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斷糧食供應 教會向人民送上麵包和生命糧

麵包是烏克蘭人和歐洲許多國家的主要糧食之一,烏克蘭國旗宣揚國家的農業傳統,黃色代表麥田,而藍色代表天空。當烏俄戰爭持續,全球糧食危機響起之際,烏克蘭的教會和牧者努力為人民提供麵包及生命的糧。

BREADtrust是其中一個把麵包送到烏克蘭人民手中的事工組織,他們為留守烏克蘭服侍的牧師提供資助,讓他們為有需要的人購買麵包、其他糧食及日用品。當地牧者忠心擺上,留守至最後一刻,讓BREADtrust項目統籌主任Phil Downward深受感動。「其中一位牧師及家人留守至自己所住的大廈被炸,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才離開,這是何等大的忠心和勇氣。」

有事工組織繼續烘焙和分發麵包。在戰爭爆發後,一個荷蘭組織在基輔的布羅瓦里市(Brovary)郊區進行外展活動,希望能召集足夠的麵包師傅繼續全天候製作麵包。他們將麵包連同聖經經文紙條,送到醫院和軍隊。斯拉夫宣教外展團(Slavic Missionary Outreach)3月的代禱消息提到,由於當地只有少數的店舖營業,他們嘗試以批發形式購買麵包或自製麵包,而他們的一些鄰舍已經連續幾天缺糧。「我們在自己的小型麵包工場每天烘焙1700條麵包,分發給飢餓的人。我們嘗試從已關閉的大型麵包廠購買剩餘的麵粉庫存,也不知道還能做多久。」

烏克蘭是歐洲主要的麵包產地,戰爭對小麥收成的影響恐蔓延全球。有報告指俄羅斯及烏克蘭出口的小麥和大麥佔全球總量三分之一,估計糧食中斷將影響至黎巴嫩和埃及。

烏克蘭福音神學院(UETS)院長Ivan Rusyn曾在克里米亞(Crimea)衝突發生後,從歷史反思麵包對於烏克蘭人的重要。「在1932-1933年,烏克蘭曾經歷人為的大饑荒,共600萬烏克蘭人餓死。因此,在我們的文化中,麵包是神聖不可扔掉的。『耶穌是生命的糧』這比喻對於烏克蘭人民別具意義,我們以聖經代表靈糧,讓我們明白聖經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每逢9月,烏克蘭一些教會會慶祝豐收節。在崇拜中,一位牧師拿起一條麵包,另一位牧師拿起打開的聖經,表明人們肉身和心靈的需要。

麵包和聖經的話語也帶給軍隊盼望,當UTES神學部部長Raychynets牧師到士兵中間施聖餐時,他的團隊把新約聖經帶給他們,這些聖經本都預先標示了賜人盼望和激勵人心的經文。戰爭期間,烏克蘭教會開發了共享資源網絡。在早些日子,他們幫助人民逃難。如今他們用以分發資源予留守的人民,包括無處可逃或拒絕離開家園的長者。

許多烏克蘭人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裡,也許他們的麥田今年不會有收成。然而,那些忠心在烏克蘭服事的人希望迎接豐收。Raychynets牧師說:「我們的身體需要糧食,我們心靈更需要糧食,神的話語就是我們的靈糧。」

禱告:求神讓世人認出祂的話語是生命的糧,願主興起工人,收割祂在末後所賜的豐收。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2022年4月4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自古以來的烏克蘭 -【出發進行】專欄

執筆之時,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正打得沒完沒了。波波sir今期的出發進行,也要轉一轉軌跡,由本來的保羅之旅,來到基輔為他們打氣加油!願和平和公義早日降臨!

洞窟修道院建於1051年的基輔大公國時代,是當時隱修士苦心修行的地方。他們最初在地下挖出了兩個高兩米、寬一至兩米的洞穴,後來又在洞穴的兩側壁上挖出更多小洞,修士就在這些陰暗的小洞內靜坐修行。修士們的精神感動了四面八方的東正教徒,進而修建了地面的教堂。教堂群以97米高的巨大金頂鐘樓為中心,修道院對烏克蘭的宗教、教育和學術有巨大的影響。1990年,洞窟修道院和聖索菲亞大教堂一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另一方面,教士死後屍體保存在洞穴內,由於洞穴內特殊的環境,這些屍體久而久之,就被自然風乾成木乃伊。直到現在,洞窟內共保存有125具木乃伊,當地信徒視之為神蹟。

在俄羅斯開戰前,總統普京發表了冗長的演說,為自己侵略辯解,說到烏克蘭「自古以來」就是羅斯一部分(他其實在玩文字遊戲:因為俄文中「羅斯」和「俄羅斯」是同一個字,但其實兩者是不同時空地域的稱呼)。究竟今天我們在新聞中常聽到的俄羅斯、白羅斯和烏克蘭是什麼關係?

其實基輔也有一座聖索菲亞大教堂,亦是歷史悠久,宏偉非常,是烏克蘭著名的標誌性建築,與上述的洞窟修道院並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大教堂興建於11世紀,以其深綠色圓頂、美麗的壁畫和馬賽克藝術最為著名。在教堂中央,保有一幅以馬賽克拼製的大型聖母瑪利亞祈禱圖,基輔居民都相信,只要能保住這件藝術品,基輔這座城市便能永垂不朽。

歷史要由北歐興起維京人說起。他們除了侵略歐洲大陸外,也會經過東斯拉夫人地區,到達當時的「世界中心」君士坦丁堡進行貿易。後來這地區發展成「基輔羅斯」,也就是烏克蘭、俄羅斯及白羅斯的共同祖先。基輔羅斯後來被蒙古帝國西征時毀滅,分裂成多個羅斯小國,亦經歷了與波蘭,立陶宛等國的合併。最後「羅斯」的稱號雖被三國中最強大的俄羅斯繼承,但「羅斯」原來地理位置及首都基輔卻是由烏克蘭繼承,也是東斯拉夫民族的經濟中心,孕育了後來的俄羅斯和白羅斯文化。所以普京的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

而基輔羅斯接納了拜占庭帝國的東正教信仰,也有悠久的信仰傳統,早於11世紀時,已建有很多修道院和宏偉的教堂。美國駐烏克蘭大使就曾在他的社交媒體出圖,笑稱當基輔已滿有修道院時,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還只是樹林一片。可見基輔羅斯的信仰影響力,甚或比現在希臘和土耳其這兩個東正教起源地更大。

聖弗拉基米爾主教座堂是基輔宗主教聖統的烏克蘭正教會的主教座堂,位於基輔的中心,是該市的主要地標。相對於之前幾間充滿「歷史感」的教會和修道院,這座堂十分年輕。1852年,莫斯科東正教牧首建議在基輔興建一座較大的主教座堂,以紀念基輔羅斯基督教化900周年。為此,俄羅斯帝國各地積極響應捐款,而基輔洞穴修道院也特地生產了上百萬塊磚給教堂建用。建成後的教堂主圓頂高49米,內部五彩奪目,鑲嵌畫出自威尼斯工匠之手,壁畫則是一批著名畫家的作品。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國度角度】求人卻不仰望神

近日,全球媒體的報導焦點,豈不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麼?我們作為神的兒女,當然有責任起來一同禱告,可是由於現今的傳媒已經高度政治化及兩極化,各人所接收的媒體資訊都不盡相同,觀點與立場自然大相逕庭,致使我們無法真正進入靈裡合一的禱告,何以至此,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合一的深度帶來屬靈啟示的高度,也帶來屬靈權柄的力度。因此,我們首先得承認我們本不懂得怎樣禱告,必須倚靠著聖靈的幫助及所賦予的能力,緊貼天父的旨意來禱告 ( 羅8:26-27 ) ,才能打破禱告毫無功效的困局。為神重建一個合一的禱告祭壇,以重奪屬靈的制空權顯得至為重要,才能應驗主的應許:凡教會在地上捆綁的,父神在天上也要捆綁,凡教會在地上釋放的,父神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8:18)為此我謙卑屈膝去求問父神,有一句話卻重複在我的靈裡蕩漾,久久不散:以色列豈沒有神可以求問,可以倚靠麼?禍哉!那些下埃及求幫助,卻不倚靠神,求問神的有禍了。

烏克蘭本是後冷戰時期大國博弈中的棋子,但總統澤倫斯基卻要修憲,想倚賴美國及北約作為後盾,與俄羅斯對抗。這就尤如昔日以色列民倚靠埃及、亞述,卻不去仰望求問神,以神為唯一的倚靠保護。( 王下1:16;賽31:1-3)這位烏克蘭民選出來的總統在視頻中憤怒地表達,他打了27個電話,向27個國家尋求幫助,竟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派兵來支援烏克蘭。求助無門後,他向以色列尋求幫助,以色列願意幫助調解俄烏之間的衝突,因為目前在俄羅斯及烏克蘭境內,仍有大量的猶太族群居住。自蘇聯解體後,已有超過100萬猶太人回歸以色列,而現時在烏克蘭國境之內仍有1至1.5萬以色列公民,以及15至20萬名猶太人居住。根據以色列的官方統計,2014至2018年期間,已有3萬猶太裔烏克蘭人回歸以色列。2月13日,以色列總理貝內特(Naftali Bennett)呼籲以色列人離開烏克蘭,「回家吧!」

戰爭中最大的犧牲是人民,我們當然不希望戰事繼續發展下去,但過去美俄大國、北約、歐盟多次和談所簽訂的和約,各國都因一己私利的謀算而一一違約,短暫的和平,卻沒有換來長治久安,不禁要問,人間所立的盟約,真的可信嗎?以色列民引火自焚的慘痛歷史教訓 ( 賽50:11 ),豈不是我們今天教會的鑑誡,代禱者的當頭棒喝麼?擁有超過70%信徒的烏克蘭,應當仰望求問自己的神,也唯有回歸用自己的血及生命與我們立約的和平之君,主耶穌基督,與他對齊合一,才得享長治久安的真正平安。 神的子民,一起回家吧!

文@何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