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青年心臟病發 母親禱告期間經歷復活

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名年青人Sammy Berko心臟病發,經多名專業醫生搶救後證實死亡,他的母親禱告後,Sammy經歷復活神蹟。

Sammy於2023年1月7日發病。當時他在參與攀石訓練,在到達最高點時,他行動變得艱難緩慢。當他被放下來後,即使醫生為他進行急救,避免嚴重腦損傷,但病況漸趨嚴重。

Sammy的母親Jennifer告訴KRIV-TV,醫生看著她和丈夫說,「抱歉,他已經去世了」之後,他們二人都留在房間內送別愛子。那時她對兒子說話,還有向神禱告。

「我告訴兒子我有多麼愛他,以及說對不起,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救他。當我在禱告時,我的丈夫說:『我的天啊,他在動!』」據KRIV-TV表示,Jennifer與丈夫大聲喊叫醫生進來,Sammy復活的神蹟就在他們眼前發生。

另一個神蹟是,長時間缺氧的Sammy,復甦後證實只有少量的腦損傷和短期記憶損失。

禱告:求神祝福全球母親帶著神的愛與能力興起,為下一代子女守望,讓神的能力與保護遍滿全地。

(來源:Charisma Magazine,2023年5月9日,Joshua Chung編譯報道)

 

 

耶穌受難劇沉浸式重現 無距離體會復活恩典

讓人們深刻感受耶穌受難的衝擊,更真切地思想和體會耶穌復活的救贖與意涵,基督教芥菜種會聖經文化園於4月2-4日舉辦「到萬里過復活節吧」系列活動,透過飲食、音樂、戲劇、靈修默想等,不僅將聖經內容藝術化,並加入沉浸式劇場,演出全台首創的戶外《耶穌受難劇》。民眾能身歷其境,一起呼喊、落淚,並跟耶穌一起踏上苦路。

《耶穌受難劇》在國外各地時有演出,其中在德國南部小鎮「上阿瑪高」演出已有超過300年歷史,每10年演出一次,吸引來自世界各地50多萬人觀看。此劇如今在基督教芥菜種會的籌劃下,全台首次在聖經場景中上演受難劇,將帶給觀眾不同以往的震撼感受。

《耶穌受難劇》沉浸式重現 民眾可貼身感受復活聖恩(芥菜種會提供)

基督教芥菜種會執行長吳小萍表示,《耶穌受難劇》是世界著名文化觀光節目,2018年曾在美國看過聖誕劇《The Journey》,被其戲劇張力所震憾,因此去年8月啟用的聖經文化園區,在規劃之初便預留設備,希望能運用區內特有的空間設計,讓聖經戲劇在台灣呈現。此次藉著復活節的到來,便籌劃了這場戲劇,期待用藝術使人認識信仰,用體驗讓人們更深思想並記念耶穌的受難和復活救贖的意涵。

《耶穌受難劇》取自於聖經福音書中所記載耶穌被賣、受審、釘死在十字架上,及復活的故事。由張思聰牧師擔綱導演與編劇,15名素人演員參與演出。飾演耶穌的謝明根,禱告3天後領受神所賜的平安而決定演出,他背負30公斤的十字架時幾乎喘不過氣,也因掛在十字架上肌肉被拉扯而疼痛不堪,使他更深刻體會救恩的代價。飾演猶大的林世勳是第三代基督徒,此次演出反派角色,詮釋猶大最後的糾結與懊悔,張力十足,讓人深思。馬德林是聖經文化園區的導覽義工,他以「大壞人」來形容扮演的審判官彼拉多,需要揣摩如何把耶穌送上十字架的內心掙扎,參與演出讓他覺得導覽工作更具意義。

「到萬里過復活節吧」系列活動,包括逾越節晚餐、耶穌受難劇、音樂靈修沙龍,以及朝陽禮拜復活劇等活動。猶太人守逾越節晚餐,將由美國在台宣教士哈傑夫(Jeffrey J. Harrison)牧師帶領;音樂靈修沙龍由景美長老教會19位詩班成員帶領,使人們在音樂中與神對話,領受祝福;朝陽禮拜將演出耶穌復活的重頭戲,使觀眾在聖經場景中與耶穌一起經歷復活。

(KRT訊)

流堂回魂夜培靈會 復活生命彰顯神榮耀

8月17日,由陳韋安主講的Flow Church(流堂)首個公開聚會——回魂夜培靈會於佐敦突破中心地庫禮堂舉行。陳當晚以約翰福音11章拉撒路的復活為信息主題,勉勵現場會眾,真正活著的生命在於彰顯神的榮耀。

陳分享,「拉撒路復活」是一段很有趣的經文。你會發現耶穌好像玩遊戲過關一樣。耶穌從遠處的約旦河來到伯大尼,然後到達故事的核心——拉撒路的墳墓。所以,今日的講道有三幕:第一幕是馬大,第二幕是馬利亞,第三幕是撒拉路。

第一幕馬大,主題是神學討論。耶穌與馬大的對話,其實是神學對話。雖然他們兩個在交談,但彼此沒有真正溝通。馬大在耶穌面前說了4句在神學和信仰上都無可指責的說話,卻是沒有回應耶穌的意思。其實耶穌來到馬大面前,只是說一句簡單清楚的話:「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可以說,這句話是我們常常在安息禮拜誤用的。耶穌這句說話的意思,不是說拉撒路死了,將來會復活,而是說,現在他不會死。正正是與安息禮拜意思相反的經文。

第二幕馬利亞,主題是哭。而耶穌哭了,是這段經文的焦點。為何耶穌會哭?我們不能忘記耶穌來的目的——就是要叫拉撒路復活。耶穌知道拉撒路是不會死的,所以沒有理由會為拉撒路而哭。約翰福音11章33節:「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在希臘原文中,耶穌不是傷心這麼簡單,而是「心裡憤慨,又甚難受」。那是因為馬利亞和一群猶太人的哭,是接受了拉撒路的死。其實,耶穌看見這個情景覺得非常激動,耶穌不是為了死了的人哭,而是為了活著的你們而哭。今日想和大家說,死亡並不可怕。死人復活對神來說,是很簡單的事。神從來不擔心這種的死亡,最令神擔心的死亡,是活著的死:明明活著,卻將生命看作沉重的重擔,失去生命力。真正可怕的死亡,是將生命看作負資產一直沉重地背負下去。而你的復活生命是否埋葬在教會裡面呢?

第三幕拉撒路,主題是彰顯神的榮耀。在拉撒路復活前,耶穌對人說的一句話是:「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榮耀是神的光輝,光是世界上最直接的東西,世上沒有東西比光更加直接,當人遇上神,必然看見神的榮耀。當神的光照到人時,一切都得以改變。約翰福音有7個神蹟,每一個神蹟都是回到一個主題——神的榮耀,是每個神蹟出現的原因,也是每個難題改變的答案。我們生命的故事回到最簡單的主題——神的榮耀。如果你仍然相信,這是天父的世界,那麼請你相信任何故事,最終仍然是神的故事。事實上,出路未必是直接解決問題,很多生命的傷口並不需要完全醫治,不過,不要緊,神的榮耀叫我們仍然走下去,這就是神蹟的意思。

 

(記者莫嵐報導)

(三)土地與復活的應許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約瑟像老父一樣,很緊張自己的墓地,知道自己將去世,就要子孫起誓,要將他的骸骨「從這裡搬上去」(創五十25)。創世記最後一節經文結束約瑟的生平,說他的遺體收殮在棺材裡,「停在埃及」(26節)。在出埃及記,摩西遵受約瑟的吩咐,離開埃及時,將他的骸骨也一同帶走(出十三19)。後來在迦南地,以色列人將骸骨埋在示劍(書二十四32),這是雅各用一百塊銀子向示劍的父親哈抺的子孫所買的地,作為約瑟子孫的產業,又是真金白銀的交易。

為什麼約瑟的兒子將骸骨留在埃及,而沒有按照父親的遺願「從這裡搬上去」?因為神的時間未到。

「神必定看顧你們」在創世記五十章24-25節出現「兩」次:

約瑟對他弟兄們說:「我要死了,但神必定看顧你們,領你們從這地上去,到他起誓所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約瑟叫以色列的子孫起誓說:「神必定看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裡搬上去。」

可以推想約瑟已經預知了自己骸骨「從這裡搬上去」的時候,就是將來神領他們離開埃及地,去應許之地的時候,那是神看顧他們的時候,「看顧」在聖經眾多英文譯本都是「visit」,是指神的探訪。我大膽地演繹約瑟的意思:「我要死了,有一段長時間,神好像不在你們之中,但有一日神會來探訪你們,帶領你們離開這裡,去到祂應許給我們先祖的地方……神必定會來探訪你們,到時候你們要到我的墓地,掘出我的骸骨,一同帶到那裡。不要忘記我。」

摩西相信神的應許,帶同約瑟的骸骨上路,在曠野走過四十年,不知道他在夜深人靜時,心裡正在處理被以色列人頂撞而累積的負面情緒之時,有沒有將約瑟的骸骨拿出來看看,提醒自己要抓住神的應許。以色列人又帶了什麼到曠野?阿摩司先知翻查舊帳,指他們在那曠野時期抬著摩洛的帳幕、偶像的龕、神星(見摩五:26),就算在亡國、回歸、重建聖殿後,司提反還要重提舊事,可想而知這是何等大的罪!旅程上帶著一個死了四百年的人的骸骨,聽起來有點恐怖,但總比帶偶像好千倍萬倍。骸骨本身沒什麼意義,但若作為「神的應許」的記號,則有重大意義。

約瑟的前半生悲慘,一生中最顯赫的日子是在埃及,但堅持遺體要下葬在迦南地,原因寫在希伯來書十一章22節:「約瑟因著信,臨終的時候,提到以色列族將來要出埃及,並為自己的骸骨留下遺命。」他的遺言反映他確實相信神的應許。但人都死了,除了埋葬地點有象徵意義外,骸骨葬在哪裡有什麼重要呢?除非他相信將來有一天,他會「醒過來」,與子孫們一同承受土地。

猶太教典籍《米大示》聲稱,祖先選擇遺體下葬在希伯崙的「先祖之墓」,因為這是伊甸園的入口。(今天在先祖之墓內的亞伯拉罕墓室附近,有一塊石頭相傳是亞當離開伊甸園時留下的足印。)神秘主義猶太教也認為這是通向天堂的入口。雖然從舊約聖經不能明確看出古時以色列人有復活的概念,但今天猶太教認為,人離世後,其實只是睡了,有一天他們會醒過來。在新約聖經裡,使徒保羅也以「睡了的人」描寫在主裡死去的信徒。

有關神將迦南地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已故聖經學者葉光明認為我們需要注意得地為業的次序:「你和你的後裔」,這表示亞伯拉罕首先得地,然後他的後裔才得地。【葉光明,《死人復活的真義》,44頁,翁李鈞譯,台北:以琳(1989)】但亞伯拉罕死了,如何能得地?除非他會復活。他死前所擁有的就只有麥比拉的洞穴,只能埋葬家人,就這麼小,很可憐嗎?不是,他不自憐,雅各和約瑟死時還未擁有土地,但不自憐,卻是透過立下遺言顯示他們等候神應許的信心。有一天,地要交出死人,麥比拉的洞穴也要交出死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眾聖徒,從死裡復活。今天,我們為以色列禱告,不希望土地被分割,這是好的,但即使在神的主權下這時候到了,也不要太失望,因為縱使今天以色列有耶路撒冷和其他土地,卻不是表示神的應許已經實現,因為死人還沒有復活,葉光明認為,亞伯拉罕復活是神給他的應許的大前提,所以得地的應許只會在他復活後才有完全實現的可能。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美南浸信會宣教士回報: 村長復活引發歸主潮

一班在東南亞的未得之民,因目睹村長死而復活而紛紛信主。

起初,一班美南浸信會宣教士帶了一名當地人信主,然後這名信徒便帶同其他信徒開始到偏遠的村莊傳福音。這些村民便把偶像,及與偶像有關的項鍊和護身符燒毀。但焚燒儀式結束後不久,村長過身。於是,一班基督徒便前往那位已過身的村長的地方為他禱告。禱告後,那位村長開始咳嗽,其他人得悉便湧入來,那村長便開始呼吸。於是,這班信徒就開始分享福音,接著村民紛紛信主,更把偶像焚燒。

美南浸信會國際差傳部主席普拉特(David Platt)說:「讓我們共同努力,將看到成千上萬的南浸禮會信徒把好信息帶到地極。」他在9月的一個美南浸信會領袖會議上分享這個死而復活的故事。

(來源:CBN,2016年9月25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差派更多宣教士帶領未得之民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