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禱告運動元老:禱告帶人去到骯髒之地

全球24/7禱告運動的元老級領袖葛利格(Pete Greig),在過去15年來一直推展禱告運動,現在世界上超過一半的國家已有24/7禱告運動。他接受雜誌訪問,談到禱告的重要,指禱告的人會去到骯髒之地,接觸心靈破碎的人。

葛利格的最新著作《Dirty Glory》記錄了他與24/7運動的旅程,指出禱告如何推動我們「從我們的聖所」到「骯髒的人和地方」,就像耶穌一樣,去到破碎和混亂之中。

他描述了世界各地的「祈禱室」的發展,神正在恢復破碎的生命和關係,除滅邪惡,改造社區,恢復教會和重塑文化。這些不是要我們模仿的「品牌或模式」,而是神在禱告室裡顯現,神感動人禱告,神也回應那些禱告。

他說:「神對我們的小事感興趣,就像大事一樣。」然而,很多信徒會覺得很難跟祂談話,「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都有個人與禱告的鬥爭,包括傳教士都有。」他繼續說:「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失望或神學,或者我們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們需要祈禱,或發現自己信任程序和產品,而不是禱告。禱告有些地方是相當顛覆的。禱告對耶穌是至關重要的,祂也教人禱告,早期教會亦視之為必要。禱告真的很重要。」

那麼,他會給那些覺得禱告有點艱難的人提供什麼建議?

「我們要記住禱告是雙向的,它會改變的。當我們祈禱時,我們正在跟活著的神對話。……我們可以和祂談大事情,但有時我們只想談小事情。經常這樣做就會跟祂越來越親密。我們禱告時,培養紀律也很有幫助。我和妻子已經結婚了22年。在我們早期的關係,我們只是想常常在一起。但現在我們必須更加有紀律地花時間在一起。沒有紀律,快樂消散。」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按神創造我們的方式去禱告。我不認為有一個『正確』的禱告方法,只要它是真誠的便可以。而聖經是非常誠實的。一半的詩篇是哀嘆。找到一種你覺得有效和愉快的禱告方式。我發現這樣處理一天是有幫助的:重播一天的細節,好的、壞的和無聊的。為有需要的事情喜樂或悔改。領受神的愛,然後下定決心下次做不同的事情。如果我們不把一切帶給耶和華,我們的生命就會累積這些失敗。」

(來源:Inspire Magazine,2016年,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 我們能自由地、自然地與神對話,期待祂的回應。

給耶穌安慰的行為藝術 -【文化守望者】專欄

耶穌在世時的教導,軟弱的我們未必經常做到,特別是馬可福音十四章9節吩咐的事情,讀過後就煙消雲散。在這節經文,耶穌「實在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傳福音,也要講述真哪噠香膏澆在祂頭上的事件。一年之始,我要悔改,所以在本文寫一寫這故事,算是遵行這個吩咐了。

馬利亞(約十二)所用的真哪噠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是當時一個工人的一年工資。五至十秒內,一年工資化為烏有,難怪席上有幾個人看見就心痛,我們香港人完全能理解這樣的心情。耶穌,耶穌,你要我們完成大使命,這筆錢可以招募一位全職宣教士啊。假如他每天接觸十個人,其中一人信主,一年就有365人信主,但現在,這瓶香膏導致365人的靈魂仍然失喪。

這女人做了一件「不切實際」的行動,但卻換來耶穌的高度評價,還要我們在普天下傳福音時,也要講述這事。為什麼?

當時,耶穌已向門徒預告祂的死,可是沒一人聽進耳裡,祂的寂寞有誰共鳴?有,有一個女人似乎明白了,並為此付代價,獻上為將來結婚而預備的香膏,澆在她所愛的人頭上,在眾人面前,毫不保留表達對耶穌的愛,沒有任何忌諱。後來,耶穌在孤獨的路上背著十字架時,全城的人都變臉了,此時微風輕輕吹過,頭髮上殘留的香膏氣味還有一點點,卻足以給祂帶來安慰。還有一個人,如此相信祂說的話,並獻上她一切的愛,此情不渝。

藝術就是這樣,與功利無關,看似沒有實際功能,卻有巨大能力,是屬於心靈的力量,而這女人做了一次行為藝術,而且是先知性的,因耶穌說,這香膏是為祂安葬的事。

什麼的事奉才有價值?做在耶穌身上的就有價值,那麼「為耶穌做傻事」又怎樣呢?沒有背後的「愛」,傻事就只是傻事而已,唯有愛,加上情感力量的震撼展示,傻事就昇華至藝術層面。


文@黃少芬

不是「佈佳音」,是busking!-【文化守望者】專欄

話說在平安夜前一日,朋友們談論佈佳音的事情,其中一人說他到中環唱詩歌,不是佈佳音,而是busking。另一人則說,她跟教會的傳道人說,今時今日的年輕人不會去佈佳音,卻會去busking,傳道人不明白是什麼,她就解釋了。

Busking是什麼呢?簡單的說法,是指公共空間的表演活動,類似街頭賣藝,只有表演者和觀賞者的關係,沒有財團、商企、政府支持或策劃(但近年被商業化)。參加的人多了,就變成全球的社會運動。

早前,我也跟過年輕人組成的敬拜隊,到銅鑼灣的一間自己人商舖前,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做屬靈busking。我不是敬拜隊成員,站在那裡,我只是拿著一張大卡紙,上面寫著「free prayer」。我以為會有人很神奇地走過來,說他很需要禱告,可能是癌病末期,妻離子散,前天還想過自殺,今天來銅鑼灣就是要找個地方幹掉自己,但忽然眼前一亮,看見「free prayer」,於是決定在死前試一試,看看上天會否挽救他。但當天沒有這麼戲劇化的事情出現,雖然是busking,應該「型」一些,但也要面對現實,也要落地,於是還是像傳統街頭佈道方式,硬著頭皮,擠出平日少有的笑容,在最誠懇的禱告中,主動接觸路人,希望他們相信世上仍有免費的午餐:免費禱告服侍,白白可得的救恩。

話說回來,在聖誕節busking只是報佳音的現代包裝嗎?有時候,我們會這樣想,為有效達到目標,換換包裝不打緊,內容仍一樣嘛。但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卻不是如此的簡單。Busking的形式是自由的,有點反商業化的精神,娛樂回到原始的形式,表演者和觀賞者直接面對面。人們看街頭表演,而不是商業化演唱會,就是因為真誠的情感仍然能感動人的心。

我樂意參加busking(如果有人邀請我加入),因為我們的信仰就是有這樣直接的情感,不商業化,反璞歸真可能是更反映今天復興呼召的精神。我不反對大型活動,但我鼓勵大家進入民間,去看,去聽,現代的馬其頓呼聲可能在天橋底、人行隊道、海濱公園,那離我們其實不遠的地方。


文@黃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