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教會的仳離議題(下)基督徒會否為以色列地而戰?-【選民系列】專欄

基督徒會否為以色列地而戰?

猶太人第一次叛亂始於公元66年,結束於公元73年,在此期間,聖殿於公元70年被毀。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猶太基督徒社群逃往約旦河谷以外比利亞(Perea)的佩拉(Pella)。他們可能記得耶穌關於耶路撒冷被圍困的話(路21:20-21),就沒有加入支持起義。韋爾森(Marvin Wilson)評論:「猶太基督徒逃難到佩拉,此舉是會堂和教會逐漸分離的過程裡重要的一步。猶太基督徒當時不支持民族主義運動,沒有一同反抗羅馬,使大眾反感。國難當前,猶太基督徒卻置身事外,因此有了不忠賣國的惡名。此外,猶太基督徒離開耶路撒冷和聖殿範圍,地理上的遷移使他們跟會堂分裂得更快,因為他們鬆開了跟猶太信仰文化本來緊密的宗教聯繫。另一方面,猶太基督徒用耶路撒冷淪陷作論據,指責猶太會堂。他們說,耶路撒冷之所以變成荒場,是因為神審判以色列拒絕彌賽亞。」

猶太人第二次起義始於公元132年,結束於公元135年,領袖是自稱是彌賽亞的巴柯巴(Bar Kokhba),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加入了他的彌賽亞運動。羅馬人鎮壓了起義,並徹底摧毀了耶路撒冷。起義期間,猶太基督徒拒絕戰鬥,因為他們只承認耶穌是彌賽亞,而不是巴柯巴。起義失敗使猶太人失去了土地,而猶太基督徒同胞又不與他們結盟,這導致了第2世紀中葉的決定性仳離。早期的教父,例如殉道者尤斯丁、俄利根、耶柔米、屈梭多模和奧古斯丁,都曾發表過譴責猶太人的講道、對話、謾罵和辯論。結果在中世紀,教會的反猶太教和替代神學引發了持續至今的反猶主義。這一段吹噓和傲慢的歷史,標誌著教會對支托他的猶太根源一無所知。這在納粹大屠殺期間達到了高潮,當時有六百萬猶太人遭到屠殺。納粹根據馬丁路德的反猶主義學說進行了大屠殺。韋爾森感嘆道:「也許大屠殺發生的最重要原因是教會忘記了他的猶太根源。」愛德華·弗蘭納里(Edward Flannery)評論道:「反猶主義包含了許多罪孽,但歸根結底是基督徒的信心否定了,基督徒的盼望失敗了,基督徒的愛心患上了痼疾。」他說,反猶主義帶出的悲慘故事是呼籲人去悔改。

基拿(John G. Gager)從社會學的角度解釋這種仳離:「任何深刻或激烈的衝突都涉及群體的密切關係。」他指出:「毫無疑問,猶太教和基督教在許多方面彼此接近,兩者都尋求成為希伯來文聖經的唯一擁有者;都堅持唯一代表真以色列的權利;並且都尋求外人認可為聖經啟示的唯一承載者。」無論是猶太教還是基督教,兩者持續存在又充滿活力,於對方都構成威脅。在這方面,教會中的反猶太教「不僅是抵禦攻擊的防禦,而且是基督徒自我肯定的內在需要。」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11 歲女孩發現2000年前銀幣 見證猶太人起義歷史

一名11歲女孩在耶路撒冷發現一枚罕有的古舍客勒銀幣,考古學家相信銀幣在二千年前由一名祭司在聖殿山鑄造,見證了猶太人對羅馬人的抗爭史。發現該枚銀幣的女孩名叫Liel Krutokop,她和家人參加一項由大衛城(City of David)及埃梅克祖里姆國家公園(Emek Tzrim National Park)合辦的考古篩選活動。Krutokop在泥土裡找到這枚銀幣,考古學家查看和清潔處理後,發現該銀幣為罕有的古幣。Krutokop說:「我們把一桶泥土倒進篩子,那時我看到裡面有圓形物體,跟其他石子不太一樣。我相信桶裡應該有一些普通的錢幣,但沒想到自己會找到稀有的純銀幣。」

以色列經常舉辦聖經考古挖寶的親子活動。(圖片截取自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臉書)

銀幣重14克,一面印有杯子圖案,還刻有「以色列國舍客勒」及「第二年」字樣,表明銀幣是在猶太人大起義(The Great Revolt)第二年鑄造的。另一面刻有古希伯來文「耶路撒冷聖城」字樣,刻字旁邊有題詞,專家認為是代表大祭司總部。

銀幣印有杯子圖案及刻有「以色列國舍客勒」及「第二年」字樣

猶太人大起義發生於西元66-73年間,是猶太人反對羅馬帝國的第一場戰爭,地點是當時由羅馬人統治的猶大地。起義者主要為由農民、工匠和奴隸組成的奮銳黨和短劍黨。他們焚毀了聖殿中的帳冊,消滅了耶路撒冷的羅馬駐軍。結果羅馬皇帝尼祿派兵鎮壓,猶大國多個城巿受到摧毀,第二聖殿被焚毀,大批猶太人被俘為奴。

以色列文物局(IAA)古幣部門主管Robert Kool博士表示:「這次發現可說是非比尋常,因為迄今為止,我們雖然在多次考古挖掘中發現了數千枚硬幣,但大起義時期的銀幣則只有約30枚。」Kool博士還推測,該古幣很可能是在第二聖殿銀庫鑄造的,那裡收藏著高品質的銀。

「這枚銀幣很可能是當時某位同情猶太起義分子的祭司所鑄造的。錢幣象徵治權,起義分子鑄造硬幣,最能夠象徵獨立的記號。硬幣上的題字清楚地表達起義者的盼望。雖然當時的人不再使用古希伯來文,但用來題字卻並不意外。因為題字正表達了人民渴求大衛以及所羅門的日子,就是以色列百姓完全獨立管轄國土,猶太國度合而為一的日子。」

通往朝聖之路的地道(圖片截取自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臉書)

銀幣的發現地點位於大衛城內的古代朝聖之路,負責該考古發掘項目的發掘主任Ari Levy表示:「朝聖之路連結大衛城南部西羅亞池(Shiloah Pool)和北邊的聖殿山,是第二聖殿時期耶路撒冷的主要幹道,當時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就沿著這條路前往聖殿。我們在這裡發現許多法碼和銅幣,證明當時貿易暢通。如今還發現了這枚在起義期間鑄造的銀幣,實在意義非凡。」

該銀幣在今年光明節期間,於埃梅克祖里姆國家公園公開展出。

禱告:求神使用考古發現,引領人更認識祂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為。

(來源:基督教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