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眾子的祝福——約瑟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雅各的長子、次子和三子的祝福和後代的遭遇,之前簡略說完了。十二眾子之中,猶大和約瑟剛好是相反的例子,有美好的祝福,也因敬虔的生命,給後代帶來極大的福氣。

大家都知道,猶大是耶穌的先祖,所以雅各的祝福也預言彌賽亞,用了先知性的文學手法。雅各給約瑟的祝福也不錯,明顯地都是物質的豐盛,而程度遠遠超越其他兄弟。雅各的祝福跟摩西給約瑟支派的祝福相似,摩西給其他支派的祝福,卻沒有如此的相似。二人相隔幾百年,而祝福中其中一句話是幾乎一模一樣的,雅各說:「這些福必降在約瑟的頭上,臨到那與弟兄迥別之人的頂上。」(創四十九26)摩西說:「願這些福都歸於約瑟的頭上,歸於那與弟兄迥別之人的頂上。」

和合本的「與弟兄迥別之人的頂上」,在新譯本的翻譯是「在兄弟中作王子的那一位頭上」。而在翻譯貼近原文意思的英文聖經版本Young’s Literal Translation,我將之譯成「與弟兄有別之人的冠冕上」。約瑟與兄弟們是有分別的,而他是尊貴的,有如一位王者,頭戴冠冕。

約瑟與兄弟的分別在哪裡呢?他相信神的話,有忠心的品格,寬恕哥哥們對他的傷害。還有什麼?「與(兄弟)有別之人」透露更深的生命特質,希伯來原文是nə•zîr,在聖經共出現五次,一次在雅各的祝福,一次在摩西的祝福,都是與約瑟有關的。其他三次是用來稱呼「拿細耳人」

拿細耳人是終生或某一段時間將自己從世俗分別出來,完全獻給神。聖經中的知名終生拿細耳人有撒母耳、參孫和施洗約翰。另外古代以色人也可以自願成為拿細耳人,如果是短暫時期,結束後可以還俗。

所有神的子民應該都是歸向神的,但拿細耳人不但內裡有這心態,外在行為也受到約束,與別人有明顯的分別,包括遠離酒和葡萄、不剃髮、遠離死屍。他們的生活(飲食)習慣、外表與其他人不同,活動範圍也比別人受到更大的限制。他們所作的歸耶和華為聖,是榮耀的事奉。

在被賣之前,他的生命已有分別出來的氣質,他沒有跟從哥哥們的惡行。在埃及的年月,他沒有跟隨埃及人的惡習,沒有拜他們的神,他是完全屬於神的,過著與別人(埃及人)不同的生活。

約瑟是與兄弟分別出來的,一方面是生命質素,另一方面是具體的生活狀況。被賣到埃及的日子,肉身上是與家人、家鄉分別出來,神要使他成為先行者,他也要為此付代價。但他的事奉是榮耀的,他頭上有冠冕,有神的榮耀。

歷世以來,神有時候差派祂的僕人遠離自己的家、社會,甚至遠離人群,為完成當代的一個特別使命。有些人不用離家,但生活形態因所蒙的呼召,而必須有某方面的限制,與別人不同。有些人蒙召成為先行者,有一段時間過著與別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別人不同,自然就有壓力。在古代以色列,拿細耳人是屬靈的,但在今天的世人眼中,卻是極端的。如果神將重任交給你,也要求你有相配的生活方式,那麼就要以你的使命為生活的軸心,計劃和安排你的生活。可能會受到壓力,或在人生中留下一些遺憾,感覺有不完美,但是在永恆裡,你是頭戴冠冕的王子。今天你的選擇,決定了永恆裡的福分。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五)從試驗到命定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我們會同情約瑟,因為看不出他有什麼不好,卻被心狠手辣的哥哥賣給別人為奴隸,後來又坐冤獄。世上沒有完全的義人,約瑟也不是,但聖經對他的描寫很正面,而按人間的標準也算是一個好人。好人怎麼會受苦呢?聖經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可應用於所有人,但有一節經文是解開約瑟受苦的關鍵鑰匙。

詩篇一零五篇19節:「 耶和華的話試煉他,直等到他所說的應驗了。」

打從第5節開始,詩篇提到神與亞伯拉罕和他後裔立的約,應許將迦南地給他們,接著回想荒年之前,神打發約瑟去埃及,使他成為奴隸,到了19節就說:「耶和華的話試煉他,直等到他所說的應驗了。」之後繼續說約瑟在埃及的事情,他治理埃及,後來雅各也到了埃及,在那裡生養眾多,人口增長強勁,最後是出埃及的故事。42節做了一個總結:「這都因他記念他的聖言和他的僕人亞伯拉罕。」

神向約瑟說了什麼?祂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作出的應許,約瑟應該知道,還有約瑟的異夢。

神與人立約,也會試驗人是否願意遵守他的責任。試驗並不好受,但神的同在會令它變得有意思,約瑟在從被推下井裡的一刻開始,在表面看來,人生好像與他的兩個夢背道而馳,但「神的同在」這字眼是在他去到埃及後才首次出現,之後每次遇上不幸,「神的同在」再次出現。在埃及,約瑟確實經歷很多恩寵,但最大的恩寵是什麼?是「神的同在」。摩西跟神討價還價,「神啊,你若不與我們同去應許之地,只是讓我們去,這有什麼意思呢?」摩西明白什麼是最好的人生。外在的環境無論怎樣改變,也不能阻止神與你同在,問題是你想祂與你一起嗎?祂想與你一起嗎?

雅各臨終時給十二眾子祝福,給約瑟的祝福是與別不同的,他是與兄弟有別的人,神與他同在,不是沒有任何原因。我們都會說自己渴想神的同在,但神喜歡不喜歡與我們同在,這可不是沒有任何原因的。

我家的飯桌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燈泡小玩意,裡面充滿水,水裡有一些金沙,而主角是一株塑膠幼苗,精彩的地方是即使你翻轉燈泡,這幼苗最終還是屹立不倒,因為它有一個有重量的底部。小幼苗能夠屹立不倒,因為它在充滿水的密封玻璃燈泡裡。後來我發現有更深的意思,我們只要停留在神的同在,有什麼可以擊倒我們呢?

有一天吃早餐時,我習慣性的看一看那燈泡。突然間,我注視到幼苗上的金粉,就像覆蓋了一層榮耀。此時心裡想,如果燈泡沒有經過倒轉、搖動,金粉就不會落在幼苗上,人生不也一樣嗎?只要有神的同在,無論人生有多麼大的變動,甚或給一股自己無法抗衡的巨大力量翻轉了,但還是可以回復原位,而且多了一層榮耀的金粉。約瑟經歷人生巨變後,受過試驗,榮耀的金粉就落在他身上,往事並非如煙,而是給灑上一層榮耀的金粉。

但神與誰同在呢?雖然不義的人今世一樣可以得著神的恩惠,日頭照好人,也照壞人,但聖經從來沒有說,神愛與不義的人同在,「同在」是一種極度親密的關係,彼此不合的東西是不可能在一起的。神與誰同在,透露了祂對這人的喜悅,而我十分確信,祂只喜歡與「與惡人有別」的人同在。約瑟,是一個「與兄弟有別」的人。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四)個人命定與民族命定的相遇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這本書是有關約瑟的故事,可能這時你會問:為什麼將他的故事與神的立約扯上關係呢?甚至扯到復活!是不是偏離了主題?我認為當你明白亞伯拉罕之約,才會更深明白約瑟的故事,而不是僅視之為職場見證,夢想家的迂迴曲折人生,悲歡離合的家族恩怨史,或充滿戲劇張力的成功人物傳記。

我們的信仰很多時候是以個人屬靈生命和道德倫理為重心,閱讀聖經時,容易傾向從故事中找出相關的教訓,於是讀到約瑟的故事時,較為注重他的生命素質,例如:怎樣抗拒主母的誘惑,怎樣盡忠職守,怎樣寬恕哥哥。約瑟無疑是聖徒的典範,這都不是錯的,但欠缺了宏觀,約瑟的故事僅僅是一個古代以色列青年的生平傳記,卻沒超越他的個人故事,看出一個宏大的故事。

今時今日,人們不多思想世界大事,對了解大圖畫感到不耐煩,因為這需要專注力去理解和消化,而那些事件與自己的世界相距太遠,好像沒有關係,對自己又有何好處呢?相反,對人物的故事卻很有閱讀胃口,不費精神,饒有趣味,甚至容易消化,某程度上能幫助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和生活。不要誤會我反對個人經歷,我自己就很喜歡讀和寫個人故事。但我們唯有看到世界的大圖畫,才更明白自己的當前處境。同樣地,讀約瑟的故事,不僅要看到他的為人和遭遇,更要從經文裡發現他的人生在神對萬民的計劃中如何起關鍵作用。沒有大圖畫,你仍可從他的故事裡找到很好的屬靈教訓,但深度不夠,以致錯過了更重要的啟示。

在神的計劃裡,約瑟不是為救自己,也是為救家族;但又不只是為救家族,也是為了一個民族的存留;但又不只是為一個民族,也是為世人,因為耶穌是從雅各的兒子猶大的家族而出的。如何進入個人命定,這是今天很熱門的話題,神的救贖計劃雖然從個人開始,但不強調這是個人的事情,個人的遭遇在救恩的歷史長河裡都有其獨特位置。個人的命定,是與家族、國家、民族、世人的命定互相扣著。你想知道自己的命定,就要知道家族、國家、民族、世人的命定,沒有大圖畫,你如何知道自己當站在哪裡呢?別以為有了呼召便可,有了使命便可,有了人生目標便可,你如何走這旅程,如何在每個決定上都是與主同行,而不是只做好自己的事,很在乎你心中有沒有神的大圖畫。特別是未來的日子,我相信整個世界的震動會異常劇烈,神的僕人再不能只關注自己的使命,而不去求問神對列國的心意,因為沒有大圖畫,「天路」是會走偏的。

人若只想著自己,遭遇任何事都是想到自己的禍福,那麼面對苦難時,就看不出超越性的意義。這樣的人到了自身的力量不能支持他求生時,就會輕易放棄自己的使命,甚至是生命。為什麼神會容許苦難發生,或是讓義人受苦?這問題在聖經裡沒有明確的簡單答案。但約瑟的故事透露了受苦的意義,他沒有因悲慘遭遇而怨天尤人,反而得醫治,在他命定的位置上,承受雙份的福。他知道,雖然人的意思是害他,但神的意思是藉他使家族得以存留。雖然個人受了不該受的苦,但試驗過後,整個家族因他配合神的計劃而得以存活下去,下到埃及時是七十人,四百多年後出埃及時,已是幾百萬人口的民族,到外邦人因信而進入神的國的時期,有數之不盡的人得了新的生命。

這驚世的救恩計劃,其中一個關鍵進程,就是在約瑟的人生中發生的。他未必預計到二十一世紀的福音爆炸 但因相信神的應許,在苦難中找到值得活下去的原因。神要藉他救很多人,而他要在神所命定的時間,進入命定的位置,以致在荒年得恩寵,能夠完成神的計劃。恩寵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神的榮耀計劃。未來的日子肯定有苦難,我們需要比幸福人生、財務富足等更大的應許才能走下去,所以在細說約瑟的生平故事前,我首先要提到復活的應許,即使很多人認為不太有趣,又沒實際建議。但記住,到了最艱難的日子,只有完全相信神的應許,才能保守你的生命。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三)土地與復活的應許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約瑟像老父一樣,很緊張自己的墓地,知道自己將去世,就要子孫起誓,要將他的骸骨「從這裡搬上去」(創五十25)。創世記最後一節經文結束約瑟的生平,說他的遺體收殮在棺材裡,「停在埃及」(26節)。在出埃及記,摩西遵受約瑟的吩咐,離開埃及時,將他的骸骨也一同帶走(出十三19)。後來在迦南地,以色列人將骸骨埋在示劍(書二十四32),這是雅各用一百塊銀子向示劍的父親哈抺的子孫所買的地,作為約瑟子孫的產業,又是真金白銀的交易。

為什麼約瑟的兒子將骸骨留在埃及,而沒有按照父親的遺願「從這裡搬上去」?因為神的時間未到。

「神必定看顧你們」在創世記五十章24-25節出現「兩」次:

約瑟對他弟兄們說:「我要死了,但神必定看顧你們,領你們從這地上去,到他起誓所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約瑟叫以色列的子孫起誓說:「神必定看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裡搬上去。」

可以推想約瑟已經預知了自己骸骨「從這裡搬上去」的時候,就是將來神領他們離開埃及地,去應許之地的時候,那是神看顧他們的時候,「看顧」在聖經眾多英文譯本都是「visit」,是指神的探訪。我大膽地演繹約瑟的意思:「我要死了,有一段長時間,神好像不在你們之中,但有一日神會來探訪你們,帶領你們離開這裡,去到祂應許給我們先祖的地方……神必定會來探訪你們,到時候你們要到我的墓地,掘出我的骸骨,一同帶到那裡。不要忘記我。」

摩西相信神的應許,帶同約瑟的骸骨上路,在曠野走過四十年,不知道他在夜深人靜時,心裡正在處理被以色列人頂撞而累積的負面情緒之時,有沒有將約瑟的骸骨拿出來看看,提醒自己要抓住神的應許。以色列人又帶了什麼到曠野?阿摩司先知翻查舊帳,指他們在那曠野時期抬著摩洛的帳幕、偶像的龕、神星(見摩五:26),就算在亡國、回歸、重建聖殿後,司提反還要重提舊事,可想而知這是何等大的罪!旅程上帶著一個死了四百年的人的骸骨,聽起來有點恐怖,但總比帶偶像好千倍萬倍。骸骨本身沒什麼意義,但若作為「神的應許」的記號,則有重大意義。

約瑟的前半生悲慘,一生中最顯赫的日子是在埃及,但堅持遺體要下葬在迦南地,原因寫在希伯來書十一章22節:「約瑟因著信,臨終的時候,提到以色列族將來要出埃及,並為自己的骸骨留下遺命。」他的遺言反映他確實相信神的應許。但人都死了,除了埋葬地點有象徵意義外,骸骨葬在哪裡有什麼重要呢?除非他相信將來有一天,他會「醒過來」,與子孫們一同承受土地。

猶太教典籍《米大示》聲稱,祖先選擇遺體下葬在希伯崙的「先祖之墓」,因為這是伊甸園的入口。(今天在先祖之墓內的亞伯拉罕墓室附近,有一塊石頭相傳是亞當離開伊甸園時留下的足印。)神秘主義猶太教也認為這是通向天堂的入口。雖然從舊約聖經不能明確看出古時以色列人有復活的概念,但今天猶太教認為,人離世後,其實只是睡了,有一天他們會醒過來。在新約聖經裡,使徒保羅也以「睡了的人」描寫在主裡死去的信徒。

有關神將迦南地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已故聖經學者葉光明認為我們需要注意得地為業的次序:「你和你的後裔」,這表示亞伯拉罕首先得地,然後他的後裔才得地。【葉光明,《死人復活的真義》,44頁,翁李鈞譯,台北:以琳(1989)】但亞伯拉罕死了,如何能得地?除非他會復活。他死前所擁有的就只有麥比拉的洞穴,只能埋葬家人,就這麼小,很可憐嗎?不是,他不自憐,雅各和約瑟死時還未擁有土地,但不自憐,卻是透過立下遺言顯示他們等候神應許的信心。有一天,地要交出死人,麥比拉的洞穴也要交出死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眾聖徒,從死裡復活。今天,我們為以色列禱告,不希望土地被分割,這是好的,但即使在神的主權下這時候到了,也不要太失望,因為縱使今天以色列有耶路撒冷和其他土地,卻不是表示神的應許已經實現,因為死人還沒有復活,葉光明認為,亞伯拉罕復活是神給他的應許的大前提,所以得地的應許只會在他復活後才有完全實現的可能。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二)雅各的遺言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以喪事為開始,有些人對這書的編排或會感到不快,但雅各臨終的遺言,特別是有關下葬的安排,其實是理解約瑟整個故事的一條鑰匙。

人在死前會做最重要的事情,從他們的遺囑可以反映出來。創世記作者不是遺產律師,卻仔細記錄雅各臨終的遺言,我們不應忽略當中的屬靈意義。雅各先後兩次叮囑兒子在某地方安葬他的遺體,是「兩次」,在約瑟的故事裡,「兩」是重要的記號。

雅各知道死期近了,就吩咐兒子們日後要將他的遺體安葬在麥比拉田間的洞裡(創四十九29)。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相信這墳墓就是現在被稱為「先祖之墓」(Cave of the Patriarchs)的地點,即今日西岸希伯崙一座伊斯蘭教廟的下面。今天的聖地「先祖之墓」就是亞伯拉罕下葬的「準確地點」?還有待考古證明。但聖經記載,約莫四千年前,亞伯拉罕是用真金白銀買了兩塊位於迦南的土地,其中一塊就是今天先祖之墓所在的地區,是亞伯拉罕向赫人以弗崙買的,一開始就是為作墳地之用。

先祖之墓所在的希伯崙,在聖經裡與一些重要事件有關聯,這些事件的記載都是跟神與人立約有關。

創世記十七章記載,神在靠近「希伯崙」的地方與亞伯拉罕立永遠之約,應許他會成為萬國之父,並將迦南地賜給他永遠為業。

在亞伯拉罕死後七百年,進入應許之地的計劃才正式登場。摩西派探子去視察環境,當時探子就是從「希伯崙」一帶摘下重得要抬走的葡萄,作為豐美佳地的證據。

又過了多年後,以色列建立了有君王制度的國家,而大衛是在「希伯崙」受膏為王,並在「希伯崙」統治七年半,其後才將首都移至耶路撒冷。

在歷代志上十七章,神與大衛立約,應許他的後裔的國位是永遠的。在古代以色列歷史裡,沒有一個君王有永遠的國權,這約其實是指向耶穌的永遠的國的,而路加福音確認這點。天使對馬利亞提到這約時說:「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他祖大衞的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路一31-33)

與這約有關的場景 — 希伯崙,今天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所爭奪之地,並不是山明水秀的世外桃園,也不是淘金熱點,從肉眼所看,與其他中東地區沒有分別。但在聖經記載裡,卻是一個重要的地方,與神的約有關。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應許他有土地,後裔有永遠的國權,萬國的人因他而得福,所指的福不僅是得地為業,更是臨到世上所有人的永遠之福,而最大的福必然是神在創世之先預定給世人的救恩。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一)預備的呼召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2016年春天,信耶穌的以色列拉比阿睿(Ari Sorko-Ram)來香港主講一個聚會,題目是「禧年的恩寵」。聖經說,禧年是人得到神的恩寵的時候,為奴的獲得自由,欠人錢債的可一筆勾銷。猶太曆的禧年將在那年的10月結束,時不延遲,抓住最後幾個月的機會,我們很想知道怎樣可以經歷神的恩寵,或許懂希伯來文的拉比知道我們從沒聽過的「策略」。

雖然我們的眼神充滿渴求,但阿睿拉比沒有告訴我們引頸翹望的「策略」。一開始,他就說,禧年和聖經節期確實是會讓人蒙福的,但最重要是「事前的預備」,如果我們沒有預備自己迎接禧年,禧年的恩寵就不會出現。沒錯,又是回到生命的課題,神給人應許,不是要人發呆地等候,或有空想的藉口,而是在信心中等候,「並」作出有信心的行動。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

「預備」就是本書的寫作目的。

有些人奉信「屬靈樂觀主義」,認為只要相信,好的日子必然長久,不用為未來做任何準備。

有些人緊盯著時局的惡化,充滿無能感,認為沒什麼可做,因為壞的事情始終會發生。

有些人因看見了異象,認為已掌握天機,於是大安旨意,等候神在某天為他成就一切,而繼續如常過生活。

但有些人希望認識神在這時代的作為,又願意為無法掌握的未來做自身能力之內的準備,但求忠心過日子,卻不為未來憂心。

這本書是為以上的人而寫的。「預備」本是不應停止的屬靈操練,歷世歷代的天國子民都在他們一生中預備自己,如裝飾整齊的新婦等候耶穌再來。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的呼召,神在作出奇妙的事情前,往往會呼召屬祂的人為此有所預備。約瑟並未預知自己遭患難,就已作了先行者。來到危機四伏的這一年,面對未來,我們有太多的不確定,然而不能作為不去準備的藉口,特別是在這關鍵年代,約瑟的故事實在是適時的提醒。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