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受助的幫助者

總結坊間眾多幫助有憂鬱的人的建議,基本上一致認同陪伴和同行是最有效的。有別於尋求心理輔導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擁有基本輔導知識的人也能為身邊的人提供情緒支援。「朋輩輔導」就是應對這種需要以及彌補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差距而產生的幫助者。所謂朋輩輔導,就是從同路人的角度出發,為當事人面對情緒及困難提供支援。朋輩輔導的最大特點是助人,以及自助,透過幫助別人認識自己,建立自我形象,增強反思能力。

去年有香港大專院校與非營利機構合作推出一個有趣的兒童培訓計劃,就是訓練小四至小六的學生成為「朋輩調解員」。被訓練的學生除了幫助在學校中協調同學之間的衝突,更重要的是不少學生也出現正面的改變,例如更有同理心、遇到衝突會先冷靜尋找解決方法,更會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

其實早在19世紀開始,「朋輩支援」已在外國出現,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顯示,直到2014年,已有46個國家設立完整的朋輩支援工作訓練,其中英美等國家更設立國家認證的朋輩輔導員課程。除了正式的訓練,朋輩支援的概念在歐美等國家也較為普及。當然香港已經有不少相關的訓練,然而朋輩支援的普及率卻是遠不足夠。在華人教育文化中,當孩子行為出現偏差,父母或長輩都習慣於說教大道理,缺少接納及同理心的關懷,使孩子更習慣於隱藏自己的需要。

當現在香港的年青人面對極大的衝擊,很多人出現情緒低落的跡象,在前線奔走的社工已經不能應付龐大的需要。甚至很多出現情緒問題的年青人未必會向「職業輔導者」尋求協助,反而是同路人更清楚「自己人」的需要。倘若年青人已有朋輩支援的相關裝備,他們能發揮比社工或心理輔導員,甚至牧者更及時的效果。

主動出擊向陷入憂鬱的人伸出援手,是更能在未造成惡化之前提供有效的幫助。朋輩之間的支援,可以成為一種傳遞,當被幫助者走出黑暗,他們更容易明白受困擾的人的處境,從而成為一個支援力量的傳遞者,轉身成為幫助別人的人,而自己的生命也會得著堅固。正如箴言27章17節所說,「膏油與香料使人心喜悅;朋友誠實的勸教也是如此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