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教會呼籲信仰回歸猶太根源

二次大戰時,波蘭是最多猶太人葬身集中營的國家,幾十年來國民對歷史污點保持沈默,但奇妙的轉變開始發生,今年1月教會在華沙舉行遊行支持以色列,呼籲信仰回歸猶太根源。

1月10日,數百名來自波蘭各地的基督徒,到達華沙參與「支持以色列大巡遊」。事後主辦單位發現Facebook專頁和YouTube頻道被反猶言論洗版,但沒有被嚇阻,現正準備今年7月再次舉行支持以色列大遊行,將邀請以色列和德國的友好參與。

波蘭牧者Edward Ćwierz對Breaking Israel News表示,十年前沒聽聞有過這類的集會,他對波蘭基督徒與猶太人的關係改善有樂觀的看法。「過去的25年,我們見到很大的改變,尤其是福音派基督徒,他們的信仰正回歸猶太根源。這是一個過程,而效果明顯可見。」

Ćwierz相信神在重建以色列,為彌賽亞的再來作預備,而現今神給波蘭第二次機會與以色列並肩站立。

(2016年2月19日,王妍編譯報道)

 禱告:更多波蘭教會認識神對以色列子民的盟約

「新哭牆」迎合非正統派猶太人禱告需要

以色列政府決定設立新的哭牆,作為非正統派猶太人的禱告區域。

耶路撒冷舊城區的哭牆(Western Wall)是猶太教的重要聖地,長期由正統派拉比管治,保守的禱告規條,例如男女分隔,一直以來遭到改革派和思想開放的猶太人抨擊。為此,自1980年起,他們不斷爭取要用自己的形式在哭牆前禱告。經過多年的商議,以色列政府終允許這項要求,把聖殿山南面的部分牆壁劃分給非正統派猶太人作禱告之用。

新的哭牆名為「Azarat Yisrael」,位於聖殿山南邊山腳的考古公園內。政府亦將會在該處興建廣場,並設獨立入口,讓非正統派猶太人有屬於他們的禱告空間。

正統派猶太拉比當然對此決定十分不滿,但無奈妥協,形容這是邪惡程度較輕的選擇,若然爭執惡化,恐怕會破壞哭牆的聖潔。

(來源:Israel Today,2016年2月9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新的禱告區域成為猶太人蒙福的地方

惠頓前教授與校方達成和解 分道揚鑣

 

《USA Today》報道,較早前在社交網站表示「基督徒與穆斯林所信的是同一位神」之美國基督教學府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前歷史系教授Larycia Hawkins已與校方達成和解,同意離職,但雙方協議內容保密。

延伸閱讀:  主張「基督徒與穆斯林信同一位神」 美基督教大學教授被開除

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引述惠頓學院院長對Hawkins的教學工作和社區服務表示感謝,以及Hawkins對學院的讚賞。

 

Hawkins自去年12月發表有關言論後,已被校方安排休假。Hawkins表示她對自己的言論並無後悔,因她相信基督教與穆斯林都有同一根源,都是信同一位神。

LifeWay Research做了一項調查,顯示百分之六十的福音派信徒認為穆斯林與基督教所信的不是同一位神,但仍有百分之三十五的人相信兩個宗教所信的是同一位神。

(2016年2月9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面對後現代思潮的挑戰,基督教學校持守正確的神觀。

 

 

為香港求平安獻祭和行區祈禱

每年一次的初三教會大巡遊,今年是第三屆,過往人數約七八百人,今年參加巡遊人數超過千人,一切都是出於神的安排和計劃。

一如過往兩年,我們在半年前已向警方申請,起點定於旺角麥花臣場館,我們要預早訂場,亦花上不少費用(過去用長沙灣球場則不用花費),原意是希望在出發巡遊之先可以有四小時,獻上琴與爐新年敬拜讚美祭給我們的主。想不到,在出發前旺角發生了騷亂,促使及催化更多教會弟兄姊妹參加聚會和巡遊,哈利路亞!

在2016年2月8日晚上,旺角開始有騷亂,有些警察被參與騷亂的市民圍攻,事件到年初二天亮才平息。年初二早上,我正前往祈禱中心祈禱,行經旺角一些街道,滿目瘡痍,其中一條街道亂石橫飛,甚至有鋪地磚頭及交通路牌被掘起,有些地方及公物被人縱火燒焦,數條街道被封,許多警察仍在戒備。心想,大件事,後來才知道旺角事件。

那時,我正思考為何在我們的初三大巡遊前夕發生這樣的事,跟我們的聚會有何關係?警方封路戒備會不會影響翌日的大巡遊?心裡立時有了答案,這豈不更需要呼籲人一起為旺角、香港祈禱嗎?我們租用旺角麥花臣場館,豈不是為了所發生的事來聚集禱告嗎?

為了這負擔,我跟一班在過去數年同心推動香港復興的教牧聯絡,將原來的琴與爐敬拜讚美祭改為「為城市求平安」,並立即向眾教會、信徒作緊急呼籲,呼籲人來到城市的中心地帶認罪、禱告,尋求主的面。

年初三當日,打從10時許開始,我們有不住的敬拜和禱告,並邀得七山代表一起禱告。我們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我們認罪、禱告、獻上嘴唇的祭;第二,我們用聖餐與地立約,將旺角主權交給萬軍之耶和華我們的神;第三,我們用耶利哥式行區爭戰禱告,由旺角巡遊至尖沙咀鐘樓,每行經油尖旺各點,我們用角聲、歌聲和祈禱聲為各區發聲。

當天我們經歷了兩大神蹟。首先,當日早上,在警方勸告下,我們並不確定能否進行巡遊,但當眾教牧、信徒在麥花臣場館同心跪下認罪禱告,即得到警方協調,可以照原定路線進行,哈利路亞!其次就是天氣,早上曾有一場頗大的雨,但當我們開始獻祭時,天朗氣清。到出隊巡遊時,陽光不猛烈,也沒下雨,剛剛適合兩小時的巡遊,都是天父的眷顧。

在當天早上我們一群代禱者祈禱、讀經,領受了香港有押沙龍的靈,因他的反叛、僭越皇位、淫亂和刀劍,正是旺角的十足寫照;深信神是使用我們這次巡遊和獻祭的禱告,針對旺角所發生的事,並敗壞那惡者在旺角所播下的邪惡種子。阿們。

文◎石建華 新曙光教會主任牧師

[國度觀點]神學教育改革需有國度觀的復原

神學教育諮詢會議「塑造新一代傳道人的神學教育」1月中旬在香港舉行,中港台逾百位神學教育工作者赴會,會議不但檢討過去,更提出未來的路線。因應現代華人社會的急劇改變,教內的改革呼聲不絕於耳,議題包括教會發展、敬拜、青少年工作等,神學教育的目標是栽培未來領袖帶領以上事工,故此神學教育的改革能為一切改革建立穩固根基。

任何的改革都必須仍然環繞著恆久不變的使命,既然教會在地上有彰顯神國的使命,隨著國度觀在近代神學界中逐漸受到注視,那麼未來的神學教育必須有國度觀的復原,以致所有的改革都不會離開這重要軸心而各自發展,否則神學教育只會被社會需要一直牽著轉圈子。

神學教育迫切需要改革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人材培育成果未能配合教會發展和需要,二是教會與社會出現嚴重脫節,因此教會未能回應社會需要;後者往往是前者的背後因素,因為會眾也是社會的群眾,他們的需要也反映社會的現況,與時代脫節的事工在教內也就不能產生良好效果。所以神學教育改革實際上是回應時代的需要,真理不變,但如何適切地表達、應用和實踐,則是改革的內容。

社會不斷改變,而未來才圓滿實現的神國卻有永恆性的,沒有國度觀的神學教育,在一波又一波的改革浪潮中,只會是繞著世界而轉。國度觀在神學教育上的復原,不是單指增加一兩個闡述國度觀的聖經或神學科目,不可或缺的是培育有國度視野的神學生,以致未來的牧者眼中不只有自己的堂會,更有牧養城市、國家、全地的心志。國度超越堂會和宗派,國度原則適用於個人生活和社會上所有層面,以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系統,而實踐需要理論基礎和策略,因此各類學科與國度神學的整合也很重要。

全球化發展導致反基督教的勢力更加團結,教會面對末世的挑戰,合一已成為其中一個重要議題。但沒有家的概念,就沒有合一的可能,而國度就是屬靈的家的宏大描述。有國度視野的基督教會,不會因信仰表達的差異而分裂,因此神學教育改革若有國度觀的復原,這將產生持久的合一果效。

正統猶太教徒讀以賽亞書 經歷耶穌救恩

在前蘇聯出生的猶太人Neriyah Arabov接受「God Reports」網站的訪問,分享他的神蹟見證。

Neriyah因其猶太人的身分、外表和生活習慣,自小受到同學的排斥。在他17歲時舉家移民以色列,自此不再被人歧視。他加入以色列自衞隊並認識了一位俄羅斯人,從他身上聽聞了耶穌就是彌賽亞這個令他震驚的信息。他形容自己是正統猶太教徒,「我會到會堂去、穿猶太人服飾及跟隨猶太教的禱告,但心底並不真的相信有神。」

為了向他的俄羅斯朋友證明耶穌並非彌賽亞,他開始勤讀聖經。但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卻讓他清楚知道,彌賽亞就是耶穌。後來他與會堂的拉比分享他的領受,拉比把事情通知他的家人,親戚們的壓力開始出現。他向神祈求避開家庭爭執,不久他便有機會到美國修讀聖經課程。

Neriyah在2001年被診斷患上腎病,他的哥哥在多年前也因腎病離世。他不斷為病情祈禱,神蹟終於發生了!一位不認識Neriyah的50歲女士Cynthia Barnett,領受感動要向他捐出一個腎臟。手術後,他更把新生女兒取名為Cynthia。六年後他的腎臟失去功能,需要再次洗腎,但他仍為擁有六年的健康而感恩,並堅持他的彌賽亞猶太人福音工作。去年一位韓國牧師表示願意捐出腎臟,但當時的身體狀況不適合進行手術。他表示,7月便會知道能否再次進行手術。

(2016年1月15日,陳芝華編譯報道)

禱告:Neriyah得醫治,更多的正統猶太教徒得聞福音

德國第二大宗派批准牧師主持「同性婚禮」

德國第二大宗派「萊茵福音教會」(Evangelical Church in the Rhineland)投票贊成牧師可主持「同性婚禮」,並視之為正統婚禮。該宗派宣佈相關決定的時間,剛好與全球聖公宗宣布制裁美聖公會的時間相若。

在投票會議上,有主教清楚指出新規定與聖經對同性戀的教導不符。新措施生效後,該會的牧者仍然有權拒絕主持「同性婚禮」。

報道指,該教會自1975年起流失會眾達100萬,情況與美國教會相似,即認受同性戀的教會持續流失會眾,持守聖經真理的教會則有所增長。

(來源:Charisma,2016年1月21日,陳芝華編譯報道)

禱告:萊茵福音教會悔改,回歸聖經真理

 

 

全球基督徒受迫害情況 持續惡化

+按圖放大

去年1月,美國敞開之門(Open Doors USA)預言,儘管2014年基督徒面臨近代史上最嚴重的迫害,但最嚴重的迫害還在後頭。如今該機構發佈的世界觀察名單(World Watch List)證實上述預言,2015年世界各地基督徒遭到的迫害有增無減。基督徒仍是全球最受逼迫的信仰族群之一,包括遭下獄、刑囚、斬首、強姦、強占房屋與財產,甚至殺害。

世界觀察名單列舉全球前50個針對基督徒的最危險國家。伊斯蘭教極端主義依舊是基督徒不斷受迫害的背後主要因素,上述50國就有35國存在此因素。尤其是中東和非洲下撒哈拉,這種迫害已形同種族屠殺。

「基督徒受到的排擠、歧視和暴力,史無前例且不斷擴散、強化。」美國敞開之門總裁庫利(David Curry)說:「渴望待在祖國的基督徒被迫逃亡。今年的世界觀察名單顯示,迫害不只是基督徒遇到的問題,且是全球的問題。」全年有7,000多名基督徒因信仰相關因素遇害,比之前一年增加近3,000人(這還不包括北韓、若干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人數)。另有2,400多間教堂遭攻擊或破壞,數量也增加超過兩倍。

2015年,中東的衝突與迫害持續造成1,250萬人變成難民。上百萬難民從非洲和中東湧向歐洲。曾是敘利亞最大基督教城市的阿勒波(Aleppo),基督徒人數從40萬下降到6萬人。

東北非國家厄利垂亞(Eritrea)與巴基斯坦則是名次躍進最多的兩國,分別是第三名和第六名。利比亞首次進入前十名,這十國依次是:北韓、伊拉克、厄利垂亞、阿富汗、敘利亞、巴基斯坦、索馬利亞、蘇丹、伊朗和利比亞。尼日和巴基斯坦則是2015年以暴力對待基督徒最嚴重的國家,其他國家尚包括伊拉克、敘利亞、緬甸、中非、埃及、墨西哥、蘇丹和印度。中亞各國的信仰自由則強烈惡化,尤其是塔吉克(從45名升到31名)和亞塞拜然(從46名升到34名)。

媒體常只報導暴力迫害的消息,但非暴力式迫害也持續攀升,包括被家人排斥、喪失工作,甚至被社區拒絕。

(取材自MNN Online,2016年1月9日,台灣國度復興報Asenath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拯救受迫害的基督徒,並堅固他們的信心

十年後以色列人口接近一千萬

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CBS)2015年12月底公佈的人口數據,以色列踏入2016年時有8,462,000名公民,75%以色列人(6,335,000)是猶太人,21%(1,757,000)是阿拉伯人,另外4%是「其他」(包括非阿拉伯裔的基督徒或沒有宗教分類的人)。

據估計,到2025年,以色列將有980萬居民,而到2035年該數字將達到1,140萬。

人口數據顯示,以色列在2015年有176,700名嬰兒出生,74%是猶太人,32%是阿拉伯人。2015年只有44,000名以色列人去世,入境事務處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有2.8萬人移民到以色列,當中25%來自法國,24%來自烏克蘭,而來自俄羅斯的有23%。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2016年1月)

禱告:為海外猶太人回歸祈禱

以土即將簽新和約 結束多年敵對

以色列財經媒體《環球報》(Globes)引述土耳其報紙《自由報》(Huriyet)報道,以色列與土耳其即將簽署和約,一旦簽署,兩國將再度交換大使。

以土關係2010年惡化,當時土耳其人參與一支船隊,想突破以色列在迦薩走廊設置的法律封鎖線。另幾艘船固然和平地回應以色列海軍對那支船隊的攔截,但在馬爾馬拉號(Mavi Marmara)船上的活躍份子卻暴烈反抗,導致九名土耳其人死在以色列突擊員手裡。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立下和解的三個條件:
(1)以色列為馬爾馬拉號船事件道歉;
(2)賠償遇害者家屬;
(3)以色列結束在迦薩走廊設置封鎖線。
2013年3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利亞胡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敦促下,已完成第一個條件,另兩個條件則自那時起,一直在進行中。

該協議也會包括從以色列出口天然氣到土耳其的生效日期,這有助於以色列與能源探勘公司開發以色列最大的利維坦石油礦區(Leviathan)。隨著土俄關係惡化,土耳其也正在尋找替代能源。

(取材自Breaking Israel News,2016年1月,台灣國度復興報Icula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祝福以土關係和睦

 

全球聖公宗制裁美聖公會 原因:同性婚姻立場偏離信仰

全球聖公宗於1月14日舉行會議,由38名大主教參與,會後發表聲明,指美國聖公會(Episcopal Church)去年單方面通過偏離信仰及聖經教導的婚姻立場,決定實施制裁措施,並限制會內事務的參與權,但仍然期望彼此尋求合一。

坎特伯里大主教強調,美聖公會單方面改變婚姻的定義,故決定暫停它的參與權三年,在跨宗教事務上不再具有代表聖公宗的地位,不能委任代表參加內部委員會,不能參與教義及體制事務的決策。美聖公會主教Michael Curry回應表示,在基督裡彼此是一家人,「這決定會為教會內的同性戀信徒帶來更大的傷害……,我們向他們開放,是為了給他們帶來希望。今次這決定會在他們的傷口上灑鹽。」去年美聖公會宣佈承認婚姻不再限於一男一女,個別主教也早已自行決定是否承認及主持同性婚禮。

另一方面,烏干達大主教則提出要求美聖公會必須為其婚姻立場悔改,否則不該允許他們參加聖公宗的會議及活動。他的建議遭否決,引致他於1月12日的聚會舉行期間離場。聖公宗首席主教表示,他們將成立工作小組,讓雙方保持溝通。

(來源:WORLD News Service,2016年1月19日,陳芝華編譯報道)

禱告:教會為不合聖經的婚姻立場悔改

古巴教會遭空前掃蕩 個案一年增十倍

據「國際無聲者之友」(Christian Solidarity Worldwide,簡稱CSW)報道,古巴教會遭到「空前」的鎮壓。去年,古巴違反宗教自由的案例(2,300宗)比前年(220宗)增加10倍。

CSW指出,主要原因是政府對教會有敵意,2,000家神召會教會被宣布為非法,另100間教堂被關閉或拆除。該報道並指控宗教局「不單只監聽、阻礙及限制宗教團體的活動」。

2015年宗教局「持續否認授權進行一連串宗教活動,且與其他政府部門合作,發佈罰款、威脅沒收數十間教會及宗教組織」。

政府特務同時部署「殘酷且公開的策略」,限制宗教自由。「國安特務不斷以暴力拖走主日崇拜的婦女,且任意拘留她們直到崇拜結束」。

「這策略同時用在宗教領袖身上,政府視他們為問題」。該報道說:「四年來,第一次有一位教會領袖因舉行未經政府許可的宗教儀式,因而遭判刑且服刑半年。」

CSW分析,古巴政府正試圖「藉由鎮壓任何正在或能夠興起社會及政治改革的團體,以抿除可能導致社會動亂的因素」,古巴政府已在進行有限的經濟改革。

「儘管允諾改革,但古巴政府仍決意繼續箝制公民社會,包括教會。」CSW執行長湯瑪斯(Mervyn Thomas)說:「我們讚揚古巴宗教團體的勇氣,公開譴責政府暴力、呼籲維護宗教信仰自由。我們敦促國際社會支持古巴教會,讓古巴政府為違反人權的事提出解釋。」

(取材自CBN,2016年1月,台灣國度復興報Sophia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保護古巴教會及信徒的安全

 

自煮時代來了 -【好食有道】專欄

網上有數之不盡的蛋糕教學資訊,攪拌麵粉,打鮮奶油,不再是又大又難的事了。還記得以前曾經流行一時的即做蛋糕粉(instant cake mix)嗎?我最近得聞它的一個有趣故事。

美國食品廠在40年代研製出即做蛋糕粉,所有材料已預先混合,消費者只要加水進去,就能輕輕鬆鬆做出蛋糕來。初期銷售情況很好,但50年代中期出現滯銷,通用磨坊公司於是請來心理學家Ernest Dichter找出問題。最後發現原因是過程太過簡單,蛋糕的確做成了,但消費者感受不到自己是在進行烘焙;即是說,參與度太低,無法帶來滿足感。Dichter建議增加一項工序:加入新鮮雞蛋,讓消費者感到自己真像個蛋糕師傅。結果銷量大增。

幾十年來,香港的電視台一直有烹飪節目,都是在下午的婦女節目時段。現今烹飪節目形式層出不窮,並且全日不同時段都有,反映自煮時代的熱潮。雖然物質豐富了,但人們已不再只滿足於味覺的享受,更想「快樂地參與」煮食的過程。有人便說,這可能是工業化造成人與物質之間的關係疏遠,而最後產生的反彈現象。用錢買蛋糕吃,怎能及得上自己親自烘培蛋糕那麼有意思呢!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即使不是一流,但在自己眼中就是偉大作品。

這種參與創作過程的熱情,社會層面的集體表達有「創客文化」(台灣稱之為自造者文化)(maker movement),中國內地和台灣的政府大力推行,加上補貼,因此兩地的起步早於香港,規模也較大。我們小時候,媽媽在家裡用縫紉機造衣服,而創客文化將之推向高科技層面,昔日媽媽車縫衣服,今日創客使用高科技儀器創造機械人。自己需要的東西,親自設計,親自動手,就是創客精神。

教會向來有高度參與的文化,在這方面走在時代的尖端,人人皆祭司,個個要事奉。但只有「做」,不一定是有滿足感的參與,因為過程可能沒涉及創意,只是因循去做。你可能會說,我們是要服侍人,不是求個人滿足感,我同意,我也不是提倡有自利動機的事奉。我想說的是神創造人的特質,如果我們在事奉中壓抑了神給我們的創造力 — 我們所分享到神的一種屬性,我們就在彰顯神的豐盛上有所欠缺了。
文@黃少芬

你疑惑嗎?

 

神喜歡我們有膽量,並確信祂的慈愛,即使在我們感到不配的日子,祂仍甚願我們一點不疑惑,因為深知道透過主在十架上的犧牲,我們已經與神和好。要活出大膽無畏的人生,我們就必須願意憑信踏步,接受新挑戰,和追求神託付給我們的理想,不讓疑惑的恐懼動搖我們的信心。

疑惑是一種恐懼,會令人思緒紊亂:我做了正確的決定嗎?我做了?還是我沒有?我們在腦海中可以這樣的不斷思前想後,但我知道在感到混亂時,立刻叫停才是良方,讓腦袋稍事休息,單單注視自己的內心──不再是我想我應做甚麼,而是我信我應做甚麼。

我們有時會明白神要我們做的是甚麼,但亦有不太清楚的時候。你若要躍步前進,就先讓神向你的內心說話吧。

雅各書一章5-6節說:「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只要憑信心求,一點不疑惑……」

你注意到嗎?聖經說「你們中間若有」需要智慧的,神不是尋找完全人,因為世上根本沒有這樣的人。不論你身在何方,神永不離開你,也不丟棄你,祂必信守祂的說話,堅定不移。所以,只管祈求和接受,對神的說話不再懷疑,你若如此行,神在你生命裡要作的事將無可估量。

羅馬書四章就記載了信心之父亞伯拉罕奇妙的一生,18-19節說:「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正如先前所說:『……他將近百歲的時候,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

亞伯拉罕已考慮到這些事實,但他仍相信神比一切更大,20節說:「並且仰望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裡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

與其依靠肉眼看到的事物,不如選擇相信神的話,並張口獻上感謝的祭,就如這樣說:「神啊,想到祢為我作過的美事,並祢對歷世歷代投靠祢的人是那麼的守約可信,今天我要讚美祢,因我知道祢總是信實的。」只要你張口,憑信心以說話對抗疑惑,它就不能叫你屈服。

我們也像亞伯拉罕,需要等候,讓神來試驗和伸展我們的信心。但神應許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祂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

事實上,只要我們一直保持正確的心態,而不是選擇喋喋不休,嚕囌埋怨,我們等候神的時間相信會較短吧。

神會使用我們經歷的難處,促使我們更靠近祂,以致當我們的禱告得蒙應允,困境取得突破的時候,我們的信心可以更加堅固,又能抵擋任何迎面而來的攻擊。

希伯來書十章36節說:「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

你當壯膽無畏,相信神有單單為你而賜下的應許。當世界跟你說「這永遠不可能」的時候,你要大膽的抓緊神的應許,大膽的憑信踏步,接受挑戰,不要灰心,神不擔心你犯錯,祂知道你並不完全,又要賜下祂的智慧和力量,讓你去作祂託付給你的事。

所以,不要疑惑,憑信邁步向前,相信神在你裡面並使用你,要成就奇妙的事,祂渴望看到膽壯無懼的你!

(享受每一天, 文@Joyce Meyer,譯@Shirley Cheng)

成功的爸爸 -【愛有道】專欄

老人家突然過世,散住各國的兒孫都盡力放下俗務去奔喪,向長輩作最後的致

兄妹為撰寫父親的生平簡史而促膝夜談,由父母的成長、邂逅、結婚生子、工作變遷、移民生活到自己的兒時往事,笑中有淚。

他生於澳門的一個富裕家庭,可惜父親吸鴉片和賭錢散盡家財,幸得賢良的母親含辛如苦養大他和三個弟妹,各人長大都懂得自食其力,不怨天由人。他在一家公司當司機,竟獲得貌美的僱主千金垂青,甘心下嫁窮小子。他沒有受外家的蔭庇,獨自到香港謀生養活五個子女。兄弟記憶猶新的是爸爸新年回家,會帶他們去吃一頓「西餐」,其實不過是茶餐廳美食。更深刻的是例行的家教,男孩子一字排開,給「家法侍候」,理由是一定有頑皮的事情令媽媽操心。

一家人分隔兩地生活一段日子,深感團聚的需要,決定舉家移居小島,那管只能擠在一間只能容下一張雙層床的房間,大家至今仍津津樂道那段頭頂著兄弟的腳而睡的親密關係。

兒子在喪禮上對親友講自己對爸爸的感言:「我爸爸在很多人的眼中是個平凡的人,甚至是忠誠得近乎固執,沒有留下財富給子孫,但在我的心中,他是個稱職而成功的父親。他盡最大的努力供養家庭,他示範了堅毅不屈的品格,教曉我們對自己和家人負責任。今天我們亦承傳了他的美德,建立家庭,做個盡責的爸爸,一代又一代的把這美好的傳統傳承下去。」

這個很熟悉的上一代故事,他們都走過艱辛的歲月,別以為他們沒有甚麼成就,每一個兒孫都是他們的驕人建樹,尊敬長輩就是尊重自己,為孩子立好榜樣。”

文@徐惠儀

年夜飯

每逢佳節倍思親。過年,我都會想起這家人,他們曾經給我過一個短暫溫暖的家。

那年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對我這樣家道貧陋的文青,日子更顯得灰暗蒼涼。有辦法的同學們,一個個出國留學,到太平洋彼岸尋找機會,一圓美國夢,我只能望著天空起落的航機興嘆,獨自低頭向耶穌祈求,為我開一條生路。

有一天,我在圖書館讀到一篇很棒的植物生理學論文,便不揣冒昧,用彆腳的英文向作者表達自己的興趣、看法與敬意。文末說到,如果能到他的實驗室,成為他的學生,會是我的榮幸。寄走之後,一直沒有下文,我也就漸次忘了它。半年後暑假將屆,這位教授突然來函,提供我全額獎學金,要我即刻赴美。我就乘著神蹟之風,倉促去到美國攻讀學位。

其實,我心理是沒有預備好,就被連根拔起,成了漂泊的浮萍,帶著失魄的靈魂,一直昏沈在彼邦文化的震盪中,苟活在北美異鄉。最讓我承擔不起的是,每年的農曆除夕夜,都是我在期中考時。我總是含著淚,強忍思家之痛,用洋涇浜的英文,一個字、一個字作答。考完,才帶著疲憊的心,回到宿舍,孤零零一個人啃著冰冷的麵包,過新年。

直到他出現,我才一時在這冰天雪地的北國,吃個有家味道的團圓年夜飯。

有家,實在幸福。戰爭,很不幸;戰後仍有個家,夠幸運。
我這位同學很幸運,他父親在東南亞戰亂中,變賣所有,舉家冒險,搭著破爛不堪的漁船,漂流海上幾個星期,幾度要沉沒餵魚,終於在茫茫大海中,遇見了美軍巡邏艦,在危機四伏的集中營待了一陣,輾轉才來到美國,重新安頓,建立家園。他進入本系隔壁實驗室工作。二個東方面孔,成了至交。

西洋人不過農曆新年。「你一定要來喔。」他說,「年夜飯不能少了你。」我感動得不知語從何啟。
為什麼你要對我這陌生人好,我問。
在海上漂流時,他說,海天一望無際,白天烈日啄背,夜晚幽暗死寂,全家驚恐無助,他便向神祈求,今生若有幸苟活,一定以耶穌的愛來愛人。他照承諾,作在我身上。
不久,我罹病,他徹夜照顧我,為我禱告,把我當至親家人。旋即,我痊癒。在次年大年夜,他說,「我沒有國家,你有;你該回去,有家可回,幸福的。」那頓年夜飯,我吃得多辛酸。但我知道他愛我,他要我活在自己的國土上,有一個不再流浪的家。

我永遠無法忘記,在機場,他猛力向我揮手,要我快上飛機。我知道,今生我將無法再見到他,但那一頓頓與他共享年夜飯的情景,卻永遠烙印在我生命中。

每個大年夜團圓飯,我都會想起他,我深深愛著這位神的兒女。

文@潘榮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