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3) – 數算俄梅珥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今期的「國度1分鐘」會與大家一起「數算俄梅珥」。

俄梅珥(Omer):一束小麥或大麥禾捆

來自:

『你們要從安息日的次日,獻 禾捆 為搖祭的那日算起,要滿了七個安息日。到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共計五十天,又要將新素祭獻給耶和華。』利未記二十三章15-16節

進行時期:

  1. 為期50天
  2. 每年逾越節到五旬節之間
  3. 即2016年的4月23日(黃昏後)至6月10日(黃昏)

意義:

  1. 標記初熟的麥穗
  2. 在50天內細心栽培
  3. 將結出的初熟果子獻給神
  4. 神會超自然地祝福我們有豐富的收成

阿睿拉比金句:

「如果你忽視初熟的果子,神也會忽略你的成長。」

「再也沒有比不好的品格更能偷走你的命定!」

「如果我們每年這樣做,神應許我們會有加倍的豐盛。我們做神要我們做的事,並且經營神給了我們的恩賜,我們就會豐盛。」

以色列人數算俄梅珥:

  1. 逾越節後:到田地裡把長出來的麥穗作標記,這是初熟的果子。
  2. 50天內:每天澆灌、除草、鬆土
  3. 50天後:把有標記的初熟果子帶到聖殿獻給神

耶穌數算俄梅珥:

  1. 耶穌死裡復活後,立即去門徒(初熟果子)當中,開始數祂的俄梅珥(門徒將要成為初熟果子)。
  2. 屬靈澆灌:培育門徒生命
    屬靈除草:祂在提比哩亞海邊,把彼得內心懼怕人、門徒爭論誰為大的野心 及多馬內心懷疑的雜草都拔除。
  3. 五旬節前10天:祂升上天,將初熟的果子獻給父神,神的膏抺便在10日後降在這些初熟果子身上,這就是福音開始遍傳的時刻。(50天)

耶穌就是初熟果子的主,父神是莊稼的主人。

我們數算俄梅珥:

  1. 進到自己內心的禾場,數算自己的尚未開發的才能恩賜(俄梅珥)。
  2. 禱告澆灌:每天用禱告來澆灌,照顧個人的麥穗:神給了我們但尚未開發的才幹、恩賜
    品格除草:除掉內心不好的品格的雜草,例如:不饒恕、憤怒、懼怕、不信、懷疑等。
    努力提升:培養才幹、恩賜,目的是為別人帶來祝福
  3. 50日後,帶著你初熟的果子-即自己和恩賜,獻給神,表明你的順服。

(資料來源:台灣國度復興報及Maoz Israel創辦人阿睿•索爾克•萊姆著作《先是猶太人》)

張蒙恩鼓勵青少年 向天父求禮物

國度事奉中心於3月24日邀得台灣Fight K教會主任牧師、《親愛的公主》作者張蒙恩牧師,主領「得地為業 — 天父的禮物見證分享會」。當天一共兩場,分別為「青少年牧者交流會」及「職場牧者分享會」。

你的天父有多大?

張蒙恩牧師說:「你禱告的內容決定你的天父多大。」他鼓勵信徒奉耶穌的名向天父求禮物,因為我們都是天父的孩子。聖經指出我們得不著,因為不求(雅四2),而求也得不著是因為妄求(雅四3)。他解釋妄求的定義是「浪費」,如經文說不要把珍珠丟給豬(太七6),為證明自己而有的祈求,屬於妄求。他亦特別提醒信徒,撒旦也會給我們東西,所以要小心。

等候是為更美好的結果

他指出,聖經提到能力時,都與等候有關,例如「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賽四十31),信徒得著聖靈前也要等候(使一4)。他說,沒預備好的等是乾等,就像以色列人死在曠野,而預備好的等,是為更美好的結果。

另外,等候是因為相信神有能力。神有時會故意遲到,讓我們在延遲的過程中更認識自己。就像掃羅等不及撒母耳來獻祭,便自己獻祭。對他而言,獻祭只是手段,他要的是贏,並非真心敬畏神。

天國經濟學:「凡有的,還要給他」

張牧師又說,我們可決定人生經歷多少神的應許。他以聖經中好管家的比喻,指出天國經濟學是「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二十五29)。我們不需覺得不公平,卻應好好運用神所給予的。

信仰核心是關係

張牧師又說,教會通常提到十字架就是受苦,但耶穌來不只是為死,也是示範如何活,神的國如何運行。因此,受苦只是過程,耶穌的死是為成就我們做不到的事情,以致我們能把神的國帶下來。耶穌來是讓我們跟神建立關係,我們信仰的核心是關係,因此教會的核心應該是建立家庭關係。

苦難是曠野 終點是迦南地

談到很多教會認同苦難神學時,他指出苦難只是曠野的過程,不是終點,終點是迦南地。他指出神向人懷的「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耶二十九11)。他鼓勵信徒面對苦難要放心,中間雖然會有波折,但只管放心往前走。曠野的日子是讓我們去經歷,將來能成為別人的光。就像他曾經為情自殺,他明白那種掙扎及傷痛。因著這些經歷,他所寫的愛情書成為暢銷榜第一名,他亦被台灣百多間學校邀請去教導青年人談戀愛。

職場領袖要「主」觀

張牧師有感教會一般太客觀,沒面對現實。教會辦很多活動去吸引人來聚會,卻很少談及職場,沒教導信徒如何在職場上得勝,因此很多青年人進到職場時便離開教會,結果教會失去20至35歲這年齡界別的群體。

他說,工作是屬靈的,神給亞當工作,教會需要教導青年人在職場上發光,特別是領導力及聆聽這兩方面。領袖能帶出信息,唯有跟隨神的領袖能帶出神的信息,而不是人的意見。客觀的人,無法帶人進迦南地,所以要成為「主」觀的人,主說什麼就說什麼。

多結果子就能榮耀神

張牧師說,當我們結果子時便能榮耀神。結果子有三方面:生命、生活及福音。生命指的是聖靈果子;生活是讓人看到的,如智慧。當我們連結與主,就會有供應,而能結果子。耶穌說,父因兒子得榮耀。別人從我們身上看到的,不是信一個宗教,而是進入一個新的家庭,有一個很棒的爸爸。

財務祝福的見證

張牧師的教會現時有900多名年青人,自由參與的禱告會每星期有約390人參加。張牧師說,因為人經歷到神,便想來禱告會。接著,他分享到神超自然地送一塊一萬平方米的地給他們建堂,而且就在捷運站旁。神又感動一位未信主的老闆送演唱會級的音響設備給他們,就像神感動波斯王古列資助猶太人回耶路撒冷建殿般。張牧師說,神能動用萬有,讓我們體驗祂的全能。

居上不居下 創造新的文化

張牧師表示,神要基督徒「居上不居下」,目的是改變政策,創造新的文化,把神國的法則運行出來。張牧師以自己所經營的牙醫診所做例子,他的診所是全高雄第一名,藉此成為模範,帶動全行業要善待員工。他說,當神還未提升我們時,環境一定是很惡劣的,但我們必須預備好,在逆境中不只求生存,還要卓越,以致讓神透過我們彰顯祂的國。


 

十字架的「五個呼召」

張牧師分享到聖靈啟示他如何從彼得前書看到十字架的「五個呼召」。

  1. 活出聖潔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前一16)

十字架的核心是聖潔。聖潔不是「做」,而是「關係」,我們能夠聖潔因為我們在基督裡,不聖潔就是關係的撕裂。

  1. 透過生命改變見證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 )

我們被召是為了宣揚耶穌的美德,透過生命改變作見證。

  1. 受苦也要忍耐

「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甚麼可誇的呢?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神看是可喜愛的。」(彼前二20)

在生命當中會遇到不同事情,要堅持做神眼中正確的事。

  1. 彼此相愛

「總而言之,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彼前三8)

要像神,學習愛人,也要愛不可愛的人。

  1. 今生得百倍 將來得永遠榮耀

「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裡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彼前五10)

當我們跟從主,不只是將來有榮耀,今生也能得著百倍的祝福。

(記者陳細細報道)

[國度觀點] 巴力廟在基督教國家的隱喻

接近耶穌出生的時期,有一座巴力廟在敍利亞巴爾米拉興建起來,其後的二千年,它沒有隨著其他古老建築物消失在歷史中。在2015年被「伊斯蘭國」拆毁破壞前,它更是遊客的觀光點。文物保育團體對破壞感到惋惜,於是夥拍聯合國組織,將這座巴力廟的入口門戶完整地複製過來,並於今年4月在紐約時代廣場及倫敦萊斯特廣場展示人前。門戶有「通道入口」的含意,巴力廟門戶的重現,不但連接著一個在舊約年代已存在的偶像崇拜的歷史回憶,更是心靈歸向的表述;不僅是媒介,更是隱喻。

古代近東的巴力崇拜是泛神論的宗教,宗教行為涉及嬰孩獻祭、淫亂(異性及同性的性行為),與當代以色列所信奉的獨一真神信仰和跟從的律法,彼此之間有極大的衝突。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前,摩西語重心長發出祝福與咒詛的警告,然而在安居樂業後,心卻隨從迦南人的宗教,一邊敬拜耶和華,一邊拜巴力。

迦南地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沒有提供充裕灌溉的大河道,只能倚賴雨水才有收成,夏天沒有雨,但其他季節如果雨量充足,收成就不會有問題。以色列人需要祈求耶和華賜雨水,但下雨時間不由人來支配,每天的生活都是在挑戰他們對耶和華的信心。巴力是迦南人的風雨神,被視為有掌管自然界的能力,敬拜巴力,為獲得雨水、肥田、豐收的保障。以色人不停止對耶和華的敬拜,卻又要增加「額外的保障」,於是向巴力打開心的門戶。雖然對耶和華有表面的敬虔,實際上心卻遠離了耶和華,結果招致命定的咒詛。

今日西方基督教國家正面臨考驗信心的危機,金融市場隨時崩潰,經濟困局沒有出路,恐怖襲擊防不勝防,而美國和英國現在卻迎接巴力廟的入口門戶。在這個複製建築物出現前,巴力崇拜早已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這兩個曾經爆發最偉大的復興的國家:多元宗教,墮胎,異性戀和同性戀的淫亂,罪行得合法化和制度化。今次巴力廟入口門戶的建造,不是突如其來的序幕,而是真實屬靈光景的具體呈現,也是公開向世界作出宣告,宣告在祝福與咒詛之間作出的抉擇

福音壁畫馬拉松 以藝術燃點校園宣教之火

福音壁畫的異象

多位知名教會領袖在80年代開始推動「七座山」策略,包括學園傳道會創辦人白立德、青年使命團創辦人康寧漢及彼得.魏格納博士,他們主張基督徒必須在七座山佔有具影響力的領導地位,才能改變社會文化。那麼怎樣轉化「藝術和教育」的社會領域呢?

曾帶領過百幅壁畫創作的著名藝術家林旭輝先生,領受了神給他的異象,他說:「神在不同的時代使用不同的方法,如中古的時代,神透過藝術把福音傳遍整個歐洲。今日藝術已成為年青人溝通的語言。當我看到一幅幅座落在高人流地區的學校牆壁時,是否可作復興校園福音宣教的媒介?」

身為神的兒女,讓我們一起以藝術燃點校園宣教之火!帶領這世代的兒童和青少年一起跑進「神的命定」的福音壁畫馬拉松,讓他們與神同工,成為神的「代言人」!

(左起)靈美創意培育基金總幹事林旭輝及助理藝術總監Esther Prasie,堅樂小學校長司徒德志、教師陳彥雯、招珮瑛
(左起)靈美創意培育基金總幹事林旭輝及助理藝術總監Esther Prasie,堅樂小學校長司徒德志、教師陳彥雯、招珮瑛

以藝術轉化校園

「靈美創意培育基金」是一個文化宣教機構,抱負是傳承基督的文化使命,藉著推動全人教育,將正向價值及聖經的世界觀帶到家庭和下一代,轉化社區。使命是到有需要的社區,透過多元藝術創作與孩童及青少年人同行,全面培育他們的靈性、品格、情意及正向價值。創辦人林旭輝先生分享整個機構的異象是要「讓孩子遇見神」,是將神的真理和天國價值觀帶入教育制度。

以今次這幅「路的抉擇」福音壁畫為例,首先由城市宣教學博士何湛亮牧師確定了救贖訊息的「福音六步曲」,由參與文化宣教的藝術家帶著學校的孩子一起繪畫壁畫,生命影響生命,然後舉辦「福音壁畫導賞工作坊」,教導孩子透過福音壁畫來介紹福音訊息,培養他們成為神的「代言人」,與神同工,成為「校園宣教大使」。

堅樂小學點燃「校園宣教之火」

參與校園「福音壁畫馬拉松」運動的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小學,校長司徒德志分享學校稟承聖約教會的優良挪威宣教傳統,本著基督耶穌慈愛與救贖的精神,期望此幅3D福音壁畫能美化校園和引導學生認識基督福音真理,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亦希望與恩臨堂緊密合作,互相配搭,設立導賞事工,邀請區內居民拍照3D相,建立和諧關係,分享福音訊息。

該校的聖經科主任陳彥雯表示要推動全校的參與,將「3D福音壁畫導賞工作坊」編入聖經科校本課程,讓全校學生都可以學習這新時代的福音傳遞策略。另外,計劃透過「家長日」、「開放日」和「校慶日」,讓「校園宣教大使」請嘉賓和家長拍攝3D相留念,並且分享壁畫的福音內容。

視覺藝術科老師招珮瑛指出,壁畫那「半飛的生命冊和天梯」可以讓學生認識超現實主義的風格,表示會在視藝科課堂裡編入相關課題,例如「設計3D福音壁畫導賞指南」等。她表示會結合校內的視覺藝術科老師們一起推動「美化校園」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透過「福音壁畫導賞」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好品格,讓社區更美善更和諧。

 

「路的抉擇」全港首創3D福音壁畫

3D福音壁畫「路的抉擇」

感恩神給我為堅樂小學構思福音壁畫。禱告時,聖靈給我靈感設計三本書及兩條路帶出福音六部曲的訊息。第一本書是我們看到世間的萬物(詩十九1);第二本書是聖經 — 神的真理;第三本書是紀錄人一生的生命冊(啟二十12、15)。第一條路是滅亡之路,指肉身死亡,靈性死亡,永死之路;第二條路是恩典永生之路。

福音六部曲:

步曲1:神創造萬物。以長頸鹿動感地彎下頸吃生命樹的嫩葉,在天書上以「超現實的手法」畫出結滿豐盛果子的生命樹,代表神創造了天地萬物。

步曲2:人離開神。人不聽從神的吩咐,咬了一口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枯枝代表罪使人失去了永恆的生命,從此踏上灰色的滅亡之路。

步曲3:神愛世人,讓耶穌到世上。神慈愛的雙手賜下一份以紅色絲帶(預表基督的寶血)繫上的「免費」幻彩色禮物,代表「天堂就是永恒的生命」,不是賺得或配得的。

步曲4:耶穌釘十架。憑 Faith(信心)打開和接受這份禮物(福音)。「救贖十字架」代表單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永生。

步曲5:生命更新。蠟燭的光代表「基督是世上的光」,巨型的聖經強調人需要明白真理過敬虔的生活得蒙神的祝福。人接受救恩後,開始走色彩繽紛的「恩典永生道路」,踏上經卷的階梯上天國,名字也能被記錄在生命冊上。

步曲6:生命成長。小孩子代表初信的信徒,需要讀經、祈禱,使新生命成長起來。

本作品是一幅3D福音壁畫,參觀人士可選擇在「滅亡之路」上拍照,也可踏著經卷的階梯來拍照,代表願意行在神所喜悅的「恩典永生之路」。

 

結語

「讓孩子遇見神」是「靈美創意培育基金」的核心使命,我將會在本報專欄「藝術•敬拜•宣教」詳細分享怎樣運用藝術成為一種強而有力轉化孩子的生命媒介,讓他們活出神國的身分和命定。在此呼籲願意委身以藝術宣教的年青人,接受培訓成為文化宣教士,將正向價值及聖經的世界觀透過藝術轉化社區,建立敬虔的神國文化。

 

文@Esther Praise(靈美創意培育基金)

作者為文化宣教士,FB: Art, Worship, Mission

靈美創意培育基金: www.abcfoundation.org.hk

巴基斯坦塔利班針對基督徒 自殺式炸彈襲擊兒童遊樂場

巴基斯坦東部城市拉合爾的一個公園於復活節主日遭到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最少70人死亡,逾300人受傷,大部分死傷者為婦孺。巴基斯坦塔利班分支承認是這次襲擊的策劃者,主要針對基督徒。

當日傍晚,一名襲擊者在公園的兒童遊樂區引爆身上炸彈。由於當天是復活節主日,很多人正在遊玩,而該處是市內基督徒家庭的熱門休憩地點。死傷者當中約有29名是基督徒。巴基斯坦軍方到現場戒備,省政府亦下令暫時關閉市內所有公園。總理謝里夫就這次襲擊將召開會議評估市內的安全情況。

「敞開之門」(Open Door)2016年世界觀察名單指出,巴基斯坦是全球排行第6位最難成為基督徒的國家。去年4旬齋期間,拉合爾的兩間教會遭受自殺式炸彈襲擊。這事件引發了基督教徒對政府缺乏保護進行暴力抗議。塔利班揚言會繼續發動更多自殺式襲擊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及now新聞台,2016年3月27日及3月28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保護巴基斯坦的基督徒

時代廣場出現「巴力廟」

美國媒體報道,今年4月巴力廟將出現在紐約著名景點時代廣場,以及倫敦的萊斯特廣場,為紀念去年在敍利亞境內被伊斯蘭國破壞的古老巴力廟。

消息指,將建造在時代廣場的巴力廟建築是一座約50呎高的拱門,設計參照被毁的巴力廟拱門,此為廟宇的入口門戶。

原本位於敍利亞巴爾米拉的巴力廟有二千年歷史,在被毁後,一班學者和保育人士致力尋求補救方法。今次促成在英美兩地建立仿製品的策劃組織是「數碼考古學院」,而這會是4月底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周的焦點。

巴力的崇拜始於古時巴比倫國,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時,當地人民有巴力信仰。

(2016年3月19日,時雨編譯報道)

禱告:在英美出現的巴力廟不能產生靈界的影響力

四名聖經翻譯員在中東被殺 重要檔案沒遭摧毀

聖經翻譯機構威克理夫協會(Wycliffe Associates)公布,四名聖經翻譯員在中東被武裝分子殺害

襲擊發生在翻譯員的辦公室。兩名翻譯員被開槍打死,另外兩名被毆打至死。這兩名翻譯員為了保護他們的領袖而躺在他身上,被武裝分子用武器擊斃。襲擊者還破壞了翻譯設施,包括印刷設備、書和翻譯材料。不過,他們沒有摧毀含八個語言翻譯項目的電腦硬碟

威克里夫發言人呼籲為被殺的翻譯員的家庭禱告,並求主呼召新的翻譯員繼續進行工作。他亦請大家為襲擊者禱告,求神饒恕他們,並打開他們的眼睛認識基督。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16年3月18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保護在中東的聖經翻譯工作

「雅各的羊」回歸以色列 可能是第三聖殿的前兆

回歸以色列的不只有猶太人,還有聖經中的羊。有一批「雅各的羊」正在加拿大等待返回故土。

「雅各的羊」是稀有品種,體型小,有花斑,並有四個角。牠們在沙漠氣候成長,現在只能在北美找到。牠們保留著許多遺傳特徵,證明了聖經中雅各向拉班要求以有點的、有班的和黑色的羊作他的工資的故事是真的。

以色列今天的羊主要是肥尾羊(Awassi),原生在阿拉伯沙漠,是白色的,有棕色或黑色的面孔。雅各的羊卻是有明顯的斑點和條紋,符合創世記第三十章中的描述。以色列有很多肥尾羊,卻都不是以色列的原生。雅各的羊可能才是在聖經時代獻祭的羊。

專家認為,這獨特品種的羊陪同希伯來人作奴隸去了埃及,並在那裡被運送到北非。後來,摩爾人把他們賣到西班牙,並到英國。最後,收藏家把他們帶到北美。

(來源:Breaking Israel News,2016年3月22日,陳細細編譯報道)101

禱告:「雅各的羊」的出現激發猶太人多讀聖經

影音使團為《天堂奇癒記》基督教策動團體

荷里活電影《天堂奇癒記》改編自真人真事,3月16日於美國首映至今,上映僅僅兩周,全美票房已累積達3,700萬美元,更於上周票房排行第三,感動全美觀眾。影音使團表示,他們將成為電影的基督教策動團體。

《天堂》講述女主角安娜患上一種罕見的腸胃病,母親姬絲汀女兒四處尋找醫治方法的過程中,性情變得愈來愈偏激。有一天,安娜在玩耍時,不慎從樹上掉進一個樹洞裡,陷入昏迷,一個非凡的奇蹟便在她的身上發生。她不但沒有受傷,其不治之症也不藥而癒,這令醫學專家感到困惑,她的家人也因此重新振作,向大眾分享他們的奇妙經歷。

學者討論亞洲基督教教育使命

由台北基督學院主辦,「2016基督教教育國際研討會」於3月18至20日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建立基督教教育根基:亞洲基督教教育之使命、異象與發展」。大會邀請國際基督教學校協會助理副會長、韓國中央基督教學校校長及校牧、美國聖約學院教育及社會學系主任等多國講者與會分享。會議期間同時舉行「基督教教育博覽會」,讓相關學校、教會、組織等機構能藉此機會多所交流。

美國聖約學院教育及社會學系主任雅各瑞斯勒(James Drexler)演講的主題為「基督徒教師:何能深具影響、卓越非凡?」從聖經教導出發,以人類學、知識論、倫理道德等三個層面來說明「聖經架構中的教育是什麼」,以及「聖經中對於以基督信仰為辦學理念的期待」。

從現實層面來看,瑞斯勒提到,宣稱具有信仰背景的教師可分為「老師但剛好是基督徒」、「基督徒教師」兩種不同類別,而後者顯然才是有潛力為學生帶來影響和改變的身分。

他說,人的教育觀必然受到其所相信的世界觀影響。身為基督徒教師,他對於世界的認識自然是奠基在聖經之上。聖經教導,人類是依照神的樣式而造,都是獨一無二,也有尊嚴與自尊的需求。聖經也教導人們只能因信稱義,除了擁有神的形象外,也披帶神公義的外袍。教師對待學生時,除了用從神來的愛去關心、理解學生的需要之外,也要曉得對方同樣是神所造的寶貝,要以平等、合理的方式看待學生的過犯與不足。

此外,從聖經中得知,世上的一切都是神所造,每個學科雖然看似各自獨立,但其實彼此有互相依存的關連。同時,各學科所呈現的內容其實都是神創造的奧秘。瑞斯勒提醒,教師在傳授課業時,要明白除了透過教育來增進學生的知識深度外,也不忘帶領學生將腦袋中的學識轉化成言語、行為上的改變。生命透過學習得著建造,知道神創造萬有的奇妙偉大,從中經歷神,不僅知識越發增長,也能和神有日漸親密的關係。

第三,當今有許多學校為辦學成績所苦,會著重學生的升學率及畢業後是否考取名校就讀。瑞斯勒表示,教育的重要層面向來不是這些屬世所追求的量化成果。基督徒教師該要明白,學習的過程是讓人擁有掌管、治理全地所需的技能,每個人都是藉由學習,來裝備自己,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情,以此來完成神所託付的各樣使命。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林稚雯台北報道)

 

以色列為全球第11個最快樂國家

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世界快樂指數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顯示,在156個國家中,以色列排行第11位,比美國領先兩位。

報告指出丹麥是最快樂的國家,其次是瑞士、冰島、挪威、芬蘭、加拿大、荷蘭、新西蘭、澳洲和瑞典。有趣的是,排名頭10位中,有半數是北歐國家,冬季晝短夜長,這種環境通常與抑鬱症掛鉤。

根據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Gallup World Poll),敘利亞、阿富汗和八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為世界上10大最不快樂的居住地。這些國家大多數正面臨戰爭和極度貧困。

該報告的排名準則基於以下因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社會支持、預期健康壽命、政府和企業的貪污情況、社會不平等程度。另外,也包括受訪者對生活質素的評估。

(來源:Religion News,2016年3月17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這好消息吸引更多猶太人回歸以色列

開封五名猶太女人回歸以色列

開封的猶太社區有幾百年歷史,來自此地的五名猶太人後裔於2月29日啟程前往以色列,完成移民的第一階段。以色列新聞報道,說高藝宸、岳婷、李靜、李圓、李程錦將住在Midreshet Nishmat,在Jeanie Schottenstein中心的女性高級妥拉研究所學習律法,準備皈依猶太教。她們一直在研讀希伯來文,在出發前學習猶太教。

一般認為開封的猶太社區在第八或第九世紀由伊拉克或波斯的商人創立,明朝時可能已有五千人,但由於同化和通婚已減少到不到一千。協助她們移居的Shavei Israel主席Michael Freund說,餘下的成員都有意重新連接到他們的根源。「他們仍識別為猶太人的後裔,即使他們當中一些人與猶太教無關。」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面書,2016年3月)

 禱告:為她們能適應以色列生活,及信主祈禱。

美國雕塑家建祈禱花園 促人神相遇

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西部,一個可以俯瞰克爾維爾的高處,座立著一座77尺高的十字架。在十字架的腳下,就是「將臨的王雕塑祈禱花園」(Coming King Sculpture Prayer Garden)。這裡集合了捐贈的藝術品和雕塑,作品描繪耶穌的一生。

藝術家和雕塑家馬克斯格雷納(Max Greiner)是這花園的創立人。他說:「我們建立這花園,讓人可以在此與神相遇,而無需經過一堆宗教儀式。」他續說,神在2002年已給他這個花園的異象,但他花了13年時間禱告和計劃才看到這異象實現。至今已有數千名來自30多個國家的人到訪這花園,並透過有創意的方式遇見耶穌。

馬克斯說:「它吸引了那些只是想觀賞藝術或體驗戶外花園的人。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找到了神。」

當參觀者走石板路通向十字架的路上,可以閱讀以西班牙語、英語和德語所寫的聖經經文,明白神的愛。訪客還可以與幾位義工牧師交談,或在石頭上寫上祈禱請求,並放到十字架附近。當中發生過一些神蹟。

馬克斯說:「毒癮被破除,酗酒者及吸毒者也來這裡。另外,19名想自殺的人來到這裡,神把他們從自殺的念頭中拯救出來,他們更信了主。」

馬克斯認為,這花園的地形近似聖地並非巧合。這花園與以色列處於同一緯度。這裡的植物、山丘、石灰岩,一切看起來都像以色列。

他們還舉行一次特別的復活節崇拜,讓人慶祝基督的復活。他亦盼望在全球各地複製這祈禱花園,讓更多人能體驗到耶穌的愛。

(來源:CBN NEWS,2016年3月22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用祈禱花園,讓更多人經歷祂。

狗仔隊始祖投身網絡媒體宣教

第一代狗仔隊記者歐建樑(春麗),曾為拍攝明星演戲造型,在水渠裡躲藏三天三夜。早前出版《坑渠蓋下的記者》披露舊事,也講述信主經歷。脫胎換骨的他正修讀神學課程,並於今年初開展網絡媒體宣教。

歐與Anson弟兄合作發展網絡媒體宣教,他本人主力在媒體宣教,而對方則專注於網絡宣教。「這一兩年,我們發現原來網絡同媒體要一起做才有威力,於是我們合併做網絡媒體宣教。」

二人各有營運公司,最近在荔枝角設立共同辦公地方,日間從事業務,晚間為教會和機構作宣教培訓的場地。

接納自我的要訣 -【Joyce Meyer】專欄

現今的社會充斥著前所未有的不安感和自我拒絕感,太多人不喜歡自己,可悲的是基督徒也不例外。

多年來我見過無數的信徒,以為自己會因為未夠完美而不蒙神喜悅,他們活在永不休止的沮喪中,不斷的拒絕自己,每次犯錯都感覺不是味兒。

有一點是肯定的,耶穌為我們捨掉生命,不是為叫我們整天活在自責和罪咎之中,反之,祂希望我們接受自己,並在與祂的關係中感到滿足,而那只有從發現我們在基督裡真正的身分開始。

從前的我曾努力要以自己的行為來取悅神,就像整天活在跑步機上,為叫自己感覺良好和蒙神悅納而經常努力作工,在過程中我變得筋疲力竭,悶悶不樂,只覺得事情並不對勁。

不錯,無論我們多愛神和選擇作對的事,我們若不學會這一個寶貴功課,就只會經常灰心失意。以弗所書二章8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我們不能作甚麼來賺取救恩和與神和好,我們能以與神和好,唯有靠著在基督裡的信心。缺少這認知的信徒就像一架沒有燃油的珍寶航機停在跑道上,擁有所有的裝備,卻寸步難移!

因著神的憐憫,讓我看到祂的愛是無條件的,我不能作甚麼去叫它加添或減少。神只要我相信耶穌,那位祂所差派的(約六29),及得著因祂而有的義。

要經歷真正的自由及屬靈成長,我們須學習接受自己,就是按我們本來的面目,看自己如神看我們的一樣。我們若這樣作,就會開始明白變成基督的樣式是一個需時的過程,而且神是信實的,必成就祂開始了的善工。

哥林多後書五章21節說:「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這正是自我接受的基礎,知道神因耶穌的緣故接受我們,並看我們的義完完全全,這不是說我們不再犯罪,或可視之等閒,而是即便我們在效法基督的路上仍在途中,仍未完全,神已經愛我們了

這就如我兩歲的孫女常因得不著想要的東西而大發脾氣,躺在地上不受控的吵鬧,雖然我不喜歡她這樣,但我仍深愛她,不會因孫兒犯錯而不愛他們,甚或把他們踢出家門。我愛他們,會協助他們建立成長所需的良好品格。

我們的天父也是如此,祂不喜歡我們的不當行為,但祂對我們的愛是肯定的。羅馬書五章8節說祂「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就差遣祂的兒子,為要顯明對我們的愛。換句話說,祂沒有等到我們成義才差耶穌來,因為我們若不靠著耶穌,根本就不可能成義!

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0節說:「我因耶和華大大歡喜,我的心靠神快樂,因祂以拯救為衣給我穿上,以公義為袍給我披上……」原來我們犯錯時,神就真的以公義的袍給我「穿上」,因此當仇敵以罪疚或指控來攻擊我們時,我們能堅拒牠的指控,以神的話回應說:「我在基督裡就是神的義,我已穿上祂的─不是我的─公義之袍,聖經說只要我承認我的罪,神是信實的,必赦免我,洗淨我一切的不義,我是祂所愛的!」(約壹一9)

神就在你旁,祂願意你接受自己及你的靈命進程,因此,別因未達到完全的地步而浪費時間在沮喪之中,神不會因你不完全而惱你,祂只會因你放棄奔跑天路而失望!


文@Joyce Meyer

為什麼你認為黑蒜有益? -【好食有道】專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時候不是因為勇者無懼,而是你收到有關老虎的正面訊息,說牠其實良善可愛,並不害人。於是你對老虎的認識給改變了,或至少產生疑問,不再能肯定老虎的真性情。我們喝汽水、吃高糖高脂的邪惡美食,不是不知道這些對身體不好,但照樣吃喝,可能因為被灌輸了其他的觀點,未能作出一點也不疑惑的判斷。

對食物營養的認知,我們都深受媒體的影響。為什麼你認為黑蒜有益?我每次問那些熱愛黑蒜的朋友,沒有人能回答,他們能列舉益處,但我的提問是關於「如何獲得」這些知識,又「為何值得相信?」在媒體世界生活,必須保持清醒,注意媒體資訊如何影響自己認識這世界的一切。你可能對廣告設防,認為自己不會容易相信食品商的甜言蜜語,但權威學者的研究報告呢?

網上充斥著世界各地研究組織發表的營養與健康研究報告,但花時間閱讀時,你可能更困惑,客觀的實驗為何會有不同的結果,甚至結論相反?人類臨床實驗確實有些複雜,然而實驗方式並不完全客觀,不同方式可以產生不同結果,人為操控是可以改變結論的。研究組織應不應接收美國大型食品公司的資助,在學術界一直有爭論,但在爭論之前,食品商的大量撥款資助已是事實

紐約大學營養、食物研究及公共衛生系教授Marion Nestle表示,她檢閱眾多研究,發現一看資助資料,就幾乎可以推算到研究結果,食物研究的結果通常都符合資助者利益。比方說,有學者查閱研究長期喝用汽水和肥胖症之間關係的報告,發現獨立研究幾乎都肯定兩者有關連,而有食品商資助的研究卻沒得出這樣的結論。但她說,不是食品商用錢換取結果,而是接受資助的研究員在設計研究方式時,往往批判性較低

現今的食物議題不只是環境生態、營養健康、食物安全的問題,也是公義的問題。西方社會注重大公無私的道德操守,較為意識到利益衝突問題。反觀華人在這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包括華人教會,下意識裡認為好的關係自然帶來益處,在「愛」中互惠互利,似乎很有道理,而漠視了公眾利益的考慮。當然在沒有危害公眾利益下,給別人恩惠,互惠互利,實在是很美好的事情,而且更多的給予恩惠,更多的祝福呢!是否與公眾利益有衝突,是否出於自利的私心,才是反思重點,若是,就有問題呢。


文@黃少芬

讓孩子遇見神 異象:孩子在患難中呼求耶穌 -【藝術•敬拜•宣教】專欄

當我在密室禱告時,神的靈讓我「看見」一個異象:「洶湧澎湃的巨浪正鋪天蓋地衝向一個毫無反抗能力的孩童,他立即跪在磐石上呼求耶穌的名,『救我脫離凶惡!』忽然間,一陣陣彩虹色彩的靈風飄至,巨浪瞬間就像水牆一樣的凝固。雖然依舊波滔洶湧,但孩童並沒有受到傷害。」「讓孩子遇見神」這個異象,是給這世代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啓示。

根據香港幼兒發展指標,香港三至四歲幼兒的入學率較一眾OECD國家為高。家長為了催谷年幼子女能「贏在起跑線上」,為子女編排各種學習班,期望取得優良的學業成績,以及擁有課外活動證書和獎項。據報,德國和台灣已立法禁止學前的學科教育,目的是避免幼兒的大腦變成電腦硬碟,失去思考和創作能力。英國教育專家指出,六歲以下的幼兒應該透過遊戲活動發展社交技巧和學習控制情緒。香港教育重知識而忽略了感情、情緒和品格的培育,出現失衡情況。當今藝術教育及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透過藝術教育可達到健全的人格,並促進心智的成長。但「贏在起跑線」的教育如同兇惡的海嘯,要淹沒這一代的兒童!

身為基督徒的老師和家長,怎樣為這世代的孩童禱告?怎樣將心愛的兒女釋放到神的手中,效法亞伯拉罕將獨生子以撒獻為「燔祭」給神?怎樣憑信心相信神為兒女的人生預定豐盛的計劃?


文@Esther Praise

(作者為文化宣教士,FB: Art, Worship, Mission

 

不能平衡的算式 -【愛有道】專欄

甲勸導乙不要結婚:「婚姻是戀愛的墳墓!」乙:「能夠入土為安,總比做孤魂野鬼好!」電視劇的編劇可真幽默,一語道破了婚姻關係中的兩難,叫人會心微笑。

進入親密的關係之前,最好不要高估自己的「實力」,尤其是包容和忍耐。沒有好好在求戀期觀察對方的性格,在彼此的互動中發現大家的優缺點,學會調整接納,進入婚姻的路肯定是荊棘滿途,耗盡了熱戀期的愛火後,關係亦由甜蜜變為苦澀。令人疑惑的是,究竟這類婚姻關係是如何維繫?又為何忽然結束呢?

如果關係可以用一條方程式計算,雙方都付出,雙方都受惠的話,大家都感到滿足,彼此欣賞,關係可以長久「平衡」,這可是極難得的理想關係。

當一方不斷付出,對方只受惠不作回饋,這種不能「平衡」的關係早已暗藏危機,付出的一方心中的怨憤日積月累,只等合適爆發的時機,例如遇上「第三者」或是儲存了足夠的「反叛」能量,決定不再為對方犧牲,為自己討回公道。

還有一種可以維繫卻存在破裂危險的關係是,雙方都付出,但一方雖然受惠,關係表面「平衡」,實際心中不滿,等到日子下來,甚至厭棄對方,查找對方諸般的不是,作為結束關係的借口。例如一個享受太太天天給他煮飯煲湯,照顧孩子的丈夫,總覺得她不能滿足他的心靈需要,等到孩子長大之後,家庭的需要減少,關係亦漸趨惡劣。

世上沒有完美無瑕的人,亦沒有完全美滿的關係。若關係的方程式只計算自己的「收入」,不理會對方的付出,在「受惠」之時不表達自己的真實需要,反轉過來指責對方說:「我受夠了!」這肯定是不公道的。


文@徐惠儀

從政治、神學和牧養 反思暴力抗爭

近年,教會內的政治爭拗持續不斷,造成不同程度的撕裂,今年農曆新年在旺角發生的暴力衝突事件,更令不少信徒感到迷惘、無力,不知如何回應這些事件,有見及此,公理匯研主辦了「暴力/勇武抗爭的信仰反思」研討會,邀請了世華網絡資源營運總監劉進圖、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李耀坤博士及循道衞理聯合教會袁天佑牧師,分別從政治分析、神學倫理及教會牧養三方面,對議題進行深入探討。研討會於3月17日假基督教會活石堂舉行,當日有來自不同教會的近400信徒參加,全場爆滿,其中大部分是中年及青年人。

 劉進圖:「和理非」仍有出路

劉進圖首先深入剖析了本土派青年選擇採取勇武抗爭方式的成因,然後用客觀的事實論證和平、理性、非暴力(和理非)的抗爭方式仍有可為,鼓勵青年人從政,不要賣身暴力和仇恨。

劉認為社會大眾可以不認同勇武抗爭的方式,但必須理解其成因。雨傘運動期間,學生和平理性地在街上爭取「真普選」,當權者的無動於衷;以及相關機構對非法打人警員的保護,但是對佔中學生卻是無理的檢控,這些制度的暴力,令不少本土派青年認為「和理非」已證實失敗,勇武抗爭是「官逼民反」的結果。

和理非之路雖然未能達成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然而維持了回歸後香港的「半桶水民主」。「展望未來,和理非仍有所為。」劉鼓勵青年人從政,因為香港每年有6萬個新增達到18歲可登記為選民的雨傘新世代,同時每年有逾4萬老人離世,因此可以推斷十年內年青一代會成為香港登記選民主體。另外,科技發展對青年人參選有利,透過網絡傳播可令新人迅速爆紅。再者,現時政壇已經出現新老交替的情況,政治素人也可當選,不像過去講求有政黨人脈及地區經驗。人口變化、網絡發展和政治發展都對年青人從政非常有利,非暴力抗爭仍有出路。

李耀坤:以和平為本 武力使用四原則

李耀坤則從神學及倫理的角度探討了基督信仰如何看待武力的使用,以及在武裝衝突中應秉持公義的原則。

基督教以和平為本,顛覆了尚武文化。武力在神原初的創造是不存在的,而歷史的終局亦沒有位置。再者,耶穌基督自己是和平之君,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方式來應對邪惡和暴力。因此,教會看待和平不是一種崇高的理想,而是對基督主權的確認和順服。基督教信仰有別於尚武主義,武力使用不能為了自利自保和自我榮耀,而是基於愛鄰舍的命令下,使用於保護弱小,判定是非和糾正錯誤。

在衝突中,使用武力以伸張正義應持守四大原則:第一,行動的目的是糾正重大而清晰的錯誤,需要清楚交代干犯者的罪行、受害者具體的傷害及對公正秩序的破壞;而且,行動者必須捍衛衝突「雙方」的公正。第二,行動者必須具有代表性,不是出於自利,而是為了受害者的福祉及維護共善;而且行動者要負起責任,透過行動帶來新秩序,並有意向為群體締造和平有法理的管治。第三,持守辨別原則,必須刻意區分干犯者和無辜者,只能制服有直接實質行惡的人員,而且解除武裝後,不能肆意傷害他們。更不能攻擊學校、醫院及住宅區等,因為一個糾正錯誤的行動不能禠奪建立一個和平社會所需存在條件的權利。第四,訴諸武力應是最後手段,即其他可能行動皆失敗才可使用。當行動造成的破壞大至無望再出現和平有序社會的地步,行動縱或取勝,亦只能算是失敗。武力使用必須以追尋和平為大前提。

袁天佑:互相體諒 為弱勢發聲

袁天佑指出「香港生病了」是社會過分追求經濟發展所致,很多社會發生的事件原因錯縱複雜,對教會的影響,是危機亦是轉機,他分享了一些牧養教會的經驗,亦反思了教會在社會中的角色。

教會面對政治往往都是選擇中立,但是選擇中立,是傾向站在權貴的一方,因此他認為牧者需要跟會友分享自己的立場,但是不能控制對方的思想。教會裡有不同聲音,彼此討論,挑戰是健康的。不同角色、立場的人應該互相要尊重、體諒,會眾應理解牧者的難處,體諒他們對很多事件的不回應,群眾亦應理解前線警員所受到的壓力,彼此意見可以完全不同,但是同理心不能缺少。袁認為教會應該關心弱勢社群,站在貧苦大眾那一邊,因為政府對政策或事件回應的宣傳已經很足夠,教會應為受壓的發聲。最後,袁指出今天大家活在「天國已經降臨,但未完全降臨」的張力中,鼓勵信眾將信心、盼望放於神身上。

(主辦單位在4月9日加開一場研討會,Facebook專頁:「暴力/勇武抗爭的信仰反思」研討會

(特約記者李翠琼報道)

猶太拉比:經歷禧年恩寵的關鍵 -「預備」

本報〈請教拉比〉專欄作者、以色列彌賽亞信徒事工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阿睿(Ari Sorko-Ram)拉比,於3月11至12日受國度事奉中心邀請,主講「禧年的恩寵」聚會。他特別談到如何在禧年經歷神的恩寵,列國如何激動以色列發憤,以及他們在以色列的事工。

論到禧年的恩寵,阿睿首先提到這是聖經的曆法,不是「猶太人」的曆法和節期。猶太人只是第一個採用聖經曆法的民族,而他們的責任是把神的曆法教導列國。守聖經的節期,要訣在於事先預備,否則節期本身就沒有意義。他說,我們為節期來臨而有所預備,才能期望神在節期中祝福我們。而聖經教導我們祝福別人,因此在禧年來臨前,我們若不給予別人恩寵,就不能在禧年領受加倍恩寵。正如一棵樹,年復年結果子的秘訣在於摘掉所有結出的果子,把果子全部分出去,之後的一年才會長出新的果子。禧年的設立,目的是要使人得自由,而我們也要赦免人的債。我們在自然界完成自己的責任,神就會在超自然界作成祂的工作

他接著提到聖經中以色列是神「眼中的瞳人」,但這不代表神偏心以色列,而是我們要透過以色列這個「瞳孔」,去看神的工作,如此才會知道神在列國的計劃。若以色列不復興,神在列國的計劃就不會發生。聖經預言列國會反對以色列,但卻沒有說基督徒會反對以色列。當基督的身體和神的心意一同站立和爭戰,就會得勝。我們若是愛神,也就要愛神的計劃,包括對以色列的計劃,而作為外邦基督徒,我們要激起以色列發憤,福音就會傳遍全地。

(記者林暐皓報道)

數算俄梅珥

猶太拉比阿睿(Ari Sorko-Ram)拉比於3月4日應邀在台北TOD(大衛會幕禱告中心)傳講信息,主題為「先是猶太人」,其間特別講論利末記中與收割莊稼有關的屬靈原則。

阿睿從利未記二十三章15-16節分享一個重要的大豐收原則,「我們即將進入數算俄梅珥(Omer)的季節」,從逾越節開始計算一直到五旬節,在這季節中隱藏著復興的秘密,這是聖經中期間最長的節期,神命令以色列人在這50天要如此行。

如何數算俄梅珥?在逾越節後,以色列人會到田地裡把已長出的麥穗作標記,這是初熟的果子,接下來的50天,每天要除草、澆灌,50天之後,把初熟果子收好送到神的殿中。在出埃及記二十三章19節提到「地裡首先初熟之物要送到耶和華-你神的殿。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因迦南人在慶祝小麥收割的季節,會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為了可以生育眾多。然而神告訴以色列人,只要獻上初熟的果子,上帝就會祝福他們,不要去跟隨異教。

神是收割莊稼的主,以色列是初熟果子的主,所以以色列對初熟果子所做的,會決定神對收成所要做的,神是那位「如果我的百姓做什麼,那我就會做什麼」的神,祂希望與我們一起同工,而不是幫我們做工。祂是供應者,但祂與我們一起同工,我們是有責任獻上初熟的果子。

耶穌也數了祂的俄梅珥。祂的初熟果子就是祂的門徒,當主耶穌死裡復活後,祂立即去到門徒當中,開始數祂的俄梅珥,就是用禱告來澆灌他們,並開始除草。祂在提比哩亞海邊,把彼得內心懼怕人的雜草拔除了;祂除掉門徒爭論誰為大的野心的雜草;還有多馬內心懷疑的雜草等。到了五旬節前十天耶穌升上天,將初熟的果子(門徒)獻給父神,神的膏抺便降在這些初熟果子身上,這就是福音開始遍傳的時刻,耶穌就是初熟果子的主,父神是莊稼的主。

「個人也可以抓住這原則轉化生命,自己可以數算自己的俄梅珥。」他引詩篇一三九篇13-16節說,當我們在母腹中,神便與我們相會,賦予我們目的,並且賜下才幹、恩賜以完成命定。我們可以在每年逾越節的次日,進到自己內心的禾場,數算自己的俄梅珥。每天用禱告來澆灌,求問神如何使用這樣才幹、恩賜成為別人的祝福;也除掉內心不好的品格的雜草,「再也沒有比不好的品格更能偷走你的命定」,例如:不饒恕、憤怒、懼怕、不信、懷疑等。50天後,帶著你初熟的果子,即自己,獻給神。這些會帶來轉化,為你的生命帶來大豐收。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黃銘嫥台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