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 移民 居民 國民 -【國度角度】專欄

九七回歸之前,當我出外旅行,我的身分證明是基於英國護照給予我的英國屬土公民的身分,然而在我內心深處,我對自己的身分認同乃是在香港出生的中國人,卻對自己是英國屬土公民的身分,在感情上一直無法認同。對我的父母而言,雖然他們在50年代已從廣東順德逃難到香港,但對自己身分的認同卻是以中國廣東順德人為重。而我的兩個兒子卻毫不猶豫只認同自己是道道地地的香港人。97年之後,我們家中三代,都同樣持有香港身分證,都同樣換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護照,但基本上自己的身分認同都沒有什麼改變。但在其他不同的人身上,卻是因人而異,甚至大相徑庭!

有人說,香港本身就是一個由難民建立起來的城市,香港人骨子裡也一直帶著一種揮之不去的難民心態。何以見得?看看我們的上一代,乃逃難來到香港,97年前,因同樣的恐懼,香港再次掀起大量移民潮;2019至今,也因同樣的恐懼,香港再次掀起新一波的移民潮。其實這不難理解,人心中一直嚮往一個公平、公正、公義、安定繁榮,能以安居樂業的國度。當身處的城市、國家並不如理想,必然盼望移民到另一個理想國度,但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世上是否真的有一個人心中理想的烏托邦?

先祖亞伯拉罕卻非因逃難,乃因著信,蒙召離開富裕的本族本家,去等候神在地上所建造的城,且承認自己在世上只是客旅和寄居,表明自己心中乃羨慕一個屬天更美的家鄉,是神親手所建的一座城。(來11:8-16)同樣,因著信,主已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裡。( 西1:13 ) 從此,我們的身分認同卻是天上的國民,與亞伯拉罕一同等候心之所繫,那更美的家鄕:基督的國度從天上降臨。 ( 腓3:20 )

這何嘗不是天父心中的嚮往?經上記著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賽66:1)可見天父心中也一直嚮往在地上找到一個可安息的家鄕,且應許已為我們預備了新天新地,而神的帳幕竟將從天而降,神要與祂天國的子民同住!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21:1-4)這也應驗了歷世神國的子民藉主禱文中的禱告,天國降臨,神的旨意成就於地上。你我既已認定自己是天國子民的身分,主已明説:「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可以放心,因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那無論我們身處何地何方,在世都只是寄居與客旅的身分,只要有主同在,那又何懼之有呢!

文@何寶生

 

 

從耶穌的遷移旅程 看現今的難民狀況

「全球公義特會2021」(The Justice Conference)於522-23日透過網上直播舉行。由香港主辦的主題分享中,講員以耶穌的遷移與全球乃至香港難民的現狀,呼籲信徒效法基督,向困苦的人施予憐憫,與他們同行。

道成肉身的遷移

RENE AUGUST

首位講員RENE AUGUST,為聖公會牧師,南非開普敦敬拜群體The Warehouse的復和培訓教練,多年來推動反種族隔離運動。她向與會者分享耶穌道成肉身與遷移(Relocation)的關係。她指出,「遷移」這個詞會讓一些人想起一些可怕回憶,特別是在她的國家,被迫遷移為人民帶來很多傷痛。她邀請大家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遷移,耶穌道成肉身是一個類似遷移的行動,是神為了與祂世上的兒女同在而作出的行動。

馬太福音2章提到,耶穌出生於一個受到帝國剝削和壓迫的社群。從呼吸第一口氣開始,他就與無家可歸的人站在同一陣線。遷移,在這個情況下是一個離開安舒區的選擇,搬去一個沒有掩護和遮蓋,甚至近乎痛苦的地方,住近受苦的人,去忍受難以承擔的非人生活。這是耶穌的特意選擇,展現出神的特性和本質,以及祂的救贖計劃。神的心意往往是想靠近我們,與我們同在,成為我們的鄰舍。而我們也被邀請進入神的故事,仿效基督,成為像神的人,做神讓我們做的事。

走過難民的旅程

ROY NJUABE

ROY NJUABE是香港葡萄藤教會希望枝子(Branches of Hope)屬下難民機會及發展計劃(ROAD)的負責人。ROY來港從事難民工作已有15年,他指出,耶穌出生後,約瑟一家曾逃難到埃及。神帶領祂的兒子走過作為難民的旅程。現在全世界有7500萬名難民,而且數目每天在增加。神透過祂兒子的經歷,教導我們如何服事難民。就算耶穌身為一個難民,但他從來沒有喪失作為神兒子的身分認同;不曾失去醫治和行神蹟的力量;也沒有失去憐憫和關懷人的心;從來不放棄受傷的人,自己也未曾失去希望。

15年前,ROY因為逃避迫害而離開自己的國家來到香港。「我很寂寞,被很多人拒絕和歧視,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賴以為生。當時我飽受煎熬,很憤怒,也質疑自己的價值。當我為這個問題掙扎時,我聽到一把很溫柔的聲音在我裡面說,你是我珍貴的兒子,是按著我的形象而造,我給你的膚色很漂亮,我很喜歡。」ROY感受到神對他的愛,並且有一群忠心的基督徒對他加以肯定。他們歡迎和關心他,將他當作弟兄。他們的鼓勵和禱告使ROY重燃希望,生命得到更新。他指出,難民是神的兒女,珍貴而且充滿恩賜,神按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他們,我們需要認識他們。

遷移帶來的祝福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將難民視作社區的威脅,而對他們的能力視而不見。很多慈善團體嘗試填補這方面的空缺,盡他們努力去支持和燃亮這些苦苦掙扎的生命,幫助他們走出依賴他人的生活,得以自給自足。ROY強調,「你看他們是威脅還是貢獻,會決定你如何接觸難民。」

在聖經的第一二卷書,我們可以找到兩個完全相反的場景:創世記中,法老尋求和受益於約瑟的解夢能力,以及飢荒中的管理技巧;出埃及記中,法老看約瑟的後裔為威脅,採取極端的行動來消除這個問題,勞役以色列人。ROY指出,當難民出現在我們的社區,我們可以選擇成為出埃及記中的法老,將他們視為潛在威脅,或者選擇成為創世記中的法老,視他們為貢獻,更好的回應是,親身去認識他們,欣賞他們的個性和才能,為他們開創發展機會,得以回饋社會。如同約瑟,難民有所需的技巧、能力和創意,他們亦想貢獻他們身處的社群。

「或者政府的政策令我們所能做的有限,但我相信一定有我們能參與的部分。即使是最嚴謹的難民政策之下,我們仍然能夠與難民建立良好真實的友誼,幫助他們適應本地文化,同時藉著幫助社群明白難民的背景和文化,我們能緩解敵意,讓社會更加包容。你可以邀請難民食飯,與他們分享福音和禱告,讓我們的個人經驗去鼓勵基督的跟隨者,在全球難民危機中,與難民連成一線,向他們施恩。」

香港難民現狀

根據政府的統計數字, 截至2021年,香港大約有1萬3千名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在港難民等候身分確認有時需長達15-20年,期間不能工作,其中某些難民雖然得到特別許可能夠工作,過程也非常繁複。香港政府現時為難民提供小量金額的經濟支援,每月大約3200元港幣。

Mohamad Saleh於2015年與家人從中東來到香港尋求庇護。他擁有全世界認可的專業醫療資格。當時他大約等候3年,是240位難民的其中之一,有幸獲頒難民身分,並且能夠工作。「後來我成為希望之子的教育計劃統籌員。現時全港只有3-4間機構在幫助難民,我們需要很多的支援。現在我有能力回報社會,我希望幫助其他難民融入香港。」

Mary(化名)與家人從印尼來港尋求庇護已有12年,她有3個孩子,均在香港出生,但沒有任何身分法律文件。她提及,難民不能在港工作,但她能用烹飪的技能與一些機構合作,籌款去幫助一些沒有這麼幸運的人。「雖然我不是香港居民,常被拒之在外,但我也能用自己的方法貢獻社會。我將我的熱情和愛透過食物與社區分享。」

(記者莫嵐報導)

 

 

以色列向聯合國大會提出決議 要求承認猶太難民身分

「寄居在你們那裡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19:34,RCUV)

本月3日,駐聯合國以色列大使丹尼‧丹儂(Danny Danon)宣佈以色列將在聯合國大會中提出決議,要求正式承認來自阿拉伯國家及伊朗地區的猶太難民身分。該決議將在聯合國大會進行表決。

駐聯合國以色列大使丹尼‧丹儂(Danny Danon)

丹儂在演說中批評一些成員國對以巴衝突採取片面態度,指責國際社會不承認來自中東國家的猶太難民,只援助巴勒斯坦難民。丹儂說:「估計有85萬猶太人於20世紀被迫離開阿拉伯國家和伊朗,成為難民。這些猶太人受到殘暴攻擊和侵擾,被逼拋下一切,逃離伊拉克、埃及、摩洛哥、伊朗和許多其他國家。然而,國際社會在討論難民問題時從未提及他們,也許是因為這不符合巴勒斯坦的說法。」

以色列政府選定11月30日為紀念日,紀念猶太人被迫離開居住了幾千年的阿拉伯國家和伊朗的慘痛歷史。在阿拉伯土地上的猶太難民困境很少被提及,可能是因為它抵消了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難民的困境。在1月,以色列政府要求阿拉伯七個國家及伊朗賠償猶太人在以色列立國後被迫離開而留下的家財資產,共2500億美元。離開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有85萬,約80萬在以色列安定下來。他們的後代成為以色列主要的猶太人口。繼續留在阿拉伯國家內的猶太人,只有8500人。

阿拉伯國家從猶太人手中沒收的土地總面積接近4萬平方英里,大約是以色列整個國土的五倍。以色列政府的這項索償抵消了巴勒斯坦政府10年前提出1,000多億美元的索償,要求以色列賠償當地阿拉伯人留下的資產。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將難民定義為遭受暴力或壓迫而被逼逃離自己國家的人。聯合國駐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處(UNRWA)是專門為援助巴勒斯坦人而設立的。救濟處對難民的定義包括巴勒斯坦難民的後代。在1947年,約71萬巴勒斯坦人逃離以色列,1967年再有30萬人離開。根據聯合國對難民的定義,UNRWA稱現在有近500萬名巴勒斯坦難民。事實上,目前約有3萬名巴勒斯坦人是1947年的實際難民。

(來源:Breaking Israel News,2019年12月4日,Joshua Chung 編譯報導)

禱告:求神釋放智慧及公義的判斷在兩國政府官員的心中;釋放和好的職事、饒恕的種子在其中。

 

 

南蘇丹過百萬難民烏干達避難 尋求教會醫治創傷

南蘇丹自2013年發生內戰,再演變成種族衝突,至今已造成數萬人喪生,200萬人在南蘇丹流離失所,另有200萬人在鄰國尋求庇護,在烏干達避難的南蘇丹難民人數超過100萬。烏干達難民營中,許多人從新興起的教會中尋得慰藉。

位於烏干達北部的Bidi Bidi難民營是世界上最大的難民營,現在是超過25萬南蘇丹人的家園。據烏干達官員稱,難民營出現了數十間教堂並且越來越受歡迎。許多教會領袖在內戰爆發時與南蘇丹信徒一同流亡。「當這些教會領袖到達營地時,他們開始了自己的教堂,有不同的宗派。」難民教師兼代表Deng Bol說。

許多情況下,難民都患有創傷後壓力症,營地輔導員經常鼓勵難民參加教會作為醫治的途徑。難民營的創傷顧問Gabriel Mayen說:「許多難民通常去教堂,因為它是營地中唯一可以幫助他們從創傷中恢復過來的地方。教會給了他們新的希望,這對難民和任何經歷過創傷的人都很重要。」

2016年,基督事工教會的牧師John Deng逃離南蘇丹。他的教會內有交戰部落Nuer和Dinka的成員聚集在一起,有助促進部落間的合作。他說,如果有人在營地或南蘇丹的家中失去家人,教會會提供情感上的醫治。他說:「教會在統一相互仇視的南蘇丹人民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很高興人民在遠離家鄉的營地裡和平相處。」

(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2018年8月8日,Vasco Lam編譯報導)

禱告:南蘇丹內戰止息,人心和土地得醫治。

以色列人民聯同軍隊 為敍利亞難民帶來援助和盼望

七月初,非牟利戰爭救援組織Israeli Flying Aid在敍利亞西南部的德拉省連夜協助保護大批物資送予逃離阿薩德的上萬個敍利亞人民,這批物資包括帳篷、食物、嬰兒奶粉、藥物和衣物等,是由以色列國防軍Israel Defense Forces(IDF)的救援部門Operation Good Neighbor(好鄰舍行動)所捐贈。在當中的帳篷上,敍利亞難民會找到以「Salam Aleikum」(阿拉伯語「願你們平安」)開首的信函。

該信由Israeli Flying Aid 創辦人Gal Lusky以英文書寫。Lusky寫道:「縱然你們被視為我們的宿敵,縱然我們的義工正冒著生命危險在戰場上工作,作為在大屠殺中倖存的猶太人的後代、作為救援組織Israeli Flying Aid義工,以猶太裔以色列國民身分為榮的我們,寧可犧牲自己性命,也不會對被殘害的婦孺就手旁觀。」

在之後的24小時,她收到了不少的電郵回覆,當中甚至有感動她落淚的小孩畫作。Lusky表示:「我為此很感觸,我要讓他們感受到一點點的團結,以填補他們的心靈和肚腹。」

很多以色列人,尤其是那些住在戈蘭高地的人民,也跟Lusky一樣有助人的熱心。涵蓋32個以色列城鎮的戈蘭地方議會,在過去幾年也曾經數次呼籲市民為敘利亞難民收集需用的物資。議會發言人Dalia Amos指出,他們在7月1日獲得了史上最多的回應:「這一次我們收到整個以色列的人民巨大的迴響,而非只限於我們的社區。看見不同的家庭都為敘利亞的小孩子收集物資,給他們玩具、畫具、糖果,我認為這是一件十分令人振奮的事。當敘利亞母親看見他們的小孩開心的時候,他們也會感到高興。」當地甚至有工廠和商舖來電,希望可以捐獻不同的物資,Amos補充,每年他們在戈蘭所收集到的物資,都會透過IDF轉送予敍利亞人民。

美國的人道主義救援組織Friend Ships Unlimited(FSU)於2017年8月在IDF位於以敘邊境的前軍事基地建立了Mazor Ladach戰地診所,為戰爭中的傷者提供救援,為敍利亞難民收集物資。組織的義工領袖Teri Shields表示,他們已在以色列低調工作四年,只要IDF好鄰舍行動有需要,他們便會為之效力。

FSU的Shields說:「我們全都是義工性質,現時極需要醫生和護士加入我們。15人的團隊至今已在診所為約8,000名敘利亞人民提供醫療服務。」

對於熱切想提供幫助的以色列人民,Shields表示:「戈蘭高地的以色列人民有不凡的心思,竟然會施予他們的敵人,實在令我驚訝。」

Lusky說:「IDF一直冒極大風險做著令人驚嘆的救援行動,他們在過去的兩年半用上百萬人力物力,讓軍兵把受害的敘利亞人民救到以色列。」

IDF 好鄰舍行動自2016年6月起,已提供1524噸食物、90多萬公升燃料、近8千份尿布包、54噸嬰兒食品、2萬5千箱藥品和醫療工具、775台醫療器械,以及衣物、衛生用品和帳篷給敘利亞人民。Israeli Flying Aid亦已為敘利亞14間醫院提供價值共過百萬的藥物,當中包括由德州貝勒大學捐獻的儀器和美國猶太人組織送贈的藥物。

(來源:Breaking Christian News,2018年7月6日,Hannah Lo編譯報導)

禱告: 求主供應和保護正在戰火間求生的敍利亞人民,並保守以色列軍和所有義工的安全。

歐洲教會2018年反思主題:「客旅和外人」

歐洲福音聯盟的「禱告週」有150年的悠久歷史,2018年禱告週主題是「客旅和外人」(Pilgrims and Foreigners),於1月14至21日在數以百計的歐洲教會同時舉行。

負責人蒙提斯(Israel Montes)表示:「這個主題提醒我們聖經充滿『寄居者』的例子。我們被召成為世上的客旅,並提醒自己所有信徒共享一個家鄉。」

今年的禱告手冊以「客旅和外人」為主題,因為在多元的歐洲,越來越多外鄉人前來定居。雖然報紙不再大幅報道,但難民問題依然重要。歐洲對此還沒有對策,教會也往往未回應挑戰。而今次主題提醒教會,聖經充滿寄居者的例子,被召成為世上的客旅,與所有信徒共享一個家鄉。在聖經裡,代表人物有亞伯拉罕、約瑟、路得、但以理、約拿、保羅、百基拉、亞居拉,及耶穌基督。

「我們看見政治問題和民族主義的發酵升溫,作為教會,我們應醒覺自己在世上都是客旅。作為基督徒,我們天國子民的身分應清楚顯明。如果意識到我們天國子民的特質、品格和習性,我們在社會中就更有貢獻,意義也更大。」

(取材自Evangelical Focus,2018年1月8日,台灣國度復興報Opal編譯報導)

禱告:求神賜下合一的感動與異象,復興歐洲福音工作。

非洲面臨二戰後最嚴重饑荒

聯合國表示,世界正面臨自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人道危機。在南蘇丹、索馬里、尼日利亞東北部和也門的衝突地區,有二千多萬人面臨饑荒的危險。

南蘇丹自2013年爆發內戰,至今導致數萬人死亡,二百多萬人流離失所。2016年7月衝突再次爆發,援助團體被阻止接觸受戰爭蹂躪地區的人民。這些地區現在已經宣布饑荒。聯合國表示,約有十萬南蘇丹人已經持續饑餓,還有一百萬人正處於饑荒的邊緣。

烏干達政府表示,每天有大約3,000名難民從鄰國南蘇丹來,該國正處於「爆破點」。今年的難民人數可能會攀升至100多萬人。

索馬里出現旱災,約600萬人需要人道援助,救助兒童會在索馬里邦特蘭地區的員工發現,兒童嚴重營養不良病例大幅增加。他們收到了有關兒童和家庭的多天沒有食物的報告,有人用紙皮餵飼他們的牲畜。

在尼日利亞,博科聖地的叛亂已經使200多萬人流離失所,造成約700萬人嚴重糧食不足。聯合國說,今年約有45萬尼日利亞兒童面臨嚴重營養不良的危機,其中有9萬人死亡。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17年3月27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差派更多基督徒用各種方法參與救災及代禱。

【Kingdom LIFE】愛心社企 創出「希望」的味道

對一般人而言,飲食除了維持生命基本需要,就是味覺上的享受,但原來對某些人來說,還有更深一層價值,能賦予別人盼望與人生方向﹗

基督徒關愛弱勢社群,在生活中實踐「愛鄰舍」的聖經教導,固然是應當的。值得討論的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將資源更有智慧地運用,以達到最佳果效,令最多人得到最好的幫助。「2016使命商道論壇」便是以「愛鄰『社』——我當作什麼?」為主題,探討可行的踐信方向,更請來不同界別人士分享,藉以啟發信徒多角度思考,探索適切的社關行動,而其中兩位的經歷都與飲食業有關﹗

「四無」人士  烘出希望明天 

現時在社企餅店Le Fournil Boulangerie Et Patisserie Ltd.任職的鍾志謙(Paul),分享時臉上掛著陽光笑容,與他述說的黑暗往事成強烈對比。他曾在電視訪問上向觀眾談及過去,表示自己年輕時沒有從事過正當職業,更曾加入黑社會,因販賣毒品而在泰國被判終身監禁。「人生完全是絕望了﹗」在泰國服刑19年後,得以返回香港繼續服刑,兩年後終於重獲自由。Paul在獄中信主,重踏社會之後獲更新會收納為阿尼西母訓練計劃學員,更於2014年回到泰國宣教一年,參與當地監獄事工,服侍在囚人士。

縱然誠心悔過及改變,但由於更新人士的身份,以及缺乏工作經驗及學歷,Paul的生活仍然艱難,只能從事搬運及清潔等工作。2015年,Paul透過更新會介紹加入Le Fournil成為曲奇學徒,學習專門的手藝。「我本來不懂煮食,也沒有興趣,甚至對『烘焙』二字非常陌生,但神讓我在這間公司中由零開始,學會做曲奇。」他承認,要重新學習新技能確實非常困難,然而他亦明白這是必經的階段。

Le Fournil創辦人Rebekah擁有豐富的飲食業經驗,特別在甜品方面。她曾在監獄探訪中接觸到一些囚友,覺得他們都有悔過的心,卻因為背景而難以找到工作,十分可惜,於是決定用自己的專業用來幫助他們。Le Fournil所聘請的員工都是「四無」的,就是無學歷、無經驗、無相關技能、無社會接納的人。公司除了給予工作機會,更會資助員工參加培訓課程,甚至贊助他們出國參與國際飲食比賽。

Paul在Le Fournil工作的過去一年間,見證公司曾聘請11名更新人士,其中曾有5位同時共事。

「我們這些曾經犯事的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但神在職場帶領我,讓我可以再次抬起頭來﹗」

他由衷地說。「原來我是可以學到一門專業技能的﹗」他體會到人生的基本需要,因為能用勞力來賺取每月收入,不需再想犯法的事,已十分滿足。如今,他的生命充滿動力,對將來抱有希望,期望有天可以建立自己的餅店,正繼續努力學習,打好基礎。Paul期望,他的故事能鼓勵更多基督徒商人,願意幫助更新人士,並給予他們機會。

 

印度廚藝老師  放送「希望之味」

另一位分享者、印度籍的Kaushic Biswas是一位專業廚師,多年前來到香港,後來成為基督徒,並且領受呼召全職服侍,開始在重慶大廈展開事工。其後他建立烹飪學校Taste of Hope,為貧困及受歧視的南亞少數族裔提供烹飪技能的職業培訓。他跟Harmony Baptist Church合作,借用他們的廚房,服務對像除了定居香港的少數族裔,還包括難民和家庭傭工。他們會在教學的過程中分享福音,當中有不少學員因而信主。曾有一名尼泊爾少女,因為生命沒有方向而迷失自己,甚至開始吸毒,後來參加了Taste of Hope的職業訓練,在餐廳找到工作,生活安穩下來。

Kaushic Biswas坦言,少數族裔中不少是穆斯林或是來自其他宗教背景的,跟他們分享福音有一定困難。他會嘗試打破對方的思維及律法思想,例如在他們的文化中,對老師的尊重非常重要,而他作為學員的導師,卻會請學員稱他為「兄弟」而非“sir”,強調他們是「一家人」。事實上,他自己亦在印度教家庭長大,後來成為基督徒,要面對的挑戰亦不少,而他亦會將這些挑戰跟學員坦承分享。

另外,Taste of Hope之所以重視難民的服侍工作,因為難民在港不能工作,即使他們想參與沒有支薪的義務工作,有關單位又可能會被視為「剝削」他們。因此,難民在港停留期間,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接受不用付款的培訓。事實上,許多幫助難民的機構主要集中於提供法律援助,而Taste of Hope則可以填補這個空缺,為難民提供培訓活動。

此外,Taste of Hope亦會為一些企業辦團隊建立活動,有些活動更會開放讓少數族裔與本地人一起進行,令他們在輕鬆的環境與氣氛下接觸及交流,而這種機會在這城市中是少有的,卻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消除偏見與歧視。

(記者陳淑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