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城市 從天父的心開始

一群有基督信仰的生命教育工作者組成的生命教育基金會及「Steadfast Love.一個都不能少」團隊,十多年來見證並經歷許多青少年生命及家庭的轉化,深信每一個生命都寶貴,都不能缺少。在6月初舉辦的「天父的心與城市轉化」聚會中,生命教育基金會義務總幹事陳志耀先生(Tommy Chan)分享以愛與青少年同行的經驗,盼望透過一群願意擁抱生命的人,匯聚成一個跨學校、跨宗派、跨領域的社群,一個有機的平台。

天父的愛轉化生命

「今天不是一場聚會,而是相聚。當天父的眾子匯聚、連結和合一禱告,就把天上祝福在地上呈現」,陳志耀說。從事生命教育16年的他,曾被邀請到在許多學校分享。他鼓勵父母有「為父母」、「為師」及「為友」的心腸,在愛的氛圍陪伴青少年成長,這亦是生命教育基金會的中心思想。然而,近年許多學生自殺,震撼了他們的團隊。2016年3月,他們決定不再讓學生因為社會和文化而輕生。「每一個生命都是如此重要!」他當時發現,自己16年的生命教育工作,與許多生命同行;但現在願意多走一步,關顧生命的同時,也回應社會系統及文化,盼望屬天的教育可以在地上呈現,讓生命經歷到被愛、被重視。

生命教育基金會義務總幹事陳志耀先生(Tommy Chan)
生命教育基金會義務總幹事陳志耀先生(Tommy Chan) (Photo Credit:Steadfast Love)

「天父不是要我們為祂做什麼,而是要我們恢復兒子的身份。」陳志耀指出,人被恢復不是靠我們的力量,而是在一個彼此有家人心腸、有真實關係的群體當中,在地上相聚、互動,彼此經歷天父的愛當中,人的生命自會恢復。

「身份不是源於做過什麼,而是因為真實的父親。我們藉著聖靈住在祂裡面,心就可以感到穩妥。」

天父很渴望每個兒子回家,而不是要我們作甚麼取悅祂。陳深信,經歷天父的愛,就知道地上的轉化必然會發生,因為神愛每一個人。因著真實家庭的愛,可以成為社會的鹽和光,呈現影響力,而所有城市轉化都是來自個人的轉化。

陳志耀談到,小學大部分時間自己都在街邊幫忙父親,讀書成績不好。小二時遇到一位老師,主動替他補習其中一科,卻令他所有的成績都提升。「這令我明白,即使我不好的時候,都能夠被愛,經歷無私的愛。」他指出,生命不是行為、表現、能力導向的。社會告訴我們,先生存、再生活,最後才到生命。他反指:「任何環境都能展現生命的豐富和完全!不在乎我的表現和能力!」不是超越生存已經算好,而是要恢復天父創造我們的模樣。

「我的存在本身已值得被愛,而且重要,我的潛在可以被激發。」

這正是Steadfast Love的重要元素,是天父堅持不放棄的愛的呈現,讓每一個人經歷真實的愛。

Steadfast Love的啟示

神早前向他們團隊啟示,Steadfast Love中每一個英文字母都有意思,能夠解釋他們的目的。首先,Steadfast的意思順序分別是Seed(種子)、True Relationship(真實關係)、Existence(存在感)、Authentic(真實呈現)、Desire, Dream & Destiny (渴慕、夢想 & 命定)、Fullness(完全)、Authority(恢復權柄)、Sacrifice & Sharing(分享和犧牲)和Transformation(轉化)。陳志耀指出,孩子需要環境氣氛孕育,讓神所設計的身分被呼喚出來。只有天父知道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每個生命都是美麗的,不受環境限制。過去16年,他看到很多生命的改變,「沒有人能再說服我,說一個人不能改變。因我真實經歷到天父有改變萬物的能力!」陳續說,從前他認為人要經歷一些成功,才會發現生命的目的,可是後來他悔改,因為聖經沒有談成功,而是完全、完整,是生命能滿足神的心意。當人在罪中經歷天父不變的愛,雖然我們流露不完全的生命,仍能經歷完全的天父。這份真實關係不帶有目的,使人不再需要隱藏自己,可以對自己坦白。「經歷屬天親密的愛,就不用再努力扮演那個不是你的你。」真實呈現,會恢復屬天的渴慕、被創造的命定,不是回應環境或需要,而是作兒子回應天父。當有為父為母的人看見,基於愛的認識,靈裡感受到那個人的本質。那份與天父的共鳴,會把人帶進完全。

陳又深信,

當兒子身分被恢復,「我們就有權柄對社會作真實的影響,不只是教會關起門自己慶祝。」

人願意由心分享和犧牲,因為耶穌的影響力源於犧牲。心的轉化就是所有恢復的開始。人若因為一件事正確而做,只是出於懼怕,但當尋回屬天的共鳴,就會看見每一個人都值得被愛。

心連心看見神國

而Love則解作Life(生命)、Openness(敞開)、Vulnerability(敢於脆弱)及Encounter(相遇)。陳志耀說,當人把心敞開,才會有真實的相遇,在脆弱的時刻仍然經歷天父和身旁同伴之間的愛,彼此就有心與心的連結,明白神的心意,得到深淵的共鳴。因為關係、親密、權柄、服務及分享等等,一起同行,見證人心的轉化恢復。他相信,個人、家庭、群體、社區、城市和國家,都可以看見神的國降臨。

與會者將印有Steadfast Love標誌的貼紙,貼到一張香港地圖上
與會者將印有Steadfast Love標誌的貼紙,貼到一張香港地圖上 (Photo Credit:Steadfast Love)

Steadfast Love團隊相信,除了個人生命的救贖,天父還有國度性的救贖計劃,包括屬天的教育制度。面對已經深深植根的文化價值體系,天父卻是關心每一個人。陳志耀由23歲開始第一次跟老師分享,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成長。今天與相同心腸的「家人」相聚,Steadfast Love團隊不是推廣工作或事務,只是分享一份簡單的心意。「我們需要你,我們幾十人沒有放棄!」他盼望地方教會的啟動和參與,合一禱告和聯網招聚。「這不單是一個運動,讓大家匯聚成生命河,流向周圍,所有都是一份愛。」最後,大會邀請與會者將印有Steadfast Love標誌的貼紙,貼到一張香港地圖上,象徵愛的江河湧流到各地,讓生命經歷流動的愛。

(記者林暐皓報道)

以新形態,迎向新形勢 -【國度角度】專欄

我們會否把神的家變成了世上最大的孤兒院?正是近日縈繞在我心頭的問題。

天父在地上所要尋得的是:神的居所、神的家、神安息之處、神的教會,但我們所獻給天父的,會否卻是一個龐然怪物、一個宗教、一個宏偉的建築物、組織架構,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孤兒院?「師傅有一萬,為父的卻不多。」(林前4:15)這正是今天教會的真實寫照,但無父豈能成家?我們不乏教師、牧師、師父,但無論教會、城市及國家,獨缺站在破口中保家衛國的真父親。

「看哪!神的帳幕(tabernacle)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Dwell with them)。」(啟21:3)神的帳幕,就是神的殿,神的居所,神安息之處(徒7:45-49,賽66:1),也就是今天神所要的家——教會(弗2:18-22),那是天父、主基督、主的靈所充滿的所在(弗1:23)。

神是「靈」,我們必須認識,「靈」是無限的,超越時間與空間,不能被限制的。凡是有形有體的,都終必會帶來限制,所以凡是「人手所造的」都必然是受限制的,唯有是「非人手所造的」,乃是「在聖靈裡被建造的」才能不受限制,且具有無限的拓展空間。既然神是靈,而基督也是靈,靈必然是無限的,基督是教會的頭,那基督的身體就必然是屬靈的,是無形無體的,因為有形有體的就必帶來限制,必定無法承載那那無形無體的、無限的聖靈。人手所造的聖殿、教堂蓋得何等宏偉金碧輝煌,都無法滿足神永恆的盼望。

啟21:3所啟示的景像,正是天父終極的計劃實現的確據。神應許那塊「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必打碎地上一切「人手所建立的國」(但2:44:45)。神親自在地上建立一個「非人手所造」,完完全全以天父的心為中心的天國,屆時全地必成為神的帳幕、神的居所、神安息之處。神的一切屬天的豐盛都要全充滿全地,充滿人間,打破了「天界、世界、靈界」一切的界限,天與地全然混而為一,進入「靈界」浩瀚無邊的無限之中。每想及此,總叫我悠然神往!

早在二千年前,教會的頭,就是新婦所等候的新郎,我們的主基督,已經切切提醒教會,祂必將人手所造的、有形有體的、人心所引以為榮的殿宇、組織、架構拆毁,三日以後藉著祂復活的大能,以自己為房角石並磐石,「重建」那不經人手所建,無形、無體、無限的聖殿,也就是祂自己的身體,永生神的教會。主基督並且清楚宣告:唯有基督藉聖靈所建立,非人手所建造的教會,才能真正勝過並且摧毁陰間靈界的權柄,將靈魂從仇敵手中奪回過來,在地上建立無形無限神的家,屬靈的天國!

將近末世,敵基督、撒旦的差役,必洶湧而出,無所不用其極,內外夾攻,要吞噬摧毀永生神的教會(太24:3-13)。凡是有形有體的建築、組織、架構,都必會成為仇敵攻擊的目標。ISIS現在使用的方法,正是最佳的啟示。她將自己化整為零,從有形化作無形,混入人群當中,去攻擊那有形有體的目標,進入教堂,殺害基督徒,燒毀教堂,造成極大破壞及殺傷力。由於她是無形無體、無組織、無架構,成為各國反恐部門部非常棘手的問題與困擾!

主早已預言,末世教會將會面對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極其嚴峻的環境與挑戰。華人教會必須更新變陣,以面對新的形勢,脫離宗教形式化有形有體的系統,進入神的家、神的國無形無體的系統。從有形進入無形,從有限進入無限!

末後,再一次神要震動天地,一切受造之物都會被震動挪去,使那不能被震動的國常存,因為我們的神乃是烈火。(來12:26-29)


文@何寶生

記念日 -【愛有道】專欄

生日、結婚周年、拍拖記念日、求婚記念日、洗禮記念日、母親節、父親節、敬師日、婦女節、兒童節……一年當中,不同名義的紀念日不勝枚舉,有公認的,亦有自己人生歷程中,視為重要的日子。

無論是簡單的慶祝,或特別用心安排活動,在節慶或紀念日與親人一起,分享甜蜜歡樂時光,都別具意義,能夠加深彼此的關係。可是物質過剩,但心靈貧乏的都市人,在節慶的日子,重視的往往是吃喝禮物的安排,食肆推出千篇一律的套餐,商品包裝成隆情厚意的禮物。就連教會也例必安排父親、母親主日,每年要搞盡腦汁搜羅便宜實用的心意小禮物送給父母們。積累下來,我們發現抽屜好些沒有用過的節慶或紀念日的小禮物,棄之可惜,轉送也不行,唯有繼續存放著。

常說反璞歸真,過簡單的生活,意思不是把所有慶典都省去,反倒是應該更珍惜每個特別的日子,那是一個提醒,是一份與別不同的感受,尤其是與親人共同建立的回憶。不一定要交換禮物,不一定要到高級餐廳去用膳,這才算是記念,一句真心的感謝,一起靜靜的待在家中或趁好天氣到郊外走走,回溯美好的回憶。

對父母,他們的生日,每年的母親節、父親節是表達謝意的日子,但更要重視的是孝道不是一天的功課,而是每天的尊重,年邁的父母需要子女照顧關心而不是一年幾趟的請他吃大餐。教會也可以想想不要跟著潮流走,在父親節或母親節才辦懇親主日,跟家人傳福音,邀請他們返教會,平常的日子也可以呢!

讓我們仍舊為紀念日好好慶祝,只是不要忘記,這些重要的日子是上主的恩賜。


文@徐惠儀

同行者 -【愛有道】專欄

有云「久病牀前無孝子」,責備孩子無情,置老邁多病的父母於不顧。也是一種嘆息,長期的病患,不只是病者本身受苦,身邊的照顧者,同樣承受壓力,以致想逃避。

社會的醫療及福利制度仍有待改善,病者的親人或親密的朋友,自然要分擔更多照顧的責任。顧及病者需要的同時,同行者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才不會因負荷過重而「燒盡」(burn out)。

雖然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同行者對病患親友的身心需要多了解一些,例如一個因腳痛不能自由活動的老人家,物理治療師鼓勵他要多點行路,否則腳的活動能力會每況愈下,家人不要怕他埋怨走路會痛而不讓他行走;一個抑鬱的人不願出外,不是讓他整日留在家中,反倒要鼓勵他嘗試出外。病人除了要定時服藥之外,最需要的是心靈的支援,這不只靠愛心可以做到,還要加上一點溝通輔導的技巧。

此外,同行者只是凡人,不能完全滿足病者的需要,雖然以同理心去跟病者相處,卻仍要有一道界線,一方面是保護自己,免得陷入病者的情緒之中而不自知,另一方面要協助病者學會自我照顧,逆境自強,走出心靈的幽谷。

與長期病患同行,照顧者更需要支援。若年老的父母與你同住,邀請其他的兄弟姊妹在假期來幫忙,讓你有喘息的機會。獨生孩子要照顧老人家,可以尋求社區的福利資源,不要以為這就是不孝。有些重情義的人,連自己的家庭也放下去照顧陪伴患病好友,的確令人動容,短期還可以支撐,長遠則要為病者尋找支持系統,例如其他朋友輪流幫忙。

先照顧好自己,才能與病者同行走更遠的路。


文@徐惠儀

愧疚 -【愛有道】專欄

中年友人圍坐一起,除談論孩子以外,就是年老雙親或老爺奶奶的健康及相處問題。

身壯力健的老人家,對下一代不無挑剔,友人甲性格溫婉,對奶奶千依百順,十多年下來仍未能討得奶奶的歡心,這幾年奶奶健康走下坡,情緒更差,倒更依賴媳婦,友人形容自己變了家傭,給呼來喚去,雖然是一個重擔,心卻是愈來愈輕省,感到自己已盡所能,無愧於心。丈夫也感激妻子盡心盡力服侍母親,反倒自己作為兒子有點愧疚,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她。

友人乙婚後與母親同住,家務有傭人負責,但自己的孩子仍由母親照顧,母親日漸年老,身體欠佳,病痛纏身,常埋怨自己年老無用,友人心感不安,母親一生為家人付出,不只照顧她的家和孩子,對其他不同住的子女也經常探訪,就是移居外地的孩子,心裡時常牽掛,孩子回港探親,總是大包小包的給他們買好吃的。後來媽媽離世,兄弟姊妹都十分傷心,感到未盡孝道;友人倒感到釋懷,因為自己跟母親相處的日子多,亦盡力照顧了她最後一程,看著她受著病魔折騰,更是心痛,情願她息了世上的勞苦,返回天家。

愧疚是一種失落的情緒,事情發生了,無法改變挽回;關係結束了,沒法重頭再來一次;錯失已沒有改正的機會。能做到無愧一生的人不多,最纏繞心靈的愧疚感莫過於與親人的關係,尤其是父母離世後,總有「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傷痛。頗佩服兩位友人,能夠陪伴父母走過最艱難的末後日子,回望更是無憾,只有感恩。

趁著還有機會,趕緊給家裏的老人家多點關心,不要讓自己跌入愧疚的陷阱。


文@徐惠儀

「信二代」去或留 父母角色最關鍵

根據調查,香港教會年青人流失問題嚴重,當中不少是第二代信徒。是什麼令自小認識信仰的他們離開教會?教會又應如何回應這個難題?就此,教會更新運動早前舉辦「教會信二代的去或留」交流會,請來學者分享加拿大華人教會的狀況,以此作為參考,並討論香港的現象與出路。

教會宜給予群體與空間

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助理教授王健安早前曾訪問一批年齡界乎18至34歲的加拿大本地出生的華人基督徒,了解他們在教會中的信仰經驗,及其選擇去或留的原因。他以四大變數去分析影響信二代返教會與否的因素,包括導師及領袖;歸屬感及群體;爭議性議題,例如對科學、同性戀的看法;生活的轉移。

「所有留在教會並為信仰大發熱心的信二代,在生命中都曾經歷導師指引。」王指,如果導師能夠什麼都不做,只是聆聽年青人的需要,對他們來說已是很大的接納、同情及改變。至於領袖,受訪者反映華人教會的領導很容易令年青人反感,因他們總是將下一代看成是附從者。更有領袖為了維護自己利益,不願培養年青領袖,甚至有「假冒為善」的問題。事實上,加拿大有不少華人教會都沒有主任牧師,皆因兩代之間溝通有極大困難。能令年青人留在教會的領袖,都是有犧牲精神,有同理心及願意聆聽的。「他們渴求的,並不止是從領袖而來的鼓勵,而是對方再行先一步,以身作則一同行動。」

此外,能否讓下一代找到能同心同行的群體,亦非常關鍵的。上一代心目中的群體是華人,而下一代的群體卻是社區的鄰舍。「他們認同多元,但是以福音為中心。」同時,兩代之間的屬靈觀完全不同。對於一些議題,例如對同性戀的看法,因為教會未有好好把握作屬靈教導的角色,導致兩代之間存在分歧。「教會的教導沙啞,退讓給公眾的論壇,而且對這些事情都表現虛假、敵對。」而對科學的反思,也是影響年青人會否繼續留在教會的因素。王認為,每個人都總會有曾經對神懷疑的時候,問題在於教會是否有空間讓年青人討論,接納他們所面對的衝擊。

生活轉移方面,年青人會因升學、就職而在信仰生活上作出改變。有人因為忙於工作賺錢而不再上教會,也有人因搬離父母而改變返教會的習慣,亦有人因戀情破裂而影響教會生活。

 

建立兼容世代差異堂會文化

王就訪問所得作出八項建議,包括﹕

  1. 強調以福音為中心的講道及教導,解決信仰、職業或召命、身份、社群、文化和價值觀
  2. 實施激進但以聖經為基礎,接受冒險並鼓勵終身奉獻的門徒塑造的原則和做法
  3. 建立非正式的導師理念,而且是倡導反向指導及相向交持的
  4. 實施高中生過渡進入大學的準備計劃
  5. 營造安全和尊重的環境,讓疑問及問題可以不被別人論斷而表達
  6. 重新想像屬靈的儀式,如敬拜模式,既合乎聖經原則,又能迎合新一代文化
  7. 再思及重置領導實踐,以致可以使權力距離收窄、分佈決策權、鼓勵領導學徒的設立
  8. 活出一套注重以下特徵的社群規格,就是忠誠、講真話、說真理、好客接納及感恩。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指出,本港教會的年青人有四分一是信二代。他提出堂會牧養信二代的策略,首先必須建立兼容世代差異的堂會文化。他引述《論盡基督徒》一書指,年青一代覺得教會過度保護、信仰經驗膚淺、對科學欠缺理性、對同性戀過度論斷、信仰過度排斥,並對疑惑者極不友善。教會應反省自身是否有以上文化,並提供適切時代與文化的聖經教導,打造空間讓信二代有一手信仰經歷。

 

教會不能代替父親教養子女

胡強調,教會必須裝備信二代父母教育下一代,因家庭內部的信仰承傳是信二代去留的關鍵。父母要重新被肯定靈性教導的職責,而教會的角色是提供平台與資源,裝備父母,並非代替父母教導兒童。教會要促進家庭成員建立信仰與價值,幫助父母建立家庭祭壇及聚會。他又認為,教會不應盲目追求只適用於大型堂會的「分齡牧養」,鼓勵中小型堂會要走「跨代牧養」的模式。

恩光書院校長、前突破總幹事梁永泰回應時指,信二代的問題不止是教會問題,同時亦是家庭、社會的問題。「今天的孩子不是聽你說,而是要看見你做,如果不能『落地』,他們便會反對你。」他認為永恆是神的價值介入於現在,信仰必須與生活、學科結合,進入不同領域之中,包括職場、公共空間,如此才能令年青人星期一至五在教會以外都看見信仰的真實。

(記者袁依寧報道)

背自己的擔子 -【愛有道】專欄

孩子遇到困難時,向父母求助,父母伸出援手,這是人之常情吧!

全城傳得火熱的新聞,行政長官為已進入機場禁區的女兒,涉嫌運用特權把孩子留在外面的行李送入禁區。事情鬧大了,不只是父母幫孩子解決一個問題那麼簡單,當事人受壓不在話下,還牽連了整個政府的公信力。

父母替孩子強出頭的事件,時有所聞,例如:孩子犯校規被老師記過,父母為孩子討回公道,要求撤銷記錄;孩子求職,父母陪同面試,用盡人事關係為孩子開路獲得聘用;孩子遲遲沒有戀愛對象,父母不停安排「相睇」,給孩子做媒人。

也想起聖經中雅各的故事。母親利百加為小兒子雅各奪取長子的祝福,不惜損害丈夫以撒與孩子的關係,破壞雅各與以掃的兄弟之情,還狂言:「我兒,你招的咒詛歸到我身上,你只管聽我的話……」(創二十七)結果,家庭被分散了,雅各帶著欺騙得來的長子名分與祝福遠走天涯,逃避兄長的追殺,離開父母的庇蔭,嘗盡被騙的滋味,亦學會了自己解決困難和依靠上帝。

父母都願意陪孩子多走一程,替他們化解危機,分擔重擔。然而,願意放手,承受著膽顫心驚的壓力,靜靜等候孩子一步一步,慢慢地背著自己的擔子,掙扎著朝目標進發,最終為孩子的成功而歡呼的父母,他們和孩子都是更有福的一群。

從小就教導孩子背自己的擔子吧!我們可以減輕他書包的重量,但背書包是學生的標記;讀書做功課也是孩子的責任,父母總不能代替他學習;面對工作、戀愛、婚姻、養兒育女等人生大事,父母只要給孩子從旁打氣,勉勵他做最好的抉擇


文@徐惠儀

帶著盼望的堅忍 -【愛有道】專欄

初生嬰兒的母親為了母乳餵哺,又要兼顧一個幼兒,每天只有三四小時的睡眠,承受著巨大的體力與精神的壓力,幾近崩潰。有什麼力量支撐著她繼續堅持這份母職呢?

想到自己的媽媽育養兄弟姊妹四人,一個人頂著家務,照顧孩子,還要跟丈夫一起經營小店。她是怎樣走過來的呢?印象中,媽媽是個硬性子的人,雖然經常嘮叨,甚至責罵孩子不聽話,但絕少發怨言,抱怨生下孩子。現在看著兒孫滿堂,她更是笑逐顏開,數算著昔日孩子兒時的光景,沒有嘆息,只有歡樂。她說一切彷如昨日一般,沒想到一晃眼,孩子都長大了。

面對眼前的難處,好像挪不開的巨石,阻擋了視線,看不到遠處的出路,本能的反應是埋怨,更甚的是放棄。育養孩子的階段漫長,無助無力是父母常有的感覺,支撐著他們肩負重任,勉力前進的除了對孩子的愛與責任之外,還有是存著盼望,讓他們的心靈視野跨越眼前的障礙,看到不可知的未來――孩子長大了,他們可以享受辛勞的成果,再苦的日子都變作甘甜。

盼望源於信念,父母要相信孩子是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他們將會傳承家庭的系統,社會的建設,父母是橋樑,讓孩子在其上安穩走過,邁向明天。父母要相信今天弱小頑皮的小孩,長大了就不一樣,他們會如蝴蝶蛻變,變得年輕力壯,處事有度。相對於天生天養的觀念,更相信孩子是上主的恩賜,衪更會賜我們教養的智慧。

感激有父母前人留下佳美的腳蹤,讓我們接繼育養下一代的棒時,從自身的成長中,看見孩子將來的影兒,帶著盼望的堅忍,等候孩子從襁褓走向自立。
文@徐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