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蒙揀選(五)—— 替代神學的雙胞胎 -【選民系列】專欄

替代神學另有一個幌子,叫成全神學,被巴勒斯坦基督徒奉為圭臬,又稱為基督教巴勒斯坦主義,他們認為舊約關乎以色列和神國的預言都成全在耶穌基督裡,而不適用於當今的以色列。2012年,「在檢查站的基督」(CATC)會議在伯利恆舉行,並提出了宣言。宣言作者之一亞歷斯․阿瓦德(Alex Awad)總結了宣言背後的神學,共有六個主要元素:國度、聖地、聖城、聖殿、祭司職分和祭物。關於「國度」,阿瓦德說:「舊約裡,神的子民是指昔日的猶太民族;在新約裡,所有透過耶穌基督接受神救恩的人就是神的子民。故此,以色列民族因著拒絕接納神使用耶穌基督拯救全人類的終極計劃,放棄了作為神所揀選之國的權利。」

梅爾尼克(Olivier Jack Melnick)不同意其觀點:「亞伯拉罕盟約的好處是多方面的,就像通過亞伯拉罕給猶太人民和各民族所應許的那樣,然而,物質土地僅應許給猶太人民,就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後裔……首先必須了解的是,以色列土地屬於神自己(利25:23)。神揀選與亞伯拉罕立約,是包括了這一片土地,是永恆和無條件盟約的一部分。另外,神的恩賜是沒有後悔的(羅11:29)。」

珊朵拉․泰普林斯奇(Sandra Teplinsky)解釋:「許多巴勒斯坦福音派信徒相信,所有舊約應許,尤其是和聖地有關的應許,都已經應驗在彌賽亞身上了。這些應許現在只會出現在信徒心中所存的神國……但是這種觀點大錯特錯,因為否定了那些應許也應驗在以色列和物質界中……這種教義認為,以色列的呼召已被取代及廢除,所以這個國家今日的存在完全沒有任何的正當性。」

關於聖城、聖殿、祭司職分和祭物,阿瓦德說:「耶穌和使徒並沒有歌頌地上的耶路撒冷,相反地,他們所談論的都是天上的耶路撒冷。我們在往後段落將會把注意力放在祭司職分、祭物和聖殿,大家自會明白人不再需要在一個特定城市裡的特定聖殿,才能享受新約的恩惠。」這種說法將耶路撒冷和聖地對猶太人的重要性降到最低,是錯誤的。他否認了猶太人可根據盟約繼承以色列地。

阿瓦德試圖通過以下的說法使以色列的生存權和土地擁有權變得不合法:1、今天的以色列國不是聖經和盟約的以色列;2、聖經預言沒有解決今天以阿衝突和中東局勢;3、以色列因著拒絕耶穌基督的救恩,失去作為神選民的特權;4、由於盟約的特徵已變,因此不再需要特定土地或領土來「安置」新約;5、神對猶太人和所有人的應許是屬靈的,不需要佔領一塊土地。阿瓦德堅持新約而令舊約失效,但按真理而言,神與祂子民所立諸約並不意味著要取代先前的盟約。接續亞伯拉罕盟約之後的每一個盟約都不是取消先前的盟約,而是擴大。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以色列蒙揀選(三) 替代神學的謬誤 -【選民系列】專欄

「也不因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都作他的兒女;惟獨『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這就是說,肉身所生的兒女不是神的兒女,惟獨那應許的兒女才算是後裔。」(羅馬書9:7-8)保羅說:「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約翰·斯托特(John Stott)理解為:「一直有兩個以色列,一個是以色列(雅各)肉身的後代,另一個是他的屬靈後代;神的應許是針對後者的,後者也已經得到了。」斯托特的解釋與替代神學的主張相脗合,即神的應許應由屬靈的以色列承繼,而不是實質的以色列。

相反,希拉里·勒·科努納(Hilary Le Cornu)和約瑟夫·舒霖(Joseph Shulam)則斷言在羅馬書中,「保羅反對外邦人所宣稱『取代』以色列的說法。」保羅談到了神揀選的主權,神揀選了以撒而不是以實瑪利;揀選了雅各而不是以掃。而這孿生兄弟在母腹中沒法作惡,神的揀選不是基於人的表現。他揀選了以色列,可是猶太人失敗了,又拒絕了耶穌,以致保羅說:「這不是說神的話落了空。」他的意思是,以色列的失敗不會導致神的話語或揀選無效。「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羅9:15)保羅總結說:「據此看來,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發憐憫的神。」(羅9:16)

勒·科努納和舒霖解釋說:「因為猶太人拜假神而令神忌邪(嫉妒),神也會透過不是祂子民的人令猶太人發憤(嫉妒),而忘記了雅各所宣稱的,即神會造訪外邦人,為祂的名從外邦人中帶出一種人,之後祂要回來,重建大衛的帳棚。他們將神造訪外邦人誇大成為神最終的目的。」神轉而拯救並賜福外邦人,要激動猶太人發憤(嫉妒)(羅11:14),卻不是拒絕或取代他們。保羅在羅馬書第9章中所說的話並不意味著拒絕猶太人。後來他問:「神棄絕了他的百姓嗎?斷乎沒有!」(羅11:1)他再次強調說:「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11:29)

舊約中有幾段經文確認了神與以色列的約是不可撤銷的(利26:44、士2:1、代上16:15-17、詩105:8-10)。在這些經文中,葉光明注意到神不僅通過祂的話語表達出來,還以祂的誓言加以確認。葉光明說:「我的結論是,起誓是聖經中對神性宣告中最具強調性的形式。」先知還重申了神對與以色列立約的堅定承諾(耶33:25-26)。

舊約否定了以色列被拒絕的可能性,而新約也和應,說猶太人的不信並不廢掉神的信實。保羅說:「即便有不信的,這有何妨呢?難道他們的不信就廢掉神的信嗎?斷乎不能!不如說,神是真實的,人都是虛謊的。」(羅3:3-4)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以色列與教會的共同命定 -【選民系列】專欄

以色列人是神立約的子民,信了耶穌的外邦人是為新約教會的信徒,也是神的子民,所以兩者是有關係的,可是尚未完全地及實質地連結。以色列既是一個國家,也是一個民族。以色列國在歷史上曾消失了一段很長的時間,而猶太民族繼續存在於地球上。教會是信徒的屬靈團體,所信奉的耶穌為猶太彌賽亞,因此教會從以色列而出。教會始於耶路撒冷,成員都是猶太人(徒2:5,14,41)。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說,以色列是教會在「歷史上原初、持續和最終的伙伴」。我們要從聖經看看神對世界的救贖計劃中,以色列的命定以及與教會的關係,並解釋將兩者的命定融合在一起的必要性。

莫特曼說:「沒有一種生命可以從其自身的角度來理解。只要活著,他就存在於與其他人的生活關係中。」以色列和教會都不是為自己而存在,以色列被揀選為要祝福世界,而教會被揀選為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來拯救失喪的人。兩者都是神立約的子民,當以色列活不出自己的命定時,神就興起教會,不是取代以色列,而是加入以色列,成為世界的祝福。在歷史上,以色列和教會從一體走向對立,但從本質上講,兩者都是屬神的,出於神的,也是為神的。

使徒保羅提醒外邦教會關於其猶太根源(羅11:17-18)。以色列的命定受到神盟約的約束,宣教學家查理斯·樊·恩根(Charles van Engen)說:「衪是萬有之主,在盟約內已賦予以色列跟其他國家有特殊的目的。因此,在盟約內與耶和華結盟意味著,有份參與耶和華對整個世界的普遍旨意。以色列不能永遠保持排他性,因為耶和華的心意是賜福所有民族。」神的旨意是要以色列祝福全世界,但隨著替代神學和反猶主義的興起,教會反而跟神的旨意背道而馳,用行動破壞以色列。

使徒保羅提到耶穌再來的條件:「天必留他,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就是神從創世以來、藉著聖先知的口所說的。」(徒3:21)耶穌留在天上,直至萬物復興的時候,復興就是恢復過來。在近代,神正在復興以色列,恢復它作為一個國家存在於世上,並且興起餘民彌賽亞信徒,以此榮耀祂並祝福世界。

「所以,你要對以色列家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家啊,我行這事不是為你們,乃是為我的聖名,就是在你們到的列國中所褻瀆的。」(結36:22)以色列並不完美,但是神正在恢復其命定,並為耶穌第二次降臨做準備。教會應認識到以色列的角色,並與以色列團結。為此,教會需要放棄替代神學,並承認以色列在神救贖計劃裡的中心地位。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與以色列連結的神學基礎(上) -【選民系列】專欄

外邦信徒與以色列在基督裡成為一個新人,這是連結與合一,都有聖經的根據(弗2:15),然而在神學上卻有爭論。第一個爭論是替代神學,替代神學認為隨著耶穌基督的到來,教會已取代猶太人成為神的選民,這意味神廢棄了跟猶太人的約。替代神學在教會歷史早期已發展出來,而正式成為神學主張是公元325年的尼西亞會議。教會帶頭敵對猶太人,引致世俗社會的反猶主義。即管在現代,仍有一些教會贊同替代神學,認為教會才是「真以色列」。

聖經怎樣說呢?外邦信徒「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弗2:19)。「聖徒」是指神的子民,「同國」就是一同,這句話直接否定了替代神學所宣稱的。事實上,神跟以色列所立的聖約是永約(創17:7),神不會棄絕祂的子民(羅11:1-2)。以色列也擁有新約,彌賽亞信徒教師Shulam說:「跟隨耶穌的人都屬於新約,這是真的,但新約是跟猶大家和以色列家立的,不屬於教會,卻屬於以色列。」(耶31:31)按這種說法,教會不能替代以色列。

第二個爭論是兩約神學,兩約神學主張神跟猶太人有一個約,跟外邦世界有另一個約。意思是猶太人可以藉著舊約的律法而得救,而免除於接受耶穌為得救的唯一途徑。這種神學相信今天神根據舊約的條款來拯救猶太人,他們不用來到基督面前。這種說法違背了聖經的教導,因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意思是說除耶穌以外,得救別無他法。使徒保羅堅信耶穌是唯一的拯救,他說:「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羅10:9)。這個得救方程式適用於猶太人和外邦人,「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羅10:12)。這樣,兩約神學否定了向猶太人傳福音,就是大錯特錯,是大使命中的大失誤。

第三個爭論是關乎聖約的觀念。聖約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切割」,所以立約伴隨有割禮和宰殺祭牲。聖約定義了神與人類的關係,流血把聖約封存到永遠,不能廢止。保羅宣稱,諸約屬於以色列(羅9:4)。在諸約中,最基本是亞伯拉罕之約——神單方面在火中走過祭牲中間,把約封存起來,而亞伯拉罕卻睡著了(創15)。幾年後,神重申這個約,稱為永約(創17:7)。亞伯拉罕之約是無條件的,不能廢止。基於聖約的本質,神有責任遵守亞伯拉罕之約,以及日後摩西之約和大衛之約,儘管以色列多次違約。當神守約而緊緊連繫著以色列,外邦教會因信耶穌而加入了以色列,豈不更要跟選民連結嗎!正如神應許亞伯拉罕:「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創12:3),外邦教會應該祝福以色列國和人民。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以色列與教會的雙重復興 彌賽亞猶太人是全以色列的初熟果子

推動彌賽亞運動的父老之一,但恩.賈斯特博士(Dr. Dan Juster)最近來港,與「邁向耶路撒冷議會II」(Toward Jerusalem Council II)的領袖之一拜恩.考克斯牧師(The Reverend Canon Brian Cox)一同於4月29日舉行「教會的身分——以色列與教會的雙重復興」聚會中分享信息,約有200人出席。

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合一

但恩.賈斯特於1970年代開始推動彌賽亞信徒運動,他現今監督多個彌賽亞信徒網絡,連結眾多教會和事工。1972年,他在神學院學習的時候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猶太人信了耶穌會怎樣?」一年多後,他得出結論:信了耶穌的猶太人,仍然應該保持猶太人的身分及妥拉的生活方式,只要同時符合新約的基督徒生活原則。現在,但恩是「復興國際(Tikkun International)」事工的監督,也致力推動「邁向耶路撒冷議會II」的異象。

.但恩.賈斯特博士(Dr. Dan Juster)

「邁向耶路撒冷議會II」運動致力推動列國不同宗派的教會跟以色列及各國的彌賽亞猶太人事工合一、連結和合作,讓彌賽亞猶太人在耶穌基督裡興起,展現一個新人。但恩指出,這個運動的神學根源非常久遠,由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已經開始,當時的人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做什麼,才可以迎接耶穌再來?」他們的結論有四方面:第一、教會要復興,人要對耶穌有熱情。第二、教會要合一(約17:20-21),使世人相信耶穌是天父差派來的。五重職事(弗4:11)的恢復會使教會走向合一。第三、福音要傳給萬民(太24),傳遍每個族群。第四、普世宣教的終點在於以色列得救。救恩臨到外邦人,為要使猶太人發憤(羅11:11)。當他們嫉妒,願意相信耶穌,重新接上,那是教會的標誌性的得勝。最後,但恩補充第五點,認為是前人所忽略的:彌賽亞猶太人及外邦人將會彰顯什麼是一個新人。他指出:「基督的身體若沒有猶太人,不能成為一個新人。當以色列有彌賽亞猶太人在當中作為初熟果子,全民族就因他們變得聖潔(羅 11:16)」。他引用300年前的解經家Matthew Henry的見解,認為約翰福音17章的「合而為一」是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合一,因此仍要有猶太人和外邦人之區分。

外邦人在耶穌裡的身分也跟彌賽亞猶太人息息相關。但恩指出,初代信徒認為,耶穌叫他們先向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傳福音,之後再逐步向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作見證。初代信徒領受要「全世界的猶太人」認識耶穌,當整個民族接受主,全世界就會轉化。但恩說:「接觸外邦人的想法在使徒行傳第十章之前從未出現!」彼得只是打算向猶太人傳福音,保羅宣教也是先到猶太會堂,當猶太人拒絕後,才向外邦人傳福音。直到使徒見證了聖靈也降臨在外邦人身上,才在耶路撒冷會議(徒15)決定接納外邦人。因此,外邦人得救,首先證明耶穌是彌賽亞,天國已降臨。其次,新約中猶太人和外邦人已在天上合而為一,與耶穌坐在天上(弗2:6),超越了舊約的聖殿中兩者分隔的條例,可直入至聖所,因此不必在耶穌以外尋找以色列的身分。當外邦教會與彌賽亞猶太人連接,以色列就是教會身分的一部分,以色列是教會的父親,列國的教會是以色列的子孫。

猶太人外邦人復和

.拜恩.考克斯牧師(The Reverend Canon Brian Cox)

其後,拜恩.考克斯牧師談到「邁向耶路撒冷議會II」的根基。第一是禱告,第二是悔改,第三是復和。他指出,耶路撒冷會議接納外邦人成為門徒,他們不用放棄身分,成為猶太人。後來反猶主義在教會中開始萌生,到了第八世紀第二尼西亞會議,在沒有猶太信徒參與的情況下,領袖卻決定要求猶太人放棄身分,成為外邦人,才可作耶穌的門徒。

這個結論有三方面的展現:替代神學、大屠殺及真教會主義。

拜恩認為要對齊以色列,要認同錫安主義的三方面:首先,以色列要有國民在境內。其次,要有一群服從神主權的子民,今天猶太人守摩西律法仍是降服神主權的表現,直等到他們認識更大的管家耶穌。再者,以色列要成為列國的光,祝福列國。「邁向耶路撒冷議會II」的領袖團隊到各國見證猶太人外邦人復和,作出先知性行動,看到聖靈大大的醫治和工作。

拜恩鼓勵華人按聖經與以色列對齊(創12:1-3)。作為華人餘民,我們可以作認同式悔改,好像但以理為以色列悔改一樣(但9)。中國可以成為鹽和光,祝福以色列。不論是個人或國家,只要正確地與以色列建立關係,就是與彼此之間正確地建立關係的關鍵。

主辦:復興以色列

 

(記者林暐皓報導)

國度1分鐘(29) – 以撒與以實瑪利-同蒙應許的後代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普通話版影片:

【三國一律系列】以色列、埃及、亞述

以撒與以實瑪利 – 同蒙應許的後代

神正在呼召以撒與以實瑪利的後代一同回到神的家中。
我們普遍認知以撒的後代是以色列人,那麼以實瑪利的後代又是誰呢?

以撒與以實瑪利的對比

以撒 以實瑪利
喜笑 希伯來文意思 神聽見
「我必使你(亞伯拉罕)的後裔極其繁多,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創17:6) 神的應許 「至於以實瑪利,我也應允你(亞伯拉罕),我必賜福給他,使他昌盛,極其繁多。他必生十二個族長;我也要使他成為大國。」(創17:20)
1.      後裔極其繁多

2.      國度從你而立

3.      君王從你而出

神的祝福 1.      使他昌盛,極其繁多

2.      生十二個族長

3.      使他成為大國

亞伯拉罕的家庭

亞伯拉罕
基土拉 撒拉 夏甲(埃及人使女)
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書亞 以撒 以實瑪利
以掃 和 雅各

12個兒子:

尼拜約、基達、亞德別、米比衫、米施瑪、度瑪、瑪撒、哈大、提瑪、伊突、拿非施、基底瑪

1個女兒:

瑪哈拉(又名巴實抹)

「亞伯拉罕打發他們離開以撒,往東方去。」
(創25:5)
利亞之子:

流便、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西布倫

辟拉之子:

但、拿弗他利

悉帕之子:

迦得、亞設

拉結之子:

約瑟、便雅憫

神給雅各新名字 – 以色列,其十二兒子的後裔被稱為以色列人,包括今天的猶太人。

「他子孫的住處在他眾弟兄東邊,從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書珥,正在亞述的道上。」
(創25:18)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問題一:所有阿拉伯人都是以實瑪利的後代嗎?

  • 不是。
  • 古時阿拉伯人泛指在阿拉伯半島的多個遊牧民族,以實瑪利只是其中之一。按照創世記,阿拉伯半島的遊牧民族包括閃的後代-約坍-的後代(創10:26-29)、亞伯拉罕與基土拉的子孫(創25:1-4)、以掃的後代(創36:1-19)等。現代阿拉伯人的血統更複雜,在中世紀伊斯蘭教侵略中東和北非後,更多的民族成為阿拉伯人。

問題二:歷史證明穆斯林是以實瑪利的後代 

  • 不是。
  • 有指以實瑪利長子尼拜約是穆罕默德的先祖,但只是傳聞。聖經只說,以實瑪利住在巴蘭的曠野,而母親從埃及地給他娶了一個妻子。(創21:21)。聖經中的以撒瑪利人是遊牧民族和商旅,在西奈、阿拉伯半島等地出沒。第二聖殿時期,猶太人認為阿拉伯人是以實瑪利的後代,國破家亡後散落在亞洲、非洲各地時,將以實瑪利的故事傳給阿拉伯人。後來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聽聞,就認為自己是以實瑪利的後代。(資料參考: “These are the Names of the Sons of Ishmael”,David Al-Gavish,2015年11月7日)

華人要進入命定 助以撒、以實瑪利和好

四月中旬,國度事奉中心邀請到一位來自以色列的阿拉伯基督徒領袖,分享以實瑪利在末世的命定,以及他們的角色及挑戰。這位父老(不願公開姓名)在以色列建立和幫助40間阿拉伯人教會,100個傳道人,致力興起新一代領袖。

父老首先指出,以實瑪利有神的命定和應許,而不是被神撇棄的。他到穆斯林國家服事和培訓領袖,發現神正在拯救穆斯林。他說:「穆斯林世界正在瓦解中!神正在呼召以實瑪利回家。因近年的動亂,數千萬人歸向耶穌。」神今天在穆斯林中的工作是歷史性的,甚至有穆斯林國家的皇室人員集體接受耶穌。曾有難民跟父老說:「我們失去所有逃難到這裡,但我們為ISIS感謝神,因為他們令我有機會認識耶穌!」

當穆斯林接受耶穌,他們自動願意擁抱以撒。神要使用以實瑪利為以撒預備道路進入神國,接受基督。以賽亞書19章預言中東整體的復興,父老相信神會先拯救以實瑪利,然後以色列會得救。在末後,阿拉伯基督徒會保護猶太人,並跟他們說:「我們發現了你們的彌賽亞!」

另外,父老亦提到阿拉伯基督徒的角色及挑戰。首先,阿拉伯人普遍有孤兒的靈,但父老卻發現,當他們得救就再沒有掙扎。第二個挑戰是不饒恕。阿拉伯人為猶太人回歸付了代價,就像父老的家人當年也被猶太人奪去財產。終於在近年的回家聚集,猶太人領袖來阿拉伯人面前,確認當年阿拉伯人為他們付了代價;阿拉伯人也認同把猶太人帶回來是神的命定。父老提醒,要與神對猶太人的心意對齊。第三個挑戰是身分的掙扎。當阿拉伯人得救,在基督裡發現身分,這問題就不再存在。第四個,也是最大的困難,就是聖經的詮釋。不少人不按字面解讀神的話,卻按自己痛苦的經驗解讀聖經。他們接受替代神學,認為教會已取代以色列,更每年舉辦替代神學的會議。最後一項挑戰是土地問題。究竟以色列是誰的應許之地?穆斯林以前是透過武力奪取以色列地,但這地不是他們應得的。他們奪取之後更斬了許多樹,使地荒涼。聖經說外邦人佔領耶路撒冷的時間已經結束,我們需要認同。

天父的心希望兩個兒子和好,因此教會要同時為他們禱告。父老認為,華人的任務就是使以撒和以實瑪利和好及進入命定,因為神一直使用外邦人協助和教訓猶太人。華人要跟神對以撒和以實瑪利的心意對齊,而不要作旁觀者。

(記者林暐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