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識沉溺樹的根 -【栽種生命樹】專欄

「沉溺」,意指人對一種物件或一種行為的慾念不能停止,不能自控,即使不想做,但也停止不了,如此就是進入了一個沉溺的狀態。當我們將沉溺比喻為一棵樹,它的成長受到功能失調的家庭影響,主要有六條粗大的根,根深蒂固地植根在人心靈裡面。

沉溺樹最大的根——羞恥。當生命中對我們有意義的照顧者向我們施虐,我們會感到一種深深的羞恥感。當羞恥感內化後,更會帶來恐懼,導致壓抑,影響自我形象,破壞人倫關係,產生其他負面情緒,破損及扭曲性格,更進一步令我們失去意志力,沒有動力去面對真正的自己,或受傷的我。神的家庭就是幫助我們行在光明中,能夠與神、與人、與己相交。當然,過程中需要有神的話語及聖靈去引導我們。

沉溺樹第二根——恐懼。當羞恥感內化,人容易出現許多恐懼,缺乏信心和動力,不敢嘗試新的事物,不能發揮神為你創造的潛質、能力、恩賜和才幹,不敢踏出去面對人生的挑戰與壓力。恐懼是一種想像,被負面思想和情緒帶動,其實想像的事70-80%不會在現實中發生。人需要懂得肯定自己,愛人愛己,才可以克服羞恥和恐懼。(約壹4:18)

沉溺樹第三根——憤怒。科學表明,人在憤怒的時候,智商只有五歲。憤怒產生的行為非常可怕,而且過後會感到後悔。憤怒不單傷害人際關係,更會傷害自己的健康。我們需要認識思想,情緒及行為之相互關係,不要被憤怒的情緒支配自己的行為反應。憤怒的時候,可以運用情緒智商提出的六秒鐘法則,等候六秒後再做決定,避免情緒過激影響判斷及決策。基督徒可以轉向禱告,容讓自己等一等,待情緒舒緩後再去處理問題。

沉溺樹第四根——憂傷。憂傷是因為在家庭關係和人際相處中受到傷害,例如應該愛自己的人不愛自己,應該親近的人卻侵犯自己。又或者因著成長經歷的挫敗,被離棄,沒有人明白自己,不懂求助,又不能自助,只能抑壓了那傷痛。愈是小時候受的傷,傷痛愈深。心靈憂傷是很深的傷害,令人好痛苦,因此,愈憂傷的人愈需要醫治心靈上的傷。

沉溺樹的第五根——孤單。當人找不到出路,就唯有孤獨地面對處境。羞恥、恐懼、憂傷的心靈好像被監禁一樣,受困者自然感到孤單。孤單的人感到被全世界遺棄,為了減低孤單的感觉,人會抽離自己,拒絕思考,好像進入黑洞一樣,唯有相信沉溺行為能短暫麻醉心靈上的痛苦。選擇哪種沉溺行為,要看成長環境。沉溺行為都是身不由己,這是一個「思想佔據」的狀態,人為了減輕心靈的痛苦,便會是迷了路。

沉溺樹的第六根——遺傳因子,不單是來自基因,更有機會是成長過程中的耳濡目染。因此,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而心靈和情緒的健康同樣需要大眾關注。


「栽種生命樹」專欄介紹:

詩篇1篇將人的生命比喻為一棵樹,壞的根會結出壞果子,好的根會結出好果子,就是神所祝福的生命。本專欄資料由基督教巴拿巴愛心服務團提供,透過一系列的專題文章,剖析生命樹的根、果子以及沈溺行為之間的影響與關係。

德蘭修女的屬靈爭戰 -【文化守望者】專欄

德蘭修女將大半生的時間獻給印度最貧窮的人,在世人眼中早已有聖人的地位,但按照梵蒂岡的規舉,還需要有兩宗神蹟事件的確認,才能被冊封為聖人。今年9月初,她的封聖儀式終於舉行,同時一部根據傳記及私密信件而改編的電影也乘勢上映。

電影《聖德蘭修女》(The Letters)講述德蘭修女在加爾各答開展仁愛傳道會的故事,以她在信件中自述的心靈黑夜鋪展劇情。她生前曾要求毀掉這批信件,但在死後十年被公開,也許在冊封聖人的過程中,沒有什麼可保守秘密,包括這批寫給靈修導師的私密信件,即使當中對自己的心靈掙扎有毫無隱藏的披露。

在別人眼中,她是聖人的典範,慈愛無私,一生效忠基督。她在信中卻多次提及自己被孤單感所折磨,渴慕尋見主,卻經歷不到祂的同在。在剛開始進入貧民窟工作時,就感受到自己被神遺棄,孤單感伴隨她的大半生。天主教靈修大師十架約翰也提出心靈黑夜之說,信徒在某些時期感到靈裡枯乾,與神遠離,卻不是因罪的緣故,這心靈黑夜其實是預備他們進入與神更親密的關係裡。然而,德蘭修女的黑夜經歷卻離奇地漫長,長達60年,直到過世前,似乎不是十架約翰所指的心靈黑夜。她一直沒有離開印度的貧窮人,而黑夜也沒有離開過她。當然她並非不信神,但感受神的同在是另一件事。

德蘭修女有這句名言:「最可怕的貧窮,是孤獨與沒有人愛的感覺。」一個奉獻自己一生,希望幫助別人消除被遺棄感受的人,卻被同樣的感受所折磨。她的靈修導師認為這是神的工作,使她對服侍受眾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而她不能解釋自己的痛苦經歷,最後也接納了,視之為與耶穌認同的靈性之路,忍受超過半世紀。但除這個解釋之外,還有別的嗎?我相信也有屬靈爭戰的可能。當神國在擴展時,黑暗國度便會反抗,往往是以對敵的方式進行。德蘭修女服侍被遺棄的貧窮人,讓他們感到被愛,而仇敵可能就刻意用那種被遺棄的痛苦煎熬來展開攻擊。

電影中有一幕是仁愛傳道會在市政府的批准下,將一座荒廢的印度古廟改裝為臨終護理院,德蘭修女為這安排表現雀躍。但後來一批印度教徒在門外示威恐嚇,進行暴力攻擊,認為屍體會沾染他們的神聖地方。德蘭修女聲稱不改變印度人的信仰,只是真心服侍貧窮人,才得到社區的接納,但做在基督身上的,從來都沒有「純粹的扶貧工作」。屬靈爭戰不需要人的同意或明白才會發生,它在外面發生,也在人的內心發生。

蒙召轉化社會文化的信徒,也有機會遇上類同的屬靈爭戰,你致力讓世界不被悲觀情緒支配,悲觀思想卻悄悄潛入你的心思裡。所以有文化使命的信徒要看清楚「具體戰場」在哪裡,不能輕敵。最激烈的屬靈爭戰是在人的心思裡。


文@黃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