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耶穌的遷移旅程 看現今的難民狀況

「全球公義特會2021」(The Justice Conference)於522-23日透過網上直播舉行。由香港主辦的主題分享中,講員以耶穌的遷移與全球乃至香港難民的現狀,呼籲信徒效法基督,向困苦的人施予憐憫,與他們同行。

道成肉身的遷移

RENE AUGUST

首位講員RENE AUGUST,為聖公會牧師,南非開普敦敬拜群體The Warehouse的復和培訓教練,多年來推動反種族隔離運動。她向與會者分享耶穌道成肉身與遷移(Relocation)的關係。她指出,「遷移」這個詞會讓一些人想起一些可怕回憶,特別是在她的國家,被迫遷移為人民帶來很多傷痛。她邀請大家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遷移,耶穌道成肉身是一個類似遷移的行動,是神為了與祂世上的兒女同在而作出的行動。

馬太福音2章提到,耶穌出生於一個受到帝國剝削和壓迫的社群。從呼吸第一口氣開始,他就與無家可歸的人站在同一陣線。遷移,在這個情況下是一個離開安舒區的選擇,搬去一個沒有掩護和遮蓋,甚至近乎痛苦的地方,住近受苦的人,去忍受難以承擔的非人生活。這是耶穌的特意選擇,展現出神的特性和本質,以及祂的救贖計劃。神的心意往往是想靠近我們,與我們同在,成為我們的鄰舍。而我們也被邀請進入神的故事,仿效基督,成為像神的人,做神讓我們做的事。

走過難民的旅程

ROY NJUABE

ROY NJUABE是香港葡萄藤教會希望枝子(Branches of Hope)屬下難民機會及發展計劃(ROAD)的負責人。ROY來港從事難民工作已有15年,他指出,耶穌出生後,約瑟一家曾逃難到埃及。神帶領祂的兒子走過作為難民的旅程。現在全世界有7500萬名難民,而且數目每天在增加。神透過祂兒子的經歷,教導我們如何服事難民。就算耶穌身為一個難民,但他從來沒有喪失作為神兒子的身分認同;不曾失去醫治和行神蹟的力量;也沒有失去憐憫和關懷人的心;從來不放棄受傷的人,自己也未曾失去希望。

15年前,ROY因為逃避迫害而離開自己的國家來到香港。「我很寂寞,被很多人拒絕和歧視,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賴以為生。當時我飽受煎熬,很憤怒,也質疑自己的價值。當我為這個問題掙扎時,我聽到一把很溫柔的聲音在我裡面說,你是我珍貴的兒子,是按著我的形象而造,我給你的膚色很漂亮,我很喜歡。」ROY感受到神對他的愛,並且有一群忠心的基督徒對他加以肯定。他們歡迎和關心他,將他當作弟兄。他們的鼓勵和禱告使ROY重燃希望,生命得到更新。他指出,難民是神的兒女,珍貴而且充滿恩賜,神按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他們,我們需要認識他們。

遷移帶來的祝福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將難民視作社區的威脅,而對他們的能力視而不見。很多慈善團體嘗試填補這方面的空缺,盡他們努力去支持和燃亮這些苦苦掙扎的生命,幫助他們走出依賴他人的生活,得以自給自足。ROY強調,「你看他們是威脅還是貢獻,會決定你如何接觸難民。」

在聖經的第一二卷書,我們可以找到兩個完全相反的場景:創世記中,法老尋求和受益於約瑟的解夢能力,以及飢荒中的管理技巧;出埃及記中,法老看約瑟的後裔為威脅,採取極端的行動來消除這個問題,勞役以色列人。ROY指出,當難民出現在我們的社區,我們可以選擇成為出埃及記中的法老,將他們視為潛在威脅,或者選擇成為創世記中的法老,視他們為貢獻,更好的回應是,親身去認識他們,欣賞他們的個性和才能,為他們開創發展機會,得以回饋社會。如同約瑟,難民有所需的技巧、能力和創意,他們亦想貢獻他們身處的社群。

「或者政府的政策令我們所能做的有限,但我相信一定有我們能參與的部分。即使是最嚴謹的難民政策之下,我們仍然能夠與難民建立良好真實的友誼,幫助他們適應本地文化,同時藉著幫助社群明白難民的背景和文化,我們能緩解敵意,讓社會更加包容。你可以邀請難民食飯,與他們分享福音和禱告,讓我們的個人經驗去鼓勵基督的跟隨者,在全球難民危機中,與難民連成一線,向他們施恩。」

香港難民現狀

根據政府的統計數字, 截至2021年,香港大約有1萬3千名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在港難民等候身分確認有時需長達15-20年,期間不能工作,其中某些難民雖然得到特別許可能夠工作,過程也非常繁複。香港政府現時為難民提供小量金額的經濟支援,每月大約3200元港幣。

Mohamad Saleh於2015年與家人從中東來到香港尋求庇護。他擁有全世界認可的專業醫療資格。當時他大約等候3年,是240位難民的其中之一,有幸獲頒難民身分,並且能夠工作。「後來我成為希望之子的教育計劃統籌員。現時全港只有3-4間機構在幫助難民,我們需要很多的支援。現在我有能力回報社會,我希望幫助其他難民融入香港。」

Mary(化名)與家人從印尼來港尋求庇護已有12年,她有3個孩子,均在香港出生,但沒有任何身分法律文件。她提及,難民不能在港工作,但她能用烹飪的技能與一些機構合作,籌款去幫助一些沒有這麼幸運的人。「雖然我不是香港居民,常被拒之在外,但我也能用自己的方法貢獻社會。我將我的熱情和愛透過食物與社區分享。」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觀點】帶著祝福的遷移

聖經中記載了以色列民族的數次遷移。每一次遷移的發生都在神的掌管之下,是為了使以色列更深走進神的計劃。亞伯拉罕離開家鄉吾珥,成為回應神的信心之父;雅各帶著全家遷移至埃及,保存了全家的性命;而摩西帶領以色列民離開埃及進入迦南地,更是一個遷移的創舉,既向世人彰顯了耶和華的大能,也使以色列民真正進入應許的土地和產業,成為大國,開啟祝福地上萬族的命定。而最為謙卑的遷移,就是耶穌從天上降臨人間,成為困苦百姓中的一員,他的遷移帶著一個明確的目的,就是成就他的救贖計劃。

現今全球因著政治迫害、戰爭和自然災害等原因,有7500萬人在遷移過程中成為難民,有一小部分難民選擇逗留香港,或以香港作為中轉站。雖然如何安置難民成為國際間協調的難題,但神使這些大規模的轉移發生,既是應驗末後臨近的預兆,同時亦必然有其心意和計劃。遷移使人離開家鄉,前往新的國家尋求生活,神完全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模式,同時也可能使他們在遷移中離開過去的堅固營壘,重新思考和尋求何為真正的信仰和永恆的價值。根據一些在中東地區的宣教士分享,不少難民營中都湧現決志信耶穌的人群。在土耳其的伊朗難民營中80%為基督徒,他們即使在艱苦的環境中,仍然服事身處的社群,亦令土耳其穆斯林反思信仰。

同時在香港,除了遷移至本地的難民,離港移民潮近年亦再次興起,不少港人選擇遷移至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地。在倫敦、台灣等地已有移居的牧者建立新教會,吸納和牧養這些遷移的港人。遷移的原因或許是出於為孩子的未來著想,經濟原因,甚或是政治因素,可能帶有幾分無奈和不滿。但是作為信徒,我們知道一切都在神的掌權之下,無論留下離開總有神的旨意在其中。遷移可以是帶著從上而來的使命而行動,關鍵是我們是否出於信心回應和信靠神。即使是在看來迫於無奈的環境下作出的決定,仍然選擇信靠神,並且在其中找到比滿足自己需要更高的呼召。正如使徒行傳中,神能藉著逼迫使門徒分散,使福音從耶路撒冷傳遍整個小亞細亞,在以弗所,甚至整個城市都經歷了轉化。(徒19)神子民的遷移只要帶著神同在,就能成為移動的祝福,去到哪裡都可以為世界帶來光。

 

 

國度1分鐘(122) 跟隨聖靈起舞

+按圖放大

 

先知性舞蹈特質

屬靈上順服的表徵

當人將整個身體降服於神,在敬拜中為神所用,表達了人對神亳無保留的渴望,並使他們與神之間產生一份美妙的親密關係。

以外在的方式表達內在的情感

舞蹈是我們內心對神想法的外在彰顯,人將心中的喜樂、愛、熱情和渴望,自然而然的表達。

以可見的方式展現靈裡發生的事

在聚會場合,舞蹈能以戲劇化的方式表達並強化敬拜、禱告及聖經所宣告的事。

例子

․當以色列人慶祝神的約櫃被抬入耶路撒冷,大衛在神面前極力跳舞。(撒下6:5-14)

․米利暗和她的侍女跳舞慶祝神擊敗埃及的軍隊。(出15:19-20)

 

從亞伯拉罕到以斯拉時代的舞蹈形式:

列隊

包含音樂和舞蹈的列隊行進。(撒下6:14-15)。

節期的舞蹈

節日期間人們所跳的文化性和敬拜性的舞蹈(士21:19-21)。

歡慶之舞

歡欣鼓舞的舞蹈,包含了圓圈舞(circle dance)和團體舞等元素(出15:20)。

婚禮之舞

在以色列,社會和信仰是一體的;慶祝婚禮的舞蹈就是慶祝神的賜予的舞蹈。

勝利之舞

為了迎接打勝仗的人凱旋歸來所跳的舞。大衛與非利士人爭戰得勝,以色列婦女以歌唱跳舞迎接他們。(撒上18:6-7)

戰舞

即將上戰場的人所跳的舞。

 

舞蹈中的顏色含義

神創造世界,也創造了顏色。在聖經中、人類歷史和社會文化中,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意義。當我們明白其中的意義,就可以使用顏色來強調敬拜的動作,以及加強表達的力度。

 

火紅——爭戰、愛、基督的寶血、復興

黃色/金色——榮耀、天堂

紫色——王權、君王

淡藍色——聖靈

深藍色——屬靈權柄、水

白色——純潔、聖潔、風

綠色——屬靈的成長、新機

酒紅色——新酒

桃色/粉紅色——肉心、醫治、親密

棕色——謙卑

黑色——罪、奧秘

 

舞蹈的工具

鈴鼓(Tambourine

當神呼召祂的子民去爭戰,他們會拍打鈴鼓,預備作戰。當舞者拍打鈴鼓,他們使用這種動作來象徵代禱和屬靈爭戰。(出15:20;士11:34;詩68:25)

旌旗(Banner

․神的名字之一——「耶和華尼西」,意思即是「耶和華是我的旌旗」。

․旌旗也被用於戰爭之中,揮舞旌旗就是在對軍隊下達命令。

․舉起旌旗是一種信息的宣告,是以視覺的方式展現話語,激勵人們尋求神。

 

台灣醫護沒時間用餐 教會送餐飲加油打氣

台灣疫情爆發,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忙到沒有時間用餐,甚至訂餐都被拒。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和青庭行動協會合作,發起為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送餐的「資源前線」行動,在五月底前獲得不少回應。繼上週送餐到台大醫院,6月2日送到萬芳醫院後,他們預計會再分送萬華醫院、土城長庚醫院、馬偕醫院、耕莘醫院、雙和醫院和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每間醫院將會獲派發一萬元的餐食或咖啡和乾糧,特別的是,他們還在餐盒或咖啡杯上,貼上為醫護人員加油鼓勵的留言。

談到這項行動的起源,台北靈糧堂社青區牧謝涵羽傳道受訪時表示,他在關心會友的過程中,發現作為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會友,提到這段時間忙到沒有時間用餐的情況,因此牧區開始發起這項行動,希望給予醫護人員實際的幫助。

謝又分享,他們原本設定這項階段性行動持續到5月底止。沒想到5月底前,募到的經費可以送餐祝福8家醫院。其中有一筆奉獻指定送到萬華醫院,因為沒有人送餐到萬華;也有弟兄姊妹想支持部立雙和醫院,剛好先前發生雙和醫院發生確診者攻擊護理人員事件,可以給他們加油打氣。

雖然奉獻或參與的志工,不一定都是基督徒,但是彼此都建立了很好的關係,也讓更多人知道教會在疫情爆發後,也有實際的關懷行動。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多元先知性藝術敬拜 創造年輕人就業機會

近期台灣疫情嚴峻,實體聚會的機會驟減,有什麼方式能讓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減低恐懼,增加暖心時刻,甚至能得到安慰與造就?由呂姿儀傳道(高雄新曙光靈糧堂)所建立的「新曙光國度敬拜禱告中心網路平台」就為信徒提供豐富元素的影片:先知性繪畫、創作詩歌、旗舞與敬拜課程,甚至透過平台連結許多有相關恩賜的基督肢體共同服事。

「一切的作品都是免費提供,為要祝福神國的家人,也渴慕成為傳福音的工具。」呂姿儀受訪時表示,此平台希望能夠透過敬拜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類型以及講座課程影片進一步彼此連結,一起在國度奉獻恩賜。許多影片就是由跨教會、跨宗派的牧者傳道們共同錄製完成。如此慷慨的行動,源自於回應神賦予自己與夫婿林聖杰傳道音樂的才華與恩賜。

兒童先知性繪畫,截取自NDL新曙光國度敬拜禱告中心Youtube 頻道

呂姿儀於18歲就立志要用音樂服事主,在法國留學期間,因為壓力極大,她身邊有很多同學是透過藥物才能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但她總在禱告中經歷神所賜極大的平安,現在的她雖然鮮少教導音樂,卻透過音樂創作專一敬拜主。擁有留法的高學歷音樂文憑,在音樂界享有高薪的優渥待遇,呂姿儀卻因著決定回應神的呼召,放下全職工作,一邊教音樂、一邊在校園做學生福音工作,也同時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終在2017、2019年分別開拓2間教會。

呂姿儀於2017年創立高雄新曙光靈糧堂,陸續在後面幾年成立華鳳新曙光靈糧堂和新曙光國度敬拜禱告中心,以及新曙光全人關懷協會提供課後輔導、才藝、皮革、烘焙等技藝的就業機會。夫婦二人多年來聚焦在國度事奉,除了建造屬靈的家,也塑造環境培訓年輕人有工作能力。

呂姿儀的事工核心目標是:幫助每一位願意對齊天父的人能走進命定,活出最美麗的自己。對於「建造下一代」極有負擔的呂姿儀,時常去到各處教導敬拜、禱告和旗舞等課程。今年4月在高禱屋CHOP兒少禱告殿的課程中,她就特別帶了20頂的新婦頭紗送給學員們,強調她們具有新婦身分,並有耶穌尊貴、榮美的形像。「孩子應該要成為天父創造的獨特樣式。」因此在課堂中教導的不只是具有尊貴的身分,也要勇敢回應這身分。

呂姿儀主責服事的幾個據點附近,有不少因著家長較忙而無法照顧的孩子,教會不僅為他們提供課後輔導,還預備晚餐,使他們能夠飽餐一頓,很多人就因此決志信主,從過去破碎家庭的背景轉為活出新造的生命。因著「建造下一代」的異象,有陣子即使遇到黑道的威脅,她仍是個勇敢的屬靈母親,堅定的保護孩子的安全。

被年輕人稱為「姿媽」的呂姿儀時常花時間陪伴年輕人,很多人都因為她的服事,屬靈光景有極大的突破。例如,一位孩子原本甚少開口說話,更遑論要她禱告,開口讚美神。談及這位孩子的改變,她感恩地說:「她從連說『讚美主』都很困難的狀態到現在已經是我身邊非常得力的同工!」因為想要扶持青年創業,同時也能協助弱勢家庭年輕人和媽媽們有就業的機會,呂姿儀提供中央廚房空間,並開始了相關的飲食事工。

致力於先知性敬拜讚美事工,也努力創立平台讓年輕人有創業的機會,呂姿儀表示,她所進行的每一項事工都是渴慕能夠裝備神國工人,透過栽培、訓練、差派、遍植,讓這些年輕領袖走進職分。她曾經帶過的許多年輕人,現在都成為幾個據點的事工負責人。她時常禱告,渴慕神繼續在各類先知性敬拜讚美事工中,讓她透過各種樂器、藝術作品、音樂、舞蹈和繪畫等來釋放出神的心意,成為祝福國度的平台。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商可瑩報導)

 

 

「為台灣禱告」直播禱告會 神的真光要照進黑暗

為了回應肆虐台灣的新冠肺炎變種病毒威脅,「為台灣禱告」直播禱告會於6月2日舉行,上萬名弟兄姊妹在線上同心合意,為台灣的疫情,特別是3週已逾千人染疫的台北市萬華區禱告,呼求神的憐憫,止息瘟疫。

禱告會由黃國倫牧師(台北101教會主任牧師)主持,與廖文華牧師(台北真道教會主任牧師)及李協聰牧師(台北101教會)在台北真道教會,透過Zoom線上會議平台,跟北中南東兩代牧者連線禱告,讚美之泉游智婷牧師和鄭懋柔牧師帶領敬拜讚美。

寇紹恩牧師(台北基督之家主任牧師)引用民數記16章46-48節經文說,在疫情如此嚴峻時刻,我們要與正在難處的萬華、雙北及全台灣弟兄姊妹一同站立。如同摩西吩咐亞倫拿著香爐,站在活人死人之間禱告,瘟疫就止息了,我們召集兩代牧者在線上,與君尊祭司—基督徒們舉起聖潔的雙手,成為禱告大軍,用香爐盛滿基督徒的禱告,尋求神的面,求神帶領台灣走出疫情,進入神榮耀的命定。

「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太4:16)對於疫情嚴重的台北市萬華區,廖文華牧師說,萬華是台北市的發源地,當疫情從萬華擴散到雙北、全台灣時,很多人聞萬華色變,貨運公司都不願送貨到萬華。然而聚集在萬華的弱勢家庭、低收入戶,受到疫情衝擊,陷入困境,學校停課,很多原本靠學校營養午餐、課後輔導據點供餐的弱勢孩子,午餐、晚餐都沒著落;「停課不停學」,但弱勢家庭沒有電腦和網絡,需要各界伸出援手。

另外,在萬華地區的20多間教會及外國宣教士,站在破口服事弱勢族群。譬如荷蘭宣教士「阿真」建立的「珍珠家園」,致力關顧特種行業婦女。雙園靈糧福音中心文茂浩牧師跟萬華8個里長合作,疫情期間仍為弱勢百姓提供防疫物資及食物。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報導)

 

 

發嘶聲的聚集 – 【回家的旅程】專欄

從領受了聚集的異象後,趙仲權牧師與戴冕恩牧師二人結伴同行,前往加拿大各地分享異象,傳講國度的信息。漸漸地,他們吸引了一群同樣渴慕單單聽神聲音並順服的人,從溫哥華開始了一個尋求神心意的旅程。

1995年,加拿大溫哥華郊區的惠斯勒(Whistler)舉行了第一次聚集。神指示這聚集要極為單純,不做任何廣告宣傳,不擺書攤,沒有任何程序,沒有特別約定的講員,沒有特別要達成的既定目標,只是神子民在一起尋求神,主題是「在祂的同在中」(In His Presence)。這樣的聚集該叫什麼呢?《神國歷奇》如此記載:

1995年7月,我們舉行第一次聚集。我們確認要在英屬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惠斯勒一個美麗的度假勝地舉行。但不想用「特會」這個詞,因這和傳統教導式特會非常不同。主引領我們讀撒迦利亞書十章8節:「我要發嘶聲,聚集他們。」發嘶聲(Whistler),就是惠斯勒的地名;聚集(gathering),主似乎要我們就簡單地稱它為「聚集」。

我們沒有為第一次的聚集作很多宣傳,因為我們盼望人們來參加,是因為聖靈對他們說話,而不是因為我們高明的宣傳手法。我們做了簡單的傳單,簡潔地說明聚集的目的:我們相信主正在基督的身體裡尋找一群餘民,聚在一起敬拜等候祂,渴望看到祂的安息之所在教會中被建立。當我們尋求神時,祂提出一個問題:「老鷹可以一同飛翔嗎?」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老鷹的獨立自主是眾所周知的。它們單獨飛翔,並不成群結隊。主在說這個聚集將是個試驗:信徒們,特別是領袖們,是否能夠謙卑放下他們對某個異象或宗派的效忠而聚集在一起,沒有時間表,也沒有議程,單單等候神?

在聚集之前幾個月,全國新聞中報導了一個發生在惠斯勒旁斯圈米什(Squamish)小鎮的特殊現象。上千隻老鷹聚在空中一同翱翔,密集的程度讓飛行員看不到小鎮機場的跑道。這是從主來的一個印證:老鷹確實是會一起飛翔的!

主啟示戴冕恩,祂在尋找一群餘民,不在乎他們的頭銜和地位,他們可能是由普通百姓甚至是家庭主婦和兒童組成的,只要定意與祂同心同行,就能看到這個國家得醫治並恢復神給她的命定!這正是他的屬靈父親貝牧師多年的渴望。戴冕恩將貝牧師多年求主的DNA濃縮成三個「直等到」的根基性盟約。在加拿大聚集的一開始,戴冕恩就帶領團隊與神立約:

  1. 我們不會在神吩咐之前行動,直等到神向我們說話。
  2. 我們會一同察驗從主領受的話語,直等到我們同心說「聖靈和我們定意」。
  3. 我們集體察驗確認是出於神的話之後,我們會再次等候神,直等到祂向我們啟示祂的策略,告訴我們按照什麼步驟實現異象,以及何時執行。

主特別祝福了第一次聚集。因著神自己的同在,人們接踵而至,竟然有2300人參加這場沒有特別講員,會議程序和議題的聚集!他們只能撤掉場地中央的一半座位,許多人就席地而坐,但沒有人抱怨,都被神的同在深深吸引。首次聚集空前成功,然而主託付他們的遠遠不只是一次聚集而已,而是一個旅程。戴冕恩漸漸明白,為什麼他是為此而生,他的確不是為一個特會而生,而是為一個神心中夢想的回家旅程而生!但是,這可不是一個鋪滿鮮花的浪漫之旅,仇敵的攻擊在第二次的聚集就猛烈地臨到。


始於1995年萬國守望者團隊於加拿大的聚集,後因華人信徒的加入,促成了2010年香港全球華人回家聚集,從此回家聚集成為了一個席捲全球的信徒運動,為了聚集同心合意的信徒走上回到天父家的旅程。本專欄節錄自同名書籍《回家的旅程》,透過作者曉林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展示這個旅程中的幕後故事及神的計劃。

 

 

我要開鎖 -【國度角度】專欄

凌晨兩點多,我突然被轟然巨響驚醒!「右手摸不到左手,左手摸不到右手,為什麼會這樣?誰將我上鎖?開鎖!我要開鎖!幫我開鎖呀!救命啊!」在我對面病床的伯伯一直竭斯底里地大叫,且音量越來越高,震耳欲聾的呼叫聲,可能連耳聾的都能聽見。我心想,他究竟在叫什麼?他想要什麼?

明明是他自己弄成如斯局面。這位伯伯私自掙脫了防護衣( 為防止病人私自下床而穿上,為的是要保護病人 ),更多次將豆豆 (方便打吊滴及落藥之用的工具 )自行拔掉,結果血流如注,弄至滿床鮮血,險象橫生,所以護士唯有將他雙手捆綁起來。當然無人喜歡被人綁起雙手,所以他極力掙扎,結果弄至雙手瘀血斑斑,看著此情此景,令人心酸不已!

我本來對他破壞我的美夢心中非常不爽,還大聲地叫他收聲,豈料他叫得更狂。就在此刻,我心中突然轉念,一個如此病重的伯伯,何來這股洪荒之力,竟能發出如此宏亮,震耳欲聾的吶喊?就在此刻,我竟然淚崩了,不知為何,我心中也與他同聲和應,同樣向天父發出極其痛苦的吶喊:開鎖!我要開鎖!幫我們開鎖呀!甚至叫至聲淚俱下,泣不成聲!我想乃因近日不斷出入醫院,非常感受到病人心中的糾結。他們不單單承受病魔加在肉體上的極大痛苦,心靈更承受著恐懼徬徨、失望絕望和死亡威脅等枷鎖的千斤重壓。每到夜間,氣氛格外陰沉,那些日夜飽受折磨、煎熬、壓抑的心靈,終於無法再承受如此之重量,紛紛發出絕地求生的呼求與哀鳴。哀號聲此起彼落,令人心寒,尤其我這次都在重症病房出入,體會至深!

我回想為何我也有如此反應,這一石也激起我心中埋藏已久的壓抑,如火山一樣爆發,我聲淚俱下向天父呼喊:香港病了,且病得很嚴重,過去七年多,運動加上疫情,無論各人持什麼觀點、什麼政治立場,無可否認,香港也被一股屬靈的低氣壓所籠罩,死死的壓在各人的胸膛,逼得我們好像「黑人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的主角 George Floyd 在斷氣前發出的絕地呼求:「我快窒息了!我快窒息了!」

親愛的弟兄姊妹,不單香港病了,教會也病了,且病得很嚴重!一個病昏了的伯伯,也懂得為自己發出竭斯底里的吶喊,呼求人幫助。香港教會病了,又有誰來為她發出絕地的吶喊:「開鎖!我們要開鎖!幫教會開鎖、幫牧者開鎖!幫信徒開鎖!」主,我們提提你,你不是應許到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來,是為要叫瞎眼的能看見,耳聾的得聽見,使被囚的出監牢,被擄的得釋放、被捆綁的得自由!我承認,或我們也應一同承認,教會落入如此光景,所以流淚到你面前向你呼求,求你救救我們!

文@何寶生

 

 

以色列的救恩(一) 國家層面的救恩(下)-【選民系列】專欄

使徒約翰在談到該亞法的預言時,提到耶穌為猶太民族而死,「並要將神四散的子民都聚集歸一」。(約11:52)根據布朗(Raymond E Brown)的說法:「神四散的子民」是「注定要相信耶穌的外邦人」,他理解這個為教會的概念。教會的外邦信徒「要與那個真正的以色列民族合一,而那真正的民族將因耶穌的死而得以倖存。」

田尼(Merrill C. Tenney)也有類似的看法:「這些話可能適用於四散的猶太人。但鑑於這福音書的普遍性,他們在預言上可能就是指外邦人的靠攏,他們因承認基督為救主而成為神的兒女。」簡而言之,在基督裡有兩類神的兒女:以色列之內的猶太餘民,以及以色列之外的外邦教會。以色列全家得救始於餘民,並將在耶穌第二次降臨時完成。

自第一世紀以來,外邦教會一直在努力透過福音使世界與神和好。根據使徒保羅的說法,傳福音的順序是先傳給猶太人,再傳給外邦人(羅1:16)。的確,教會正在用耶穌基督的福音來使世界福音化,卻不會因而不向猶太人傳福音。

斯特恩(David H Stern)提出了他的彌賽亞觀點:「儘管猶太人與外邦人在神面前一視同仁,但我還是要說明,希臘文中的prôton這個詞字面的意思為『首先』,在這節經文中的意思是『特別』。因此,羅馬書1章16節這句經文可翻譯為:「特別是對猶太人,同樣也對外邦人」。斯特恩解釋說:「『先是猶太人』意味著向猶太人宣講福音是『當務之急』,教會應該承認這一點。」總而言之,薩菲爾(Saphir)敦促:「教會要向以色列傳福音。」

彌賽亞猶太佈道家羅斯(Sid Roth)創作了「傳福音之律」一詞,意指向猶太人傳福音是優先事項。他提到「先是猶太人」的好處:「使猶太人民重返彌賽亞身體將成為釋放歷史上外邦人最大復興的催化劑。」他將這種復興與猶太人得救聯繫起來,這意味著將死而復生的能力恢復給教會(羅11:15)。他引用馬太福音23章39節的話說:「更好的是,猶太民族的得救將迎來耶穌的再來。」這是向猶太人傳福音的末世意義。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澳洲國家和解周 紀念種族復和里程碑

每年的5月27日至6月3日是澳洲的「國家和解周」(National Reconciliation Week),是澳洲人民了解國家的共同歷史、文化和成就,探索如何為關係復和作出貢獻的日子。

今年和解周的主題為「不是一個詞,和解需要行動。」和解周開始和結束的日子分別是澳洲人民復和旅程上的兩大里程碑──1967年推動修正原住民憲法的公民投票(1967 Referendum),以及1992年高等法院裁定原住民與托勒斯島民土地擁有權的的馬博裁決(Mabo Decision)。

1967年的公投獲九成贊成票,是澳洲史上最高贊成票的公投,成功移除了兩項歧視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憲法法案,法案剝奪他們被納入澳洲人口和獲取基本公民的權利。在此以先,原住民並未受憲法保護,而是受排斥他們的州内法律管轄,當中以昆士蘭和西澳的管制最爲嚴苛,包括剝奪其行動自由、婚姻自由、選舉以及同工同酬等權利。

公衆對於原住民權利的關注始於公投前10年,原住民領袖的忠實領導,讓公眾越多認識原住民的價值,以及維護其尊嚴和平等的重要。除此之外,非原住民的基督徒亦為推動憲法修訂的支持者。他們相信神愛世人,包括原住民,因此學習神的樣式愛原住民是應當的。他們認為將澳洲的原住民排除在人口統計之外實在是荒謬,尤其當政府連人民圈養的牲畜數目瞭如指掌時,卻連原住民有多少也說不上。

1967年的公投帶來消除種族隔閡的重要突破,而1992年的馬博裁決承認了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與澳洲這片土地的獨特關係,然而歧視並未就此消除。據澳洲和解組織 (Reconciliation Australia)2021年的報告指出,六成受訪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以及四成整體澳洲人民認為澳洲仍然是一個種族主義國家;三分之一的原住民表示在2020年的上半年遭遇種族歧視,而整體澳洲人民經歷種族歧視的則有五分之一人;七成原住民,以及六成整體澳洲人民認為政府部門必須採取措施以進一步縮窄醫療保健、司法、教育和就業方面的待遇差距。

原住民教會長老Alexandra Gator牧師說:「原住民現在所面對的跟過往沒什麼分別。原住民監禁比率依然偏高,不少人因無法負擔高昂租金而路宿街頭,還有醫療保健、教育、就業、年青人自殺等不同的問題。」復和的根本是讓事情重回正軌,很多原住民在問,政府何時會坐下聆聽我們的苦況,與我們一起解困?儘管不公義事情仍然存在,Gator牧師呼籲人們跟隨昔日原住民基督徒領袖的腳蹤。「當我們環顧整個國家,看見先輩們作出的犧牲,他們與政府和教會合作帶來改變,為我們鋪平了道路。我們今天要做的,是接續他們的工作,以和諧協作帶來變革,打破隔閡,為下一代共同努力。」

禱告:感謝神贖回原住民的身分和位置,願主大能的愛打破人與人的隔閡,彼此尊榮。

(來源:Eternity NewsReconciliation Australia網站,2021年5月27日,Eason Pun和Amy Fong綜合編譯報導。)

 

 

以巴衝突引發反猶浪潮 歐洲以色列聯合會促遏制

以巴衝突剛剛平息,歐美各地相繼出現反猶太人示威。德國總理默克爾強烈警告示威者切勿展示反猶物品,否則將受嚴懲,又強調示威必須和平進行,不容歧視他人宗教或種族及行使暴力。於5月22日的示威中,60人被捕,100名警員受傷,反猶標語到處可見,以色列國旗被焚燒,猶太會堂亦遭受破壞。

英國有示威者在倫敦街頭拖行以色列國旗,號召是次示威遊行的巴勒斯坦團結運動組織(The Palestine Solidarity Campaign)稱有超過18萬人參與。若所報屬實,是有史以來在英國最大規模的反猶太人遊行。參與者包括前工黨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及工黨財相麥祖恩(John McDonnell)。麥祖恩怒指以色列是「種族隔離國家」,並聲言「縱然以巴已停火,我們杯葛、撤資、抵制以色列等行動不會停止。」主辦單位否認倡導反猶主義,但有示威橫額標籤以色列國和錫安主義等同「納粹主義」,標籤猶太人為「妖魔」。其中耶穌十架畫像最為矚目,寫著「不要重蹈覆轍」。激進主義分子Tariq Ali指,聲援巴勒斯坦的示威並非反猶太行動,而是由以方炮轟加沙和攻擊耶路撒冷觸發,但Ali卻絕口不提以色列遭恐怖分子逾4千支火箭攻擊。

歐洲以色列聯合會(European Coalition for Israel,簡稱ECI)去信歐盟主席馮德萊恩,促請歐盟動員各方媒體、公關、思想領袖及社會組織攜手遏制反猶浪潮,指「沉默不是辦法,急需成立高峰會打擊反猶主義。」ECI創辦人Tomas Sandell表示,過去一年反種族歧視的大規模示威湧現,卻不見任何對抗反猶太這最古老仇恨的大型遊行。「如今反猶主義是民間自發的跨國活動,比以往更隱蔽、更難處理。」新一浪反猶主義引起全球猶太人恐慌,從焚燒會堂到各地暴力事件,甚至在英國有人聲言侵犯猶太女孩,英國首相對此表示強烈譴責。Sandell認為或許更令人震驚的是,沒有遊行,也沒有社交媒體對此公開發聲,難道猶太人的命不是命?

5月23日,法國外長勒德里昂接受當地傳媒訪問時表示,以色列若採取「兩國方案」以外的方式解決以巴衝突,將帶來種族隔離風險。內長達爾馬寧因擔心14年巴黎恐襲重演而禁止反猶遊行。雖然歐洲公開拒絕反猶主義,但自以巴衝突發生,英、法、德等國爆發遊行示威,瑞典、丹麥、西班牙亦出現反猶標語,聲言要消滅以色列。

禱告:求主粉碎煽動仇恨的黑暗勢力,醫治和光照人心,賜下復和與平安。

(來源:All Israel News,2021年5月23和27日,Asher Chiu綜合編譯報導。)

 

 

美宣教士恐襲中靠主堅守福音使命

宣教士海蒂.貝克(Heidi Baker)居住在世上其中一個最貧窮和危險的國家莫桑比克。自2017年,伊斯蘭國附屬武裝分子侵襲莫桑比克德爾加杜角省(Cabo Delgado) ,建立伊斯蘭統治,4年來超過2,600人遭殺害,70萬人流離失所。

伊斯蘭極端組織索馬里青年黨(Al Shabab)在當地發動了數十次恐怖襲擊。現年61歲的貝克住接受訪問時說:「如果你是基督徒,你就是首先被列進名單的人。教堂被焚毀,任何不同意這恐怖分子組織的人, 不論甚麼信仰,房屋及農作收成都遭燒毀。」

2021年3月24日,組織發動了整個南非最嚴重的恐怖襲擊。數百名戰士突襲帕爾馬鎮(Palma),殺害數十名平民,包括12名外國人,當中一些人在海灘上被斬首,數千人逃命。帕爾馬居民Allue說:「襲擊發生時我正在公司工作,我逃了出來,躲進森林裡。」另一名逃過襲擊的居民Nina Diadara說:「他們想殺害我們,焚燒房屋,並擄走我們的孩子。」政府軍隊於10天後奪回該鎮,數千名逃命的居民至今尚未歸回。武裝分子最近再發動多次襲擊。

貝克在莫桑比克居住逾25年,目睹當地所受的破壞和痛苦。然而她說,主的大能正在全國運行。「在這悲劇當中,神正在作最奇妙和美麗的工,祂在擦去人們的眼淚。」貝克聽過無數倖存者逃出聖戰分子掌控的故事。「Feli Zardo被釘在十字架上焚燒,但他奇蹟般的生存下來。他們以為他死了,就將他從十字架上放下來。當時的他身上傷痕纍纍,但如今在我們的團隊,負責後勤工作。」

貝克在德爾加杜角省和鄰近省份遍傳福音,數十萬人接受了耶穌基督。她堅信,主感動她前往莫桑比克,就是為著這個時刻。「我們並不知道神在預備我們成為合適的人,在適當的時間,在該到的地方,分享美麗救主耶穌犧牲的大愛,祂要屬祂的子民成為祂在地上延伸的手和足。」

伊斯蘭國在敍利亞和伊拉克被擊敗一年多後把目光轉向非洲,特別是像莫桑比克這些以基督徒為主的國家。莫桑比克現在是其中一個恐怖襲擊激增的非洲國家。3月的襲擊沒有令貝克在外展事工上卻步,她繼續服事逃離帕爾馬的數千人民。「我們加倍努力,現在每天為34,000人提供膳食,安慰心靈破碎的人,把他們抱在懷裡,為他們禱告。」

她告訴她的團隊,當生命受嚴重威脅時,要作智慧人,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不要懼怕,只要定睛在耶穌身上,祂能消除恐懼,並賜你持久的勇氣。」

禱告:求主保護當地人民,興起屬祂的子民,見證傳揚祂奇妙的大愛,安慰醫治破碎心靈。

(來源:CBN News,2021年5月26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大學豁免學費債務 盼畢業生有新開始

美國威爾伯福斯大學(Wilberforce University)於5月29日的畢業典禮上向2020和2021年畢業生送上驚喜祝福。

校長Elfred Anthony Pinkard博士在典禮上祝福畢業生:「要謹記,神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深願你們每一個都得著最美好的生命,每天都在神的愛、神的恩典和憐憫之中。」隨後他向學生宣佈,大學決定全數豁免他們的學費債務。「因為你們展現了在艱難中奮鬥的能力,因為你們成為了你們的世代最好的代表,我們希望給你們一個新的開始。因此,在威爾伯福斯大學受託人董事會授權下,我宣佈豁免你們的學費債務。你們的帳已經付清了,你們沒有欠大學一分錢,恭喜你們。」

學生們聽到這個好消息後欣喜若狂,他們激動得無法安座,紛紛起來歡呼慶賀,有的蹦跳,有的跳舞,有的向天舉手。畢業生Rodman Allen說:「聽到校長這樣說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個祝福,我知道神會與我同在,我不擔心。我可以把這筆錢投資到我的未來。」另一位畢業生Da’Marco Barksdale將之比喻為贏得今年最大型的美式足球聯賽。「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就像我們剛剛贏得超級盃。」

威爾伯福斯大學附屬於非洲衛理公會教會,大學聲明表示,166 名新校友被豁免逾 375,000 美元的債務由獎學金和其他機構資助。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資料顯示,黑人大學畢業生學費負債平均為52,000美元,比他們的白人同儕平均高出25,000美元。

禱告:奉主的名祝福應屆畢業生,帶著神的愛與權柄,於所在領域為主發光。

(來源:Charisma News,2021年6月5日,Amy Fong編譯報導。)

 

 

重燃祭壇的火  使國家的根與神對齊  

錫安榮耀國際事工(Glory of Zion)的恰克.皮爾斯博士(Chuck Pierce)接受猶太拉比,猶太之聲國際事工(Jewish Voice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執行長本尼斯(Jonathan Bernis)訪問,介紹新書《重燃祭壇之火》(暫譯,Rekindle the Altar Fire),提及教會與以色列的關係,以及教會如何面對新季節。

本尼斯問皮爾斯:「過去一年,很多人因疫情被孤立,加上政治衝突和社會動盪,讓一切變得不明朗,新書給予讀者什麼答案?」皮博士回應:「新書主要教導讀者如何與主建立更密切的關係,特別指『重燃祭壇上的火』,包括個人、家庭祭壇,以至集體和國家祭壇。「Tryst」這個英文字的意思是與主相遇,委身於關係的地方,而教會正失落了這個祭壇的呼召。神的道就是烈火,讓人『心裡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閉塞在我骨中。』並且藉由火的浸禮帶下權能、恩膏、分賜和昌盛。我研讀聖經新、舊約,發現神做新事之前,首先興起祭壇。」

本尼斯完全同意皮爾斯的見解,現今世界正處於獨一無二、末世中末後的時刻。假如祭壇的火不再重燃,恐怕會失去神在信徒生命上要作的工。皮爾斯表示:「我們必須作好時間管理,神讓世人經歷現代版逾越節,信徒必須看見這是來自神的記號,要潔淨人原來的敬拜模式,以新形式敬拜神。」

本尼斯又問到為何以色列如此重要。皮爾斯表示,世界由美國、俄羅斯、中國三國爭覇,但必須留意以色列動向,方能正確解讀神的心意,因為最終列國要與以色列和好「假如教會遺棄以色列,忘掉神永約的話,便失去神心意的全部,也將錯失這部份的祝福,包括神為亞伯拉罕定地界、計劃讓亞伯拉罕得豐盛。」彼得一生中最大的啟示,就是知道耶穌是誰,而耶穌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向彼得發預言,神要建立教會在這磐石上。在「耶穌是誰」這個啟示上,神賜下打開天上國度的鑰匙。今天教會同樣要透過神對以色列的啟示,取得鑰匙,開展未來,建立新皮袋的屬天計劃。

皮爾斯指,聖經多處提及列國與以色列息息相關,鼓勵信徒從個人開始「先求神的國—耶路撒冷的平安」,再為自己國家求平安。教會要看到「國家的根」是否與永約對齊,讓國家跟上這個次序。所以教會首先要看見以色列,容讓神永約的根向前邁進,代表著國度的前進。然後教會再以「第一為先」的方式運作,就是「使徒第一、初熟果子第一、以色列第一」的運作模式。「只要教會恢復這個次序,得著鑰匙,便能打開天上的祝福,進入下一個收割季節。」

禱告:願神復興祭壇的火,教會成為神人相遇的地方,在末後與神的次序對齊。

(來源:Jewish Voice,2021年2月8日,台灣國度復興報Asher Chiu編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