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遇見神: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 -【藝術•敬拜•宣教】專欄

美國著名畫家艾奇恩•卡瑪瑞克(Akiane Kramarik)8歲時,畫了世界聞名的「和平之君」主耶穌的畫作,靈感來自她的異夢,她在夢中遇見主耶穌。艾奇恩雖然出生在無宗教信仰的家庭,但神賜給她超凡藝術繪畫的恩膏,她的畫作將神啓示性訊息傳達給她的家人及全世界!這是藝術文化宣教的最佳例子之一。

另外,神透過她帶領她的家人認識神,她的家人因她的神蹟而受益,成為神的真正信徒。從她的例子,我們可以看見神樂意選擇小孩子與衪同工,成為神的「代言人」!從而「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四6)。

敬虔藝術是一種強而有力轉化生命的力量!感恩神給我靈感為聖約教會堅樂小學設計3D福音壁畫「路的抉擇」,並與文化宣教士團隊、堅樂小學的學生攜手一起繪畫創作,以生命影響生命!在導賞工作坊教導他們如何創意地拍攝3D相片與別人建立連繫,透過欣賞壁畫向朋輩、家長和社區居民分享福音壁畫的故事,成為「校園宣教大使」!與神同工,成為神的「代言人」!

奉耶穌基督的名,祝福凡參與福音壁畫事工的孩子們,生命必遇見神,必被轉化!在此更呼籲願意委身以藝術來宣教的年青人,接受培訓成為文化宣教士,將正向價值及聖經的世界觀透過藝術轉化校園,建立敬虔的神國文化。有負擔的弟兄姊妹請於「藝術敬拜宣教Art, Worship, Mission」的facebook登記。


文@Esther Praise

(作者為文化宣教士,FB: Art, Worship, Mission

接納自我的要訣 -【Joyce Meyer】專欄

現今的社會充斥著前所未有的不安感和自我拒絕感,太多人不喜歡自己,可悲的是基督徒也不例外。

多年來我見過無數的信徒,以為自己會因為未夠完美而不蒙神喜悅,他們活在永不休止的沮喪中,不斷的拒絕自己,每次犯錯都感覺不是味兒。

有一點是肯定的,耶穌為我們捨掉生命,不是為叫我們整天活在自責和罪咎之中,反之,祂希望我們接受自己,並在與祂的關係中感到滿足,而那只有從發現我們在基督裡真正的身分開始。

從前的我曾努力要以自己的行為來取悅神,就像整天活在跑步機上,為叫自己感覺良好和蒙神悅納而經常努力作工,在過程中我變得筋疲力竭,悶悶不樂,只覺得事情並不對勁。

不錯,無論我們多愛神和選擇作對的事,我們若不學會這一個寶貴功課,就只會經常灰心失意。以弗所書二章8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我們不能作甚麼來賺取救恩和與神和好,我們能以與神和好,唯有靠著在基督裡的信心。缺少這認知的信徒就像一架沒有燃油的珍寶航機停在跑道上,擁有所有的裝備,卻寸步難移!

因著神的憐憫,讓我看到祂的愛是無條件的,我不能作甚麼去叫它加添或減少。神只要我相信耶穌,那位祂所差派的(約六29),及得著因祂而有的義。

要經歷真正的自由及屬靈成長,我們須學習接受自己,就是按我們本來的面目,看自己如神看我們的一樣。我們若這樣作,就會開始明白變成基督的樣式是一個需時的過程,而且神是信實的,必成就祂開始了的善工。

哥林多後書五章21節說:「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這正是自我接受的基礎,知道神因耶穌的緣故接受我們,並看我們的義完完全全,這不是說我們不再犯罪,或可視之等閒,而是即便我們在效法基督的路上仍在途中,仍未完全,神已經愛我們了

這就如我兩歲的孫女常因得不著想要的東西而大發脾氣,躺在地上不受控的吵鬧,雖然我不喜歡她這樣,但我仍深愛她,不會因孫兒犯錯而不愛他們,甚或把他們踢出家門。我愛他們,會協助他們建立成長所需的良好品格。

我們的天父也是如此,祂不喜歡我們的不當行為,但祂對我們的愛是肯定的。羅馬書五章8節說祂「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就差遣祂的兒子,為要顯明對我們的愛。換句話說,祂沒有等到我們成義才差耶穌來,因為我們若不靠著耶穌,根本就不可能成義!

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0節說:「我因耶和華大大歡喜,我的心靠神快樂,因祂以拯救為衣給我穿上,以公義為袍給我披上……」原來我們犯錯時,神就真的以公義的袍給我「穿上」,因此當仇敵以罪疚或指控來攻擊我們時,我們能堅拒牠的指控,以神的話回應說:「我在基督裡就是神的義,我已穿上祂的─不是我的─公義之袍,聖經說只要我承認我的罪,神是信實的,必赦免我,洗淨我一切的不義,我是祂所愛的!」(約壹一9)

神就在你旁,祂願意你接受自己及你的靈命進程,因此,別因未達到完全的地步而浪費時間在沮喪之中,神不會因你不完全而惱你,祂只會因你放棄奔跑天路而失望!


文@Joyce Meyer

為什麼你認為黑蒜有益? -【好食有道】專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時候不是因為勇者無懼,而是你收到有關老虎的正面訊息,說牠其實良善可愛,並不害人。於是你對老虎的認識給改變了,或至少產生疑問,不再能肯定老虎的真性情。我們喝汽水、吃高糖高脂的邪惡美食,不是不知道這些對身體不好,但照樣吃喝,可能因為被灌輸了其他的觀點,未能作出一點也不疑惑的判斷。

對食物營養的認知,我們都深受媒體的影響。為什麼你認為黑蒜有益?我每次問那些熱愛黑蒜的朋友,沒有人能回答,他們能列舉益處,但我的提問是關於「如何獲得」這些知識,又「為何值得相信?」在媒體世界生活,必須保持清醒,注意媒體資訊如何影響自己認識這世界的一切。你可能對廣告設防,認為自己不會容易相信食品商的甜言蜜語,但權威學者的研究報告呢?

網上充斥著世界各地研究組織發表的營養與健康研究報告,但花時間閱讀時,你可能更困惑,客觀的實驗為何會有不同的結果,甚至結論相反?人類臨床實驗確實有些複雜,然而實驗方式並不完全客觀,不同方式可以產生不同結果,人為操控是可以改變結論的。研究組織應不應接收美國大型食品公司的資助,在學術界一直有爭論,但在爭論之前,食品商的大量撥款資助已是事實

紐約大學營養、食物研究及公共衛生系教授Marion Nestle表示,她檢閱眾多研究,發現一看資助資料,就幾乎可以推算到研究結果,食物研究的結果通常都符合資助者利益。比方說,有學者查閱研究長期喝用汽水和肥胖症之間關係的報告,發現獨立研究幾乎都肯定兩者有關連,而有食品商資助的研究卻沒得出這樣的結論。但她說,不是食品商用錢換取結果,而是接受資助的研究員在設計研究方式時,往往批判性較低

現今的食物議題不只是環境生態、營養健康、食物安全的問題,也是公義的問題。西方社會注重大公無私的道德操守,較為意識到利益衝突問題。反觀華人在這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包括華人教會,下意識裡認為好的關係自然帶來益處,在「愛」中互惠互利,似乎很有道理,而漠視了公眾利益的考慮。當然在沒有危害公眾利益下,給別人恩惠,互惠互利,實在是很美好的事情,而且更多的給予恩惠,更多的祝福呢!是否與公眾利益有衝突,是否出於自利的私心,才是反思重點,若是,就有問題呢。


文@黃少芬

讓孩子遇見神 異象:孩子在患難中呼求耶穌 -【藝術•敬拜•宣教】專欄

當我在密室禱告時,神的靈讓我「看見」一個異象:「洶湧澎湃的巨浪正鋪天蓋地衝向一個毫無反抗能力的孩童,他立即跪在磐石上呼求耶穌的名,『救我脫離凶惡!』忽然間,一陣陣彩虹色彩的靈風飄至,巨浪瞬間就像水牆一樣的凝固。雖然依舊波滔洶湧,但孩童並沒有受到傷害。」「讓孩子遇見神」這個異象,是給這世代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啓示。

根據香港幼兒發展指標,香港三至四歲幼兒的入學率較一眾OECD國家為高。家長為了催谷年幼子女能「贏在起跑線上」,為子女編排各種學習班,期望取得優良的學業成績,以及擁有課外活動證書和獎項。據報,德國和台灣已立法禁止學前的學科教育,目的是避免幼兒的大腦變成電腦硬碟,失去思考和創作能力。英國教育專家指出,六歲以下的幼兒應該透過遊戲活動發展社交技巧和學習控制情緒。香港教育重知識而忽略了感情、情緒和品格的培育,出現失衡情況。當今藝術教育及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透過藝術教育可達到健全的人格,並促進心智的成長。但「贏在起跑線」的教育如同兇惡的海嘯,要淹沒這一代的兒童!

身為基督徒的老師和家長,怎樣為這世代的孩童禱告?怎樣將心愛的兒女釋放到神的手中,效法亞伯拉罕將獨生子以撒獻為「燔祭」給神?怎樣憑信心相信神為兒女的人生預定豐盛的計劃?


文@Esther Praise

(作者為文化宣教士,FB: Art, Worship, Mission

 

不能平衡的算式 -【愛有道】專欄

甲勸導乙不要結婚:「婚姻是戀愛的墳墓!」乙:「能夠入土為安,總比做孤魂野鬼好!」電視劇的編劇可真幽默,一語道破了婚姻關係中的兩難,叫人會心微笑。

進入親密的關係之前,最好不要高估自己的「實力」,尤其是包容和忍耐。沒有好好在求戀期觀察對方的性格,在彼此的互動中發現大家的優缺點,學會調整接納,進入婚姻的路肯定是荊棘滿途,耗盡了熱戀期的愛火後,關係亦由甜蜜變為苦澀。令人疑惑的是,究竟這類婚姻關係是如何維繫?又為何忽然結束呢?

如果關係可以用一條方程式計算,雙方都付出,雙方都受惠的話,大家都感到滿足,彼此欣賞,關係可以長久「平衡」,這可是極難得的理想關係。

當一方不斷付出,對方只受惠不作回饋,這種不能「平衡」的關係早已暗藏危機,付出的一方心中的怨憤日積月累,只等合適爆發的時機,例如遇上「第三者」或是儲存了足夠的「反叛」能量,決定不再為對方犧牲,為自己討回公道。

還有一種可以維繫卻存在破裂危險的關係是,雙方都付出,但一方雖然受惠,關係表面「平衡」,實際心中不滿,等到日子下來,甚至厭棄對方,查找對方諸般的不是,作為結束關係的借口。例如一個享受太太天天給他煮飯煲湯,照顧孩子的丈夫,總覺得她不能滿足他的心靈需要,等到孩子長大之後,家庭的需要減少,關係亦漸趨惡劣。

世上沒有完美無瑕的人,亦沒有完全美滿的關係。若關係的方程式只計算自己的「收入」,不理會對方的付出,在「受惠」之時不表達自己的真實需要,反轉過來指責對方說:「我受夠了!」這肯定是不公道的。


文@徐惠儀

天生我才必有用,包括大麻? -【好食有道】專欄

最近在網上讀到一篇文章,題目是「太陽之下萬物都有其目的,包括大麻」。大麻?小朋友都知道,吸食大麻即是吸毒,會嚴重傷害身體和精神健康,很多國家立法禁止種植和買賣。這樣禍害人類的植物有什麼價值呢?

大麻被公認為毒品,但近年其藥用價值受到重視,現時美國有二十多州可合法使用在治療目的上。文章作者Steve Rabey就這方面提及福音派基督徒的掙扎,從憂慮大麻合法化到接納萬物都有存在的目的,更明白大麻和信仰之間可以沒有衝突。神既然創造了大麻,又在創世記一章說祂所造的都是好的,而基督又命令我們醫治病人,因此結論是應該支持大麻的治療應用。

有些父母看見患癲癇症的孩子獲得大麻治療而康復,就熱心地在自己家鄉協助推動修改法例,科羅拉多州在2000年成為第一個合法化的州,之後短短十多年,合法化的運動在23州和華盛頓DC取得成功。大麻應用在治療上,本身沒有太大的爭議,但福音派基督徒憂慮這會帶來毒品法放寬,而歷史證明這憂慮不是沒道理的,現在美國有四州已容許大麻作為日常享用目的(設有年齡限制),而調查指近六成美國人支持日常享用合法化;悲觀者更認為,離全國合法化的日子不遠了。

神確實創造了大麻,它自有其價值,但不表示對人類有食用價值,價值可以有多方面的衡量。況且人類犯罪,使地受到咒詛,自然界受到我們可能並不了解的影響,這麼說,事情就更複雜了。但無論自然界發生什麼的變化,人被託付了管家的職分,如何使用才是重要

大麻(marijuana)有高量的精神活性物質四氫大麻酚(THC),令人產生興奮和迷幻感覺,肯定不是好的食物,但它的親戚hemp含有極為微量的THC,卻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但因被譯為大麻,有時候使人費解,為何市場買到大麻產品呢?涼茶鋪售賣的火麻仁,潤燥滑腸,活血通淋,主要材料就是這種大麻的種籽。我曾經在香港的國貨超市買過麻仁(hemp seed),嘗試發芽但不成功,相信在包裝前經過特別處理,確保種籽不能發芽。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立法禁止大麻種植時,也一併將同屬麻科的hemp列為禁品,至今仍然只有進口,卻不可在國內種植,所以進口的種籽必須被除去發芽的能力。

另外西方流行的大麻籽油(hemp seed oil),營養價值十分高,世衛指其所含的Omega 6和Omega 3比例最為平衡,豐富的必需胺基酸能修復人體免疫能力,其他功效也多,不能盡錄。有人聲稱,連續幾天將大麻籽油塗在皮膚上,發現皺紋明顯平復。如果你想一試,要有心理準備,它的保質期很短,氣味並不可人。


文@黃少芬

第三重奏:藝術職場敬拜 -【藝術•敬拜•宣教】專欄

著名神學家薛華(Francis A. Schaeffer )在「基督徒的藝術觀」中表示,真正的屬靈就是全人活在基督主權之下,包括理性和創作力,而基督的主權也覆蓋文化。基督徒對藝術的興趣在基督的主權內,因此運用藝術榮耀神和敬拜神是一種在聖經的規範中,並在聖靈引導下心靈誠實的敬拜

既然基督徒可以以藝術敬拜神,那麼近年所興起的「先知性藝術敬拜」,怎樣以專業的角度欣賞呢?

薛華指出欣賞藝術畫作有「四個評估準則」:

  1. 技術的卓越性。在構圖上要考慮到構成「美」的基本要素。以〈愛情玫瑰〉作品為例子,整體造形是以超現實的手法將玫瑰、蝴蝶和海浪平衡(balance)地鋪排在鋼琴不同的空間(space)上。透過統一(unity)的紫紅色調子(tone),帶出耶穌尊榮和浪漫的愛。畫面的主體(theme)血紅色的玫瑰花,隱喻主基督完美的愛,再透過三種不同的紋理(texture)讓澎湃的海浪、飛舞的蝴蝶及盛放的玫瑰,營造出一個動感(movement)的畫面。
  2. 忠實性,指藝術家是忠於自己的世界觀,還是為金錢或博取別人接納而創作。本人為社群藝術項目創作彩繪鋼琴時,曾經自問:「先知性藝術敬拜是否只停留在教會的敬拜台上?」「怎樣可以在社區藝術或商業作品上,都能呈現對信仰的忠誠?」感恩聖靈提醒我:「無論在教會、在社區或是職場,都是基督徒敬拜的地方。」
  3. 理性內涵,即所流露的世界觀。〈愛情玫瑰〉為例,其世界觀是以聖經為基礎:「眾水不能息滅愛情(基督愛教會)!」
  4. 內容與形式的融匯結合。〈愛情玫瑰〉賞試透過畫面及詩詞,以超現實的浪漫情懷來表達耶穌對人犧牲的愛。

在教會、社區或職場,無論得時不得時,基督徒藝術創作人的「敬拜生命」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是為神的榮耀,為美麗的創造而努力,傳揚真善美,建立敬虔的文化。


文@Esther Praise

(作者為文化宣教士,FB: Art, Worship, Mission

何處是吾家? -【國度角度】專欄

香港是我家,我深愛她,且一直以她為傲。由於事奉的緣故,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國家城市,不同制度,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但我心底卻獨愛香港。她不一定完美,但我就是愛她,愛她百折不朽的奮鬥精神,愛她的自由開放。然而,最近我們所深愛的香港,被一層莫名的「恐懼」所籠罩,變得異常焦慮徬徨,甚至狂燥不安。我們的下一代,似乎未能繼承上一代的香港奮鬥精神,我們的年輕人更相繼以「自殺」作最後的抉擇,以結束這内心無法駕馭的恐懼。無可否認,我們所愛的香港真的病了,且病得很嚴重。

根據資源管理顧問機構 ECA International 於2015發表的報告,香港仍是亞洲第6位「最適宜居住」的地區,但在全球排名中則從第16名,下跌至第33名。無論這份評估的基準如何設定、是否準確,無可否認,我們的家正與亞洲以至世界「最適宜居住」的城市背道而馳,越行越遠!怎不叫我心痛?愛之深,痛之切!

我們的家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誰在毀壞我們多代艱苦努力建立的美好根基?究竟是誰的錯?有人認為一切都是中央的錯及特首領導的政府強行小圈子選舉之錯!有人認為自由民主、一人一票是唯一出路,有人甚至選擇以暴易暴,用更激烈的抗爭手段對抗,港獨才是出路。面對這困境,誰能識破仇敵的詭計?誰可醫治拯救香港?誰可帥領香港力挽狂瀾、反敗為勝?

天地之大,我卻無家可歸!何處是吾家?嘿!你可聽得出,這是天父向祂的兒女以色列所發出莫大的哀鳴,作兒女的怎能不扎心?我心深處頓時被這句話抓住,眼淚不禁奪眶而出!天大地大,天父心繋於錫安,哀嘆找不到一個祂可安息的地方,一個讓祂可安然居住的居所,一個溫暖的家。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賽六十六1)原來天父心中所想望的,不是一座金碧輝煌的聖殿,而是一個能叫祂的心得完全安息的地方

主耶穌是世上最偉大的天國屬靈文化革命之先行者,一切非暴力抗爭之父,吩咐他的門徒「收刀入鞘罷」(太二十六52)祂以公義和平作政治綱領,以善勝惡,以犠牲的大愛作武器,征服了當時無數的人心,連逼迫祂的敵人,也成為祂忠心至死的追隨者,效法祂柔和謙卑的樣式,建立了彼此相愛的家。天父終於找到了一個能使祂的心安息同在的地方,這個家豈不更成為當時動蕩不安,充滿爭鬧的世代的逃城,成為神人皆可安竭之處

教會不是組織架構,更不是建築物,乃是你我共同去建設的一個屬神的家,一個在燥動不安的城市中的逃城!無愛不成家。那裡有真愛,心靈就有家可歸,得以安息!


文@何寶生

不帶批判的聆聽 -【愛有道】專欄

一個星期有四宗學生自殺,這學年還有幾個月才完結,累積的人數已達20,全城震驚。

記憶中,學生自殺的高峰期通常都在剛剛開學或公開試放榜的日子,但現在隨時都可能發生,引起更大關注的是大學生輕生的人數增加。為何過五關斬六將,身經百戰,已進身最高學府,最炙手可熱學系的年輕人,竟然抵不住壓力,要選擇走上絕路?原因千絲萬縷,但尋死的致命傷是抑鬱。

墮入抑鬱幽谷中的人,軟弱無力,旁人不了解,初時可能會嘗試鼓勵,為他打氣,但眼見他好像不為所動,交情淺的朋友,會漸漸遠離,關係密切的也會束手無策,感到無能為力,甚至怒惱他不愛惜自己。

對抑鬱症的徵狀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接納患者不能自控的情緒低落,不是一句「加油」就可以即時提升他的心情,反倒是不離不棄的陪伴,願意隨時聆聽,不帶批判的態度可以讓患者感到溫暖,重燃生命的動力。好像基督耶穌在以馬忤斯的路上遇見兩個人,他們因耶穌被殺害和傳言衪已復活的事,帶著迷惘的心情離開耶路撒冷–那個充滿凶險的地方。他們自顧自說話,耶穌只是隨行聆聽,到合適的時間才給他們指出事情的重點,解開他們心中的疑惑。然而他們只感到需要這個人相伴,留他同住,直到主耶穌為晚餐祝謝,他們的心眼才打開,認出主和回想到他在路上同行時的教導,並即時起行回耶路撒冷去(路二十四:13-34)。

面對嚴重的情緒困擾,是一場硬仗,照顧者同樣需要支援關顧。不要因為「家醜不外傳」的觀念而放棄求助,帶孩子見輔導或自己尋求協助才是正確的處理途徑。


文@徐惠儀

 

黃豆陰謀論:美國用基改黃豆就能攻下中國 -【好食有道】專欄

很多人預計,不出二十年的時間,中國的經濟實力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可是今天中國卻不能在糧食上自給自足,這「破口」的存在,或會導致最終敗給美國 — 這是黃豆陰謀論的推測。

今年2月底,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目前中國糧食生產量約6,214.5億公斤,但消費量達6,400億公斤,即有200億公斤的缺口。原因不是農作物失收,而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內地農業生產成本也高,與進口糧食價格相比之下,內地農產品缺乏競爭力。補救方法是進口糧食,2015年度糧食進口量創歷史高位,值得注意的是,黃豆的比率高達七成。中國在短短的六七十年間,從全球最大的黃豆生產國變成最大的黃豆進口國,現時全球六成的黃豆都是供應給中國的。黃豆危機觸動中國人的神經,陰謀論也應運而生。

黃豆陰謀論是什麼呢?黃豆原產於中國,18世紀引入美國種植,兩個世紀後,因著基因科技的應用成果,美國成為黃豆生產的第一大國,逾九成的產量是基改黃豆。有陰謀論就指,美國生產基改黃豆,目的是透過出口到中國,危害中國人的健康。美國卻不會自取其害,為什麼?因為美國人跟中國人不同,儘管黃豆是潮流健康食品,也未作為日常主糧,美國黃豆的主要用途是製造動物飼料和工業用途的黃豆油。除美國外,中國內地的主要黃豆進口國家還有阿根廷、巴西,兩個都是基改黃豆的種植大國,也被美國財雄勢大的種子基因改造企業所控制

信不信由你,我沒有答案。基本上我反對基改食物,基因改造觀念含有人類以創造主之態控制生命繁殖的意識,而不少研究也顯示基改食物對人體健康構成危機。基改黃豆也攻陷香港,今天不容易吃到豆味香濃的豆腐,但還有一線希望,加拿大還在生產非基改黃豆,所以本港一些黃豆成品廠家會在包裝上表明原材料是加拿大黃豆,以示高品質。但壞消息是,加拿大近年成為基改農作品增長最高的第二大國家。

內地對黃豆進口的高度依賴,引起國民的危機感,也產生壓力要求放寬基因種植的限制。雖然內地容許進口基改食品,但政府一直以來對國內基改食品生產採取嚴密防守,現時只對棉花和木瓜種植鬆綁。若然對基改黃豆種植開綠燈,中國不但會失去堅持生產非基改黃豆的名望,還導致難以估計的健康危機。很不幸,有內地傳媒指,政府已將基改的研究和發展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只是還未到完全落實的階段。

黃豆大戰不只是中美經濟戰,也關乎中國人的未來 — 國民健康及對生命的創造觀念。喜愛豆腐花的代禱者,這是為非基因黃豆爭戰的時刻啊!


文@黃少芬

成事在乎耶和華 -【Joyce Meyer】專欄

當我們與耶穌基督建立了個人的關係,奇妙的事就會發生,神開始改變我們的渴求和想望,我們又希望變得更像祂。但有一點我們必須緊記,就是我們不能改變自己。事實上,靠自己的力量改變常帶來沮喪,我就上了這寶貴的一課。

當我在讀經中看到自己生命裡那些需要改變的地方時,我會立時採取行動,我嘗試在說話、思想、行為,及其他未臻完美的各方面作出改變,可惜一切都徒勞無功,經常想要放棄。

當我有所渴求而不得要領時,我常會苦不堪言,並會在憤怒和自憐下操控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決心要見到轉變。我是個決斷的人,常以為憑自己意志就可變得更好。當然,我沒有變得更好,相反,我糟透了,甚至吩咐孩子把垃圾拿到屋外也像發軍令似的。

最後,我再也不能接受自己苦惱和沮喪下去,我向神呼喊,說:「主啊,我不能再做了,當做的我都做了,但一點用也沒有,如果有甚麼要改變,就由祢做吧!」神隨即在我的內心說:「那太好了,我現在可以動手做了。」祂等待的正是這一刻,等待我停止靠自己所作的努力,並開始信任祂去改變自己。

 

這時候,有兩段經文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

腓立比書二章12節說:「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但下一節說:「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 (不是憑一己之力) 在你們的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13節)

多麼有力的說話!你和我都不能改變自己,但我們要去尋求那能夠改變我們的。當我們經常讀神的說話,並在禱告中與祂對話,我們就讓祂在我們生命裡,成就那些我們靠自己永不能做到的事情。

神只要我們與祂同心,祂願意我們說:「主啊,祢已指示我生命中需要改變的地方,但我無能為力,如你不動手做,事情就不會成就。」

這就是所謂「作成」我們得救的工夫,我們要與聖靈合作,讓祂除去我們當中不敬虔的性情,又在我們裡面建立基督的品格。

另外,哥林多後書三章18節說:「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

神要我們變得「榮上加榮」,到底是甚麼意思?原來祂要使我們按部就班脫胎換骨,用祂的話語教導我們,使我們的思想更新變化,而這不是一步登天的過程。

在早年的日子裡,我的問題多的是。我尋求神,求祂改變自己。我閱讀聖經、仔細研究個別經文,又誠心祈禱,但在開始的階段,仍見不到絲毫的改變。

可喜的是,隨著時間過去,改變開始積少成多,不久,我看見自己的行為有了明顯的轉變,雖然仍未達理想,但我已有進步了。主又鼓勵我去宣告我的進步,我可以說:「我雖未入佳境,但感謝神,我已不再是原地踏步,正穩步前行呢!」

撒旦只想我們經常聚焦自己的不足,看著前面迢迢長路,心裡迷茫。但神絕不想我們這樣,祂期望我們知道自己已走過了千山萬水,並因此歡喜快樂。

不論你的人生旅程到了那裡,有一點是肯定的,神就在你的身旁。祂是那位領你進入與祂的個人關係中,祂要改變你、助你漸入佳境、使你榮上加榮,伴你走過人生的每個季節。

文@Joyce Meyer

第二重奏:耶穌基督的新婦 – 【藝術•敬拜•宣教】專欄

我一直在思考與耶穌的關係,到底衪對信徒存著怎樣的愛?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擔當了所有人的罪 — 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罪,帶來饒恕和救贖。但是,教會了解耶穌那份唯一的真愛嗎?

異象中的耶穌化為一朵代表完美真愛的玫瑰,玫瑰的芬芳發自它內在的本質。耶穌的香氣也象徵衪內在的生命。玫瑰的馨香吸引蝴蝶,好像耶穌的愛吸引新婦(歌一3-4)。怎樣成為基督的新婦呢?新婦擁有雙重的人生異象,就是活出兩條最大的誡命(太二十二37﹣40),以及實踐雙重使命,即是福音使命(太二十八19-20)和文化使命(創一27-28、馬五13﹣16)。教會是耶穌的新婦,先被耶穌的愛吸引,才能愛主、愛人如己和傳揚救贖福音。

七隻蝴蝶代表人心中的七種渴慕:渴慕被神享受的確據,渴慕有驚奇嚮往的對象,渴慕成為美麗,渴慕成為偉大,渴慕無羞恥感的親密,渴慕全心熱切的委身,渴慕深遠的影響力(參畢邁可與底波拉•海伯合著《人心中的七種渴慕》),而只有飛向主耶穌(以玫瑰代表),才能滿足心中的渴慕。

「没有異象,民就放肆。……」(箴二十九18)感謝神給我人生的異象,是為神的榮耀,為美麗的創造而努力,傳揚真善美,建立敬虔的文化。

文@Esther Praise

(作者為文化宣教士,FB: Art, Worship, Mission

帶著盼望的堅忍 -【愛有道】專欄

初生嬰兒的母親為了母乳餵哺,又要兼顧一個幼兒,每天只有三四小時的睡眠,承受著巨大的體力與精神的壓力,幾近崩潰。有什麼力量支撐著她繼續堅持這份母職呢?

想到自己的媽媽育養兄弟姊妹四人,一個人頂著家務,照顧孩子,還要跟丈夫一起經營小店。她是怎樣走過來的呢?印象中,媽媽是個硬性子的人,雖然經常嘮叨,甚至責罵孩子不聽話,但絕少發怨言,抱怨生下孩子。現在看著兒孫滿堂,她更是笑逐顏開,數算著昔日孩子兒時的光景,沒有嘆息,只有歡樂。她說一切彷如昨日一般,沒想到一晃眼,孩子都長大了。

面對眼前的難處,好像挪不開的巨石,阻擋了視線,看不到遠處的出路,本能的反應是埋怨,更甚的是放棄。育養孩子的階段漫長,無助無力是父母常有的感覺,支撐著他們肩負重任,勉力前進的除了對孩子的愛與責任之外,還有是存著盼望,讓他們的心靈視野跨越眼前的障礙,看到不可知的未來――孩子長大了,他們可以享受辛勞的成果,再苦的日子都變作甘甜。

盼望源於信念,父母要相信孩子是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他們將會傳承家庭的系統,社會的建設,父母是橋樑,讓孩子在其上安穩走過,邁向明天。父母要相信今天弱小頑皮的小孩,長大了就不一樣,他們會如蝴蝶蛻變,變得年輕力壯,處事有度。相對於天生天養的觀念,更相信孩子是上主的恩賜,衪更會賜我們教養的智慧。

感激有父母前人留下佳美的腳蹤,讓我們接繼育養下一代的棒時,從自身的成長中,看見孩子將來的影兒,帶著盼望的堅忍,等候孩子從襁褓走向自立。
文@徐惠儀

加爾文的美食主義 -【好食有道】專欄

雖然福音派教會不是改革宗的支流,但追溯歷史源頭,信仰的啟蒙確是離不開16世紀宗教改革的影響。聽聞現時本港有些教會正密鑼緊鼓籌備明年(2017)宗教改革五百周年慶祝,馬丁路德在1517年10月31日將抨擊教會弊端的「95條論綱」釘在威登堡教堂門外,隨即掀動一場激動人心但又充滿血腥的革命。五百年過去了,有了時間的距離,才會更清楚看出真相。明年的慶祝活動相信會反思當年宗教改革家的神學,或帶來新的詮釋,而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加爾文對教會藝術的「真」觀點,除此之外,便是他對飲飲食食的看法。

加爾文面容嚴肅,經常禁食閉門寫作,加上英國清教徒深受他的神學影響,總的來說,給人的印象是一位生活刻板、毫無情趣的神學家。但他在《基督教要義》裡,對基督徒的享樂卻提出過聖經教導。他認為神為人類創造食物,不僅是滿足身體需要,也是為了給我們觀感和味道的歡悅。身為神學家,當然少不了聖經的根據,他以詩篇一零四篇15節支持他的論點:「又得酒能悅人心,得油能潤人面,得糧能養人心。」所以我們不應只重視食物的實用價值,更要懂得享受,這才是屬靈啊。因為所有美物的受造目的是為引導我們認識它們的創造主,對祂產生感恩之情

美國著名長老會牧師凱勒(Tim Keller)曾在其著作中引用加爾文的觀點,提醒人要欣賞受造世界,不要只重視事物的功用價值,有時候要停止工作,全心敬拜讚美神,享受勞碌得來的美物(包括美食),否則不能經驗到生活的意義。可惜西方文化信奉實用主義,追求效率,不會欣賞日常的美好事情。其實,華人教會文化也一樣,太重視效率和功能,在安息日,崇拜過後有一連串的工作會議,學習和服侍都集中在這一天進行,忙得不可開交。這些活動本身不是不好,但若然繁忙使我們錯失了享受神的機會,那就仍然遠離我們受造目的。猶太人在這方面比我們聰明,安息日提早下班,與家人朋友享受豐富晚餐,心裡懷著感恩之情度過愉快的一天


文@黃少芬

更大的勇氣 -【愛有道】專欄

孩提的記憶猶新,每次犯錯,爸爸總不問情由,先來頓「藤條炆豬肉」,之後還一定要他認錯才罷休。漸漸,他對這「刑罰」不再懼怕,皮肉的痛苦感覺也減輕了,性格卻變得更剛烈,口裡認錯,心中的不忿卻日增。

他長大了,沒有痛恨老爸,因為明白了當年爸爸不懂管教之道,以為杖責就是嚴父,這傳統的教子方式是唯一的,好孩子的標準就是「聽教聽話」,父母擁有「藤條」,是「家法」,也代表了無上的權力。「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錯永遠是孩子。

他沒有繼承父親的傳統,以「家法」懲治孩子,但流著父親威嚴的血液,與及倔強的性格,時常跟少年孩子不咬絃,甚至起衝突。父親放不下面子身段,孩子不肯含冤受屈,大家各有堅持,難分難解。誰都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但認錯,說「對不起」是雙方都不願意就範的事。

幸好衝突不過是生活的小插曲,家人之間不會反目成仇,彼此的關愛與尊重依然。他還經常笑稱這孩子最像他,就是「硬性子」,孩子也承認自己的脾性有著父親的遺傳。

多觀察孩子,自然認識自己更多,你的長處弱點都在他的性格行為中展現了。不要說生了個逆子令自己激氣,倒要擁抱這個孩子,他就是你的反照。

如果說寬恕別人需要勇氣,接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氣。接納自己是上一代教導的「成品」,並不完美,下一代在你的手中成長,也總有你的影子。

接納自己與孩子的軟弱,不必偽裝剛強來維持自尊,不需要聽對方一句「對不起」才能肯定自己是對的。如果你已跳出上一代管教的迷思,相信孩子的成長路會不一樣。

文@徐惠儀

第一重奏:最浪漫的耶穌 -【藝術•敬拜•宣教】專欄

人為愛而活,有誰能滿足人類靈魂深處被愛的渴求?熱戀中的男女,情意綿綿,情人節精心為愛人表達濃情厚意。但大家是否知道情人節(Valentine’s Day)的由來嗎?公元3世紀,古羅馬帝國由暴君哥迪斯二世(Claudius II)統治,戰事不斷,由於要徵召大批國民前往戰場,而頒令宣告結婚違法!主教華倫泰(Valentine)為了捍衛所有人的愛情,暗地裡為情侣舉行婚禮,卻在2月14日被行刑賜死。因此Valentine’s Day是紀念一位捍衛國民愛情的英雄,他的死是一種犧牲的愛。

身為神的兒女,你曾否禱告問神「世間上最浪漫的愛情是怎樣的」?神給我一個異象,在靈裡「看見」主耶穌用十字架流下的寶血染紅了玫瑰花,並化身為一朵代表完美愛情、真愛的玫瑰,為犧牲的愛而綻放。眾水不能熄滅愛情(雅八7),愛情的玫瑰在風浪中屹立不動搖。馨香的愛吸引萬千蝴蝶,翩翩起舞,在愛的旋轉中。我「聽見」主耶穌說,祂是最懂我們、愛我們、珍惜我們的主。愛情的玫瑰,為犧牲的愛而綻放。

神希望祂的孩子在經歷世間的愛情前,先經歷主耶穌的愛情。「願他用口與我親嘴,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雅歌一2)世界的愛情反射主的愛情,好像月亮反射太陽的光。


文@Esther Praise

(作者為文化宣教士,FB: Art, Worship, Mission

讓「愛與和平」重新佔領香港人的心 -【國度角度】專欄

沒有改革,就沒有進步,這是永恆不變的定律。改革需要無比的勇氣,去撇棄過往的落後與迂腐,更需要堅毅的決心擁抱更崇高的理想,創建美好的將來。但歷史一再告訴我們,改革若只是空有崇高的理想及形式主義,人心卻沒有相應改革,沒有更加高尚的品格,改革即使成功,也必因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而以失敗告終。

自從「愛與和平、佔領中環」一個以非常崇高的理想作為號召的民主運動開始至今,「愛與和平」的前提及目標一直成為空話,被學生及激進民主派所否定與唾棄。民主運動發展至今,不但背離了最初「愛與和平」的崇高理想,而且反諷地不斷被學生、激進民主派、本士派等一波又一波所「騎刧」。「變革」變成激進暴力的「本土民主前線」下,年初一晚策動旺角發生的所謂「魚蛋革命」。「愛與和平」變革成「仇恨、敵對、侮罵、血腥暴力」的反政府港獨暴亂,暴力鏡頭在新聞媒體中不停地反覆報道,無奈地也佔據了香港人的心靈,使原本春節祥和之氣氛盡失。無論你站在哪一方,「戾氣」始終佔領了香港人的心,久久不能揮去。

自九七回歸以後,整個民主運動的發展,不論民主派、激進民主派及本士派,都打著相同的旗號:「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及本土文化」,究竟過去160多年,歷代香港人艱苦經營出來的「香港核心價值及本土文化」,是一直「被維護」或是「被摧毀」呢?真值得我們深思。耶穌教導我們辨證最好的方法:憑果子認樹,因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太七17)。

因著信,我本是一個對天國要降臨在地上的超級樂觀者,但眼見香港政府面對年青一代歇斯底里式的反動,似乎一籌莫展,我們的下一代,更朝向日趨激烈以暴易暴的方向發展,政府必然也會以暴制暴的方式制衡,可預計終必以流血收場,以雙輸的結局告終,屆時誰將會是坐收漁人之利的贏家?值得我們深思。我的心真是焦急萬分!在這十字路口,危急關頭,教會在此又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猶太人一直等候一位強而有力的彌賽亞的來到,去推翻羅馬強大的政權,幫助以色列復國,然而主耶穌的柔和謙卑的進路,不但使法利賽人完全失望,更面對這羅馬政府及宗教系統的雙重迫害,主耶穌卻一錘定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暴易暴,絕非可取的進路,因為這進路最終只會是雙輸。以暴易暴的方式,他朝有日必然也會被更強大的暴力所反制,落入無止境的鬥爭之中!

主耶穌卻向門徒、天父的兒女們,提出一個革命性的觀念: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五43-45)。

「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十二35)建立神的國不單是一個崇高的理想,天父同時要求祂的兒女,要讓愛與和平永遠佔領我們的心,因為天國不在乎外面的政治制度,乃在乎人心的取向,神的國就在你們心中(路十七21)。這才是真正的偉大革命!


文@何寶生

為何饒恕要「七十個七次」? -【請教拉比】專欄

為何饒恕要「七十個七次」?

拉比回答:

在馬太福音十八章22節,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這節經文是講寬恕,然而寬恕常被人誤解,許多人原諒別人,是為使別人有所改變。彼得問,饒恕人幾多次呢?彼得的預設答案是七次,意味著只給予七次的恩典,如果他繼續犯罪,將不再饒恕他。

耶穌回答卻是「七十個七次」,即是490次,難以想像一個人可以對同一個人犯同樣的罪行饒恕490次。這使我們明白寬恕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們的行為,而是我們不要因著他們的行為而受捆綁。

如果我們不原諒,我們則背負著那些冒犯或傷害我們人的罪孽,如此把自己鎖在同樣的監獄裡,因為我們緊握他們罪孽的鑰匙(或把柄)。當我們饒恕,我們釋放他們並將手中的鑰匙交給神,讓祂按著自己的公義審判。


T270 05 Rabbi_capped

文@Ari Sorko-Ram (作者是以色列彌賽亞猶太人運動的重要領袖,也是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精於教導聖經)

自煮時代來了 -【好食有道】專欄

網上有數之不盡的蛋糕教學資訊,攪拌麵粉,打鮮奶油,不再是又大又難的事了。還記得以前曾經流行一時的即做蛋糕粉(instant cake mix)嗎?我最近得聞它的一個有趣故事。

美國食品廠在40年代研製出即做蛋糕粉,所有材料已預先混合,消費者只要加水進去,就能輕輕鬆鬆做出蛋糕來。初期銷售情況很好,但50年代中期出現滯銷,通用磨坊公司於是請來心理學家Ernest Dichter找出問題。最後發現原因是過程太過簡單,蛋糕的確做成了,但消費者感受不到自己是在進行烘焙;即是說,參與度太低,無法帶來滿足感。Dichter建議增加一項工序:加入新鮮雞蛋,讓消費者感到自己真像個蛋糕師傅。結果銷量大增。

幾十年來,香港的電視台一直有烹飪節目,都是在下午的婦女節目時段。現今烹飪節目形式層出不窮,並且全日不同時段都有,反映自煮時代的熱潮。雖然物質豐富了,但人們已不再只滿足於味覺的享受,更想「快樂地參與」煮食的過程。有人便說,這可能是工業化造成人與物質之間的關係疏遠,而最後產生的反彈現象。用錢買蛋糕吃,怎能及得上自己親自烘培蛋糕那麼有意思呢!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即使不是一流,但在自己眼中就是偉大作品。

這種參與創作過程的熱情,社會層面的集體表達有「創客文化」(台灣稱之為自造者文化)(maker movement),中國內地和台灣的政府大力推行,加上補貼,因此兩地的起步早於香港,規模也較大。我們小時候,媽媽在家裡用縫紉機造衣服,而創客文化將之推向高科技層面,昔日媽媽車縫衣服,今日創客使用高科技儀器創造機械人。自己需要的東西,親自設計,親自動手,就是創客精神。

教會向來有高度參與的文化,在這方面走在時代的尖端,人人皆祭司,個個要事奉。但只有「做」,不一定是有滿足感的參與,因為過程可能沒涉及創意,只是因循去做。你可能會說,我們是要服侍人,不是求個人滿足感,我同意,我也不是提倡有自利動機的事奉。我想說的是神創造人的特質,如果我們在事奉中壓抑了神給我們的創造力 — 我們所分享到神的一種屬性,我們就在彰顯神的豐盛上有所欠缺了。
文@黃少芬

遍地築壇敬拜的異象

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民間信仰喜歡把神請回家,他們在家中設立香案,禮佛朝拜。但基督徒卻常把全地的主關在教堂裡,每週見一面。這種現象實在與神永恆的心意相距甚遠,啟示錄21:3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神渴望與我們建立同在而親密的關係。

多年前,來自台灣的陳逸豪牧師及其LilyTunes團隊從神領受了「遍地築壇」的異象,為的就是要滿足天父的心,恢復神在每個信徒生活中當得的榮耀。如同亞伯拉罕所到之處就築壇獻祭,基督徒敬拜的祭壇也應該隨信徒生活的足跡而遍地建立。無論家庭、職場、或教會,隨時隨地隨事隨在,都該成為我們築壇獻祭之處、敬拜主名之所、與主連結之地。

基督徒的敬拜並非建造在行禮如儀上,而是內裡深處與神連結的真實,此時詩歌就扮演了關鍵的輔助角色。詩歌雖非真實敬拜的必要條件,但藉著旋律與歌詞的相輔相成,在一次又一次反覆深入的思想與吟唱中,逐漸放下重擔倒空自己,連於聖靈降服於神,踏入敬拜水流的深處,經歷與神同在的真實。

不過,若音樂或樂手的資源缺乏,詩歌敬拜的果效就往往難以深入。許多人使用CD或網路影片敬拜,期能藉此提升音樂資源不足時的敬拜深度,但無論是跟著CD或網路影片唱詩,敬拜者都必須被動配合音樂原有的設計順序,無法隨著需要與心中的感動反覆吟唱或思想特定的歌詞段落。因此使用CD或網路影片敬拜雖能提升音樂品質,卻仍不足。歌的確唱完了,但敬拜總覺得不夠深入。若我們要讓基督徒隨著生活的足跡而遍地築壇敬拜,解決因音樂資源缺乏而令敬拜深度不足的問題就有其必要性了,LilyTunes正是因而孕育出來。

LilyTunes不是另一個音樂出版機構,而是一個用電腦播放詩歌的軟體平台。它為大家取得了許多華語及粵語音樂出版機構詩歌的使用授權,並透過特殊的技術,讓每首詩歌都能配合大家在敬拜中實際的感動與需要,每個段落都能任大家反覆吟唱。無論反覆唱主歌、副歌或甚至最後一句,聖靈怎麼引領,LilyTunes都能配合。從此,敬拜不再被迫配合音樂原有的順序,因為音樂本來就該配合敬拜的需要。

藉著LilyTunes回應「遍地築壇」的異象,渴望減少信徒敬拜生活中,因音樂資源不足而產生的遺憾。願屬神的百姓在遍地都與祂更深的契合,又願祂永恆的心意因我們眾人在遍地毫無保留的敬拜而大得滿足。

(若各位期望更多了解LilyTunes能夠如何幫助大家遍地築壇,歡迎上網到http://www.lilytunes.com,免費下載試用LilyTunes v2.0最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