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屆基督精兵獎 劉達芳博士獲終身事奉獎

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第十四屆基督精兵獎暨30周年崇拜於2022年12月2日晚上六時假盈峯全人發展中心禮堂順利舉行。當晚大會向服事年期達50週年的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頒發壓軸獎項 ——「終身事奉獎」,以表揚她事奉的委身和努力。

成為一個寬大的人

劉達芳博士在會中致辭時分享,香港教會需要恢復和堅持彼此欣賞和鼓勵的文化。她指出,神是寬大的神,所以該隱殺了人,神給他活路;神寬容人,在我們犯罪後給我們時間悔改。正如羅馬書2章4-6節所說,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神不與我們敵對。神既然是寬大的神,同樣喜歡我們作寬大的人。憐憫別人的,神也憐憫對他。

劉達芳博士在會中致辭

劉又分享,事奉50年的一個重要秘訣是作一個寬大的人。明白人人都是軟弱的,都會犯錯,所以我們今天希望彼此提醒,以慈悲為懷,盡量放別人一馬。這段時間在基督教圈子中出現網上欺凌,叫人說話很小心,不然就變成眾矢之的。「我們需要改變這個文化,彼此鼓勵欣賞,一個寬大的人容易饒恕,盡量去體諒別人的處境,幫人找理由饒恕他七十個七次。如果我們寬大,就不會這麼快下判斷,給別人悔改的時間,讓他再次證明自己對神的愛。寬大的人容易與人相處,雖然滿身是箭,但將箭拔出來,再親近別人的時候,就好像冬天的棉衣一樣,讓人很舒服。世界就變得更美好。」

擇善固執 服事貧窮人

大會場刊刊登了劉達芳博士關於此次獲獎所撰寫的文章——《事奉50年來:擇善固執》。劉在文中提及,自己自小就很有主見,小學老師在成績表說,「聰明伶俐、可造之才也,惟主觀頗強,盼能擇善而固執之。」在劉21歲時,神藉著約伯記22章24-30節,呼召她放下對生物的興趣與研究,拒絕國家衛生局讀生物博士的四年奬學金,以祂為珍寶。後來神的愛指向香港的貧窮人,劉在25歲的時候,離開在美國的家人,隻身回到香港,努力去接近工廠勞工。當時的製衣廠和電子廠的工作都單調無聊、充滿剝削與欺凌,最重要的是人的尊嚴被踐踏。「在那惡劣的環境中,空氣污染,機器聲震耳欲聾,但讚美的詩歌,從內心裊裊升起,因為神的愛,一次又一次充滿我。」

母親的影響

劉達芳博士對基層的委身,開始時不是出於神學的理解,乃是出於感情上的牽動,媽媽的榜樣叫她明白體貼的愛、肯定的愛、珍惜的愛是如何的。

小時候,劉家裡請了兩個鐘點傭人,幾天來一次做家務,一個洗衣,一個燙衣。洗衣的那位常被丈夫打。每次她向媽哭訴,媽總是陪她哭。後來她在留產所生孩子,媽在門外陪著;她在產房哭喊,媽在外面落淚。燙衣服的那位有四個孩子,每次她來幫忙,媽總是先忙好一陣子,準備吃的給孩子們。來了之後,傭人燙衣服,媽就給她看孩子。教會有信徒住在徙置區,雖然媽有嚴重膝痛,還是走上七層樓去探望他們。「今天我固執於基層福音,可以說是她給我的屬靈遺產,是她種下『人人都尊貴』的價值觀,是她影響我去愛受傷的貧窮人。她沒有講什麼基層福音神學和理念,卻是活出神愛的福音來。」

父親的遺傳

1970-80年代,香港比較少教會關心基層,劉為基層的需要吶喊,很少人理睬,也引來不少誤會及批評。劉任職工業福音團契時,有牧者寫信給在美國的爸爸(劉翼凌先生)告狀:你女兒加入了左派組織了。在中神的時候,劉帶學生到廟街派單張,有牧者毀謗,扭曲劉帶神學生看脫衣舞。「我要擇善固執,因此要求自己不懼怕和不在乎人的誤會與排斥。這特性是父親的遺傳及培養出來的,他生於清朝,小學時論革命,大學時參與非基督教運動。爸爸沒有教我要賢良淑德,他教我忠於自己的召命,不要為討好別人而妥協。我成為一個死不悔改的理想主義者,是拜父親的基因及教養所賜。」

蘇恩佩的鼓勵

劉於大學三年班的時候訪港,見到新建的20層公屋把人像雞塞在菜市場的籠內一樣。在七層的徒置區,兒童被迫入黑社會,過上賣白粉的日子。大窩口的山邊,「道友」漫山都是,這一切叫劉非常震撼。及至劉讀神學的時候,看到蘇恩佩的文章描寫教會漠視這一切,只顧享受屬靈的盛宴。看罷,劉開始每天晚上夢到香港貧窮人的情況,在夢中哭醒。這些感情的牽動,最終帶動她回香港做基層工作。

在外地延展基層工作

劉分享,現今香港基層工作略有規模,是時候開展外地的基層事工,把神在香港施的恩惠,繁殖在世界各地。禧福所舉辦的短宣包括禱告宣教團、服侍窮人團,事工拓展團,務要推動更多華人長期出去做跨文化的事奉。事主五十年,喜見後輩出現,無論在禧福同工同學中,或是眾教會機構中,有好些清心愛主的,他們在內在生命的操練,或是超自然能力的彰顯,都緊密與聖靈同工。他們又因愛神的心熾熱,委身貧窮人,不怕艱難,不輕易言敗,向著標杆直跑。

(KRT訊)

 

第14屆基督精兵獎 97位同工董事獲獎 打破紀錄

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第十四屆基督精兵獎暨30周年崇拜於2022年12月2日晚上六時假盈峯全人發展中心禮堂順利舉行。 當晚有97位來自18間福音機構的同工和董事獲得大會頒發的各個獎項,打破以往各屆的人數紀錄。今年大會亦增設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忠心事奉獎,以肯定各同工在機構服事的忠心。

三十年忠心事奉獎得獎者

 

劉達芳博士獲頒終身事奉獎(Michael Chan 攝)

當晚大會亦頒發「生命事奉獎」與各機構提名的董事,以肯定各人長期的服事委身,得獎人包括關啟文博士、李煥華牧師、梁名遠弟兄、羅錦庭傳道、林均堂弟兄、李炳光牧師、胡平凡長老,以及曾錫華牧師。當晚大會更向服事年期達50週年的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頒發壓軸獎項 ——「終身事奉獎」,以表揚她在禧福協會事奉的努力。

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主席蔡志森致辭

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主席蔡志森以「作個無愧於大時代的小尖兵」為題,指出過去幾年香港經歷巨變,在人心不安、社會不穩的大時代,勉勵眾機構同工奮力繼續前行,甚至成為弟兄姊妹、以及身邊未信的市民的鼓勵,成為暗夜裡的一點燭光、波濤之中的一艘救生筏 。當晚大會亦邀請了李炳光牧師上台分享,勵勉在場百多位各基督教機構的同工、董事們。在聚會結束時,全場一起唱「要忠心」,並為各基督精兵獎得主禱告。

(KRT訊)

 

 

 

劉達芳博士:持守異象,身體力行的戰士 -【巾幗戰士】專欄

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服事基層四十多年。

父親革命的血脈,流進她內心

劉博士生於書香之家,父親劉凌翼先生,是民初的復旦大學生,父親開明的思想塑造了劉博士獨立自主的性格。「爸爸在中學時是學生代表,與孫中山先生開會,他的思想話題總是圍繞如何承擔使命,改變世界。爸爸從不跟我說女性要三從四德,溫柔斯文。他跟我談大時代,叫我要做自己。我長大後,我們的關係就如朋友,常常一起討論世代的需要,華人教會在其中的角色。」她讀女校,校訓為「勵志揚善」(Daily Giving Service),所以服務社會的抱負自小根植在劉博士心中。她笑言:「因為是女校,毋須與男生競爭,女性也能人所不能,可以承擔社會使命!」

回應城中的死亡

劉博士在美國讀神學期間,讀到蘇恩佩女士的文章「城中的死亡」。這文描述香港妓女、工人和釋囚的生活,但當信徒卻視若無睹。讀這文章後,劉博士有一週之久,每晚都夢中回到香港,見到基層人,在夢中哭醒。於是她就決心回港服事基層。

為了明白基層的需要,劉博士去工廠服事工人。劉博士直言,若非神給她憐憫人的心,她無法服事貧窮人。「許多人說我像男性,理性和邏輯思維主導,做決定時斬釘截鐵,但我也有從媽媽來的女性特質,憐憫人,與窮人身同感受,不然我根本做不了貧窮人事工。」

女性要堅毅,實幹及卓越

作為女性領袖,劉博士以身作則,以個人所作的為女性領袖發聲。「女性領袖服事的機會只有一半,特別教會,重男輕女的陋習根深蒂固,只需要有男性出現,他一定會先被選上。但女性有雙倍的難處,因要同時兼顧家庭子女,所以女性要做領袖,要花上4倍努力,表現卓越,才能完成命定」。誠然,成功背後一定有支持自己的另一半。「當年我丈夫修讀神學博士時,一看到有關女性神學的新書時便會介紹給我,他看重我的服事,這對我有很大幫助。」

在取得宣教學及人類學博士後,劉博士一直以來,都擔當領導和培訓的角色,身體力行,帶神學生出去服事貧窮人,一同去清潔籠屋。

八福匯:傳福音、愛窮人及宣教的大樓

2007年11月14日,天父清晰地向劉博士啟示,禧福要得著一整幢大廈。「那天早上,當我一踏進自己的辦公室,神吩咐我把辦公枱旁的百葉窗簾拉起,祂說:『我應許禧福的全幢樓,在簾後面,但不是現在,你要耐心等待。』」當時大樓的1、2層都是夜總會,上面是酒店,頂樓卻是「鴨吧」。後來,六福珠寶買下全幢樓,成為裝修豪華的總部。

這等待歷時10年,其中經歷不少困難和考驗,但神不斷給予印證和鼓勵。10年間,劉博士帶領禧福同工每週為此禁食祈禱,神向他們啟示,這幢大樓是無牆教會,是眾教會機構合一服事城市的平台,貧窮人、不同膚色、階層和職業的人都會在這裡得到幫助,經歷神的愛。

2018年,眾教會機構進駐這應許的大樓改名為「八福匯」。「八福匯不單是基督教大樓和傳福音大樓,而是宣教的大樓,當香港教會得復興,信徒熱心愛主,服務社區,轉化城市,就會啟動一個宣教運動,宣教士將要從這裡去到世界各地。」

劉博士相信,在未來的日子,神會繼續帶領,親自作成這圖畫。

 

 


在世界舞台上,有不少女性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聖經也記載了女士師底波拉率領希伯來人成功反擊迦南王耶賓的軍隊,她有勇有謀,又有公義慈愛。在現今華人教會裡,也有很多出色的女性屬靈領袖,本專欄由國度復興報編輯部撰寫,透過她們的生命故事,述說巾幗戰士的特質,激發女性回應時代的任命。

 

 

八福齊匯佐敦 共享耶穌盛宴

116日,在佐敦道八福匯的外牆上,出現了一幅覆蓋17層大廈的巨型壁畫——《耶穌盛宴》,畫中不同種族、階層和年紀的人同與耶穌坐席,享受祂擺設的筵席。當日,禧福協會與其他合作夥伴,眾牧者一同為壁畫舉辦了奉獻禮,在廟街宣告耶穌的王權。

 

與耶穌共享筵席

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

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在奉獻禮中談及,早在10年前,神已經對他們說,佐敦是一個宣教起飛點,祂要賜廟街一棟大樓給禧福及其他伙伴,不同膚色、階層、職業的人會來這裡分享神的筵席。「八福匯不只是基督教大樓,福音大樓,而是一棟宣教大樓。」

2018年12月10日,禧福同工在禱告中領受大樓外牆要有一幅壁畫,展示八福匯的精神與祝福。「廟街有各色各類的人,黑社會,賭徒,性工作者,拾荒者等。當他們走到這裡,覺得很絕望,沒有能力活下去時,抬頭仰望,可以看到來自耶穌的盼望。」壁畫所承載的信息,能超越語言,悟性和人的學歷的限制,直接進入人心。

八福匯每個主日都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尼以及菲律賓等族裔的人在這裡聚會。「這幅畫現在已經實現了一半,是神自己做的。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神仍然會繼續這個夢想,八福匯將有一個地方,不同的人可以和睦共處,一同享受神的筵席。」

成就心中的夢想

壁畫家Janice分享,劉博士在2018年12月打電話給她的牧師,問是否認識人畫壁畫。「其實在牧師接到劉博士電話前一週,我曾與她見面,分享到自己的夢想:如果有一幅與神一起創作的壁畫在街上展示,人可以不用走進教會就能經歷神。這也是為何我一直堅持畫壁畫,這是我放在心中5年的夢想。」

牧師告訴Janice,這個壁畫項目應該是你的,不會是第二個人了。「我剛開始以為是一層樓的外牆,已經覺得很開心,後來知道是整棟大廈的外牆,我嚇了一跳。可以說,這是全香港最大的壁畫。」

壁畫家Janice

關於畫壁畫的夢想,Janice分享,其實源自5年前她和神的一次對話。神問Janice,你的夢想是什麼?Janice回答,我的夢想不就是服事你嗎?你叫我做什麼,我便做什麼,已經覺得很滿足。當時神對Janice說,不是,我不是想要一個奴僕,而是朋友。如果你的心正確,我想做你想做的事情。「原來神想知道我想做什麼,然後我開始想大些,我想用自己的藝術去啟發社會。」

去年2月,Janice還未有頭緒如何畫這幅壁畫,她去了台灣參加一個特會。當她一進入會場,就在靈裡見到這幅圖畫:一張十字架型的長枱,不同年紀、膚色和文化的人坐在一起食飯。「我一看到這幅畫,就知道這是神要我畫的壁畫,我馬上把它抄下來。」當劉博士在6月再次找Janice時,香港剛剛爆發社會運動,她告訴Janice,想要一幅合一主題的畫。Janice把2月領受的畫的初稿給她看,劉博士非常感動,知道這是來自神的圖畫。

動員更多人參與神的工作

項目籌款負責人林樹洪弟兄

本次的壁畫項目,除了禧福同工和壁畫家,神還感動了不同的人參與其中,林樹洪弟兄是項目籌款的負責人,神透過他的參與,不但為項目籌募足夠的經費,也令更多人認識八福匯的異象,參與神的計劃。

林分享,2017年的某一日他在巴士中看到旅發局的節目,內容是介紹香港其他宗教的景點,心裡有感動,神要在香港設立一個屬於主耶穌的地標。而在去年一個偶然機會,他與一位弟兄分享這個異象,發現那位弟兄的女朋友就是壁畫家Janice,正在畫八福匯的這幅壁畫。

後在10月18日八福匯的奉獻禮中,林認識了劉博士,並受邀參與壁畫項目的會議。「劉博士和我分享,這個項目需要籌款20萬,她挑戰我去負責籌款。剛開始時我是沒有信心的,後來我越想越開心,原來幾年前的感動,神已經預備好要使用我。我雖然不懂畫畫,也不懂裝修,但我會籌款,所以神就在這個位置上使用我。」

林又說:「劉博士也對我說過,神不是叫你捐錢,而是透過這件事去經歷神,也讓更多人能參與。所以整個過程我都是很開心地和人分享,而不是在意他們是否奉獻。」

*********************************************************************

畫中每個與耶穌同枱食飯的人物,都是神親自啟示的。例如右上角一個光頭的小朋友,是Janice教會的一個4歲小妹妹。她2年前發現患上癌症,直到現在還在與病魔搏鬥中。神感動Janice把她畫上去,是宣告她是屬於耶穌的。她的父母知道後,覺得很開心,這是一個從神來的鼓勵。*********************************************************************

 

(記者莫嵐報導)

 

 

八福匯聚 活出天國文化

1019日,佐敦的八福匯大廈舉行了開幕儀式暨事工奉獻禮,八福匯的誕生是因著禧福協會的劉達芳博士10年前領受異象,神要在佐敦得著一幢大樓,為了匯聚服事本地社區、代禱守望香港,以及委身宣教運動的不同教會和機構在此合一同行,學習以八福為營運原則,活出天國文化,點燃城市復興之火。

八福匯現有禱告匯聚點(Prayer Hub),是24/7的禱告祭壇;關懷匯聚點(Caring Hub),服事自閉學童、長者、露宿者等基層的事工;醫治匯聚點(Healing Hub),有言語治療、心理治療以及職業治療等服務提供;培訓匯聚點(Training Hub),現提供牧者、青少年和代禱者的培訓等課程;宣教匯聚點(Mission Hub),服事對象涵括難民、小數族裔家庭以及印尼傭工等。在奉獻禮中,不同教會和機構的代表分別向與會者分享他們與八福匯之間的奇妙故事,將榮耀歸給神。

二樓「in青蒲點」——贖回與醫治

禧福協會M9事工方文聰傳道、樂兒同工

對文聰來說,八福匯17樓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18年前,他就在那裡的夜總會中販賣毒品,在大廈門前被拘捕坐牢。警察在他身上搜獲90多包氯胺酮(K仔)及30幾粒搖頭丸。後來他經歷神的奇妙拯救,不但悔改信主,更成為了一名傳道人,成立「M9青少年事工」,服事邊緣青少年(邊青)。

邊青多是來自破碎家庭,父母離婚,離家出走或者被趕出家,缺乏家庭觀念。文聰與邊青聚集時會一齊敬拜、查經,但對他們來說,那些環節很沉悶。在查經時,他們會去後樓梯吸煙,還會「講粗口」。後來有同工提出,講粗口要罰錢,但作用不大。直到美籍牧師Lem(曾子聲)來到,便帶來了轉化。Lem開放了自己的「家」,讓離家出走的年青人到他家居住,甚至給他們房子的鑰匙。他們便感到蒙愛、蒙信任和蒙憐恤。幾年後,他們當中很多人的生命都大大改變,有些人現時還修讀神學。

對年青人來說,「家」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現時,八福匯二樓的「in青蒲點」便是以共建年青人的「家」為異象,基本上,那裡的裝潢便是由一群被牧養的邊青自己「落手落腳」去做的。

M9事工的同工樂兒亦分享了她與這幢大廈的故事。樂兒的爸爸過去是「黑社會大佬」,在八福匯前身1樓及2樓的夜總會中「看場」。樂兒10多歲便在各大夜總會工作,觸及色情與毒品業務。直到10年前的一個晚上,她在17樓的夜總會中遇見一位正在吸毒的婆婆,她問道:「阿婆,你四十幾,五十歲會不會死?」婆婆回答:「無所謂啦,我人生就是這樣的了。」那時,她就開始反思,是否自己都要像婆婆一樣,在年老時都在吸毒。後來感謝主,她遇上文聰和Lem,生命經歷神的完全扭轉,後來更在17樓遇上現任丈夫。她談到過去她在17樓合上眼、舉高雙手,榮耀魔鬼;現在,卻是舉手將榮耀歸給耶穌。

一樓華恩堂——成就不可能的夢

廖漢德牧師

華恩堂進駐佐敦地區已有15年。2006年,廖漢德牧師與教牧執事團隊尋求教會異象時,神已將「城市教會(24/7教會)」的異象放進他們的意念,但需要等候神的時間來成就。2018年,教牧執事同心禱告時,聖靈透過創世記12章1節:「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呼喚教會離開安舒區,進入神所要指示的迦南美地。在尋找合適地方期間,他們得悉禧福協會進駐「八福匯」大樓,並邀請他們還有眾教會機構一同參與。

或許在他人眼中,「24/7」教會的異象對華恩堂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可能的夢,但是他們深信這是從神而來的呼召。縱使只有五餅二魚,只要他們全然分享,定能看到神奇妙的預備與祝福。他們期望香港在任何時間,無論任何年紀、背景和經歷的人都能坐在一起。現在華恩堂已經有一個新的經歷,就是行政總裁和無家者一同在此敬拜主。

三樓City Lab——屬靈共享空間

小小生命事工杜慧妍傳道

小小生命事工,致力幫助危機懷孕婦女及其伴侶和家人,並關注香港墮胎問題。杜慧妍傳道分享,他們原本租不起辦事處,許多的服侍對象——單親媽媽或年輕家庭均難覓得安居之所。因著神將共享空間的異象放在City Lab創辦人——柯廣輝律師的心裡,感動他租用八福匯三樓,建立了一個為教會和基督教機構而設的共享空間。神奇妙地把小小生命事工和教會一併帶到八福匯三樓。在這裡,他們不單能共享5000呎的地方,以及其中的資源,不同的事工之間亦產生了協同效應,以及不同形式的合作。City Lab會定期舉行「社區午餐會」(Community Lunch),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

十六樓 新曙光事工/城市祈禱中心——回應神的邀請

曾惠英牧師

新曙光舊址在油麻地,當禧福的劉博士邀請他們進駐八福匯時,他們想不到有任何理由要搬遷。經過祈禱,他們在1月6日的會議中發起投票,大多數弟兄姊妹都同意搬遷,很多人聽到神的聲音,新曙光要進入八福匯做新事。兩日之後,他們就收到其中一個業主通知,有一個單位不能續租了。曾惠英牧師發出感恩,感謝主帶他們進入八福匯不是因為逼遷,而是被邀請過來的。

曾惠英牧師亦分享,原本的搬運及安排是非常複雜的,神卻使過程變得簡單和順利。其中他們有一座10呎的木製十字架裝工精密,難拆難裝,上落樓的搬運費都要三萬元。沒想到,神幫助他們解決了這個複雜的問題,十字架現在已掛在十六樓的12城門內,神沒有忘記他們夜間禱告的淚水。

八福匯各教會機構牧者同心跪下,宣告將事工奉獻給神

(記者鍾浩然、莫嵐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