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10) – 使徒性教會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聖經中教會的定義

「教會」希臘文「Ekklesia」是由Ek(出來)及kaleo(呼召)組成

  • 是指「一群被呼召出來的群體」
  • 在希臘文中「Ekklesia」指的是國會或殖民政府,有立法院、治理團隊﹑軍隊、戰士的概念
  • 所以,教會是一個被呼召出來治理的團體

(來源:章啟明長老 -「大衛會幕禱告中心」網站)

使徒性教會  VS 傳統牧養型教會

傳統牧養型教會

Pastoral Church

使徒性教會

Apostolic Church

領袖角色
  • 牧師是主要職份
  • 通常擔當教會管理、講道、事工執行、牧養等角色
  • 使徒和先知為根基(弗二20)
  • 以五重職事運作
會眾角色
  • 由一群「平信徒」組成會眾
  • 接受牧師的餵養
  • 裝備每一個信徒去服事
  • 視所有信徒是「傳道人」
事工目的 以滿足需要為目標:

  • 滿足會眾的牧養需要
  • 確定羊群受到照顧和安慰
以異象為主導:

  • 幫助信徒尋找生命中的呼召
  • 裝備、訓練及差他們出去
事工重點
  • 著重堂會發展,人數倍增
  • 較內聚
  • 著重拓展神的國度
  • 差派人出去不同工場及領域發揮影響力
要建立使徒性教會,必先連結於使徒中心:國度1分鐘(12) – 使徒中心

(資料來源:「使徒性教會正興起」Chuck Pierce)

21世紀宗教改革 人人都是媒體宣教士

網絡媒體的普及帶來了神國擴展的重大契機。禧福學院、國度事奉中心及網絡媒體宣教基地同心領受媒體宣教的異象,在6月24日合辦了「網絡媒體宣教裝備」課程簡介會,透過興起媒體宣教士,接觸教會圈子以外的人,進入全新的宣教時代。

「下一波的宣教運動將會涉及所有年齡層及國家,會以創意和科技接觸世界上每一個界別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宣教士。」國度事奉中心副總幹事戴美寶引述Bon Boehme的看法,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人人都是宣教士」的年代,鼓勵在場每一位準備迎上這個復興浪潮。接著,國度事奉中心的一名90後媒體宣教士分享他透過媒體宣教的經驗。他發現當福音被「翻譯」成切合時代的信息,以短片形式發表,會在網上獲得熱烈的回應。

媒體的運用要隨著世代轉變

網絡媒體宣教基地負責人之一歐建樑亦分享他對世代轉變和有效傳播的看法。「現在是網絡媒體年代,每人都是發放者。」歐建樑出身傳媒界,近年他漸漸發現傳媒和傳福音有著很多的共通點,也面對同樣的改變。他帶領大家反思一個簡單的問題:現在大家看新聞,是等待6點半新聞,看報紙,還是網上互動新聞?現場的結果發現,超過7成的人都是看互動新聞。他指出:「互動新聞可以留言,互動就是網絡的趨勢」他又提到「有效傳播」會帶來行動、消費和轉化正如以往的傳播的模式已經不再有效,教會也要反思今天傳福音的方式是否能夠帶來行動和轉化。同時,歐建樑服事年青人時發現,用媒體的方法建立年青人,他們特別投入。

「若我們想用媒體、用網絡傳福音,就要先做到有趣、有質素,吸引所有人來加入,才有機會向他們傳播神的好消息。」

宗教改革的契機再次出現

接著由禧福協會的劉達芳博士分享媒體宣教的機遇、信念及果效。她首先指出16世紀時,因著發明了印刷機,聖經可以大量印製,信徒可以藉著讀經明白真理。於是,馬丁路德帶動的宗教改革說「信徒皆祭司」,突然成為可行。21世紀網絡的普及,呈現同樣的改革契機。美國一位教會領袖曾聽到神說:「我要在一個世代改變教會的面貌」,她相信很多無牆教會、職場教會、網絡教會的出現代表這個改變正在發生。調查發現,香港每人平均有2.7部智能上網裝置。媒體可以越過社交障礙,將正面的信息傳到從來不接觸教會的人群中。「與其分享你昨晚吃了什麼,不如和人深交。」她說,「人人手上都有網絡這兵器,我們怎樣傳達好消息?」

她認為媒體宣教的改革背後有4大信念。首先,信徒皆傳訊者,能夠將信仰真理翻譯成為不同對象能明白的語言。其次,信徒皆記者,只要將重要、感人的故事傳達出來,可以感動許多人。第三,信徒皆先知。她引述越戰時期,一張相片令美國人心逆轉的例子,說明教會是社會的良心,可以揭露不公義的真相,改變社會。最後,信徒皆藝術家,透過美麗的表達,讓好信息觸動人。

「你們每一個都是改革家,是轉化社會的人,不要忽視自己的威力。」

另一方面,她認為若教會要擁抱媒體宣教,領導層在心態及神學上要有範式轉變(paradigm shift)。「教會不是一個組織,而是一個有生機的個體」:教會必須回應環境,並影響週遭。當日正值淘大工業村火災,劉博士寫了一篇文章,發佈到Facebook,一天內已經有一萬人參與互動,接觸到六萬人。「我們不只是叫人來,亦要去邀請未信者與教會群體接觸,亦要進入未信的群體中與他們同行。」她指出領導層要放棄操控會眾,只承傳從神而來核心價值。在實踐上卻要放手,讓有異象的肢體進入從神而來的命定。這些亦是「拓展媒宣的教會﹕教牧及領袖進修課程」背後的理念。他們希望幫助教會成立媒體宣教隊,以網絡接觸教會未能接觸到的人。

三個機構合辦了「媒體宣教證書課程」,希望訓練信徒以媒體接觸未信世界。課程將提昇信徒的內在生命,建構以聖經為基礎的價值觀及靈性。同時會訓練參加者的藝術及媒體觸覺,增加審美的能力;更有專業的技能訓練,使他們能善用媒體表達所要傳遞的訊息。「這課程會釋放平信徒進入媒體宣教」劉博士這樣相信。

(記者林暐皓報道)

[國度觀點] 從基督徒參政到使徒性教會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塑造生命的有機土地,泥土的質素如何,植物的成長也如何。美國正面對的風暴,不但是經濟問題,更具威脅性的是文化戰爭,道德倫理的敗壞能摧毀整個世代,將未來世代的希望也奪去。向來敢言的葛福臨牧師,身處於文化危機中,多次向美國發出悔改和回歸神的呼籲,特別針對當前的同性婚姻、基督教在公共空間的邊緣化、性解放侵入學校等議題。近日他在社交網絡呼籲牧者按照神給他們的感動參政,並稱讚逾200位美國牧者決定參與今年的政治選舉,他的言論被主流媒體報道。

葛福臨牧師不僅鼓勵牧者參政,早前在大型禱告會上,也公開呼籲信徒參政,將神的工作帶到政治圈中,改變社會文化。雖然美國給人前衛開放的印象,但美國福音派教會對政教議題的立場保守,教會與政治彷彿是兩個互不相關的領域。在政教割裂的氣氛下,怎能培育有呼召參政的信徒?基督徒的使命實踐與信仰有關,原則和理念建基於聖經,可是在福音派圈子裡,政治神學仍未有充分的發展,而這卻是基督徒參政不可或缺的知識基礎。

在神學之外,教會架構對基督徒參與政治行動有重大的影響。傳統教會模式以牧養職事為中心,發展形式僅限於傳福音、宣教和植堂,卻沒有轉化社會文化的動力,故此信徒沒被鼓勵介入政治和社會事務。使徒性教會以五重職事運作,目標是成全信徒各盡其職,在他們被呼召的社會、職業崗位上,以天國的價值觀轉化社會。

台北靈糧堂前主任牧師周神助卸下堂主任一職後,成為「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在建立華人使徒性網絡的同時,推動信徒參與政治,重建社會的道德倫理,建立公義社會。在使徒性教會架構下,信徒更能發揮恩賜完成神給他們在政治工作上的呼召。

【Kingdom LIFE】「尋人啟示」Card Game 建立團隊創意佈道

暑假是教會、校園團契舉辦青年活動、營會的黃金期,籌辦人往往要攪盡腦汁創作既能帶來歡樂氣氛,又具有意義,甚至是有外展功能的遊戲。燊火青年網絡(U Fire Networks)結集過往帶領活動的經驗,研發了一套「尋人啟示」遊戲卡(Card Game),有齊以上元素,讓參與者隨時隨地以輕鬆方式重溫聖經教導,並接觸身邊的人。

燊火青年網絡總幹事胡裕勇向本報表示,「尋人啟示」遊戲卡目標是鼓勵年青人以創意方式接觸身邊的人,既可以建立團隊,也可以作外展佈道。遊戲強調隊員的溝通,以及彼此相愛的氛圍,如此才可以感染身邊的人。參與遊戲者的年齡層橫跨12至65歲,甚至在家長帶領下,小孩子都可以參與。

遊戲卡由多種不同功能的卡組成,當中有清晰的活動指引,因此即使從未接觸此遊戲的人,都可以自行組隊玩。時間約一小時,以小組形式進行,參加人數為3至5人。在遊戲開始之先,建議參加者先同心祈禱、敬拜,預備好與神同行的心。接著,每人抽一張「角色牌」,以牌上描述的角色身份特徵及職責進行活動,當中包括使徒、先知、傳福音、牧師、教師五個角色。例如教師的特徵是「熱衷於發展有成效的教材,組織、系統、架構,好讓信徒得到長期適切的教導」,在活動之中的職責就是「文字與圖像記錄、計時、理解和解釋任務」。「每個角色都有不同恩賜,如何彼此配搭,正是希望參加者學到的。」

分配角色之後,教師會先讀出遊戲的「故事背景」,也就是基督信仰的基本背景,然後再由使徒帶領大家讀出「團隊宣言」,宣告相信靠著神的愛,可以祝福身邊的人及整個城市。接下來活動正式開始,抽取「天國八福」任務卡,比如抽到「憐恤卡」,上面寫著負責角色為牧師,就由牧師讀出經文﹕「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馬5﹕7)而這卡要執行的任務是全組人互相按摩,彼此分享身心靈及代禱。「在校園或街上這樣做,正是表達我們如何彼此相愛。」事實上,「天國八福」任務卡,內容大都是團隊內部的熱身活動,大約進行兩項任務就可以了。

完成「天國八福」之後,組員可以抽取「尋人啟示」任務卡,其中的活動都是對外為主的,任務包括找五個不同姓氏的人,跟他們拍照,然後為對方祈禱;在現場尋找基督徒,為他們祝福祈禱;邀請途人為團隊錄影跳舞敬拜的過程等等。曾有人在校園中玩這個遊戲時,抽到跳舞敬拜的卡,為其錄影的途人被他們所唱的詩歌吸引,向他們查詢信仰的問題。這種接觸人的方式,不會令人感覺「很宗教」,反而會覺得自己在「幫別人完成任務」,更容易打開溝通之門。

 

在執行某些「尋人啟示」任務之前,還需要抽取「對象卡」,例如男或女、不同年齡層、外表特徵等等,既可以增加遊戲的趣味性,又能擴闊參加者接觸其他人的層面,有空間放下自己的想法,讓神介入在接觸人群的過程中。

「尋人啟示」遊戲卡於今年5月推出,隨即在柴灣教會聯合訓練中首次試玩。當時一個團隊按照「對象卡」的指示,接觸到三名少女,剛好下起雨來,便與她們在涼亭中彼此分享,想不到對方竟願意打開心窗,講出自己的憂慮及難過事情,最後團隊為少女祝福祈禱,整個過程大概廿分鐘左右。「『對人』的任務是不需要計時的。」胡裕勇說,「我們會鼓勵他們在過程中心裡禱告,向聖靈開放、保持敏感,全組一起向社區發放祝福。」他提醒參與者,可以帶著金句卡、小禮物去玩,送給接觸到的每個人。

第一批遊戲卡印製了500套,剛推出已收到100個來自不同教會、團體的訂購,可謂非常搶手。「年青人的創作是天馬行空的,而這套遊戲卡的出現,也是因為年青人的彼此同行,一同創作及互相刺激,然後再不斷修改、優化,加上有心人投放資源。遊戲卡成就了青年人的夢想與創意,同時讓上一代參與支持,以至青年人的夢被發掘出來。」胡裕勇引述調查指,教會青年人不斷流失,現在正是檢視如何迎合新世代的需要。「這套遊戲卡可能會在3至5年間被淡忘,但其中的創意、同行、宣教的心仍在﹗」

活出教會使命 帶來城市轉化

香港豐收佈道團於6月30至7月2日舉辦「2016香港城市轉化會議」,由艾德史福索博士教導教會的異象和使命,及一眾職場和講台牧者分享奇妙轉化見證。

「Ekklesia」教會的使命

史福索博士指出,「教會」的希臘原文是「Ekklesia」,意思是「聚集的群眾」,有權柄去掌治一個城市。耶穌說要建造教會在磐石上,勝過陰間權勢(太十六18)。因此,教會有權柄把神的國度帶下來,勝過世界的體系。他指出但以理書二章24至25節中提到那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是教會,是說神要用我們打碎仇敵,並且這石頭會長成大山,即是說神國要彰顯壯大,用新的次序替代舊的次序。

史福索博士又分享到基督徒對於職場有四個參與的程度。第一層次是只期望在職場上生存的基督徒,對於他們來說信仰及職場是分開的。第二層次是在職埸上運用聖經原則的基督徒,他們也許會聚集一起禱告讀經,但焦點是自己,不是改變職場。第三層次是在職場上運用聖靈大能的基督徒,在職場中啟動屬靈恩賜。第四層次是轉化職場的基督徒,讓神的國度臨到職場。

史福索博士提醒,轉化是一個過程,可能我們現在的信心未達到改變香港,但卻足以改變我們所在的環境。而當我們轉化周遭的環境,這轉化會延續下去帶來更大的轉化。

香港轉化見證

多位本地職場及教會牧者分享奇妙的轉化見證,以下是部份見證:

時裝品牌AMENPAPA創辦人Geoff認為時裝能表達我們的身份及價值觀,為此,他盼望藉時裝傳遞神的話語。他指出把公司的部份收入用來支持事工可以是Business as Mission (使命營商)的一種,但他認為可以再行多步。以他所創辦的品牌AMENPAPA來說,從產品設計到宣傳銷售也是帶著宣教使命。每季的系列都有一個信仰主題,是很好的福音工具,有人因穿了這些T恤而帶了朋友信主。另外,他們在大型宣傳活動中呈現聖經故事,激發人思考信仰,為未信者禱告,藉宣傳活動作佈道。Geoff最後鼓勵會眾,如果每個人都回應一兩個負擔,便足以改變世界。

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朱國強校長分享提到學校曾面臨殺校危機,但當校監校長校董三人奉獻學校給神後,神跡便發生。神興起他的學校成為牧養跨境學童的器皿,老師學生及家長進入關愛文化,政府更批3,500 萬元建新校舍。朱校長在學校實行禱告佈道,學生成績越漸提升, 成為模範學校,學校更獲教育局三個獎項,學生常常獲獎。

在國泰工作的鄔先生生命被神復興,從神接收拯救靈魂的火。跟着神的帶領建立國泰禱告WhatsApp群組,由7位成員開始增長到現在200多位。他們構思製作具福音信息的行李牌,並把這些牌用禱告佈道分發去祝福一萬人,進入10多間航空公司。神更帶領他們成立香港第一個連結香港航空業的基督徒慈善團體,為航空業復興定下重要的里程碑。

王寶玲牧師也分享到如何具體地實行轉化。他們連結過百個群體,包括教會、機構、商界、政界一同推動轉化,當中也有海外的伙伴。以天水圍為例,這地區30多間教會的牧者連結起來,彼此配搭。具體行動包括﹕推動晨禱、每月兩次請貧窮人食飯、認領貧窮人群體向他們傳福音,並到學校傳福音等。

(記者陳細細報道)

調整情緒化解衝突 共建健康教會

教會是合一見證基督的群體,然而卻總是出現衝突,特別近年來更常因社會問題而現分歧。到底教會群體內部應如何維持健康的互動關係?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舉辦「共建健康教會」講座,由資深的牧者、家庭治療師、院牧分享如何建立榮神益人的教會。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堂主任何志滌牧師引用美國的研究指出,健康的教會有十大特性,包括﹕神同在的能力、讚美神的敬拜、屬靈操練、信仰群體的學習與成長、滿有愛心和關懷的人際關係、僕人領袖的培育、強調外展的視野、有智慧且負責任的教會管理、與基督身體的聯絡網,以及管家職分與慷慨。

他分享自己牧會的經驗指,「和諧」非常重要,因此他一直盡量減少會議、行政架構,然而逃避衝突卻不一定是好的。他認為,教會由罪人組成,有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是發生衝突,都是非常自然的。要建立健康教會,第一,信徒必須要「自覺」,即使有錯、有衝突,都願意回到神面前,承認自己不足;第二,信徒要有「成長」,當知道自己有不足之處時,願意向著主耶穌這個目標跑,希望生命能被耶穌這位「王」去掌管;第三,信徒要有「目標」,無論是否全職事奉,其事奉都是貢獻天國。教會弟兄姊妹之間若有相愛的關係,衝突亦會容易解決。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國際社家庭學院服務總監陳蘇陳英女士指出,教會出現衝突,並非只是兩個人間的問題,而是反映整間教會出現失衡,當事人只是問題的表徵。她表示,教會的衝突發生與其情緒功能、會眾的關係模式和互動有關,某些教會群體特別容易出現問題,例如﹕強烈要求一致性,排斥不同的看法與做法的群集;對分歧感到非常不安的群體;過分重視別人贊許、認可的群體;過於聚焦於感受、情緒,對任何事情都容易有較強烈反映。

她鼓勵教會建立尊重獨特性的氣氛,並留意以往教會及個人的經歷、轉變對衝突的影響。一些創傷、分裂的經驗,會影響弟兄姊姊處事方式。人要認識自己與別人的焦慮,以及其情緒反應,不要期望別人改變,細心反思與調整自己的情緒。當遇上衝突之中的「三角關係」,即作為衝突雙方的中介者時,必須保持中立,多角度了解事件,讓當事人發掘事件根本的問題,不要為當事人承擔責任。

香港浸信會醫院主任院牧譚楊美寶博士指,當人與人之間有危機發生時,心中的焦慮就會強化。「當你很緊張時,『愛』便不能出來,而當你放鬆時,再望望身邊的人,便會覺得他們很可愛。」她引用鮑恩的理論指,處理衝突時要運用家庭法則,因為所有人都渴望被愛、被接納、有安全感,然而適當的情感距離卻是重要的。化解「三角關係」時必須避免作局內或局外人,以及盡量直接對話,同時要留意焦慮的反應,在個人、家庭及教會各層面建立健康的靈性。

(記者陳淑安報道)

埃及議員推廢除「褻瀆法」 遭政府強烈反對

埃及議會努力推動廢除「褻瀆法」,但面臨來自司法部的強烈反對。司法部代表拉法(Ayman Rafah)表示,埃及刑法第98F條規定:藐視神聖信仰、煽動族群衝突和仇恨,與破壞國家團結,是違法行為,包括對穆罕默德不敬的言論也是一種煽動。

雖然埃及憲法規定,褻瀆埃及承認的三個宗教信仰:伊斯蘭教、猶太教或基督教的上帝和信仰,都會觸法遭罰。但事實上,該法律幾乎都只運用在批評伊斯蘭教的案例上。

刑法第98F條的支持者大多是伊斯蘭教徒和政府官員為主。有三位埃及國會議員之前提交了一份法律草案,要求廢除「褻瀆法」,因為這條法規內容模糊不清,給予法官過多自行決定權,尤其造成許多基督徒受到不公不義的對待,和非常嚴厲的刑罰。

國際特赦組織研究員艾爾密西里(Mohamed El-Messiry)表示,法條有過多主觀解釋空間是很危險的,「批判宗教」與「煽動暴力」這兩者之間應該劃分明顯的界線。該法條的問題在於法官和警方的主觀性因素,他們非常同情和偏袒穆斯林,但對於埃及科普特基督徒的態度則完全相反。

(來源:基督教論壇報,2016年7月,基督教論壇報特約記者譚亞菁編譯)

禱告:埃及盡快廢除針對基督徒「褻瀆法」

葛福臨呼籲牧者進入政治領域

美國教會正面臨激烈的文化戰,葛福臨有見及此,便說:「是時候讓牧者起來了﹗」他在面書挑戰基督徒和牧者要進入政治舞台。

「牧者屬於政治嗎?如果神這樣帶領他們,那就是了。我很感激那200位使社區、州、及國家帶來改變的牧者,這些牧者也鼓勵自己的會眾這樣做。一位牧者說:『你可以改變城市議會,你可以改變學校董事會,你可以在你的所在帶來改變。』基督徒坐在外圍的時候要結束了!一位州代表說:『你認為如果你的教會執事或牧者在學校董事會工作,你們現在需要討論同性洗手間議題嗎?』聖經說:『根基若毀壞,義人還能作什麼呢?』(詩篇十一3)。答案是要重建根基!我們需要有基督徒競選地方、州際和全國的公職。」

美國更新項目(American Renewal Project)較早前也挑戰一千位牧者進入政治領域。

(來源:Charisma,2016年6月17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呼召及差遣更多信徒進入政界,發揮影響力。

 

ISIS間諜決志做基督徒

幾年前,托馬斯牧師因受伊斯蘭極端分子威脅而從巴格達逃到土耳其,在那裡開展教會接觸難民。他說:「因為我是個難民,我要到處走並能從難民的角度了解他們。」

有一天,ISIS派間諜監視托馬斯牧師的教會。以下是這位前ISIS間謀(化名「穆罕默德」)對CBN講述他在ISIS的職責:

「當一名ISIS殺掉一個家庭,他會回去把剩餘的人都殺掉。那一刻,我會想『我要殺,我要做很多血腥的事去接近阿拉真主。』這種對血的慾望激勵著ISIS。如果你不是穆斯林,你就要成為穆斯林,不然便殺了你,並奪取你的一切,包括財產、女人和所有東西,這是可蘭經說的。」

ISIS、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鬥爭常常使他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後來ISIS派他來土耳其監視托馬斯牧師的教會。

「我來到這些人當中,他們不認識我卻歡迎我。我仇恨這些人,他們卻愛我。」

信徒們為他祈禱,因此改變了他的一生。「當他們為我禱告,我開始像小孩般大哭。然後我感到一些很沈重的東西從我的身體走出來。聚會完結後,在回家途中有一個人與我一起行並說話,我感到自己不在世界中,好像在飛,並有人背著我。」然後他開始讀聖經,並與可蘭經對比。「我發現這就是那位我一直在尋找的神,是真正的神。」

托馬斯牧師說,穆罕默德的見證說明歐洲的教會需要更多工人。因這原因,我們需要有些人來到歐洲服事這些難民。」這前ISIS成員更警告歐洲將會有更多像布魯塞爾般的攻擊。

(來源:CBN,2016年6月21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更多ISIS成員回轉歸向祂,並興起信徒服事歐洲難民。

猶太拉比預言:彌賽亞時代以色列邊界擴至全世界

以色列的邊界是國際爭議的話題,有猶太拉比文獻的預言指,彌賽亞時代的以色列邊界將擴至整個世界,這意味著全球的合一。

以色列的邊界經常改變,因此很難絕對地描述。錫安運動的其中一位領袖指出,聖經中有三處關於以色列邊界的描述,後來歷史發展中也有另一個描述:

一、神在創世記中應許給亞伯拉罕的邊界由埃及河延伸至幼發拉底河(創十五18-21);

二、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前的邊界(民三十四6);

三、約書亞進入應許之地後,經過六年戰爭所奪得的邊界(書十三);

四、從巴比倫歸回的猶太人所建立的邊界,比被擄前面積小很多。

一間律法研究所的拉比表示,以色列的邊界並不是透過政治或軍事而定,而是從屬靈角度而定。「以色列的邊界是在乎我們與神的關係。在過去68年,以色列的邊界已變了很多次,反映我們與神的關係在發展中。」

於第九世紀編纂而成的拉比文獻中,預言了以色列的最終邊界。在彌賽亞時代,以色列的地域將涵蓋全世界,整個世界將成為以色列。這個預言很容易被誤解為種族主義,好像猶太人想要征服世界。實際上它是指世界的合一,整個世界將成為聖潔,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將連合起來侍奉神。

(來源:Breaking Israel News,2016年6月8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恢復祂所應許給以色列的領土。

以色列和土耳其達成和解協議 恢復關係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於6月28日訪問以色列,為其卸任前最後一次到訪,他批評以色列對迦薩地帶自2007年哈馬斯掌權後的封鎖。一天前,以色列和土耳其達成了廣泛的和解協定,看起來緩和,但未能消除迦薩地帶的隔離。

以色列和土耳其同時正式結束六年來的敵意,同意恢復一度親密盟友之間的全面的外交關係。在安卡拉,外交部副部長Feridun Sinirlioglu簽署了協議,為在議會獲得批准鋪好道路。簽署儀式的主要是程序不對媒體開放。另一個相同的儀式,以色列外交部主任Dore Gold在耶路撒冷簽署協議。協議將包括兩國交換大使,以色列要為2010年活躍分子救援船試圖突破迦薩封鎖,遭到以色列海軍突襲而死亡的10名土耳其公民作出二千一百萬美元的補償。土耳其也獲允許將救援物資帶進迦薩,並進行新的開發項目。

以色列和土耳其的關係在埃爾多安於2003年出任總理時開始惡化,埃爾多安的政黨有伊斯蘭根源,關係急轉直下是2008年12月底到2009年1月以色列針對哈馬斯為期三周的迦薩戰爭。埃爾多安就巴勒斯坦的高死亡人數批評以色列。

兩國關係陷入谷底,是在2010年以色列突擊隊衝進試圖突破迦薩封鎖的土耳其船。九名土耳其人死亡,包括其中一位擁有雙重國籍的美國公民,後來又有一位死於槍傷。在以色列方面,7名士兵被活躍分子用棍棒、刀和鋼管攻擊而受傷。

事件發生後,土耳其撤回駐以色列大使,並縮減軍事和經濟關係,關係未至完全中斷。達致這次和解費時,直至周一才正式宣布協議。

土耳其主要反對黨領導人表示,以色列和土耳其的協議等於土耳其承認迦薩封鎖,接受以色列控制迦薩。

在以色列,該協議廣泛受到批評,部分原因是它沒有將兩名以色列士兵的遺骸取回,可能還有兩個以色列平民被哈馬斯拘留。三名以色列內閣部長,包括新的國防部長利伯曼紛紛表示,他們會投票反對該協議,但該協議最後獲得內閣通過。

以色列妥協賠償,忍辱負重。為以土兩國有真正和解祈禱。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2016年6月)

禱告:兩國順利恢復外交關係,祝福兩國的人民建立和好關係。

烏干達男孩改信基督 穆斯林父親施火刑

在烏干達東部,一名穆斯林父親因為9歲的兒子信了基督教,把兒子綁在樹上,放火想燒死他。男孩被鄰居救出,但身體有多處被燒傷。

這名小孩Nassif因為跟鄰舍去探訪一間教會而成了基督徒。這教會牧師說:「聚會結束時,Nassif留下來,並說他想接受耶穌為救主。我有點猶疑,但在他持續的要求下,我為他禱告了。」之後,Nassif便拒絕參與任何穆斯林活動,包括上伊斯蘭學校。

他的父親知道兒子信基督教後便非常憤怒。Nassif的父母不准他進食,他餓了兩天後便到鄰居的家偷食物,幾天後給父母發現了。Nassif說:「父親開始用棍打我,我便逃到附近的草叢。他捉我回來,把我綁在樹上,然後燒樹葉,使我身體嚴重燒傷。」

鄰居聽到Nassif大叫,便來救他並送他去醫院。醫院人員說:「Nassif在康復,但卻很慢。」當地居民報警,警察便遞捕了Nassif的父親,救出Nassif的鄰居後來收到恐嚇短信。

烏干達約有85%基督徒及11%穆斯林,東面地區的穆斯林群體較龐大。這國家的憲法保護宗教自由,也容許人改信其他宗教。

(來源:Morning Star News,2016年6月24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保護改信基督教的穆斯林信徒。

我們是「和他同食同喝的人」-【好食有道】專欄

使徒行傳十章記載,外邦人哥尼流得使者的指示,邀請彼得到他家裡,要聽他講神的吩咐。經過五旬節聖靈澆灌之福,彼得出口成「道」,一口氣講述拿撒勒人耶穌的事跡:在神的同在中做了什麼,後來被人掛在木頭上殺了,第三日,神叫他復活,顯給神所揀選要為他作見證的人看。彼得又說,他自己就是其中一人,就是在耶穌從死裡復活後,「和他同吃同喝的人」。耶穌團隊十分親密,耶穌在世傳道的日子,常常和門徒一起吃喝,在祂復活後,又有同吃同喝的美好時光。(路加福音二十四章就有耶穌在門徒面前吃燒魚的記載。)

這些被神揀選的耶穌見證人,有一段與復活的耶穌同吃同喝的經歷,「同吃同喝」與「作見證」有沒有關係呢?為什麼使徒行傳作者刻意描寫他們是和耶穌同吃同喝的人呢?幻影是不吃不喝的,人心目中的靈體也不會,只有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才會。門徒和耶穌同吃同喝,見證耶穌真的從死裡復活了,身體真的復活了。門徒要作的見證,不是抽象的復活觀念,不是什麼主義或形而上的神學,而是與復活了的基督相交的真實經驗,又是十分親密的。

吃喝是人與人之間共同進行的一種日常活動,也反映彼此的關係。吃喝是否就只有物質、滿足生理需要和感官享受,就在乎人對這吃喝經驗的理解去到怎樣的深度。和復活的耶穌同吃同喝,這經歷既是神蹟性的,又是日常性的。復活後的四十天,耶穌似乎再沒有在公眾面前,顯出水變酒、瞎子得看見等那種震撼性的神蹟,門徒卻是在日常的吃喝中,見證一件更偉大的神蹟――神叫耶穌從死裡復活,住在人當中。

神創造大自然的規律,但有些時候,也會用超自然的能力介入這世界,震驚人的封閉的思想,以致得認識神。但人若只是單單追求特殊的超自然經驗,而輕忽了神在日常中與人相遇的經驗,便會走向極端。充滿萬有的神也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羅倫斯弟兄在修士院的廚房裡,洗洗擦擦的勞動時刻中,都能經驗到神的臨在,因他裡面有專心一志的尋求。

最後又回到「好食有道」這個專欄的寫作目的,飲食是世俗的事,抑或是屬靈的事?真在乎你的神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也與你同在的一位,再沒有聖俗之分,只因一切都歸耶和華為聖,即恢復以神為中心的世界和生活。本專欄到今期完結了,祝福「和主同食同喝」的讀者享受基督裡的豐盛,在地如在天!


文@黃少芬

 

不可或缺的決心! -【Joyce Meyer】專欄

神是更新的主,祂常做新事,常在我們的生命裡作工。然而,我們總要經歷風浪,才能成就神對我們的應許。

在我們的人生中,有些事情會阻撓我們前進,舊思維就是其一,馬可福音二章22節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恐怕酒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都壞了,惟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

換言之,要心意更新變化,靠著神的說話和應許「穿上新人」,認識神對你生命的旨意能助你立定心志,繼續前行。

並且,當你決定前行,要有遇到對抗的心裡準備。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六章9節就這樣說:「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我開了,並且反對的人也多。」這些人我稱之為「巨人」,不論你稱之為甚麼,在你遵行神的旨意時,仇敵必叫你困難重重,你唯有心意堅定,才能繼續前行。

仇敵其中一個技倆就是用謊話騙你,就如牠可能對你說「太遲了」,你可能丟下課本多年後正想重回校園,又或想修補過往的錯失。但事實是沒有太遲這回事,你也許有夢想還未實現,追求你的理想永遠不會太遲,別相信撒旦的謊言,你永遠可以重新開始!

一句忠告:你沒決心完成的事就別開始。我說這話是因為仇敵肯定會千方百計難阻你前進,牠決意要制止你,所以你更要堅定不移、毫不猶豫地向前邁進。

記得當年我開始與人分享神對我的呼召時,有些朋友認為我搞錯了,說我不是這類事工的材料,叫我相當沮喪,但我知道這是出於神的,是祂吩咐我去作的事工,而我已決意排除萬難,最後,教會要求我離開,我也失去了一些朋友,甚至一些家人也對我反目,我實在跨越了不少難處,才能成就今天的事工。但若我當時受到排斥就放棄的話會怎樣?我不能像今天可以努力去作神呼召我作的,而我會變得苦澀失望,因為這是我所熱愛的。

你曾否求神使用你?若你有感動作幫助別人,或為人帶來平安和鼓勵的事工,這很可能是出於神。而若你不去做,你可能會一生抱憾。

而且,若你要往前起行,當心撒旦要設計害你,叫你心煩意亂,這是牠阻撓你前進的另一技倆,牠會使用旁人來叫你分心,或是肆意批評,甚或是斷然拒絕,假若這個未能叫你停下來,牠會攻擊你的其他方面,為要叫你灰心卻步。

只要記著,那在你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看約壹四4)靠著基督,你有所需的一切去抵擋和勝過魔鬼。當你勇往直前,切勿注目自己,只要單單仰望神。不要理會旁人的批評和不信,只管追求從神而來的異象。下定決心,跨越仇敵設下的障礙,就是牠的每個謊言、人生的每個挫折,甚或他人的屏棄拒絕。無論你作的是甚麼,只要繼續前進!當你灰心失意,要繼續前進;受到別人譴責為難,仍要繼續前進。不能動搖的決心是不可或缺的!

就讓我們向大衛學習吧。他被膏立以後,等待了二十年的時間,才坐上國王的寶座,期間他經歷了不少險境,包括前來襲擊羊群的熊和獅子,並巨人歌利亞!像大衛一樣,別害怕面對你的仇敵,只要記著神曾帶你經過的幾許風雨,數算祂帥領你的得勝日子,並深知今天祂與你同在。

只要繼續倚靠、信任,交託給神,你得勝之日不會太遲,終必臨到!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公主變賢婦 -【愛有道】專欄

常聽姊妹結婚之後的嘆息:

「婚前男友管接管送,來回港島新界沒半句埋怨;婚後我晚了回家,丈夫早已上床睡了。」

「婚前男友會替我提重物、挽手袋,婚後我要自己提環保袋。」

「婚前我撒嬌男友立即來陪不是,婚後我變臉丈夫卻視若無睹。」

在新婚適應的過程中,姊妹們漸漸對枕邊人的性情了解得更透徹,同時也要調整自己的心理,蛻變成為一個內剛外柔的妻子。

女人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回應,但男人的「獵人」基因卻是在完成追求任務之後就休息,並且多數不善溝通,只懂作解決問題式的回應。妻子不妨明言自己的需要,告訴丈夫:「當我加班工作時,我喜歡,也欣賞你來接我下班。」

受公主文化影響,女人總以為公主都是柔弱的角色,王子一定會英雄救美。其實公主都有自己的能力,可以獨立生活,甚至擔起一頭家,公主照顧人較王子更細心,管理家事亦有自己的主見,箴言31章的賢婦甚至有很強的理財能力。一個持家有度的妻子,她對丈夫吸引力比美貎更持久。

自主的妻子不等如變成獨斷獨行,承擔所有事情,女人跟男人是夥伴。「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做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世記2:18),這個有力的幫助者仍然需要男人同行,夏娃沒有獨自吃了禁果,她找亞當人一起吃了。 神質問為何犯罪的時候,他們夫妻二人也要一起面對後果,承擔責任。

有姊妹把一家辛苦儲來的錢,沒有跟丈夫商量就借了給朋友,差點導致婚姻破裂。當家庭要面對重要的抉擇,如買樓投資、孩子教養升學、事業變遷,與丈夫共同商議決定,才是智慧的賢妻。


文@徐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