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14派系簽署北京宣言 促進戰後民族團結和解

7月23日,哈馬斯、法塔赫等14個巴勒斯坦派系組織經中國斡旋,於北京簽署《關於結束分裂加強巴勒斯坦民族團結的北京宣言》(簡稱《北京宣言》),協定結束分裂,在加沙戰事結束後成立「臨時民族和解政府」管治加沙,是巴勒斯坦內部團結一大突破。

巴勒斯坦14個主要派系的高層代表自21日開始,在北京舉行了3天的內部和解對話會議,並達成《北京宣言》。主持會議的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說,《北京宣言》的最突出的亮點就是圍繞加沙戰後治理,組建臨時民族和解政府達成一致。和解雖然是巴勒斯坦各派系的內部事務,但沒有國際社會支持就不可能實現。王毅並指出,中方在巴勒斯坦問題上從沒有任何私利,為走出當前衝突困境,中方倡議「三步走」。在推動和解的道路上,中方同廣大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方向是相同的、目標是一致的。

哈馬斯政治局駐外高級成員阿布馬爾祖克說:「今天我們為民族團結簽署了一項協議……我們處於歷史轉捩點。我們的人民正奮起抗爭。(以哈戰爭)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地方和國際格局。」

另一與會組織巴勒斯坦民族倡議的秘書長巴爾古提表示,這是近年來「走得最遠」的一份協議,其四大內容是建立臨時民族團結政府、籌組統一的巴勒斯坦領導層再舉行選舉、自由選舉新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以及面對以色列持續攻擊下的團結宣言。

哈馬斯和法塔赫一直是競爭對手。自從哈馬斯在2006年巴勒斯坦議會選舉中大勝,哈馬斯逼走法塔赫直接管治加沙,法塔赫為首的巴解政府則在以色列佔領的約旦河西岸享有局部管治權。到去年10月爆發以哈戰爭,巴勒斯坦內部團結訴求日增。

禱告:願神在人的國中掌權,讓和平和團結早日臨到以巴地區,願華人興起,成為和平之子,將神的祝福帶到腳掌所踏之地。

(KRT訊)

 

 

巴勒斯坦信徒人口下跌 調查點出移民主因

在耶穌出生地伯利恆,基督徒人數現時只有約兩成,而10年前是多於八成。基督徒人數大幅下滑的趨勢同樣反映在其他傳統聖地城市。在貝特雅拉(Beit Jala)中,基督徒比例由99%跌至61%;在Beit Sahour,由81%跌至65%。

在1922年奧圖曼時代(Ottoman era)終結時,基督徒佔巴勒斯坦人口11%,約7萬人。據當地政府2017年統計,基督徒人口只有4萬7千人,約1%。

對於基督徒人口下跌的原因,據巴勒斯坦政制及調查中心(Palestinian Center for Policy and Survey Research,簡稱PRPSR)今年初的一項民意調查,經濟是最主要的因素。調查於今年1月至2月進行,訪問了995名居於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帶98個地方的基督徒。有近六成(59%)受訪者表示經濟為他們考慮移居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相對不重要,安全理由、較好的教育、政治局勢各佔7%。

受訪者中有36%稱自己為「虔誠」,46%認為自己「有些虔誠」,自稱「不虔誠」的有17%。在「虔誠」的巴勒斯坦基督徒中,考慮移民的只有四分之一(24%),而「有點虔誠」和「不虔誠」的受訪者中分別有41%和45%考慮移民。

總部設於耶路撒冷的穆沙拉哈復和事工(Musalaha Ministry of Reconciliation)執行長Salim Munayer表示:「那些懷有較強宗教身分的人抱有使命感,願意付代價而留下。」

在所有表示不考慮移民的基督徒中,五分之四的人抱有使命感:43%希望展現與巴勒斯坦人團結一致的心,39%不願丟下家人和朋友。而在考慮移民的受訪者中,36%是因為失去歸屬感。儘管70%的受訪基督徒感到「完全融入」了巴勒斯坦社會,30%卻沒有融入的感覺。

Munayer指出其中一個原因是巴勒斯坦政府的腐敗,而每5名受訪者中有4人同意政府存在貪腐問題。三分之二的基督徒幾乎不信任巴勒斯坦政府,僅有16%和22%的人表示信任法院和警察。五分之一的基督徒表示在尋求當地政府服務時受到歧視。76%的人「不滿意」巴勒斯坦教育系統對基督教的描述。

Munayer認同這些是導致基督徒移民的部分原因,但他指出經濟緊縮背後的罪魁禍首是以色列佔領和封鎖加沙,因為這些「限制並扼殺了」經濟發展的可能性。伯利恆福音派路德宗聖誕教堂的牧師Munther Isaac表示贊同。

受訪的巴勒斯坦基督徒的擔憂證明了這一點。約83%的人擔心受猶太定居者的襲擊並被趕出家園,67%擔心被以色列吞併。62%的人認為以色列的目標是將基督徒驅逐出自己的家園。從實際經驗來看,有42%的人必須定期經過以色列檢查站,而14%的人因佔領而失去土地。

Isaac表示:「我們必須強調這不是宗教衝突,而是政治衝突。局勢是複雜的,涉及很多因素,但顯然以色列的佔領是最終斷定了這裡發生的一切。」

基督徒人數持續減少,但他們的希望應從何而來?超過一半的人表示他們需要更多工作機會:有56%的人就這方面向教會求助,52%求助於巴勒斯坦政府。另外,分別只有2%和6%的人認為教會和政府需要更多確保宗教自由。Isaac認為或許是因為巴勒斯坦基督徒相信自己已經在活出信仰。「我們有一個委身的社群,明白要見證、服侍,並維護正義與和平的使命。教會的角色是帶來盼望的信息,就是我們在福音中所找到的。」

禱告:求神使在巴勒斯坦的人與猶太人經歷神的愛與公義,彼此復和與合一。

(來源:Christian Today,2020年8月4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中東和平方案 巴勒斯坦普遍不接受

美國總統特朗普1月28日公佈中東和平方案,稱該計劃於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都有利。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及福音派領袖出席公佈會。

特朗普稱,該計劃與過往失敗的嘗試截然不同。對以色列而言,耶路撒冷繼續是其不可分割的首都,安全依然是最重要的。「我們不能再回到流血、和持續不斷的恐怖日子。和平需要妥協才能達致,但我們絕不會要求以色列於安全上妥協。」

對巴勒斯坦人來說,計劃將使其領土擴大一倍,定都東耶路撒冷,並會修建隧道連接加沙和西岸。特朗普說,計劃將鼓勵美國盟國向巴勒斯坦提供500億美元的商業投資。

計劃若有效執行,在未來10年,會為巴勒斯坦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讓貧困率減少一半,國民生產總值也將增加兩至三倍。

方案還承認以色列對西岸主要屯墾區的主權。在達成完整的協定之前,以色列要停止新定居點建設4年。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佔領了西岸,約旦河谷尤其被認為是一項重要的安全資產。

在可預見的未來,以色列仍負責約旦河谷的安全。根據計劃的條款,隨著新建的巴勒斯坦國按國際管治標準建立治國能力,以方的保安責任可能會減輕。

內塔尼亞胡與其選舉對手甘茨(Benny Gantz)已正式同意這計劃。耶路撒冷和平聯盟(Alliance for the Peace of Jerusalem)的共同創辦人 Joel Rosenberg 對計劃有正面的評價。「計劃幾乎給了以色列想要的一切,但同時對巴勒斯坦人『慷慨』。」儘管一些基督教錫安主義者反對這方案,Rosenberg相信很多福音派信徒對方案會有積極的回應。

復和事工組織Musalaha負責人Salim Munayer表示:「問題很清晰,以色列人想要安全,巴勒斯坦人想要公義。 沒有巴勒斯坦領袖會接受這項協定,因為它不能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

更重要的是,這「世紀協議」缺乏贏取巴勒斯坦支持的道德框架。Munayer說,在過去幾年,美國接連採取措施,將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削減人道主義資金,不再將屯墾區視為佔領的土地。美國作為調解人的角色已難取信於人。「真正的和平必須從基層民眾復和而來,而不是從上強加下來。更甚的是,特朗普的計劃全是從外而來的。」

巴勒斯坦牧師兼拿撒勒福音學院(Nazareth Evangelical College)教務主任Yohanna Katanacho斷言特朗普的計劃「註定失敗」。他認為特朗普沒有從謙卑的角度出發。謙卑的態度不會漠視公義、聯合國決議、巴勒斯坦的參與、以及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公民的訴求。「政治上的和平是必需的,這是無容置疑的,但若非植根於公義、平等和愛這些道德基礎,是無法實現的。特朗普的方案是設法避免戰爭,卻不能促進持久的和平。」

禱告:求主掌管中東和平進程,除去人心的謀算,宣告耶穌基督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和平締造者。

(來源: CBN NewsChristianity Today,2020年1月28日,林國祥綜合編譯報導。)

 

 

印度總理歷史性訪問以色列 兩國將加強合作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歷史性訪問以色列,獲得高度的歡迎及接待。莫迪7月4日飛抵以色列,開始為期三天的慶祝耶路撒冷和新德里建交25周年之旅。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及以色列領導層在機場跑道歡迎他。

內塔尼亞胡在歡迎講話中對莫迪說:「總理,我們已經等了70年。為什麼你現在才來?我們愛印度,我們愛你的文化、你的歷史、你的民主。我們志趣相投。」在莫迪訪問以先,內塔尼亞胡非常強調他對印度的重視,他將全程陪伴這位客人。這個榮譽通常僅用於到訪的美國總統。

莫迪之後用希伯來語問候眾人,之後用英文講話。「我很榮幸成為印度第一位到以色列進行突破性訪問的總理。」他決意要建立「與以色列的堅固和持久的夥伴關係」,他表示印度十分欣賞以色列的成就。

兩國領導人承諾,以色列和印度將在水務、農業、安全、能源等許多領域合作。內塔尼亞胡還提到,兩國正在組成一個4000萬美元的創新基金,作為「進一步創新的種子」。

與一般訪問的習俗不同,莫迪在今次行程中沒有會見巴勒斯坦領導人。

在為期三天的旅程中,預計兩國至少簽訂七項合作協議。據報道,國防交易似乎是首要任務。近年來,以色列和印度在反恐和國土安全方面緊密合作。目前,印度是世界領先的國防裝備進口國,越來越多將以色列視為供應商。

(來源:和平之橋,2017年7月5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感恩印度對以色列的支持,禱告印度總理莫迪將繼續與以色列保持友好。

法國新總統馬克龍 反對巴勒斯坦單方面宣布建國

法國共和前進黨的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以64%的票數贏得了總統選舉。在大選前,他重申了以前的聲明,反對巴勒斯坦單方面宣布建國,並承諾支持兩國解決方案。

馬克龍表示:「我捍衛兩國方案的原則,這是法國的承諾。現在承認巴勒斯坦單方面宣布建立,將會破壞穩定和損害法國與以色列的關係。」

馬克龍先前提到抵制以色列是「深深地反猶太人」,指出反以色列國主義直接等同於反猶太主義。

世界猶太人議會議長Ronald S. Lauder相信,馬克龍將努力支持以色列面對國際舞台上的敵人。法國駐以色列大使Helene Le Gal表示,96.3%在特拉維夫、內塔尼亞、海法、阿什杜德、埃拉特和貝爾謝娃等地投票的法國以色列人都支持馬克龍。她認為馬克龍將對以色列非常友好。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以色列和法國都面臨激進伊斯蘭恐襲威脅,我相信長期盟友將繼續深化關係,並期待與馬克龍抓住兩國共同面臨的機遇。」

馬克龍的對手馬琳勒龐曾為法國在大屠殺期間捕捉法國猶太人的責任開脫。她又表示,她將在法國禁止屠殺動物,影響猶太人按宗教規例(Kosher)的屠宰活動。勒龐還呼籲法國猶太人放棄穿著傳統服飾,作為她禁止公開信仰表達和打擊激進伊斯蘭教的計劃的一部分,同時表示打算禁止國民擁有非歐盟國家雙重國籍,令持有以色列公民身份的法國猶太人感到困擾。

宗教領袖對特定總統候選人的公開認可在法國被認為是罕見的。然而這次選舉中,法國首席拉比Haim Korsia聯同穆斯林和基督教領袖,給選民發公開信,呼籲投票支持馬克龍。

(來源:猶大通訊社(JNS),2017年5月7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馬克龍按神的心意支持以色列及猶太人。

巴勒斯坦在梵蒂岡設大使館

巴勒斯坦主席阿巴斯沒有出席1月15日巴黎和平會議,反而前往梵蒂岡與教宗方濟各會面,並主持巴勒斯坦駐梵蒂岡大使館的開幕。

阿巴斯和教宗已是第三次私人會面。阿巴斯帶同兩份禮物:一塊來自耶路撒冷聖墓教堂的石頭和一部解釋伯利恆聖誕教堂的修復過程的紀錄片,強調以色列是基督教的發源地。在私人會面之後,阿巴斯為巴勒斯坦駐梵蒂岡大使館主持開幕。他譴責美國總統特朗普計劃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搬往耶路撒冷,並呼籲世界各國承認巴勒斯坦國。

教廷於2013年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後,兩年前跟巴勒斯坦簽署了一項關係升級和建立巴勒斯坦外國特派團的協議。新的巴勒斯坦大使館位於梵蒂岡城牆外,該建築物自去年以來一直租給巴勒斯坦。

阿巴斯在羅馬向記者表示,搬遷美國大使館將「肯定無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和平談判。他威脅說:「任何將吞併東耶路撒冷合法化的企圖將破壞政治進程,消滅『兩國解決』方案的希望和挑起極端主義。」

特朗普在競選期間發誓,如果他被選為下一任美國總統,他會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搬到耶路撒冷。當選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特朗普遵守承諾,甚至將這事列作「第一優先」。

耶路撒冷是以巴衝突的關鍵問題之一。直到1967年,猶太和撒瑪利亞,包括東耶路撒冷和老城,都在約旦控制之下。在六日戰爭中,以色列統一耶路撒冷,宣布耶路撒冷為猶太人不可分割的永恆首都。包括美國在內的聯合國各國拒絕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因此在特拉維夫設立其大使館。巴勒斯坦人認定猶太和撒瑪利亞作為他們的未來國家的土地,東耶路撒冷為其首都。如果特朗普決定將大使館搬遷到耶路撒冷,這將意味著美國接受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這是阿巴斯不惜一切代價阻擋發生的舉動。

阿巴斯還利用梵蒂岡會議的機會指責以色列作惡,包括:「把耶路撒冷變成一個猶太人獨享的城市,拆毀巴勒斯坦人的房屋,擴大非法定居點,建立非法的城牆把我們的首都從巴勒斯坦的其餘部分隔離。」

梵蒂岡在會議後發表的聲明中說,教宗和巴勒斯坦主席討論了「中東和平進程,並希望各方恢復的直接談判,結束對平民的暴力和痛苦,並找出公正和持久的解決辦法。

(來源:Bridges for Peace,2017年1月17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天主教教宗持平地看待歷史事件,從聖經認識神對以色列的應許。

前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批評「巴黎和平會議」:「錯誤的信息、時間和地點」

1月15日,72個國家於法國首都巴黎召開中東和平會議,各國派出高級外交官參加,目標是要重啟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和平進程,只是以巴雙方都沒有派代表赴會。前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普洛瑟(Ron Prosor)評論會議的成果,認為會議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舉行,也傳達了錯誤的信息。

普洛瑟表示:「幾個星期前,法國人和英國人舉手贊成安全理事會的一項反以色列決議,並且在1月15日召集世界各國到巴黎,進行另一次愚蠢的行動,旨在『促進和平』的誤導性標題下,執行該決議的內容。」

他認為這會議不會改變任何東西,就像在聯合國大會決議中確認巴勒斯坦人作為「非成員觀察國」一樣,沒有任何改變。它所做的一切都是提高期望,最終只會帶來沮喪和暴力。愛因斯坦將「瘋狂」定義為一次又一次地做同樣的事情,卻期待結果會不同。國際社會什麼時候終於意識到,一再給予巴勒斯坦人的單方面認可,是一種錯誤?

他又認為,這次會議缺乏任何真實的內容。國際會議應該作為一個平台讓雙方進行直接談判而達成協議。

預計這次會議將重申安理會的一項決議,鼓勵抵制以色列,更判定哭牆、東耶路撒冷和其他地方是「被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當然,會議不會處理和平的真正障礙,例如巴勒斯坦拒絕承認以色列是一個猶太國家,因此結果乏善足陳。不但沒有讓雙方接近,而是將他們推離談判桌,加劇僵局,鼓勵暴力。

另外,會議在一個可悲的時間舉行,就在美國新政府宣誓就職和法國即將舉行的大選之前。普洛瑟形容:「奧巴馬政府給予以色列一個冷冰無味的甜點,伴隨著法國廚房在廚師被更換前一刻,遞上即興開胃小菜。問題是,廚師喜歡干預他人的事務,完全忽視其他水深火熱的種種問題,比如敘利亞的種族滅絕,歐洲內部的恐襲和移民問題。」

地點也是錯誤,如果在開羅聚集是不錯的,在巴黎則不然。毫無疑問,以巴和平進程必須重啟,但應通過在「2 + 6區域會議」的方式,由美國和俄羅斯主持,有埃及、約旦、沙特阿拉伯、海灣國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參與。

(來源:Y Net News,2017年1月15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列國要明白神對以色列地土的計劃,而不是作出政治正確或順從穆斯林國家的決議。

捷克維持教科書立場 確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耶路撒冷市長巴爾卡特(Nir Barkat)讚揚捷克政府決定維持教科書中有關「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首都」的聲稱。

上星期,捷克的報章報道,因為巴勒斯坦大使館的投訴,捷克政府會修改學校教科書地圖,使耶路撒冷不再是以色列首都。然而從後來發表的聲明看來,捷克當局似乎改變了心意。

「我感謝捷克政府做了正確的抉擇,拒絕向巴勒斯坦的控訴與謊言妥協。我很高興我給捷克首相索博特卡的信,及其他外交努力正面地影響了這個決定。」巴爾卡特說。「猶太人及捷克人的友誼有深厚歷史根源。將來的捷克學生會繼續知道真相: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猶太人的心及靈魂。」

今天即使以色列的政府及國會都在耶路撒冷,但大部分國家都拒絕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沒有國家在當地設立大使館。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認為耶路撒冷首都具有爭議性,所以把大使館設於特拉維夫。而巴勒斯坦人希望瓜分東耶路撒冷,成為他們未來的國都。耶路撒冷在1948至1967年間被分割管治,約旦管轄東部,包括舊城區、哭牆、聖殿山及差不多所有聖經地點。1967年6日戰爭後,以色列把整個城市歸到自己的管治之下,更在1980年正式在法律上訂明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

(來源:CBN,2016年9月9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國際社會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有歷史和法律根據

彌賽亞猶太人被批評 參與反以色列活動

說阿拉伯語的以色列基督徒對於近日一小群彌賽亞猶太人與福音派巴勒斯坦人簽訂一份涉及反以色列活動的協議,表示強烈不滿。

這協議於2月初在塞浦路斯拉納卡簽訂,藉此解決長久以來雙方對於如何從神學角度詮釋以色列復國之聖經意義所存在的分歧。這協議還包括雙方承諾避免公開彼此批評。參與會議的巴勒斯坦福音派領袖過往曾默默支持反以色列的恐怖主義,並在神學立場上呼籲抵制這國家。

此協議引起其他彌賽亞猶太人和以色列基督徒的反對。其中帶領反對這協議的是以色列阿拉伯語基督教運動的領袖Gabriel Naddaf,他驚訝竟然有以色列彌賽亞領導人愚蠢得與反以色列的基督徒聯手用謊言去荼毒教會。他並且嚴厲批評當中有彌賽亞組織之代表接受邀請到反以色列的教會講道。

Gabriel Naddaf說:「耶穌贊同我們有保衛自己的權利,不只是對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亦是對那些扭曲歷史,透過陰險的協議,在神學上及行動上對以色列及猶太人引發暴力的神學恐怖分子。」他發出警告,指一些彌賽亞猶太領袖選擇了成為帶著神學面具的政治家去取悅人。

(來源:Israel Today,2016年2月18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基督徒認識神對以色列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