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VOL 11 威爾斯大復興120週年 迎接亞洲復興浪潮

2024年,是威爾斯大復興(1904-1905年)120週年。威爾斯大復興歷時雖短,卻是燒得非常猛烈,以致世上其他地方一讀到有關它的報道消息,也受到這股復興浪潮的影響,引發復興。

今年,幾個亞洲不同地區的牧者領袖,不約而同重訪威爾斯大復興的泉源之地,他們領受基督身體要完全向聖靈降服,才能盛載聖靈的工作,也要承接禱告的棒,守望等候新一浪復興的臨到。

復興前的背景:社會問題嚴重,教會積弱,信徒冷淡

20世紀初的英國,社會貪腐、賭博、酗酒等不良風氣盛行。教會裡外受敵:自由派神學被過分高舉,亦受到進化論、各種人文主義以及世俗主義的衝擊。教會積弱,失去屬靈的影響力和見證。在威爾斯當地,基督徒對信仰冷淡,生活不敬虔;教會聚會人數下降,事工缺乏發展。在如此的蕭條的環境下,部分熱心的基督徒渴望復興的聲音,並且開始切實地向神禱告。

復興爆發的經過

大復興是從新碼頭(New Quay)的衛理公會傳教士約瑟夫·詹金斯 (Joseph Jenkins)的一系列佈道和宣教開始的。當時年僅26歲的青年礦工伊凡·羅伯斯(Evan Roberts,1878-1951)受到新碼頭等地發生的事情的影響,決定前往紐卡斯爾的傳道人預備學校接受培訓(1904年),但是他並沒有完成學業,而是受到聖靈感動返回家鄉。

某天夜裡,他在禱告中感到神親近得像是正在呼喚他,那時他已為著復興禱告了十多年。之後的三個月,他在靈裡與神有親密的來往交通,每次約歷四小時。他常常如此禱告:「主阿,折服教會,好叫世人得救。」(Lord, bend the church to save the world.)周圍的人一面感到奇怪,一面亦深受感動,不久,全礦坑的人都受影響,也起來一同禱告,如此啟動了大復興。

主阿,折服教會,好叫世人得救。

當時教會聚會不重在講道,主要都是唱詩、見證及禱告,羅伯斯也許只講五句話,或者禱告幾句,並且聚會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聚會,都滿了禱告。在不同的聚會中,羅伯斯繼續呼籲信徒要順服聖靈。參加聚會的人數越來越多,聚會時間也不斷延長,同時接連地產生了許多奇妙見證。報紙甚至對此作出公開的報導,威爾斯大復興的消息也就因此在各地迅速地傳開。

點燃全球的大復興

1905年2月,羅伯斯向英格蘭利物浦港的威爾斯人傳福音,有750人信主。然後,他進行旅行佈道,在北威爾斯周遊了兩個月之久。在5月底,一共有10萬人決志相信耶穌。威爾斯復興的火焰也影響其他國家。普世復興史權威歐伊文博士說:「威爾斯大復興是所有覺醒運動中遍傳得最遠的,影響了全印度、韓國及中國的福音事工,又更新了日本及南非的復興,而且在非洲、拉丁美洲及南海一帶,帶來了覺醒的浪潮。」

========================================

威爾斯大復興的關鍵人物伊凡·羅伯斯,並不是個強而有力的領袖,他沒有發表新教義,甚至不被認為善於講道,但他是「跟隨主偉大的典範之一」,鼓勵教會以正確方式接待聖靈。

伊凡·羅伯斯

========================================

威爾斯大復興的三個特徵

  1. 神決定要行動時,祂尋找的不是那些「具有足夠智慧或學養的人」,而是「有足夠順服與謙卑、願意冒險跟隨祂的人」。在威爾斯,神證明了當祂找到這樣的器皿,祂能毫無限制地藉著他們行事。從頭到尾,這次復興都不能歸功於個人魅力或促銷的能力。羅伯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不是復興的來源,他只是懷著確信而行,盡力保持順服聖靈,扮演好自己該做的角色。
  2. 容許神介入,緊緊跟隨聖靈的計劃。羅伯斯在羅赫的母會爆發復興的幾週前,原本有其他佈道計劃,但他很快發現聖靈另有計劃。這並非指教會不需領導與組織,而是當聖靈正在做新事時,最大的恩賜並非知道「該如何領導」,而是知道「該怎麼跟隨」。
  3. 新酒需要新皮袋。神很少會以同樣方式行動兩次;「創意」與「多元」是「祂的本質」。主從不使自己受限,去按任何既定公式而行動。那些蒙聖靈重用的人都有一共同特質——聽見聖靈行動的響聲,也願意按祂對當時、當地所定的方式而行。

 


重訪復興的泉源之地

曾兩次重訪威爾斯大復興所在地的孵化箱事工Catherine(馬冼嘉明 )、生命頌浸信會 May(鄭麗明) ,以及來自新加坡的法國宣教士Pearl接受訪問,談及探訪當年羅伯斯領受復興後首次講道的教會 Moriah Chapel,以及代禱使徒豪威爾(Rees Howells)所建立的 The Bible College of Wales等地。

The Bible College of Wales:承接禱告守望的棒

學院由豪威爾於1924年創立,直到今天,這所學院仍然設立為萬國禱告的殿。學院裡面有一間「Blue Room」,是當年豪威爾與一群代禱者為列國代禱的房間。May:「在二戰時的每場戰役中,神都會感動他們去禱告,其中發生了很多反敗為勝的神蹟奇事。而且不但豪威爾成為列國代禱者,他的兒子Samuel Howells也承接代禱的棒,一直為列國禱告,甚至為香港和中國祈禱。」

本書詳細講述有關代禱使徒豪威爾的事蹟,以琳空間有售

第一次威爾斯之旅完結後,這群香港牧者仍然每星期聚集禱告。孵化箱事工亦因此於今年1-3月舉辦了「潔淨我×折服我×使用我」工作坊,將從威爾斯的影響力帶回香港,興起代禱者,成為預備復興的器皿。

今年第二次回到該學院時,在Samuel Howells的房間中,香港牧者領受要承接代禱的棒。May:「Samuel沒有後代,當時我覺得很可惜,沒有人承接去繼續祈禱,但那一刻神問我,為何你們不自己禱告,作為香港人為什麼不為自己的城市禱告?我心裡有很大的感動,要接回禱告的棒,為香港中國代禱的棒。」

豪威爾父子持續多年為萬國代禱守望

宣教士Pearl 一家四口在數年前回應神的呼召,來到歐洲宣教,一直為歐洲的復興禱告。「當我去探訪這所學院,在這個120週年紀念的日子,我向神呼求,全球門徒運動的復興,如同當年的威爾斯大復興。當時羅伯斯向神求10萬靈魂,而我為新加坡向神求100萬的靈魂,同樣,我相信自己是歐洲復興的一份子,也是君王再來運動的一份子。我要用屬靈的眼睛專注神,直等到祂回來的日子。」

Blue-Room,二戰期間,每晚都有100多人聚集在這裡,為擊敗希特勒及其盟軍代禱

Moriah Chapel:讓神塑造我們,成為啟動復興的鑰匙

當香港牧者第一次踏足這個教會,聖靈就突然感動他們發出敬拜,神的同在非常強烈。一位多年留在威爾斯禱告守望的宣教士說,他曾帶過很多不同的短宣隊在這裡禱告敬拜,但這次神的同在很特別,他感覺就如同昔日大復興晚期,羅伯斯在神的殿中繼續忠心禱告敬拜一樣。

而第二次他們剛到英國那天,上空出現了北極光。「開始我們都沒有太重視,後來知道那位宣教士在2009年領受了一個預言:當你在威爾斯看到北極光,復興就快來臨了。」Catherine:「我們在出發之前曾看了美國使徒性領袖Dutch sheets的一個短片,他們團隊有人曾夢見站在講壇上的羅伯斯的外袍越來越長,而一群人會去到Moriah chapel,去承接他的外袍。神與我們集體說話,香港要接住復興的鑰匙,但是在復興之前的預備,我們的生命要成為鑰匙。我們這些鑰匙是凹凸不平的,但是我們是否可以順服全人,讓神去塑造我們,以致可以釋放的神國到地上,以及捆綁仇敵的工作。」

Catherine:「我們不要只在意聚會中的感動,而是彼此之間如何在生活中接待神的同在,管理好聖靈所感動的工作,以生命栽種復興,是更深的預備,更深的降服。」

Moriah Church

借鑑大復興熄滅的原因,遮蓋年青人,興起多代同行

May提到書籍《the Grace Outpouring》講述了有關大復興僅維持兩年就熄滅的原因。當時羅伯斯與一群10多歲的姊妹一同啟動這個大復興。神在其中使用這群在社會上不顯眼的年青人,與此同時,有部分傳統大宗派的牧者向報章媒體寫信抨擊羅伯斯,指責他們沒有讀過神學,引起很多人對復興的質疑。這些上一代的牧者,由於復興不是由他們啟動,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所以都不支持甚至反對這個復興。結果羅伯斯開始退後,其他人在失去領袖後,士氣低落,復興慢慢就熄滅了。

May :「我心裡感覺主叫我們多代同行,我們作為上一代需要去遮蓋下一代,兩代之間有信任,復興才可以在合一中承傳下去。我們需要從過去的經驗去學習,以致再來能夠好好預備,去迎接末後的復興。」

教會需要持續的渴慕與專注

630日,網上禱告平台重建大衛的帳幕」(RTOD)的列國聚集,由香港團隊主持,以「威爾斯大復興120週年迎上復興浪潮」為主題,邀請了烏干達禱告使徒Dennis Kasirye以哈拿的故事,對比威爾斯大復興領袖的生命特質,向香港教會發出呼籲。

撒母耳記上一章提到,哈拿持續禱告求神動工,即使丈夫分給她雙份的肉,但她還是不滿足,她沒有讓接收到的一切模糊自己的眼睛。「今天的教會擁有很多不同資源,但是這一切不能拿走對神工作的渴慕。」第二,哈拿的對頭毘尼拿持續地激動她,但哈拿沒有灰心,反而更加將焦點對準神。「為了迎接復興,威爾斯的先鋒們也沒有因為身邊事情激動而灰心,而是保持對神的火熱,不斷持續向神發出渴慕:神折服我們,破碎我們。今天的教會也需要同樣呼求,主,折服我們。」最後一點,哈拿最終得到突破,因著她不斷地劬勞禱告。復興需要心裡憂傷,劬勞禱告的人,讓聖靈帶領我們,重新注視十字架,完全降服在神面前,完全順服聖靈的帶領,讓舊人死去,新人興起。(西3:9-10)

Dennis最後指出,今天的教會有這麽多聚會和講道,轉化卻是很少。當神折服世界之前,祂先來折服我們,讓我們的心可以成為盛載神心意的器皿。「現在就是時候,同一位聖靈,祂現在想再做一次。世界有很多事情發生,但是香港已經預備好了,已經成熟了,去迎接神的工作。」

威爾斯大復興於1905年的聚集

===========================================

從威爾斯大復興看今日香港迎接新一浪復興的預備

一. 120年前的大復興,聖靈就是以全新的方式,去點燃那些預備好去盛載聖靈工作的人,今日基督的身體同樣要求主賜下新的思維,建立新皮袋,去裝載神的新酒。

二. 無論是羅伯斯,還是豪威爾父子,都是以持續不斷的劬勞禱告,去迎接復興,守望世界,今日教會也應該在黑暗和挑戰中持續禱告,直等到聖靈的澆灌。

三. 現在正是年青人被興起的時候,作為上一代,應該從靈裡去認出下一代,以及聖靈在他們身上的工作,成為他們靈裡遮蓋,在多代同行中,盛載復興運動。

四. 神正在興起亞洲的信徒群體去回應宣教的時刻,以致帶動新一浪的復興,回到歐洲,祝福列國。

===========================================

國度觀點 VOL05(二) 加拿大的悔改與轉化

90年代初,當回家團隊尋求加拿大轉化時,主透過他們的聚集賜下啟示,教會的分裂和傷痕阻撓加拿大進入命定,而他們需要進一步尋求問題的根源。當時戴冕恩的第七個孩子Benjamin快要出生,突然有一晚,醫生打電話叫他們儘快趕去醫院。醫生說,如果你再晚一點,孩子可能就保不住了。接著他告訴戴冕恩:「從現在開始,我所說的話關乎生死。」戴冕恩意識到主在提醒他們要專心聆聽祂的話。不久後他被請去參加一個聚會,天父說,我召你們來,是想告訴你們,加拿大不能突破的根源問題是反猶主義的心,是歐洲先祖來加拿大建國時帶來的。你若不處理這件事,加拿大不能復興。

當他們在先知內室中進一步尋求,神向他們揭示二戰時加拿大反猶太人的移民政策和相關歷史。1939年6月二戰前夕,一艘載滿九百多名猶太難民的聖路易斯號輪船(St. Louis),為了逃避希特勒的逼迫和追殺,從一個國家漂流到另一個國家,尋求安身之所,但所有國家都因為懼怕希特勒的殘暴,以自身利益為重,不敢接待這艘求救的船。加拿大是他們最後的希望,也成了最後一個拒絕他們的國家。他們帶著絕望、極度的痛苦和無奈返回歐洲,最後船上三分一以上的人死於納粹集中營。

「主指示我們迎接仍然在生的倖存者回加拿大,向他們認罪。我們在全國範圍內呼籲奉獻,最後有20多位倖存者從世界各地來到。」2000年4月10日,教會、原住民和國會代表為當年對猶太人的拒絕,向他們深深認罪。「當我們處理了這件事,國家就有恩寵去處理原住民問題、英法裔的和好等以前解決不了的事情。」

 

 

【國度觀點】建立屬天的戰情中心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3月20日接受美國媒體訪問,稱已準備好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談判,但他說,倘若任何談判失敗,俄烏戰爭隨時可能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自1945年二戰結束數十年來世界從未像今日般離世界大戰如此之近。

Rick Ridings(Succat Hallel創辦人)於2月21日指出,現在是自二戰而來最重要的代禱時刻,是全球屬靈爭戰的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之前,當時聖靈在威爾斯、阿蘇撒街以及平壤的復興運動中大大澆灌,美國和歐洲興起大型的學生宣教運動。而仇敵成功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使那些原本要接受差派的學生宣教士被送到了戰場,並死在那裡。隨後在1918到1920年間,西班牙流感席捲全球,造成4000至5000萬人死亡,進一步阻礙了這次大復興的擴展。

一戰時出現的情況,在二戰時卻因著一些代禱戰士的委身而呈現完全不同的結果。被稱為代禱使徒豪威爾所領導的威爾斯聖經學校的禱告運動,成為扭轉局勢的戰情中心,即使在人看來毫無希望的時刻,豪威爾以信心宣告屬天的「戰略情報」,結果著名的鄧寇克大撤退成功撤離了幾乎全部英軍,成為二戰局勢扭轉的關鍵。二戰後的1948年,春雨運動的興起,為世界帶來極大影響。

豪威爾所領導的代禱運動,不單單是為地上看到的和身邊發生的事情而禱告,而是透過不斷的敬拜禱告,直到得著屬神的視野,看見神未來將要成就的事情,成為一個真正的戰情中心。他們真正明白,這並不是一場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

現今,在前所未有的末後大復興將要發生之前,仇敵亦企圖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來阻止這場大豐收的降臨。正如今期頭版的信息所提及,仇敵會以各種方式的偽裝,混亂人的視野,使人失去分辨能力,敵友不分,繼而作出屬血氣的選擇與爭戰,為基督身體帶來極大的拆毀。

願神甦醒祂的教會,現在是興起新一波的禱告運動,建立屬天的戰情中心的時刻,願神激動代禱者的心,願站立在戰情中心,不是為著眼睛所見的,腦中所想的,以及政治立場而禱告,而是渴慕尋見神所啟示的心意,抓緊神的權柄,向地上禱告和宣告出神在天上的啟示,去扭轉這場全球性的屬靈爭戰的局勢,透過代禱爭戰來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並使末後的大復興毫無攔阻地在全地啟動。

 

 

大屠殺中倖存的樹 移植紐約傳承歷史

11月17日,紐約市砲台公園城(Battery Park City)學校的學生在猶太遺產博物館前迎接一棵充滿歷史故事的樹,該樹是二戰時期猶太孩子於集中營種植的樹的後代。

1943 年 1 月,在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的泰雷津 (Theresienstadt) 集中營, Irma Lauscher老師將一棵樹偷運到營中,讓一些被納粹黨監禁的猶太孩子可以秘密慶祝猶太樹木新年(Tu B’Shevat)。當時孩子們用他們配給得來的飲用水來灌溉培育樹苗。15,000名被關押的兒童最後只有不到200人倖存下來,而這樹在1945年集中營解放時仍屹立不倒。樹下放了一個標誌,寫著「這棵樹的分枝代表著我們的人民!」倖存者將樹命名為「生命之樹」。

1980年代期間,人們從生命之樹上折下樹枝,移植至耶路撒冷、三瀋市、芝加哥和費城。現在,以色列以外最多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後裔居住的紐約,也將培育生命之樹的後代。樹木由猶太慈善家Roger Pomerantz博士捐贈,又他在賓夕法尼亞州農場種植了7棵從生命之樹折枝種植出來的樹,他把其中一棵捐贈予位於砲台公園城的猶太遺產博物館。這棵被稱為「兒童之樹」的銀楓樹目前高15尺,將在砲台公園城的猶太遺產博物館前永久安家。猶太遺產博物館主席並執行長Jack Kliger表示:「我們希望每個走過的人都看到這段歷史。不僅要記起,更能明白何謂面對巨大困難的抗逆力。」

98歲的倖存者Fred Terna在奉獻禮上給兒童之樹澆水

12月2日,猶太遺產博物館與砲台公園城的市政府聯合舉行奉獻禮。曾被關押在泰雷津集中營98歲的倖存者Fred Terna在奉獻禮上給兒童之樹澆水。被問到是什麼驅使他們能堅持並存活下來,Terna說:「即使在集中營裡,被囚者依然持守著他們活著的道德價值。這就是讓我能繼續前進,繼續堅持下去的原因,這些都在這樹上體現出來,感謝你們的記念。」

大屠殺歷史學家Michael Berenbaum表示:「當時被囚的孩子在種植一棵樹,而它將活在他們不會存活的世界裡,這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的信念和精神上的抗禦。如今,那些孩子的精神得以延續。」與泰雷津集中營的生命之樹一樣,兒童之樹會由孩子們照顧,並成為砲台公園城學校大屠殺教育課程的一部分。

禱告:願先人堅韌和願意奉獻的精神得以傳承,孩子在栽種的過程看見神創造的奇妙,為神所賜的生命而感恩。

(來源: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紐約時報,2021年12月2日,許文頴編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