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117)全方位領袖的關鍵價值

全方位領袖能夠透過向上的貢獻和順服,向下的領導和帶領,以及橫向影響他們的同儕,活出天國的領袖文化,執掌神的權柄,治理大地。

+按圖放大

 

價值一

興起領袖帶領團隊

  • 善用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才
  • 合理安排成員位置,打造合一的團隊
  • 授權團隊發揮才幹,渴望看見團隊成功
  • 傾聽團隊成員的心聲,明白他們的狀態

 

價值二

每一階層都需要領袖,發揮以下功能:

  • 領受和維持願景
  • 果斷為事情決策
  • 減少和調解衝突
  • 產生一致的工作步伐,以至減省日常工作
  • 鼓舞士氣,因為士氣可定義為「對領袖的信心」
  • 提高產能,因應環境變化而將計劃付諸行動

 

價值三

每個層級的領袖訓練,都是進入更高層級領導的預備

  • 領導是從你現在的位置開始,而不是從你想要的職位開始
  • 能在小事忠心,才能承擔大責任
  • 你現有層級的表現,是晉升到下一層級的履歷表
  • 如果你能帶領好義工,幾乎可以領導所有人

 

價值四

好的中階領袖創造更好的高階領袖

  • 每當增加一個好領袖,你就得到一個更好的團隊
  • 每當增加一個好領袖,組織裡的所有領袖都會變得更好
  • 中階好領袖能增加他們主管的價值
  • 中階好領袖能讓高階領袖專注在原本的重點
  • 中階好領袖能刺激高階領袖持續成長
  • 中階好領袖給予組織未來

 

價值五

全方位領袖擁有的普遍特質

  • 適應性——快速適應變化
  • 識別能力——了解真正的問題
  • 洞察力——從他們的有利位置看得更遠
  • 溝通——連結組織的所有階層
  • 安全感——發掘自己的身分,而不是職位
  • 服事性——不管代價如何都去做
  • 足智多謀——以有創意的方法來讓事情有所改變
  • 成熟度——把團隊看得比自己重要
  • 忍耐度——在長期奮戰之下仍保持一致的品格與職能
  • 可靠度——在重要的事情上是可靠的

 

 

今天的工作者                   明天的領袖

實踐現有的想法                                            創造新的想法

發覺並定義問題                                            解決問題

滿足於現有的團員                                        吸引精明的人

在現有架構下工作                                        嘗試冒險

珍視一致性                                                    珍視並發現機會

 

參考資料:《360° 全方位領導》,約翰· 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英柏爾出版

多元藝術宣教 釋放民族敬拜

「天國在人間——民族敬拜(藝術宣教)研討會」於320-21日由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主辦,是香港首次舉辦民族敬拜研討會,大會盼望藉此召聚有志者一同思考和探索藝術宣教的各樣可能性。民族敬拜學(Ethnodoxology)一詞,來自希臘文ethno(族群)和doxology(榮耀或讚美), 致力研究不同地方群體如何用其獨特且多元的藝術表達去認識和敬拜神,為藝術宣教事工提供神學和可持續發展的依據。

藝術與神的宣教使命

貝絲·阿戈特

達拉斯國際大學卓越世界藝術中心副主任,貝絲·阿戈特(Beth Argot)博士以「藝術與神的宣教使命(Missio Dei)」為題分享信息。Missio Dei(神的宣教使命)是指神讓來自各個國家、語言和文化的人重新與祂建立正確的關係。約翰·派博(John Piper)曾說,「宣教不是教會的最終目標,敬拜才是。宣教的存在是因為敬拜的不存在。」而參與「神的宣教使命」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通過藝術使人與神連結。

首先,藝術是一個認識和經歷神的方法。藝術是神設立的,為要用在敬拜中。神展示了在敬拜中祂給予藝術的價值。祂指引會幕和後來聖殿建造的每一個細節,其中不僅包括實用的部分,還包括僅僅為了美觀的藝術。耶穌的服事也充滿戲劇元素,例如咒詛無花果樹,用手指在泥土上寫字,給門徒洗腳等。在出埃及記15章中,以色列人慶祝在紅海戰勝埃及人,他們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神本身就是最終的藝術家——創造者。神按照祂的形象造人,我們就成了有創造力的人,能夠創造藝術,以及反映神的創造形象。

其次,藝術也是一種交流和敬拜的途徑。阿戈特指出,本土藝術有著我們外人觀察不到的深層意義並深深植根於文化中,是一個民族群體以心靈誠實敬拜的有力媒介。藝術可以激發人的右腦,讓我們的大腦與心複雜地聯繫在一起,以便更深和更充分的認識和經歷神。然而在當代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已經成為一個高度知識化,以理性為基礎的信仰群體,導致我們忽視了信仰的情感面。

神創造人有身體、靈性和情感,使人不僅在頭腦上,而以更多方式認識神。藝術是進入認識和聆聽神的情感的鑰匙,可以激發大腦不同部分,最終與理性部分相連,形成對神更強、更完整的認識。

藝術也提供了一種治癒世界破碎的方法。創傷直接影響一個人聽到福音及回應神的能力。人與神接觸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文字、電影、音樂和聽道等,這些東西會進入頭腦,傳遞到心靈,引起心靈的轉化,這個頭腦與心靈交融的過程也稱為融合。如果人有創傷,這個過程就被阻斷,創傷使頭腦與心靈脫離,也使人在情感上脫離神,讓人失去尋求神的理由和願望。

當人在思想上不能回應時,藝術能夠引導受創傷者進入和表達他們的痛苦,通過動作、舞蹈、音樂和視覺藝術等,連接大腦的認知區域和情感區域,在曾經分離的地方創造融合。通過哀歌和其他活動向神表達自己的痛苦,並在痛苦中遇到慈愛的天父。

薩哈族的敬拜

羅賓·哈里斯

全球民族敬拜學網絡創辦人及總幹事,羅賓·哈里斯(Robin Harris)博士分享了她如何透過服事薩哈族領悟民族敬拜的重要性。90年代末,哈里斯和家人在全球最寒冷的城市——西伯利亞的雅庫茨克服事。他們計劃建立一個雙文化教會,有俄羅斯人,也有名為薩哈(sakha)的少數民族。在開始時,他們用盡所知道的方法,福音還是很難在哈薩人中迅速傳開,因為他們不願採用在蘇聯時期壓迫和邊緣化他們的俄羅斯人的敬拜形式。

雅庫特人(薩哈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他們開始,透過適切文化的藝術和應用民族敬拜學,他們看到了明顯的果效。現在當地已有教會完全用薩哈語敬拜和薩哈族牧師,甚至薩哈共和國教會聯盟的領袖也是薩哈人,他堅信應該在民眾中運用民族敬拜學。

贖回藝術與敬拜

潘凱玲傳道

建道神學院潘凱玲傳道以不同民族的音樂為例,帶領會眾認識民族藝術與敬拜的融合與互動。例如非裔美國人,他們唱歌很少看譜,也不用看歌詞,自然的擺動就成為他們的心跳。他們的歌有很多重複,對他們來說,重複是不同心情和心態的表達。他們的歌和信仰是緊扣的,在一個為奴的處境中,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唱這些歌。這些歌提醒他們,神與他們同在,音樂成為神與他們同行的方式。

中國文化與大自然非常相關,潘提到小敏的迦南詩選。小敏是來自農村的作家,沒有怎麼讀過書,卻寫出很多有共鳴,讓人感受到神同在的歌。《一首天上的歌》通過河的景象,讓人想到連結生命的泉源和河流。河對中國人很重要,我們看到中國畫以山水為主,或者中國人稱自己為黃河兒女。神擺放了很多很寶貝的東西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應如何發掘這些寶貝,使它們重新與神連結,將本來屬於神的東西贖回,凡物都歸回神,這是民族敬拜學很重要的工作。

民族音樂與教會詩歌

黎嘉讓牧師

前房角石協會副總幹事黎嘉讓牧師分享到民族音樂在教會詩歌創作上的貢獻。華人教會很自然地承襲了美國教會所使用的詩歌,其中大多數的傳統聖詩集是來自19世紀美國福音運動。到80年代,聖靈第3波運動,有John Wimber興起敬拜短歌的熱潮,近年有澳洲Hillsong的敬拜。香港的敬拜詩歌創作亦大多數採用現代歐美流行歌的形式,至於採用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元素則相對較少。他認為民族音樂在詩歌創作方面還有很多還未開發的豐富元素,不要輕看民族的歌,覺得非常簡單,反而它們受歡迎程度更大。有句說話:「大樂必易。」意思是很多最高最大的音樂都是平易近人的。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觀點】恢復屬天的藝術和美麗

神為每個族群量定生活的疆界,每個族群的藝術和文化都是獨特的,為要展現天國的多元色彩和神對世界的創造主權。作為神國的子民,我們有責任去發掘神放在我們本族的獨特之處,釋放出神原本創造的美麗,彰顯在地如在天的榮耀。台灣的原住民音樂近年開始受到國際的關注,更有歌曲和專輯獲得國際性的獎項。原住民從未學過樂理和系統的唱歌技巧,但是他們卻能唱出樂譜中沒有的音階,唱出自己民族的獨有歌聲。

世界為人設下很多對美麗的定義和標準,並不是從神而來的,他們或許在高舉人的自我,或者是扭曲的思想價值體現,甚或從偶像或異教中涉取靈感,這些屬地的藝術和文化,影響人對美麗價值的判斷,和對藝術的追求。不少藝術家在信主後,切斷了從世界獲取靈感的渠道,就無法創造出豐富和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又或者基督徒決心以藝術事奉神時,卻走向單一的藝術模式,呈現出刻板和單調的作品。

屬天的美麗不是地上所創造的,我們需要向神尋求那屬天的智慧去成就這件美事。「你們中間凡心裡有智慧的都要來做耶和華一切所吩咐的。」(出35:10)正如神在出埃及記中,將會幕的建造方案詳細地告訴了摩西和以色列百姓。神又親自揀選了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使他們的心滿有智慧,能做各樣的工」。(出35:35)

地上的智慧與天上的智慧是相衝突的。(雅3:13-15)當我們宣告要彰顯屬天的美麗時,我們應該回到美麗的創造者——偉大的神那裡去探究美麗的真相。當我們得以窺見那天上的美麗異象,或者只消一眼,便能知道地上的智慧和美麗是何等不值一提,使我們能進入去世界化的過程,放棄跟隨地上的美麗標準,甚至是世界的技巧和知識,尋求下載天上而來的啟示。「人不可自欺。你們中間若有人在這世界自以為有智慧,倒不如變作愚拙,好成為有智慧的。」(林前3:18)

香港,既保留了中國的傳統美學,又吸收了西方藝術的精髓,中西文化的匯流和融合誕生出獨有的文化。作為這城的天國子民,我們應該努力向神尋求祂眼中的美麗香港,以音樂、文字、電影和畫作等各種藝術為載體,使這顆東方明珠在地上能彰顯出如同在天的獨特光彩。

 

 

雙北逾百教會RPG大會師 點燃台灣復興禱告烈火

從2019年起,復興禱告小組(Revival Prayer Group)運動在台灣教會界蔚為風潮,要在這天災頻傳、人心失喪的末後世代,點燃禱告的火,遍地築起禱告祭壇,轉化城市、國家並祝福列國。

RPG核心精神

鑒於台灣多個城市陸續組成「城市復興禱告聯盟」,惟獨台灣首善之區的雙北(台北、新北)還沒有動起來。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與台北真理堂楊寧亞主任牧師3月18日招聚北部地區153間跨宗派教會及機構、350位牧者同工,齊聚台北真理堂舉辦「雙北牧者RPG大會師」。他們宣告,未來要有至少10萬個RPG在台灣的教會、家庭及職場被建立。

北部地區共153間教會機構參與

日前跌倒負傷,仍在休養期間的楊寧亞牧師在這場聚會中首度公開露面。即便仍需靠輪椅代步,楊仍如期出席聚會。他分享,當教會和信徒習慣在牆內以主禱文禱告的時候,我們必須更多與神的心對齊,重新學習禱告。不單只是受限教會內所關注的人與事,而是放眼神的國。

即便行動不便 楊寧亞牧師依然心繫RPG

「過去台灣向非洲、新加坡、韓國及歐美國家的教會學習如何禱告,現在的RPG就是台灣教會自行發起的禱告運動!」楊分享,他在2019年的時候,曾有一段時間面臨「禱告小組推不動」的瓶頸。當他禱告後,毅然決定暫緩原本要按立200個教會小組長的行動計劃,因為瓶頸就在於組長和組員之間的關係「卡關」。楊決定讓8位非小組長的弟兄姊妹組成新的禱告小組,重新學習禱告。當時他們藉著靈修、彼此關心代禱、以及關心周遭的職場福音朋友。當年的復活節,他們邀請了39位朋友到教會參與聚會,到了年底,其中有28人受洗,這就是「關係導向的禱告小組」,也就是現在RPG的核心精神。

RPG從「我」開始

最近幾個月密集南來北往到各城市推動RPG運動的周神助牧師鼓勵大家:「RPG從『我』開始。」他現在除了跟教會界的漢(國語、台語、客家)及原住民牧者RPG之外,也跟家人(師母、兒孫)及打網球的球友RPG。周說,台灣教會和信徒之間需要更多的「同心合意、恆切禱告」,而且不單是教會內,更要在各個職場及家庭遍地築起RPG的禱告祭壇。

同為推動RPG運動的核心成員台灣全福會總會長曾國生分享,2020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台灣及全球都陷入困局,不單是經濟層面、更是心靈的層面。當全球的國家都封閉國境,甚至停止實體聚會時,神帶領楊道諾牧師來到台灣傳遞「兩、三個人奉主的名聚會」的RPG禱告,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

RPG是關係的連結

劉群茂牧師分享

士林靈糧堂主任牧師劉群茂說,有人問他,教會有那麼多禱告小組了,還缺一個RPG嗎?他跟大家說,RPG可以5分鐘,也可以60分鐘,禱告的內容包括:「感謝讚美加上禱讀聖經神的話」、「為著日用飲食(需要)禱告」,更重要的是為著「神國降臨(福音、轉化)代禱」。舉例來說,RPG的成員就可以為著「不方便」在教會公開提出代禱事項的個人隱私彼此代禱,若是當事人同意,就可以由小組長及區長等進一步關懷,這樣彼此之間的關係會更緊密。

周學仁牧師分享

大會還邀請了在新北萬里、瑞芳以及台南都有拓植分堂的基隆靈糧堂周學仁牧師分享教會推動RPG的得著。周說,現在他有90個RPG,最近他們就迫切為台灣大缺水禱告。今天他從基隆來台北參加這場聚會時,基隆還正下著滂沱大雨,但「在台灣的每個人都是生命共同體」,中南部缺水,台灣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因為不分東西南北都是神的國度及百姓,每個受苦的人,神都眷顧。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香港第14屆篤信力行講座 更深尋求神心意 渡過危機

香港今日正處於一個動盪紛亂的世代,基督徒該如何成為有異象的天國子民,將神的話傳講清楚,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自2007年起,每年主辦「篤信力行」信仰研經講座,去年因疫情緣故被迫停辦。今年大會邀請了伯特利神學院聖經研究教授黃天相為主講,首場線上講座「信仰危機的以利亞」於3月12日舉行。

黃首先向與會者解釋蒙召的意思,先知的呼召有別於祭司、文士和長老,不在於血源、背景和資歷,乃是出於神特別的揀選,譬如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等眾先知都經歷過異象後蒙神呼召,神看重的是先知對異象的反應。同樣,今日信徒面對危機,不在於過往的經歷,乃決定於即時的反應以及神人的關係,以便掌握應對的方法,得出合神心意的結果。

黃接續分享在先知以利亞打敗眾假先知之後,被耶洗別追索性命所面對的信仰危機 (王上19:1-21)。以利亞過往與神互動,神會直接吩咐,他也試過禱告立刻得到回應,並有過出人意料的神蹟經驗,然而這些經驗都無法幫助以利亞渡過危機。如同現今的景況,我們也不能單靠以往的經歷來渡過疫情或政治危機。

黃再三強調,縱使不明白神的旨意,當我們面對抉擇時,仍要在逆境中作出正確的回應,堅持信仰。正如以利亞逃走是因為出於懼怕(王上19: 4-9),甚至後來向神一心求死(王上19:9-14)。面對問題,神關心的是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軟弱,而不是嘗試為問題找出原因或藉口,以至墮入受害者的心態,放棄信仰和生命。即使神沒有向我們說話,甚至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但我們仍可按照聖經的原則而行,過敬虔的生活。

(KRT 訊)

 

 

耶穌受難劇沉浸式重現 無距離體會復活恩典

讓人們深刻感受耶穌受難的衝擊,更真切地思想和體會耶穌復活的救贖與意涵,基督教芥菜種會聖經文化園於4月2-4日舉辦「到萬里過復活節吧」系列活動,透過飲食、音樂、戲劇、靈修默想等,不僅將聖經內容藝術化,並加入沉浸式劇場,演出全台首創的戶外《耶穌受難劇》。民眾能身歷其境,一起呼喊、落淚,並跟耶穌一起踏上苦路。

《耶穌受難劇》在國外各地時有演出,其中在德國南部小鎮「上阿瑪高」演出已有超過300年歷史,每10年演出一次,吸引來自世界各地50多萬人觀看。此劇如今在基督教芥菜種會的籌劃下,全台首次在聖經場景中上演受難劇,將帶給觀眾不同以往的震撼感受。

《耶穌受難劇》沉浸式重現 民眾可貼身感受復活聖恩(芥菜種會提供)

基督教芥菜種會執行長吳小萍表示,《耶穌受難劇》是世界著名文化觀光節目,2018年曾在美國看過聖誕劇《The Journey》,被其戲劇張力所震憾,因此去年8月啟用的聖經文化園區,在規劃之初便預留設備,希望能運用區內特有的空間設計,讓聖經戲劇在台灣呈現。此次藉著復活節的到來,便籌劃了這場戲劇,期待用藝術使人認識信仰,用體驗讓人們更深思想並記念耶穌的受難和復活救贖的意涵。

《耶穌受難劇》取自於聖經福音書中所記載耶穌被賣、受審、釘死在十字架上,及復活的故事。由張思聰牧師擔綱導演與編劇,15名素人演員參與演出。飾演耶穌的謝明根,禱告3天後領受神所賜的平安而決定演出,他背負30公斤的十字架時幾乎喘不過氣,也因掛在十字架上肌肉被拉扯而疼痛不堪,使他更深刻體會救恩的代價。飾演猶大的林世勳是第三代基督徒,此次演出反派角色,詮釋猶大最後的糾結與懊悔,張力十足,讓人深思。馬德林是聖經文化園區的導覽義工,他以「大壞人」來形容扮演的審判官彼拉多,需要揣摩如何把耶穌送上十字架的內心掙扎,參與演出讓他覺得導覽工作更具意義。

「到萬里過復活節吧」系列活動,包括逾越節晚餐、耶穌受難劇、音樂靈修沙龍,以及朝陽禮拜復活劇等活動。猶太人守逾越節晚餐,將由美國在台宣教士哈傑夫(Jeffrey J. Harrison)牧師帶領;音樂靈修沙龍由景美長老教會19位詩班成員帶領,使人們在音樂中與神對話,領受祝福;朝陽禮拜將演出耶穌復活的重頭戲,使觀眾在聖經場景中與耶穌一起經歷復活。

(KRT訊)

矛盾讓人更寬廣 -【逆境中的恩典】專欄

在攪動人心的時代,世界秩序顛覆,矛盾是生命的常客。無論我們願意與否,我們仿佛已被安放在拔河的競賽中——是相信看得見的環境,還是看不見的神?而得勝之方,就是認識和擁抱矛盾中存在應許的盼望,那是拋開舊我或固定想法,從而締造空間給新的可能。矛盾可以在新創造中帶來融和與影響。

是矛盾的始作俑者

聖經中充滿矛盾主題的真理。舊約中,神說要給亞伯拉罕一個兒子,以成就後裔像天上的星星那麼多的應許,但轉過頭又吩咐他獻上以撒,祂仿佛要一手摧毀自己給予的應許?新約中,如何理解「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或者「在前的將在後,在後的將在前。」神的應許總在看似表面對立的情況下發生,就如以上的經文,在聖經中比比皆是。可見,神是矛盾的始作俑者,祂給人的任務,壓根兒非人能為,除非對祂充滿信任。祂透過矛盾來引起我們的注意,與我們對話。

「矛盾」生命對話的邀請

無論你有沒有作出邀請,矛盾在這個時代總會頻繁地找上門。以我自己為例,別人說我是個有信心的人,我卻認為自己是個充滿矛盾的人,內心常常有思想鬥爭和辯論。我曾經以為這是缺乏信心的表現,甚至被屬靈的好友說我太過追求「真實感」和「安全」,對神不夠信心,這個簡單的評語為我帶來疑惑。人成熟了,我明白自己喜歡反省和追尋存在意義,或許要掌控是部份原因,但我更在意的,是在矛盾中弄清真相——真實的我?神的時代心意?真理中的新視角?新的融和可能?

「非此即彼」或「亦此亦彼」

最近與好友分享2020年無法回國內工作的經歷。我的服侍是神給予的召命,但祂沒有讓路變得亨通。我流著華人的血統,喜歡「幹」事情,在迷惘中曾掉進自我價值的懷疑中。當與內心展開對話,我發現,道路確是沒有開通,但召命也沒有改變,只是做事的方法要轉變了。轉念之間,洞悉天機帶來契機,我就知道要趁著這個千載難逢的空檔,來整合自己生命與服侍,沒想到一篇篇的文章,一個個的課程,一本本的書稿,就躍然於鍵盤上。

與其說矛盾是思想鬥爭,它何嘗不是一次回應生命對話的邀請?它催促我們獨處安靜,縱然不一定能從所有對立和張力中解脫,但我們可以學到如何面對人生種種矛盾,不是簡單劃分「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我們的生命就可以變得寬闊,發現新的可能,在擁抱矛盾下繼續前行,那是另一種寬廣、眼光和信心。


賴淑芬博士,豐收慈善基金總幹事,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顧問,致力推動關懷中港貧窮人。本專欄藉著經文與見證,清晰指出主是掌管政權、經濟、困境和生死的大主宰。有信德的人自能於種種困局中經歷神的恩典和大能更多資訊請瀏覽領袖生命事工網http://leadersbedoing.net

 

 

萬國守望者的父親 – 【回家的旅程】專欄

貝博志牧師(Bob Birch),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貝牧師。在60-70年代,作爲溫哥華聖瑪格麗特教堂(聽上去就是一個很「正規」的教會)的牧師,貝牧師是一個內向甚至害羞的人,但他服事的對象卻是嬉皮士!可想而知,當這些新信主的另類年輕人湧入他的教會,會是怎樣的挑戰!爲了這些年輕人能在神的家中感到被接納,貝牧師脫下了他的牧師袍,放下禱告書,離開講台,成爲無數年輕人的屬靈父親和導師。他十分愛這些年輕人,花很多時間陪伴和訓練他們。許多當年的年輕人仍然懷念那些美好的日子。人們對貝牧師的懷念,不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更是一位熱切尋求主的代禱者,一生忠於從上頭來的異象。他經常勸誡教會,要尋求和聽從主!

1991年,82歲的貝牧師領受以賽亞書62章6-7節守望者的呼召和託付,要尋到一群同心禱告守望加拿大的人。他順服主,呼召一群年輕人起來禱告尋求神,創立了「萬國守望者」(Watchmen for the Nations)。2007年12月4日,他被主接走,還差三週就是他的100歲生日。

貝牧師一生熱切尋求主,每天日以繼夜地聆聽主的聲音,並學習絕對的服從。對這位神的僕人來說,「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2:7)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經文。他甚至盼望這句話可以刻在他的墓碑上。早年他在各處分享、教導並鼓勵主的教會以這樣尋求主的方式生活。貝牧師最深的代求,就是主耶穌在約翰福音17章的禱告,要在教會中看到他的身體與元首對齊,並完全合而爲一。「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17:23)

加拿大的旅程從「禱告的使徒 」貝牧師這個專心尋求主的種子開始。他50年如一日,每天凌晨2、3點起來禱告,直到清晨7、8點,一直聆聽神,尋求神,連出差時也一樣。戴冕恩(David Demian)牧師回憶說,有一次他和貝牧師一起外出,他睡前和貝牧師一起尋求神。貝牧師習慣拉一張椅子,伏在上面跪著禱告。禱告了一段時間,戴冕恩睏了就去休息,半夜醒來看到貝牧師還在禱告,他就又睡著了,再醒過來看見他還在禱告,就勸他去休息。貝牧師說:「我還沒有聽到神的聲音。」到了接近清晨,戴冕恩醒過來,看見貝牧師臉上帶著滿意的笑容去休息,表明他已經明白主的心意,聽到主的聲音。這件事給戴冕恩極深的印象。

藉著與屬靈父親貝牧師親密同行的這段寶貴旅程,天父把尋求主的DNA深植在戴冕恩的生命中。1998年,在溫哥華城市附近的哈里森溫泉酒店(Harrison Hor Springs)舉行的領袖會議上,貝牧師將「萬國守望者」的領導權交給了他的屬靈兒子戴冕恩。主興起趙仲權牧師與他同行,接棒並同跑這個尋求主的旅程。


始於1995年萬國守望者團隊於加拿大的聚集,後因華人信徒的加入,促成了2010年香港全球華人回家聚集,從此回家聚集成為了一個席捲全球的信徒運動,為了聚集同心合意的信徒走上回到天父家的旅程。本專欄節錄自同名書籍《回家的旅程》,透過作者曉林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展示這個旅程中的幕後故事及神的計劃。

 

 

飄移的別迦摩 – 【出發進行】專欄

別迦摩建於山上,城中的圖書館和羅馬神廟,極為巨大

啟示錄2章12-17節,七教會書信中的第三封信,是寫給別迦摩教會的。別迦摩位於士每拿以北,座落於山丘上,不單是當時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更相傳是「羊皮紙」的發明地,城內的圖書館,據傳藏書超過二十萬卷,僅次於當時世界最大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應該是因為不斷有羊皮紙供應吧!)

城外還是供奉河神的廟宇,後來被改建成教會
據傳原本可能是宙斯神廟,被認為是「撒旦座位」的原址,整個神壇廟宇,已被拆件,轉運到柏林的博物館

事實上,聖經描述該城是「撒但座位」所在,也不無道理。別迦摩城中有敬拜宙斯、雅典娜、酒神戴安尼索和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神廟,在城外更有以醫治之神亞希彼斯為名的龐大醫院建築。在別迦摩,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取決於他有否參與這些異教崇拜的慶典。如果你不參與這些異教慶典,非但不能成為商貿公會會員,無以為生,更會被劃為思想錯誤、不愛國甚至是叛國份子!可以想像,在這種壓力下,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的,是何等的堅毅!

這就是羊皮紙

不過,再黑暗的惡勢力,在黎明來到時,結果也只有消亡,或者還會被幽上一默。正因聖經中形容別迦摩有「撒但座位」,很多聖經考古學者都為此考據一番。1878年,德國工程師卡爾發掘出一個大祭壇,據信就是宙斯神廟所在,呈「凹」字形(寬35.64米,深33.4米,樓梯寬約20米),的確與「座位」相似。德國人一不做二不休,與鄂圖曼帝國談判,老實不客氣地將整個祭壇,一塊塊拆到德國據為己有!今天這個祭壇就陳列在柏林的帕加馬博物館(Pergamonmuseum)其博物館更藏有另一名城米利都的市場大門,以及巴比倫的伊什塔爾城門!若你真的想看看這個座位,就要到德國走一趟了。

別迦摩宙斯祭壇,現存於德國柏林博物館島的帕加蒙博物館 ©Raimond Spekking / CC BY-SA 4.0 (維基圖片)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相隔60年以色列考古再次發現死海古卷碎片

考古學家在以色列死海猶大沙漠掘出數十塊古卷碎片,歷史可追溯至2000年前。

 

考古學家和義工們游繩在洞穴進行挖掘

以色列文物局指出,古卷碎片在一次「複雜且具挑戰性的國家考古行動」中發掘,考古學家和義工們游繩從「恐怖洞穴」(Cave of Horror) 取出,相信約1900年前猶太反羅馬帝國的巴柯巴起義中被藏於該洞。古卷碎片為部分的十二小先知書,當中包括撒迦利亞書和那鴻書。其中一些碎片寫著迦利亞書8章16-17節。上次發現死海古卷碎片已是60年前。

其中一些古卷碎片寫著迦利亞書8章16-17節

據以色列文物局發佈的新聞稿表示,國家挖掘行動的目的,是爭取在強盜進場自行挖掘和在黑市出售之前掘出這些重要的文物遺產。文物局反盜賊主管Amir Ganor說:「多年以來,我們一直追趕著文物盜賊,我們最終決定要先發制人,在小偷來之前先把文物掘出取走。」

團隊運走在洞穴掘出具6000年歷史的孩童骸骨
在洞穴發現一批猶太巴柯巴起義時期的錢幣

除了古卷碎片外,考古團隊還在該址發現一個淺埋墳墓,裡面埋有一具6000年歷史的孩童骸骨,年齡約在6至12歲之間,用布包裹著。史前考古學家Ronit Lupu指出,洞穴的氣候條件使遺體和布完好保存。「遺體經過了自然木乃伊化,儘管年月過去,仍保留著部分皮膚、肌腱和頭髮。」團隊還發掘了一批猶太巴柯巴起義時期的錢幣,以及一個保存完好、逾1萬年歷史的籃子,或許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編織籃子。考古學家還指出,起義者在洞穴躲避時留下了其他物品,包括箭頭和矛頭,涼鞋和編織物等,很可能是當時的家庭在那裡留下,待戰後展開新生活所用的物品。

 

逾1萬年歷史的編織籃子,仍保存良好
起義者在洞穴躲避時留下的箭頭和矛頭

 

 

禱告:願主保守考古發掘,讓歷史文物得保存,人們得以從歷史中認識神的作為。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Bridges for Peace,2021年3月16和17日,Amy Fong綜合編譯報導。)

 

 

教宗首次到訪伊拉克 激勵基督徒倖存者

教宗方濟各於3月5日至8日訪問伊拉克,成為首位到訪當地的教宗。他呼籲不同宗教團體之間保持和平與寬容,鼓勵穆斯林和基督教領袖拒絕仇恨,並促請伊拉克當局保護和尊重當地日漸縮少和脆弱的基督教少數群體。

伊拉克基督徒長年遭受伊斯蘭國等伊斯蘭團體迫害,教宗到訪為他們帶來盼望。他從南部的巴格達到北部的艾比爾、摩蘇爾和克拉克斯,呼籲基督徒饒恕伊斯蘭國和其他迫害他們的人。未知領域事工(Uncharted Ministries) 的Tom Doyle接受訪問時指這並不容易,但做到的必定得著祝福。

教宗在其中一場分享中說道:「當神似乎沒有看見或作工時,我們很容易放棄信心。在戰爭中最黑暗的日子,全球陷入健康危機和巨大的不安時,這些感受都很真實。然而要謹記,耶穌在你身邊,不要停止追夢,不要放棄,不要失去盼望。」

在恐襲與疫情的危險下,教宗依然選擇到訪。對於來自摩蘇爾的基督徒Lubna Georgis而言是莫大的鼓勵:「我們不害怕,因為教宗不怕,他不想讓伊拉克人民失望。」當伊斯蘭國席捲整個土地時,許多伊拉克基督徒失去或逃離了家園。自伊拉克戰爭以來,當地的基督徒人數已從100多萬大幅減少至現在的25 萬。許多人希望教宗到訪有助堅固在這動蕩土地上的教會。Tom Doyle表示,儘管基督徒群體很小,但越來越多穆斯林回轉相信基督,教會正在增長。

禱告:求主醫治伊拉克土地和人心,堅固當地信徒的信心與盼望。

(來源:CBN NewsAll Arab News,2021年3月8和7日,Sharon Chow綜合編譯報導。)

 

 

美國《平等法案》投票辯論 「神的旨意無關國會」

2月2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就《平等法案》(Equality Act)投票,紐約州民主黨眾議員納德勒(Jerrold Nadler)在辯論期間指責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眾議員斯圖本(Greg Steube)提及神並引用聖經,認為神的旨意與國會無關。

共和黨眾議員Greg Steube指法案違背神的標準

當日斯圖本引述申命記22章5節表示:「這節經文並不關乎服飾,而是人自行決定性別取向。個人服飾不會得罪神,但利用個人衣著外表或舉止有違神所賦與的性別時便得罪神了,因為不論男女,神創造人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文化中存在的性別混亂明顯違背神美好的設計。當一個國家的法規不再反映神的標準時,這國家就等於悖逆神,將承受無可避免的惡果,我想我們已經看到這惡果了。而這法案完全違背聖經的話。」

納德勒回應說:「斯圖本先生,任何宗教傳統描述有關神的旨意都與本國會無關。」斯圖本對於納德勒的言論表示強烈反對,指著牆上「我們信靠神」(In God We Trust)的格言表示:「你可以選擇反對甚至不相信神,但一個以基督信仰立國的國家稱國會容不下信仰,我全面反對。」

民主黨眾議員Jerrold Nadler認為法案將為數百萬LGBTQ國民提供明確的保護

《平等法案》最終以224對206票通過,其中三名共和黨員投贊成票。法案將送到參議院辯論和投票,須取得60票贊成方獲得通過。該法案原意擴大LGBTQ (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性向疑惑者)等性小眾的公民權利,有言論指將損及宗教自由和未出生胎兒的權利。該法案試圖把性取向及性別認同列入民權法案類別遭受極大爭議。從保守派婦女到激進左派女權份子都堅決反對保障性別認同,因為此舉破壞了女子運動項目及一些性別分隔場所,如防止家暴庇護所,性侵危機中心等。《平等法案》禁用1993年前總統克林頓《恢復宗教自由法》對宗教的豁免條款。

猶太價值聯盟(The Coalition for Jewish Values)主席Pesach Lerner拉比發聲明表示,納德勒已忘記了國家憲法。「立國的父老們要求國會應避免任何對行使宗教自由的損害,意思是必須敏銳於宗教傳統解讀神的旨意,國會必須保存基本道德原則,如和平、生命、個人自由和義務。」副主席Yoel Schonfeld拉比指出,「納德勒揭開了該法案的假面具,正在踐踏宗教自由和言論自由,在《平等法案》下,於公共場所讀聖經是偏差行為,將有可能被控歧視。毫無疑問,這是容讓人任意攻擊他人寶貴的信仰和信念。」

禱告:求主憐憫,帶來翻轉,讓美國重新歸回神的秩序。

(來源:Christian PostCBN News,2021年3月2和3日,Asher Chiu綜合編譯報導。)

 

 

埃及教育課程引入猶太價值 助學童抗極端主義

埃及教育部長更新學校課程,首次開設容讓學童研讀猶太教經文的新科目。

新科目旨在藉由探索三大一神宗教──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觀點和共通點,尤其是宗教信條和經文,教導學生共同價值觀的重要。

埃及國會讚揚該決定。國會國防暨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Kamal Amer說:「教育部對神聖宗教之間共享的宗教價值觀之認可,顯示埃及渴望傳播寬容和博愛的價值之熱心。要對付極端主義分子向社會散播的誤謬理念,學生必須加以研讀三大宗教涵蓋的共通價值觀。」Amer指出,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熱衷於教導年輕人尊重他人、寬容,以及拒絕狂熱主義和極端主義。

經過30多年誓言消滅猶太人國家以色列,並多次在戰場上以最強敵人之一的姿態對抗以色列,埃及於1979年成為首個與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的阿拉伯國家。雖然該條約遏止了這兩國之間的敵對行動,但雙方的和平關係卻處於冰封狀態,一直保持冷漠和漠不關心。約旦於15年後跟隨埃及的步伐,於1994年與以色列簽署和平條約,成為第二個承認以色列國的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各國迴避以色列伸出的和平之手近30年,如今阿聯酋、巴林、蘇丹和摩洛哥都接連與以色列恢復關係正常化,成為美國精心策劃的《亞伯拉罕協定》的一份子。與以色列跟埃及和約旦之間冷淡的和平不同,《亞伯拉罕協定》開創了多個領域的相互合作、更緊密連結和共同研究的新時代。

摩洛哥更進一步跨出友好步履,成為第一個在其教育課程表中納入猶太歷史和文化的阿拉伯國家。摩洛哥猶太社區理事會主席稱此舉具「如海嘯般的影響力」。

儘管埃及沒有全然跟隨摩洛哥的腳步,但埃及學生已經可以接觸到猶太教的價值和聖經鑰節,是邁向積極和正確方向的一步。

禱告:願復興臨到中東,阿拉伯百姓同歸以色列的神,同得屬神的產業,同使萬國得福。

(來源:Bridges for Peace,2021年3月9日,台灣國度復興報Asenath編譯報導。)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放棄無神論 法庭上公開宣認信仰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因挑戰獨裁政權,生命自由遭受威脅,主動接觸基督教領袖,探尋「永恒價值」。

支援前蘇聯各共和國教會的事工組織Mission Eurasia的Sergey Rakhuba透露,納瓦爾尼在面對生命巨大的挑戰時找到了神。 納瓦爾尼在1月的一次法庭聆訊中表明,他已放棄無神論並決志相信神。Rakhuba說 :「納瓦爾尼在法庭被告席上作出了最有力的宣告。他說自己不再是無神論者,他稱聖經為全世界都該採納的古書,人們都該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規則建基其上。這是對福音最有力的陳述。」納瓦爾尼還引用馬太福音5章6節說道:「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

這信息引發Rakhuba和其他人深入了解納瓦爾尼的信仰歷程。納瓦爾尼在2020年8月曾被下毒昏迷,幾乎喪命,在德國接受5個月治療後康復。「我們不知道他已不是無神論者。當我們開始深入了解,發現他在經歷一切的挑戰和為生命而戰時,他找到了神。Rakhuba提到納瓦爾尼曾接觸一些教會領袖,「就如他所説,尋找永恒的價值。」

納瓦爾尼現於俄羅斯一所聲名狼藉的監獄服刑,據稱被誣告挪用公款,被判刑2年半。美國拜登政府對納瓦爾尼被下毒和監禁事件作出回應,向7名俄羅斯政府官員和14家企業實施制裁。

禱告:求主看顧受欺壓的人,在幽暗和危難中尋見祂,得著屬天的平安和盼望。

(來源:CBN News, 2021年3月5日,林國祥編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