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 衝突過後 革新從街頭到七山頭

香港在近幾年間爆發的社會衝突、警民衝突、官民衝突,給社會撕開了沒有人能縫合的傷口。每次衝突過後,教會群體都會加深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但焦點很多時候落在激動情緒和暴力行為上,有一條提問卻受到忽略――為什麼革新的呼聲總是在街頭,而不是在教會?

雖然我們不認同示威者用暴力方式爭取訴求,但也不能否認今日香港最強烈的改革呼聲出現在街頭,除媒體鏡頭所捕捉的示威者外,還有在旁靜坐、和平示威、好言勸諫的各方人士。儘管我們不一定認同他們的觀點,但無可置疑,他們對改變的強烈訴求,源自對社會問題的觀察和感想,和內心對公義的追求,那不會是來自冷漠的心。如此強烈的改革熱情,卻似乎與不少教會追求平穩安逸的屬靈狀況,形成強烈的對比。言行一致回應大使命和文化轉化使命的信徒,向來只有少數。被異象與現實世界的差距所觸動,從而產生改變的渴求,就在這一刻,使命的火光被點燃,也有衝出去迎接風急浪高的志氣。屬靈溫室決不能培育改變世界的領袖。

可是當信徒將教會當為溫室,是險惡社會中為他們遮風擋雨的避難所,而教會的牧養和講道重心也向他們的需要傾斜,單一提供用信心克服家庭、工作、生活問題的屬靈安慰劑,結果會造成吸引同類的教會文化土壤。成功的牧養會帶來教會增長,但教會增長並不等同於神國擴展,人數多也未必一定會導致社會改變。神所聚集的人群(教會)不是為增長而存在,而是為要在地上彰顯神的榮耀,這榮耀因神國臨在地上而充滿全地。

信徒只有一個真正的避難所,就是神,而他們在基督裡所到之處,神的遮蓋也在那裡。在街頭上有很多熱血革新者,有些還未信主,有些對信仰不冷不熱,但若然他們的命定與神國的旨意連接時,就有真正翻轉時代的力量,所作的也超越今天教會所能成就的事。現今是尋找羊圈外的羊的時候,我們要走到街頭,喚起他們的呼召,進入社會七山頭帶來更大的革命,那不只會建立美好的社會,作工的果效更存到永恆中。

[國度觀點] 沒有敬畏 就只有邪惡的包容

麥當娜的「心叛逆」演唱會在香港舉行前,有禱告呼籲信息在本地信徒圈子中廣傳,有的指演唱會充滿褻瀆神和淫穢的內容,亦有指麥當娜是撒旦教祭司,演唱會實際上是向撒旦的獻祭,目標是屬靈上污染香港。在高舉包容為最高真理的世俗社會,這類信息(即使性質是教內消息分享)自然引來抨擊,主要的反對者卻也是基督徒。

與此同時,有一篇批評政府容許演唱會在港舉行的文章,以建立包容社會和宗教仇恨為論據,卻沒遭受相同的對待。由此可見,符合社會大眾思維的言論較容易被接納。雖然包容是世俗思想的核心價值,但真實的包容並不抵觸基督教信仰,在敬畏神的大前提下,包容是一種道德情操,相反在不敬畏神的社會,包容會造就邪惡的擴張。

「心叛逆」演唱會的一些構思設計有褻瀆基督教的意圖,也有淫穢的強烈意識,這是不爭的事實。基督徒基於信仰理由反對演唱會舉行,合情合理,也有權要求自身信仰獲得應有的尊重,只是在公共空間發言時,不應對沒有根據的事情作出過度揣測。相反,任由別人用惡言惡行攻擊自己的信仰,沒有恰當的表達,卻自以為擁有包容、開明、平等精神,這才是荒謬的事情。容許惡意攻擊的存在,就不會有真正的包容。

有基督徒認為網上的反對信息顯露內心的不安,對黑暗權勢有所恐懼,但神高於撒旦,所以基督徒不必理會演唱會,應該單單專注於神的話語、傳福音等正面的事情。的而且確,有些基督徒可能因恐懼而傳遞有關信息,但批評不代表是來自沒有信心的不安。敬畏神的情感除仁慈、憐憫外,也有對邪惡的恨惡,忌邪的心會對神所恨惡的事情產生不安,敬虔的不安不是沒有信心的恐懼,反而是引領人追求公義的聖潔情感。但在受理性主義和世俗包容思想影響的社會,基督徒也失去對宗教情感的分辨。

以社會包容的角度剖析麥當娜演唱會,說服力很高,也是社會容易接受的做法。但基督徒以宗教信仰為論點,在公共空間對演唱會提出合乎聖經、合情合理的批評,也有建立真正包容社會的作用。

[國度觀點]神學教育改革需有國度觀的復原

神學教育諮詢會議「塑造新一代傳道人的神學教育」1月中旬在香港舉行,中港台逾百位神學教育工作者赴會,會議不但檢討過去,更提出未來的路線。因應現代華人社會的急劇改變,教內的改革呼聲不絕於耳,議題包括教會發展、敬拜、青少年工作等,神學教育的目標是栽培未來領袖帶領以上事工,故此神學教育的改革能為一切改革建立穩固根基。

任何的改革都必須仍然環繞著恆久不變的使命,既然教會在地上有彰顯神國的使命,隨著國度觀在近代神學界中逐漸受到注視,那麼未來的神學教育必須有國度觀的復原,以致所有的改革都不會離開這重要軸心而各自發展,否則神學教育只會被社會需要一直牽著轉圈子。

神學教育迫切需要改革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人材培育成果未能配合教會發展和需要,二是教會與社會出現嚴重脫節,因此教會未能回應社會需要;後者往往是前者的背後因素,因為會眾也是社會的群眾,他們的需要也反映社會的現況,與時代脫節的事工在教內也就不能產生良好效果。所以神學教育改革實際上是回應時代的需要,真理不變,但如何適切地表達、應用和實踐,則是改革的內容。

社會不斷改變,而未來才圓滿實現的神國卻有永恆性的,沒有國度觀的神學教育,在一波又一波的改革浪潮中,只會是繞著世界而轉。國度觀在神學教育上的復原,不是單指增加一兩個闡述國度觀的聖經或神學科目,不可或缺的是培育有國度視野的神學生,以致未來的牧者眼中不只有自己的堂會,更有牧養城市、國家、全地的心志。國度超越堂會和宗派,國度原則適用於個人生活和社會上所有層面,以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系統,而實踐需要理論基礎和策略,因此各類學科與國度神學的整合也很重要。

全球化發展導致反基督教的勢力更加團結,教會面對末世的挑戰,合一已成為其中一個重要議題。但沒有家的概念,就沒有合一的可能,而國度就是屬靈的家的宏大描述。有國度視野的基督教會,不會因信仰表達的差異而分裂,因此神學教育改革若有國度觀的復原,這將產生持久的合一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