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大流行期間,研究發現,基督教學校的教師高度關懷學生,轉介到精神健康輔導中心的學生個案數目比非宗教學校高。
Springtide Research Institute於 2021年秋季至2022年春季進行研究,訪問了3,139名13至25歲的學生,其中包括313名就讀宗教學校(主要為基督教)的中學生和大學生。他們的研究顯示,59%受訪的宗教學校學生表示,他們曾向精神健康顧問尋求幫助,而非宗教學校的學生只有46%曾尋求幫助。另外,宗教學校學生因精神健康問題而住院或用藥的比例也較非宗教學校的學生高。研究也指出,宗教學校的學生更傾向視學校為成年人關心他們的地方。75%受訪宗教學校學生表示學校裡的成年人努力去了解他們,公立學校只有62%的受訪學生如此認為。
俄克拉荷馬州南方拿撒勒大學(Southern Nazarene University,簡稱SNU)輔導中心(Renew Counseling Center)門診治療師Stephen Brand表示,宗教學校的學生在老師鼓勵下,或更願意尋求支援。師生比例較低的學校,學生與老師更能建立個人關係,也較能敞開心扉談論生活中的困難。
SNU輔導中心協調主任Scott Secor指出,過去幾年新冠疫症為人們帶來倍增的困苦和孤獨感。焦慮是年輕人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而他們現今面臨的心理困擾達到令人擔憂的程度。Brand表示,他在大學接見的學生中,六至七成都受成年後的責任困擾,其餘三至四成的學生正面對濫藥和自殺傾向等問題。來自費城的輔導員Cara Dixon說,自從疫症開始以來,她看到基督教學校在討論精神健康,基督徒群體向她診所轉介的個案也較多,因為基督徒明白他們在這些方面需要幫助。
Springtide的研究指出三種有助解決心理健康需要的素質:促進社交聯繫,傳達可實現的期望,幫助年輕人培養目標感。南加州大學宗教生命學院院長Varun Soni表示:「學生們不再問我該如何生活?他們開始問我,要為何而活?」總的來說,研究發現近七成宗教學校的學生表示他們感到有能力處理生活中的困難,公立學校的學生則只有57%。然而,當詢問學生關於尋找生命意義時,只有17%自稱有宗教信仰的年輕人表示,宗教機構能幫助他們尋找人生的意義。Packard指出,另有16%學生表示,他們沒有得到任何幫助。他說,宗教機構不能再想當然地認為學生正在明白他們的人生目的,除非有人向他們展示。「在基督教群體中,我們不斷傳遞信息,但卻沒有帶領學生發現自我和辨別神對他們生命的心意,我們只是假設一切在過程中會自然發生。」
Brand 說,許多SNU的學生對於治療和信仰能同時為他們帶來幫助而感到驚訝。與輔導員交談往往有助學生擁抱信仰。「治療給予人空間去思索,甚至懷疑他們所相信的,也讓他們有選擇信仰的機會。」
禱告:願賜平安和盼望的神觸摸每個憂傷不安的心靈,斷開一切捆鎖,得著釋放和自由。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2022年7月21日,林國祥編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