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商道論壇 以實踐神學回應社會

由使命商道、豐盛社企學會、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主辦的「2018使命商道論壇:實踐神學的社群轉化」10月27日在浸會大學舉行。主題演講由關瑞文教授及郭偉聯副教授講述實踐神學的社群轉化。論壇其後分為多個實踐工作坊進行討論,分別談到實踐神學、公共神學及系統神學的實踐性。

關瑞文指出,教會和神學現在面對「離地」的問題,是出於社會結構及世界變得複雜所致。過往社會較簡單,教會將信仰「淺層道德化」,就是叫人做個好的基督徒。關認為,今天的神學要「讀出現實的複雜性」,並要「從現實悟出信仰承載力」。他以聖經中寡婦奉獻兩個小錢為例(可12:41-44),耶穌用來責備「文士侵吞寡婦的家產」,但教會卻常用來鼓勵人奉獻,實在是有眼無珠。關認為要找出什麼因素或意識型態在塑造我們的信仰解讀,要緊記信仰不能被社會及政治論述所取代。實踐神學用信仰轉化香港,在地上作好見證,讓人發現神的臨在。

郭偉聯則提出實踐神學具有以下四個特質:一、具批判性,面對人間的痛苦和需要,再在聖經中尋求回應方法;二、是一種神學,要以神學來詮釋其他理論,以神學來觀照實踐的方法;三、不單關乎教會及基督徒的經驗,更需擁抱世界的實踐,與教會外的需要和社群溝通;四、力求找出忠於信仰及福音的實踐,叫人得著福音。葉菁華副教授指出,聖經中的鬼及靈界權勢可解作任何社會上令人身不由己、失去自由的力量或制度,因此教會不單要對抗靈界超自然的力量,也要對抗社會文化的權勢,轉化是天國使命的一部分。

是次論壇是為期三天的「跨堂會.支持社企」活動的一部分。超過30間社企在浸大舉行展銷、工作坊及講座,讓參加者以行動支持社企,用愛鄰舍的心,關心弱勢社群。

 

(記者林暐皓報導)

[國度觀點] 聖靈更新運動的再更新

從阿蘇撒街大復興到今天,聖靈復興運動已走了一百多年,從小溪到大河,從大河分流到四方,產生不同的支流。這股渴慕超自然屬靈恩賜的運動到了今天,整體上仍在全球擴展,信眾人口也繼續強勁增長。然而,神對教會的評價絕不是人數,而是忠心。滾石不生苔,更新後若沒有再更新,就容易陷入倒退。

圈內人、美國牧者米高·布朗(Michael L. Brown)博士看見今日聖靈更生教會的危機,例如一味追求新事卻沒有行動的習慣性傾向,以及淡忘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聖潔。為此危機作出先知的呼喊,他寫書《玩火:喚醒五旬節—靈恩教會的警號》(暫譯:Playing With Holy Fire: A Wake-Up Call to the Pentecostal-Charismatic Church ),今年剛出版。

布朗博士在書中指出三個必須正視的危機。第一、經常將聖靈和人的心思形成對立,好像二者常在爭戰中,完全輕視理性的作用;第二、輕視神學教育及聖經學術研究,很多靈恩領袖本身沒有堅固的聖經教育基礎,故此傾向輕視神學;第三、以對聖靈的啟示開放為藉口,容易犯下用聖經以外的啟示去否定教義的錯誤。

聖靈隨己意分派恩賜,各人所領受的不同,這本是神的美好心意,叫我們彼此合一,看別人比自己強。在超自然恩賜外,神還將智慧、知識分派各人,同樣叫我們彼此合一,看別人比自己強。將超自然恩賜的位置抬高,高於神賜下的其他恩賜,這本是與「看別人比自己強」的教導相違背,結果就成為合一的阻礙。施洗約翰沒行過一件神蹟,但他忠心完成世上的使命,為主預備道路。超自然恩賜的目的是使我們完成神的使命,本是好的,但若果因人的偏見和驕傲,妨礙基督身體的合一,到最後也會妨礙自身經歷聖靈的更新,而更新是持續的過程,不進則退。持續的更新才是真實聖靈更新運動的標記。

超自然(二)-【蹤跡】專欄

上期講到訪問我的神學院學員,對超自然事奉這題目份外用心探討。我們可以從四福音細看耶穌在世的事奉模式。祂走遍各城各鄉宣講天國的福音。也同時彰顯了天國的權能,瞎子看見,聾子聽見,啞巴說話,瘸子走路,死人復活,麻瘋病人得潔淨,被壓制的得釋放,窮人聽到福音。福音即是好消息,好消息必需有好事相隨,才算得上是好消息。

主耶穌被提升天前作最後的叮囑:「等候父的應許,必須要受聖的洗,得著能力後,要在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主的見證人。」聖靈的火在五旬節那天降下落在各門徒身上,他們從此不再一樣。一向快言快語的彼得,站起來講道,果然不同凡響,當天有三千人受洗作門徒。(徒1)

後來門徒就到各地去宣講天國的好消息,同時也示範了天國的權能,主藉著他們的手行了很多神蹟奇事,信主的人越發增加。人們把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墊子上,好讓彼得走過時的身影能落在一些人身上周圍城市的人也帶著患病的和受污靈纏擾的蜂擁而來,也全都得醫治。他探訪呂大的信徒,對一個癱瘓在床八年的以尼雅説:耶穌基督醫好你,他立即應聲而起。那裡的居民看見他的神蹟醫治,都歸向了主。門徒大比大住在相距不遠的約帕,不幸患病死去,停屍在樓上。彼得被邀前去。他對屍體說:大比大,起來!她就睜開眼坐了起來。(徒5, 9)

門徒司提反從上面得到極大的恩典和能力,在民間施行了大奇事和神蹟。腓利到撒馬利亞城宣講基督。群眾一邊聽講天國的好消息,一邊目睹他所行的神蹟,被污靈附著的,污靈大聲喊叫後就出來了,還有許多癱子瘸子都醫好了,為城裏帶來大歡樂。(徒6, 8)

神也藉著保羅的手行了不尋常的神蹟,有人把他身上的手巾和圍巾拿去,放在病人身上,病就好了,邪靈也出來了。一個禮拜天,保羅講道,直到半夜。少年人猶推古坐在窗臺上,沈沈睡著了,從三樓跌下死去。保羅稍停一會兒,下去伏在他身上,把他復活過來,隨即又回到樓上繼續講道談天至天亮。(徒20)保羅坐船往意大利途中遇海難獲救,落在馬耳他島上。天氣很冷又下著雨,島上的居民為他們生火取暖。毒蛇因熱鑽了出來咬住保羅的手。可是保羅把那毒蛇甩在火裡,並沒受傷。當地的人預料他的手會很快腫起來甚至會突然倒斃,然而保羅安然無恙,他們就改説他是個神。島上的首領叫部百流,他父親患痢疾,發熱躺在床上,保羅按手在他身上禱告,使他痊癒了。消息傳開去,島上有病的人也都來了,並且都得了痊癒。(徒28)

天父把復活了的主基督放在我們裡面,聖靈也住在我們裡面,怎可能作一個軟弱無力的門徒!?如經上說:「因為基督怎樣,我們在這世上也怎樣。 」世人在熱切等侯神的眾兒女顯現,以真正的身份站出來,行使我們在世上的權利和義務,把神的國和權能帶到所到之處。


文@Pastor Lindy Heung (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 禱告醫治室負責人)

ICA Office: Tel: 2527 2270  (Monday to Friday, 9am to 5:30pm)
The Healing Rooms: Tel: 2102 0964  (Saturdays 10am to 12pm)
Email Address: healing.rooms@icahk.org

超自然(一)-【蹤跡】專欄

班神學院學生約我作了一個訪問。他們對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抱著莫大的好奇心。其中一個主題是:何為超自然事奉? 我的答案很簡單:超自然事奉也就是耶穌在世的事奉模式,有關祂的一切總離不開超自然的,神奇可畏的,不能以常理解䆁的,超乎科學和自然定律的神蹟奇事。

  1. 耶穌的成孕是超自然——馬利亞童女懷孕生子,是神奇的,史無前例。
  2. 聖經是一本超自然的書 ——新舊約共66卷書,作者40多人,有君王如大衛、祭司以斯拉、漁夫、醫生、先知、牧羊人、稅吏…… 跨越60代、1,500年。原文以三種語言寫成,寫在三大洲,一旦匯編成書,卻是前後呼應,融為一體,由始至終都指向同一個人:耶穌基督,同一個信息:神的國。這不是超自然是什麼?
  1. 超自然的,不合常理,甚至是怪誕的故事在經裡多不勝數——耶和華吩咐摩西把杖丟在地上,杖變作蛇,拿起來再變回杖。同一杖伸向紅海,海水兩邊分開,讓過百萬人從乾道走過。再次伸杖,海水復合淹沒敵人的軍隊。他的弟弟亞倫的杖竟能發芽生花苞結熟杏。
    神叫驢子開口說話,問騎在牠背上的主人巴蘭﹕ 我有什麼地方得罪了你?竟然打了我三次?約書亞大敗敵軍,要乘勝追擊,求神把太陽在基遍停住,月亮在亞雅崙停留,太陽果然就停住在天約一日,月亮也不轉動,直到以色列人把敵軍殺個片甲不留。以利亞旱荒中求生存,藏在溪旁,耶和華吩咐鳥鴉早晚給他送上餅和肉。僕人給先知熬湯,有人誤把野瓜放進去令湯裡有致死毒物不能吃,以利沙撒一把麵粉到鍋裡,就沒毒了,衆人喝個痛快。
  1. 耶穌以一個神蹟揭開祂在世的事工——在迦拿婚宴上把162加侖的清水變成佳釀。
  2. 耶穌示範了超自然的生活模式——生來瞎眼的耶穌以唾沫和泥抺一下到池裡一洗便看見了。拉撒路已死了四天,屍體都發臭了,耶穌大呼他名字,他便從墳墓出來了。衪行走在狂風巨浪的海面上,門徒以為見了鬼。耶穌吩附專業漁夫西門把船開到水深處落網,整夜勞碌一無所獲的他照著辦,所得魚獲裝滿整整兩條船。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到處宣講天國的好消息,也同時示範了天國福音的權能,治好各樣疾病和病症,不論是瞎眼啞巴,被鬼附身,癱瘓等全都被祂醫好。其後祂差派門徒出去,吩附説:宣揚天國的好消息,同時要醫治疾病,使死人復活,趕逐邪鬼,潔淨麻瘋病人,祂所做的,信祂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些更大的工作。
  1. 他的死也是超自然的——沒有誰能奪去他的生命,那是祂自己捨棄的。他的死是從創世前已定的救贖計劃,都應驗了經上先知的預言。
  2. 衪的復活和登天更加超自然——祂受害後三天復活,之後四十天曾多次向使徒顯現,然後就離地冉冉上升,讓一朵雲彩把祂接去了。
    「信的人必有神蹟隨着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説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什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主耶穌説完了話,後來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邊。門徒出去,到處宣講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可16:17-20)


    文@Pastor Lindy Heung (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 禱告醫治室負責人)

    ICA Office: Tel: 2527 2270  (Monday to Friday, 9am to 5:30pm)
    The Healing Rooms: Tel: 2102 0964  (Saturdays 10am to 12pm)
    Email Address: healing.rooms@icahk.org

[國度觀點] 真正的福音必然是「天國福音」

神學的爭論本是平常的事情,但近幾年間,無論是本港或美國,因政治議題而引起的神學分歧對基督的身體帶來撕裂的破壞力量,而且縫合的機會似乎越來越渺茫。無獨有偶,最為核心的爭論最後都是聚焦在福音的真意上,對何為純正福音各自都有其解說及演繹。然而,若不回到天國福音的探討,就不能對福音有整全的認識,因為耶穌所傳講的是天國福音,別無其他的福音。

剛舉行完畢的「主愛臨香江—香港福音盛會2017」,展示教會合一佈道的力量,然而有批評者認為盛會沒有傳講真正的福音。在世界的另一個半球,本年11月,美國有300多名神學家聯署〈波士頓宣言〉(The Boston Declaration),指控美國福音派扭曲了聖經教義,沒有活出真正的福音。發表宣言當天,這些神學家們披麻布,額頭塗聖灰,猶如痛心疾首的舊約先知,情詞迫切呼籲保守的福音派基督徒盡快悔改。他們有的來自自由主義的紐約神學院、波士頓神學院等,認為福音派的保守立場扭曲了基督教的教義,甚至影響公共政策,拒絕同性戀者、穆斯林等,離棄了愛鄰舍的使命。宣言寫得動人,表示跟隨耶穌的意思就是反對種族主義、經濟剝削,打擊貧窮問題。但看細節,其中寫道他們承認所有人身上都反映神的形象,不論是任何gender或sexuality,用詞反映他們實際上反對福音派在性議題上的聖經立場。名義上是反對恐同,及對同性戀、跨性別群體施予暴力,但在公共政策上實踐時,卻反映對同性戀、跨性別運動的價值取向的認同。

教會當竭力持守純正的福音,但大前提是認識什麼才是純正的福音,在實踐上,偏重任何一面都會失去福音的整全性。以社會公義為旗幟的福音,若在道德上偏離聖經觀點,都不是完整的福音,道德根本上不能與公義分開。這裡引用馬歇爾(Chris Marshall)的觀點(《王國降臨》,學生福音團契:2008),他指出從耶穌的教導和行動中,看出天國異象的三個向度:帶有終末力量的作為(靈恩派所重視),帶來神與人親近的感覺(福音派所重視),呼召人轉化社會(自由派所重視)。由此來看,天國福音也具備超自然力量的彰顯,例如醫治和釋放趕鬼,經歷神人關係的親密,並領受更新世界的使命。

探討什麼是純正的福音,必須從耶穌的天國觀來審視,才能有整全的圖畫,也只有這樣,爭論才會產生有意義的結果。

研究顯示:聖戰源於伊斯蘭神學

一項大型學術研究表示,許多聖戰者和其他激進的伊斯蘭教徒對伊斯蘭神學有著深刻的了解。該項8月初發表的研究,全面反駁了西方許多政客和其他公眾人士所提出的主張,認為「激進伊斯蘭教是歪曲了伊斯蘭教」,及「聖戰者對伊斯蘭神學知識甚少」。

維也納大學伊斯蘭宗教研究教授阿斯蘭(Ednan Aslan)的310頁研究報告,是基於對奧地利激進的穆斯林的29次深入訪談所得。大多數研究的人在變得激進之前,就已經植根於伊斯蘭信仰。然而,阿斯蘭的「神學課題的集中考察」卻是許多人激進化的轉折點。阿斯蘭的研究還點出了一些伊斯蘭神學教師在激進化中發揮的核心作用,他指出「具有較高神學知識的人發揮權威的角色,並在意識形態傳播中發揮核心作用」。

事實上,當西方的新人加入伊斯蘭國這樣的伊斯蘭聖戰組織時,他們首先就是被灌輸伊斯蘭神學,其中包括如何對待非穆斯林。伊斯蘭國家政府目前正在進行一次重大神學辯論,討論如何界定非穆斯林和叛教者。伊斯蘭國經常引用中世紀的伊斯蘭神學家如伊本.泰米葉(公元132年)的言論,他對基督徒的態度特別苛刻。

阿斯蘭的研究點出了西方國家政府必須醒覺並注意到的事實:聖戰者對基督徒和其他非穆斯林少數民族的迫害,主要是被幾個世紀以來的伊斯蘭神學的一些核心觀念所推動的。

(來源:Barnabas Fund,2017年8月10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打開世人的眼睛,了解伊斯蘭教義的問題。

莫特曼與趙鏞基有什麼相干?-【文化守望者】專欄

一個是德國神學家,一個是創立全球最大教會的韓國牧師,神學家與牧師交朋友,本來沒什麼特別,但他們的粉絲卻是來自兩個星球,幾乎互不往來。最近我在網上讀了一篇文章,知道他們惺惺相惜,我感到很神奇,又好奇。

德國神學家莫特曼在全球各地的粉絲,很多是神學界知識分子,他的神學被認為有普救論傾向,故此自由派的粉絲也不少。趙鏞基牧師的追隨者,很多是五旬宗和靈恩教會的,他講天堂地獄,講醫治神蹟,講第四度空間,講豐盛,被批評為成功神學倡導者。二人有如兩個對立門派的一代宗師,植根於很不同的文化土壤,但竟然在某個時刻相遇了。葉先泰在〈莫特曼談趙鏞基〉一文中表示,莫特曼在《五旬節神學期刊》的一篇文章裡提及他第一次拜訪趙牧師是在2005年,並有三個小時的神學對話,他認為趙牧師其實是「深邃的實踐神學家與獨立思考的人」,更讓人驚訝的是,他認為趙牧師的「純福音神學」是一種盼望神學,跟他的一樣。莫特曼曾表示,五旬節神學與盼望神學其實有共同的根源。

《基督教論壇報》報道,2016年,趙牧師在台灣時,提及90歲高齡的莫特曼不久前到韓國有最後一次的演說,又說他們成為好友,因為大家曾在絕望中經歷神。雖然二人沿不同路徑發展自己的神學,但起始點卻是近似的,都是源於苦難的經驗。莫特曼經歷世界二次大戰,對苦難有深的思考,而趙牧師年輕時罹患肺病,瀕臨死亡邊緣,絕望的痛苦他深深地嚐過。

對我來說,他們的神學太深奧,我不太懂,我不是對他們的惺惺相惜有什麼意見,我寫他們的事,因為彷彿看見「匯合」好像來到我們的時代,分歧、差異、對立,在新的視角下有了修正的機會。在歷史長河裡,眾多分支水流來到匯合處,形成大河。當然匯合不一定是好事,有些人會想到末世的邪惡合一,但也可以是聖靈在末世的合一工作,為修補歷史中因人的罪性、軟弱和無知所造成的裂痕。在神學對話中,彼此的觀點可能會有所調整。但我們不應掉以輕心,以為什麼都要合一,什麼都要匯合,反而要求從神而來的智慧和帶領,走出分裂的歷史,進入前無例子的合一新時代。


文@黃少芬

「Mercy憐憫」敬拜音樂會 李思敬博士:讓神在聖靈與真理中改變你

2月18、19日,由同心圓‧敬拜者使團主辦之「Mercy憐憫」敬拜工程高峰敬拜音樂會於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一連四場聚會共有近8,000人參與。其中李思敬博士在「全港敬拜讚美研習會」中,與會眾分享了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的真正屬靈涵義。

耶穌關心撒瑪利亞婦人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4)李思敬博士一開始與會眾分享,這句聖經金句對帶領敬拜讚美的弟兄姊妹應該一點都不陌生,甚至在祈禱的時候閉上眼睛都可以背出來。但耶穌為何要說,敬拜神要用心靈和誠實?上文是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談論她的丈夫。基督徒經常因此段經文,對這個婦人有一個很不好的判斷。但細心思想,古代男性為主的傳統社會,一個婦人怎麼可能有5個丈夫。耶穌這句說話,只有一個理解,就是這個女人很年輕就結婚,帶著憧憬進入她的第一段婚姻。不知什麼原因,婦人的婚姻結束,但在哀傷當中,這個婦人沒有放棄生命,仍然追尋愛情,仍然相信婚姻,所以她有第二個丈夫……直到第五個。我們可以批評她現在的第6段關係不符合聖經,不過李博士認為應該欣賞這個婦人,仍然堅持每日中午出來打水。而耶穌是坐在井旁等她,還打發門徒去買東西,單對單和她談話。耶穌不是和這個婦人討論神學問題,不是譴責她沈淪在罪惡情慾當中不能自拔,耶穌關心的是她的生命。

真理的聖靈來到我們當中

耶穌說:「神是個靈。」耶穌的意思是不在乎敬拜的地方,只在乎心靈和誠實的敬拜。但李博士指出,敬拜不是耶穌在這個時候和撒瑪利亞婦人討論的焦點。參考一些比較近代的聖經譯本,「In Spirit and in truth」,意思是在靈裡及真理裡敬拜。這裡所用的「靈」這個字眼,不是說世間的靈,而是聖靈。根據約翰福音1-4章,每一次出現「靈」這個字,其實都是指聖靈。譬如施洗約翰為耶穌作見證。他說,我看見聖靈降臨在他身上。而第3章,耶穌和尼哥底母談論重生,人若不從水和聖靈生,就不能見神的國。敬拜不是講人的心靈,而是講神的聖靈。敬拜不是單單講人的誠實,而是神的靈和祂的真理。約翰福音13章到第17章祈禱之前,耶穌講的主題是真理的聖靈。而這個主題其實早在第4章,耶穌已經和撒瑪利亞婦人講過,敬拜神,是靠著神的靈和真理。耶穌說,人要從水和靈重生,是指施洗約翰的水,主耶穌所應許的聖靈。施洗約翰的洗禮是悔改的洗禮,但他說,耶穌來了,不單單是要你決志悔改,也不是要你參加約旦河的水禮,那些都是外在的。主耶穌所應許的,是生命的改變,是聖靈的能力工作,是真理改變人的心,釋放自由。

李博士又指出,嚴格來說,耶穌和這婦人講的不是敬拜,因為上下文都不是在討論敬拜。耶穌不是開敬拜研習班,而是在和這個婦人講活水,講生命的改變。耶穌明白這個婦人咬緊牙關,經歷這麼多的挫折,仍然沒有放棄。耶穌愛她,找她,並放下九十九隻羊,為了這一隻迷路的羊,耶穌坐在井旁等這個婦人。因此,耶穌不會改變話題,不會人講什麼,祂就跟著講什麼。耶穌的每一句說話,都拉回來到祂等這個婦人要和她說的主題。耶穌告訴她,不是靠你自己去改變,而是靠神。神的恩典臨到你,神的靈改變你,你願意嗎?這個婦人說,我等了很久,我知道彌賽亞要來。耶穌說,和你說話的這位就是祂。

敬拜是容許神來改變你

李博士最後談到,敬拜是生命的改變,不是人努力爭勝,做一場好的表演給神,為要得到神的掌聲及天使的歡呼。有時候領詩主席會鼓勵弟兄姊妹大聲唱,神才能聽到。但其實神無所不在,我們心裡唱不出的聲音,祂都知道。耶穌說,你來敬拜,是神改變你,是神向你動工。我們不想改變,只想安安樂樂及重複好的感覺。我們以為敬拜就在我們看得見的這個群體,但真實情況是,敬拜是看不見的神,是神的靈和真理改變我們的生命。曾經有位牧師說敬拜是天下間最危險的事,因為你來到獨一的真神面前,你承認祂是神。我們要祈求的,是我們要聽祂的說話,而不是祂要聽我們無窮盡的申訴:「主啊,我要這樣那樣……」祈禱不是給神一張購物清單。祈禱是求主改變我們。

李博士又講到一個金魚缸換水的比喻,養過金魚的人都知道,換水最多只能換走三分一,如果全部水換成清水,魚就會死。同樣,神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不會一次做完所有工作,祂可以出手,但我們會承受不住的,所以我們願意透過敬拜來到祂面前,其實是對神說:「主啊,我很不舒服,不過我願意聽你,請你動工,請你繼續完成你未完成的工作。」神是靈,所以敬拜神不是我們在做什麼,而是我們在聖靈和真理裡去經歷神的信實和慈愛。所以,這樣的信徒群體,生命經歷神的改變,來到神的面前,有不同的情感流露,但那個決心那個信靠,就成為托住整個敬拜的實質,而不是那個氣氛,不是說話流利,而是我們來到神的面前,願意祂的手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教會、我們的家庭及我們所愛的人動工。「主啊,你是陶匠,我是泥土,這就是敬拜。」

(記者莫嵐報道)

從神學角度 看電影與飲食

「神學路思」於農曆新年期間(1/31-2/4)舉辦了第二屆培靈研經大會。本次大會除研經及培靈講座外,更在工作坊中,與信徒探討神學與電影及飲食等生活議題的聯繫,期望能從大公而多元的神學向度,重新對福音及信仰作深度及在地的詮譯。

電影與神學

講員王礽福指出,看電影其實是看故事,而每個故事總有一個歷程,總有一個問題要去處理。世俗的電影想講的是:人關心什麼;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能否用信仰的眼睛去看電影及萬事萬物。

首先,我們應該學習如實地解讀電影。現時,大部分基督教影評都有「借題發揮」的現象。有時電影中的角色是否說過某句話,還是透過一些象徵性的方式去表達想法,這些都需要分清楚。其次,我們要思考應從什麼位置引入信仰的討論。基督徒不能先有一個神學觀念,然後套入電影裡面去講自己想表達的想法,而是應該透過剖析電影裡的故事情節,將電影裡面含有的信仰及神學成分帶出來。就如同講道一樣,有時牧者的講道內容感覺上千篇一律,是因為他們心裡已經先有自己想說的話,然後再找一段經文來解釋,而不是讓經文自己講說話。同樣地,如要從電影帶出信仰的話題,首先要喜歡這部電影的故事,才能根據電影的實在內容去探討信仰。

飲食與神學

講員趙崇明先生在「飲食與神學」工作坊中,就從聖經內容去闡釋飲食與福音的關係。聖經中神對人類第一個明確的命令,就是和食物有關。創世紀2章16-17節提到:「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而亞當和夏娃想和神一樣能夠分辨善惡,有神性,但食了之後不但沒有神性,連人性也扭曲了,罪就出現了。本來在伊甸園裡關係親密的一對戀人,變得關係破裂,互相推卸責任,更加逃避見神的面。聖經描述人類第一次犯罪就是從食而來的。西方有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亞當夏娃吃了想如神一樣分別善惡的果子,最終就成了罪人。

為要幫助我們解決罪的問題,耶穌道成肉身。這位很強調肉身性的耶穌基督出來傳道之前,是先進入曠野受試探。聖經中兩處福音書都講到耶穌受試探,不過第二及第三處的試探次序是調轉的,唯獨關於食物的試探,兩處福音書都是放在第一位。這個次序遙遙地呼應著之前所說的:人的罪因為食而來。當時耶穌已經禁食40日,但他選擇不吃,然後說出那句大家很熟悉的話:「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話。」遙遙地呼應創世紀最開始記載,人不聽神的說話。耶穌沒有否定食物的重要,唯有食物加上神的話,才能養活人的生命。在日常生活裡,吃什麼及怎樣吃,我們可以有好多選擇,可以在生活裡做出一些判斷和辨識,這就是福音的見證。

而「大使命」中耶穌吩咐我們要作門徒,而耶穌自己是怎樣宣講這個福音呢?福音書中記載了耶穌經常被人說貪食好酒,以及被文士批評,和稅吏、娼妓及罪人同枱吃飯。文士法利賽人以不能跟那些人一起用膳這講法,來排擠異己。耶穌正正透過與罪人吃飯,批判文士法利賽人的偽善,來說明天國福音的核心精神,就是無條件去接納罪人。有人說,耶穌這種做法是一個好有福音性行動,透過飲食實踐另一種的平等精神,打破階級及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作耶穌門徒正是成為耶穌的同伴,同伴在英文原文中,是指一起分享麵包的人。原來福音呼召我們成為耶穌的門徒同伴,也是去實踐成為一起分享的人。

資本主義與本土經濟

在另一工作坊中,社區傳道人孔維樂則談到他目前正在推動的飲食事工,從實踐中去探討信仰能否對社區提出新的價值。這個名為「廚師@KUC」的項目,由一群廚師透過共廚共食來與食客思考信仰,在食飯的同時,也邀請不同人來分享及介紹食材,讓互不認識的人可以走到一起,從新角度談論基督教文化,從飲食方向思想生活。他們期望從基督教角度去提出一種公義、健康、節制、環保及支持小店的精神,並將所有元素加進去成為一種新的飲食習慣。

同時,他們也會支持社區中有需要及有價值的活動。例如他們認識了社區裡有兩個無家者是種芒果的,就嘗試透過項目中食客的奉獻去支持這兩個人的工作,而社區經濟就這樣策動了。隨後,孔維樂又向觀眾展示幾包芒果乾,是從「家家士多」買到的韓國合作社的產品。他指出,關注食品來源以及支持香港本土生產的產品,就可以幫助本地產品製作者繼續為大眾提供不經長途運輸及污染的產品,推動社區經濟。

(記者莫嵐報道)

[國度觀點] 福音變質起因:神學被希臘哲學模造

日前舉行的「神學路思培靈研經大會」,課題涉及政治、經濟和生活,都是現今社會人士認為「落地」的事務,相比傳統的培靈會,內容更著重於神學對今天世界的多方面積極參與,同時有更新對福音的詮釋的神學任務,而後者顯然是影響前者的重要因素。雖然「做神學」是在世界裡不斷實踐的過程,但每一小步的起行都是先有思想的意識,想法先於行動。當福音的定義出了偏差,神學反思在復原真理上就有必要,然而不可忽略的是,我們所使用的神學眼鏡本身有沒有偏差了?如果有,我們需要從哪裡開始修正呢?再次借用世界的哲學,或是從聖經尋回詮釋真理的模式?

「神學路思」是由本港不同神學院的老師發起,希望建立一個有多元神學向度的平台,而宗旨是「對整全的福音作具深度及在地的詮釋」。這個宗旨意味著今天教會對福音的詮釋有三方面的欠缺:不夠整全、不夠深度和不在地。正如講員之一、趙崇明牧師在工作坊上表示,今天教會所宣講的福音,僅關乎個人的「靈魂上天堂」,因此不夠整全、不夠深度和不在地。

使徒時代和初代教會對福音的詮釋確實與今天的普遍認知有別。對福音的詮釋的改變,不能不追溯至三至六世紀的教會時期,當時外邦教會極力與猶太信徒割斷關係,屬靈文化承傳出現斷層,後來外邦神學家從希臘哲學吸收養分,開始發展「靈魂才屬靈」的信念,講道更集中在靈魂得救的主題上,漸漸淡化福音對全地(世界)的救贖,而將「新天新地」的意思屬靈化。宣教學者大衛‧博許(David J. Bosch)在其著作《更新變化的宣教》中表示,當時教會受希臘哲學影響,一方面撇掉末世論,另一方面強調靈魂得救,導致信仰內容的焦點從神介入人類的未來,轉移至行善有賞賜,並有上天堂的福氣。

無疑,現今神學的重大任務是更新福音的詮釋,以致教會發展合乎聖經的整全使命,福音的擴展不是僅關乎個人的靈魂救贖,而是世界各方面的文化內涵、文化結構都是神國實踐的範圍。然而,神學本身也需要更新,可行之路是檢視在過去歷史中受希臘哲學的滲透影響,並展開屬靈尋根,尊榮與新舊約時代已領受神話語的希伯來民族的屬靈遺產,而這也是尊榮神的揀選,就是祂在人類歷史上行事的方式。

牛津大學摒棄800年傳統 神學不再是必修科

牛津大學宣布,將允許其神學生於首年入讀後,可選修其他科目代替基督教神學,如女權主義、佛教、伊斯蘭教、神秘主義等,而基督教科目只作為選修科,而非必修科。

牛津大學神學教職人員委員會主席在接受訪問時說:「我們了解到,來牛津大學讀書的人來自不同背景及有不同興趣。作出這改變是跟隨宗教在英國的改變。英國教會的統治地位已經消退,但宗教並沒有消失。我們希望提供給學生他們所感興趣的,而在過去30年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攝政大學(Regent University)神學系院長貝克博士對CBN表示,牛津大學這決定是對基督教教育的打擊。「牛津一直保持著一個偉大的理念,就是神學是科學的皇后。」貝克續說:「我們的世界變得不單是唯物主義,亦是相對主義。認為所有宗教都是平等,沒有絕對真理,這理解是非常大的錯誤。」

基督教關注(Christian Concern)發言人表示失望:「我認為這是可悲的。牛津大學的創始者認為真理是崇高的,而真理只能在基督教神學中找到。」

牛津大學發言人卻反駁,基督教研究仍是首年的必讀科目,而在次年及第三年也是重要課程,相信學生不會不以此為選修科。

(來源:CBN News,2016年4月4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讓學院重視及教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