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7) – 重建大衛的帳幕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兩約都有重建大衛帳幕的應許:

神無論在舊約還是新約都提到「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究竟這個帳幕有什麼特別呢?

舊約 以色列復興 「到那日,我必建立大衞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壞的建立起來,重新修造,像古時一樣,使以色列人得以東所餘剩的和所有稱為我名下的國。」此乃行這事的耶和華說的。(摩 9:11-12)
新約 外邦人歸主 正如經上所寫的:『此後,我要回來,重新修造大衞倒塌的帳幕,把那破壞的,重新修造建立起來。叫餘剩的人,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尋求主。』這話是從創世以來顯明這事的主說的。(徒 15:16-18)

大衛帳幕和摩西會幕的由來:

重要進展 內容 經文
1 建造會幕 耶和華在西乃上指示摩西建造會幕和製造其中一切器具,包括約櫃的樣式 出 25
2 曠野敬拜 離開埃及約一年後,會幕完工。在曠野四十年,移動的會幕成為敬拜的中心 出 40:1-4, 17
3 進入迦南 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後,會幕設立在示羅 書 18:1
4 約櫃被擄 到了以利祭司的時代,約櫃曾離開會幕,被非利士人在亞實特之戰擄走 撒上 5:1
5 基列耶琳 後來約櫃被送回基列耶琳,停放在亞比拿達家中20年 撒上 7:1
6 移到基遍 掃羅戰死基利波山後,沒有約櫃的會幕被移到基遍 代上 16:39
7 迎回約櫃 大衛擊敗非利士人,到基列耶琳迎回約櫃。路上發生烏撒遭擊殺事件,大衛將約櫃轉運至俄別以東家中 代上 13:6
8 大衛帳幕 大衛再次派人到耶路撒冷迎回約櫃,抬到大衛城的帳幕裡 代上 15:3; 16:1
9 建造聖殿 所羅門建聖殿後,將約櫃從大衛城抬進聖殿的內殿,也帶走會幕和會幕的一切器具 代下 5:5-7。
10 聖殿被毀 巴比倫攻入耶路撒冷,約櫃就被擄走從此消失無蹤 代下 36

大衛帳幕 vs. 摩西會幕

大衛作王期間的三十年,摩西的會幕和大衛的會幕同時存在,前者在基遍,後者在耶路撒冷(代上16:39;21:29)。這期間,大衛安排兩批祭司分別在這兩個會幕中事奉。

摩西的帳幕 大衛的帳幕
約櫃被擄走之前大祭司只會每年一次進入至聖所,在約櫃前行贖罪之禮,把祭牲的血彈在施恩座的上面和前面(利 16:14-16) 大衛安排祭司
彈琴、鼓瑟、唱歌、敲鈸、吹號
還有守門的(代上 16:4-7; 37-38)
約櫃被擄走後,歸回基遍的時候,大衛也只是安排祭司早晚獻祭給耶和華(代上16:40) 晝夜讚美侍奉耶和華
沒有約櫃 有約櫃

約櫃的樣式:

大小: 長2肘半(113公分),闊1肘半(68公分),高1肘半(68公分)
材料: 皂莢木包以精金
櫃內: 法版(出 25:16)
盛嗎哪的金罐(來 9:4)
亞倫發過芽的杖(來 9:4)

天上的約櫃在啟示錄出現

當時,神天上的殿開了,在他殿中現出他的約櫃,隨後有閃電、聲音、雷轟、地震、大雹。(啟 11:9

 神永遠與人同在的啟示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 1:14

「住」的希臘原文是「帳幕」

耶穌基督成為肉身,祂是屬天的帳幕。新天新地時,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永遠與人同住(啟廿一3)。

為何神選擇重建大衛帳幕?

約櫃是會幕的核心,代表神與人同在
神會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使人在敬拜中可以親近神,並且會恢復神的同在在人間

【Kingdom LIFE】內室爭戰 贏盡荷里活觀眾

以信仰為題的電影《War Room》(中譯﹕《爭戰室》)去年八月在美國上映,全球票房累積高達七千多萬美元。電影展示禱告如何為個人生命、家庭、工作帶來改變,賺盡無數觀眾的熱淚。近日有香港教會計劃辦多場放影會,期望藉這部電影重燃信徒對禱告的熱情。

電影挑旺禱告生活

沒有任何避諱,《War Room》開宗明義便是講祈禱、講信仰。雖然被許多美國傳媒批評,指它「像聖經研習而不像電影」,或是「過於沉重」,但卻受普遍觀眾歡迎。電影於美國開畫第二個星期才登上票房第一位,可見其成功全在乎觀眾之間的口碑。在香港,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主任牧師何志滌亦深受此片感動,計劃於5月27日舉行第一場電影放映會,其後在6月亦會舉辦第二場,並在會上與參加者分享關於祈禱的體會。

《War Room》故事講述一對美國黑人夫婦湯尼與伊莉莎白,生活看似安穩妥當,但婚姻關係卻現暗湧,與女兒的溝通亦一籌莫展。任職房產經紀人的伊莉莎白,一次認識到一名老太太,對方是虔誠的基督徒,經常在家中房間祈禱,尋求神的啟示及幫助。伊莉莎白向老太太學習,開始為自己的家庭祈禱,認真研讀及遵行聖經教導,改變對女兒和丈夫的態度。奇妙的事漸漸發生,湯尼與伊莉莎白經歷到關係修補,而湯尼在工作中,亦與上司彼此饒恕。

電影以貼近現實生活的故事情節,帶出禱告的力量。何志滌牧師直言,自己的祈禱生活亦因這部電影,再次被挑旺起來。他認為作為信徒,應回歸到神所賜最重要的屬靈武器,就是禱告,而這電影正正展示了祈禱的重要性。

祈禱改變人心

調查發現,香港教會最少人出席的聚會就是祈禱會。何牧師觀察到,不少信徒在「有事所求」時才會尋求神,而非讓祈禱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我們要操練禱告,把所有事情都跟神說。」他同時指出,信徒禱告時總是訴說自己的需要,很少聆聽神的帶領。有些信徒對禱告的態度更是「不冷不熱」,甚至懷疑神是否真的會聽禱告。

他認為電影帶出了三個重要信息﹕第一、要不斷的禱告;第二,要有信心,相信神是聽祈禱的;第三,要相信神的回應是最好的。電影中的老太太會在她的祈禱室裡寫下禱告事項,這樣便可以看見神的回應,並且向祂表達感恩。我們對神屬性及與人關係的認識,是否令你信得過祂所給予的永遠是最好?

電影中,女主角開始為家庭祈禱後,自己的心態亦慢慢改變。何牧師認同,祈禱最要緊的不是改變環境,而是改變人心。「不是改變其他人的心境,而是改變自己的心境。」電影中最感動何牧師的部份,正是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寬恕,包括男女主角之間,以及男主角與上司之間的寬恕。

祈禱求問製作方向

這部電影的導演Alex Kendrick及Stephen Kendrick兄弟,是美國希爾伍德浸信會(Sherwood Baptist Church)的助理牧師,同時是電影編劇、製作人。約十年前,他們有感於教會的影響力遠不及電影,萌生轉化主流電影的念頭,開始創作帶有基督教信息的電影。

面對負面批評,Kendrick兄弟有否想過改變創作方向,將基督教信息隱藏於電影之中,以致被更多未信者接受?Stephen Kendrick接受《夏洛特觀察報》訪問時曾表示,他們製作電影目的是傳福音,而不是讓那些追求精湛電影創作技藝的影評人驚嘆。「我們可以製作出精妙的藝術電影,把信息植入在內,以致可接觸更多未信者,那是很好的事。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為此祈禱,卻感到神好像吩咐我們要跟隨教會,並且要直截了當的表達信息,也即是製作一些人們從不會接觸的電影。」

事實上,荷里活電影近年常常自聖經取材,如挪亞方舟、出埃及記,甚至耶穌生平等故事。不過,這些耗資鉅大的製作,雖以聖經故事為藍本,情節及表達方式卻不一定完全合乎聖經的描述,有些甚至引起基督徒的懷疑,指其背後帶出與信仰相違的信息。

那麼Kendrick兄弟運用了什麼秘密方程式,以至《War Room》既可以載有信仰意義,又能在主流影業中取得成功。Alex Kendrick回應《荷里活報導》提問時曾表示,他們會在禱告中尋求神的心意,不單是自己祈禱,更請身邊的人也一同祈禱,然後按照神啟示的方向去製作電影。他們的電影不需耗資鉅款,不會用最紅的明星,也不加入眩目的荷里活成功原素,但仍然能夠贏取大眾支持,完全是神的祝福。「我們盡力製作最好的電影,而因為我們尋求神,所以它可以成功﹗」

除了同福堂,香港一些教會近日也舉行《War Room》放映會。以琳書房是這部電影的香港放映權代理,任何教會若有興趣播放,均可以聯絡他們。

以琳書房
電話 : 2838 6652
一般查詢 : enquiry@elim-hk.com

(記者陳淑安報道)

亞洲公義特會2016 讓和平轉化世界

亞洲公義特會(The Justice Conference)今年以「一同活出公義」為主題,展開了一連串的講座及研討會,嘉賓講者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經文學者及公義先驅者,當中包括: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致力促進柬埔寨國內和平的Raju Bhagwat、努力化解中東衝突被稱為「巴格達祭司」的Canon Andrew White,以及服侍香港邊緣人群的Martin Radford等。一連兩日的活動於本月13、14日假葡萄藤教會中心舉行,聚集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宗派背景、不同教會的信徒一同探討聖經上的公義法則。

陳方安生:政府應示範關懷弱勢社群

受到家人及教會(天主教)的影響,陳方安生自小就有服務公眾的志向。她坦言39年的公職生涯中,面對過很多挫折,也有想要放棄的時候,然而憐憫人的心成為她堅持的動力。在政府工作,她感到最自豪是機場開幕的時刻,因為機場是香港最大型的基建,會為香港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她用了十年去策劃,雖然建造期間有阻滯、困難,但是最後都能準時又合乎預算地完工,令她十分欣慰。她認為,公義就是幫助社會中的弱勢社群,而她在社會福利署工作時,推出了為殘障人士提供經濟援助政策、在公眾場所增加殘障人士設施,以及領養服務等。「政府應該要示範關懷弱勢社群,可惜現時政府對少數族裔的支援不足,無助他們融入社會。」

Martin Radford:到最有需要的人群中間

Martin原本是一位的老師,2003年辭去教職加入Inner City Ministries全職服侍油麻地及佐敦區最貧窮、最邊緣的人群:東南亞少數族裔人士、露宿者、道友等,提供青少年及成人教育、牧養、職業訓練等全人服務。他的委身服侍見證了真正的行公義、好憐憫。Martin相信,建立關係是生命轉化的最重要因素,所以要到最有需要的人中間,成為他們的福音,讓他們知道他們並沒有被遺忘,而是被愛的。Martin指,每當看見服侍對象在敬拜中得到喜樂,得到轉化的動力,是最令他鼓舞的事。

Raju:以暴亦暴,並非公義

Raju是北印度教會差到柬埔寨的宣教士,曾透過Timothys All Project in Cambodia 教導柬埔寨最高領袖關於促進團結、和平及和解的知識及技巧。現時繼續培訓非政府組織、工會及僧侶去實踐和解、和平建設及非暴力。他認為教導及培訓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改變他們的行為和生活習慣,以致他們的生命彰顯出和平特質,社會形成公義的文化。Raju指,柬埔寨自內戰後失去和平,暴力事件不斷發生,社會中有不少人士採取暴力的抗爭方式爭取公義,而政府對於反對派的鎮壓亦十分暴力,人民即使和平理性地表達訴求亦會被迫害、捉拿入獄。Raju認為以暴制暴並非公義的行為,唯有耶穌基督的和平文化,才能轉化社會,改變不斷惡性循環的暴力

Canon Andrew White:公義被濫用

Andrew致力於促進中東的和平,多年來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復和付出努力,現時正牧養伊拉克最大的教會St George’s Church,並因而獲得了「巴格達祭司」的稱號。他認為「公義」是「不好」的,因為「公義」在中東已被濫用 — 人們心目中的「公義」就是只「相信我所信的」。然而,真正的公義是將耶穌的醫治、神的屬性帶進社會。他認為政治與教會是不能分開的,神的道才是社會和平的出路。縱然Andrew活在彷彿很危險的國家,他卻沒有半點恐懼,展現對神莫大的信心,及對促進中東和平的決心。

(特約記者李翠琼報道)

[國度觀點] 善用社交媒體 觀點免於遭無形操控

社交媒體成為現代人的重要資訊來源,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由於社交媒體給人自由開放的印象,而且人人成為資訊發布者,似乎誰都不能支配資訊發放,於是少人會注視它其實也有資訊守門者的角色,更少的人會深究它的操作手法如何影響使用者。過去有些評論者對面書(Facebook)的資訊篩選原則提出質疑,最近美南浸信會社交媒體觀察員更表達擔憂,認為福音派信徒對時事的觀點會遭受面書的無形操控。對時事的看法會影響行動,因此抗衡性革命運動或其他反道德倫理的議程,必須保守個人觀點不被操控。

美南浸信會通訊社網站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面書經常阻止保守派使用者接收他們所關注的新聞內容。全國宗教廣播者協會主席Jerry Johnson要求面書改變做法,不應該力推開放派的新聞內容,同時壓制保守派的新聞內容,否則難以信任這個平台。

今年5月一個知名科技網站登出的文章觸發保守派信徒領袖對面書的指控。文章引述一名匿名前面書員工表示,公司員工阻止保守派人士所關注的時事內容出現在重要發放渠道,即使是網民高度關注的事件。另外,保守派媒體的新聞也遭到刻意篩掉,除非主流媒體也報道有關事件。面書副主席否認指控,表示不會基於政治立場而對資訊進行優先次序的處理。

雖然面書使用者可設定接收資訊類別的喜好,但面書始終不是新聞媒體,所呈現出來的新聞事件不過是反映面書朋友的觀點和面書管理者的立場,而不是較為全面和客觀的新聞事件。社交媒體本身是人際之間的分享平台,有「分享」的本質,而非「呈現事實」的本質,它不是專業的新聞平台,而是朋友之間互相分享的消息,內容出現與否主要反映朋友的價值取向。

福音派信徒懂得獲取真實和客觀的新聞資訊,對時事的解讀才不會被操控。經年累月接受單方面立場的資訊,視角和觀點的建立便會不自覺地受影響。社交媒體猶如水流,既可載舟,也能覆舟,需要有智慧地使用,才能帶來裨益。

歌珥:聖靈第四波正預備爆發

美國基督教機構Encounters Network會長吉姆.歌珥(James W. Goll)最近撰文表示,他相信聖靈第四波運動將要爆發。

幾年來他一直思考有關「捕捉及延續每一次聖靈浪潮」的原則,同時又扎根於歷代教會的主要教義之上。他在文章裡首先回顧歷史中的復興運動,最後表述他對第四波復興運動的預言。

教會歷史中的復興運動

他說,教會歷史中出現過無數次復興運動:宗教改革,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覺醒,敬虔和聖潔運動,學生志願運動,五旬節運動,然後是神蹟奇事復甦,再降恩雨和醫治釋放恢復等等。每次聖靈浪潮都為教會恢復了一部分的真理。

他在60年代經歷過以下的基督教運動:福音派、靈恩派、耶穌運動、門訓、信心運動、聖靈第三波運動、全球敬拜禱告運動、先知預言運動,以及使徒改革運動。在這些浪潮中,出現了多個復興高峰,例如:韓國教會倍增、阿根廷大復興、中國家庭教會運動、細胞教會策略、多倫多祝福等。

近年來,又看到一些驚人的轉變和趨勢。在非洲尼日利亞的心臟地帶有為數龐大的信徒群體通宵禱告守望。單在美國,本來寥寥可數的24/7禱告殿現在已發展至超過一萬間。今天,有教會進到職場,在各界別為耶穌發揮影響力!

聖靈的三波復興浪潮

「第一波」的聖靈復興是指發生在20世紀初的五旬節運動。「第二波」是指60年代爆發的靈恩運動。「第三波」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出現,重新啟動聖靈的超自然工作。下一階段是連繫全球不同網絡,有不同表達方式的使徒運動。此外,現在還有禱告和宣教兩大河流的結合,合力把福音傳遍每個族群。

第四波即將爆發

2011年的春天,他作了一個夢,溫約翰是夢中的主要人物。在異夢中,聖靈用溫約翰作為第三波的代表聲音。至今該運動已漸漸消退,現在是時候迎接下一個浪潮。

聖靈向他解釋以前的浪潮包括更新、復興、聖靈澆灌及各層面的恢復。現在,將會有一個新浪潮在全球湧現,這浪潮會包括之前所有復興運動的成分。這是一個承接歷代復興的時期。他聽到以下說話:「現在是第四波將要在歷史上爆發的時刻。」

第四波將會是認知及表達上的改革,並強調釋放滿有能力的信徒進入七山頭帶來社會改變。新的代禱策略將會在職場出現。聖靈的超自然力量將不會局限於「教會的四面牆」內,而是爆發在生活各個領域。

此外,過去三波都是發生在南加州或對這地區有重大影響。所以,第四波很可能亦會對西岸帶來重大影響,並且是全球性的。

(2016年5月9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預備眾教會,迎接大復興。

華夏回家 七月香港舉行

「2016華夏回家」將於7月13至16日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

主辦單位表示,今年年初,有一群來自大中華各族群及海外華人領袖,在香港的「挪亞方舟」聚集,一同為著華人的命定尋求主。在兩天的敬拜、禱告、分享和尋求中,天父再次向華人發出呼召,因此,今年7月13至16日,香港要成為孕育天父心意的母腹,讓華人包括海內外、台灣、澳門,及不同族群,加上列國的家人,再一次一同「回家」,回到天父的同在及心意中

主辦單位指出,百多年前,在天父的心意下,華人被帶往不同地區生活居住。在人看來,可能是因著歷史或際遇,但就神的眼光,卻有祂的「永恆計劃」。十多年前,當時機成熟,天父末後的計劃就在大中華各族群及海外華人中啟動。天父開始向流散在各地的華人發出「回家」的呼喚,回到天父的懷抱,一同享受天父的同在、領受天父的心意。

華夏回家訊息,詳見網站 www.asiagathering.hk

(台灣國度復興報)

尼日利亞街頭佈道 或將視為刑事罪

尼日利亞卡杜納州(Kaduna State)的州議會正草擬,定街頭佈道為違法並需罰款,而在教會崇拜作「具攻擊性」講道的牧者可被監禁長達兩年。

這議案要求神職人員先申請講道許可證,並需每年續期。教會領袖認為,雖然這宗教監管議案名義上是打壓極端分子,並適用於所有宗教包括伊斯蘭教,但實質上是迫害基督徒的伎倆。

基督教領袖對這議案表示擔憂:「草擬中的法例將違反尼日利亞憲法,並抑制傳福音。我們認為這議案將削弱宗教自由,尤其是基督徒。」

該議案規定,如果州政府或其代表認為神職人員的說話帶有冒犯,他們將失去講道權利。傳道人被判有罪可能被監禁長達兩年,或處罰金20奈拉(約1,000美元),或同時被監禁及罰款。該法案亦禁止傳福音的錄音及錄影在公共場所播放,違例者將被罰款

(來源:Morning Star News,2016年5月4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攔阻任何敵擋福音的議案通過

蒙福勝萬民3 職場祭司 應用真理帶來轉化

611靈糧堂於5月5至7日舉辦一連8場「蒙福勝萬民3」國際職場領袖特會,除張恩年牧師及周神助牧師主講信息外,張牧師的15位職場門徒族長亦分享如何應用屬神的核心價值,以致個人生命、人際關係、家庭和職場全面復興。

教會是神的珍寶

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於首場致詞時,分享到「我們蒙福是因為我們是蒙神所愛的子民」。為何蒙愛的人多,蒙福的人少?這是因為他們未站在蒙福的位置上,而領受祝福的關鍵就是要順服。蒙福不是為個人,乃是為了讓萬民、萬國一同得福,如同亞伯拉罕一樣。

611靈糧堂主任牧師張恩年牧師以出埃及記19章5至6節的經文解釋,神在萬民中揀選教會成為祂的珍寶,像揀選以色列單單屬祂一樣,地位在萬民之上。我們要為神做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子民,在列國彰顯神的榮耀。張牧師鼓勵牧者明白教會是在政府和職場之上,萬民都沒有通道到神面前,唯獨祭司有,因此教會可以把神的同在帶到職場。

職場實踐真理帶來果效

會上,多位領袖見證把真理實踐在職場能帶來極大果效。台北611靈糧堂梁慰慈師母述說她一邊牧會,一邊經營酒店生意的經歷。她的酒店曾經面臨欠債,後來她明白到看人應著重看其本身價值而非產值,便嘗試牧養員工,用真理對他們的生命說話,竟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她實踐611「先關係,後事工」的教導,積極與她所帶領的經理建立關係,關心他們。當她這樣做,彼此的互動便越來越好,連脾氣不好的經理也謙卑起來,而這些經理也開始牧養他們所管理的員工。梁師母發現,當員工生命改變,工作果效也提升,酒店的業績竟在逆巿增長八成多﹗

加拿大神召會嘉智中學黃偉強校長分享見證說,他的學校曾是區內成績最差,幾乎被「殺」,而太太更曾提出離婚。直到他意識到自己一直把憂傷感隱藏,不懂表達真正感受,後來經歷醫治釋放,家庭和婚姻關係亦全面修復。在職場上,他認為辦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生命,與他們一起成長」。他決定要當一位「校長爸爸」,愛和牧養他的學生。他的學校有晨禱會,為老師們禱告,並每兩星期舉行全校崇拜,讓學生分享見證。他更曾於一次見家長時,幫一位家長醫治祈禱。當他在學校裡實踐真理,學校竟成為最多媒體報導的名校。

(記者陳細細綜合報道)

筆跡研究或會改變聖經古卷年期推算

不同領域的以色列學者採用筆跡分析技術,得出結論:某些手抄本聖經古卷的歷史可能比原來推算的時期更早。

根據ABC新聞報導,特拉維夫大學的數學系博士生、數學教授、考古學家及物理學家,使用一種類似情報機構及銀行分析簽名的技術來研究古代筆跡。是次研究的筆跡不是來自手抄本聖經古卷,而是在以色列南部一個古代軍事要地遺址發現的陶瓷碎片上刻有的文字。學者們採用多光譜圖像技術重顯已經磨損的希伯來文字,然後用電腦分析筆跡。最後發現文字由不同階層人士的筆跡組成,引伸出當代以色列社會的識字率比以往估計的更高,而得出結論:

該時代的手抄本聖經文字可能在更早的時期寫成。

學者們一直在爭論到底約書亞記到列王記下是在公元前586年以色列人被擄之前,還是之後編寫成的,一般都認為是被擄後,當以色列人有時間去回顧所發生的事時才編寫。但筆跡分析的結果卻提出這部分經文的編成可能是在被擄前。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16年4月12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用科學及考古學去證實聖經的可信性

以色列媒體學校 拍電影激勵受逼迫信徒

格雷格·威廉斯(Greg Williams)是耶路撒冷君王媒體學院(KSM)的總監。他們的學生來自不同背景,由說阿拉伯語的正教基督徒至彌賽亞猶太人,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一起學習如何製作視頻。

格雷格說:「我們提供營銷、設計、寫作和電影製作的訓練,但我們的盼望是學生能得到啟發,藉著製作視頻帶來重大影響力。」

獲獎紀錄片《基督裡的勝利》(Victory in Christ,暫譯)是在幾年前聽到20名科普特基督徒在海灘上被斬首的消息後開始製作的。格雷格說:「我們希望用媒體這有力工具,製作一部以在大患難中得勝的人為焦點的電影,以激勵中東信徒。」

該影片目前正廣播到阿拉伯世界,並透過社交媒體發放到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基督教團體,以及在伊拉克難民的教會播放。另外,該影片也在西方產生影響。God TV整年在全球播放這電影,美國眾教會亦藉播放這電影喚起關注及籌款。這部影片贏得洛杉磯「168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並獲國際基督教電影節三項提名

Victory in Christ影片https://vimeo.com/134556152

(來源:Kehila News Israel Staff,2016年4月11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興起媒體宣教士為祂作見證。

「聲合為一之夜」分享異象﹕召聚萬名敬拜者

由新曙光事工發起,獲來自不同教會的「祝福香港復興團隊」教牧支持之Kingdom United Voice(國度聲合為一,簡稱KUV)敬拜團,早於去年成立。在本月初舉行的「聲合為一(KUV)之夜」音樂會,新曙光敬拜中心的Yohanes Sayersz牧師再次分享了KUV的異象。

Sayersz牧師表示,神想復興所有國家,而KUV成立目的是召聚不同教會、信徒走在一起合一敬拜、祈禱,為要使香港、澳門及中國復興。聖經總是強調,「合一」的祈禱就可以帶來恩膏、能力。「神不想我們只尋求自己的需要,而是要我們去為列國祈求。」他又指,有敬拜的地方會有復興

他又分享,KUV從聖靈領受了一個目標,就是召集1,000名代禱者,以及10,000名敬拜者。KUV將要促成不同的事工,包括﹕進行或長或短的訓練;舉行音樂會、特會、講座;發起禱告巡行;舉辦以禱告敬拜為主的短宣;建立24-7的琴與爐敬拜。「神能在其他國家做的事,也能在香港做。」

(記者陳淑安報道)

一切從男人回轉開始 -【國度角度】專欄

上期「男人肯悔改,全球脫苦海」文章一出,就引來很多的廻響,有弟兄前來問我:為什麼一切的問題都在男人身上,男人又為何是一切問題的答案?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值得與大家一同反思。

創世記中首先被授予權柄的是男人,所以問責也是男人。神授予男人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伏在父神的權柄下,負責修理、維護、看守耶和華親自用心所栽種設立的「伊甸園」。神還向這男人清清楚楚頒佈了第一條「生死攸關的誡命」:「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7)

然而,這未經試煉、不知世途險惡的男人卻完全失職,不單沒有好好守護神所交付他的「園子」及「妻子」,連蛇進了園子也沒有防範。當蛇引誘他的妻子,所說的話明顯與神的吩咐相違背時,他不但沒有奮起擊退這條蛇,反而毫無掙扎地背叛了神,「順服」了妻子及那條蛇。神當然要追究這男人,尋索他並呼叫他的名字,但他卻驚惶羞恥地藏起來,也逃避承擔責任,將責任推給自己的妻子(創3:12)。這男人明知錯了,卻沒有「認罪悔改」回轉到天父的懷裏,其妻子也跟他一樣,將責任推卸到那條蛇,甚至神的身上!

犯罪本身不是最大的罪,犯了罪卻不肯承認、承擔責任、悔改回轉,才是最大的罪。神追究責任,蒙福之地因男人的罪第一次受咒詛,長出荊棘蒺藜來。男人要勞碌服苦,一家才得糊口(創3:17)。這個不稱職的男人,不單沒有作一個好丈夫,也沒有作一位好父親,為下一代樹立一個「認罪悔改」的正確榜樣,讓問題一直往下一代延續下去。

亞當的大兒子該隱,雖是聖經中第一個獻上初熟土產為祭的敬拜者,但卻不蒙神所悅納。一個沒有認罪悔改,徹底去對付並制服罪的生命,敬拜也是枉然。天父警告該隱:伏在亞當門前的罪,也必伏在你的門前,這罪必會戀慕你,咬著你不放。作為第二代的男人,你必要起來「制服」罪!(創4:7)當亞伯因信神的救贖而獻上羔羊的祭被悅納,該隱不但絲毫沒有反省及悔意,甚至惱羞成怒,殺了他的親兄弟,流了無辜人的血。「地」進一步受咒詛,不再為人效力,人卻要顛沛流離活在地上(創4:11-12)。最後,該隱帶着恐懼與不安,離開了家庭,離開了耶和華的面,離開了神的遮蓋與祝福。神所設立的第一個家庭,就此完全被仇敵擊潰!

首先的亞當,下一代的該隱,兩個男人都失敗了,全地也都受了咒詛。然而,父神早己為我們預備了救贖的大計﹕主耶穌來到世上是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勝過一切罪的轄制而反敗為勝,成為一切男人的救贖及得勝的榜樣男人,你被呼召及命定不是要作失敗者,乃是要作得勝者,作一個「好男人、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最終成就天父在地上「建家立國」的宏願。


文@何寶生

從異端到主流的飲食之道 -【好食有道】專欄

有些異端因為本質上的錯謬,永遠都是異端,但有些異端卻會最後成為主流,當初只是不被主流所接納,才被視為異端。幾十年前,坎貝爾博士(Dr. T. Colin Campbell)就已提出素食為主的飲食才是健康的王道,雖然今日被廣泛接納,但與當時美國社會的營養學觀念不相同,忠言就被視為異端學說。

坎貝爾博士在2006年出版的《中國健康調查報告》(The China Study),被稱為震驚營養學世界的著作。他引用調查數據,證明肉類為主的飲食習慣與慢性疾病、癌症有關,所以現代人應該減少吃肉,不吃加工食品,日常餐飲以蔬果為主。我們不是常常聽見這種說法嗎?有何特別呢?原來在坎貝爾博士踏足營養研究的時期,美國還沒有這種觀念,健康飲食是吃肉,吃雞蛋,喝牛奶,注重蛋白質的吸收。他將肉食與疾病扯上關係,甚至提出健康飲食習慣才是最有威力對抗疾病的方法,當時這是奇怪的講法。

為什麼他的研究與中國有關呢?7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患癌病後,發動了一項規模龐大的全國健康調查,動用65萬工作人員在全國各地搜集資料,坎貝爾博士看出這調查結果為癌病與環境、生活習慣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線索,後來獲得學界和撥款支持,就在中國廣泛地區展開深入的研究,最後將結論出版成書,名為《中國健康調查報告》。

他在書上指出,今天健康資訊雖然很多,飲食與健康的研究也做了很多,但只有很少的人真正知道如何能促進健康,連醫生也不能告訴你,為什麼?因為真的科學被埋沒在一大堆無關重要、偽科學資訊和食品工業的議程之下。換句話說,噪音太大,將需要聆聽的聲音淹沒了。我們如何得知真相?

我不是科學家,如何判斷什麼說法值得相信?為什麼我會相信坎貝爾博士,而不是其他人?我們通常會看這個人是不是健康,有沒有患癌病,才決定要不要相信他講的一套。但患病的因素很複雜,百分之二至三的癌病個案與基因有關。基本上,我會用常理和知識判斷,但較為重要的,也看這個人是不是可信任的。他提倡的言論與自身的利益有什麼關係?什麼驅動他這樣做?有沒有為他的言論付代價?即是要問,他對自己的言論忠誠嗎?這跟買有機蔬果一樣,認人不認證,與其信任一個缺乏監管力的認證,不如信任生產者的品格。對於素食為本的飲食方式,我支持,也願意身體力行。


文@黃少芬

三家人 -【愛有道】專欄

婚姻把兩個人連結,建立了一個新家庭,同時把兩家人關係拉近,成了姻親。

這三家人看來關係密切,可是實際上親疏有別。丈夫與妻子各自跟父母有血緣之親,加上養育之恩,感情自然更深厚。因此,媳婦與奶奶不能和平共處,丈夫夾在妻子與媽媽之間,肯定「左右做人難」。換了岳丈看女婿不順眼,妻子亦不容易調和兩人的關係。

還有一些複雜的情況,例如兩家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夫家親戚多又愛熱鬧,經常聚集吃喝玩樂,丈夫樂此不疲,妻子則感到疲於奔命。相反,當外家偶然有飯局,丈夫卻不熱衷參與,妻子和家人會感到不平等。日久,兩家人的關係會變得疏離,導致夫妻之間出現嫌隙。

兩個素不相識的家庭建立良好的關係,看的是兒子與女兒是否意識到他們是家人關係網絡的中樞,明白雙方父母都是長輩,尊重是首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婚後要保持與兩家的來往,不能說你爸媽由你負責,你家的事與我無關。

時間的安排與協調固然令人頭痛,遇上節慶日子,若不預早約定,恐怕會得失兩家長輩。最難處理的是三家人一起聚會,愛面子的老人家講究禮數傳統,吃一頓飯都會擦出火花,媳婦女婿要小心維護家人嚴尊,不能過度徧坦,令場面陷入僵局。夫妻不要忘記咱們是一家人,不要把老人家的對立變成自己家庭的內鬨。

原生家庭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性情,夫婦之間少不免摩擦,切記不要論及對方的父母,例如:「你就跟你媽媽一樣小心眼!」「你和你爸爸都是牛脾氣!」一下子觸動了親情的神經,本來是兩個人的衝突,隨時變成了兩家人的大戰。


文@徐惠儀

建立個人禱告敬拜祭壇(二) -【藝術•敬拜•宣教】專欄

馬灣基慧堂城市宣教學博士何湛亮牧師於3月中在基慧堂透過藝術敬拜造旗來推動拿細耳運動,學習拿細耳人的精神,將自己分別為聖,每天來親近主。鼓勵弟兄姊妹合一禁食40日,閱讀40日禁食禱告手冊「宣告神的名」和四福音。並在聖靈降臨節前舉辦榮耀耶穌祈禱會,一起見證這40天的生命更新和改變。

何牧師講解民數記六章拿細耳人的願,其中六章22節祭司為以色列人的祝福語﹕「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把「耶和華」神的名字希伯來文四個字母放於旗上,如此奉「耶和華」的名為以色列人祝福、宣告神的名是大有能力的,因祂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

那怎樣得到這位全能者的祝福呢?造旗時,以白色的絲綢代表將自己分別為聖,效法聖潔的神;以天藍色的絲綢代表得着神所賜的平安,在神的同在裡面。整支旗的造型是靈火的形態,代表禱告的火。願禱告的火點燃內心對神的渴慕,建立個人靈修和禱告祭壇,在耶和華面對獻上自己當做活祭。

當何牧講道完畢,彼此分享代禱靈修,進入「相愛」的關係。鼓勵與你愛的人一起靈修禱告,領受神的啟示,並將其化為敬拜的行動,與對方一起同心合意製作敬拜禱告的旌旗,彼此配搭,進入與神同在的相愛關係。


文@Esther Praise,文化宣教士(FB: Art, Worship, Miss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