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對聖誕興趣大增 以色列基督徒傳揚節日真義

剛過去的聖誕節,以色列各地都有慶祝活動,民眾前所未有地對這個節日感興趣。不少以色列媒體刊登了大量文章和視頻,正面地談論耶穌及其故事。各城的基督徒趁著這個節日傳福音,宣告耶穌是救主,也是一個猶太人。以色列正進入對耶穌態度更積極正面的新時代。

聖誕節對大部分以色列人民來說是正常的工作天。不少正統派的猶太人視慶祝聖誕為偶像崇拜,但隨著以色列人的身分認同感和安全感提升,抗拒情緒開始消退。當地媒體Haaretz的評論指:「耶穌是個典型猶太人……以色列至少應把一些廣場以耶穌來命名。」

Haaretz另有文章報導伯利恆的聖誕慶祝活動,更說:「猶太人愛上了聖誕節。」伯利恆有名的民宿老闆Maoz Inon更表示:「就以色列猶太人參加聖誕節慶祝活動而言,今年絕對是破了紀錄。」伯利恆城掛起了許多聖誕裝飾,舉辦聖誕市集,平安夜更有夜間巡遊及子夜崇拜。

當地耶穌是王教會大膽地宣揚耶穌,在市中心的電視屏幕買下一個月的廣告,以阿拉伯語和英語寫上「耶穌是慶祝的原因」。教會的Saleem Shalash牧師說:「我們要告知本地人和遊客。」他們在聖誕期間積極進行外展工作,派發一千個裝有巧克力及寫上「耶穌是慶祝的原因」的磁鐵的禮物包給兒童。他們亦預備了140個食物包給社會福利署名單中有需要的家庭。Shalash牧師說:「我們希望成為猶太人的光,使他們嫉妒。」耶穌是王教會更會參與伯利恆的夜間巡遊,向途人派發巧克力。

耶路撒冷雅法門附近有教會「為耶穌舉行盛大派對」,邀請市民來教會一同慶祝。他們用巨大的聖誕樹裝飾教會,提供傳統食物、音樂表演,並舉行子夜崇拜,說明慶祝活動背後深刻含義。

(來源:Kehlia News,2018年12月19至1月5日,Vasco Lam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猶太人的心打開,認識聖誕節的意義。

活化教會空間 以新方式接觸社區

為了鼓勵教會透過開放及活化現有物業,讓社區各階層能加深與教會的連繫,「建築師規劃師團契」於7月30日舉辦「教會.共享——創新教會空間的探索」講座。本次講座由建築師王緯彬主講,主要探討香港教會空間未來的發展,以及如何活化教會平日閒置空間,建立共享平台。講座有超過一百位教牧及機構同工出席。

教會空間的使用現況

.建築師王緯彬

王緯彬提出,教會社群的空間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傳統教會社群,主要在星期日崇拜使用,可稱為「現有空間」。第二層是「共享空間」,是開放讓社區的居民能夠參與的。第三層是「虛擬空間」,使用流動應用程式建構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共享平台。王認為,若教會更多善用第二及第三層的空間,將會更有效地接觸教會四面牆以外的人。他的團隊十多年來曾為不少教會進行設計、裝修或翻新。他們發現,過往大部分教會都購置新地方,但近年較多教會選擇活化現有空間。王引導與會者反思:「我們可以想想,我們在擴堂以外可否選擇活化?除了擁有物業,我們能否共享?」

上一年政府施政報告鼓勵公司及機構更多使用共享空間,市場上亦出現了許多新型共享商務中心。王緯彬指出,共享空間的概念其實出自聖經使徒行傳2章42-47節,當中信徒「凡物公用」,而神就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得救的人」英文翻譯為「教會」(church),是初代教會的模式。王說:「當教會平日空置的時候,教會附近的咖啡室卻坐滿了人。當中有不少青少年是身兼數職的斜槓一族(Slash)。他引述《經濟日報》的調查指,超過一半15-34歲的青少年在過去一年曾做過兼職。「若我們能釋放教會的空間,他們就可以上來坐坐。若香港教會把所有空間釋放出來,足以分給每位香港居民半呎地方。」

如何建構共享空間

要建構「共享空間」,王緯彬引用坊間共享商務中心的例子,向教會作出硬件及軟件兩方面的建議。硬件方面,共享空間必須有高速無線網絡(wifi)及充電插座,讓年青人願意停留。其次,要提供飲料及零食,亦可以擺放一些報章、書籍、文具及影印機等,鼓勵學生來溫習。場地宜使用溫暖柔和的照明,播放音樂,採用時尚的傢具及設計。空間可以劃分為流動工作區、開放茶水區、咖啡機、電話會議室、儲物櫃、圖書館、遊戲室、電競區、兒童房間及音樂室等,按各教會盼望接觸的人群來選擇。他又建議教會外牆可用LED製作顯示板來吸引人。

軟件方面,王認為共享空間的重點在於建立一個社群,讓參加者的知識、才能、時間都共享。他指出坊間共享商務中心的成功原因在於設有社群管理員,聯絡各人並舉辦活動,教會亦可仿效,建立共享社群。透過會員制,讓教會能夠在安全、管理、開放及傳福音之間取得平衡。王又指出,要轉型成為共享空間,教會的異象、事工、禱告及團隊都要配合,才能夠成事。教會現有的各項活動,比如跳舞班、補習班、烹飪班、音樂訓練及電競牧養等都可以在共享空間的形式下更有效地發展。他舉出香港多間教會機構轉型成共享空間的例子,發現他們雖形式及設計各異,但都非常受社區歡迎。

講座期間,王緯彬亦邀請所有與會者參與電子投票,測試各教會對共享空間的意向。結果發現,有25%受訪者的教會已經開設共享空間或正在籌備中,有35%的受訪者表示「很希望教會能有共享空間,會與領袖分享」,另有30%表示「有機會,但阻力會很大」,數字初步反映共享空間或會成為香港教會的一個發展方向。另一方面,王亦正在研究流動應用程式,讓基督徒能在虛擬空間建立群體,甚至共享教會設施。

 

(記者林暐皓報導)

教會普查分區研究 走進社區 活出使命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出版之《2014香港教會普查》為教會發展策略提供參考,而最近教新更將結果整理及分析成分區研究報告,於月初舉行之「走進社區的堂會──教會普查分區研究(2016年版)」交流會中,向教牧及機構同工分享。教新總幹事胡志偉牧師相信,透過認識所屬區域的特點,可協助堂會制定適切的使命對策,接觸社區。

尋問社區服事界線

教新執行幹事梁國全提出,教會是使命群體,要與外面世界連結。這不單是教牧或宣教士的責任,而是所有基督徒的職責。「教會須要尋問自己在社區的服事界線在哪裡。」他建議當堂會審視與社區的關係時,可以從以下6條問題開始:一、會眾對現時外展事工有何看法;二、外展事工是否太多或重覆;三、社區有何需要;四、有沒有機構可合作;五、如何鼓勵會眾參與;六、如何使每一個人都有份。他指出,一間教會只須半年,就足以走遍所座落的整個區域。「我們要在現實中尋找理想,好像耶穌在人群中動了慈心。」唯有「落區」印證,對社區的理解才會具體和「不離地」。

教新同工劉梓濠首先講解中西區。該區堂會歷史久遠,500人以上堂會比例較多。因人口老化,中西區未來人口會減少,但教會的人口老化問題將比其所在地區更嚴重。至2024年,中西區的總撫養比率為全港第2高,在職人士壓力將更大。雖然中西區入息為全港最高,但貧富差距卻是全港第2高,草根階層容易被忽視,然而區堂會在社關、扶貧及新來港事工方面亦有相當進展。

建立長期同行關係

其後,香港西區潮語浸信會(西潮浸)堂主任蔡宗正牧師分享他們的社區服事。從過往經驗中,他們歸納出3個重點:一、要去到社區當中;二、要建立長期關係;三、目標要清晰,就是傳福音。首先,他們與堅尼地城一間有名的酒家建立長期的同行關係,甚至連一般人認為不可能信主的廚房部員工也有突破。另外,他們也有採訪安老院。「我們不是想這些老人家做會友,而是想他們信主,這是人生最後一站最重要的。」西潮浸亦到展能中心舉辦活動,後來也舉辦了「平安夜福音晚宴」,邀請他們到堂會中,結果多人決志信主。最後,由於西潮浸在港大附近,他們最近開放場地讓內地生上廣東話班,找機會與他們分享福音。蔡指出,西潮浸參與的嘉年華中,最多人排隊的攤位竟然是傳福音的攤位,所以教會要去,不要再等待。

教新同工接著解說深水埗區的社區數據。深水埗的堂會在商住兩用樓宇的比率為全港最高。過去5年崇拜人數跌幅較大,女性會眾佔會眾64%,為全港第2高。會眾的年齡分佈比社區人口年輕。住戶入息為全港最低,貧富差距較細。未來5年將會有至少3萬人入住該區新建成的公屋。該區堂會積極服事社區,但崇拜人數並無明顯改善。

教會應設立社區幹事

中華基督教會長沙灣基道堂主任鄧達强牧師表示,他們在最近十多年才想到要做社區工作。「教會不要困在四面牆內,要真正走入社區。」當時,基道堂設立了社區部,與禧福協會一同展開在順寧道街市的事工,另外一位姊妹也在所住屋邨建立了聚會點,開拓無牆教會。鄧建議:「教會應設立社區幹事職位。」基道堂社區幹事陳志慈指,教會曾與社區飯堂、安老院及託管中心合作,他們亦與區內學校開辦家長事工及學生小組,在周末為區內兒童辦英文班。陳舉出幾項有效走進社區的方法,包括在祈禱會動員,邀請會眾繪畫社區地圖,舉辦節日活動,又以祝福行動去到社區當中。她強調,祈禱求問神很重要,又要持續穩定地接觸人,並要安排跟進。

(左起:劉梓濠、梁國全、蔡宗正、鄧達强、胡志偉)
(左起:劉梓濠、梁國全、蔡宗正、鄧達强、胡志偉)

禱告等候神開門

在問答環節上,有與會者問到怎樣可以打破堂會觀。蔡牧師回應說:「不要大聲疾呼,要禱告及嘗試實行。」教會起初可能不習慣,但嘗試一兩次之後,執事和會眾漸漸習慣和改變,牧師也要多宣傳所做的社區工作。弟兄姊妹若有心志,但教牧不支持或資源不足時,要禱告等候神的帶領和開門。很多社區工作不須要太多花費或人手,弟兄姊妹可嘗試帶頭,等待教會遮蓋。另外有人問及若教會沒有地區工作的專業,憑什麼做社區工作。鄧則回應說,教會要做的是建立長期的社區關係網,向「和睦之城」的目標進發,這須要有定時定點的委身。胡志偉牧師表示,教會可以從人群、地區、興趣、工業及族裔等分類去發現社區的服事對象。面對傳福音和社區需要的拉鋸,蔡牧師認為:「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法只有神的拯救。」

教新已完成18區分區研究報告及網上電子版,協助各區教會制定合適的社區策略。

(記者林暐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