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蒙揀選(二)替代神學的謬誤 -【選民系列】專欄

替代神學的前提

神跟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在本質上反駁了替代神學,替代神學聲稱教會已取代以色列成為神的選民。Ed Smelser解釋替代神學是什麼:「這種思想學說的前提是,由於猶太人民拒絕耶穌為他們尋求的彌賽亞和救主,所以神拒絕了他們。教會已成為猶太人及其土地的延續,將猶太人排除在外。猶太人不再是選民,在關係到神的旨意上,他們作為一個國家或族群,都沒有專有權。除了悔改、重生和融入教會之外,猶太人民沒有前途,沒有希望,在神的計劃中也沒有呼召。」

簡單來說,替代神學是說以色列或猶太人放棄了作為神選民的地位,而教會卻是被揀選來替代了。克拉倫斯·瓦格納(Clarence Wagner Jr.)說道:「舊約中賦予以色列的應許、聖約和祝福已從他們身上奪走,交給了教會。」

替代神學的弱點

屬靈化以色列:那些接納替代神學的人開始在聖經中看到「以色列」一詞指的是「教會」,被稱為「新以色列」,因此,「以色列」成為「教會」的代名詞。替代神學家將專門提到以色列的字用在教會身上。雅各布·弗朗查克(Jacob Fronczak)仔細閱讀了聖經,發現「以色列」一字從未被用來形容教會,並得出結論:教會不是以色列。葉光明(Derek Prince)在新約聖經中發現了79個「以色列」或「以色列人」的實例,他說:「在仔細檢查了所有實例之後,我得出的結論是,使徒們從未將以色列用作教會的代名詞。」

對經文錯誤解釋:聖經中有幾段經文,是替代神學支持者經常用來證明其主張的依據。「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加3:29)替代神學教導說,基督裡的信徒成為亞伯拉罕的屬靈兒子,以及聖約的繼承人。它將這一包容性的聲明解釋為將猶太人排除在外。在這節經文裡,保羅並沒有提及將以色列排除在外。這節經文僅意味著教會加入了以色列並成為其一部分。根據弗龍恰克(Fronczak)的說法,「外邦人選擇將自己置於猶太人之王的權柄之下,是加入了以色列的共同體。從這個意義上說,教會可以看作是『以色列的多國延伸』。」

馬太福音21章33-46節通常被用來證明神已經拒絕了猶太人。替代神學將耶穌的陳述解釋為猶太人已被替代,「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太21:43)。雖然耶穌比喻中的葡萄園是以色列家(賽5:7),但耶穌不是對葡萄園說的,而是對園戶說的,即耶穌所指那些希律黨的祭司,他們都是管理聖殿的領袖。巴里·丹尼森(Barry Denison)解釋說:「耶穌宣布拒絕,不是拒絕以色列,而是拒絕園戶,這些人對以色列葡萄園擁有權柄。」他澄清說:「該比喻不是針對猶太人或整個以色列,而是針對那一代腐敗的領導人。」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為復還美國的天國夢而呼求 -【國度角度】專欄

美國夢的根源乃源自天國夢,真的嗎?不錯,這是千真萬確的!四百年前,美國立國先賢所立下的「五月花號公約」(Mayflower Compact),乃以「奉神的名,阿門!」作開始。公約宣言的精神乃為了神的榮耀,彼此同心合意要將基督教信仰及精神,天國的價值觀與法則植根於美洲新大陸之上。

四百年後的今天,美國正面對一個歷史性的抉擇:要離開基督信仰的根基,獨自去追尋另一個美國夢,為要使美國再次偉大,延續其世界霸主的地位;還是要兌現立國先賢在神面前所立的承諾,讓美國夢植根於天國夢,願天國的權柄和榮耀都行在美國,並以此為美國的命定,成為普世的祝福,為列國所羨慕及效法的榜樣?今年11月的美國大選結果攸關重要,肯定對神在末世的全球佈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神不單使美國國力日增,更使之成為宣教大國,也成為華人莫大的祝福。十九世紀初,整個英語系國家經歷了宗教的大復興(第二次大覺醒),也促進了普世宣教運動的蓬勃發展。英美的差會差派大批宣教士往世界各地去宣教,可以說,十九世紀是偉大的宣教世紀。

自1807年,第一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進入中國,到了1900年,中國已經有2500位傳教士,其中1400位來自英國,1000位來自美國,100位來自歐洲其他地方。當時英國藉著鴉片貿易,在中國掠得豐厚的利潤,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卻發出嚴厲譴責。藉著美國傳教士的努力,在1844年中美簽訂的《望廈條約》中禁止美國商人從事鴉片貿易,及後更成立中國禁煙會,出書陳述鴉片的禍害,獲得美國總統羅斯福及美國國會和萬國禁煙會的支持。最後他們徵集了一份超過1000名在華傳教士簽名的請願書,上書光緒皇帝。皇帝下詔,禁止一切鴉片的貿易和吸食。

今天列國家人立約同行、華夏五胞胎的合一,以及回家運動等,其實都源於加拿大兩位國家屬靈父老──戴冕恩與趙仲權牧師,義無反顧,不惜一切代價順服並委身於加拿大的命定: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啟22:2)。而這條醫治的大河不單流向中國、醫治中國和得著中國,更打破華人一盆散沙的咒詛,贏來中港台澳並海外華人的五胞胎成為一家的合一恩膏,也帶來中日韓的醫治與和好,成為亞洲、歐洲、中東三國一律的祝福!

在此, 我懇請華人家人在美國如此關鍵的時刻,堅拒作旁觀者,乃作家人忠實的守望者,舉起聖潔的手同心宣告:神能帶來加拿大的突破與恩膏,活出命定,必定也能助美國贖回身份,願天祐美國,再次偉大,活出其命定,彰顯神國的榮耀。

文@何寶生

 

 

(21)專注的爭戰 – 【狂野的夢】專欄

在通往狂野夢想的快車道上,我們總會在某些地點遭遇挫折。當你感覺自己快要失去控制時,你有兩個選擇:專注於問題,或專注於找尋解決方案;繼續朝著崩潰的方向前進,或者重新定睛於耶穌身上來擺脫困境。當你朝著狂野夢想奔跑的時候,你要打羸專注的信心一戰,仇敵將與你的心思意念開戰以贏得你的專注力。贏得專注力之戰將加速你實現夢想的旅程。這裡有6種方法可以幫助你在大量的干擾中保持專注。

  1. 消除所有可能的干擾

有些干擾尤其明顯。你的智能手機每隔幾分鐘就會發出聲音,經常查看電子郵件、社交媒體,狂吠的狗、哭泣的孩子,還有同事的來訪等都會分散你的注意力。請把你的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關閉電子郵件,下班後才使用社交媒體。在你的門上放一個「不要打擾」的牌子。

  1. 避免多重任務

我是多重任務的能手。當一個緩慢的網頁正在載入時,我會檢查電子郵件。當我正在等待電話客戶服務時,我會泡咖啡。我想保持強勁的動力,但是同一時間過多的任務會導致分心,降低效率。Alexander Graham Bell曾說:「把你所有的想法都集中在手頭的工作上。太陽的光芒不會燃燒,直到聚焦起來。」

  1. 別再追逐亮閃閃的東西

當你大膽追夢時,你會被誘惑轉向追逐那些誘人的、閃亮的東西。它可能看起來像是一條康莊大道、一段你需要建立的關係,或者其他一些能幫助你的活動。但如果這不是你的異象或計劃的一部分,或者你沒有神的指引,你應該停下來,重新關注大局。

  1. 修剪不結果子的活動

生意和豐收是有區別的。你可以整天忙於那些不會讓你達到目標的活動。如果你注意到你整天都在努力工作,卻沒有朝著能讓你實現夢想的目標前進,那就請審視一下你的勞動成果吧!將你可以委託的東西委託給別人,修剪需要修剪的東西,這樣你就能享受更多的成果。

  1. 不要使事情複雜化

你可能聽過這句話——「請保持簡單,傻瓜。」仇敵努力使事情複雜化。當事情變得複雜時,將你的任務或情況分解成簡單的步驟,能令你找到解決方案。蘋果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說:「簡單可能比複雜更難:你必須先努力讓你的思維變得清晰,才能讓它變得簡單。」

  1. 練習專注

集中注意力是一種長期專注所需要的短期技能。因此你要練習集中注意力的技巧,首先決定你想集中精力的事情,然後擊退每一個企圖將注意力分散到別的事情上的想法或誘惑。當你試圖集中注意力,你的腦海中會突然想到一些隨機的任務,把這些想法寫下來,讓它們從你的腦海中消失,然後繼續專注於手頭的任務。

追夢操練:追蹤你的任務

找出竊取時間的賊、分散注意力的東西,以及那些主導你時間的低價值活動。你可以寫下做的每一件小事,花了多少時間。這張列表將清楚說明你是如何運用時間,就像查看你的銀行帳簿或信用卡帳單,它們能顯示你的錢花在哪裡。你可能要多做幾次這個練習才能獲得充分的效果,你也可以使用一些應用程式來協助你有效地追蹤你的時間。

黎巴嫩牧師受聖靈催迫 吩咐同工離開避過大爆炸

黎巴嫩貝魯特(Beirut)生命中心教會(Life Center Church)的牧師Said Deeb回憶8月4日發生的大爆炸時說, 當天他忽然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夾雜着焦慮、憤怒和憂傷,令他非常不安。他與同工一起禱告,但仍沒有得到突破。不好的事將要發生的預感揮之不去。

「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我很無禮地跟所有人說:『回去,回家去,中心提早關門。』他們問我:『為什麼?我們老遠來到,還有會議和工作要完成。』我說,我不知道,只叫他們回家,星期日再來。」

教堂的門被震破,玻璃散落地上,天花受損。

感覺可怕的事情即將發生,Deeb吩咐34位同工全部回家去,並取消那天所有兒童聖經班。「彷彿聖靈在說:離開!離開!我讓所有同工關掉電腦,強迫他們離開。他們說正在為難民和窮人做飯,我跟他們說:『今天一切的活動取消,把食物放進冰箱。』他們大概認為我瘋了,當時我們都不知道這是聖靈的催迫。」

兒童主日學課室的窗戶也遭震破。

貝魯特生活中心教堂面積4千平方米,位於爆炸震央一英里外,教堂的門和窗戶都被炸破。當時倘若有人在裡面,肯定會喪命。爆炸在當地造成逾200人喪生,數千人受傷,數以萬計的人失去家園。然而Deeb表示,他看到教會現在比過往更團結。「這裡的需要是巨大的,人們從黎巴嫩各地前來幫忙清理災區,並派發食物和飲料給有需要的人。世界各地的教會不斷致電給我,問他們可以怎麼幫忙。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國際的教會團結起來幫助黎巴嫩和貝魯特。」

禱告:求主看顧當地災後援助和重建的需要,使用教會釋放祂的愛和醫治。

(來源:CBN News,2020年8月14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拉丁美洲福音派領袖發信勉勵年輕領袖

拉丁美洲福音派領袖在6至7月透過網上會議討論如何鼓勵當地年輕領袖,同時尊榮上一代。會議過後,他們聯名撰信予加拿大、南阿根廷、智利和巴西的拉丁美裔年輕領袖。

信中寫道:「我們寫此信不為提倡任何神學、教會管理、宣教、宗派或先知性之見,我們希望表達的是,你們所面對的,我們身同感受,同時希望從我們所經歷過的稍抒己見,讓現今世代及未來的領袖能從中受益。」

「我們現正處於全球歷史上的里程碑,這一切都在提醒我們,教會不只是一座殿,一座建築物。我們必須反思並尋找新的方式來傳達神的話語。」

領袖們在信中也指出尊榮前人,以及接納不同的重要性:「尊榮以往教會的領袖及那些差他們出去的教會,他們爲了教會和神國事工而冒著健康和生命的危險。每個國家和宗派都有代表著他們的信心偉人,我們需要向年輕一代述說昔日這些神國將領以生命所傳遞的見證,讓每一位信徒都能從中獲益。除此以外,我們也懇求你們以愛、尊重和信任來接納來自不同背景和地方的弟兄姐妹。」

在信中,領袖們承認他們那一代作為牧師和領袖的限制和虧欠,並請求下一代原諒他們做錯了和沒有做的事。在所引述的不同錯誤中,他們提到自己有些時候也受到政治取態所左右,「但到了今天,我們發現教會應處於世俗的政治之上,持守聖經的價值。」

領袖們還提到拉丁美洲的教會是從宣教和廣發聖經而生的:「請不要忘記你們所繼承的是從福音和宣教所建立的。面對意識形態的侵蝕、反對意見日益加增、不平等與貪腐不斷擴大,還有世俗群體為自己所立的偶像,聖經正是我們必須依靠的根基。」

他們勉勵年輕一代:「這不是猶豫不決的時候,更不是容讓恐懼壓倒你們的時候,不要容讓文化使你們偏離福音……要從過往的世代中學習,避免他們曾犯的錯誤;站穩在真理的磐石上,愛慕神,傳揚並活出福音的大能。」

禱告:願尊榮前人的年輕一代興起,繼承上一代的屬靈產業,成為眾世代的關鍵連結。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0年8月12日,Eason Pun編譯報導。)

 

 

白羅斯基督徒籲為國家禱告 盼暴力止息公義彰顯

在深陷大選風波的白羅斯,當地3名基督教派領袖在8月13日發表聯合聲明,呼籲同胞為國家禱告。

白羅斯浸信聯會領袖Leonid Mikhovich、福音派聯合教會領袖Sergey Tsvor以及靈恩派完備救恩會領袖Leonid Voronenko呼籲全國基督徒每天早晚9時同心為國家禱告,包括為當權者禱告,為殘酷行為、暴力和流血事件的終止禱告,也為受害者和他們的家屬禱告。聲明提及:「世上的希望不一定能成真(路24:21),但我們的盼望在於主耶穌基督,凡信祂的必不致羞愧(彼前2:6)。即使如今不得見穹蒼的亮光,但風一吹過,天色便會晴朗(伯37:21)。」

執政26年的白羅斯獨裁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在8月9日大選中以欠缺認受的「壓倒性優勢」勝出連任,觸發民眾上街抗議選舉舞弊和爭取民主,警方出動催淚彈、橡膠子彈、水砲、閃光彈等驅散民眾,造成最少兩人死亡,數百人受傷,數以千計國民被捕,甚至傳出無差別拘捕、被捕者遭虐打的消息。

白羅斯人口950萬,大部分名義上是東正教徒,基督徒只佔約6%。基督徒群體向來鮮有聯合行動,也盡量遠離政治,但自從大選風波以來,基督徒以及其他宗教領袖也無法保持緘默,甚至挺身譴責警暴。曾經祝賀盧卡申科的部分俄羅斯東正教領袖撤回賀電,白羅斯天主教區大主教Monsignor Tadeusz Kondrusiewicz在選舉後兩度發出呼籲,先是要求終止暴力重歸協商,之後直接譴責政權不人道對待示威者。

浸信聯會領袖Leonid Mikhovich在大選前曾撰文,重申基督徒應避免參與政治,基督徒的政治運動不容帶著仇恨和報復,並須尊重掌權者和為他們禱告。在大選後他再次撰文,譴責暴力並表達出對神終必施行公義的盼望。他引用舊約先知哈巴谷的遭遇並表示:「哈巴谷以疑惑和質疑開始,以敬拜作結。環境沒有改變,但哈巴谷對事態發展的態度改變了,他的心改變了。哈巴谷書膾炙人口的結尾顯示他準備好接受任何後果,隨事隨在都準備好信任神。我們是否準備好相信神、敬拜祂,以祂的救恩為樂,即便馬鈴薯不發旺,互聯網被禁鎖,大選結果被捏造?請繼續為我們所愛的白羅斯禱告。」

一名在外國居住的姊妹Natasha(化名)則向歐洲基督教新聞網Evangelical Focus表示,她認識的白羅斯福音派信徒大多反對政府,她的幾位朋友也參與示威。她呼籲所有基督徒不只禱告,也要積極發聲,並呼籲外國基督徒在社交網站上聲援,為白羅斯人的自由和權利發聲,同聲譴責暴力,為治理傷者的醫護人員禱告,為在國營電視台和政府機構中的人能夠挺身而出辭職禱告,並為那些對無辜的人施行毆打的虐待者能夠被繩之於法禱告。

禱告:求主醫治憐憫,興起信徒同心站在破口守望,讓神於國中掌權。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Evangelical Focus,2020年8月19和13日,文奴綜合編譯報導)

 

考古發掘3200年前士師時期迦南要塞

以色列考古學家掘出具3200年歷史的迦南要塞,遺址歷史可追溯至士師記時期,現開放供公眾參觀。

出土的要塞座落於以色列基布茲社區(Kibbutz)加隆(Galon)附近,面積約324平方米,四角均建有守望台,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2世紀,並於「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士18:1)的士師時期使用。

要塞面積約18米X 18米,四角均建有守望台。

以色列文物局考古學家Saar Ganor和Itamar Weissbein在新聞發佈中表示:「該要塞能讓我們一窺士師記所描繪的地緣政治真相,那時迦南人、以色列人及非利士人互相爭戰。要塞建於戰略性的位置,從那裡可以看到沿著古伯林河(Guvrin)的主要道路──連接沿海平原和猶太平原的道路。」神命令以色列要佔領全地,但據士師記1章28-29節說,以色列人「叫迦南人做苦工,沒有把他們全然趕走。」

要塞的入口處保留了由一塊約3噸重的巨型岩石開拓的門檻,裡面有一個鋪滿石板及有多條石柱豎立的庭院。在庭院兩旁的房間裡發現了幾百個陶器,有些還很完整,其中包括可能曾用於宗教儀式的碗和杯子,還有一些仿照埃及風格製造的碗。」

遺址發現具3200年歷史的陶器

要塞現正開放予遊客參觀,猶太國家基金會(Jewish National Fund)南部社區和森林部門主任Talila Lifshitz表示,該要塞「讓人能一瞥以色列歷史上一個相對鮮為人知的時期之故事,成為旅客遊覽和體驗的新景點。」

禱告:求神使用考古學家的發掘,賜下恩寵,祝福研究參與者能經歷及見證神。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20年8月25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土耳其再有古教堂被改為清真寺

土耳其繼早前開放了標誌性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供穆斯林禮拜後,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ip Erdogan)再於8月21日將另一座歷史悠久的拜占庭教堂改為清真寺。

位於喬拉(Chora)的聖救主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aviour)於公元4世紀在古君士坦丁堡附近建造,是修道院的一部分。教堂的現形可追溯至11世紀,現今它仍收藏着一些現存最古老的拜占庭基督教壁畫和馬賽克。教堂在1453年曾被改建為一座清真寺,直至1945年,土耳其政府把它列為公共建築物,以博物館形式運作至今。

埃爾多安於8月21日簽署法令,宣布將這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重新改建為清真寺,並開放予穆斯林禱告。此舉在國際間引發批評,擔心埃爾多安試圖以伊斯蘭教政策來抹殺基督教歷史。

據Orthodoxia新聞報導,在基齊庫斯(Cyzicus)的帕納吉亞法內梅尼修道院(Monastery of Panagia Faneromeni)的普世聯合主教Bartholomew說:「對於聖索菲亞大教堂和喬拉教堂被改造成清真寺,我們感到十分痛心。這兩座在君士坦丁堡的獨特古蹟本是基督教教堂,表達我們信仰的普世精神,以及對永生的愛與盼望。正如希臘作家和畫家Fotis 所說,那些獨特的馬賽克和雕像是『對靈魂的滋養,給眼睛的非凡景觀。』它們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我們向慈愛、公義和平安的神祈禱,希望祂能光照決策者的心思意念。」

目前還不知道穆斯林的禮拜實際會於何時在喬拉開始,以及那些珍貴的基督教藝術品將被如何處置。幾週前,埃爾多安在現已改建的聖索非亞大教堂中帶領穆斯林祈禱。據路透社報導,教堂內的基督教藝術品已被布簾覆蓋。

禱告:願神的靈澆灌土耳其,使執政掌權者對神產生敬畏,眾信徒成為盛載神同在屬靈的殿。

(來源:CBN News,2020年8月24日,Ida Kwok 編譯報導。)

 

漫威超級英雄《黑豹》癌逝 星途奮鬥堅守信仰

在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中扮演鐵查拉(T’ Challa)而聞名的演員查特域.保斯曼(Chadwick Boseman),歷經四年抗癌戰鬥,於8月28日因大腸癌病逝家中,享年43歲。

保斯曼曾飾演許多非裔名人角色,包括《傳奇42號》(42)的大聯盟傳奇球星積奇.羅賓森(Jackie Robinson);《激樂人心》(Get on Up)的靈魂樂教父占士.布朗(James Brown),他堅定的信仰也得到肯定。

身為受洗基督徒的保斯曼曾提到他如何為《黑豹》的角色禱告。該片的成功使他躍升為國際巨星,在全球締造13.4億美元的票房收入。2018年《黑豹》上映前,保斯曼青年時期的牧師Samuel Neely接受Fox News專訪提到,保斯曼曾是教會詩班和青年團契的成員,信仰穩固。30日,漫威的YouTube頻道上傳了緬懷「黑豹」保斯曼的影片,令人不捨。網友也引用《黑豹》裡的台詞:「在我的文化,死亡不是結束……」來緬懷保斯曼。

保斯曼是專業戲劇導演、演員與編劇。他於2016年已確診大腸癌第三期,但鮮為人知。抗癌期間他仍堅持拍片,最終惡化至四期。在2020年4月現身的時候,整個人就已經暴瘦一圈,6月的時候曾被緊急送醫,最後不敵病魔,於2020年8月28日在家中逝世。

保斯曼出生於美國南卡羅萊那州安德森。母親是一名護士,父親則是室內裝潢業務員。他2000年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霍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美術(Fine Arts)學士畢業,主修導演。保斯曼在大學的一位導師Phylicia Rashad,曾幫忙他籌款到倫敦的戲劇學院 British American Drama Academy研修牛津仲夏暑期課程。當時其中一位贊助人為知名演員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

保斯曼2018年返回母校勉勵畢業生的演說廣獲好評。他在論及戲劇生涯挑戰前,向畢業生強調:「首先,我們要向創造主致敬,祂帶領我持守正直,而非尋求名利捷徑。」他引用聖經哥林多前3章6節,論及栽種、收成與成就神的旨意。

「聖經寫著,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你悉心栽種,卻未如預期生長,那是難以吞嚥的苦澀。有時,必須經歷失敗的苦楚和刺痛,才能挑旺神給你的火熱與命定。耶利米書提到,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畢業生們,聽好了。你已在此刻登頂,計劃下一步工作、事業或求學深造時,要釐清明確目標,而非單單看待工作本身。目標是跨越知識學門的,目標是你的基本能力。無論選擇哪個方向,請牢記沿途的奮鬥都會因著目標而形塑你。即便看不到盼望、缺乏天賦與經驗,仍不懼犧牲,跨入未知領域。當我勇於挑戰傳統,就能開闢不同的道路。」

在2019年,保斯曼在AFI人生成就獎的演說中感激地提到了丹佐.華盛頓。保斯曼說:「很高興認識你,現正在向你學習,一起從事演藝工作。」然後,他引用以弗所書3章20節的經文祝福同是基督徒的丹佐.華盛頓:「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黑豹》裡飾演瓦干達(Wakandan)公主舒莉(Shuri)的基督徒女演員莉蒂西亞.萊特(Letitia Wright),在得知保斯曼安息主懷後,於推特寫道:「這很傷人!真的很痛!」粉絲留言回應時,也貼出多張萊特與保斯曼的合照,表達感同身受的心情。

禱告:求主讓保斯曼於他人生命所栽種的生長,興起更多轉化娛樂文化山頭的祭司。

(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

 

 

困境中的復興宣告 生命載道的守望者

92屆港九培靈研經大會於81-10日舉行,因應疫情,今年所有聚會均以網上直播形式舉行。信義宗神學院副院長戴浩輝牧師在研經會上,以「生命載道的守望者——以西結書的現代意義」為題作講論。他指出,神揀選以西結,在一個危急存亡的時代裡守望神的子民。選讀以西結書,探索先知的話語,能夠幫助我們明白,神就是在香港這樣的大時代裡,仍然呼召你和我,授予我們能力,使我們回應祂的召命。 

戴浩輝牧師講解以西結書

被擄子民的困境

戴指出,以西結當時正處於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的時代,國亡家破,人是生存下來,還在異邦建立了自己的社群。但他們與神的關係好像有很大的距離。37章11節談到,被擄的以色列神子民認為自己跟神已經分開了,就好像一個已死的人,骨頭枯乾。

今天我們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疫情把整個世界的經濟體系破壞了,又凸顯了國際政治的衝突。香港就在世界政治角力的中心點,我們每一個人都逃避不了這個事實,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香港正正就是一個被擄的地方。我們面對像被擄的神子民困境,我們的出路會在哪裡?以西結的復興異象就是要我們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在絕境當中,就是在完全不能挽回的死亡裡,人再沒有一點力量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神就賜予我們祂的恩典和救恩。祂問先知:「這些骸骨能復活嗎?」換言之,祂挑戰先知,讓先知要看出神的恩典。

警醒守望

戴分享,在被擄的困境中,神要興起警醒守望的人。以西結書33章2節清楚指出,神用比喻向本國的百姓說出先知的守望職份,為的是要表明神慈愛的心意,使以色列民清楚神要他們受警戒,要他們回轉歸向神。11節講到的「轉回」,在舊約出現超過1千次,可以說是舊約先知最重要的詞彙,也指出了先知最重要的工作,正如今天所有傳道者最重要的工作是使人悔改得救。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位願意使萬人得救的慈愛的神,先知就是宣揚要人回轉的那位,警醒守望的工作就是守望人,使人回轉。

復興異象

以西結書常常使用「異象」來表達信息,37章1-14節是以西結書最為人熟識的一段經文。1-10節是先知所描述的異象,第11節引述被擄的子民對自己境遇的看法,是整個異象的起始點。神對先知說:「人子啊,這些骸骨就是以色列全家。他們說:『看哪,我們的骨頭枯乾了,我們的指望失去了,我們滅絕淨盡了!』」第11節的上半節與1-10節是用「骨頭」這個詞來連結,神向以西結說明,這些骸骨就是以色列的全家。第11節的下半節則與12-14節用「滅絕」這個詞連結。12-14節是神應許祂的子民復興,並與先知所見的以色列全家的大軍相連的。

戴強調,因耶穌基督的緣故,我們都是神新約的子民,但是神子民以色列將要復興的異象,其實永遠不會過時:它於主前538年得到了應驗,同樣可以應驗在1948年,甚至也可以應驗在2020年。神的道和話語是活潑的,它向我們今天這群神新約的子民仍然應許:神也要復興祂的眾兒女。

復興是神的作為

以色列是神的子民,教會是屬於神的新約子民,在這時刻我們可能仍看自己為枯骨、無望,因為我們沒有看到任何使我們會有希望的事物。戴指出,相信神在異象當中的工作就是成就的要訣。因為我們的信心對象是神,祂要祂的子民復興,祂的子民就能復興,而我們所能作的就是相信,因為復興是神的作為。今天以西結要我們不再看自己,因為以色列在歷史上的歸回是靠神,我們教會得復興同樣也只有靠神,因為一切滿足復興的條件都是在神裡。

神會鞏固那個復興的標記。這個復興的異象使被擄的子民重燃希望,使被擄的生活有新的方向和目標,令從巴比倫歸回耶路撒冷的猶大人能夠強化他們的信仰,沒有被巴比倫的信仰擄去和同化,歸回的群體甚至把律法和先知的話語編輯起來,成為後來舊約聖經的主要部分。復興的標記正是在這段經文14節所強調的:「你們便知道我是耶和華。」

終末爭戰得勝

以西結書38-39章出現了7個關於瑪各地的歌革的預言。這裡所說的歌革軍隊其實是世界聯盟,是神最後召喚來的敵人,神藉著毀滅歌革和他的軍隊,為的是要彰顯祂的榮耀,表達祂是這世界的主宰。神召喚世上的權勢,成就祂所定的旨意,拯救祂的子民,而這戰爭就是神永恆救贖的最後一幕。38章16節指出這些行動的目標:藉著他在列國眼前顯為聖,列國認識耶和華是聖潔的神!25節總結了神要恩待祂的子民的宣告:「我要使雅各被擄的人歸回,要憐憫以色列全家,又為我的聖名發熱心。」

歌革的預言讓被擄準備回歸的以色列人來思考:在終末萬世戰爭中,以色列依靠誰?今天,當我們面對世界的變幻,香港的經濟力量好比古時的推羅小島國。然而經濟就是我們所依靠的嗎?當主耶穌宣告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的時候,主耶穌已把終末帶到世界。祂從死裡復活、升天、帶給我們永恆的生命、權柄,並已宣告了神在末日的得勝,為的是要我們傳揚並實現天國的福音。

神從以西結已經啟示我們萬世戰爭是神之戰,不是我們去打仗;祂將會在末後之年,把代表空中掌權的魔鬼完全打敗,帶給屬祂的子民永恆的平安。因此,屬神子民不要氣餒,藉信心相信神必然勝利,因為祂不能夠不榮耀祂的聖名,祂要拯救屬祂的子民,祂就是子民的堅固城牆。

(記者莫嵐綜合報導)

 

 

【國度觀點】為神閃爍的星星

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不少影響,其中對今年參加中學文憑試的學子來說,更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今年中學文憑試於7月22日放榜,其中有4名特殊教育學習需要的考生考獲佳績,更有兩考生考獲6科5**。香港學生面對的激烈競爭,學業繁重,考試壓力巨大,對於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來說,更是不簡單的挑戰。

近年因著社會對學習障礙有更多關注,過去被認為是讀不到書,懶惰或貪玩的學生,不少被發現原來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父母憂心重重,擔心他們日後成為被這個殘酷社會淘汰的一群人。世界知名的自閉症患者、動物科學博士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曾說過,因為她對動物的熱愛,讓她可以理解動物的思考方式;而她非凡的圖像思考,可以在腦中完成一套畜牧場的設備,就像電腦程式做3D設計一樣。她在2010年的知名演說提到:「世界需要不同的思考」,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感動無數人心。

今日網絡科技和社交媒體的高度發展,使人瞬間就能收到最新和海量的資訊,表面上看,每個人似乎有更大自由度選擇自己想接受的東西,然而實質是,網絡背後的大數據系統使大多數人接觸到的信息都受到控制,人的想法和思考走向單一,甚至會被操控,以致人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想像力不斷被削弱。很多我們自以為好的事物,其實是世界給我們的影響。

今日我們有多尊重孩子的獨特個性、喜好或想法?我們的教育在幫助孩子朝著他們的夢想發展嗎?當我們從眼前利益出發為孩子打算時,總想為孩子選擇今天最吃香的行業或者最穩定的工作。然而今日很多看似有前景的工作,根據一些科學預測,在未來AI興起的時代,將有極多會被淘汰。若孩子不能按照神原本設計的道路去走,就會落入「平庸」的河流被淹沒,失去發光的機會。

神創造每個人都有藍圖,每個人都能以獨特的方式去彰顯身上所擁有的父神形象。父母應該重新尊榮神才是孩子的創造主,唯有神知道什麼對孩子是最好的,容讓神的手去磨造,孩子才能走進命定,活出身份,享受快樂。正如自閉症的孩子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一人一世界,獨自閃爍,但神能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祂國度裡的星星,為祂的榮耀閃爍。

 

 

牧師雙職事奉 職場是最大的禾場

「職場是城市跟國家的心臟,唯有翻轉職場,才能帶出轉化及改變!」台灣基督教聯盟協會(台基盟)與基督教牧者訓練協會(牧訓)於8月13日舉辦「人人皆祭司,行行出牧師」線上特會。協會理事長、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楊寧亞牧師,邀請兼具執業醫師與牧師雙職身分的馬來西亞天際線教會創會牧師凌昌文專講。

主持人楊寧亞牧師和擔任即時口譯的愛網全人關懷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陳守愚(直播截圖)

13位雙職牧師

凌在2001年創辦馬來西亞天際線教會,從草創時的50人,到現在聚會人數已逾千人。最特別的是,包括凌在內,該教會共有13位雙職牧師,年紀最輕的30歲,最年長的為71歲。他們的職場專業分別有律師、醫師、企業家及CEO和IT從業人員,教會的聚會點位於東馬亞庇的五星級飯店內,酒店的經營者現在也成為教會的會友。

凌在線上分享:「職場,是世界上最大的禾場」,但非常可惜的是,據他所知有87%已受洗的在職基督徒,在週間的星期一至五,將神完全拋在腦後。一方面,他們把教會的會堂當成「聖潔」的所在,而工作職場是「屬世界」的場域;另一方面,教會長期以來並沒有採取系統性的裝備,教導信徒如何在職場行出「忠心、良善且有見識」的表現;甚至連怎麼在職場為有需要的人禱告都很生疏。凌也向與會的眾教會傳道人提問:「你的教會週一到週五,是很活躍地讓職場工作者受裝備、得造就的所在嗎?」

凌亦分享自己怎樣成為雙職牧師,及在過去的年日如何訓練其他人成為雙職牧師。當馬來西亞天際線教會的聚會人數增長到350人的時候,他聽到愈來愈多的人「提醒」他:「該是你放掉執業醫師,全時間事奉,擔任教會牧師的時刻了。」凌就在禱告中尋求神開路和帶領。有一天晚上,凌做了一個異夢:他要參加醫學院的畢業典禮,卻遍尋不到自己的學士袍,問爸媽及同學也一無所獲,正當他認為這是神要他放下醫師身分,擔任全職傳道人的印證時,他卻在走離會場時,在箱子裡發現了他的學士袍。

「我問神,這是何意?神很清楚回應我,醫學和神學的雙職事奉是祂要我做的。」凌說,從那天起,他不再懷疑自己是不是要雙職事奉,因為神很清楚地提醒他:「聖潔,不單是留在教堂建築物裡的事奉,也包括在職場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活出屬神的生命及生活樣貌,領人歸主。」凌也語重心長地提醒想要推動「職場宣教」的教會,一定要注意,教會其實有著「一群基督徒在教會裡聚集時,很容易就會自我感覺到聖潔」的文化,但一旦離開聚會後,卻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凌進一步指出,他從聖經中領受,耶穌有92%的服事是在會堂以外的地點發生。而且耶穌揀選門徒的地點,也是在門徒原先所在的職場。這給他非常大的啟示和啟發,所以他也刻意去找教會裡的職場工作者,跟他們聊聊:「你們在職場遇見什麼困難?」

雙職事奉榜樣

凌昌文牧師(台基盟提供)

凌說,自己要成為雙職事奉者,還要興起其他的專業基督徒成為雙職事奉者,最大的挑戰就是「講道理的人,自己能不能以身作則」。凌直言,他能興起12位雙職事奉者,最大的關鍵就是,他的家庭、教會及診所在亞庇這個城市先有好名聲,才會有影響力;這個過程不容易,但「開始做,就有機會」。凌也鼓勵教會牧師,若能到弟兄姊妹所在的職場探訪,並為他們祝福禱告,這樣會讓弟兄姊妹有「牧師看重我的職場」的尊重感。這其實是看重職場宣教及福音工作的傳道人可以去做的。

凌也提醒,有意投入雙職事奉的職場工作者,第一個條件是「喜歡讀神的話,而且要把它放在心中的重要位置,在生活中自然活出來」。第二個條件,這個人的「個人私生活必須是正直的」。最後一個條件非常關鍵,就是這個人在職場不但要有出色的表現,而且必須是上司及部屬普遍說讚的。凌提醒,若是連在職場工作都給人輕忽及慣性懶惰印象的基督徒,千萬不要貿然想雙職事奉。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環球線上聖經講座 疫情中仰望次序的神

環球聖經公會主辦的「全球線上聖經專題講座」繼6月份首次舉行後,由於目前全球疫情尚未緩解,遂於8-9月4週的週六再度舉辦,且以粵語和普通話雙頻道同時播出,,美加、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及澳洲的信徒均可線上參與。

(圖:環球聖經公會提供)

「無論如何,我們都非常感恩在疫情高峰時仍然可以服事主!」8月6日,陳肇兆牧師(環球聖經公會國際總幹事)於美國西岸連線受訪說,疫情在美國並未減緩,他們仍然不能出門,也不能有大型集會,但透過網路卻能夠接觸許多弟兄姊妹。身為六區的總幹事,他發現「停下來」觀看神的作為,真的非常重要,此刻神正在對教會說話。

陳表示,第一次的線上聖經講座總共有超過1萬人次參與,在過去這根本是難以辦到的。「沒有人想有疫情!」陳說,但是若沒有困難,以人的惰性是不會主動去找神,而這一次疫情的臨到,幫助人尋找神,更多明白真理。他相信這是向上的關係,更深來說是與神的關係。線上聖經講座不是來取代教會,而是幫助弟兄姊妹回歸教會、再次持續團契的屬靈關係。

此外,對於教會,陳相信神要人看清楚祂的心意。信徒群體要年輕化,許多機構教會談了很久,但行動上仍需要勇敢踏出去,而網路的使用正是今天年輕人的強項,教會可以鼓勵年輕人起來在網路上服事。另外,據美國一份調查,9%的教會奉獻減少了75%,22%的教會奉獻減少了30到50%,奉獻減少的原因很多,但與平日的牧養都會拉上一些關係,牧者要在這功課上好好學習。相對地,仍然留在教會的弟兄姊妹,應該是對教會很有歸屬感的,牧者更要栽培和裝備他們!

(謝挺博士,環球聖經公會提供)

在8月15日的講座中,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舊約教授謝挺博士以「尋找神:約伯的苦難蛻變之旅」為題講論,逾3,000位來自世界各地華人基督徒一同線上聆聽。謝以約伯記為基礎,分享約伯三友的「整齊神學」與面對「不整齊經歷」的約伯,從中探討約伯如何在「不整齊」中尋找神,而面對現今疫情所帶來的「不整齊」,基督徒如何從中尋見神。

謝說,舊約當中有兩個神學觀點,一個是「申命記神學」,另一個是「挑戰申命記神學」。所謂申命記神學主要來自申命記11章26-29所記載:「順服得祝福;悖逆受咒詛」。這就是約伯三友的傳統神學觀點或說「整齊神學」,而約伯面對的是義人受苦,這是神所顛覆的「不整齊神學」,因此當約伯三友看見約伯受苦,便下定論說約伯是惡人。

約伯一直在尋找一個「新的整齊」是超越三友所認為的「傳統整齊」。謝指出,約伯無法從中得到滿足的答案,也以為當神顯現時,他會明白一切,從約伯記38章神的回覆再次顛覆約伯的整齊神學。當世界道德敗壞不再整齊時,人會懷疑神的同在與掌權,又如疫情顛覆正常的生活,基督徒是否也對神產生許多懷疑?謝說,生命會充滿許多整齊與不整齊,人傾向整齊,然而事實不是如此,因此每個人都存在這兩個看似衝突的「整齊神學」與「不整齊神學」中。

約伯記許多篇幅都記錄約伯訴說自己的痛苦,或抱怨神對自己的攻擊。謝表示,在苦難中的苦可以直接向神表達而成為醫治。雖然約伯對於神有許多的頂撞,所說的是神的不公義,而三友所說的盡是神的公義,然後最後神卻對約伯的朋友說:「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因此神是悅納那些真心誠懇向祂說話的人。

苦難來臨時,顛覆約伯的不只是為何神允許苦難臨到義人。神的遠離更使得約伯感受到痛苦,約伯許多的抱怨是「我看不見祢」、「祢為何掩面?」、「我渴望得見祢面」等,從中看到「得見神」是約伯的渴望,約伯在意的是與神的關係,最後神也的確向他顯現,這代表神顧念他。在風暴中神是會顯現的。

疫情帶給人混亂與反常,人們希望把疫情帶走,這未必是神所關心的,基督徒要在疫情中看見神的掌權。神顛覆約伯整齊的觀點,讓他看見神超越一切苦難與混亂,讓一切都充滿次序與法則。最後,謝鼓勵基督徒在疫情中要抓住神,在神的隱藏中得到神所要給的話語,並且在疫情中榮耀祂也享受祂。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劉以琳、薛宇廷報導)

 

 

獨處——亂世中的能力來源 -【逆境中的恩典】專欄

最近與朋友見面,聽到的總是關於疫情下的煩躁,不確定中的憂慮,無論涉及眼前的,或是對未來的預測都瀰漫著負能量。琳達•狄洛(Linda Dillow)於《平靜焦慮的心》提到:「憂慮像一張搖椅,它讓你似乎有事可忙,卻無法帶你到任何地方。憂慮是對極小發生的問題,像預先支付利息般陷入不必要的煩惱。」

人的本性就是會憂慮,但如何能停下來,尋回那穩固的盼望呢?那就總離不開「獨處」(solitude):放下一切,專注當下的自己和神的啟示。這個世界可以是壓力的來源,家人和友好也不一定能明白你,甚至也成為消耗你能量的因由。期望從人而來的關愛並不一定成功,能控制的就是由自己來關愛自己了。

魏樂德(Dallas Willard)曾經問:「你會用什麼形容詞來形容耶穌?」他給的答案居然是:「休息(Relax)。」耶穌的工作時間只得三年多,那個時代沒有電子網絡和方便的交通,他終日被群眾和各人的需要包圍,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但祂展現的領導狀態是不急不忙的。耶穌展示了完美的工作和安息的榜樣,那是以恩典導向(grace-paced)的領導,在複雜和紛擾的環境中,在獨處中跟從天父的帶領,取回主導和自決。

獨處和安靜,每個信徒都知道它的重要,只是需要決心,將它在時間表裡劃出來,無論是每天的數十分鐘,每週的數小時,習慣了,親嚐了,就會嚮往安靜。不單是信徒視「獨處」為首要,世界都在研究和倡議獨處。其中,安東尼•斯托爾(Anthony Storr)於他的經典著作《孤獨:回歸自我》(Solitude: A Return to the Self)中,結合全世界數百位名人的人生經歷與他自己的精神科臨床經驗,發現了「獨處」是一種能力的來源。「獨處時,我們可以做在人群中難以進行的深度思考、反省和想像等。獨處讓我們的腦袋放鬆,進行清晰思考和整合,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和解難能力,是迎向幻變世代所必需的能力。」

對我來說,獨處也是療傷的旅程,觸摸和釋放內心的情緒,讓我們變得更真實和完整。若情緒不離開,理性也回不來,更遑論尋求解難出路。我在神學院教書,聽到不少學生會參與佛教背景機構辦的靜觀(mindfulness),心裡不解,卻又明白,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人更加要找回自己的平衡點,安靜變得如斯吸引和至為重要。若偉人都需要大量的獨處,那信徒豈不更值得投入獨處,以致發現自己發現神,尋回盼望和安穩?

憂慮,始於只聚焦眼前,忘記神的同在。獨處,再次讓我們回顧,神比問題大得多。憂慮的開始是信心的終點,信心的開始是憂慮的終結。而獨處,是孕育信心的土壤。神不斷震動這個世代,獨處,讓我們通往不能被震動的國。


賴淑芬博士,豐收慈善基金總幹事,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顧問,致力推動關懷中港貧窮人。本專欄藉著經文與見證,清晰指出主是掌管政權、經濟、困境和生死的大主宰。有信德的人自能於種種困局中經歷神的恩典和大能更多資訊請瀏覽領袖生命事工網http://leadersbedoing.net

 

 

(20)堅持祈禱 -【狂野的夢】專欄

如果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那麼禱告但不尋求和敲門也同樣沒有生命。若你以正確的動機去禱告,擁有一顆清潔的心,原諒你所有敵人,避免任何紛爭,並整天沉浸在神的話語中,卻仍然看不到祈禱得蒙應許。這是因為禱告而沒有尋找及叩門——來自同一條懶惰的水流,也就是有信心卻缺乏行動。

思考一下耶穌關於堅定的、積極的信心所給予的應許:「你們祈求,就給你們; 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太7:7-8) 有時候,接受神的應許需要持續的信心,有時你必須以神所賜的決心去追求它,直到看到你的夢想實現。

求問:儘管神知道我們需要什麼,但在我們求問祂之前,祂通常不會滿足我們的所求,直到我們問祂,因為祂想和我們建立關係。因此你要問,不斷地求問,直到你感到靈裡得釋放——然後感謝祂,直到你看到應許實現。也有可能你的禱告需要更具體,祂就能幫助我們明白我們真正的需要,當禱告蒙應允時,它能增強我們的信心。一般的禱告是永遠不會錯的,但關乎你夢想的具體的禱告,是表明你完全依賴和信靠神。

尋求:光求問是不夠的。通常的情況下,你也需要尋求。站好位置,尋找方法來做你應做的事,就能領受你求問的結果。如果你的夢想是一段關係的和好,那麼便去尋求和好。如果你向祂祈求醫治,便去尋求醫治。不要光坐著等天使、你的牧師或朋友來做所有的工作。然而你需要被聖靈引導,你不能用你的方式強行通過神夢想的大門,祂的時間和其他人的意願仍在發揮作用。

敲門:如果你尋找,你就會找到。一旦你清晰看見神的應許,持續敲門,直到應許之門打開。如果必要的話,敲打到你的關節疼痛。假設你向祂祈求一份新工作,你靈裡知道這是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開始敲門吧,神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啟3:8)。

在馬太福音第7章中,「knock」比喻「情詞迫切地直求神」, 意思是迫切和持續的請求。換句話說,一旦你確定已經找到了一直在尋求的東西——你看到突破伸手可及,你要再次祈求而且要更加迫切。

來看看聖經中關於堅持不懈的寡婦的比喻: 「某城有一個官,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那城有個寡婦,常到他那裡,說:『我有一個對頭,求你給我伸冤。』他多日不 准,後來心說:『我雖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這寡婦煩 擾我,我就給她伸冤吧,免得她常來纏磨我!』」主說:「你們 聽這不義之官所說的話。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縱然為他 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 我告訴你們,要快快地給他們伸冤了。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路18:1-8)

祈禱一次,還是繼續祈禱?

有時間祈禱一次,把它交給神,相信祂會回應。但 也有一種堅持不懈的信心原則指出:你要求問,持續地求問;尋求,持續地尋求;敲門,持續地敲門,直到你得到了應許。怎麼知道兩者的區別?最簡單的答案在於是否由聖靈帶領。

更深層次的答案是考慮是否有反對者。當你走過夢想的大門時遇到反對,請求神告訴你該做什麼,然後採取任何神所啟示你的行動 (尋找),找到祂引導你去的門。一旦你找到了那門,就開始敲門,而且要不停地敲。神一定會在指定的時間打開它。

追夢操練:釋放祈禱的力量

「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出於義務的死記硬背的祈禱是不夠的。機械式的禱告缺少觸動神心的熱情。雖然神按祂的意願聽任何禱告, 釋放巨大的能力所需要的祈求,不僅是持續不斷的禱告,還需要真誠、 熱切、衷心的禱告。向神呼喊吧,就好像你迫切希望實現狂野夢想。祂會聽你懇切的祈禱。請看撒母耳記上1章1-15節,讓這些經文激勵你心。


珍妮弗李克萊Jennifer Leclaire)是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覺醒禱告殿」總監;「新族類復興網絡」權威領袖;AWAKENINGTV.COM聯合創始人;目前已出版超過25本著作。本專欄文章節錄自其著作《狂野的夢》。

 

 

救贖——使人的生命翻轉 -【羊回家】專欄

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帶來了一個新的秩序,神就是愛(約壹4:16),不再單是嚴守律法。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人乘坐公共汽車還沒有守秩序的意識。當車輛到站時,大夥兒便蜂擁而上。隨著社會的進步,「排隊」這個概念便漸漸產生,且被廣泛應用,這是因著一個新的認知。耶穌基督帶來了一個新的思維方式,我們不再活在宗教裡,而是跟神有個人的關係,並且彼此相愛,活出榮耀神的生命。

我們每一天是為有限的人生作預備,還是為永恆作預備呢?一個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很重要的,作為一名基督徒,便作基督徒該作的事。「我已經給你們權柄、可以踐踏蛇和蠍子、又勝過仇敵一切的能力、斷沒有什麼能害你們。」(路10:19)神已經給我們權柄,當仇敵攻擊的時候,可以奉耶穌基督的名擊退牠;當遇到困難時,可以斥責那些負面思想,讓神的平安進到心裡(約14:27)。我們需要不斷心意更新而變化(羅12:2),知道生活中如何去作出有智慧的決定,便不會走岔路,浪費人生。

今天的屬靈爭戰是那麼激烈,情緒病個案在過去十年急速上升,仇敵運用很多的途徑去滲入人的行為和思想,叫他們無法過健康而正常的生活。當人跟隨世界的方法,活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得安息,便產生很多的問題。唯有我們領受新皮袋,靠聖靈行事,便不再被世界勞役,並能享受在聖靈裡的自由。盲目跟隨別人的做法,只會浪費氣力,事倍功半。在日常生活中,當聖靈向我們啟示,我們只需要做對的反應便能輕易做對事情,甚至比想像中達到更好的果效(林前2:9)。

在教會裡,我們理應擁有全宇宙最好的教育!然而我們相信名牌學校和補習班,卻不信聖經和耶穌所說的話;我們相信某品牌手機的功能,卻不相信主耶穌能施行神蹟。有些人覺得問題再也處理不了而自殺。耶穌來到世上是要做一個示範:醫病、趕鬼,將好訊息傳給別人。我們只要在耶穌裡面,什麼事情都會有出路。耶穌是世界的光(約8:12),如果今天我們活在黑暗當中,可能有很多的掙扎,便應該趕緊回到神裡面。因為神是我們唯一的出路,我們不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得著什麼,因為若不是從天上來的,人便不能得著什麼(約3:27)。

今天我們選擇走自己的路,還是神的路呢?神說要把我們一切的問題擺平(路3:4下-6),但是我們必須做的第一步,是願意去跟隨神,放下一切天然人的想法。跟這個神——「贏硬」!耶穌說,我們是否要這樣繼續下去,還是回到祂身旁,享受祂所創造的美好呢?


馮小滿,註冊職業治療師,本專欄圍繞家庭的不同層面,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家庭為主題,目的是讓人學習在家庭生活中應用神的話,真正享受神的愛

 

 

莫桑比克極端武裝分子 殺害平民焚毀教堂

伊斯蘭極端分子在非洲莫桑比克(Mozambique)北部發動恐怖行動,教堂被燒毀,不少人遭受斬首酷刑,數以萬計的人流離失所,身心受創。

有報導指在6月一星期內有15人被武裝分子斬首。今年聖周期間,52名拒絕加入伊斯蘭恐怖分子組織的年輕人遭殺害。自2017年以來,已經有超過1千人因極端分子發動的暴力行動而喪生,他們還逼迫基督徒及招募年輕士兵。

莫桑比克彭巴(Pemba)教區的Luiz Fernando Lisboa主教說,世界其他國家「冷漠」看待這裡的危難。「因為冷漠,世界仍不知道這裡正在發生什麼,似乎對戰爭已習以為常。伊拉克有戰爭,敘利亞有戰爭,莫桑比克現在也有戰爭。」

極端分子焚毀了一些基督教堂及清真寺,又破壞了雕像。Lisboa說:「他們侵襲教堂,焚燒長椅和聖母雕像,他們還毀壞了耶穌聖心像。慶幸的是,他們燒毀不了教堂,只有長椅遭焚毀。」

歐洲議會葡萄牙議員Paulo Rangel告訴天主教新聞社,有少女遭綁架並強迫作性奴隸,年輕男孩也成為極端分子的目標,被迫參與暴力行動。「他們在招募一些14至16歲的男孩,他們若拒絕加入組織,就會遭殺害。」

隨著暴力事件日增,逃離該地區的人數持續上升。近25萬人流離失所,他們大多數逃往德爾加杜角省(Cabo Delgado)的彭巴。Lisboa說:「這些暴力行為給村民們帶來嚴重的心靈創傷,他們失去了家園,目睹家人被殺害,親人下落不明……有太多的創傷,我們不能只提供食物,這是微不足道的。食物固然重要,能滋養身體,讓人繼續前進。然而有些人精神受創,心靈破碎,心理和社交的支援是很重要的。」

Lisboa還表示,自三年前武裝襲擊開始,2020是情況最惡劣的一年。莫桑比克武裝部隊正在反擊,他們在5月殺了50名伊斯蘭極端分子。Lisboa心存盼望,認為戰爭會結束,2021年會是更好、更平安的一年。

禱告:求神醫治受創人民,除去人心的蒙蔽,在當地賜下平安。

(來源:CBN News,2020年7月29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巴勒斯坦信徒人口下跌 調查點出移民主因

在耶穌出生地伯利恆,基督徒人數現時只有約兩成,而10年前是多於八成。基督徒人數大幅下滑的趨勢同樣反映在其他傳統聖地城市。在貝特雅拉(Beit Jala)中,基督徒比例由99%跌至61%;在Beit Sahour,由81%跌至65%。

在1922年奧圖曼時代(Ottoman era)終結時,基督徒佔巴勒斯坦人口11%,約7萬人。據當地政府2017年統計,基督徒人口只有4萬7千人,約1%。

對於基督徒人口下跌的原因,據巴勒斯坦政制及調查中心(Palestinian Center for Policy and Survey Research,簡稱PRPSR)今年初的一項民意調查,經濟是最主要的因素。調查於今年1月至2月進行,訪問了995名居於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帶98個地方的基督徒。有近六成(59%)受訪者表示經濟為他們考慮移居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相對不重要,安全理由、較好的教育、政治局勢各佔7%。

受訪者中有36%稱自己為「虔誠」,46%認為自己「有些虔誠」,自稱「不虔誠」的有17%。在「虔誠」的巴勒斯坦基督徒中,考慮移民的只有四分之一(24%),而「有點虔誠」和「不虔誠」的受訪者中分別有41%和45%考慮移民。

總部設於耶路撒冷的穆沙拉哈復和事工(Musalaha Ministry of Reconciliation)執行長Salim Munayer表示:「那些懷有較強宗教身分的人抱有使命感,願意付代價而留下。」

在所有表示不考慮移民的基督徒中,五分之四的人抱有使命感:43%希望展現與巴勒斯坦人團結一致的心,39%不願丟下家人和朋友。而在考慮移民的受訪者中,36%是因為失去歸屬感。儘管70%的受訪基督徒感到「完全融入」了巴勒斯坦社會,30%卻沒有融入的感覺。

Munayer指出其中一個原因是巴勒斯坦政府的腐敗,而每5名受訪者中有4人同意政府存在貪腐問題。三分之二的基督徒幾乎不信任巴勒斯坦政府,僅有16%和22%的人表示信任法院和警察。五分之一的基督徒表示在尋求當地政府服務時受到歧視。76%的人「不滿意」巴勒斯坦教育系統對基督教的描述。

Munayer認同這些是導致基督徒移民的部分原因,但他指出經濟緊縮背後的罪魁禍首是以色列佔領和封鎖加沙,因為這些「限制並扼殺了」經濟發展的可能性。伯利恆福音派路德宗聖誕教堂的牧師Munther Isaac表示贊同。

受訪的巴勒斯坦基督徒的擔憂證明了這一點。約83%的人擔心受猶太定居者的襲擊並被趕出家園,67%擔心被以色列吞併。62%的人認為以色列的目標是將基督徒驅逐出自己的家園。從實際經驗來看,有42%的人必須定期經過以色列檢查站,而14%的人因佔領而失去土地。

Isaac表示:「我們必須強調這不是宗教衝突,而是政治衝突。局勢是複雜的,涉及很多因素,但顯然以色列的佔領是最終斷定了這裡發生的一切。」

基督徒人數持續減少,但他們的希望應從何而來?超過一半的人表示他們需要更多工作機會:有56%的人就這方面向教會求助,52%求助於巴勒斯坦政府。另外,分別只有2%和6%的人認為教會和政府需要更多確保宗教自由。Isaac認為或許是因為巴勒斯坦基督徒相信自己已經在活出信仰。「我們有一個委身的社群,明白要見證、服侍,並維護正義與和平的使命。教會的角色是帶來盼望的信息,就是我們在福音中所找到的。」

禱告:求神使在巴勒斯坦的人與猶太人經歷神的愛與公義,彼此復和與合一。

(來源:Christian Today,2020年8月4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土耳其迫使外籍基督徒離開 教會發展將受影響

國際無聲者之友 (Christian Solidarity Worldwide) 估計,由去年至今,土耳其要求約50名已經在該國落地生根的外國基督新教徒離開或禁止他們離境後重返當地。

據中東關注團體Middle East Concern的研究人員表示,土耳其當局自去年起在一些準備離境的外國基督徒的護照上蓋上「編號N-28」的印章。根據官方解釋,遭蓋章護照的持有人他日若重返土耳其,須經所屬國家的大使館取得特殊許可,但事實上遭蓋章者都未能成功獲得許可,這變相禁止他們踏足土耳其。

受影響的外國基督徒部分已經在土耳其生活十多年,甚至數十年,在當地建立了家庭並置業,且在教會擔綱領導角色。部分人取消出國並向當局申請推翻有關決定,但行政法院不允許他們的代表律師取得土耳其情報部門的報告,他們希望向憲法法院提出上訴,甚至告上歐洲人權法院。

其中一名遭受禁令的基督徒是來自西班牙的Carlos Madrigal,他是伊斯坦堡基督教會基金會(Istanbul Protestant Church Foundation)的領袖,持有神職人員簽證,在當地生活超過19年。去年11月,他在機場準備離開時護照遭蓋章,於是取消行程並申請覆核當局的決定。他在6月接受訪問,指不清楚自己為何遭土耳其政府禁制。

嫁給土耳其人牧師並為其誕下三名子女的美國女子Joy Anna Subasigüller也在6月5日遭當局通知不獲給予家庭簽證。Subasigüller師母已在土耳其居住10年,孩子都是土耳其公民,她相信自己遭下逐客令是因為丈夫的基督教工作。

投身土耳其文化和宗教旅遊行業超過20年的德國人Hans-Jurgen Louven則在去年8月申請居留簽證續期時遭拒絕。他的工作一直獲得地方官員肯定,但在申請簽證續期被拒時同時獲告知須在10日內離開土耳其。

部分基督徒懷疑,當局是在調查美籍牧師布倫森(Andrew Brunson)期間,開始制訂一份外國基督徒黑名單。他們又留意到多名被蓋章基督徒均曾出席三個在當地舉辦的基督徒大會的其中一個,但沒有人因此而被控觸犯任何法例。布倫森被當局誣衊參與恐怖組職活動,在2016至2018年期間遭囚禁。

土耳其人口8千多萬,絕大多數均為伊斯蘭教徒,只有約1萬名基督新教徒和約170所教會,大部分為家庭教會,這些教會需要外國信徒提供正統神學訓練和資助。該國在關注宗教迫害組織敞開的門(Open Doors)的2020全球守望名單排第36位。

禱告:願主在土耳其為信徒開道路,在壓迫中存堅忍和盼望。

(來源:Morning Star News,2020年8月2日,文奴編譯報導)

 

 

以色列與阿聯酋達成歷史性和平協議

以色列與阿聯酋於8月13日達成歷史性和平協議,同意關係正常化。白宮高級官員向路透社透露,協議是由特朗普政府協商促成,是以色列與阿聯酋長期討論的結果。根據協議,以色列將暫停吞併部分約旦河西岸地區的計劃。

特朗普、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及阿聯酋阿布達比王儲穆罕默德於13日通話後發表聯合聲明,表示以色列將暫緩對西岸主要屯墾區宣稱主權,並會集中加強跟其他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的聯繫。他們期望這項歷史性外交突破將推進中東和平進程。聲明還指出,阿聯酋和以色列的代表團將在未來數周進行會議,就投資、旅遊、直航航空、國防安全、通訊、科技技術、能源、文化以及環境等議題簽署雙邊協議。

特朗普說:「所有人都稱這是不可能。經過49年,以色列和阿聯酋之間的關係將完全正常化。他們將交換大使和大使館,並開始商討雙方合作協議。」特朗普隨後暗示,預期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會有更多外交突破。

這是以色列1948年建國後,與阿拉伯國家達成的第三份和平協議,之前分別於1979年與埃及,以及1994年與約旦簽署和約。

巴勒斯坦主席阿巴斯透過發言人發表聲明譴責以色列與阿聯酋的和平協議,指該協議背叛了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許多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於社交媒體上表示憤慨,有人稱之為「新的災難日」和「大災難」。

 

禱告:願神的榮耀與大能的手在中東列國中彰顯,至高者在世人的國中掌權。

(來源:Israel National NewsThe Jerusalem Post,2020年8月13日,Amy Fong綜合編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