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20) – 耶穌並不是12月出生的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耶穌何月出生?

– 為什麼不是12月24日?

  1. 從施洗約翰出生計算

    月份 事件 解釋
    5月 施洗約翰父親撒迦利亞按「亞比雅」班次供職,在殿裡燒香時候,天使預告施洗約翰的出生(路一)。

     

    根據舊約聖經關於祭司班次的記載(代上二十四10),亞比雅屬於24班次裡的第8班次。每個班次供祭司職分一周。第一班次從猶太曆正月(尼散月)初一日開始(出四十,代上二十七1-2),約莫在西曆的3、4月間。假如推算耶穌是在主前4年出生,當年的正月1日是3月29日,而當年的亞比雅班次第一輪供職應是5月下旬,所以天使顯現日子也是5月下旬。
    6月 施洗約翰母親以利沙伯懷孕 以利沙伯懷孕是在撒迦利亞供職之後(路一24)
    12月 馬利亞懷孕 馬利亞的懷孕與以利沙伯相隔6個月(路一26)
    次年3月 施洗約翰出生 推算以利沙伯在懷孕9個月後生子
    次年9月 耶穌出生 施洗約翰大約早耶穌6個月誕生

    (以上資料來源:http://www.oc.org/big5_txt/bh0024/2421.htm

    結論:耶穌不是在12月出生
  2. 從歷史查看

    時期 事件
    主後1-2世紀 初代教會沒有慶祝耶穌出生的節日,只重視耶穌受難和復活的紀念。
    主後3世紀 主後273年 羅馬皇帝訂12月25日為全國慶祝的「不敗之太陽神誕辰節」。之前的幾百年,12月25日為羅馬人祭奠太陽神的慶祝日。基督徒不反抗有關法令,但慶祝時以耶穌代替「不敗之太陽」。
    主後4世紀 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原是敬拜太陽神的信徒,在主後312年歸信基督教後,大力推廣基督教,但把太陽神宗教與基督教混合。
    羅馬帝國決定12月25日為聖誕節,其後羅馬的教會跟從,開始慶祝聖誕節,然後傳到東西方的教會。最早記載教會有聖誕慶祝的歷史文獻是在主後336年。
    結論:聖誕節是羅馬帝國的制定的節慶,並非承繼自初代教會的傳統。
  3. 其他參考資料

    天使向牧羊人顯現

    每年10下旬至翌年3月,是巴勒斯坦地區的最嚴冬季節,晚間氣溫可降至零度以下,而且是雨季,牧羊人不會在夜間到野地牧羊(路二8),這種事情只會發生在溫暖的夜晚。

    結論:耶穌不是在嚴冬日子出生,所以不會在12月下旬。

 

耶穌不是12月24日出生,基督徒應否慶祝聖誕節?

基督徒對聖誕節的態度

  • 反對聖誕節

    17世紀的清教徒及現今的少數宗派反對教會慶祝聖誕節,因為:

  1. 耶穌確實不是在平安夜出生
  2. 聖經不記載耶穌的出生日期,因為不重要,反而耶穌的受難和復活才應紀念。
  3. 聖經沒有要求慶祝耶穌出生
  • 轉化聖誕節意義

    既然聖誕節已成為傳統,而且是向世人宣告耶穌的救恩,只要不要聖誕老人和聖誕樹為主角,不要消費為目的,卻將焦點放在耶穌上,仍能帶出屬靈的意義。

  1. 美國福音派牧師約翰•派博(John Piper):
    雖然聖誕節有異教的根源,但時至今天,對現代人的意義已脫離了異教的崇拜。何況基督徒可以聖化這節日,因為耶穌的出生是值得慶祝的事情。
  2. 美國彌賽亞猶太人拉比阿睿(Ari Sorko-Ram):
    雖然聖誕節有異教根源,但今天基督徒不會在聖誕節跪拜聖誕樹。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過聖誕節,很可悲這成為自我中心節日,瘋狂消費和享樂,而忘記為救主慶祝生日的精神,是將祝福帶給比我們更不幸的人。
  3. 美國使徒運動領袖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
    我們知道這不是耶穌降生的日子,但為耶穌歡慶總是好事,與家人團聚總是好事,慶祝聖誕節並沒有錯。

城寨禧年慶典 潘靈卓﹕盼望在於神的國

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50年前隻身來到香港,沒有買回程船票,沒有計劃回去英國。過去多年在九龍城寨服事吸毒者、妓女、黑社會和貧窮人。藉著聖靈的大能,她見證黑社會的吸毒者,靠著方言的恩賜立即脫離毒癮。因確信神話語而來的勇敢,她直接向黑幫「大佬」及手下傳講耶穌。50年來,許多人和家庭因為她見證耶穌而徹底改變。11月25-27日,聖士提芬會在九龍寨城公園籃球場位置,豎立了一個帳幕慶賀潘小姐來港50年。慶典透過五十個小時不停敬拜,單單尊崇耶穌。

星期六的黃昏,突然下起滂沱大雨,仍然無阻來參加慶典的人的興致。約二千多人冒雨聚集在籃球場的帳篷下,聆聽在九龍城寨中得救的見證,一起用廣東話及英文詩歌敬拜回應,並按領受呼召有特別需要的人禱告。

其中一位弟兄分享他的見證。昔日他在城寨作不少壞事,多次被控上庭,但他從不認罪。直到他遇到潘小姐向他分享耶穌,為他禱告,他突然放聲大哭,認罪悔改。他形容:「原來認罪可以如此釋放!」雖然他沒有讀書,並不識字,但後來神呼召他。他說:「不識字都可以做服事!」領導團隊之後領受要為在失望中的人禱告,宣告耶穌是盼望。

敬拜一段時間後,領導團隊領受聖經中「血漏的女人」的經文。因著她的信心,耶穌感到能力從他身上出去了。他們邀請正在患病,甚至已經無盼望的人,站到走廊之中,讓服事團隊為他們禱告。他們也提醒任何代禱者:「讓那人經歷聖靈的能力,不是你的同情。」禱告完了以後,有人分享見證。他的腸胃一直有問題,但被服事之後,他發現那痛楚不見了。另外一位姊妹說,她的頸一直有疼痛,但這晚的禱告以後,已經不痛了!眾人都投入敬拜,尊崇和感謝耶穌。這晚在九龍城寨的舊址,耶穌基督的見證比傾盆大雨來得更響更亮。

耶穌基督的見證比傾盆大雨來得更響更亮。
耶穌基督的見證比傾盆大雨來得更響更亮。

 

星期日的下午,陽光普照。更多的人聚集在九龍城分享遇見耶穌的故事。一位姊妹說,自從她認識潘小姐,認識耶穌之後,她一直很希望父親也可以接受耶穌,但父親不肯接受,仍然沉迷毒品。直到後來,病重的父親看到耶穌在女兒身上所做的改變,終於在臨終前一段時間離開毒品。領導團隊之後領受,要為現場願意接受耶穌和回歸神愛的人禱告,呼求耶穌的拯救。

後來,領導團隊亦領受要為下一代禱告。有人異象中看到一幅圖畫:在接力比賽中,藉著上一代的遮蓋和鼓勵,現在要交捧給年青一代。他們說:「年青人當中有些覺得自己失敗、不潔,或做得不夠好。我們希望祝福你們,與你們同行。你們將會是靠著耶穌的大能迎接耶穌回來的一代!」領導團隊呼召所有在服事中的年青人到台前,在上一代的陪同下,為他們禱告。數百位年青人來到台前,場面感人。

為數百位年青人禱告。
為數百位年青人禱告。

 

潘小姐隨後亦分享,當時她住在城寨中,讀到希伯來書11章時,在異象中看到那座永恆的城,就是神的國。她深信神正在向她啟示:「城寨也可以是神的國」。然而在她身處的城寨,每天的生活都在水深火熱中。其實,她並不知道如何可以把城寨改變成神的國,或何時會改變。她說:「我的任務就在於,我有否在每一分鐘,向所遇見的每個人,顯出神的恩慈。」多年來,她見過盲人看見、跛腳的起來行走,但這一切卻更提醒她,我們在地上只是客旅。「地上的政客會承諾給人民更好的城市,更好的國家。我們的盼望不是這些。」潘小姐說,「不要有一個錯覺,以為我所能得到的,就只是這個世界可以給予的。」這次慶典在一個帳篷之下舉行,正好代表我們在地上只是客旅,我們的盼望不是地上的,不是眼前的。正如耶穌在羞恥中死去,在城門外受苦(希13:12),我們也當和祂一樣,進到有需要的人當中,分擔他們的苦難。

之後,領導團隊領受要為那些因主的名,在「城外」受辱的人禱告。他們說,有些人在服事中甚至受到家人和朋友的誤解和鄙視,所以呼召這些人出來,為他們禱告。敬拜的詩歌唱出「看啊!被殺的羔羊」,鼓勵人仰望創始成終的那位。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鋼鋸嶺》——持守召命比持槍殺敵更勇敢

「主啊!請給我多救一個……多救一個!」

歷年來荷里活出產的戰爭電影不計其數當中不乏經典之作主角都是英勇善戰的強者但《鋼鋸嶺》卻一改往日戰爭英雄的舊有形象以一個拒絕持槍堅持不殺戮的美軍軍醫故事講述了比殺敵更需勇氣的行為——持守上帝呼召專注救人感動了無數觀眾……

krt_303-13a

堅拒持槍的二戰英雄

故事改編自美國陸軍軍醫戴斯蒙·杜斯(Desmond. Doss)的真人真事。戴斯蒙因信仰拒絕攜帶武器,堅持不殺人只救人的信念,在二戰期間沖繩島鋼鋸嶺戰役中,無懼槍林彈雨,誓死拯救即使僅有一息尚存的戰友。在傷亡慘重久攻不下的戰場上,儘管美軍經已撤出鋼鋸嶺,但他孤身重返戰場,靠著祈禱盡再救一人,最終拯救了75名受傷戰友的生命。二戰結束後,戴斯蒙得到杜魯門總統授予榮譽勳章,成為第一個得到此殊榮的「良心反戰者」。

本片由過去曾拍出《驚世未了緣》及《受難曲》等經典作品的金像導演米路吉遜(Mel Gibson)執導。其實戴斯蒙·杜斯的故事在二戰結束後,便有人想搬上銀幕,但因各種原因而一直未能成事。而米路吉遜在拍了《驚世未了緣》後曾被邀執導,但當時他拒絕了,直到20年後才回心轉意。由於他和這題材都不被荷里活看好,因此米路吉遜在澳洲當局的資助下完成電影拍攝工作。結果《鋼鋸嶺》拍出水準,米路吉遜利用先進的特效裝置技術,生動地向觀眾呈現出戰場慘烈及可怕的場面,而男主角的演技也備受肯定,從開始的溫柔笨拙的鄉村男孩,經歷各種考驗,脫變成一名眼神堅定的勇敢戰士,電影在各影展都得到高度評價。

 krt_303-13e

忠於信仰活出召命

電影從戴斯蒙面對生命中遇到的各種難關所作出的選擇,來描述他的掙扎與成長。如經歷一戰痛失摯友後終日酗酒的暴力父親,與在教會熱心事奉慈愛的母親之間的爭執,令戴斯蒙學習在仇恨中選擇順服神並立志不殺人。在軍營中,即使面對戰友的敵對及欺凌,教官的命令及懲罰,甚至是坐監的威脅,戴斯蒙始終堅持不拿槍,不指控不還擊別人,即使在監牢中有過軟弱的時刻,但最終在軍事法庭上面對指控,仍然堅持信念。他曾這樣對未婚妻桃麗絲說﹕「我不知道以後如何活下去如果我不持守我所相信的。」

戴斯蒙一生最大的選擇,出現在攻佔鋼鋸嶺的第二天夜裡。當時他們面對日軍的猛烈還擊而不得不撤退,只能撇下遺留戰場上數以百計的受傷戰友。戴斯蒙拼死救出一名戰友,卻眼睜睜看著他死去。那一刻,他非常迷茫﹕「袮想我怎麼做?神啊,我聽不到你的聲音!」「救命!」他聽到了硝煙中的絕望呼喊,神透過這傷兵的呼聲回應了戴斯蒙的祈禱。這一刻,在所有戰友都已經撤退下懸崖的時候,戴斯蒙的眼神恢復堅定,重新戴起頭盔衝入一片未知的漆黑中……他的選擇,拯救了75條生命。

電影中未婚妻桃麗絲在戴斯蒙上戰場前贈送聖經給他。
電影中未婚妻桃麗絲在戴斯蒙上戰場前贈送聖經給他。

 

比電影更神蹟的真實歷史

相信看過本片的觀眾,即使知道電影真有其事,仍不禁感嘆戴斯蒙故事的神奇。但如有人耐心翻閱歷史資料,就會發現,當時的真實故事遠比電影情節更為精彩!原來真實的戴斯蒙在獨自救人的那個夜晚,並不是沒有被敵方發現。據一位當時在場的日本士兵回憶,那個夜晚,他很清晰地看見了戴斯蒙。「當我每次用槍瞄準他,開槍時都發現槍被卡住了。」他這樣憶述。

另外一個經歷是,當戴斯蒙被炸彈所傷後,其實並不如電影中立刻被安全送下懸崖。相反,當他受傷後等待了5個小時才獲救,而他在回程中遇到一位受傷戰友後,主動讓出了自己的擔架。之後戴斯蒙左手又中槍受傷,並在猛烈的戰火之下獨自爬行300碼抵達救援站獲救。顯然,導演也認為這些歷史細節太過神蹟,反而會令觀眾難以接受而沒有拍進電影。戴斯蒙的種種真實經歷不得不讓人驚嘆神的奇妙大能,並將榮耀歸給祂!

krt_303-13c
(左)真實的戴斯蒙與桃麗絲於1942年8月17日結婚。(右)電影中由安德魯•加菲爾德及泰瑞莎•帕瑪飾演。

(記者莫嵐報道)

真實的戴斯蒙站在鋼鋸嶺的懸崖上
真實的戴斯蒙站在鋼鋸嶺的懸崖上

(參考資料:The Conscientious Objector Documentary)

[國度觀點] 奧巴馬中東政策可望逆轉

自奧巴馬上任美國總統後,中東政策一直向巴勒斯坦傾斜,又對伊朗核計劃採取放寬態度,引致與以色列的關係出現緊張。特朗普在參選總統時,曾公開表示反對奧巴馬政府處理以巴事務的方針,外界預期他會成為支持以色列的美國總統。最近有傳聞指,分割以色列土地的聯合國議程,有可能在奧巴馬離任前,在安全理事會上進行投票,無容置疑,特朗普對以色列的支持是急速推動聯合國對分地開綠燈的重要因素。

特朗普並非在競選時,才表現對猶太人的友善,他與猶太社群的良好關係,都是有跡可尋。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獲猶太人全國基金會頒發生命樹獎項,嘉許他對美以友誼的貢獻。特朗普在競選時,多次強調自己對以色列的支持,曾揚言在當選後,美國不會再視以色列為二等公民,並對伊朗核問題採取強硬態度。其中一個具體的承諾是將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移至耶路撒冷,以示認同以色列與耶路撒冷土地的歷史聯繫。所以在當選後,以色列官員敦促他遵守承諾。特朗普的顧問最近也向傳媒確認,在特朗普正式上任後,會很快實現有關承諾。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祝賀特朗普勝出大選時,稱他為「以色列的好朋友」,對他過去對以色列的持續支持表示讚賞,也表示願意在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和和平進程方面與他的新政府緊密合作。

外界普遍認為,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Jared Kushner)是競選活動的真正幕後功臣,而庫什納的猶太裔身分對未來以巴事務的影響,也成為媒體焦點。庫什納是正統派猶太教徒,而特朗普女兒下嫁他時,也改信猶太教。庫什納向來有強烈支持以色列的立場,外界預計他在特朗普的新政府中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特朗普給人口出狂言的印象,他曾說:愛以色列,百分百為以色列而戰,永遠是這樣。他上任後,有望扭轉奧巴馬制定的中東政策,但是否會成為傳言中的「最支持以色列的美國總統」,則有待觀察,內閣任命的人選將反映他的真實意向,不能以他一兩句豪語而有所定斷。

宣教士親述北韓被囚經歷 困苦中活出基督

曾在北韓被拘捕及判處勞改的宣教士Kenneth Bae月初來港,受機構邀請於聖安德烈堂分享他在北韓服侍及入獄的經歷。他被囚兩年間,在艱難中聆聽神的聲音,深深體會到神的真實同在,活出信心與盼望。

生於南韓,其後移居美國的Kenneth,於2005年到中國北部接受外展門訓時首次接觸到北韓人,並領受神希望北韓人認識耶穌的心意。2009年,Kenneth開始為北韓懇切禱告,又帶領來自世界各地的弟兄姊妹以旅客身份進入北韓,與當地人傾談,並且秘密地在山上敬拜、為北韓禱告。

Kenneth領受耶利哥城的異象,招聚了3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先後進入北韓祈禱敬拜及接觸當地人。多次探訪旅程中,屬靈爭戰以及奇妙的事不斷發生,例如曾接連遇上交通意外,團員卻沒有損傷。然而,當Kenneth第18次進入北韓時,因不慎帶同儲存有關北韓事工資料的電腦硬碟,團隊竟被當地政府拘捕。

接受審問時,Kenneth每天要站著超過12小時。第三天,正當他擔憂團友的安危時,一股熱流在他手臂通過,更有金粉在他手中出現。神告訴他:「不要擔心,你在這裡是有原因的,我與你同在。」平安喜樂於是充滿了Kenneth的心,令他不再擔憂。團友們不久被釋放離開,但Kenneth卻被指控傳講基督教是試圖推翻北韓的政權。經過數個月的審訊後,他被判處接受15年的勞改牢獄。

在等候判刑期間,Kenneth得以拿回聖經,因此他在北韓讀經及敬拜的時間,比過往加起來更多。每次當他想吃某種食物時,即使沒有在禱告中提起過,往往第二天送上的正是那種食物,令他真實地感到神的同在。他笑言﹕「像是房客服務一般!」及後他進入勞改營,每天從早到晚要不停做體力勞動工作,令他患上嚴重關節炎,同時吃的東西份量卻極少,經常要挨飢抵餓。「所以,受苦也是十分真實的!」

他曾問神﹕「苦難還要持續多久?」神對他說﹕「苦難對你是有益處的。」過了一段時間,美國政府仍未能成功把他接走,令他開始絕望,心想神是否要他留下來。「我問不出口!然而到最後,我還跟神說:『祢知道我的心,我想要回家,但不用照我的旨意,而是照你的旨意吧!我放棄回家,祢來使用我!』」Kenneth說,「神問我﹕你愛我比這一切更深嗎?」他知道,「這些」是包括他的家人、朋友、事工,甚至是他的自由,然而他仍選擇回應,願意愛耶穌多於這一切。「神說,你餵養我的羊。我不是差你來作囚犯,乃是差你來作我的兒子,你是黑暗中的光。」

原來,在這勞改營中有30多名擔任看守的北韓人,他們大部份都從未聽聞耶穌。當他們與Kenneth獨處時,會好奇地問他關於信仰的問題。有些人更開始將自己遇到的家庭、婚姻、育兒等問題跟Kenneth分享,而Kenneth就像一名輔導員般關心他們。有時候,Kenneth會喜樂地唱起詩歌來,令看守員感到奇怪,這名「囚犯」怎麼好像比自己更加開心。「我不可以在這裡傳福音,只可以活出耶穌。只有這樣,有一天我離開這裡時,他們才會記得『耶穌』是怎樣的。」

2013年年終,正是Kenneth被囚滿兩年之時,神告訴Kenneth要帶他回家。數天之後,美國政府派出的使團到達北韓,接他回國。當Kenneth跟獄長道別時,對方竟然帶有淚光,表露出極度不捨之情。「神說,你在北韓,我沒有忘記你,我的子民也沒有忘記你,他們不斷為你祈禱。同樣地,我也不會忘記北韓人。」

(記者陳淑安報道)

第一屆亞洲榮耀江河特會: 呼召聖潔器皿 患難中站立

由全球基督徒禱告院主辦的第一屆亞洲榮耀江河特會,於11月25-27日在台東舉行,主題為「至高的呼召」。除了本地,還有來自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德國及澳洲等地超過500位海內外華人參加,現場座無虛席。禱告院院長張哈拿牧師、印度孩童禱告之家負責人克安通牧師為本屆特會講員。

禱告院舉辦榮耀江河特會不單只是一個奮興培靈會,最重要的目的,乃是要將末世的信息向華人傳遞,讓教會知道如何加快腳步,預備自己進入神的計劃裡。克安通牧師說,神正加速興起兒童和青年的敬拜禱告大軍,24小時輪流地為世界各國的需要流淚禱告,而這些孩童和青年都是被社會遺棄及邊緣化的,安通牧師鼓勵教會要重視並興起這樣的事工,呼召會眾起來承接屬靈父母、為兒少禱告的重要使命。

張哈拿牧師表示,一個願意為神國度所使用的器皿,一定要與三位一體的神有美好的關係、敏銳並順服聖靈的帶領,縱使面對大環境的危難,仍按著上帝的心意說話、行事。末世的光景對基督徒而言將會是嚴刻的屬靈爭戰,因此神正在末世呼召願意活出聖潔的器皿,唯有在真理裡扎根的人,才能在大患難中站立得穩

11月26日晚堂,禱告院特別分享了「新耶路撒冷造城計劃」的異象,相信透過此計劃,要幫助更多海內外的教會面對末日大爭戰中,身心靈能得到全面性的恢復。此外,禱告院也邀請台東縣長黃健庭弟兄、立委廖國棟弟兄和劉櫂豪弟兄分享生命見證,以及如何在政治界活出基督的愛與真理;以利亞廚房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江剛誠弟兄也分享自己原本屬世界的生命,如何透過禱告帶來翻轉。

最後一天的「黎明遇見神」時段,張哈拿牧師帶領會眾同心合一敬拜,更迫切地為台灣現今光景作屬靈爭戰的禱告,宣告神必在台灣掌權。此外,會後有許多弟兄姊妹分享身體得醫治、生命被挑旺,以及願意回應投入神計劃等等的感恩見證。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林姿均台東報導)

恰克‧皮爾斯:香港、俄羅斯與美國將出現三角關係

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最近撰文表示,他領受未來十年世界將出現迎接復興的短暫機會,而俄羅斯、香港與美國將組成如三角形的結構,使列國對齊。他又指,美國大選後,神正在設立一個新系統去重塑未來美國,而下任總統特朗普會令列國和以色列對齊。

「這短暫的十年將是一個迎接復興的機會。」他特別提到古巴,說古巴前領袖卡斯特羅的逝世及特朗普的上任將代表新的對齊,將會是影響末後大收割的翻轉。而古巴將會「活過來」。另外,俄羅斯今年亦會非常突出,神正在俄羅斯教會中興起真使徒運動和先知性的運作。

在個人生命上,他勸喻不要帶著律法主義前行,不要倚賴理性去解讀,要改變之後的工作方式。要放下偏執和政治的取態,因為神所造的遠超過這樣。神正在使人與他們的土地對齊,並在地上建立一個「政權」去震動許多的事。這關鍵的十年,神將使天上、地土和列國對齊。神正在釋放「豐收的天使」。

(來源:Charisma,2016年11月30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宣告列國和我們都要進入神的復興。

前美國聯合國代表警告: 奧巴馬離任前或會分割以色列地

前美國聯合國代表博爾頓警告,聯合國總部正盛傳一項決議,將「承認巴勒斯坦國」或改動以色列的邊界回到1967年停火協議前。由於特朗普已表明不會支持聯合國該項決議,支持「兩國方案」的人正在大力向總統奧巴馬施壓,要求他在離任前通過決議。奧巴馬的決定卻是未知之數。

據聞,聯合國該項決議將包括3項歷史性的改變:

  1.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將首次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
  2. 東耶路撒冷將交付巴勒斯坦作為首都
  3. 1967年停火協議前的邊界將會是兩國邊界的談判基礎。

《華爾街日報》10月底刊登文章,談論奧巴馬支持聯合國該項決議的可能性;《紐約時報》更正式支持該項決議。其他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已經預備支持該項決議,只待奧巴馬的同意。

博爾頓警告奧巴馬,不要在離任前在聯合國做傷害以色列的事。他在一個電台訪問中表示:「總統不宜作這事。」博爾頓仍然活躍於國際圈子,有傳特朗普一直想請他擔任國務卿。

多年來,美國一直在安理會行使否決權,阻擋對以色列有損的法案通過,但自今年初,奧巴馬的邊界方案開始受到重視。「我們現在仍未知道奧巴馬的決定,但特朗普團隊非常關注事件,他們已警告奧巴馬不要在任期末段作出影響以巴爭議的舉措。」博爾頓說。可是若奧巴馬一意孤行,要背叛以色列,他們並不能阻止。

以色列政府高度關注事件。《紐約時報》報道,以色列曾問及現任國務卿克里會不會否決任何分割以色列的議案,克里平淡地拒絕作出承諾。再者,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曾要求克里表態,他亦表示美方仍未作出決定。10月時,奧巴馬亦曾向巴勒斯坦人表示若聯合國有所行動,將會在大選之後。因此直到17年1月20日前,以色列面對有可能被分割的危險。

不少美國的教會領袖曾警告:若美國分割以色列地,美國也將遭到分割,許多審判會臨到美國。

(來源:Charisma,2016年10月29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保護以色列,不讓人分割她的領土。

拉比敦促特朗普、普京 助建耶路撒冷聖殿

以色列一群拉比領袖把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看作2,500年前的波斯王古列,可幫助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

致力恢復古代猶太宗教法庭的猶太公會(Sanhedrin)發言人Hillel Weiss拉比教授說:「當今的政治條件是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領袖都支持猶太人對耶路撒冷有屬靈遺產的權利,是史無前例的。」

猶太公會寫信給特朗普和普京,敦促他們共同努力去完成一項造福全人類的工程項目,在耶路撒冷有爭議性的聖殿山重建聖殿。兩位領袖都曾表示支持猶太人對耶路撒冷的要求,而特朗普當然是兩人中最高調的一位。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2016年11月)

禱告:猶太拉比在凡事上都仰望神

伊拉克基督徒禱告 「以華冠代替灰燼」

自從兩年前伊斯蘭國(IS)在伊拉克北部佔領了一些基督徒村落,上千的基督徒被迫離開家園。正當軍事行動陸續展開,解放這些地區,伊拉克基督徒也透過屬靈爭戰去爭取自由。

伊拉克的基督徒舉辦「回歸慶典」,透過敬拜和禱告,為自己的家鄉禱告。大部分的參加者都是兩年前逃離IS佔領的卡拉戈斯(Qaraqosh)或巴托拿(Bartella)等村落。Life Agape的巴巴維(Mahar Barbary)說:「我們相信這些土地需要被潔淨。當我們禱告,回來的人帶著新的靈歸回,情況就有所不同。總會有人在前線為耶穌作見證。若所有基督徒都離開了,有誰去見證耶穌?」

伊拉克各教會的代表都來參與。World Help的衛朗.寶華(Vernon Brewer)被邀請作其中一位講員,他的信息是「盼望」:「他們被伊斯蘭國迫害、針對和趕離家園,確實是無助,但我告訴他們耶穌基督是世界的盼望。」寶華認為世界要多關注伊拉克的家人:「伊拉克的基督徒有信心、韌力和力量,是我們的弟兄姊妹。他們面對種族滅絕,極需要我們的支持。」

巴巴維說:「以賽亞先知曾說『以華冠代替灰燼』,當我們看到燒毀的教堂、家園和我們內心的灰燼,神應許會把它改變為美好!」

(來源:CBN,2016年11月21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帶領他們回歸家鄉,以華冠代替灰燼。

土耳其基督徒謀殺案轟動一時 審案歷時9年 仍未結束

2007年,土耳其三名基督徒被非法禁錮,之後遭割喉殺害及肢解。案發後,五名疑兇及其他涉案人士當場被逮捕。審查期間,他們表示自己是「為國家殺人」,認為「基督徒在搶奪我們的國家和宗教」。

可惜,自案件在2008年交付法庭聆訊以後,法官和檢察官多次被更換,被傳召的證人拒絕上庭卻不會被控藐視法庭。後來,偵查著重尋找該殺人事件與背後支持的組織的關係,有傳與土耳其的軍方政變有關,於是大批新證人被傳召。經過9年,法庭仍不能證明背後有組織策劃犯罪,認為需要進一步調查。直到今年9月28日,案件已進入第115次聆訊,法庭終於判五人謀殺罪成,判處終身監禁並且不能假釋。案中主犯仍表示:「我感恩我沒有讓國家蒙羞!」荒謬的是,由於五人上訴,根據土耳其法例,審訊的拘留期限為5年,因此五人獲釋放,只須攜帶監視儀器。

這個結果大大觸怒土耳其的基督徒,亦令受害者家屬承受極大的壓力。可幸在第二天晚上,檢察機關認為他們有潛逃的可能,因此再次將他們拘捕。受害者家屬或可以暫時鬆一口氣,但實難估計案件何時才可審結,而案件的真正策劃者仍然逍遙法外。

(來源:Morning Star News,2016年9月30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揭露案件的策劃者,並有公義的判決。

【國際】伊朗基督徒領聖餐喝酒 被判80下鞭刑

在伊朗,基督徒可以合法喝酒,穆斯林卻不可以,這是伊斯蘭教法的罪行。三名從伊斯蘭教改信的伊朗基督徒,因在領聖餐時喝酒,被判80下鞭刑。9月10日的聆訊歷時短短十分鐘就判決,他們其中二人更是第二次因領聖餐而被判刑的。

判決顯示國家認為「穆斯林不能改變信仰」。全球基督徒聯盟(Christian Solidarity Worldwide)的Kiri Kankhwende認為:「伊朗政府以酒精法規騷擾和威脅穆斯林背景的人,阻礙他們改信,給他們麻煩。一些伊朗基督徒相信政府的保守勢力正嘗試迫使伊朗教會遵守伊斯蘭教法,或成為『伊斯蘭式教會』。」

(來源:Morning Star News,2016年10月29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令伊朗有更大的宗教自由,包括改變信仰。

追求聖潔、更美的你! -【Joyce Meyer】專欄

我們身處一個十分隨便的世代,也輕易抱著這樣的態度與神同行,很多信徒缺乏了應有的認真,容讓生命裡有很多不應有的東西。

但希伯來書十二章14節說:「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這經文是說不完全的人就不能到天家嗎? 不,當然不是。我們白白蒙神的恩惠,並不是靠一己之力,乃是耶穌在十架上的作為。但若我們在世上不分別為聖的話,我們就不能經歷耶穌捨身賜予的豐盛生命(約十10),而我們也表現不到基督的樣式,叫人渴求與祂建立關係。

在上述的經文中,追求是一個關鍵詞,追求一件東西表示你十分渴求,全心要得著它,因此這經文指出的是,若我們不追求聖潔,就不能見到主,關鍵在乎我們與神同行有多認真和投入。

若你與神已建立了深厚的個人親密關係,你定會渴望改變,追求聖潔,你不會滿意自己未認識耶穌時的生活方式,因為聖靈在你裡面活著,作你的安慰者、輔導者、幫助者和倡導者,祂是你的中保、力量和守護者。(約十四16) 「祂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十六13) ,你便開始見到生命中需要作的改變,以致你能更靠近神,照著祂創造你的美意而活。

開始認真看待與神的關係和研讀聖經後,我的生命才真的開始改變。平安和喜樂的生活,並與家人和朋友良好的關係,這是多美妙的人生! 因此,我渴望繼續每天靠著祂的幫助,努力作更完全的人。

神愛你,為你的人生定下精彩的計劃,問題是你是否盡心盡力的渴求神,抑或繼續我行我素,把神放在一旁,不理會祂對你的心意? 若要活得喜樂,擁有神賜你的優美人生,就斷不能這樣。

我們都需要耶穌,因為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 ­「罪」這字是指沒有達到目標,這目標就是神的標準,但它也可解作­「錯過」了獎賞,沒有達標表示你放棄獎賞,因得不著神賜下的智慧和平安,你就無法享受人生的旅程,而天上還有獎賞也是你不容錯過的。

你可曾發現,我們能從別人身上感染病毒,卻不能靠別人得著健康? 就如健康的生活習慣是我們需要為自己負責的抉擇,聖潔生活也是如此。然而,只要你終日與損友為伍,又常接觸到罪惡,很自然便會沾染不潔。那些情願繼續不良的生活習慣,只在周日才到教會的人,並沒有追求聖潔。

神給予我們的人生目標,就是在這黑暗的世代作光,讓世人認識神的慈愛,及為祂而活的意義。世人看不見我們心裡的基督,卻看到我們的言行舉止,因此,即使所有人的生活都亂七八糟,我們仍必需分別為聖,我不是說要表現批判人的宗教態度,而是認識到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活出祂教導我們的生命,週而復始,直到其他不認識神的人也渴求得著我們所得著的。

記著,無論神要我們作甚麼,祂一定會賜予我們相關的能力,使我們能靠著祂的恩手作工。所以神既要求我們活出聖潔的生命,豈沒有在我們心裡栽下了聖潔的種子? 因此,盼望認識聖潔能催使你更靠近神,不作他想,只想得著祂為你預備最好的,而你亦要竭盡所能,向世人宣揚基督的大愛。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傳奇之所以是傳奇,因為…… -【文化守望者】專欄

九龍城寨的歷史遠早於潘靈卓首次踏足香港的時代,但說起城寨舊事,總不會不提潘靈卓在50年前孤身一人來港宣教,進入城寨的故事。至今半世紀,她仍在香港,仍在服侍相同的群體,當然也有別的,甚至領域已延伸至海外。最近在九龍寨城公園舉行了50小時的敬拜聚會,以敬拜耶穌作為她來港的禧年慶祝。就在活動前,她的訪問出現主流媒體,其中更有以「港版德蘭修女」為標題。是什麼使一個英國女子的宣教歷程變成社會流傳的傳奇故事?

構成一個傳奇故事,人物通常是有特別的身分或社會地位,但不可缺的其實是不尋常的經歷,所走過的路,很多人沒走過,或不敢去走,所以我們這些沒走過的,不敢去走的,就對那些經歷感到好奇,想知道是怎樣的。或許在心底裡,很想知道我們沒選擇那條路,對我們的人生是否帶來缺失或遺憾,看別人的傳奇,往往同時在探索人生的意義——我該如何生活。傳奇人物的經歷固然有趣,但更想知道的,其實是為什麼,為什麼他們會走上少數人會走的路。簡單的說,為什麼他們這樣做?

他們之所以有不平凡的經歷,部分原因是來自他們也不能控制的大環境,所以大時代就有很多不平凡的故事,不可能的事情會發生,特別的遭遇顯露深層的人性,是平靜安穩日子不會展示的一面。另外的原因是這些人有不是常人有的思路,所以有不同的態度、反應和行為,沒有依從主流的意識,做出很多人沒想過,或沒信心去做的事情,於是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他們的故事就成為傳奇。

不是每個人都蒙召進入城寨,但每個主的門徒都可以留下傳奇故事,因為他們是將耶穌基督的故事帶進世界。有一次在衛理營,朋友帶我走到偏僻之處,去看宣教士墓碑,是死在中華大地的西方宣教士。除了廣為人知的宣教英雄外,還有數目如天上星星那麼多的無名英雄,在神聖的呼召下,獻身甚至葬身在異鄉裡,但安息在天上的家鄉。他們的故事雖然沒有出版,或是流傳開去,但確實是傳奇,記在天上的生命冊上。


文@黃少芬

對立 -【愛有道】專欄

魯易斯(C.S. Lewis)論朋友:「戀人是面對面的,朋友是肩並肩的。」戀人的心思會被對方佔據,而朋友的相交是以共同的旨趣出發。

與一個志趣相投的朋友相聚,大家會渾然忘我,激發奇想。能夠並肩作戰,稱為「戰友」的,是經歷過開墾荒原,克勝險阻,患難與共的日子。

「友誼永固」是好友之間的期許,卻非必然。朋友由「肩並肩」變成「背對背」的對立的局面在所難免,原因可以有千百種,最普遍也是最難處理的是嫉妒,原來不分彼此的「我們」改換成「你我」。

兩個好友分道揚鑣,因「我」不能接受「你」跟另外一個人或一夥人交往,「他」或「他們」跟「我」不同道,「你」選擇「他」或「他們」等同背叛「我」。說到底,兩人之間,早已是你要跟在我後面的關係了。

三人行的小組,其中一人忽然感到另外兩個關係比較密切了一點,漸漸出現了「我」跟「你們」的分歧,「我」感到被孤立,「你們」聯盟叫「我」難受。再大一點的朋友圈子分裂,站到「我」這邊來的才算是朋友,是「我們」,站到另一邊廂的,是「你們」。兩邊都不願意加入的,也就歸在「他們」之列,是屬於第三幫人,同樣不算是「我」的朋友。

非友即敵不一定是朋友背道而馳的選擇,若心胸寬廣一點,眼光放遠一些,昔日的友情是人生一段寶貴的經驗,感謝對方陪伴走過。雖然今日的「你」與「我」道不同不相為謀,但放下過去,生活可以各自各精采。

緊抓著對方,視之為敵,最終可能發現你的敵人其實是子虛烏有,你花了太多心思力氣去築起防護的圍牆,結果把自己困在其中,失去了重新建立友情的自由。


文@徐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