能力?」「如果你能選擇一種超能力,你會選擇什麼?」而他最喜歡的超能力是「時空轉移」,因為能在瞬間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那麼他便能去爸爸和媽媽工作的地方,看看他們正在忙什麼。

想像力能促使孩子運用觀察力,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好奇心,進行探索和研究。而父母亦可透過小朋友的分享,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早前我曾就此進行了一個小實驗,我召集了十多個小學生,同他們玩想像力遊戲,就用了「超能力」為主題。我首先問他們想擁有什麼超能力,然後鼓勵他們嘗試以畫畫的形式,想想如何運用這個超能力去解決世界的一些問題。

遊戲一開始,小朋友都感到很困難,不知如何入手。他們表示,在家中或學校都不常有想像力練習活動。經過導師們的引導,有一位小朋友終於想到,希望自己有「不需要去廁所」的超能力,因為不想浪費太多時間。在我追問下才知道,他常被媽媽責備他在做功課時常去廁所。另一位小朋友就希望自己有「賺錢」超能力,因為可以幫助家庭的經濟。最後,所有小朋友都踏出一步,嘗試天馬行空地分析和解決一些問題。

曾有一項調查顯示,香港父母很少參與孩子的想像力遊戲,因為不想孩子浪費時間,認為想像是不切實際的事情。其實想像力是促進創造力誕生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幼兒時期是孩子想像力表現最活躍的時期,父母可以與孩子玩一些有想像空間的遊戲,而不需急於將他們帶到現實世界,任由他們天馬行空地創作,從中享受想像和創造的樂趣。

天國的孩子:鼓勵他們在想像中表達自己,想像的過程讓孩子感到快樂,可提高孩子的創造力和創新思考的能力。

 

 

【國度1分鐘】開發右腦潛能 釋放屬靈的生命力

+按圖放大

開發右腦潛能 釋放屬靈的生命力

建立四大屬靈能力

屬靈理解力

理解力需要經過靈裡透徹的思考。耶穌欣喜祂的門徒用裡面的眼睛看見;用裡面的耳朵聽見,是指他們有屬靈的理解力,也就是心裡明白了。

 

屬靈記憶力

屬靈的記憶力是在大腦和心靈裡,記得聖經上的話語,以及聖靈對你個人的啟示和神蹟奇事。「專一的心志」和「從上面看的洞察力」,是鍛鍊屬靈記憶力的絕佳方法,即使是在一般的閱讀和做事上也是如此。

屬靈想像力

屬靈的想像力和喜樂、信心、平安、仁愛、大膽開創等特質有緊密聯結。我們從耶穌所說的比喻,就知道耶穌有超凡的屬靈想像力。保羅所描繪的基督國度版圖超越了人們的想像,是出於他的「心意更新而變化」,從聖靈領受豐沛的想像力。

屬靈創造力

唯有獨一的真神是人類創造力的源頭。「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林前2:11)我們領受從神來的靈,就能突破物質化的環境,擺脫世界的網羅。當我們有屬靈的智慧,又有基督的心才能成為有屬靈創造力的人。

開發右腦的屬靈意義

左腦在已知的事上循環,右腦在沙漠中開出江河

  • 人的左腦稱為「理性腦」,是為「眼前的現實」而工作。我們的左腦不停地分析從外在世界傳進來的訊息,希望事件遵循一個標準化、符合公式的經驗完成。固執於傳統,偏重使用左腦的人,難以在舊有生命中得著突破。
  • 人的右腦是以整體圖像來看事物,動用內在五感(裡面的看見,聽見,聞,嗅,摸)的通力合作,形成強大的內在知覺,將認知對象完整地聯結起來。發揮「超右腦」思考力量的人,能依循夢想——想像力——創造力的屬靈路徑前進。

超右腦是人從物質化通往靈性的橋樑

  • 我們的理解,記憶,想像,創造能力,都是自己思想的運用與轉化,源頭是人的靈。一旦我們的靈甦醒了,我們的大腦智力必然大幅提升。開發右腦潛能,就是在脫離物質化世界,通往靈性的深淵之上,搭起一座宏偉的橋樑,讓我們的靈聽見聖靈的呼喚。

 

開發右腦潛能的練習方法

  1. 放輕鬆
    拿走「這不可以,那也不行」的刻板意識,進入放鬆,自由的心靈狀態,讓資訊在不設防之下自然流入腦中。
  2. 用右腦畫圖
    儘量在文字或數字的背後,用右腦尋找生動的圖像,讓記憶的對象鮮活起來。
  3. 看清楚
    專注地想像你渴望得到的物件,仔細用心地描繪,直到它清晰,明確地浮現。
  4. 誇張化
    平凡、平淡的思考,常使你得到的很有限,嘗試以誇張,甚至荒謬的方式思考,這樣的學習將更有效果。
  5. 放大圖像
    如果你的想像太細小,容易被遮蔽或隱藏,要放大圖畫,使心靈之眼記得很清晰和深刻。

 

資料來源:

《超右腦聖經記憶王》,關爾嘉,林乾義合著,台北以琳出版

[國度觀點] 你們要回轉如「孩子般」思考

有科學研究指出,人的大腦潛能90%以上都蘊藏在右腦,一般人習慣於使用只佔有大腦潛能10%的左腦。人類擁有兩個平行的大腦,是造物者創造的完美分工,它們分別掌管著不同的思維方法:左腦是邏輯思維的「理性腦」;右腦是形象思維的「藝術腦」。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左腦功能被過度高舉,理性思維主導著人類思考以及做事方式,不僅限制了人的想像力、記憶力、創造力的發揮,更是關閉了人與神之間溝通的屬靈道路,轄制屬靈生命力的彰顯。

當我們渴望聽見神的聲音,很多時候與我們是否有很多知識和學問沒有關係。神是個靈,祂渴望與我們的靈對話,當我們去除在外的干擾,心靈的雜念,停止左腦的活躍思考(很多時候就是心思不集中的表現),啟動右腦的感知力和屬靈五感,才能接受神的聲音、圖像或意念。

同時,科學研究也發現,人的右腦比左腦發育要早得多。從胎兒時期直到6歲,都是右腦發育的高峰,而左腦還只是初期發育。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為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感到驚奇,而他們不經意提出的問題卻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的。因為孩子主要利用右腦來思考和記憶,他們還未進入左腦設定的思維框架中,只要引導得當,孩子很容易能聽見神聲音,並且可以聽得很準確。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耶穌肯定孩子般的單純心思如同一條打開屬靈門戶的鑰匙,使人得以進入神的國度。

我們今天能變成小孩子的樣式嗎?氾濫的資訊和過分依賴高科技的行為,逐漸吞噬著人的思考能力,使靈魂枯乾。破除基於眼見為實的思考模式,以音樂、圖像、動作、甚至是作白日夢的方式去訓練右腦的思考,活化我們的想像力和屬靈感官接受能力,就如同為我們的靈與神的相遇,預備最理想的場所。正如章伯斯在《竭誠為主》一書中所說:「想像力是神給聖徒的一種能力,叫他從『己』出來,進入從未經歷過的關係裡去。」當屬靈的道路被打通,屬天的創造力、恩賜就能源源不絕地流向我們的生命,從而激發我們更多發揮右腦潛力,跳入一個屬神的祝福循環。

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基督教藝術展

「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基督教藝術展於2018年12月19-25日於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丹拿山循道學校舉辦,本次藝術展共有36位藝術家參與,展出作品包括油畫、水彩、書法、雕塑以及裝置藝術等,除觀賞視覺藝術品之外,觀眾還可以參與各類工作坊,從藝術角度去認識基督教信仰。

創造力是神所賜的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盧龍光牧師在開幕致辭中提到,「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這句說話來自詩篇,我們習慣認為「在全地何其美」是指大自然中神的創造何等美麗。其實這個「全地」不僅是指地,還包括人,特別是神造人的時候,是按照祂的形象造的。而神之所以是神,最重要是因為祂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是強調由「無」變「有」。創世記1章1-2節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然後神開始創造。我們相信這個創造力,是人承繼了神形象的一部分。

.游榮光,《愛在深秋》,以屋子代表人與人的關係,無論親人、朋友、情侶,或不認識的人,若能彼此相愛,世界將會更和諧美好。
.鄭桂苑,《觸》,一個手勢,是關於尋求或給予幫助、一份接納,也是對應人遇見神的一刻。

今日見到很多藝術作品,不是標榜人自己的能力,而是這個創造力或者創新,是源於神創造人的時候,給予人的。在歐洲,基督教藝術已經是文化藝術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15、16世紀,那些最重要的音樂和藝術都是與教會有關的,而今日我們所看到的最美麗雕塑,都是與聖經有關的。所以全地何其美,就不單是指大自然了,而是人可以參與,將這些很平凡的事物變成很美麗的存在,以致能夠有血有肉地將這個信仰在這個聖誕來紀念神道成肉身,住在人中間,彰顯出祂的美麗。即使是用一些好像很簡單的顏料或材料,但當藝術家展現出人具有神賜給我們的創作能力時,就彰顯神的榮耀,而不是人的榮耀。

.張書良,《治好生來瞎眼的》,通過對約翰福音9章6-7節耶穌醫治情景的描繪,表達了神顯示神蹟於世人。

放下自我  全力呈獻

香港藝術動力會長、本次藝術展策展人周文志在致辭中指出,在聖誕期間預備這個藝術展是很有意義的。本次藝術展對參展藝術家有一些要求,其作品必須有神的信息。周志文強調,所定下的規則是對藝術家的關卡和考驗。一般藝術展是彰顯藝術家本身的能力和創造力,進而提升藝術家的地位、知名度和身價,是個人的演出,完全是彰顯藝術家的個人榮耀。基督教藝術展脫離了這個慣常模式,每一位參展者都是進入一個忘我的境界——忘記去提升自己,只要一心一意將自己的作品呈現給神。藉著藝術創作帶出神在他生命領受的信息,在作品中表現出來。他相信,在今次的藝術家中是竭盡所能,盼望透過自己的作品向眾人說話,傳揚神在他們生命中的轉變。

.周文志,《分享的愛——五餅二魚燈台》,耶穌餵飽五千人的神蹟,顯示祂對人的憐憫,這個分享的愛是賜給普世的人,以五餅二魚構建燈台,寓意教會要照亮世界,延續祂的愛。

另外,這次藝術展同時也脫離了一般展覽廳、藝術館和文化中心而來到學校,目的是想進入社區,將藝術普及化,將我們想藉著藝術傳講的信息帶入人群。正如主耶穌在地上的職事一樣,其實他是親自走進人群的生活圈子,而不是留在會堂中邀請人進入。

.周文志,《讚美》,大地一切受造的萬物,都一起歌頌讚美祂。

(記者莫嵐報導)

自煮時代來了 -【好食有道】專欄

網上有數之不盡的蛋糕教學資訊,攪拌麵粉,打鮮奶油,不再是又大又難的事了。還記得以前曾經流行一時的即做蛋糕粉(instant cake mix)嗎?我最近得聞它的一個有趣故事。

美國食品廠在40年代研製出即做蛋糕粉,所有材料已預先混合,消費者只要加水進去,就能輕輕鬆鬆做出蛋糕來。初期銷售情況很好,但50年代中期出現滯銷,通用磨坊公司於是請來心理學家Ernest Dichter找出問題。最後發現原因是過程太過簡單,蛋糕的確做成了,但消費者感受不到自己是在進行烘焙;即是說,參與度太低,無法帶來滿足感。Dichter建議增加一項工序:加入新鮮雞蛋,讓消費者感到自己真像個蛋糕師傅。結果銷量大增。

幾十年來,香港的電視台一直有烹飪節目,都是在下午的婦女節目時段。現今烹飪節目形式層出不窮,並且全日不同時段都有,反映自煮時代的熱潮。雖然物質豐富了,但人們已不再只滿足於味覺的享受,更想「快樂地參與」煮食的過程。有人便說,這可能是工業化造成人與物質之間的關係疏遠,而最後產生的反彈現象。用錢買蛋糕吃,怎能及得上自己親自烘培蛋糕那麼有意思呢!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即使不是一流,但在自己眼中就是偉大作品。

這種參與創作過程的熱情,社會層面的集體表達有「創客文化」(台灣稱之為自造者文化)(maker movement),中國內地和台灣的政府大力推行,加上補貼,因此兩地的起步早於香港,規模也較大。我們小時候,媽媽在家裡用縫紉機造衣服,而創客文化將之推向高科技層面,昔日媽媽車縫衣服,今日創客使用高科技儀器創造機械人。自己需要的東西,親自設計,親自動手,就是創客精神。

教會向來有高度參與的文化,在這方面走在時代的尖端,人人皆祭司,個個要事奉。但只有「做」,不一定是有滿足感的參與,因為過程可能沒涉及創意,只是因循去做。你可能會說,我們是要服侍人,不是求個人滿足感,我同意,我也不是提倡有自利動機的事奉。我想說的是神創造人的特質,如果我們在事奉中壓抑了神給我們的創造力 — 我們所分享到神的一種屬性,我們就在彰顯神的豐盛上有所欠缺了。
文@黃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