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3500位難民在德國受洗

一份最新的調查指出,過去兩年來,已有超過3500名穆斯林難民在德國歸向基督和受洗。

這次接受德國福音派機構調查的是全德國二十多個「新教國家教會」(The Protestant State church)和五個大型自由教會。調查發現,在這些教會中受洗者多數是來自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穆斯林改信者,有2500多人是在福音派的自由教會受洗,1000多人是在五旬節教會聯盟受洗,其中有850人是在獨立的福音派路德教會(The Free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es)受洗,有700人是在福音派自由教會聯盟(the Federation of Free Evangelical Churches)受洗。

這些教會的牧師也表示,他們有信心這些穆斯林改信者並不是出於投機的原因,像是為了拿到政治庇護而受洗,因為這些改信者都經過嚴謹的詢問,確認其信仰和受洗動機。

(來源:基督教論壇報特約記者鍾小玲編譯,2016年9月)

祈禱:信主的難民在教會裡獲得適切的牧養

美南浸信會宣教士回報: 村長復活引發歸主潮

一班在東南亞的未得之民,因目睹村長死而復活而紛紛信主。

起初,一班美南浸信會宣教士帶了一名當地人信主,然後這名信徒便帶同其他信徒開始到偏遠的村莊傳福音。這些村民便把偶像,及與偶像有關的項鍊和護身符燒毀。但焚燒儀式結束後不久,村長過身。於是,一班基督徒便前往那位已過身的村長的地方為他禱告。禱告後,那位村長開始咳嗽,其他人得悉便湧入來,那村長便開始呼吸。於是,這班信徒就開始分享福音,接著村民紛紛信主,更把偶像焚燒。

美南浸信會國際差傳部主席普拉特(David Platt)說:「讓我們共同努力,將看到成千上萬的南浸禮會信徒把好信息帶到地極。」他在9月的一個美南浸信會領袖會議上分享這個死而復活的故事。

(來源:CBN,2016年9月25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差派更多宣教士帶領未得之民信主。

以色列最後「建國之父」病逝

以色列最後一位「建國之父」前總統佩雷斯的葬禮於9月30日在耶路撒冷赫爾茲山國家公墓舉行。約五千人出席了葬禮,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法國總統奧朗德等多國政要。

佩雷斯在9月因中風被緊急送院治療,於9月28日凌晨去世,享年93歲。

佩雷斯於1923年生於波蘭,父親是木材商人,母親是圖書館長。他11歲時移居當時的巴勒斯坦,在特拉維夫長大。1943年加入勞工錫安主義青年運動,24歲時協助本古里安的民兵組織Hagana。獨立戰爭時及之前,他負責海軍。1952年加入國防部,負責發展軍事工業。在政治生涯中,曾任以色列總理、總統、國防部長、外交部長、財政部長等重要職務,被稱為政壇「常青樹」。佩雷斯一生致力於和平事業,1994年,他與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巴勒斯坦前領導人阿拉法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資料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2016年9月)

祈禱:為佩雷斯的家人禱告

ESV譯本聖經不再有修訂

英語標準版聖經(ESV)出版商宣佈,現在發行的版本將是最後的版本。

這決定是由出版商Crossway的董事會及ESV的翻譯監督委員會一致作出的。Crossway宣佈:「由2016年夏天開始,ESV譯本將會保持不變,如同KJV版本自250年前保持不變至今一樣。」

繼KJV及NIV之後,ESV是美國排名第三位的聖經譯本。自ESV在2001年出版起,已印刷了超過一億冊,包括去年三千萬冊。像KJV譯本,ESV重視字面意思的翻譯,而不是翻譯背後的意義或思想。最新的版本更改了52個字,涉及29句經文,這個最後版本是17年來努力的成果。

(來源:Baptist News,2016年9月23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用這版本讓人更明白祂的話語。

歐洲猶太人憂恐襲 七成不打算新年守節

根據近期的網上調查結果顯示,70%的歐洲猶太人因擔心恐怖襲擊,將不會在猶太新年和贖罪日上猶太會堂守節。

這次調查是由歐洲猶太人協會(EJA)和歐洲的猶太教中心進行,一共訪問了78位猶太社區領袖和拉比,代表宗教和社會層面的意見。遍及歐洲700個主要城市的受訪者表示,反猶太主義加劇會攔阻他們在猶太新年(10月2日)及贖罪日(10月12日)參與崇拜。

法國是擁有世界上最大猶太人群體的國家之一,也是歐洲穆斯林人口最大的地方。2013至2014年間,在法國發生的反猶事件增加了一倍,並持續加增。加劇的恐怖主義導致居法猶太人在過去幾年間突破性地移民到以色列。

EJA的領導人表示:「猶太社區所面臨的挑戰在近幾個月增加了一倍,由穆斯林難民和移民推動,針對個人、機構及社群的反猶活動加增。另外,隨著難民危機,右派極端份子策劃的活動也顯著加劇。」他續催促歐盟在學校課程納入停止反猶太主義的教導。「反恐措施能拯救生命,但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若不能有效地從教育方面除去反猶主義,這問題將會持續。」

(來源:CBN,2016年9月21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攔阻反猶主義活動發生。

俄羅斯禁傳教法案生效後 基督教領袖被捕

俄羅斯的反恐新法案通過之後,教會被禁止在教會及宗教場所外傳福音。據說基督教領袖已經開始被捕。

據報8月底時,烏克蘭改革正教基督救主堂的Sergei Zhuravlyov,在聖彼得堡彌賽亞猶太社區會堂講道期間被捕。他被指控「煽動人群對俄羅斯正教產生負面思想」,以及與烏克蘭民族政黨有關,該黨在俄羅斯被禁止。他已保釋候審。

雖說新法案是為反恐,但亦禁止教會及宗教場所外的一切福音活動。大使命媒體總裁Hannu Haukka在7月表示:「現今的情況好比1929年的前蘇聯。當時,信仰只被允許在教堂內表達。……實際上,我們又回到了當時。這反恐法例是自蘇聯解體後的最嚴苛的法律。」

個人違例者罰款最高達美金780元,機構罰款可達美金15,500元

(來源:Religion Today,2016年9月7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俄羅斯教會有傳福音的自由

捷克維持教科書立場 確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耶路撒冷市長巴爾卡特(Nir Barkat)讚揚捷克政府決定維持教科書中有關「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首都」的聲稱。

上星期,捷克的報章報道,因為巴勒斯坦大使館的投訴,捷克政府會修改學校教科書地圖,使耶路撒冷不再是以色列首都。然而從後來發表的聲明看來,捷克當局似乎改變了心意。

「我感謝捷克政府做了正確的抉擇,拒絕向巴勒斯坦的控訴與謊言妥協。我很高興我給捷克首相索博特卡的信,及其他外交努力正面地影響了這個決定。」巴爾卡特說。「猶太人及捷克人的友誼有深厚歷史根源。將來的捷克學生會繼續知道真相: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猶太人的心及靈魂。」

今天即使以色列的政府及國會都在耶路撒冷,但大部分國家都拒絕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沒有國家在當地設立大使館。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認為耶路撒冷首都具有爭議性,所以把大使館設於特拉維夫。而巴勒斯坦人希望瓜分東耶路撒冷,成為他們未來的國都。耶路撒冷在1948至1967年間被分割管治,約旦管轄東部,包括舊城區、哭牆、聖殿山及差不多所有聖經地點。1967年6日戰爭後,以色列把整個城市歸到自己的管治之下,更在1980年正式在法律上訂明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

(來源:CBN,2016年9月9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國際社會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有歷史和法律根據

學者提出危機 基督教教育走向二元論

美國「Worldview Matters」總監奧化文(Christian Overman)認為,基督徒失去了文化領域,是因為失去了校園,而有些基督教學校更失去了基督教的獨特性。他認為影響國家要由兒童心智教育開始。

奧化文在他新出版的電子書《教育失落的意義》中清楚地闡明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並給予教導4至18歲學生的基督徒教師和校長,主日學老師和其他教會事奉人員一個有系統、有目標且可重複的解決方案。

他提出,在聯邦政府接管學校教育之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基督徒的努力。這不單是在營運學校上,而是因為它是建基於基督徒對神、生命、世界和人性的構想。當中主要構想就是「基督是一切的主」,不單是「宗教」科目的主,更是一切包括生物學、數學,甚至物理學的主。

當政府接管教育,一些基督徒警告說學校將成為無神論的灌輸中心。奧化文並不完全同意,相反他認為教育變得「世俗」並被要求中立。神由知識的中心變為周邊。教育專家並不是灌輸「神不存在」的理念,而是祂不再重要。雖然這不是無神論,卻衍生了更陰險的二元論,正如有人把它稱為「實用無神論」。

奧化文說:「支持二元論的人,不會把神的話連繫到周一至周五的生活。他會認為『信仰』是個人私事,而工作場所是公共和世俗的。」

的確,這種二元論往往在所謂的「基督教教育」中是很明顯的。在許多學校,基督教教育,只是教學上加上一點基督教色彩:在一個安全的、基督教的環境學習,加上聖經班和崇拜。雖然聖經班也是重要的,但並不足以使教育真正基督化。

理察.約翰紐豪斯(Richard John Neuhaus)在他的文章〈基督教大學的11項綱領〉中說:「基督化不應該是一間學校的標籤。相反,它是教育起點、終點和沿途的指引。」

整全的基督教教育是帶著基督化的目標、願景、教育學,和明白我們所教導的是誰。加爾文說,人本質上是敬拜者,所以教育是為了教導人如何敬拜神,而基督化教育應該教人們如何在生活的每一個領域中敬拜神。

克里斯汀在他的《失落的學習意義》電子書中(免費下載),正確地指出二元論的內在問題。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解決方案。

(來源:Break Point,2016年9月6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基督教辦學團體教導學生成為敬拜者

美鉅型教會牧師承認疲憊 向教會請辭

暢銷書《計劃B》作者皮特·威爾遜(Pete Wilson)是美國一間增長快速的鉅型教會的主任牧師,他日前宣布辭職,表示自己身心疲憊。

威爾遜牧師在14年前創辦「交匯點教會」(Cross Point Church),一直事奉至今。該教會和屬下分堂每周有七千多人出席崇拜。威爾遜牧師發表聲明表示,自己感到疲累已有一段時間,需要休息,並認為自己從崗位退下對教會是最好的決定。教會長老團發表聲明表示,他的辭職完全是他個人的決定。

(2016年9月12日,時雨編譯報道)

禱告:為威爾遜牧師和其他身心靈疲憊的牧師禱告

 

 

創新聖經翻譯系統 惠及沒有書面文字族群

威克理夫協會(Wycliffe Associates)推出創新的「流動輔助支援翻譯系統」(MAST),為沒有書面語言的族群翻譯母語聖經。該系統令耗時的翻譯工作大大加速完成時間。

「流動輔助支援翻譯系統」僅面世兩年。在2014年初次投入運作時,翻譯人員僅用了兩個星期就為一項翻譯項目,完成了新約聖經48%的母語翻譯。相比之下,傳統方法需25-30年才能完成相同工作,新系統帶來突破性的進步。

威克理夫協會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布魯斯·史密斯(Bruce Smith)解釋為何協會如此重視聖經翻譯:「這世界上還有大量人口只有口述語言。但基督耶穌為他們死,正如他為你和我死一樣。我們不能撇下他們。我們必須,而且一定會得著這些群體。現在,我們的團隊正致力將這套翻譯系統帶到全球最偏遠的地區去建立福音的工作,並幫助更多人認識耶穌及在真理上紮根。」史密斯繼續說,「從我們的試驗得知,這策略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16年9月8日,莫嵐編譯報道)

禱告:MAST大大加速聖經翻譯工作

被「伊斯蘭國」挾持人質 死前拒放棄信仰

美國基督徒人質凱拉·穆勒(Kayla Mueller)落入「伊斯蘭國」(IS)手上後,仍然忠於自己的信仰,拒絕改變宗教,又不顧念自己的安危,幫助亞茲迪(Yazidi)人質逃生。雖然她已過身,卻因信仍舊說話。

穆勒於2013年8月4日在敘利亞參與人道救援工作時,被「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綁架。這位25歲的女孩被囚禁了18個月,其間忍受虐待、強姦、言語侮辱及奴役。但她從沒放棄自己的信仰,及永遠將其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上。

來自丹麥的獲釋人質丹尼爾·拉伊向美國新聞媒體講述穆勒如何對抗綁架者,其中一人說:「這就是凱拉了,她比你們任何一個男人都堅強和聰明。她皈依伊斯蘭教了。」穆勒立即拆破謊言,說:「不,我沒有。」

另一個來自瑞典的人質Frida Saide獲釋後表示:「她常常考慮別人的需要,即使她自己處於一個非常艱難的處境。她從來沒有停止過關心那些正經歷可怕戰爭的敘利亞人民。」

後來,穆勒及另外6名雅茲迪女孩被逼成為性奴。其中一名13歲雅茲迪女孩茱莉亞憶述,為了令其他被囚禁的雅茲迪女孩能順利逃出,穆勒決定留下。她說:「穆勒說,『我是美國人,如果我和你們一起逃走,他們會用盡所有方法找我們。你們自己走吧,我會留下。』」不但如此,穆勒還為那些雅茲迪女孩祈禱,希望她們能順利逃出去。茱莉亞說,她永遠不會忘記穆勒的犧牲。」

根據ABC新聞報道,「伊斯蘭國」聲稱穆勒死於2015年2月約旦對敘利亞的一次空襲,但白宮就宣佈她死於不明原因。

(來源:CBN,2016年8月26日,Mok Laam編譯報道)

祈禱:穆勒的見證使人認識她所相信的神

美國工程師發現 聖經會幕屬圓拱型

美國機械工程師安得烈‧凱依(Andrew Hoy)從聖經原文研究發現,聖經中的會幕可能是一座六層高的圓拱型建築物,而非傳統所認為的長方型。

凱依有數學頭腦和對聖經的熱愛,又前往以色列學習希伯來文,以原文研讀聖經。當他研讀出埃及記關於會幕的記載,發現會幕不是長方形帳幕,而是一座巨大的六層高圓拱形建築物。他也質疑院子的木板是以銀造成的說法,因為若以銀為底座,將會超越聖經所限的一百他連得銀子用量。他以工程學理念加上聖經中確切的木材和銀子份量,構想出一個類近於蒙古包的形態,以皮料遮蓋山羊毛罩棚和底下的幔子。

(來源:Breaking Christian News,2016年8月23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祈禱:求神引導凱依的研究,讓人對聖經有深入的認識。

四天內15,000名會友退出挪威教會

挪威政府屢次要求國家教會信義會改善會友資料管理後,挪威信義會終於設立網站,提供網上申請及取消會籍功能。豈料服務推出後,四天之內共收到15,035個取消會籍的申請,卻只有549人申請入會。

挪威信義會的一位主教說:「我們已預計到有大量會友離去,但我們非常尊重個人選擇。」一位教會理事會領袖也表示:「挪威信義會將繼續開放和歡迎,但沒有人應該是非自願的。」教會委員會主任亦解釋,需要會友電子記錄是為了方便與會友聯繫。

挪威信義會有國家教會地位,聲稱擁有大約380萬會友,佔全國人口約73%。教會正逐漸脫離國家管治,但到目前為止仍然主要是靠國家資助,並由文化事務和體育部監督。

(來源:AFP,2016年8月20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教導教會牧養祂的羊

伊朗地下電影提及《安妮日記》

一部講述在迦薩被槍殺的巴勒斯坦少女的電影,近日在伊朗舉行秘密首映。電影裡提及大屠殺時期被害的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而伊朗的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一直否認大屠殺一事。

影片名為《安妮.弗蘭克:過去和現在》,講述八個年輕巴勒斯坦婦女追尋安妮的故事,當中還採用了暢銷書《安妮日記》裡的內容。電影只播放給有興趣的教師和學生。為保護觀賞者,首映秘密舉行。導演說:「我們談到藝術能對現今世界帶來影響。」他希望這部電影能接觸到伊朗廣泛的觀眾,並督促觀眾告訴其他人有關大屠殺的歷史。

今年年初,哈梅內伊發表了一段短片回應大屠殺,說:「就算這確實是真的,我們也不知道它是如何發生。」今年大屠殺紀念日前兩星期,伊朗開始了一項以否認大屠殺為主題的繪畫比賽。

(來源:Bridges for Peace,2016年8月19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用這影片為公義發聲。

【Kingdom LIFE】《賓虛》2016 面對面遇見耶穌

荷里活今年繼續推出有基督教信息的電影﹗今次的題材既不是聖經故事,也不是現代生活,而是描述羅馬帝國時代的經典故事——《賓虛》﹗

一代經典重現

提起這部電影,年輕一代也許從未聽過,但50後、60後一輩,卻絕對不會感到陌生,皆因在1959年上映的同名電影,曾是廣受讚賞的一代經典。當年的《賓虛》(英Ben-Hur),副標題「基督故事」(A tale of the Christ)共獲得11項奧斯卡大獎,此項紀錄保持長達40年後才被《鐵達尼號》、《魔戒》追平。2016年推出的《賓虛》與50年代末的經典,故事同樣是改篇自盧‧華萊士(Lew Wallace)1880年出版的同名原著小說。事實上,這個故事自1907年至今已第四次被拍成電影,可見其可觀性確是歷久不衰。

2016年的《賓虛》耗資1億美元製作,於意大利羅馬拍攝。劇情講述與耶穌生於同一年代的猶太裔貴族猶大‧賓虛,被任職羅馬軍官的義兄馬生拉出賣,遭受抄家之災,失去貴族身份,更被流放作奴隸,與家人及妻子以斯帖分離。經過多年在海上的艱苦生活,賓虛在絕境中倖存,在富有酋長的協助下,回到故鄉一心復仇,誓要在寶馬競技中擊敗馬生拉。然而,前後多次面對面遇上耶穌的賓虛,在親眼見證耶穌被釘十架的那刻,生命及家庭都被奇蹟地翻轉……

饒恕代替報復

新版《賓虛》的劇本及信息更貼近原著小說,由憑《被奪走的12年》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約翰‧雷利改編,並由馬克‧伯內特(Mark Burnett)和他的妻子羅馬‧唐尼(Roma Downey)擔任執行製作人。馬克及羅馬就是美國劇集《聖經故事》(The Bible)及電影《上帝之子》(Son of God)的製者人,他們接受JoBlo Movie網站訪問時曾表示,新一代對《賓虛》認識不多,現在是時候讓他們再次接觸到這個偉大的故事。他們指,1959年的經典版本較著重描述「報仇」,而2016年的新版則更多將重點放於復和、饒恕。「我們嘗試更深入探索信仰與盼望的意思,『復仇』並不是出路,只有饒恕才是。今日我們生存的世界是那麼多危險及不穩定,正正是最需要這信息的時候。」

另一個跟1959年版本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耶穌的臉會正面出現在新版之中,與主角有對話。個人生命經驗極大掙扎,且帶有強烈情緒、人性的故事人物,與耶穌面對面「遇見」,被其言行震撼,以致價值觀及人生被改變。這種具體將信息呈現的方式,必定可以令面對每天生活困難、煩憂的觀眾們,容易代入其中,有更深刻的體會。

新版《賓虛》的主角雖非巨星,但當中卻有金像演員摩根‧費曼(Morgan Freeman)的演出。
新版《賓虛》的主角雖非巨星,但當中卻有金像演員摩根‧費曼(Morgan Freeman)的演出。

 

賽馬競技場面震撼

本片俄籍導演提默‧貝克曼比托夫(Timur Bekmambetov)擅長拍攝動作及特技電影。1959年的《賓虛》以其戰駒競技場面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今次重拍,除了用上電腦特技,演員們更會親自騎上32匹馬作實景拍攝,其效果必定更加震撼。

電影已於8月18日上映,美國傳媒基於開映前的預售票房預測,開資龐大的新版《賓虛》有面臨虧蝕的危機,關鍵在於它是否能獲得普遍教會及信徒的支持。

(記者陳淑安報道)

埃及三大教派草擬興建教堂法案

埃及的三個主要基督教教派:科普特、基督教和天主教,已擬定了一個興建及維修教堂的法案。

根據該法案,興建新教堂將不再需要總統給予批准,只需獲得當地省長的許可證,而任何許可證的申請必須在四個月內得到回應。法案還提出在埃及每個人口密集的地區必須有自己的教堂。該法案將在內閣會議上討論,然後轉到議會等候最終批核。

埃及對興建教堂的嚴格管治條例可追溯到1856年。當時,埃及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根據法律,基督徒必須獲得蘇丹的批准才可興建新教堂。到1934年時更頒布了十個取得許可證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必須獲得鄰近穆斯林的同意,及教堂不可在清真寺或穆斯林聖地附近興建等。因此,申請興建教會的程序往往需幾年時間,而最終還是被否決。

現時,埃及仍有許多地區沒有教堂,因此基督徒需要千里遙遙去參與崇拜,對於貧困人士來說更加困難。

(來源:Barnabas Fund,2016年8月11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法案通過。

中國考古新發現 骸骨歷史接近挪亞時代

One News Now報道指,中國考古學家近日在黃河谷發現古代兒童骸骨,他們生前疑似被巨大的洪水所圍困。骸骨歷史被鑑定為主前二千年,這正是科學家及歷史學家認為洪水毀滅全地的挪亞時代。

著名的聖經科學家肯咸(Ken Ham)表示,不管是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澳洲原住民或中國人,世界各地的古文明民族都有古代洪水的傳說。特別是在中國的傳說中,提到一個淹沒全地的洪水,並且有一個人物與這洪水有關

然而,不少科學家及傳媒卻否認那淹沒孩童的洪水是聖經創世記的洪水。肯咸指出:「全球各地都有洪水的沈積層,代表全球性的洪水曾經發生。他們看不到這個事實,是因他們被教導那是數百萬年前的事。」他認為當人不願意承認屬靈的真理,會對明白科學事實產生阻礙。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16年8月8日,林暐皓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打開科學家的眼睛看到屬靈的真理可以幫助科學發展。

末世徵兆:聖殿研究所開始訓練祭司

戰爭、瘟疫和假先知的劇增,都顯示聖經預言正在成就。現在,我們會目睹啟示錄第11章有關聖殿山的預言將要實現。

一份新的報告指出,致力於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的聖殿研究所(Temple Institute)宣佈,將開辦一間訓練利未祭司在聖殿事奉的學院。該研究所近年開展了幾個試驗項目,現在正著手裝備祭司,預備他們在第三聖殿服事。為此,更開展了一項網上籌款項目,以籌集至少75,000美元。

聖殿研究所期待有一天,圓頂清真寺會被第三聖殿取代,但不是透過暴力手段。虔誠的猶太人每天為此禱告,等候彌賽亞來臨。

(來源:End Times Headlines,2016年8月8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讓人明白末世臨近,要警醒。

美國教會談及總統選舉

根據一項新的調查,在這個總統選舉季節,大部分美國信徒都在教會聽到關於政治的信息。這調查是透過網絡及郵件進行,共訪問了4,602名成人。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近三分之二(64%)的受訪者表示,曾聽過牧者在春季和初夏談過至少一個政治或社會問題。當中14%表示,聽過牧者談及一個特定的總統候選人。儘管一些著名的福音派領袖支持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更多信徒聽到牧者反對這位共和黨候選人(7%反對特朗普,4%反對希拉里),或支持他的民主黨對手(6%支持希拉里,1%支持特朗普)。根據法例,這種支持或反對候選人的方式可導致教會被剝奪免稅地位。

教會講台的熱門政治議題還包括宗教自由和同性戀,大約40%的信徒表示曾聽過這兩項議題或其一。隨後被談及最多的議題是墮胎(29%)、移民(27%)、環境(22%)和經濟不公平等(18%)。另外,32%的信徒表示,聽過牧者談及信仰自由受到攻擊,22%表示,牧者曾講過反對墮胎的信息。

至於同性戀的議題則較為複雜:20%在教會聽過批評同性戀的信息,12%聽過鼓勵接受LGBT的信息,7%則表示同時聽到兩方面的信息。

(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2016年8月10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教會發揮影響力,讓神的法則臨到政治。

緬甸基督徒人口上升到6.2%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最新人口普查報告指出,緬甸基督徒人口成長驚人;基督徒人數現佔總人口6.2%,1983年時只有4.9%。

報告指出,緬甸有300萬基督徒,其中一半住在撣邦、克欽邦和欽邦;85%的人說,他們是欽邦基督徒,這裡是緬甸唯一佛教徒未占多數的省份。克欽邦基督徒占該邦34%。

基督教仍是緬甸第二大宗教。自1983年以來,佛教徒每年以1個百分點的速度下滑,但佛教徒人數仍高達總人口的88%,佛教徒依舊是緬甸主要宗教。印度教小幅成長,萬物有靈論者和伊斯蘭教徒微幅減少。不過,緬甸不承認的洛興亞穆斯林,人數約有100萬;若把這些人數加入,緬甸穆斯林人口就占了4%。

(取材自worldwatchmonitor,2016年8月,台灣國度復興報Amy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堅固緬甸基督徒信心,賜福教會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