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dom LIFE】「宣子」成長路

宣教士子女,簡稱「宣子」,是一個很特別的群體,他們隨父母到陌生的世界生活,成為第三文化孩子。他們是宣教運動的見證者,同時也只是一群面臨文化及身份認同衝擊的普通孩子。2016年,由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出版的《未為人知的故事——亞洲宣子成長路》收集了17個宣子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道出了宣子在宣教工場遇到的困惑和掙扎,以及如何以獨特的方式來回應神的呼召,同時承傳屬靈的產業。

宣子缺乏群體支持

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Sky Siu(蕭加欣),隨宣教士父母到西非迦納生活了15年,在美國完成第一個學位後返港工作,現時在香港一間為青少年提供預防和治療濫藥及酗酒的服務的本地機構工作。談到神怎樣給她負擔去關心宣教士子女,加欣分享:「這與我個人的親身經歷有很大關係,因為我也是宣子的一員,我明白他們的需要及掙扎。」當時加欣的父母回應神的呼召,被差派到西非迦納宣教,那個年代是沒有短宣這種形式的宣教體驗,所以宣教士都是憑信心去的。加欣的父母在當地沒有一個人認識,而且行李在3個月之後才能到齊,在艱苦的條件下,加欣一家在西非迦納扎根下來。

加欣坦言:「很多時候,當一個家庭去宣教,父母有從神而來的呼召,但小朋友是沒有領受呼召的,只是跟隨父母行動,不是理所當然地對於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在其他人看來,覺得宣子只是去外地生活,但其實有很多文化適應、身分認同及屬靈生命方面的問題。關於跨文化經歷,加欣是屬於比較幸運的,因為只是去了西非迦納這個地方生活,而有些宣教家庭因著事工需要,去過很多地方事奉,有些宣子在很短時間就轉了5、6間學校的情況並不罕見。很多宣子認識朋友很容易,但建立深入的關係卻有一定的困難。而因著跨文化的經歷,引起身份認同的問題,從而影響到宣子的屬靈生命。很多宣子沒有穩定及持續的教會生活,主要依靠父母去認識神,較少有屬靈群體的支持。加欣回港後,也感到適應上有很大壓力。別人會認為宣子一定與神的關係很親密,但其實這並不是必然的。

關心助突破身份障礙

作為香港的教會及信徒,又可以如何去支持這些在外的宣子呢?加欣這樣回應:宣教士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回來述職的,其實教會可以趁這個時間積極去認識宣子,例如帶他們出去玩,和他們建立關係,因為友誼及群體的關心很能幫助他們建立對香港及教會的歸屬感。我以前回來香港1、2天就會很想離開,因為我覺得和這個地方沒有連繫。通常教會及機構對宣教士的事工關心很多,但其實宣教士的家庭狀況都是很需要關心的。另一方面,教會可以鼓勵差遣短宣隊,除了支持宣教事工,同時也關心及支持宣教家庭,可以為宣子舉辦一些活動,例如教讀寫中文等。「我在迦納時,沒有機會學習中文,其實覺得好可惜及遺憾,以致之後回港要很辛苦地學習中文,其實語言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連繫。宣教家庭及宣子作為中國人,是需要對自身的文化有一個認同的。」

另外,宣子雖然不經常在香港,但現時網絡科技發展迅速,已經有多種不同方式可以與他們交往。例如將他們放入教會的代禱裡等。宣教士可以分享事工,宣子其實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及見證,例如安排他們在兒童主日學裡與小朋友分享。「我8歲時隨父母回港述職,有一次我跟隨父母去一個教會分享事工。有一個家庭在崇拜結束後主動來認識我們,並在我們回迦納後開始同我們通訊,還不時送禮物給我們。而我也會回信,透過幾年的信件往來,我們之間就建立了關係。而正是因著他們的緣故,我會開始期待回香港的時間,因為可以與他們見面。這些事情好像很細微,但就好像一條線一樣將我與我的家鄉——香港聯繫了起來。」

因著對宣子的負擔,加欣由10年前回港後,就積極參與宣子的關懷事工。在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轄下有一個關心宣子的委員會,是由一群對宣子很有負擔的弟兄姊妹組成的,而加欣就是最早加入的委員會成員之一。每年的暑假,加欣與其他成員都會舉辦宣子夏令營,而今年已經踏入第10個年頭了,這個夏令營目的是為了幫助那些回到香港的宣子可以認識相同背景的朋友,找到一起同行的屬靈夥伴。

(記者莫嵐報道)

宣教中國2030會議宣告: 15年內中國差出二萬名宣教士

過千名中國的牧者及教會領袖9月底聚集韓國濟洲島,出席第二屆「宣教中國2030會議」,宣告中國在2030年前差派出二萬名跨文化宣教士。

「宣教中國2030會議」起源於2013年在首爾的亞洲教會領袖論壇,2015年在香港舉行第一屆會議。

今年的主題「和平之子」來自馬太福音五章9節:「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召集人周牧師歡迎來自中國七大區域的參加者,他們正好代表中國七個軍區,說明「耶和華的宣教大軍已經預備好」。

大會主席金明日牧師致辭,他指出宣教不僅是主耶穌的命令,也是中國教會回應神百年來的託付。承接上屆會議,這次會議探討五大議題:宣教理論、宣教導向教會的建造、國內少數族群宣教、海外華人事工,以及跨文化及海外宣教。

濟洲島聖安教會主任牧師柳政吉在開幕時講道,以「和平之子」為題。他指出,在充滿腐敗和衝突的世界裡,只有耶穌基督能帶來真正的和平。世界福音聯盟的全球大使布萊恩·斯蒂勒(Brian Stiller)其後報告全球基督教增長情況。

(來源:WEA News,2016年11月9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差派超過二萬名華人出去收祂的莊稼。

差聯辦「跨文化訓練學院」 裝備精英宣教士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於7月下旬為新成立之「跨文化訓練學院」舉行招生說明會, 由院長洪雪良牧師及多位夥伴差會的負責人分享辦學目標及期望。

院長洪雪良牧師介紹這學院為一所跨宗派、堂會、差會的綜合學院,旨在裝備信徒參與跨文化宣教事工。課程名為「跨文化訓練證書課程,首階段為一年制課程,以多元彈性單元及勉導模式教學,一年四季都可註冊入讀。龍維耐醫生分享培育學員生命的重要性,以致我們不再送出受傷的宣教士,而是送出精英宣教士。為此,學院不單教導學員如何開荒殖堂(Knowing),提供模擬實際宣教工場(Doing),也會透過生活教育塑造學員的生命(Being)。

前線差會總幹事胡樂文接著分享到一項對非洲數百位宣教士的調查,發現宣教果效最強的5%宣教士是那些沒有受多年正規神學教育但持續進修的宣教士。他們一般有少至三年經驗在職場帶門徒訓練或研經。接著,海外基督使團(OMF)伍國華牧師指出宣教是跨文化工作,像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人群中一樣。傳福音不是單向式,如果不認識對方,就只是在自說自話。因此,宣教士需要明白工場的社會背景,人的生活想望,用對方感受到的方式把福音傳遞給對方。最後,恩福聖經學院宣教科講師羅兆麟指出,現在是宣教的世代,中國正在接福音重要的一棒,我們要帶領宣教更上一層樓,這也是這學院的使命。

(記者陳細細報道)

[國度觀點] 新與舊融合的營商宣教

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將大幅度改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交通基礎設施和貿易通道,基督徒商人敏銳於政策的改變,希望抓住時機推展宣教工作。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不少的伊斯蘭國家,這正正是宣教最難發展的區域,傳統宣教模式不能發揮效果時,便產生新的模式 — 營商宣教。一帶一路政策似乎為營商宣教帶來千年一遇的契機,故此香港國際全備福音商人團契於3月舉行分享會,探討職場信徒面對當前時機時,在宣教世界中擔當的角色。

從傳統宣教中走出來的營商宣教,宣教士擁有營商者身分,在宣教工場進行營商活動,角色和活動方式都有所改變,但事工本身仍然離不開跨文化宣教的本質。單有營商的思維,即使有卓越營商能力,也不足以實踐營商宣教。

營商與宣教有不同的性質,所需的人材也有別。宣教士為營商宣教而做商人,成功的例子不多,最後可能導致生意虧損由信徒奉獻填補,問題變得複雜。而有宣教心志的商人參與營商宣教,若果沒有經過跨文化宣教的培訓,事工會欠缺深度,屬靈效果亦不大。跨文化本身並不是簡單的學問,傳統宣教歷年來累積的知識和經驗,對模式不同的營商宣教仍然有啟發的作用。基督徒商人在進行營商宣教前,需要跨文化宣教的裝備,與傳統宣教接軌,而不是獨立發展。

今天中東文化處境跟聖經時代的多元宗教處境有重大分別,聖經提供屬靈原則,但仍需要禱告尋求宣教策略。傳統宣教工作中累積的知識和經驗,都有助於發展營商宣教策略。在新與舊的知識融合後,就能創造有獨特生命力的宣教,成為在基督身體中的一個肢體,與其他肢體彼此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