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讓人熱愛跟隨的領袖 在無限賽局中留下永恆影響

隨著華人的職場及教會新一代領袖興起,領導力對於帶領教會及機構邁向卓越尤其重要。2019年度的香港「全球領袖高峰會」於3月15-16日在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舉行,主題為「人人都有影響力」。會中多名世界級領袖用視像信息分享領導力的藝術,包括克雷.葛羅雪(Craig Groeschel)、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及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等等,約有300人參與高峰會。

成為人熱愛跟隨的領袖

.克雷.葛羅雪(Craig Groeschel)
.克雷.葛羅雪(Craig Groeschel)

高峰會首先由克雷.葛羅雪分享信息,主題為「成為人熱愛跟隨的領袖」。他是領導力節目主播,暢銷書作者,也是美國生命教會主任牧師,他們的教會創建了全球通用的聖經應用軟件YouVersion。葛羅雪指出,當人跟隨好的領袖,會感到受重視、得到啟發並自覺有能力帶來改變。若領袖要創造這樣的環境,需要有關懷的心,啟發人的熱情及樂於授權。「你要成為一個愛人的領袖,人們才會想跟隨你。」相反,好的員工離職往往是為了離開差勁的領袖。他指出,領袖須要向跟隨者表達兩個重要信息:「我注意到」及「你很重要」。葛羅雪每個星期五都會在生命教會向每一位同工表達感謝及欣賞,他的宗旨是「以超過應有,再加上一倍的程度向人表達讚賞」。領袖要啟發人的熱情,將人裡面蘊藏的熱情引發出來:「熱情得到啟發,就會生出一份執著。」

其次,領袖亦必須樂於授權。葛羅雪提醒:「你可以掌控,或可以讓團隊成長,但你不能兩者兼得。」委派任務會帶出跟隨者,委派權力則培養出領袖。領袖宜多說:「我信任你、由你決定吧、我信任你的判斷力。」因為要了解團隊是否可靠的唯一方式就是信任他們。葛羅雪最後指出,耶穌就是人熱愛跟隨的領袖,以致兩千年後仍有人願意跟隨。祂關懷罪人和弱者,啟發門徒進入呼召,更授權人完成天國使命。

看得更遠更早

.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
.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

約翰・麥斯威爾接著分享「領袖的共通點」,他曾任衛理會牧師25年,現為領導力大師。他指出所有領袖有以下共通點:他們比別人看得更遠,也比別人更早看見。首先,要有豐盛的心態,擁抱創意或彈性,才會有遠見。第二、領袖要有一套「五步前進循環」:嘗試、失敗、學習、改進和重來。麥斯威爾提醒,不斷發現新方法而從不放棄,才是長遠成功之道。第三,領袖要常接觸能夠啟發你的人或場合,讓自己不斷進步。第四,領袖要每天刻意成長,好像他修訂自己25年出的書,改動了九成的內容;也像他父親在96歲高齡卻相信生命最大的可能性仍然在前面一樣。最後,要為異象留下空隙,就是「你正在做的」及「你可以做的」之間的距離,去驅動你「看得更遠」、「更早看見」。麥斯威爾總結說,人的終點就是神能力的起點,當我們到了極限,就要放手交給神。

無限賽局的新型態

.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
.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

領袖除了突破個人成長,對整個戰局的理解亦非常重要。賽門.西奈克就向會眾提出一個突破性的「無限賽局」論述。一般人認為所有競爭都是「有限賽局」,就是好像足球賽一樣,有已知對手、固定規則、共同目標的競賽。而「無限賽局」是指,包括已知和未知的對手,規則隨時可變,目標是繼續留在競賽場上。西奈克提出,公司的運作和人生的旅程都是一個「無限賽局」,當中沒有所謂勝負,只有領先或落後,而真正的對手只有自己。要在「無限賽局」中領前,有以下五個重點:有正當的目標、可信賴的團隊、相稱的對手、求生的彈性及勇氣。正當的目標使人願意為之犧牲,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包容所有人,並以服務為導向。達成這個目標的主要利益,是由貢獻者以外的人獲得。領袖有責任創造出環境,讓團隊展現最好的一面,成為可信賴的團隊。「無限賽局」中相稱的對手能夠挑戰和驅使我們繼續進步,但擊敗他們並不是主要目的。為了實現正當的目標,領袖要願意砍掉現有的運作模式,這是一種求生的彈性。持續地留在無限賽局中需要勇氣,西奈克鼓勵與會者選擇讓公司、機構和人生以無限賽局的方式運作,讓我們永恆的生命,為人留下永恆的影響。

多年致力推動領導力發展的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陳敏斯博士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許多教會領袖受到聖經及神學的訓練,領導力方面的訓練卻相當不足:「近年香港社會對教會評價負面,青少年離開教會,許多教會也正值領導交接時期,領導力急需要得到提昇。」正值華人領袖興起的時候,她相信:「領導的恩賜能夠啟動其他的恩賜,影響力比我們想像更大。」

.大會今年製作了大型標板協助人明白主題脈絡

(記者林暐皓報導)

特朗普顧問蘭斯•瓦納來台 站立七山關鍵位置 與神國度匯流

國度職場使徒中心網絡於1月3-4日假聖教會利河伯使徒中心舉辦「職場七山論壇」,邀請美國總統的策略與信仰重要顧問之一蘭斯•瓦納博士(Dr. Lance Wallnau),以「揭開終極命定匯集密碼」為題分享:教會要差派使徒,牧養職場七山領袖,建立微型群體禱告祭壇,站在城門口發揮影響力,連結各山頭,與仇敵爭戰,在列國得地為業;個人方面,應緊緊倚靠神,忠心順服神的帶領,克服苦難循環,進入神國度水流,成為蒙福的關鍵。聚會共有200多位職場領袖及弟兄姊妹出席,並多次邀請職場七山的領袖及弟兄姊妹站立為七山事工禱告。

蘭斯在論壇一開場,先講述外界最有興趣的話題,就是他預言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會當選美國總統這件事。他說,當時特朗普還在黨內初選階段,雖然美國各界都不看好特朗普會當選總統,神告訴他,「第45屆美國總統將按照以賽亞書45章行事。」這章經文描述波斯王古列,讓猶太人在被擄70年後歸回耶路撒冷,唯一吻合條件的人只有特朗普。結果特朗普贏出2016年大選,當選美國第45屆總統,他還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並把美國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因此,當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訪問美國,與特朗普會面,稱特朗普此舉如同2,500年前古列王幫助猶太人被擄70年後歸回耶路撒冷一樣,「特朗普是古列王。」蘭斯說,以他對特朗普的觀察,特朗普是非典型的基督徒,但神卻揀選他,站在政治山頭的關鍵位置上,發揮極大的影響力。

對於首次造訪台灣,蘭斯說,如同以色列建國70年一樣,亞洲的新加坡、南北韓、台灣及中國都正在度過一個70年週期。台灣今年面臨兩岸分治70年的關鍵時刻,神的心意是,列國正進入成熟時期,教會甦醒,就可以進入跟隨神的羔羊腳蹤的綿羊國,否則就成為敵擋十架的山羊國。他表示,台灣教會不要複製美國模式,要差派使徒去興起職場七山(宗教、家庭、教育、政治、媒體、藝術、商業)弟兄姊妹,「作首不作尾,居上不居下」,站在關鍵有影響力的位置上。他看見台灣將成為使徒性國家,成為合神心意的「綿羊國」典範。

「教會不可再被宗教的靈困住手腳,而是要門訓列國。」蘭斯說,教會位居職場七山的領頭羊,不能再以傳統思維只以搶救個人靈魂為主,而應差派門徒進入七山。在主復活500年後創立的伊斯蘭教,如今已有7個伊斯蘭國家,卻無一個基督教國家。差別在於宗教的靈捆綁,教會牧師只牧養宗教山頭,守住一成的基督徒,但其餘山頭的9成百姓形同棄守。如同使徒保羅傳福音門訓門徒的城市,大部分都是商業發達的城市,所以不只是傳福音得著靈魂,更重要的是門訓門徒,得著列國,使「萬國作耶穌門徒」。職場七山的城門口,不僅是進入神國的門戶,也是進入陰間門戶,若守門員不是神的百姓,很容易就被撒但謊言欺騙,或被世界誘惑。教會差派使徒,門訓七山基督徒擔任守門員,學習但以理及他的3個朋友,建立微型群體,相互代禱支持,登上有影響力的頂端,進而形成Ekklesia,得全地為業。

「使徒如同一支艦隊的領航者,當職場七山的領袖與領航的使徒對齊,就會形塑新文化。」蘭斯說,文化經由媒體、教育、藝術山頭長期形塑而成,商業、政治山頭則會受到文化的影響,使徒牧養各山頭守門員,取得關鍵位置,用權柄發揮影響力,治理這地。譬如美國同運團體的運作,使民眾同情變性人的模式:首先找到金援的企業主(商業),贊助學術界研究變性人相關報告(教育),學術研究白皮書發佈新聞(媒體),尋找藝人明星支持(藝術),對行政、立法機關遊說施壓(政治),出資的企業主支持陳情抗議、媒體廣告向政治施壓,制定有利變性人的法律。

至於如何追尋個人命定呢?蘭斯說,從聖經人物約瑟、大衛王蒙福的人生經歷來看,蒙福關鍵在於神的同在,就在神呼召我們腳掌所踏之地,得地為業。而我們要進入與神的國匯集的水流中,就必須跨越一次又一次的人生循環(夢想、苦難、成長、實現),經歷其中的歡喜、挫折、苦難、成長,每走完一次循環,就往上爬一層,有不一樣的眼光。但8成的人卡在夢想、苦難、成長的循環中,走不出來,只有2成的人會實現夢想。若有堅定信心,忠心做神的工,經歷多次的從失敗到成功的循環後,進入與神國匯集中,通常已50多歲,得享神同在的平安跟喜樂,卻也是傳承時刻,陪伴其他饑渴慕義者一起進入與神匯集的水流。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報導)

「穿梭歷史看領導」研討會 平衡靈性與人性,擁抱多元改變視野

早期的華人信徒如何身兼數職,既是牧師,又是商人和高官,牧養教會的同時,在社會發揮影響力?11月18日,由福音證主協會、宣道會屯門堂及領導力培訓學院合辦的「穿梭歷史看領導」研討會與會眾透過歷史探討今日教會及信徒如何在社區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領導力。

從華人牧者歷史看領導力

.陳智衡博士

陳智衡博士從19世紀中香港第一位華人牧師何福堂,以及區鳳墀、黃述芳、彭樂三等華人牧師牧養教會、建立醫院、學校,鄉議局,在商界,政府發揮影響力,甚至積極參與禁鴉片運動等事跡,總結香港早期華人教會領袖在社會中發揮的領導力。這群華人牧者不但在教會,也在社會中發揮信仰影響力,關心有需要的人,愛自己的鄰舍,連結整個社區,處理事宜情理兼備,公正清廉,因此贏取眾人信任。不論在教會、地區組織還是政府,因為信仰和這樣的情操,令很多人願意跟隨,彼此配搭和合作。

呂慶雄博士主要從3個方面就早期教會歷史對今日的教會作出反思。19世紀中後期,當西方傳教士將工作移交華人時,當時的牧者是因應社會的需要而開展各種社區工作。現在香港教會「聖俗二分」的問題頗為嚴重,我們上一代(20世紀初)的教導,受基要主義影響很大,認為賺錢不屬靈。甚或基督徒賺錢多了也有罪疚感。其實做一個會賺錢的基督徒,懂投資的牧師也可以貢獻很大。 另一方面,今日教會要進入社區,了解社區。那段時間的教會,門是打開的,他們與鄰舍建立關係,得到社區信任。而今日我們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基督徒進入社區,需要在靈性和人性間取得平衡。讀經祈禱是很重要,但耶穌同時很強調行道。從耶穌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到耶穌的人性,過平凡人一樣的生活。取得平衡的意思,就是一起生活,了解鄰舍需要。

還有就是堅持真理,擁抱多元。現在我們的思考過於單元,常常只用一種途徑去回應。我們要堅持的是信仰的真理,而做事方式可以按照處境去調整,神會興起不同人用不同方式回應教會和社會的需要。有些人認為教會說話離地,但有些時候是應該「離地」,若果不「離地」怎會有盼望?現在很多時事分析的結果都是令人灰心的,「離地」的好處是放下包袱,發揮創意。當時19世紀末那群牧者沒有太多傳統和歷史包袱,以致可以大膽做很多有創意的社區工作。我們既要離地,又要貼地,要有人性進入社區,又需要好的靈性面對現實不失盼望,才能面對今日的處境。

不平凡的影響力

在隨後的互動演習小組中,呂慶雄博士與會眾一起探討基督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不平凡的影響力。聖經中有很多重要的人是連名字都沒有的。例如向法老推薦約瑟解夢的酒政(創41:9-13)。救起在河中漂流的摩西的法老女兒(出2:5-6)。餵養先知以利亞的窮寡婦;及時改變行程的東方博士;無私奉獻五餅二魚的小孩以及把福音帶到非洲的太監。原來無名的小人物,或者你覺得不重要的事情,如果神使用,那分別就非常大。

.呂慶雄博士

基督徒要在平凡生活中活出不平凡,呂慶雄認為首先應該從以下3方面去改變我們的視野:第一、改變視野——看時機。很多時候,神的時間表與我們的時間表不同,神似乎不回應我們的禱告。傳道書3章11節:「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意思就是神會按著最美好的時間讓你得到應有的滿足。例如亞伯拉罕未看到天上繁星的後裔便離世。大衛被膏立為王,仍要逃避掃羅追殺。耶穌面對逼迫,神時間未到,敵人不能傷害他。我們今日很多時候太心急,用自己的角度去看,然後覺得不可能。神是按照祂的心意去成就一切,而不是我們自己的計算。當我們放下自己的時間表,很多不可能都會被挪走。

第二,改變視野——看別人。馬太福音10章42節提到,就是給小子一杯涼水,也能得賞賜。當我們說要發揮影響力,不要只看自己現時的崗位和做不到的事情,而是多想想我們現在可以做什麼。從身邊微小的事物開始,看看是否有需要你關心的人。第三,改變視野——看自己。路加福音16章10-12節提醒我們是否在已有的事上忠心。在神要求你作出重大調整之前,你是否把握現在的機會,在現在的環境中活出不一樣的生命。羅馬書12章3節提到,要看自己合乎中道。「合乎中道」原文的其中一個解釋是神智清醒,即是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身份,是神所造的,是耶穌寶血買贖的,活著就有意義和價值。

最後,呂慶雄以希伯來書11章32-34節作總結,彼此勉勵。「從軟弱中變為剛強」,是神給我們的福音。今日的社會很透明,要找出我們的軟弱不難,重要的是有主在我們裡面,我們就不一樣。今日人人看社會都覺得沒有希望很軟弱,但神掌管歷史,這就是我們信念,以致我們的視野不一樣,而或許就是這個信念能夠改變我們的社會。

 

(記者何雲深報導)

FIGHT.K國際「心」教育 專屬孩子課表栽培人才

FIGHT.K國際「心」教育首屆於8月13日正式開學。創辦人張蒙恩牧師與妻梁蓓禎(FIGHT.K國際心教育執行長),有感於教育與得著下一代的重要,正式成立FIGHT.K國際心教育,期盼幫助孩子從小認識真理,針對每個孩子的能力有專屬學科課表,達到真正的教育,培養孩子成為社會及世代的領袖。

創辦人張蒙恩牧師於8月10日受訪時表示,因為「心」決定了孩子一生的發展,從聖經中所羅門也察覺智慧的重要,就是在於心。因此,「心」教育以三方面發展共學教育,分別是「價值感」、「安全感」、「成就感」來奠定學習基礎。張蒙恩分享,透過團體、導師制的互動,肯定孩子的價值感,勇敢進取,讓學習成為一個很充實的過程。安全感則是在於肯定自己之外,也學會看別人比自己強,也就是欣賞他人,達到和睦與合作。成就感的部分,在多元學習,體驗各種學習過程中,發掘智慧。

心教育有別與一般教育,以6人為一個小家,採混齡制由一位老師帶領6個孩子。早晨有Happy Time與孩子擁抱、吃早餐、跳韻律操及品格教育,下課後有Family Time寫功課、複習整天的學習內容,之後是體育課及農業時間。張蒙恩表示,在心教育裡沒有「回家作業」,作業會在上課中完成,回家任務是「幫助家庭」。讓孩子與父母的互動成為親子時光,一起來解決不會的學科或生活所學,讓孩子在與父母的對話中吸收知識、常識及經驗。

張蒙恩分享,上午屬於學科部份,下午會規劃才藝課程、體驗參訪、全校戲劇及「與大師座談」,其中才藝課程會讓孩子自己投票想學的課程,透過他們自主選擇,學習負責任,也讓學習變成主動。每週孩子也會被安排一天午後到各地方參訪,實際體驗,讓孩子在參訪中學習生活,從生活中學習智慧。「與大師座談」透過孩子想學什麼,就帶他們學什麼,邀請不同各領域的大師來教學,有主題學習、專題研究。

張蒙恩表示,至於農業學習,每3個孩子會有一塊田,想種什麼就種什麼,但是種不出來的種子,他們要學會尋找答案。能種出來的學生也要學會行銷,把所種的有機蔬果賣出。透過種田、買賣及行銷等,讓孩子從體驗過程「做中學」,教導他們如何思考後再作決定,思考的層面就不再是選自己喜歡的,而是想到天氣、市場、資源問題及技術挑戰。心教育期盼讓孩子從小發掘自己強項,從心體會到真理、智慧的重要。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劉以琳報導)

「2018全國祭司總聚」行使神國度屬靈權柄 發揮影響力

全國禱告網絡於4月26-28日假台灣新恩堂舉辦特會,邀請了烏干達牧師慕約翰以「全國祭司總聚-歷火見證、能戰且勝」為題分享,他以三方面來講述如何在現今世代有效讓神國度推進。特會共有近160間教會、700多位牧者與弟兄姊妹參加。

首先是神兒女權柄的增長。教會帶領未信者進入神國,這是神國度推進的徵兆。大部份的人都認為神國度的擴張,就是教會(人數)增長或植堂增長,但他認為,真正教會的增長應該是神兒女權柄的增長。因為,當人類墮落時,最嚴重的處境是喪失神國度的權柄,並失去神國度的自由。而耶穌賜給我們的權柄是可以踐踏蛇與蠍子。使徒保羅也在羅馬書提到,教會是與主同掌王權,這是關乎神國度的權柄。所以當我們專注在神國度的權柄,如同初代教會一般,教會就會快速增長,主就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我們(徒二47)。

其次,要以耶穌的眼光看神國度。當初代教會面臨逼迫,他們就分散到不同角落,不再有大教會,只剩下使徒(徒八1)。若以人的眼光,這是很大的失敗,沒人想留在這樣的教會,但有一人卻很享受,就是主耶穌。祂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這是耶穌的設計,影響力不斷增加,從耶路撒冷到周遭城市,神國度繼續往前推進。所以,我們要捨棄人的眼光,而以神的眼光看待神的國度,以基督的心為心(腓二3-5)。特別是當教會落入比較、爭競,就會失去權柄,抵擋神的代價是如此巨大,我們承受不起,我們需要以耶穌的眼光看神國度。「神國度眼光跟世俗的眼光是不同的!」慕約翰強調。我們常落入自然人的眼光,對很多事情及教會分門別類,但使徒保羅培養出以基督的眼光思維看神的國度,保羅只看到一個教會(徒二十17-35)。

最後,推進神的國度要行使國度的權柄,產生影響力。在大而可畏的日子來到時,教會領袖是要來到主的面前交帳,羊群若是因為教會領袖帶領的方式失敗的話,是要為此交帳的。譬如使徒保羅所在的以弗所,發現福音在整個城市產生影響力,所以在以弗所書中,保羅講到神國度的奧秘、神的愛、肢體間的愛、屬靈爭戰等。但在啟示錄中,耶穌卻責備以弗所教會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啟二4)。所以,這間教會值得我們學習,因為他們的福音在此城市具極大影響力,也就是教會有極大的屬靈權柄。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何枝枝報導)

【Kingdom LIFE】高雄FIGHT.K教會 職場中運用神國法則 發揮真實的影響力

台灣高雄FIGHT.K教會在高雄捷運青埔站旁邊建立了佔地超過十萬呎的「覓‧蜜基地」,參加聚會的人數由2016年開始的七百多人到最近的二千八百人,增長了三倍!國度復興報親身探訪復興現場,訪問張蒙恩牧師最新的發展。

FIGHT.K的「覓‧蜜基地」有一個可以坐三千人的主會堂,但最近已將近爆滿。園區內亦設有兒童VR館、咖啡廳、跳舞工場、婚禮草原及專屬停車場。聚會前,數百人就在園區的各個地方開小組。他們咖啡廳的所有飲品都是免費的。張蒙恩說:「因為這是一個家,來吃喝聊天是不用錢的。」

「覓‧蜜基地」的主會堂可以坐三千人

FIGHT.K的模式和策略是讓人在生活中經歷接觸和認識神。他們把天國的法則運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體驗天父的禮物、神國的倍增。有些人或會疑問:「教會是否單單運用天國的法則就可以,還是因為有蒙恩哥?」張蒙恩指出:「現在參與聚會的二千多人中,百分之98的人我都叫不出名字。因此,不可能是靠著蒙恩哥的。」他們強調每個人都一定要「探訪帶小組」,不是為了業績,而是為了學習愛。張解釋:「耶穌差遣門徒兩個兩個去祂將要去的地方,所以當你願意去、願意愛,才可以遇見耶穌,跟耶穌同行。」他說帶小組的時候,有時會突然講出一些很有智慧的話,就是耶穌要跟他和跟你自己講的。

咖啡廳的所有飲品都是免費的
咖啡廳的所有飲品都是免費的

在職場呈現天國

他們相信天國要帶出影響力,在不同的職場呈現天國。張蒙恩在高雄經營「寶貝兔牙科診所」已四年半, 透過診所發展出天國的概念。診所標明耶穌是院長,有十幾個醫生,連助理二十多人,張負責領導和管理。他們的薪金比其他診所高台幣五千元,工作日少一天,讓他們可以與人分享。醫生看完每個病人後,都會為他祝福禱告。他們更會每月到山區探望原住民兒童,免費給他們治療、辦活動,更送出全新的運動鞋,讓原住民兒童知道有人關心他們,人生可以更美好。長期的互動獲得原住民的信任。張說明:「真實的虔誠就是照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如何在職場讓耶穌作王呢,就是運用神國法則:饒恕、誠信、分享、服務、自信、尊榮、感恩、宣告、等候和回家。這些都在張蒙恩的著作《親愛的王子:昌盛》中詳述。他們又會送股份給助理,讓他們體驗當老闆。張認為:「天國其中一個呈現就是自由,包括財務自由。這個作為職員是不能達到的,要成為企業家、投資者才有可能進入財務自由。」診所將10%的盈利撥作創業基金,鼓勵員工要創業,給予別人工作。張說:「想要體驗天父的心,給予工作是其中一部分。創業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把神的國運行。」診所有一個巧手的助理,他們讓她花錢去學化妝然後創業,慢慢減少當值時間,又給她免費用診所的一層樓去經營,把風險成本降到最低。他們的目標是要成為高雄最大的牙醫連鎖,改寫行業的文化。張相信:「當我們發光,其他人就要來學習。」

透過在生活中運用神國法則,神將越來越多資源和人脈帶給他們。同時,他們的教會亦因著神的啟示而有許多的新發展。

跟隨耶穌  經歷神的同在

上年四月開始,神向FIGHT.K啟示會幕的模式,令他們改變崇拜的模式。一般敬拜讚美是前面用快歌,之後進入慢歌敬拜。會幕的模式是外院、聖所到至聖所。因此他們以「讚美感謝」進入祂的院,然後卻不唱敬拜的歌,直接講見證、作報告和奉獻。之後的講道就是進入聖所,到聚會結尾的禱告敬拜才是進入至聖所。張蒙恩說:「我們是很復古的,回歸二三千年前聖經的指示,透過創意把真理運行在現在。這不是搞新方法。」另外,FIGHT.K每個小組最多6個人,但一個人可以帶超過一個小組。張認為:「路加福音中,耶穌先差遣12人,之後再差遣72人,可見每個門徒只帶6個人。一些教會認為小組人數越多越好,我們是按照聖經的法則,不是學外面的方法。」FIGHT.K執事會非常有效率,很多事情在LINE上面已經解決。執事會的運作也很像一個家,他們花很多時間作見證,數算主恩,而不是以事務為主。

聚會結尾的禱告敬拜帶人進入至聖所
聚會結尾的禱告敬拜帶人進入至聖所

張蒙恩最後提到很多例子,相信神正在鼓勵他們,與他們同在:FIGHT.K逢周五禱告會有一千多人,上月五旬節期間神很大的臨在,捷運青埔站由全市客量最少站成為增長最多的,還有每周弟兄姊妹經歷神後,在台上公開作見證。現在FIGHT.K的目標已經不只是高雄,而是全台灣,他們正計劃以帶小組的方式在台灣幾個城市擴展FIGHT.K。張總結說:「我們不是社區型教會。神設立的教會,至少是要影響城市的。」

krt318-12c
FIGHT.K的「覓‧蜜基地」


(記者林暐皓報道)

朱克伯格盼臉書扮演教會角色

臉書(Facebook)創辦人及首席執行官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6月的臉書社區峰會上發表了新的計劃,表示希望鼓勵人們透過臉書的群組功能組成更有意義的社群,模仿教會在社區中的角色。

朱克伯格也表明了他的願景:臉書成為「模仿各宗教在民間社會中的角色」的機構。他計劃利用臉書的文化影響力塑造社區,達成他對整個社會的盼望,包括終止貧困、治癒疾病、阻止氣候變化、推崇自由和包容及制止恐怖主義。

朱克伯格指出:「近幾十年來,各類社群的成員人數已經下降了四分之一,令人震驚。現在很多人需要在別的地方找到意義和支持。」

他又說:「參加教會的人比較願意參與義務和慈善活動,不僅是因為他們有宗教信仰,而是因為他們是社區的一部分。教會不只是人們走在一起。她有牧師關心會眾的福祉,確保他們有食物和住所。一個小球隊有一個教練,激勵孩子們,幫助他們做得更好。領導者設定文化,激勵我們,給我們一個安全網,並守望著我們。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不僅可以扭轉我們所看到,近幾十年社群人數的整體下滑現象,還能加強我們的社會結構,使世界變得更加緊密。」

(來源:華盛頓時報,2017年6月27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教會不單讓人找到意義和支持,更能夠發揮影響力,改變社會。

美研究:牧者缺乏影響力

今時今日,美國牧者雖不至於令人討厭,但也不為人所重視。美國研究機構巴納(Barna Group)發現,當地成年人中,對牧者評價非常正面和負面的人,各佔約四分之一;另外,有四分之一人認為,牧者對他們所處城市或地區的影響力不甚了了。

佩柏戴恩大學委託巴納於2015年進行研究,並於今年發表名為《The State of Pastors》的報告。該研究訪問了900名基督教資深牧者,並在網上訪問過千名來自50個州分的成年人,結果發現,許多牧者感到自己在社會、社區,甚至教會內都欠缺影響力,在政治和公義等議題上,國民對牧者的信任程度正在下跌。

不過,雖然較多國民認為牧者在美國的影響力不大,但仍有近五分之一受訪者認為牧者有龐大的影響力。研究又發現,三分之二受訪者認為神職人員起碼在某程度上對社會有利,如果要受訪者評價一位有私交的牧者,近三分之二人會給予非常正面的評價。近半受訪者承認,親身接觸教會領袖的經驗,比傳媒描繪的神職人員印象較佳。美國國民仍然渴望教會能在人際關係、種族和解與社區服務需求等議題上給予指引。

(來源:Barna Group,2017年3月16日,Ronald Cheung編譯報道)

禱告:各教會的牧者都能在社區裡發揮有如光和鹽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