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46) – 春節習俗與基督教信仰

+按圖放大

粵語版:

華語版:

春節習俗與基督教信仰

春節將至,當中的習俗同基督教信仰有無衝突呢?

不少春節習俗背後其實有著豐富的哲理,基督徒不應一味的否定傳統習俗,反而應該嘗試去認識其文化及起源

貼揮春(春聯)

是否迷信 有研究認為貼揮春(春聯)的習俗大約在南北朝傳入,用紅色或木貼在門邊,故猜測可能是當時猶太人亡國之後來到中國帶來的逾越節習俗,在門框上貼揮春是與逾越節習俗有關是大有根據的。
屬靈轉化
  • 基督徒不用擔心貼揮春是「迷信」,可看為是猶太人過逾越節一樣的意義,在門框上塗血,紀念當年神保守以色列人平安出埃及的事情。
  • 基督徒可嘗試創作既有中國文化味道,又具有福音意義的揮春,轉化文化,並且傳福音。

(今期《國度復興報》中間大頁有「國度降臨、興旺福音」揮春(春聯),歡迎大家剪下貼上。)

 

 

 

 


發財利是

是否迷信 「利是」古時是「紅包」,用紅紙包上祝賀人的說話,而不是放錢的。習俗原本的意義是給人祝福,不屬於民間迷信。
屬靈轉化
  • 拜年的時候互送祝福,建議用「恭喜您平安喜樂」代替說「恭喜發財」。
  • 基督教不以「發財」為最高真理,內心的平安喜樂遠比「發財」更重要,而且相信只要得到神的祝福,人都會「發財」。

處理春節習俗與基督教信仰之間的衝突

1 區別「文化」抑或「迷信」 基督徒不一定要完全反對文化習俗,有的是可以認同的,但基督徒應反對迷信。
2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 有智慧地回應民間迷信或民間習俗
3 肯定中國哲理與基督教信仰之間的共同點 習俗背後可能有哲理,找出哲理與基督教信仰之間的共同點,打開話題與未信者討論,成為見證福音的好機會。
4 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及歷史 華人基督徒應該對中國文化及歷史有承擔,不單是要領人信主,也要承擔中國人的苦難。

內容取材自梁燕城的〈春節傳統活動面面觀〉,刊登於印尼華人基督教會聯會網站(http://pgti.co.id)。

這世界需要父親 撐起屬靈遮蓋 醫治無父世代

孵化箱事工126-27日舉辦「這世界需要父親」分享會,邀請了Andrew Houghton及Fiona Houghton夫婦分享他們作為屬靈父母的心路歷程,期望協助香港的弟兄姊妹興起成為合神心意的父母,保護及鼓勵下一代。

父親缺席的世代

Andrew是一位「無父者」,他從未見過父親,自小就要照顧自己和母親。他指出,人對天父的形象常被地上父親的經驗所影響,正如他對父親的印象是一位「缺席的父親」。除非我們跟天父學懂如何做真兒女,否則其他關係都是挑戰。今天,瑪拉基書中無父的咒詛仍然有待扭轉。Andrew又談到,夫妻關係是人在世上最重要的關係,夫妻作為一個整體能夠彰顯神的形象。他笑說,在香港繁忙的工作環境,許多父親好像跟工作結了婚。父親本是被召在家庭中代表天父。他曾接觸很多來自富裕家庭但吸毒的青少年,他們都缺乏一位穩重、溫暖和熱愛的父親。他說:「若人不能從原生家庭的問題中被醫治,就不能成為好的父母。」

示範父母如何祝福兒女

Andrew明白華人的父親很少稱讚兒女,但作為基督徒,天國文化的重要性應該高於華人文化。他向與會者示範父親應如何祝福兒子,「兒子,我愛你。這不是出於你的表現,而是因為你就是你。我完全接納你。縱使我們會遇到問題,你永遠都是我兒子。我關心你,也享受與你一起。我祝福你得著天父所預備的一切,滿足你一切的渴望。」Andrew指出,父親要呼召出子女的潛力,稱讚他們,指導他們的方向,相信並幫助他們。

Fiona接著亦示範母親應如何祝福女兒,「妳是一個美麗的創造。神造妳是女性,因為神喜歡祂的女兒。我們很愛妳。妳作為亞洲的新女性應感到喜悅,因為這是神的揀選。妳的受造奇妙可畏,妳將成為一個女孩子、女人、母親、祖母。求神保護妳,我們呼召出神放在妳裡面的恩賜,奉主的名祝福你。」她認為文化有時對女性有很多制肘,但是在靈裡,女性是大有能力的。妻子常期待丈夫填補自己的空洞,但只有天父能夠做到。她相信釋放亞洲婦女的關鍵在於讓耶穌解決一切羞恥。

按照聖經恢復男女角色

Fiona又指出,男女雙方不能互相理解亦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女士會看到男士的問題,卻沒有尊重他們,在人面前責備他。她笑說:「我花了二十年去改變Andrew,但我後來發現是行不通的!」她引述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證實,男女的大腦及行為是不一樣的。大部分男人的思維是完全分隔開的,他們同一時間只能做一件事。相反,女性的思維會把所有事情一併思考,也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情。因此,男女要明白彼此的不同,互相合作。「一個真男人會在面對挑戰時,堅持他的信念。他拒絕消極被動,接受責任,做他認為是對的事情,並且勇敢地帶領人。」Fiona指出,「真男人與世界的成功人士的定義不同。」然而,女人要明白,由於普遍地缺乏父親典範,現在男人並不知道怎樣作好丈夫及好父親,感恩神正在恢復真正男人的形象。另一方面,聖經中的女人,希伯來文是「Ezer」,代表耶和華的幫助,而不是一個僱傭。妻子應該理解、支持及尊重丈夫,幫助他發揮潛能。丈夫應該領導妻子好像基督領導教會一樣,提升而不是批評她。

.Andrew及Fiona釋放屬靈父母的榜樣

Andrew在現場撐起一把傘,來示範丈夫的角色。他說丈夫在神面前有責任去撐起屬靈的遮蓋,這不是神交給妻子的責任。問題是,男人自己也有屬靈的軟弱和傷害,令遮蓋失效。因此,這個世界在期盼一代人興起向神說:「我要修補遮蓋的破口!」

馬健明牧師最後總結,自己也是無父者,也希望推動一代興起成為父母,斷絕這個咒詛。他相信這個運動是超越教會、宗派、職場的,透過課程中同行實踐,真正的父母將會興起。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虎媽華麗變身 帶親女上陣建立有品香港

你能想象一對原本關係破碎的母女,能夠成為同工齊心服事家庭嗎?今期Kingdom LIFE邀請了「香港有品運動」總幹事Josephine Ling分享她的家庭如何被神轉化,成為別人生命的祝福。正如Josephine曾經講過:「神就是透過改變一個『虎媽』,影響了200多間校園。

關係破裂,女兒嘗試輕生

Josephine形容自己曾經是一個很典型的香港媽媽,用現時的叫法,就是「虎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但覺得教和罵是分不開的,孩子做得不好,就會責罵,非常嚴厲。「我有一套標準,很想孩子達到,當孩子不斷長大,我就發現越來越多的方面,他們達不到我的標準。於是我會去找錯處,開始覺得他們做得到是應該的,做不到就應該責罰。」Josephine和孩子的關係產生很大的張力,家裡開始紛爭不斷,後來女兒和Josephine的關係惡劣到一個地步,她不斷逃學,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做很多反叛的事。而Josephine還以為自己管得不夠緊,於是更加嚴厲地管教女兒,希望「修理」她回復正常。而結果卻是令她更加抗拒,甚至嘗試跳樓自殺。

「在她想跳樓輕生時,我才突然醒覺,原來10多年的管教並沒有令她感受到我的愛,感受到的只有數不盡的責備和要求,我好像突然之間清醒過來。當時我向神這樣說,求袮不要讓她跳下去,讓我再愛她一次,我要重新去愛她。」幸好得先生勸說,女兒沒有跳下去,避免一場悲劇。這件事令Josephine整個人被翻轉,重新去反思自己愛孩子的方式是否合宜。原來自己不了解女兒的內心,甚至不能體恤她的軟弱,很多時候用自己的角度看她,所以對女兒的要求就成為她的壓力。Josephine決定要改變,學習用神無條件的愛去愛孩子。「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我開始認識到,不是要求她走我選擇的那條路,而是我要幫助她找到她自己的路,然後陪伴她去行。」Josephine家有了很大的轉變,她和女兒的關係漸漸被修補,後來女兒更重拾信心去讀書,找回自己的人生目標。

有品運動的誕生

Josephine被改變後,神非常使用他們一家的經歷,她開始到很多教會及佈道會分享她的見證,甚至有基督教的電影製作公司,將她的故事拍成了電影。在不斷分享的過程中,Josephine意識到,除了基督徒需要知道如何用神的法則管教孩童,其實非信徒也非常需要。於是,Josephine連同幾位弟兄姊妹成立了「香港有品運動」。初時,除了配合教會去傳福音,他們也到社區分享講座,個別地關心不同家庭的需要。同時,他們也到學校舉辦講座,接觸家長。講座主要是教導父母如何透過以愛為本,接納,鼓勵及表揚等統稱「6A」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品格,引導他們行走合適的成長道路。漸漸地,學校認為香港有品運動的課程「落地」,除了教導外,還有很多有血有肉的故事。香港有品運動的口碑就慢慢傳開,第一年他們接觸了20間學校,第二年再多幾間。而現在,香港有品運動已經成立10年,除了幾位同工,Josephine已經培養了200位「6A」講師,並且有超過200間學校與他們有深度合作,稱作有品校園

.小朋友於10週年活動上表演跳舞

由母女到同工

現在,Josephine與女兒之間的關係被修補之餘,還多了一種新的關係——上司與下屬。外人看這對母女,會覺得很奇妙,神令破碎的關係,轉化成同行同工。「其實她很愛我,很想支持我,因著這份愛及神的領帶,現在我們兩個能夠蒙主的恩一起同工。很多人告訴我,其實你的女兒不用說太多,我們看見你的女兒和你同在一個辦公室,已經是一個見證。現在Jacqueline常常與年青人分享夢想,過去的經歷不能刪除,但裡面的品格能幫助我們迎難以上。她有自己的故事和經歷可以激勵與她同齡的年青人,而我的故事則是激勵了與我同齡的父母。

在工作中,Josephine是總幹事有最後決定權,但同時也給予同工很多發揮的空間。「我既是Jacqueline的上司、同事、也是媽媽,所以拿捏我們之間的關係是我需要去學習的。」Josephine坦言,她的不足,正正就是女兒能夠補足的。Jacqueline對現時年青人的思想及潮流文化很敏銳,她接觸的層面和Josephine非常不同,這就幫助了香港有品運動跳出傳統的框架,能更多從年輕家長的角度去思考。Josephine不太懂營銷宣傳,而Jacqueline會嘗試不同的方法去創新,例如使用社交媒體、新的改革措施等,比Josephine更大刀闊斧去改變及實行。「因為她是我的女兒,我會給予她很多機會嘗試。同時,因為我是她上司,她也非常尊重我的意見,會得到我的同意才會去做,這個關係是很特別的。」

.嘉賓及香港有品運動董事於10週年活動揭幕

(記者莫嵐報道)

[國度觀點] 復興神學為「無父世代」提供的解決方案

當時代轉入二十一世紀,家庭崩壞已成為普世現象,無論是東方或西方,單親家庭數目不斷上升。無可否認,家庭健全是社會幸福度的量度尺,而聖經觀念對家庭制度的鞏固也有重要的指引,基於聖經的復興神學為此提供了解決方案。

有研究指,全球有14%的兒童(0-17歲)來自單親家庭,而大部分的情況,母親是家庭的唯一支柱。「無父世代」是今日世界的悲歌。最近的分享會「這世界需要父親」實在是及時的提醒,講員安德魯(Andrew Houghton)用撐傘子的象徵行動,說出丈夫在神面前有責任撐起屬靈的遮蓋,這不是神交給妻子的責任。基督教家庭雖然有同一信仰,但家庭健全與否,還需要各成員擔起自身的責任,這也是屬靈上的對齊(spiritual alignment),因為神命定了各成員的責任和角色。安德魯也指出,男人有屬靈的軟弱和傷害,這令遮蓋失效,補救方法是男人願意修補破口。

復興神學正是有修補破口的主張。就以烏干達牧師慕約翰為例,他推動的禱告祭壇策略是為城市和國家的復興。為什麼禱告祭壇會帶出復興?按他對聖經的理解,神往往會揀選一些人,呼召他們成為聖潔,並為城市和國家的罪惡代禱,只要被揀選的人數得滿足,神就會使復興發生。這些被揀選的人在代禱上有祭司的職分,在復興上有關鍵的作用。社會有什麼問題,國家有什麼問題,當然要有行動去解決,但復興神學提出最重要的焦點,就是教會的責任,因為教會在某地方的設立,代表在該地方有祭司的代禱職分,在這屬靈層面上若沒有改變,人的最大努力都是力量有限的,因無法抗衡空中的掌管者——邪惡的根源。當然人有責任,就是悔改。悔改導致復興,全是神的恩典。

從復興神學看,「無父世代」的詛咒是需要祭司代禱去破除的,誰是祭司?在家庭中,父親有這屬靈的職分;在城市中,教會有這屬靈的職分。願弟兄們和教會都興起,舉起聖潔的手為這世代禱告!

2018香港「全球領袖高峰會」 賦予員工工作意義 克服恐懼有助追夢

2018年度香港「全球領袖高峰會」於2月2至3日在教會「Island ECC 」舉行,數百位來自各行業有志提升領導力的信徒參與了此次會議。本年度講員包括芝加哥柳溪社區教會主任海波斯牧師(Bill Hybels)、領導力作家安迪.史丹利(Andy Stanley)、 谷歌高級顧問拉茲洛.博克(Laszlo Bock)及國際正義使團(IJM)執行長侯嘉理(Gary Haugen)等。

史丹利帶領美國北點事工超過二十年,他發現成功機構都有一個獨特又卓越的「產品」,就是比競爭對手出色,能夠挑戰固有前設,及翻轉行業的營運模式。因此,他認為領袖要建立一個文化去認出而非抗拒這些創新想法。首先,持續學習,不要批評。其次,保持心思及眼光開明,因為「心思封閉的領袖封閉人心」。再者,嘗試以「嘩」代替「怎做到」,鼓勵團隊和下一代 「獨特又卓越」的想法。

博克領導谷歌人力工作多年,期間谷歌超過一百次獲嘉許為最佳僱主。他發現了一些在各行各業都通用的管理原則,主要包括:一、賦予及提醒員工其工作意義。研究發現,當人了解到自己的工作能夠幫助人,是提升工作表現最有效的激勵方式。二、成功的公司都相信自己的員工,會將公司的目標、財務狀況及計劃進程向員工公開,因為信任和尊重員工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意及令工作表現變好。三、主管應該聘請比自己優秀的下屬。不好的下屬毒害業績,拖累其他人的表現、士氣和精力。「寧願請不到人,也要等待那些優秀的人選。」他說。最後,重點在於持之以恆地做上述的事,才能保持成功。

最後,國際正義使團侯嘉理分享,他發現領導力的頭號敵人是恐懼,若不妥善處理,一切夢想都是空談。領袖必須找出真正的恐懼,並將之帶到神面前,聽聽祂對於該夢想有何說法。他又指出,我們應該採取進攻姿態,而非防守,因為耶穌已經勝過世界(約16:33)。他提到,國際正義使團曾在肯亞幫助被警察欺壓的計程車司機。而在一次公聽會後,這位司機及團隊的律師均被擄去並被殺害。眾人感到恐懼是合理的,但當他們去到肯亞,欲發現團隊的人數增加了20%。他總結:「建立一個堅持勇敢的群體有助追夢。」

(記者林暐皓報道)

「Ekklesia.愛.匯聚」 信徒的跨領域連結 共同經歷神愛真實

由從事生命教育的職場信徒組成的「Steadfast Love.一個都不能少」團隊於1月28日舉辦「Ekklesia.愛.匯聚」分享會,盼望連結更多同路人,匯聚成一個跨學校、跨機構、跨領域的社群,經歷初期教會Ekklesia的真實。當日聚會約有40位老師、職場人士、機構及教牧同工出席。

團隊成員陳志耀從事生命教育17年,亦是生命教育基金會的義務總幹事,他在聚會中分享:「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但那惡者的偷竊、殺害、毀壞,致使很多生命以為自己沒有價值。天父看我們每一個都重要,『一個都不能少』,意味著每一個生命及每一個人的參與都不能缺少。天父渴望信靠祂的人彼此合一,呈現Ekklesia,就好像初期教會那樣,相聚中彼此激勵和加力,讓我們在社會的不同角落,將天國文化滲透日常生活中每個層面。」陳又提到,在多年與人同行的經歷中,深深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限制、軟弱,人靠著自己並不能堅持去愛,但相信神就是愛,祂藉著聖靈住在我們裡面,縱然人並不完全,但仍可流露並經歷天父那份堅持、不放棄的愛 (Steadfast Love)。大會還邀請在場會眾寫下並分享天父放在他們生命中的負擔,及對所服事的群體的夢,不少人都公開分享了自己與人同行的親身經歷及故事。

(新聞稿由主辦單位提供)

台北國際書展主題為以色列 基督教出版首度聯展

2018台北國際書展於2月6日至11日在台北舉行,今年書展主題是「以色列」。主題國「以色列」在會場展現了「六感體驗」的多元風貌,並以時光隧道展示多達200多本書,帶領讀者認識以色列文化、歷史、宗教、民俗到創新的過程。不僅如此,以色列的馬哈尼耶胡達傳統市場也被原封不動地搬進展場,並邀請了以色列當代知名文學作家、漫畫家及美食作家等與讀者分享一系列關於以色列的講座。

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游亞旭(Asher Yarden)在書展主軸設計(大型書模型)前說,「一年多前,我們接下2018台北國際書展時,很多人都說為何要找這種麻煩?但目前已成形並深獲好評,非常值得!今年也是以色列建國70週年,這個巨型設計代表了希伯來文學從古老過渡到現代的層次,也訴說著以色列人─未完待續(Israel─a never ending story)的創新概念。」

今年亦是基督教書區首度以聯合企劃的方式,由台灣福音書房、校園、華宣、宇宙光、腓利門/迦密、國際漢語聖經出版社共同聯展,規劃135平方公尺寬敞的閱讀空間,推出「飲食文化、信仰暢談、樂齡生活、閱讀經典」四大主題。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李瑞娟報道)

福音傳遍印尼座談會 遍傳福音的危機與宣教策略

K-PACT 國際宣教機構於2月1日及5日舉辦了福音傳遍印尼座談會,分享信息包括今日印尼西加里曼丹的呼聲與契機,及討論香港教會參與印尼事工的機會與策略等。

印尼西加里曼丹坤甸GKNI自傳會主任牧師Liliana談到,印尼很多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衛生條件及教育管理等方面都比較落後,而穆斯林在關顧偏遠地區貧窮人口的事工上非常積極,經常差派教師及運送有需要的物資去支援當地人的需要,因此很多落後地區的鄉村都願意改信伊斯蘭教。而Liliana所在城市坤甸的教會普遍比較富裕,但信徒都較為注重自己的需要,安於舒適的生活,對未信者及貧窮人的關愛較少。教會本身對於宣教及傳福音的意識也較為薄弱,一般情況下只會關顧自己的會友需要。Liliana強調,印尼的基督徒傳福音的行動力不足,就會被穆斯林搶佔先機,當我們再去那些已經接觸穆斯林的鄉村去分享福音,往往容易遭到拒絕,這就是目前印尼遍傳福音所遭遇的危機。

國際K-PACT總幹事Peter就Liliana所談到的危機,提出宣教需要因著時代的改變而不斷調整。在他25年的宣教生涯中,Peter意識到現時要改變固定的宣教模式,需要心意更新而變化,認識時代的使命,具體建議包括三點:一、宣教要有目標。教會或機構需為宣教工場訂立清晰目標,為宣教士到工場的工作制定計劃及具體指引。他曾經見過有些宣教士到馬來西亞宣教6年,回國後講不出自己做過什麼,是非常可惜的。二、宣教需要有策略,否則就會發現很多的事工過了5年、10年都可能進展不大。他又分享,神曾在2003年感動他到中國開辦基督教書室,當時全中國只有數間基督教書室,而且規模很小。但在10年間,Peter與他的團隊開設了9間書室的同時,最有果效的工作就是鼓勵及幫助別人開辦書室。所以在10年間,中國出現的超過100間基督教書室中,很多開辦的人就是他們的學生。Peter強調:「當你有很清楚的策略,就可以幫助更多的人。」三、要建立夥伴關係。神是很公平的,祂給予不同人有不同的恩賜,因為神想我們能夠彼此合作互相效力,將不同人連結一起,我們就有成就神國大事的可能。

(記者莫嵐報道)

伊朗每天100人經衛星電視信耶穌 機構數據:全國二成人口看過福音節目

「心繫伊朗」事工(Heart4Iran)總幹事安薩里(Ansari)接受CBN訪問時表示:「2016年,我們的電話中心每天接收700個電話,每天平均有93人接受基督,即大約每小時有3個人相信耶穌。」對福音最感興趣的群組是18至30歲的組別。

「心繫伊朗」的Mohabat TV是基督教衛星電視頻道,自2006年起,24小時播放波斯語福音節目,是當今伊朗4個基督教衛星電視頻道之一。「將基督教衛星電視轉播到伊朗,對地下家庭教會運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安薩里說。「我們透過智能裝置接觸伊朗人民。」該事工數據指,有1,600萬伊朗人在過去12個月內曾看過Mohabat TV的節目,佔伊朗人口的20%,令他們驚訝。自從這個頻道啟播以來,影響力已增長超過四倍。

根據世界使命團(World Mission),伊朗地下教會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教會之一,家庭教會運動是伊朗基督教的命脈。

安薩里指出,伊朗人對伊斯蘭教失去信心,伊斯蘭教不能應付社會及日常生活問題。他們正在尋找生命的答案,卻未能在國教或祖先信仰中找到。很多人在接觸衛星電視之前,已經在異夢異象中看見一個身穿白衣,發光的人(耶穌)。

(來源:CBN,2018年1月28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伊朗基督徒早日享有宗教自由。

六成美國Z世代基督徒稱:「在教會以外找到神」

美國研究組織巴納(Barna Group)發表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美國13至18歲青少年中,自稱無神論者人數(13%)比成人(6%)多一倍。報告並且指出,妨礙這些青少年信主的最大障礙,是他們認為「信仰欠缺理據」和「教會生活不重要」。

報告中受訪的Z世代青少年和青壯年,都比成年人更傾向於認為「罪惡、苦難的存在」是他們信心的難關。這顯示今天的青少年和歷史上其他無數的青少年一樣,掙扎於為「罪惡、苦難與慈愛的神並存」尋找具說服力的理據。

接近四成(37%)受訪者認為要「肯定知道神是否真實」是不可能的事。他們缺乏信心,與廣泛文化大力鼓吹相對主義有關。不分老幼,調查中超過一半受訪者都同意「許多宗教都可導人進入永生;沒有『獨一真正的宗教』。」Z世代傾向覺得,其他人認為真實的事,對自身而言不一定真確,而他們比成人更難同意「一個人真誠相信的事物可以是錯誤的」。

接近一半(46%)受訪Z世代青少年表示他們「需要事實確據來支持信仰」,而且認為科學和聖經相輔相成的青少年和青壯年(28%和25%)明顯比較年長者(81%)少。這顯示他們對科學和聖經之間的關係感到不安。

有趣的是,受訪的無神論者中,Z世代在較少程度上認為「基督徒的偽善」是他們「信心上的明顯障礙」,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有過與基督徒或教會接觸的不愉快經歷。

逾半受訪Z世代認為教會生活「不太重要」(27%)或「完全不重要」(27%),只有兩成人(20%)表示教會生活對他們「非常重要」,是調查中最不受歡迎的選項。甚至連有參與教會生活的Z時代青少年,對教會有消極觀感。這些教會青少年中,接近一半(49%)表示「教會似乎拒絕大部分科學教導我們有關世界的事」,近四成人認為「教會過分保護青少年」(38%),或「教會裡的人都是虛偽的」(36%)。此外,超過兩成人表示「教會不是表達疑惑的安全環境」(27%),或者聲稱他們在教會接觸的教導「相當膚淺」(24%)

認為教會生活不重要的受訪青少年中,逾六成信徒表示自己「在其他地方找到了神」(61%),而相約比例的非基督徒也說「教會與我無關」(64%)。雖然非基督徒不上教會的理由不無道理,但當連基督徒青年也認為上教會不重要,這便至少是一個指標,顯示有些教會未能幫助青少年與神建立翻轉生命的關係。

(來源:Barna Group,2018年1月24日,潘意韻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賜眾教會智慧和新的策略,引導青少年正確地認識真理,與神同行。

教會與米芝蓮大廚合作 開餐廳專招待窮人

意大利米芝蓮星級主廚博圖拉(Massimo Bottura)計劃2018年在巴黎和拿坡里開設新的餐廳,卻不歡迎有錢人來吃飯。餐廳提供免費餐點,用的是超市賣剩的菜,而且只服務窮人。

博圖拉最富聲望的餐廳開在意大利北部的摩德納(Modena),每個客人需付約250歐元,但他在米蘭的餐廳(Refettorio Ambrosiano)則餵飽了無家可歸的人,目前他計劃將這實驗性質的慈善工作再加以擴展。

Refettorio餐廳位於米蘭市郊的一座舊戲院,搜集從商店剩下的食材,按照博圖拉和其他知名主廚的食譜,煮成免費餐點。「我從不認為這些食材是無用的,我總認為麵包碎屑、過熟的蕃茄、變黑的香蕉還是有可用之處,正可以顯示出我們的創意。」博圖拉接受路透社訪問時如此表示。

博圖拉的計劃從2015年開始,他重新利用米蘭世博會餐館剩餘的食物,而在教會機構「安布羅希亞納明愛會」(Caritas Ambrosiana)的支持下,如今已成為永久的計劃。與一般傳統慈善廚房不同的是,來此用餐的客人不需要大排長龍,每個人都可以坐下來接受款待。「因此我稱它是餐廳,而不是慈善廚房。」博圖拉說。

雖然每天用餐的人數僅限96位,但博圖拉和明愛會表示,此舉可以幫助那些人重新恢復自信,並可以過正常的生活。「數字無法定義成功,你如何伸出援手是很重要的,然而你的幫助能在他們生命中產生什麼樣的激勵,這才更為重要。」明愛會負責人葛芮堤(Luciano Gualzetti)說。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每年全世界有大約三分之一,即13億噸的糧食遭浪費或遺棄。

(取材自Charisma News,2018年1月2日,Sylvia編譯報道)

禱告:為這項計劃能滿足更多有需要的窮人禱告。

死海古卷發現獨特曆法 一年364天為完美循環

從事聖經研究的Eshbal Ratson博士和Jonathan Ben-Dov教授解讀昆蘭古卷最後兩卷之一,發現古代沙漠猶太教派所用的獨特曆法和不同的節期。

新發現的曆法中,一年共有364日。研究人員指出,傳統猶太教沿用陰曆,很多時候需要人為的決定作出日子的調整。他們必須觀看星星和月亮,並報告他們的觀察,最後由有權威的拉比決定新月和閏年的應用。相比之下,364天的日曆是完美的,因為這個數字可以被4和7整除,所以特殊的節期總是在同一天。這就避免了比如在安息日與節期在同一天的煩惱。該曆法是不變的,彷彿體現了這個社區的成員對完美和聖潔的信念。

每個季節的更替對該教派來說都是一個節期,稱為Tekufah,希伯來文意思為「循環」或「時期」。另外他們慶祝新酒和新油的節期,這不是聖經中指定的節期,也不是傳統拉比猶太教的節期。新麥、新酒和新油節都與五旬節有關。新麥節是在逾越節後第一個安息日的50天後,與五旬節同日。再過50天是新酒節,可以收割葡萄,之後再過50天就是新油節。

(來源:Fox News海法大學傳訊部,2018年1月23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死海古卷學者有美好的研究結果。

瑞士最大教會接受比特幣奉獻

位於瑞士蘇黎世的「國際基督徒團契」(International Christian Fellowship;ICF),已開始接受信徒奉獻加密貨幣「比特幣」(Bitcoin),這間全瑞士最大的教會將加密貨幣列為奉獻的選項,供會友選擇。

ICF發言人雷格勒(Nicolas Legler)向瑞士新聞媒體Idea表示:「數位貨幣和區塊鏈技術在未來將更加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該教會以在崇拜中使用各種技術而聞名,大部分會友是年輕人,其中越來越多人會進行這類型的交易。「不管是『比特幣』或是其他政府掌控的貨幣,加密貨幣都有實施的一天,我們相信這項技術很快就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年前還沒有人相信,網路對我們的生活會有如此多的影響。」

除了「比特幣」之外,ICF也接受「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以太坊貨幣」(Etherum)、「瑞波幣」(Ripple)等其他加密貨幣。ICF所有的收入均來自奉獻和捐款。

(取材自Evangelical Focus,2018年1月22日,台灣國度復興報Sylvia編譯報道)

禱告:為教會有財務管理的智慧禱告。

(七)命運、命定與命途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多年前在神學院的課堂上,第一次聽聞盼望神學。老師非常敬仰德國神學家莫特曼,從他的生平細說到神學思想。有點慚愧,我已記不起他的講學內容,但一直沒忘記那個晚上,下課後,踏著輕快的腳步回家,心情無比輕鬆,好像人生突然充滿希望。其實,我當時並不很了解莫特曼的盼望神學(只是一堂課啊,至今也不很了解),但老師很了不起,一句簡單的說話有如一道亮光的威力,這句話在我印象中是這樣的:我們的未來是開放的,並不是一切都注定了。就在回家的路上,我發現命運注定論過去一直藏在心裡。

當然我並不是說,人可以完全支配自己的人生。我不(也不敢)否定神的主權,祂掌管明天、世界和我們的人生。是的,我們不能改變神。神的旨意確實不變,但問題是,誰可以完全知道神的終極心意呢?當神叫亞伯拉罕將以撒獻為祭時,並沒說祂已預備了一頭羊,請他放心上山。神有主權在何時向何人啟示祂的心意,但因我們沒有全知能力,有時候會感到迷茫,好像神原本說計劃一,結果做出來的是計劃二。

傳統教會很少使用「命定」這詞語,反而聖靈更新教會十分熱愛,什麼都加上「命定」,感覺上很有(神的)權柄。神命定什麼,就必發生!禱告用上「命定」詞語,威力非凡。但命定是什麼意思呢?我有時候幽默地跟人說:「保羅說,我們命定原是受苦。」你聽了,還喜歡說「命定」嗎?但好消息是,聖經中提到「命定」的事情,大都是指向神至高無上的旨意,大都是對人的美好心意。

談論「命定」,很多時候會加入對「預知」、「命運」、「自由意志」等的討論,可以去到很抽象的神學或哲學層面,甚至將加爾文的命定論翻出來討論,再討論。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在這裡,我只想以約瑟的一句話作為探討命定與命途的起點。在創世記四十一章32節,他向法老說:

「至於法老兩回做夢,是因神命定這事,而且必速速成就。」

約瑟使用「命定」指出掌管歷史的是神,祂定了一個計劃,在祂主權下,必然發生。神為國家、民族和個人,預先定出計劃,其中可能出現危難和困苦,但終極心意是帶來拯救。但人是有回應的責任,我們的選擇和行為往往影響自己的命途。

保羅很喜歡說「命定」,欽定本新約中出現七次命定,其中六次是在保羅的書信上。「命定」希臘原文proorizo 來自兩個字根,一個是pro,有「預先」[1]意思,另一個是horizó,有「設定界線」的意思。horizó與英文horizon很相似嗎?我們肉眼所看到的地平線,是天與地接連的界線。摩西因為犯錯,而不能進入應許之地,但在離世前,神做了一件讓人感動的事,祂帶摩西上山頂飽覽湖光山色。亞伯拉罕俯瞰全景,盡頭是地平線,眼所見的是神「命定」賜給他和他的後代的。

神為人「預先設立界線」,這是祂不變的旨意,祂說賜給誰,就給誰,沒有人能改變神的心意,沒有人能影響祂的計劃,這是命定。但十二支派如何分地,如何實質地享受到神命定的福,則是有人為的因素,在乎他們是不是願意順服神,跟從神,與神同行,而結局就是他們的命途。命途不是完全由人自己能決定的,受制於神的永恆命定,祂預先設定了界線,但命途卻又是人自己栽種的結果,因著人的順服或叛逆而有所不同。在這方面,雅各十二眾子和後代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的個案。(下期待續)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恩典太美麗,讓恩典繼續飛 -【國度角度】專欄

一切都是恩典,除了恩典,還是恩典!世人都犯了罪,罪的工價就是死,唯一能救我們脫離死亡的梏桎,只有藉耶穌十字架赦罪的救恩。 然而「蒙恩」的人雖然很多,但「忘恩」的人更多,十個被潔淨的大痳瘋,懂得回來感恩的只有一個 (路 17:17) 。知恩的人已少,施恩的人更少。耶穌作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欠了王一千萬兩銀子債的僕人,蒙恩得免其債,但轉瞬即反掐住只欠他十兩銀子的同伴的喉嚨,同伴俯伏央求,他不單不肯,且把他下在監裡,迫他還債。人心竟可忘恩負義,冷酷無情至此,實在令人心寒。其實,耶穌想讓我們明白,這豈不也是你我的寫照?但好戲卻仍在後頭,王得知此事,就痛罵這惡奴才,並命他必須還清原先所欠的債,原先的喜劇,卻變為悲劇,真是情何以堪!(太18:23-35)

這故事寓意頗深,反映出人性的醜陋,「蒙恩」卻不一定會「施恩」。先蒙恩,後施恩,看似自然,事實卻非必然。神家教會中,若人人都因蒙恩而懂得知恩、知恩而懂得感恩,感恩而懂得報恩,報恩而樂於施恩,教會就應當早已變成天堂,又豈會有如此多的傷害及分裂?事實反而是與天父原意相違。你我雖是蒙恩得救的罪人,但往往不懂得知恩、更不是從感恩、報恩、施恩這方向而行,反之,往往當被冒犯、傷害而掐住對方的喉嚨,咬住對方死口不放,蒙恩卻不肯施恩。這比喻告訴我們一個驚人的事實:蒙恩得免罪債的人,若不學會施恩,也有機會從恩典中墜落,結果失掉神的恩 ,至終將喜劇變成萬劫不復的悲劇收場。 朋友,請你緊記,不管喜劇或悲劇收場,其主動權卻是緊握在你我手裡的啊。

聖經中我最喜愛的人物就是大衛,因為他是合神心意的人。大衛是一個深蒙神恩寵的人,更是一個懂得感恩、報恩、施恩的人。掃羅王因心生嫉妒而追殺他,他卻一次又一次放過掃羅,掃羅及約拿單死後,大衛竟命人尋訪掃羅家是否仍有剩下餘種,他要因約拿單的緣故向他施恩,且要照耶和華的慈愛恩待他 ( 撒下9:1-3)。結果大衛恩待約拿單的兒子,瘸腿的米非波切,並賜他如王子一樣的位份,一生與王同枱用飯,還將屬掃羅的一切田地全數歸還。讀經至此,我不禁熱淚盈眶,感動不已,世間能有多少這樣心腸的人?

三千多年後,一位曾是非洲奴隸船的船長,黑奴手下的奴隸、廢除黑奴法案啟迪者的約翰–牛頓牧師 (John Newton),根據以上大衛向神感恩的經文,寫下了一首數百年來,感人肺腑,帶領無數罪人回轉歸向神,膾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奇異恩典》。當他晚年回顧一生時,寫下了他的名句:我不是我應該是的,我不是我喜歡是的,我不是我希望是的,但我已不是從前的我,藉著神的恩典,我成了我今天這個人。當他82歲臨離世前,親手寫下了自己的墓誌鉻:約翰牛頓,神職人員,曾是個不信、放蕩者,是非洲奴隸的奴隸;藉著救主耶穌基督豐盛憐憫的保守、赦免,並被派定去傳揚他所曾長期致力毀壞的信仰。

約翰本來一生為黒奴帶來了最大的悲劇,但藉神「奇異恩典」,最大的悲劇卻被轉化成為最感動人心的喜劇,神也正在藉此「奇妙恩典」,去改寫你人生的劇本,你願意將劇本交給祂嗎?


文@何寶生

如何回應奇怪的夢?-【夢教室】專欄

夢是神向人發出的邀請,盼望他們會回應。我們對於夢的回應不應該停留在置之不理、感到困惑、沮喪或者快樂,而是要回應神的邀請。按照上兩篇所述,夢有不同來源,要用不同方法回應,但第一步總要跟天父對話。

如何應對來自仇敵的夢

仇敵用夢把恐懼種在我們心中,向我們撒謊,把我們與神分開。當你得到一個來自仇敵的夢,尋問神以下的問題:

  • 我是否應該理會這個夢?
  • 我要用祈禱對抗這個夢所說的,還是只需拒絕相信它呢?
  • 它是在警告某些事情可能發生嗎?
  • 神為什麼容讓仇敵給我這個夢?

請緊記,仇敵是欺騙者。因此,大多數來自仇敵的夢都是明顯的謊言,你不需要相信或害怕。

如何應對屬魂的夢

屬魂的夢往往揭示思想營壘或屬魂的慾望。如果我們對某事晝夜思想,有很強烈的感受,或者很想要得到某些東西,我們就會促使自己夢見一些事(耶29:8-9)。當我們沉迷於某事,我們的大腦會創造一條通道,使那些想法、感覺或慾望更容易在夢中出現。如果你得到一個屬魂的夢,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將夢交給神:

  • 按照夢所揭示的,向神坦白說出你的想法、感覺或想要什麼。
  • 求問神是否需要改變你的想法或感覺。
  • 請祂向你顯示關於這個營壘或慾望,你可能被蒙騙的地方。(一個屬魂的夢並不一定代表該慾望是錯誤的或應該被漠視,但是我們希望慾望能夠被我們的靈領導,蒙神指引,而不是被魂掌控。)
  • 如有必要,為著誤信謊言而悔改,然後問神要給你什麼真理去取代它。
  • 求問神這個夢是否為了醫治過去屬魂的問題或傷口。

屬魂的夢往往是通往整全和自由的旅程的突破關鍵。

如何回應來自神的夢

回應來自神的夢,先要判定夢是關於你或其他人,究竟是誰在夢中進行各項活動?如果是你,夢就是關於你的。如果你只是在觀察那些活動,這個夢就是關於你正在觀察的人。如果夢是關於你的,求問神以下問題:

  • 我當怎樣禱告?
  • 這是你想我去相信的未來和命定嗎?
  • 你在改變我對這個情況或人的看法嗎?
  • 這是我應該為之奮鬥的應許嗎(提前1:18)?
  • 我要預備自己迎接它,還是等候神的安排?

如果夢是關於別人的,神正在邀請你為那個人禱告。有些時候你應該和他分享夢的內容,但是要滿足以下條件:你和這個人有關係,你感覺到神提示你去告訴他;你知道這個夢會在他的心中釋放盼望;你知道這將幫助他回應神。

總的來說,每一個夢,即使是來自仇敵或魂的,都是神在邀請人來與祂對話。不要佯裝沒有事發生。即使你不知道你的夢是什麼意思,把它寫下來,切切禱告尋求它的意思,並按照你所領受的回應神。


文@莊.多馬(John E. Thomas,國際溪水事工Streams Ministries的總幹事,教導預言服事、解夢和神的國度。)
譯@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