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受助的幫助者

總結坊間眾多幫助有憂鬱的人的建議,基本上一致認同陪伴和同行是最有效的。有別於尋求心理輔導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擁有基本輔導知識的人也能為身邊的人提供情緒支援。「朋輩輔導」就是應對這種需要以及彌補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差距而產生的幫助者。所謂朋輩輔導,就是從同路人的角度出發,為當事人面對情緒及困難提供支援。朋輩輔導的最大特點是助人,以及自助,透過幫助別人認識自己,建立自我形象,增強反思能力。

去年有香港大專院校與非營利機構合作推出一個有趣的兒童培訓計劃,就是訓練小四至小六的學生成為「朋輩調解員」。被訓練的學生除了幫助在學校中協調同學之間的衝突,更重要的是不少學生也出現正面的改變,例如更有同理心、遇到衝突會先冷靜尋找解決方法,更會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

其實早在19世紀開始,「朋輩支援」已在外國出現,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顯示,直到2014年,已有46個國家設立完整的朋輩支援工作訓練,其中英美等國家更設立國家認證的朋輩輔導員課程。除了正式的訓練,朋輩支援的概念在歐美等國家也較為普及。當然香港已經有不少相關的訓練,然而朋輩支援的普及率卻是遠不足夠。在華人教育文化中,當孩子行為出現偏差,父母或長輩都習慣於說教大道理,缺少接納及同理心的關懷,使孩子更習慣於隱藏自己的需要。

當現在香港的年青人面對極大的衝擊,很多人出現情緒低落的跡象,在前線奔走的社工已經不能應付龐大的需要。甚至很多出現情緒問題的年青人未必會向「職業輔導者」尋求協助,反而是同路人更清楚「自己人」的需要。倘若年青人已有朋輩支援的相關裝備,他們能發揮比社工或心理輔導員,甚至牧者更及時的效果。

主動出擊向陷入憂鬱的人伸出援手,是更能在未造成惡化之前提供有效的幫助。朋輩之間的支援,可以成為一種傳遞,當被幫助者走出黑暗,他們更容易明白受困擾的人的處境,從而成為一個支援力量的傳遞者,轉身成為幫助別人的人,而自己的生命也會得著堅固。正如箴言27章17節所說,「膏油與香料使人心喜悅;朋友誠實的勸教也是如此甘美。」

 

 

坎特伯里大主教透露有抑鬱症狀 「感到不可名狀的絕望」

英國聖公會現任坎特伯里大主教賈斯汀.威爾比(Justin Welby)最近向傳媒透露,自己近年出現抑鬱症狀。

威爾比透露他在過去的一年裡,多次感到絕望。他說:「我有那些時刻,就是當客觀上一切都很好,但卻感到不可名狀的絕望。」然而,他並未被正式診斷為患上抑鬱症。

威爾比和妻子卡羅琳在1983年的車禍中失去了七個月大的女兒,他後來形容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

2002至2007年間,威爾比在肯尼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尼日利亞工作,在這些衝突地區工作之後,接受過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輔導。

此外,威爾比的身世亦出人意表。他60年來一直以為自己的親生父親是加文.威爾比(Gavin Welby)。直到2016年,英國電訊報調查後發現,基因測試證實其生父是前首相丘吉爾的最後一位私人秘書安東尼.蒙塔古.布朗爵士。威爾比的母親在與加文.威爾比結婚前的一個月內,曾在酒醉中與該男子發生關係,而生下威爾比。

威爾比小時候,父母都是酗酒的,他記得童年一些「非常糟糕的時刻」。他說:「要和酗酒者生活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混亂、可怕和令人不安,非常嚇人。同時,我內心在交戰,因為愛他們,但又希望他們不是那樣的人。」數年後他的父母離異,母親戒除酗酒,改嫁他人。

大主教的女兒凱瑟琳(Katharine Welby-Roberts)19歲時被診斷患上抑鬱症,及慢性疲勞綜合症。她寫過關於自己與精神病、焦慮和自殺邊緣的掙扎。今年初,她說當自己有自殺的念頭時,不能再向父親求助。「在那個階段,我和父母的關係並不是很好。當女兒不和父母說話的時候,父母能做的有限。他們沒有意識到我的精神健康已經有多糟。」

威爾比大主教說:「目前抑鬱症似乎已經過去了。」他補充說,他仍然認為加文.威爾比是他的父親。

(來源:英國電訊報,2017年10月11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施恩幫助威爾比大主教和家人完全勝過抑鬱。

抑鬱殺手 -【蹤跡】專欄

近期與你分享了「禱告醫治室」裡面一些令人非常振奮的現象,我們見証著神的國大大臨到患病的人當中。除了眾多被痛症困擾的訪客經禱告後都是歡天喜地零痛楚的步出「醫治室」之外,另一個可喜的現象是,在過去的九個月,主耶穌醫治了每一位聽覺有障礙的人!試想天生沒長耳蝸,失聰了52年的人,現在遠近都清楚聽得到。不靠耳蝸而聽得見,那不是神蹟是什麼?她的醫生堅持說沒可能,她回答說,我實在是已聽得見有六個星期了。我們醫治室會把每次的醫治和測試過程都錄影下來,都是有根有據的。

我觀察到的另一個現象是長期被抑鬱症或情緒病困擾的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步出多年的陰霾,重新振作。我在這裡寫三個例子。麗宜因工作壓力患上焦慮症4年,終日惶恐不安,思想悲觀,缺乏動力,並且長期失眠。她在醫治室接受禱告服侍後的當晚決定試停安眠藥和抗焦慮藥物,結果竟是一覺到天亮,睡得香甜!自此恐懼和負面思想離她而去,不用再服藥。與她同來的丈夫亞成的經歷更奇妙。他依賴抗抑鬱藥足有17年,經常情緒低落,腰酸背痛,夜夜無眠,腦袋充斥著負面思想。三個月前我在他教會講道時釋放知識言語,說上帝要醫治抑鬱症,他連忙跑出來接受禱告。當晚私自決定停服抗抑鬱藥物,至今已三個月,不但沒再失眠,整個人開朗了,思想回復了正面,他和太太先後得到神的眷顧,有如重生,感恩之情可想而知。

國衛今年24歲,是系出名校的專業人仕。4年前患上抑鬱症,在醫生的定期監察下服用抗抑鬱藥物控制病情,但負面的思想不斷衝擊他,情緒低落到極點。腦袋滿載自殺的念頭,讓他感到絕望無助,近期病情更見嚴重,被醫生診斷為早期思覺失調,給他添了新藥,療程需時兩年。他是基督徒,但總感到自己罪孽深重,很想死去了事,但他最大的恐懼是死後被扔進地獄,所以遲遲不敢尋死。

在國衛的記憶中,父親情緒起伏不定,行事專制,脾氣非常暴躁,生氣時往往會以粗言穢語去傷害他和母親,而母親扮演的角色永遠是逆來順受,吞聲忍氣的悲劇人物,國衛從小看在眼裡,憤憤不平,對父極度的反感。為了逃避家中的吵鬧,他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從小學開始便沈溺於色情網頁,加上暴力傾向,人際關係可想而知是十分的惡劣。

我們帶領國衛寬恕父母和自己的過犯,按手他頭上請聖靈來重新組合他的記憶系統。這叫做divine editing,由聖靈親自操刀去剪輯,刪除掉不該保存的,把美好的放回記憶裡面。一星期後他和父親牽著手前來醫治室報告好消息。他說整個星期頭頂都感到熱刺剌的,一覺醒來有種奇特的感覺,像是耶穌為他做了個腦部手術!不愉快的記憶被洗掉了,對父親的憤怒換上了感激。他的心情開朗起來,自殺念頭沒再浮現,家裡的氣氛給扭轉過來。醫生作檢查後宣布他的思覺失調症狀是消失了,不用再服藥。這前後只不過是三個星期的時間!

因為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林前4:20)門徒就出去,走遍各鄉宣傳福音,到處治病。(路9:6)


文@Pastor Lindy Heung (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 禱告醫治室負責人)

ICA Office: Tel: 2527 2270  (Monday to Friday, 9am to 5:30pm)
The Healing Rooms: Tel: 2102 0964  (Saturdays 10am to 12pm)
Email Address: healing.rooms@icahk.org

從天上而來的下載: 「現在就去!」 -【蹤跡】專欄

這是好幾年前的事,但記憶猶新。當時我的公司位於中環銀行區。那天工作安排得份外緊密,完全沒有空間停下來透一口氣。衝剌了大半天,餓得兩眼翻白,放下手上的工作,到附近的食店坐下來享受遲來的午餐時,已是午後三時多了。我心想,終於可以歇息一會﹗ 正感到無比幸福之際,電話就在這時候響起來。朋友説:「Lindy,有個人很想妳見見她,你哪一天有時間?」我即時的反應是:「這陣子工作忙不過來,恐怕會是兩個星期以後的事呢。」我放下美食,伸手到手袋裡尋找我的工作記事簿。就在這一刻,有四隻字在腦際一閃而過——「現在就去」。我略為定神,回答朋友說﹕「現在就見她,請叫她來。」朋友深感驚訝﹕「當真?那我立即試著找她。」

從天上下載的四隻字帶著迫切,令我不敢怠慢。丟下只咬了兩口的美食,付過賬就急急趕回公司。十分鐘後抵達時,傲蓮已經坐著在等我。我對她一無所知,只聽說有點抑鬱狀況。坐在我面前的她約廿多歲,漂亮清純,大眼睛含著涙,神情慌張,正像聖經上講到「被魔鬼壓制的人」那樣。(使徒行傳10:38) 我說﹕「想不到你這麼快就到了! 剛巧在附近嗎?」她撲上來使勁地捉著我,彷如一個在怒海中遇溺掙扎求存的人抓著了浮泡。她說﹕「我正要去跳樓,途中接到電話,叫我立即來見你,我就來了﹗」

傲蓮患上抑鬱症一年多,失去健康、工作和生存的意義。醫生配給的藥令她終日昏昏欲睡,焦慮恐慌,絕望到極點,覺得死去比活著更容易。那天她正步往選定了的那幢高樓,準備一躍而下﹗耶穌的名字是「拯救」,衪在這生死關頭策劃了奇妙的拯救計劃。就在她路過我公司樓下那一刻,電話就響了,不遲也不早,時間剛剛好。

那一天,傲蓮當然沒去跳樓。她重投天父的懷抱,禱告醫治後康復神速,自殺念頭從此沒再騷擾她。不久之後,她投入了新的工作,幾年間晉升至領導的位置,在行業裡贏到不少超卓成就的獎項。

阿摩司曾說,主耶和華若不向祂的僕人衆先知顯明衪的計劃,就不會採取任何行動(阿3:7)。耶穌也曾提到我們會得明白祂的聲音。(約翰十章) 「禱告醫治室」(The Healing Rooms)很著重跟隨從聖靈而來的下載去執行醫治事奉,所收到的知識言語都在報告板上列明出來。記得有一次,我們收到的只有三個英文字母,大家都不明所指,最終的結局竟是三期癌病得醫治﹗請耐心等候,下次繼續向大家訴說上帝奇妙的作為。


文@Pastor Lindy Heung (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 禱告醫治室負責人)

不帶批判的聆聽 -【愛有道】專欄

一個星期有四宗學生自殺,這學年還有幾個月才完結,累積的人數已達20,全城震驚。

記憶中,學生自殺的高峰期通常都在剛剛開學或公開試放榜的日子,但現在隨時都可能發生,引起更大關注的是大學生輕生的人數增加。為何過五關斬六將,身經百戰,已進身最高學府,最炙手可熱學系的年輕人,竟然抵不住壓力,要選擇走上絕路?原因千絲萬縷,但尋死的致命傷是抑鬱。

墮入抑鬱幽谷中的人,軟弱無力,旁人不了解,初時可能會嘗試鼓勵,為他打氣,但眼見他好像不為所動,交情淺的朋友,會漸漸遠離,關係密切的也會束手無策,感到無能為力,甚至怒惱他不愛惜自己。

對抑鬱症的徵狀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接納患者不能自控的情緒低落,不是一句「加油」就可以即時提升他的心情,反倒是不離不棄的陪伴,願意隨時聆聽,不帶批判的態度可以讓患者感到溫暖,重燃生命的動力。好像基督耶穌在以馬忤斯的路上遇見兩個人,他們因耶穌被殺害和傳言衪已復活的事,帶著迷惘的心情離開耶路撒冷–那個充滿凶險的地方。他們自顧自說話,耶穌只是隨行聆聽,到合適的時間才給他們指出事情的重點,解開他們心中的疑惑。然而他們只感到需要這個人相伴,留他同住,直到主耶穌為晚餐祝謝,他們的心眼才打開,認出主和回想到他在路上同行時的教導,並即時起行回耶路撒冷去(路二十四:13-34)。

面對嚴重的情緒困擾,是一場硬仗,照顧者同樣需要支援關顧。不要因為「家醜不外傳」的觀念而放棄求助,帶孩子見輔導或自己尋求協助才是正確的處理途徑。


文@徐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