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的羊」回歸以色列 可能是第三聖殿的前兆

回歸以色列的不只有猶太人,還有聖經中的羊。有一批「雅各的羊」正在加拿大等待返回故土。

「雅各的羊」是稀有品種,體型小,有花斑,並有四個角。牠們在沙漠氣候成長,現在只能在北美找到。牠們保留著許多遺傳特徵,證明了聖經中雅各向拉班要求以有點的、有班的和黑色的羊作他的工資的故事是真的。

以色列今天的羊主要是肥尾羊(Awassi),原生在阿拉伯沙漠,是白色的,有棕色或黑色的面孔。雅各的羊卻是有明顯的斑點和條紋,符合創世記第三十章中的描述。以色列有很多肥尾羊,卻都不是以色列的原生。雅各的羊可能才是在聖經時代獻祭的羊。

專家認為,這獨特品種的羊陪同希伯來人作奴隸去了埃及,並在那裡被運送到北非。後來,摩爾人把他們賣到西班牙,並到英國。最後,收藏家把他們帶到北美。

(來源:Breaking Israel News,2016年3月22日,陳細細編譯報道)101

禱告:「雅各的羊」的出現激發猶太人多讀聖經

影音使團為《天堂奇癒記》基督教策動團體

荷里活電影《天堂奇癒記》改編自真人真事,3月16日於美國首映至今,上映僅僅兩周,全美票房已累積達3,700萬美元,更於上周票房排行第三,感動全美觀眾。影音使團表示,他們將成為電影的基督教策動團體。

《天堂》講述女主角安娜患上一種罕見的腸胃病,母親姬絲汀女兒四處尋找醫治方法的過程中,性情變得愈來愈偏激。有一天,安娜在玩耍時,不慎從樹上掉進一個樹洞裡,陷入昏迷,一個非凡的奇蹟便在她的身上發生。她不但沒有受傷,其不治之症也不藥而癒,這令醫學專家感到困惑,她的家人也因此重新振作,向大眾分享他們的奇妙經歷。

學者討論亞洲基督教教育使命

由台北基督學院主辦,「2016基督教教育國際研討會」於3月18至20日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建立基督教教育根基:亞洲基督教教育之使命、異象與發展」。大會邀請國際基督教學校協會助理副會長、韓國中央基督教學校校長及校牧、美國聖約學院教育及社會學系主任等多國講者與會分享。會議期間同時舉行「基督教教育博覽會」,讓相關學校、教會、組織等機構能藉此機會多所交流。

美國聖約學院教育及社會學系主任雅各瑞斯勒(James Drexler)演講的主題為「基督徒教師:何能深具影響、卓越非凡?」從聖經教導出發,以人類學、知識論、倫理道德等三個層面來說明「聖經架構中的教育是什麼」,以及「聖經中對於以基督信仰為辦學理念的期待」。

從現實層面來看,瑞斯勒提到,宣稱具有信仰背景的教師可分為「老師但剛好是基督徒」、「基督徒教師」兩種不同類別,而後者顯然才是有潛力為學生帶來影響和改變的身分。

他說,人的教育觀必然受到其所相信的世界觀影響。身為基督徒教師,他對於世界的認識自然是奠基在聖經之上。聖經教導,人類是依照神的樣式而造,都是獨一無二,也有尊嚴與自尊的需求。聖經也教導人們只能因信稱義,除了擁有神的形象外,也披帶神公義的外袍。教師對待學生時,除了用從神來的愛去關心、理解學生的需要之外,也要曉得對方同樣是神所造的寶貝,要以平等、合理的方式看待學生的過犯與不足。

此外,從聖經中得知,世上的一切都是神所造,每個學科雖然看似各自獨立,但其實彼此有互相依存的關連。同時,各學科所呈現的內容其實都是神創造的奧秘。瑞斯勒提醒,教師在傳授課業時,要明白除了透過教育來增進學生的知識深度外,也不忘帶領學生將腦袋中的學識轉化成言語、行為上的改變。生命透過學習得著建造,知道神創造萬有的奇妙偉大,從中經歷神,不僅知識越發增長,也能和神有日漸親密的關係。

第三,當今有許多學校為辦學成績所苦,會著重學生的升學率及畢業後是否考取名校就讀。瑞斯勒表示,教育的重要層面向來不是這些屬世所追求的量化成果。基督徒教師該要明白,學習的過程是讓人擁有掌管、治理全地所需的技能,每個人都是藉由學習,來裝備自己,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情,以此來完成神所託付的各樣使命。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林稚雯台北報道)

 

以色列為全球第11個最快樂國家

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世界快樂指數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顯示,在156個國家中,以色列排行第11位,比美國領先兩位。

報告指出丹麥是最快樂的國家,其次是瑞士、冰島、挪威、芬蘭、加拿大、荷蘭、新西蘭、澳洲和瑞典。有趣的是,排名頭10位中,有半數是北歐國家,冬季晝短夜長,這種環境通常與抑鬱症掛鉤。

根據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Gallup World Poll),敘利亞、阿富汗和八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為世界上10大最不快樂的居住地。這些國家大多數正面臨戰爭和極度貧困。

該報告的排名準則基於以下因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社會支持、預期健康壽命、政府和企業的貪污情況、社會不平等程度。另外,也包括受訪者對生活質素的評估。

(來源:Religion News,2016年3月17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這好消息吸引更多猶太人回歸以色列

開封五名猶太女人回歸以色列

開封的猶太社區有幾百年歷史,來自此地的五名猶太人後裔於2月29日啟程前往以色列,完成移民的第一階段。以色列新聞報道,說高藝宸、岳婷、李靜、李圓、李程錦將住在Midreshet Nishmat,在Jeanie Schottenstein中心的女性高級妥拉研究所學習律法,準備皈依猶太教。她們一直在研讀希伯來文,在出發前學習猶太教。

一般認為開封的猶太社區在第八或第九世紀由伊拉克或波斯的商人創立,明朝時可能已有五千人,但由於同化和通婚已減少到不到一千。協助她們移居的Shavei Israel主席Michael Freund說,餘下的成員都有意重新連接到他們的根源。「他們仍識別為猶太人的後裔,即使他們當中一些人與猶太教無關。」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面書,2016年3月)

 禱告:為她們能適應以色列生活,及信主祈禱。

美國雕塑家建祈禱花園 促人神相遇

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西部,一個可以俯瞰克爾維爾的高處,座立著一座77尺高的十字架。在十字架的腳下,就是「將臨的王雕塑祈禱花園」(Coming King Sculpture Prayer Garden)。這裡集合了捐贈的藝術品和雕塑,作品描繪耶穌的一生。

藝術家和雕塑家馬克斯格雷納(Max Greiner)是這花園的創立人。他說:「我們建立這花園,讓人可以在此與神相遇,而無需經過一堆宗教儀式。」他續說,神在2002年已給他這個花園的異象,但他花了13年時間禱告和計劃才看到這異象實現。至今已有數千名來自30多個國家的人到訪這花園,並透過有創意的方式遇見耶穌。

馬克斯說:「它吸引了那些只是想觀賞藝術或體驗戶外花園的人。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找到了神。」

當參觀者走石板路通向十字架的路上,可以閱讀以西班牙語、英語和德語所寫的聖經經文,明白神的愛。訪客還可以與幾位義工牧師交談,或在石頭上寫上祈禱請求,並放到十字架附近。當中發生過一些神蹟。

馬克斯說:「毒癮被破除,酗酒者及吸毒者也來這裡。另外,19名想自殺的人來到這裡,神把他們從自殺的念頭中拯救出來,他們更信了主。」

馬克斯認為,這花園的地形近似聖地並非巧合。這花園與以色列處於同一緯度。這裡的植物、山丘、石灰岩,一切看起來都像以色列。

他們還舉行一次特別的復活節崇拜,讓人慶祝基督的復活。他亦盼望在全球各地複製這祈禱花園,讓更多人能體驗到耶穌的愛。

(來源:CBN NEWS,2016年3月22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用祈禱花園,讓更多人經歷祂。

狗仔隊始祖投身網絡媒體宣教

第一代狗仔隊記者歐建樑(春麗),曾為拍攝明星演戲造型,在水渠裡躲藏三天三夜。早前出版《坑渠蓋下的記者》披露舊事,也講述信主經歷。脫胎換骨的他正修讀神學課程,並於今年初開展網絡媒體宣教。

歐與Anson弟兄合作發展網絡媒體宣教,他本人主力在媒體宣教,而對方則專注於網絡宣教。「這一兩年,我們發現原來網絡同媒體要一起做才有威力,於是我們合併做網絡媒體宣教。」

二人各有營運公司,最近在荔枝角設立共同辦公地方,日間從事業務,晚間為教會和機構作宣教培訓的場地。

接納自我的要訣 -【Joyce Meyer】專欄

現今的社會充斥著前所未有的不安感和自我拒絕感,太多人不喜歡自己,可悲的是基督徒也不例外。

多年來我見過無數的信徒,以為自己會因為未夠完美而不蒙神喜悅,他們活在永不休止的沮喪中,不斷的拒絕自己,每次犯錯都感覺不是味兒。

有一點是肯定的,耶穌為我們捨掉生命,不是為叫我們整天活在自責和罪咎之中,反之,祂希望我們接受自己,並在與祂的關係中感到滿足,而那只有從發現我們在基督裡真正的身分開始。

從前的我曾努力要以自己的行為來取悅神,就像整天活在跑步機上,為叫自己感覺良好和蒙神悅納而經常努力作工,在過程中我變得筋疲力竭,悶悶不樂,只覺得事情並不對勁。

不錯,無論我們多愛神和選擇作對的事,我們若不學會這一個寶貴功課,就只會經常灰心失意。以弗所書二章8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我們不能作甚麼來賺取救恩和與神和好,我們能以與神和好,唯有靠著在基督裡的信心。缺少這認知的信徒就像一架沒有燃油的珍寶航機停在跑道上,擁有所有的裝備,卻寸步難移!

因著神的憐憫,讓我看到祂的愛是無條件的,我不能作甚麼去叫它加添或減少。神只要我相信耶穌,那位祂所差派的(約六29),及得著因祂而有的義。

要經歷真正的自由及屬靈成長,我們須學習接受自己,就是按我們本來的面目,看自己如神看我們的一樣。我們若這樣作,就會開始明白變成基督的樣式是一個需時的過程,而且神是信實的,必成就祂開始了的善工。

哥林多後書五章21節說:「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這正是自我接受的基礎,知道神因耶穌的緣故接受我們,並看我們的義完完全全,這不是說我們不再犯罪,或可視之等閒,而是即便我們在效法基督的路上仍在途中,仍未完全,神已經愛我們了

這就如我兩歲的孫女常因得不著想要的東西而大發脾氣,躺在地上不受控的吵鬧,雖然我不喜歡她這樣,但我仍深愛她,不會因孫兒犯錯而不愛他們,甚或把他們踢出家門。我愛他們,會協助他們建立成長所需的良好品格。

我們的天父也是如此,祂不喜歡我們的不當行為,但祂對我們的愛是肯定的。羅馬書五章8節說祂「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就差遣祂的兒子,為要顯明對我們的愛。換句話說,祂沒有等到我們成義才差耶穌來,因為我們若不靠著耶穌,根本就不可能成義!

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0節說:「我因耶和華大大歡喜,我的心靠神快樂,因祂以拯救為衣給我穿上,以公義為袍給我披上……」原來我們犯錯時,神就真的以公義的袍給我「穿上」,因此當仇敵以罪疚或指控來攻擊我們時,我們能堅拒牠的指控,以神的話回應說:「我在基督裡就是神的義,我已穿上祂的─不是我的─公義之袍,聖經說只要我承認我的罪,神是信實的,必赦免我,洗淨我一切的不義,我是祂所愛的!」(約壹一9)

神就在你旁,祂願意你接受自己及你的靈命進程,因此,別因未達到完全的地步而浪費時間在沮喪之中,神不會因你不完全而惱你,祂只會因你放棄奔跑天路而失望!


文@Joyce Meyer

為什麼你認為黑蒜有益? -【好食有道】專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時候不是因為勇者無懼,而是你收到有關老虎的正面訊息,說牠其實良善可愛,並不害人。於是你對老虎的認識給改變了,或至少產生疑問,不再能肯定老虎的真性情。我們喝汽水、吃高糖高脂的邪惡美食,不是不知道這些對身體不好,但照樣吃喝,可能因為被灌輸了其他的觀點,未能作出一點也不疑惑的判斷。

對食物營養的認知,我們都深受媒體的影響。為什麼你認為黑蒜有益?我每次問那些熱愛黑蒜的朋友,沒有人能回答,他們能列舉益處,但我的提問是關於「如何獲得」這些知識,又「為何值得相信?」在媒體世界生活,必須保持清醒,注意媒體資訊如何影響自己認識這世界的一切。你可能對廣告設防,認為自己不會容易相信食品商的甜言蜜語,但權威學者的研究報告呢?

網上充斥著世界各地研究組織發表的營養與健康研究報告,但花時間閱讀時,你可能更困惑,客觀的實驗為何會有不同的結果,甚至結論相反?人類臨床實驗確實有些複雜,然而實驗方式並不完全客觀,不同方式可以產生不同結果,人為操控是可以改變結論的。研究組織應不應接收美國大型食品公司的資助,在學術界一直有爭論,但在爭論之前,食品商的大量撥款資助已是事實

紐約大學營養、食物研究及公共衛生系教授Marion Nestle表示,她檢閱眾多研究,發現一看資助資料,就幾乎可以推算到研究結果,食物研究的結果通常都符合資助者利益。比方說,有學者查閱研究長期喝用汽水和肥胖症之間關係的報告,發現獨立研究幾乎都肯定兩者有關連,而有食品商資助的研究卻沒得出這樣的結論。但她說,不是食品商用錢換取結果,而是接受資助的研究員在設計研究方式時,往往批判性較低

現今的食物議題不只是環境生態、營養健康、食物安全的問題,也是公義的問題。西方社會注重大公無私的道德操守,較為意識到利益衝突問題。反觀華人在這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包括華人教會,下意識裡認為好的關係自然帶來益處,在「愛」中互惠互利,似乎很有道理,而漠視了公眾利益的考慮。當然在沒有危害公眾利益下,給別人恩惠,互惠互利,實在是很美好的事情,而且更多的給予恩惠,更多的祝福呢!是否與公眾利益有衝突,是否出於自利的私心,才是反思重點,若是,就有問題呢。


文@黃少芬

讓孩子遇見神 異象:孩子在患難中呼求耶穌 -【藝術•敬拜•宣教】專欄

當我在密室禱告時,神的靈讓我「看見」一個異象:「洶湧澎湃的巨浪正鋪天蓋地衝向一個毫無反抗能力的孩童,他立即跪在磐石上呼求耶穌的名,『救我脫離凶惡!』忽然間,一陣陣彩虹色彩的靈風飄至,巨浪瞬間就像水牆一樣的凝固。雖然依舊波滔洶湧,但孩童並沒有受到傷害。」「讓孩子遇見神」這個異象,是給這世代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啓示。

根據香港幼兒發展指標,香港三至四歲幼兒的入學率較一眾OECD國家為高。家長為了催谷年幼子女能「贏在起跑線上」,為子女編排各種學習班,期望取得優良的學業成績,以及擁有課外活動證書和獎項。據報,德國和台灣已立法禁止學前的學科教育,目的是避免幼兒的大腦變成電腦硬碟,失去思考和創作能力。英國教育專家指出,六歲以下的幼兒應該透過遊戲活動發展社交技巧和學習控制情緒。香港教育重知識而忽略了感情、情緒和品格的培育,出現失衡情況。當今藝術教育及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透過藝術教育可達到健全的人格,並促進心智的成長。但「贏在起跑線」的教育如同兇惡的海嘯,要淹沒這一代的兒童!

身為基督徒的老師和家長,怎樣為這世代的孩童禱告?怎樣將心愛的兒女釋放到神的手中,效法亞伯拉罕將獨生子以撒獻為「燔祭」給神?怎樣憑信心相信神為兒女的人生預定豐盛的計劃?


文@Esther Praise

(作者為文化宣教士,FB: Art, Worship, Mission

 

不能平衡的算式 -【愛有道】專欄

甲勸導乙不要結婚:「婚姻是戀愛的墳墓!」乙:「能夠入土為安,總比做孤魂野鬼好!」電視劇的編劇可真幽默,一語道破了婚姻關係中的兩難,叫人會心微笑。

進入親密的關係之前,最好不要高估自己的「實力」,尤其是包容和忍耐。沒有好好在求戀期觀察對方的性格,在彼此的互動中發現大家的優缺點,學會調整接納,進入婚姻的路肯定是荊棘滿途,耗盡了熱戀期的愛火後,關係亦由甜蜜變為苦澀。令人疑惑的是,究竟這類婚姻關係是如何維繫?又為何忽然結束呢?

如果關係可以用一條方程式計算,雙方都付出,雙方都受惠的話,大家都感到滿足,彼此欣賞,關係可以長久「平衡」,這可是極難得的理想關係。

當一方不斷付出,對方只受惠不作回饋,這種不能「平衡」的關係早已暗藏危機,付出的一方心中的怨憤日積月累,只等合適爆發的時機,例如遇上「第三者」或是儲存了足夠的「反叛」能量,決定不再為對方犧牲,為自己討回公道。

還有一種可以維繫卻存在破裂危險的關係是,雙方都付出,但一方雖然受惠,關係表面「平衡」,實際心中不滿,等到日子下來,甚至厭棄對方,查找對方諸般的不是,作為結束關係的借口。例如一個享受太太天天給他煮飯煲湯,照顧孩子的丈夫,總覺得她不能滿足他的心靈需要,等到孩子長大之後,家庭的需要減少,關係亦漸趨惡劣。

世上沒有完美無瑕的人,亦沒有完全美滿的關係。若關係的方程式只計算自己的「收入」,不理會對方的付出,在「受惠」之時不表達自己的真實需要,反轉過來指責對方說:「我受夠了!」這肯定是不公道的。


文@徐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