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對講】(8) LGBT群體的關愛與牧養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按圖放大
  1. 面對LGBT運動的興起,你認為教會需要回應嗎?
  2. 教會或信徒應該如何關心LGBT群體?
上一代
面對LGBT議題,我認為教會應從兩方面回應。第一是在道理上,面對不屬神的觀念,我們要宣講真理,分享合神心意的價值觀,不容讓屬世的觀念影響下一代。第二方面是在道路上,很多LGBT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在缺乏愛之下產生了這選擇。我們在宣講真理的同時,要給人有路可走,與那些很想走出掙扎,經歷醫治的人同行,讓他們從缺乏和痛苦中找到出路。

同時,愛能除去不安全感,讓不同背景的人可以真實地生活與同行,因此我們要興起屬靈父母和家人。幾年前,我們教會迎接一位被主醫治的肢體進入家聚接受牧養。有人陪她買衣服,有人幫她打扮,有人為她做飯……大家都獻上自己的一份,就跟幫助其他有需要的家人一樣。後來她領受異象要進入校園作福音工作,發現校園有不少屬於這群體的學生,現在她一方面接受牧養,另一方面被恩膏成為屬靈家長,與學生同行。

我認為教會是需要回應的,因為這不是一個話題,而是我們生活中的事情,尤其當世界不同的地方相繼讓同性婚姻合法化。然而這個議題很敏感,當我們強調婚姻是一男一女時,很多年輕人就覺得我們是歧視其他性向的人,這其實是一個謊言。在聖經裡,面對假的東西,耶穌的做法是去彰顯真。很多時候基督徒的婚姻都不怎麼讓人羨慕,在教會成長的孩子也不羨慕自己所看到的。因此教會要鞏固家庭,彰顯美好基督化家庭的模樣。當別人看見許多破碎的關係可以破鏡重圓,夫妻恩愛,他們就會羨慕。

另一方面就是要去愛和包容,但不代表妥協。許多時候我們傾向先講真理,說不能這樣做,應該怎麼做,就使人卻步。我們應該讓他們先感受到耶穌接納的愛,就如耶穌看到撒該,不是指責他犯了多少罪,而是說要到他家裡住。當人被耶穌的愛融化,聖靈就會光照,讓他們自己有悔改的心。

 

下一代
香港的教會過往對LGBT運動的回應都集中於法律條例的修改,但其實性解放的風氣對年輕人的影響很大,並且已經融入他們的生活。他們所看的電影,聽的歌曲,支持的藝人等,都在灌輸這方面的信息。我認為教會要主動去實踐合乎聖經真理的性教育,配合他們年齡和階段的身心靈發展。當他們對神的創造有一個健全的觀念,就懂得如何去分辨對錯。

受華人文化影響,過往教會較少在公開場合探討性的議題。不久之前,當我回應神為教會的年輕人開設這方面的課程,發現當弟兄姊妹知道這些話題在教會裡不是禁忌,就有空間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問題。建立一個安全的環境和互信的關係,讓年輕人能自由分享是牧養上一個很大的挑戰。很多時候,牧者容易落入教導模式,會讓他們失去安全感,甚至覺得反感。

教會是需要回應的,因為這一切都是衝著教會來的。有不少LGBT朋友小時候在教會成長,他們在家裡得不到愛,認為神可以給他們愛,因此他們對教會抱有很大期望。然而因為教會的一些制度或人為問題,讓他們失望了。在他們的憤怒和對教會的投訴背後,其實也帶著愛和期盼,希望教會能改變。

作為服事這群體的社工,我們看到很多牧者都覺得難以再花心力去認識和關心這群體。有些教會傾向外判給機構跟進,希望透過幾節輔導就能帶來改變。教會要相信神已經給了我們所需的一切,我們不需要是神學家或專家,只要肯多學一點,都可以愛這群體。然而教會很多時候會以目標為本,認為要先在教義上釐清,當事人的性取向一定要有改變,才可以走下去,但其實這是一個進程。教會應基於對他們的了解,在某些位置上更多體諒他們。同性戀者除了會被同性吸引,對異性戀的同性會有抗拒,不懂如何相處,他們需要被異性戀的群體接納。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為年輕人提供一個他們覺得安全、可以信任的環境,讓他們可自由地分享,不會感到羞恥或被控訴。牧者應多聆聽和理解他們的掙扎,按他們的個性同行。曾經有牧者很想幫助一個年輕人,卻因管教太多而鬧翻,但現在已和好。教會還要多從實況和屬靈層面認知性解放議題,當我們多認識,就更知道如何去應對和自處。

除了牧者的關心,弟兄姊妹同行也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他們的生命能再次奮興,除了因為有牧者在真理上堅固和靈裡激勵之外,還因為有一班很好的弟兄姊妹抓緊他們。然而在同行中,弟兄姊妹可能會因著對方反反覆覆而感到沮喪,我會提醒他們反覆是正常的,這是一個長期的爭戰,關鍵是自己不要因此被拉下去。因此,同行者也需要與人同行,好讓自己可以繼續服事這群體。

受訪對象:Christina、Irene牧師、阿龍、John、黃李安慈博士

 

 

澳洲反宗教歧視法案不受各方歡迎 政府煞停表決

澳洲政府推動的《2021年宗教性質歧視法案》,經多番修訂後備受政黨、宗教團體及性小眾關注組織抨擊。雖然這項腹背受敵的法案獲眾議院通過,但由於眾議院通過的版本加入關鍵修訂,政府稱擔心會造成更多歧視,在提交參議院前煞停表決法案,以尋求更多法律意見。傳媒及各方均預料,執政聯盟未必有足夠時間在大選舉前繼續推動法案通過。

澳洲5年前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後,上一任總理譚保(Malcolm Turnbull)提出,需探討當地宗教是否受到足夠保護,以平息保守勢力對同婚立法的不滿。現任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政府於1年後承諾另訂法規,以禁止對宗教的歧視。根據政府於2019年提出的立法草案,有信仰人士在教育、就業和享用聯邦政府服務方面均受保障,可以表達合乎聖經的婚姻觀念。學校、慈善組織、有宗教背景的醫院和安老院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宗教理念聘請員工。然而在2021年底,莫里森同意修訂另一條法例《性歧視法》,禁止學校基於學生的性取向或性別身分而將他們趕出校,以換取溫和的自由黨員支持。莫里森在本月更表示,會直接修訂《宗教性質歧視法案》,以禁止學校將同性戀學生逐出校。

政府在本月9日將《宗教性質歧視法案》提交眾議院,經馬拉松式的通宵審議後,反對派工黨和其他倒戈的執政聯盟議員支持無黨派議員提出的修訂,廢除整條《性歧視法》第38(3)條,並獲得通過。根據政府原來的版本,條文中「容許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基於學生的性取向而將其開除」的部分將會刪除,但經修訂後,除性取向外,連性別認同、婚姻狀況和是否懷孕等也不得成為開除學生學籍的理由。

澳洲基督徒遊說團體(Australian Christian Lobby)的Wendy Francis受訪時表示同意撤回法案,認為不宜將《宗教性質歧視法案》和《性歧視法》的修訂捆綁處理。「《性歧視法》並不完美,需要檢討,因為我們不希望任何小孩受到歧視。不過,將《宗教性質歧視法案》包裝,以及在最後關頭刪除《性歧視法》的條文實在不智,當中涉及互相牴觸的權利。」她又表示,一些女孩對於與變性人共用宿舍和浴室感到不安,也有議員準備提案保障女子運動,以免女性在頂級賽事與變性人競爭。

聖公會墨爾本教區大主教Philip Freier博士則在《悉尼晨鋒報》撰文表示,有關討論受到宗教學校議題騎劫,令基督徒被描繪成熱衷於歧視他人的人。法案突顯了,甚至加劇支持和反對立法者之間的分歧,因為雙方嚴重缺乏互信。「我相信整個社會贊成同時保護人們不因宗教信仰或性別身分而被歧視,但現在越來越多人認為兩者無法兼容,其實兩者並非必然對立。」他認為宗教人士無需急於相信需要立法才能保障信仰自由,更引用當地天主教和聖公會於上世紀30年代有關聖體遊行的爭議,證明過往的緊張時刻正正可能是因為政府沒有參與其中而得以好好處理。他又表示,今次試圖立法通過反宗教歧視,令許多人受傷。他早於前年已經提出,應該撰寫人權約章或草案,取代目前頭痛醫頭的反歧視立法方針。「人權約章定明自由在某個範圍內的定義和得到制約,不會出現某群體比另一團體更佔上風,是保障思想自由,包括信仰自由最安全和最全面的做法。」

禱告:求神賜教會謙卑的心,放下一切人為的籌算,尋求和順服主的帶領,作彰顯主愛的回應。

(來源:英國《衛報》澳洲《悉尼晨鋒報》Eternity News7 News,文奴編譯報導。)

 

 

校園禱告空間 在創意和互動中體會神的同在

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機構在校園設立「禱告空間」(Prayer Spaces in Schools),讓學生能在一個安全的空間,以富創意和互動的方式,探索生活中、靈性上和信仰上的問題。

「禱告空間」讓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以富創意和互動的方式探索生活和信仰的問題。

「禱告空間」是一個由課室改成的祈禱室,讓同學在課堂裡,或課間休息時,透過其中設立不同的禱告站安靜和反思,與神連結,開始了解和體驗神的同在。其中針對疫情的最新項目「疫情下的希望傘」設有10個以情感為主題的禱告站:傷感、孤獨、感恩、謊言和內疚、希望和信心等。學生來到禱告空間,向神說出自己的疑問、憂慮和需要。Jana Nimmo2010年在德國設立禱告空間,她受訪時說:「有些學生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卻對神以及與祂建立關係感興趣。許多未認識神的學生表示,在禱告空間感受到愛和平安。」

同學在課堂裡或休息時,透過禱告與神連結,體驗神的同在。

Nimmo還指出,在疫情期間和過後,設立「禱告空間」的機會少了,但他們看見禱告的需要正在加贈。「恐懼和擔憂的氣氛前所未有地籠罩我們,人民為疾病和經濟擔憂,在家庭造成不少張力和爭吵,這裡輔導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學家的預約都滿了。學校理應是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學生可以自由地分享。」德國的禱告空間有一半是在基督教學校內開設,其他是非基督教的學校,參與的學生主要就讀小學至初中。

「禱告空間」一般為期數天,有些是一天,但也有持續一周的。當地社區的老師、義工、學生父母或祖父母會在禱告室幫忙。Nimmo說:「無論學生是否有信仰,我們都歡迎,並鼓勵他們以對他們有意義的方式使用禱告空間。然而我們清楚表明,禱告空間是植根於基督徒相信禱告的力量和聖靈的工作。」

學生的分享和禱告需要。

被問到未來的發展時,Nimmo表示:「人們需要一個反思和祈禱的空間,同時我發現,人們對屬靈的事更開放。我最近在車裡聽到收音機播放一首歌曲,〈如果不相信有奇蹟,我就是愚蠢〉(I would be stupid not to believe in miracles),在5至10年前,這樣的歌曲不可能在德國播放。世界的需要和不可掌控的情況引發人更多去尋求比自己更大的力量。」

除了德國,「禱告空間」也在愛爾蘭、奧地利、荷蘭和馬耳他開展。國際總監 Phil Togwell指出:「2019年,在新冠疫情之前,我們在全球許多國家的學校設立了750多個禱告空間。儘管過去兩年變得困難,但如今數字正再次快速上升。禱告空間成為兒童和年青人探索自己的感受和問題的安全空間,尤其是探索關於神的疑問。」

禱告:願神使用校園的禱告空間,願聖靈充滿人心並安慰受傷的心靈,各地的教會成為當地的光和鹽。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1年2月7日,Irene Sung編譯報導。)

 

巴基斯坦青年信主後 帶領整個部落歸主

巴基斯坦一名17歲青年透過語音聖經認識耶穌,信主後冒險向部落族人傳福音,帶領整個部落歸向耶穌。

Rehan(化名)在馬路邊的一家餐館當服務員,為了養活家人,他經常每天工作12小時。一天,貨車司機兼宣教組織FMI(Family Missions International)合作伙伴Safdar開始到餐館探訪。一段日子過後,Rehan感到Safdar對他很好,於是問Safdar:「你對一個服務員的態度怎麼會如此溫和?你是否加入了伊斯蘭教以外的教派?Safdar給他一部語音聖經,Rehan拿回家後開始聆聽。後來Safdar建議Rehan請假,跟他一起去FMI的門徒訓練中心,解答他的疑問。

Rehan認識到耶穌很愛他,於幾個月前受洗,更把福音帶給家人。他的父母被信息感動,但擔心部落領袖會強烈反對。FMI同工Nehemiah說,在巴基斯坦,當人們開始跟從耶穌,經常會面臨來自部落和家庭的逼迫。

Rehan沒有因此卻步,他邀請了三位宣教士協助他向部落成員分享福音。一個晚上,他把部落所有的成員都叫來,60人聚集在一個大帳篷下。Rehan首先播放關於耶穌的電影。然後,FMI的同工作15分鐘的分享,講述在基督裡的新希望,就這樣帶領整個部落的人歸向主耶穌基督。信主後,族人更停止了穆斯林的恆常禱告儀式。

在巴基斯坦,宗教迫害很嚴重,針對基督徒和其他宗教少數群體的暴力行為屢見不鮮。據敞開的門報導,當地的基督徒被視為二等公民,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歧視。如果教會領袖不滿足當地官員的要求,就會被逮捕,為要警告和進一步恐嚇基督徒少數群體。在敞開的門的2022 年全球守望名單中,巴基斯坦排名第八位。

禱告:求主堅固這族群的信心,祝福當地的信徒,有勇氣和智慧,叫他們一家都得救。

(來源:Mission Network News,2022年2月10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築福香港25載 彰顯愛與天國文化

禧福協會地盤事工成立25週年,現時每週服事10個地盤;每月接觸約2500人,並透過中午聚會向650人次傳福音。過去多年,為約200名地盤工友洗禮。地盤事工始創人之一蔡少浩弟兄,以及事工主任關志昌傳道接受採訪,談及神如何使用地盤事工建造人的生命,並且轉化地盤文化,高舉神的榮耀。

企業機構教會聯手

蔡少浩弟兄分享了當年他如何跟隨神開展地盤的福音工作。1997年,他的舊公司被收購,3天後他就要離職。當時他未知去向,很奇妙的,一間建築公司老闆邀請蔡做建築部主管。老闆說:「神要我給你一份工作,你雖然不懂建築,但我可以教你,你幫助我傳福音給地盤工友。」蔡對建築界非常陌生,他覺得困難太大,輾轉中,神給他一段經文:「他又領我到寬闊之處;他救拔我,因他喜悅我。」(詩18:19)又有一位姊妹對他說,你猶豫不決,是否想憑著自己的能力和經驗作事,你在神裡的信心去哪裡了?「她的說話如同當頭棒喝,原來我有這麼多的擔憂,是因為我在神裡的信心不足。」憑著信心,蔡踏入建築行業,後來邀請禧福協會加入,就打開了地盤事工的大門,藉著禧福去招募同工和義工,連結教會去祝福地盤工友。

轉化地盤文化

同工及工友一同在西沙地盤繪製壁畫

去年年底剛接任禧福地盤事工主任的關志昌傳道,以希伯來書3章指出,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榮。「我們看到香港有很多漂亮的建築,但常常忘記建造的人。我們將尊榮放在建築物上,但我們從來沒有尊榮建造的那群人。我相信神要我進入地盤,去尊榮那些工友。」他亦分享了地盤事工多元化的服事模式:每當有新地盤開工,地盤事工都會舉行敬拜禱告啟動禮,宣告神的看顧與保守;每週定期舉辦午餐聚會,牧養小組和茶樓崇拜,將神的愛和關懷帶入工友群體;差派已經適應教會生活的信主工友到本地教會繼續接受牧養;舉辦不同興趣班,鼓勵工友發揮恩賜,取替不良嗜好和習慣。而每次進入新地盤服事,地盤事工的同工首先會行區祈禱,進行靈裡的鬆土工作,然後以派發物資,禱告醫治等方式去關心工友。「在服事中,我見證很多病得醫治的神蹟發生,使工友親身經歷神的真實祝福。」

關又分享,地盤深受傳統宗教文化影響,他們會拜魯班和土地公等,加上在一個充滿危險的環境中工作,所以他們拜偶像求保佑和平安的情況很常見。地盤事工在那裡正正就是讓他們看見新的圖畫,讓他們明白真正的平安從何而來。他指出,轉化地盤的迷信文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一是靠著聖靈的禱告,讓他們經歷到耶穌的大能可以改變他們。例如身體的病痛,心裡的憂慮,神真的能夠幫助他們得釋放。第二,與他們同行。每個星期,無論信與未信的人,都歡迎參與午餐聚會。「2006年,我第一次進入地盤服事,當我接近那些工友,想與他們聊天。他們會用粗口趕我走。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基督徒叫人信耶穌,是要叫他們戒菸戒酒戒賭,戒掉所有的習慣,然而這些已經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但每個星期即使他們用粗口趕我們走,我們還是繼續和他們打招呼。他們就會好奇,為何我們還會繼續關心他們。我想這就讓他們看到耶穌的愛,不是他們日常那種拜偶像的方式。耶穌的愛是常常與人在一起。」最後是家人的接納,能幫助工友更實在地經歷耶穌無條件的愛。

地盤夏天非常炎熱,工友們收到涼茶和雪糕都感到非常開心

這些關愛和行動慢慢讓工人看到,耶穌不再是抽象和高高在上的,而是道成肉身來到他們中間,去轉化地盤的文化。「現在我們去地盤派飯,工友會反過來叫我們謝飯禱告,以前工友是不會這樣做的,20年過去,這種愛和經歷在慢慢積聚。」

實地培訓地盤牧者

在海灘為工友洗禮

回望地盤事工的發展,關認為,這幾年,神正在建造業動工。社會運動和疫情等原因,令很多年青人進入建築業,這是神的預備。「大多數年青人是兼職的,這令他們有更多空間接受裝備和尋求神。」長遠來說,如果地盤工人自己成為地盤裡的牧者和領袖,他們就可以去服事自己的群體。因此從幾年前開始,地盤事工已經在裝備信主的工友進入帶職事奉。「最近有一位地盤工友,是我們的門徒,他的太太患有癌症,他為太太祈禱,現在太太的癌症得到醫治。我看到,這不再是我們的工作,我們只是一個媒介,而神所做的工作精彩到難以用言語形容。」地盤事工在新一年亦希望透過新媒體的方式,向地盤工人傳遞生活化的真理教導,讓他們在信仰和工作之間的拉力中,學習做一個基督徒,解決他們心中的問題,並且繼續相信耶穌還是愛他們。」

(記者何雲深報導)

 

 

國度1分鐘(130) 城市轉化的五個階段

每個人、城市和國家都有屬靈的命定,我們的言行不但影響自己,更會影響社區,甚至城市的未來。當我們同意神為我們的城市和國家所預訂的計劃,並付上行動,實質轉化就會在城市或國家中出現,讓我們以聖經實例為基礎看城市轉化的五個階段。

+按圖放大

 

城市轉化階段 消沉
屬靈氣候 受奴役、被拋棄
屬靈敏銳度 普遍不關心城市的歷史
屬靈名聲 被撇棄、聲名敗壞
主要指標 l  當市民有機會遷往他地,大多選擇離開

l  城市的罪案、社會貧困和不公義事件等數字高企

聖經實例 拿撒勒(約1:46)

 

城市轉化階段 困苦
屬靈氣候 破碎
屬靈敏銳度 對城市歷史所知甚少
屬靈名聲 不再被撇棄
主要指標 l  中產人士流失,人口結構不穩定

l  經濟基礎下陷,造成長期財政問題

l  貧困的人留在城中,或認為工作被奪走而與不同種族群體產生磨擦

l  社區領袖任由城市的負面屬靈氣候持續,以致政治和經濟官紳獲得重大利益

聖經實例 士每拿(啟2:9)

 

城市轉化階段 穩定
屬靈氣候 充滿盼望
屬靈敏銳度 對城市歷史稍有認識
屬靈名聲 聲譽良好
主要指標 l  穩定的中產階層、強大的經濟基礎和財政狀況,以及良好的執法

l  有一些致力消除貧窮、貪腐和社會不公的社區領袖

l  仍存在一些多年困苦的「敗壞區域」

l  人為尋求就業而遷入,每年遷離的人數也相若

聖經實例 非拉鐵非(啟3:7)

 

城市轉化階段 復甦
屬靈氣候 自豪
屬靈敏銳度 非常了解城市的歷史
屬靈名聲 受人眷顧
主要指標 l  能吸引不同城市的年輕專業人士和才俊進駐

l  發展新興工業或現有工業增長強勁

l  有不少具影響力的領袖努力消除貧窮、貪腐和社會不公

l  隨著市民的經濟和社會地位提升,他們傾向自食其力而不知道可以領受神的恩典和喜愛

聖經實例 老底嘉(啟3:17)

 

城市轉化階段 被轉化
屬靈氣候 喜樂
屬靈敏銳度 渴望履行城市的歷史使命和屬靈的命定
屬靈名聲 一切眼淚都被擦去
主要指標 l  吸引不同經濟群組的人遷進

l  所有群組的系統性貧窮貪腐和社會不公義都已被/正被消除

l  有神持續彰顯的同在

l  市民具強烈的工作道德感

聖經實例 新耶路撒冷(啟21)

參考資料:《街道認領者手冊》,萊德及喬安娜.特納著,豐收佈道團(香港)

 

 

伊朗事工設網絡主日學 領兒童和家庭信主

在伊朗德黑蘭,約有4,600名兒童在街頭謀生,他們在垃圾箱中尋找可回收的垃圾、從事抹車以及其他卑微的工作,面臨被剝削和販賣的威脅。基督教事工聯盟在當地開展工作,盼鞏固教會和家庭,引起社會關注,幫助弱勢兒童。

致力透過媒體接觸伊朗人民的事工網絡Heart4Iran,總裁兼首席執行官Mike Ansari指出,那些街頭兒童有許多是阿富汗難民。「他們和家人為逃離塔利班掌控而逃往伊朗,這些孩子遭人剝削取利。伊朗人權組織表示,伊朗正面臨嚴重的童工、身體虐待、兒童販賣和逼婚等問題。伊朗是一個伊斯蘭國家,根據伊斯蘭教法,孩子滿9歲就可以結婚,尤其是女孩。此外,成千上萬的兒童因新冠病毒失去了父母,現在不得不自謀生路,他們無家可歸,成為難民或被販賣。」

Ansari表示,他們正努力引起社會關注,並幫助鞏固當地的家庭。「雖然伊朗是世界上對基督徒逼迫最嚴峻的十大國家之一,但同時也是其中一個家庭教會增長得最快的地方。我們需要關注家庭,為伊朗脆弱及受迫害的教會建立強大的基礎,因為這些孩子就是這個國家未來的領袖。」Heart4Iran伙拍CBN,製作主日學節目,教導孩子認識耶穌基督,每周由Mohabbat TV通過衛星發送至伊朗。

Ansari指:「伊朗的兒童像美國同齡的孩子一樣,總拿著手機,而其中有許多正在尋找某種精神上的真理。因此,不久之前,我們與CBN 合作,把Superbook系列配上波斯語,以社交媒體傳到伊朗境內的家庭和兒童,得到很多正面的迴響。孩子開始將他們的心交給基督,父母開始創辦家庭教會,他們使用Superbook作為認識和學習基督信仰的核心工具。」

 

禱告:求主堅固和興起伊朗教會,成為孤兒和弱勢社群的家和保護,恢復天父起初創造他們的美意。

 

(來源:CBN News,2022年1月26日,Steffanie Lai編譯報導。)

 

 

反猶主義報告指 2021年反猶襲擊最為嚴重

一份由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和以色列猶太事務局聯合發表的報告指出,2021年是近十年來反猶襲擊最嚴重的一年。全球平均每天發生約10宗反猶事件,當中一半的暴力事件在歐洲發生,可幸是去年未有因反猶主義造成猶太人死亡。

2021年反猶主義報告於今年1月24日發表,正值國際大屠殺紀念日(1月27日)之前。報告指出,去年首六個月英國共發生1,308宗反猶事件,較2020年同期上升49%;奧地利的數字亦較2020年增加近一倍。德國首十個月已錄得(1,850宗),與2020年全年總數(1,909)相若。相反,據俄羅斯的猶太社群反映,當地反猶事件數字持續下降,但報告指未有足夠參考紀錄證實此說法。

緊隨歐洲的是北美洲,2021年全球約三成的反猶事件在美國發生。紐約2021年全年共錄得503宗,較2020年上升近一倍。洛杉磯2021年上半年的數字較2020年同期上升59%。這些事件主要包括蓄意破壞公物及物業財產、塗鴉和褻瀆紀念碑,而肢體及言語暴力佔總數少於三分之一。組織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實際數字遠高於此,當中有不少事件沒有呈報,因受害者恐懼,以及當地政府和執法機關對反猶暴力行為缺乏監管和執法。」

報告又指出,5月是反猶事件的高峰期。猶太人和穆斯林因宗教節日於以色列境內發生衝突,又與佔領加沙地帶伊斯蘭恐怖組織哈馬斯爆發戰爭。此外,當時有多個歐洲國家同時解除新冠疫情的封城和社交距離措施,人們恢復聚集,令原本只於網絡散播的反猶主義再次在公共空間出現。

報告亦帶出對「大屠殺被矮化」的憂慮。「在不少反對新冠疫苗和防疫限制措施的示威中都可以見到黃色星星等象徵大屠殺的物品,亦有陰謀論指猶太人意圖藉散播新冠病毒來控制全世界。」

聯合國大會上周通過一項由以色列和德國提出的無約束力決議,呼籲成員國特別針對社交媒體,聯手打擊大屠殺否認論和反猶主義。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轄下,打擊反猶主義部門主管Raheli Baratz-Rix表示:「每個國家都有責任令其人民感到安全,包括猶太人社區。以色列永遠都是每一個渴望被保護的猶太人的依靠。」

報告總結指,縱然數據令人擔憂,但也看到一絲曙光。許多國家採納了由國際大屠殺紀念聯盟制訂的反猶主義定義,還有大屠殺教育法,以及禁止使用象徵大屠殺的物品的法律獲通過等。」

禱告:求主粉碎反猶太的黑暗勢力,興起列國信徒愛祂所愛,祝福守望以色列和各地猶太人。

(來源:Times of Israel,2022年1月24 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前撒旦教徒信主走出空虛 「一切都改變了」

幾個月前,35歲的Carl Sartor形容自己是一個討厭神的人,但今天他希望每個人都能經歷神的愛,他得救的故事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熱議。

2021年11月,Carl在西維珍尼亞州帕克斯堡(Parkersburg)的十架教會(Cross Church)決志信主並受洗。他受訪時表示,自己曾吸冰毒成癮,從小就逃避神。「我生命中一直存在這空虛感,我一直相信,無論信奉什麼宗教,人死了就是死了,被埋在土裡。」

Carl說自己作為無神論者15年和撒旦教徒5年。「我從5歲就開始逃避神,我會竭盡所能反駁你,神根本不存在。我活在毒品和酒精的惡性循環中,且有嚴重的憤怒問題。我對所有的人和事都看不順眼,我埋怨一切,也埋怨神。」

Carl Sartor在社交平台貼出信主前後對比照

直到2021年,Carl經歷人生的低谷,才開始對耶穌持開放態度。「我無法接受自己,也無法面對生命中所發生的事,我曾企圖自殺。」嘗試過一切方法都無法自救,Carl最終決定嘗試參加十架教會的聚會,牧師在一年多前已邀請他。「牧師說他很想我參加他們的崇拜,我跟他說,我要走的是另一條路,要我到教會是絕對不可能的。」

然而正是這個邀請,以及崇拜中關於寬恕的信息,讓Carl放下怨恨,把生命交給基督。牧師在社交平台貼文表示:「崇拜開始還不到15分鐘,我們正在歌唱敬拜,講道還未開始,他已經跑到浸禮池去了……今天,他信主了,他是一個敬拜者,也是我在基督裡的弟兄。在那一刻,耶穌抓住了你,讚美主!」

Carl表示:「我感到完整,可以安然面對自己,內心再沒有虛空的感覺,一切都改變了。」他希望每個人都能經歷生命的改變。「我人生第一次有如此的經歷,我的靈現在是活的,當耶穌用祂雙臂擁抱我的時候,我感受到那份愛。神是真實的,我會繼續走這一條有祂陪伴的道路。靠著祂的恩典,我成為前所未有最好的自己。我的神是了不起的神,我禱告每個人都能像我一樣經歷到祂的愛。」

禱告:願神的愛大大澆灌,擁抱失喪的人,斷開一切黑暗捆鎖,生命進入奇妙光明。

(來源:CBN News,2022年1月26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研究顯示基督教增長勝無神論 但不及伊斯蘭和印度教

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Christianity) 在去年12月22日於《國際宣教研究公報》(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 Research)發表「2022 年全球基督教概況」。報告顯示,基督徒增長率高於無神論者,但相對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基督教的增長速度較慢,而五旬宗是增長最快的基督教宗派。

第38版「全球基督教概況」詳述世界宗教之發展,宗教多樣性之增長,以及基督徒與其他宗教人士之間交往的情況。國際宗教人口分佈的統計數據分別來自人口普查、民意調查和宗教群體資料。當中的統計表展示全球 25 億基督徒分佈及活動概覽。

關於全球基督教狀況,報告除了比較自1900年至今的數據,還預測2025年和 2050 年的狀況。報告指出,世界正漸趨更多信奉宗教,基督教增長為每年 1.17%,速度超過無神論的0.22%。然而,基督教的增長仍低於伊斯蘭教(1.93%)和印度教(1.21%)。此外,研究顯示2022 年全球人口的32.2%屬於在世界各地已註冊的46,600個基督教宗派。預計到了 2050 年,這些數字將增至全球人口的34.2%和64,000 個宗派。

報告還指出,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和非附屬基督徒的發展緩慢,而新教和福音派正在增長。當中以五旬宗和靈恩教會的增長最大,於過去 20 年的增長率接近 2%。

在全球分佈和發展方面,基督教在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發展蓬勃,非洲的增長率最高(每年 2.77%),其次是亞洲(1.50%)和拉丁美洲(1.09%)。在全球北部(Global North)則幾乎沒有增長,歐洲排名最後(0.06%),其次是北美洲(0.27%),大洋洲、澳洲和新西蘭的增長率皆低於平均水平(0.73%)。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基督教資源分配的情況,例如整本聖經、部分經卷,以及基督教期刊的印刷量和發行量。聖經印刷量每年增長2.52%,2022 年將達至 9,300 萬份,而基督教期刊數量將達每年增長 4.28%。儘管如此,全球仍有超過20 億人未聽聞福音,但該百分比正以每年 0.33%的速度緩緩下降。

禱告:宣告耶穌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要展視衪的榮耀,信徒興起傳福音給萬民。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1年1月30日,Irene Sung編譯報導。)

 

 

2022全球守望名單 阿富汗成受逼迫最嚴峻國家

基督教宗教迫害監察組織敞開的門(Open Doors)於1月19日發佈全球守望名單,列出對基督徒逼迫最嚴峻的50個國家,阿富汗取代過去20年一直居於榜首的北韓,成為世上對基督徒最危險的國家。

阿富汗歷來處於名單第二位,去年受美國撤軍和塔利班重新執政影響,受逼迫程度的總評分達98.33分(100分為滿分),較北韓高1.85分。敞開的門主席David Curry指出:「北韓的情況並沒有好轉,只是阿富汗基督徒受逼迫的程度更糟,暴力和歧視,被追踪和殺害。不幸的是,恐怕這就是阿富汗可見的未來。」一名從阿富汗撤離的基督徒說:「在塔利班執政前,情況並不是很好,但還好,現在基督徒生活在惶恐中,完全隱藏。」

名單涵蓋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的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全球超過 3.6 億基督徒因信仰遭受高度逼迫和歧視,較去年上升2千萬,代表全球每7名基督徒就有1名受到「高度」逼迫。因信仰被殺害的基督徒共5,898人,被拘留的共6,175人,分別較去年上升20%和44%。報告估計,約有8.4千萬人遭迫害而被迫離開家園,當中約2.6千萬人逃到別國成為難民。來自尼日利亞的信徒 Manga,他的父親遭博科聖地斬首。他表示:「當你在尼日利亞成為基督徒後,你的生命就常受到威脅,但我們別無選擇。」

今年報告錄得自 29 年前名單首度發佈以來最嚴峻的逼迫程度, 76個國家顯示「極度、甚高或高度」程度的迫害和歧視,2021年為74個國家,新增的兩個國家是以色列和委內瑞拉。綜觀前50名國家,全都達至「甚高」或以上的逼迫程度, 當中18個國家位於非洲、15個在亞洲、10個在中東、4個位於中亞、3個在拉丁美洲。

守望名單前 10 位分別是阿富汗、北韓、索馬利、利比亞、也門、厄立特里亞、尼日利亞、巴基斯坦、伊朗和印度。報告指出,當中7 個國家正經歷伊斯蘭激進主義不同程度的脅迫。而身處這些國家的基督徒婦女處境尤其艱難,她們面臨被綁架及被迫與穆斯林男子結婚的威脅。

禱告:求主憐恤堅固全地受逼迫的信徒,堅信神平安的約不遷移,見證祂的慈愛不離開。

(來源:CBN NewsEvangelical FocusChristianity TodayOpen Doors USA,2022年1月20和19日,Amy Fong綜合編譯報導。)

 

 

齊關以新媒體推動禱告 華人青年人關愛新一代穆斯林

推動年青人參與本地宣教

由本港十多個差傳機構合辦的「齊來關心穆斯林祈禱會」(齊關),於每年的穆斯林齋戒月前舉行,至今已經舉辦超過20年,每年均吸引數百位關心穆斯林宣教的牧者和信徒參與。

今年祈禱會將於4月1日舉行,據主辦單位表示,齊關今年的主題是「跨代同行,關心新一代穆斯林」。「年青是一個關鍵詞,我們特別想喚醒年青基督徒,回應大使命,去服事穆斯林群體。」他們非常感恩去年結連了一群火熱的年青人,一同預備本年度的祈禱會。這些年青人中,有人曾於大學期間利用空檔年 (Gap year)前往穆斯林國家參與一年宣教,或者一直在校園中關心穆斯林同學和老師。因此,齊關今年希望透過這群年青人在學校或教會中分享,以他們的故事和語言,去重燃香港年青基督徒心中的火和使命。除了祈禱會,齊關今年會將過往使用的祈禱卡轉為以新媒體方式發放,同時亦會推動和挑戰對穆斯林群體感興趣的年青人參與本地的穆斯林事工,親身去接觸穆斯林。

2021齊來關心穆斯林7日循環代禱卡(圖片來源:香港差傳事工聯會)

年青人關愛穆斯林

與齊關同行的3位年青人,亦在採訪中談及他們對於服事穆斯林群體的領受。Botan我很想看到香港教會不再只顧自己的事,願意為另一個民族的復興而擺上一切,因為耶穌再來時,必定要所有民族興起。(太24:14)當我們迫切呼求耶穌的快來,我們就能擁有神的視野,渴望看到所有民族一同站立,願意去傳福音給萬民。Bonnie我進入大學之後,很奇妙地,神讓我認識了很多穆斯林朋友。他們有些是我的同學;有些是我的教授,每天都很用心去教導我們。身邊的穆斯林同學,有些是掛名的,會抽煙喝酒等;而有些則很敬虔,渴望尋求真理。其實這個群體離我們很近,就在我們的身邊。Irene作為香港的年青基督徒,我們在信仰路上遇到的掙扎,其實與我們身邊的穆斯林年青人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我們如何看待異性,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等。我們很多人是信二代,而穆斯林可能是許多代存留下來的信仰,究竟他們如何看待生命和信仰呢?我們可以透過禱告,去明白神的心意,以及學習去明白、憐憫和愛他們。

華人年青人的恩寵

陽光於2020年前往中東地區宣教一年。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年青人,陽光接受訪問時,談及她在一年宣教經歷中的體會與領受。「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神在末世揀選了華人,華人要承接宣教最後一棒。」陽光指出,華人在中東地區很蒙恩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受到華人明星的影響,又或者他們覺得華人很隨和,有親和力。另外,很多華人在一帶一路營商,為中東很多國家帶來經濟發展。「華人在中東地區形象非常良好,我所去的地區華人不多,所以當他們在街上看到我們,都會很興奮,主動和我們做朋友,甚至用普通話與我們打招呼。」

一年的宣教經歷,對陽光最大的衝擊是,看到禾場的巨大需要,單是她所服事的地區,就有數百萬的難民,但作工的人卻很少。「對我來說,出發去中東宣教一年並不容易,除了要適應當地的環境,還要承受來自各方的疑問和擔心。然而,我覺得,除了決志信耶穌,這是我人生中做過最正確的決定。」很多人看中東為一個嚴峻的宣教地區,但是華人在中東地區真的帶著神的恩寵,而且有很多地方是留給華人去作工的。「作為香港基督徒,我們也是華人的一份子,如何回應神是我們的選擇,末世的呼聲如此之大,但我們只是看到自己的益處,還是看到神國度的時間?」

神不輕看難民

陽光亦談到,這些中東難民群體困苦流離,很多人經歷家破人亡,加上當地人的排斥,他們的生命充滿絕望。「因為戰亂,難民逃難到新的國家,但生活沒有改善,仍然很困苦,當我們去服事這些難民,要抱著一個很重要異象,神如何愛他們,不放棄他們,沒有輕看他們。」他們的需要真的很大,有些人希望回去自己的國家,有些人希望去歐洲尋求更好的生活,有些人則消極地留在當地。他們的人生沒有方向和盼望,即使去了歐洲仍然生活得很艱難,所以在地上沒有一個國家他們能夠完全適應,以及接納他們。

「作為基督徒,我們能為他們帶來天上的盼望,他們唯有接受耶穌,生命才有真正的盼望和出路。」陽光在服事中,也看見聖靈親自動工,有不少穆斯林夜間發異夢見到耶穌,指引他們回轉歸向神,當一個家庭能回轉,他們會為身邊的人和家族帶來巨大的影響,成為屬靈的轉化劑。

本地及世界穆斯林現況

根據2021年最新數據顯示,全世界有超過20億穆斯林,伊斯蘭教成為世界第二大宗教,僅次於基督教,其中前三位分別是印尼2.1億,巴基斯坦2.1億,印度2億。皮尤研究報告推斷,至2050年,全球穆斯林的人數將增加至與基督徒人數相若。現時本港的伊斯蘭教徒估計有30萬名,當中15萬名為印尼人、5萬名為華人、3萬名為巴基斯坦人,其餘7萬名來自印度、馬來西亞、中東和非洲等地。

 

 

 

兩代對講 (7)全職事奉與神學訓練

+按圖放大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你如何看全職服事?該具備什麼的資格和預備?是否必須接受神學訓練?

進入神學院是其中一種進修渠道

我認為,學習神學是去學神和神的話語,是畢生的學習,不是頭腦知識上的運作。進入神學院是其中一種進修渠道,或許比較有系統,在資深牧者和老師的保護和同行中循序漸進學習,不容易偏差。我蒙召的時候孩子剛出生,我沒有進神學院學習,而是從向牧者請教釋經學開始,再透過閱讀不同書籍、報讀個別課程和研讀聖經來裝備自己。

我會鼓勵想全職服事的弟兄姊妹先了解社會和人的需要,求問神自己的恩賜和職分。作為牧者,我會跟他一起去檢視內在生命,認清自己有哪些不足或會影響日後的服事,然後再根據他的異象和恩賜,建議他所需的裝備。不同神學院有不同的神學觀,對服事的方向有決定性的影響,同時我會鼓勵他向不同派別的人學習,開闊服事的眼光。

認定自己是祭司的身分

我認為全職服事就是作祭司,因此每個信徒都是在主面前作全職服事,所需要的預備是認定自己祭司的身分,預備自己的生命,不一定要進神學院學習。當我們清楚知道自己的身分,就會有相應的行為。現今社會轉變得很快,我發覺過往從神學院學到的知識和服事的經驗已經不足夠。我們需要與聖靈有好的關係與相交,讓我們每天都有從神而來的話語(Rhema)、智慧和啟示,知道如何去行。

我們的服事最重要的是真理,如果現今神學院的訓練能讓學生知道整本聖經(Logos)是神的劇本,帶領他們認識神如何在不同的季節,透過不同的人和事,向人顯明祂的救恩。一切都在神的導演和掌管之下,我們只管做好被揀選的角色。其次,神學院應該提供關於末世和主耶穌再來的教導,不然在充滿疫症和災難的日子,他們無法讓所牧養和帶領的弟兄姊妹有盼望。

學習神學幫助我鞏固真理的基礎

全職服事重要的是要清楚神對自己的呼召,不然很容易落入打工的心態。服事是基於愛主的全人回應,順服神的帶領,選擇不斷去愛和突破自己的限制。

我在全職服事幾年後,發覺自己需要在神學知識上打好基礎,就開始兼讀神學課程。學習神學對我最大的幫助是鞏固真理的基礎,讓我能準確辨別和宣講從神而來的信息。然而神學院的訓練比較多是學術研究和知識的傳遞,在如何實際運用聖經知識和回應這個時代的需要,我主要是透過看書和網上資料,以及海外禱告學校的網上課程等渠道學習。

神學院訓練較缺乏靈性和心志操練

我認為回應全職服事的呼召,要先清楚自己的異象與熱情,相比神學知識,生命的素質和成熟度更為重要。根據我讀神學的經驗出發,神學學習有助我整理信仰、觀念以及核心價值,並建立好的基礎去認識神的話語,對我現在牧養年青人的服事是有幫助的。而根據我與教會實習神學生互動的經驗,感覺神學院的學習比較著重於頭腦的認知和如何做事,但在靈性操練、培育心志、整合異象等層面就比較缺乏。

當有弟兄姊妹表達有全職服事的呼召,我會鼓勵他先在神給他的異象上作出嘗試,不一定要馬上接受神學訓練。如果呼召是在教會服事,會鼓勵他在教會實習一年,再按他的恩賜和特質建議合適的裝備和訓練。

年青人以行動回應宣教呼召

我曾前往中東地區宣教,根據我的經驗,如果是宣教服事,神學知識不是最重要的裝備,更重要的是認識當地的情況、文化和生活。當面對教育程度不高的福音對象,擁有豐富的神學知識未必有助我們帶領人信主和進入與耶穌更深的關係,尤其是兒童和婦女,加上語言的限制,莫說神學,聖經知識他們都未必能明白。

與其花時間接受神學裝備,我會鼓勵有宣教心志的年青人早一點出工場,可以考慮先去一年,讓自己更深入體會當地的生活和文化,以及對宣教有更全面的看見,這樣才能了解工場的需要,更認識和看見自己生命的不足,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裝備,將來的路該怎麼走。

受訪對象:小新、家明、陽光、Sharry、陳慧貞牧師

 

黎巴嫩陷經濟危機 引發大規模移民潮

世界銀行指出,黎巴嫩正面臨自19世紀中葉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越來越多人爭取移居歐洲。

據聯合國難民署估計,在2021年1至11月期間,約有1,570人從黎巴嫩偷渡到160公里外的塞浦路斯,希望能夠從這歐盟成員國到達歐洲大陸。

縱然許多黎巴嫩人渴望到歐洲過更好的生活,一般市民並不能承擔高昂的偷渡費用。從海路偷渡到塞浦路斯,每人的收費是2,500美元,要到位於歐洲大陸的意大利則要7,000美元。曾嘗試偷渡到歐洲但失敗的Bilal Moussa表示:「在這裡沒有未來,我們沒有,我們的孩子也沒有。」他之前在超級市場工作,但每月55美元的工資並不足以維生。

黎巴嫩的經濟自2019年崩潰,貨幣貶值超過90%,導致當地購買力萎縮,目前的最低工資約為22美元。Abdel-Rahman Shaar在首都貝魯特開設電腦店,他受訪時表示:「你會想相信還有希望,但事實是,沒有希望了。人們正在餓死,貨幣匯率暴跌,國家處於昏睡狀態。」

身處世上不同地方的黎巴嫩僑民人口眾多,相信現已超過黎巴嫩本土的650萬人口。在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和美國都有龐大的黎巴嫩社區,他們大多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如此大規模的移民使黎巴嫩流失大量人才。

法國外交部長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在11日表示,阿聯酋將加入法沙基金(French-Saudi Fund),一同緩解黎巴嫩的經濟危機。去年10月,黎巴嫩前新聞部長批評沙地干預也門內戰,引發黎巴嫩和沙地阿拉伯之間外交危機,法國積極促成兩國和解。法國和沙地阿拉伯在12月宣佈設立基金,向黎巴嫩提供人道援助。

黎巴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歸法國管治, 1944年正式獨立,在文化和經濟上與法國仍保持密切關係。

禱告:願黎巴嫩人民在動盪中轉向神,知道盼望與平安都在於統管萬有的獨一真神。

(來源:All Arab News,2022年1月13日,Amy Fong編譯報導。)

 

 

加國前吸毒者生命得翻轉 感謝教會疫情下堅持開放

來自安大略省滑鐵盧的 Jennifer Scott是前吸毒者,她早前接受洗禮,分享見證時感謝教會在疫情下堅持開放,讓她得著新生命。

Scott在浸禮上分享見證

滑鐵盧三一聖經教會(Trinity Bible Chapel)在防疫隔離期間堅持開放,希望能成為孤獨、傷心和困苦人的「救生艇」。Scott在1月12日的浸禮上分享:「我自小上教會,但沒有得救。我是黑暗的奴隸,生活一片混亂,充滿仇恨、苦毒和控制慾。受毒癮所困,我每天要吸食7克可卡因。直到一天,我的兒子叫我參與教會祈禱會,我的生命從此改變。」Scott去到教會,在小組請大家為自己可以停止這樣的生活禱告。

Scott後來在網上觀看牧師講道影片,並在視頻下留言。「Jacob牧師花時間打聽我是誰,更致電給我,為我禱告,鼓勵我繼續上教會。」教會為Scott申請中途宿舍,她的生命因此翻轉。「我已經戒掉毒癮7個多月了,並搬進新的公寓。教會肢體給我傢俱和其他所需的東西。神使用教會在我的生命作工,現在我不再懼怕,耶穌從未停止尋找我,祂一次又一次拯救我……如果教會停止開放,選擇只在網上運作,這一切不會發生,我或許已經死了。」

三一聖經教會把Scott受洗和見證的錄影放到社交平台,貼文勉勵信徒。「這只是許多見證中的一個,還有許多像Scott一樣需要幫助的人。讓我們拒絕關門,拒絕把人拒之門外。」

禱告:願各地教會在地上行出主的心意,擁抱醫好傷心的人,叫受壓制的得自由。

(來源:CBN News,2022年1月12日,Amy Fong編譯報導。)

 

 

2021年全球墮胎數逾四千萬 續成頭號死因

據實時統計數據網站Worldometer資料顯示,2021年,墮胎連續第二年成為全球頭號死因,較第二位的死亡人數高出三倍。

Worldometer從世界衛生組織獲得全球墮胎數字,2021年最後的實時數據顯示,去年全球約有4260萬名胎兒被墮掉。分析還指出,去年全球約有1300萬人死於傳染病,成第二大死因。其他主要死亡原因包括癌症(820萬人)、吸煙相關疾病(近500萬人)、酒精相關死因(約250萬人)、愛滋病(170萬人)、交通意外(130萬人)及自殺(110萬人)。此外,約85萬人死於經水傳播的疾病,近50萬人死於季節性流感,近40萬人死於瘧疾,超過30萬名母親於分娩過程中不幸喪生。

Worldometer的另一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共有352萬人死於新冠肺炎。撇除被墮掉的嬰兒,去年全球約有5870萬人死亡,加上墮胎數字,總死亡人數超過1億。

墮胎繼續成為全球頭號死因的同時,2021年也是美國最多限制墮胎法案獲通過的一年,打破以往紀錄。支持女性爭取墮胎權益的醫療組織古特馬赫研究所(Guttmacher Institute)報告指出,2021年有108條限制墮胎法案獲通過,遠超過2011年89項的紀錄。其中德州由去年9月1日開始,禁止懷孕6周以上的婦女終止墮胎。組織形容去年是「過去近半世紀以來對墮胎權利打壓最嚴重的一年」。

截至2022年1月18日,全球已有超過206萬宗人工流產。

禱告:求主除去人心的蒙蔽,認清生命的價值和未生嬰孩的權利,扭轉墮胎趨勢。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22年1月7 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美事工造訪社交平台 領19萬年青人信主

基督教組織Groundwire致力幫助年青人與耶穌建立個人關係,透過在社交平台接觸年青人,去年見證超過19萬人信主。

Groundwire會長Sean Dunn牧師表示,這項成功是扎根於將目標放在對的人身上。「我們不想追著無神論者,世俗的媒體想誤導我們每個人都是無神論者;事實上,71%的千禧代和Z世代相信神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年輕人依舊相信神存在,但傾向忽視祂,特別是在現今混雜的文化中。這就是為何我們會使用大眾媒體渠道,連結現今流連於數碼世界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

Dunn接著說明他的團隊如何帶領更多年青人親近耶穌。「我們真正擅長的是中斷年青人在小螢幕上的娛樂,點亮他們的需求與目標。我們不需要說服他們神是真實的,需要的是提醒他們,神與他們相連結。當他們生命中的需求與神交匯時,就知道神是與他們相關的。」

因此,Groundwire在社交媒體平台接觸經常造訪平台的年青人。有些年青人一天看手機超過100次,我們就在此處與他們相遇。「我們無法帶他們上教會,也無法讓他們放下手機,而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因此我們透過許多短片吸引年輕族群,一旦吸引了他們的關注,就會有人預備好每天24小時和他們聊天。」他們接著透過旗下網站,讓年青人更多認識基督。結果成效卓著,2020年,他們見證超過11.6萬人決志信主,2021年更超過19.2萬人決志。

Dunn說:「這一切的發生不是因為我們,即使沒有我們,它已經在發生。我們的職責是仰望和跟隨神,求神賜我們智慧,保守我們每天每個腳步。不論是創造新內容或是思索如何開拓市場,我們都需要神的智慧。」

禱告:求神釋放年青人心中對神的呼喊,從自我轉向神,生命轉化,更深追尋神。

(來源:基督教論壇報,2022年1月10日。)

 

 

國度1分鐘(129) 時間好管家  新年新計劃

神吩咐信徒要作百般恩賜的好管家,而時間管理是每個信徒被賦予的職責。我們對時間的重視程度和運用方式,反映了我們是希望神配合我們的生活,還是追求神就是我們的生活。

+按圖放大

 

關於時間管理的事實

§  管理時間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某種性格的人才會的事情。

§  生命中任何重要的事物,都需要我們投注時間。

§  準時讓人知道你重視時間,他人也將學會重視你的時間。

§  當我們知道事情的先後次序與目標時,能幫助我們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時間管理的原則

1.   要成為時間的好管家,需要練習、耐心、毅力與紀律

學習做好計劃,安排生命的優先次序,以及執行計劃,能幫助我們避免浪費時間在沒有永恆價值的事情上。

2.   我們在世上如何運用時間,將會在永恆中被評斷

我們的時間應對齊神為我們所作的計劃,否則,我們所做的事情就失去永恆意義,也就是所羅門王所說的「虛空」(傳1:2)。

3.   差勁的時間管理會導致後果

最常見的後果是「毫無果效」,最終的後果是「錯失神在我們生命中所預定的時刻」。同時,沒有目標地運用時間,會致使我們難以看清生命的異象。

4.   浪費時間顯示我們屬靈生活的懶惰

浪費時間顯示我們缺乏對神的敬畏,只專注於自己。神把我們放在世界上,是有任務要完成的。

5.   當我們全心管理時間,便能避免犯罪

試探常常會找上門,然而因為我們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為那些時刻所賦予的價值,使得罪無法吸引我們,令我們得以遠離試探。

6.   尋求神是我們的責任,明白我們生命中的「什麼」、「何時」和「如何」

管理時間代表我們明白神要我們作的事,以及分辨我們人生的季節。我們要向神求智慧與分辨力,讓我們能正確和有策略地數算自己的日子。

7.   未來在神的手中,但今日在我們的手中

我們應學習管理今天,確保自己今天在當站的位置,而神會為我們的未來開路,確保我們明天會踏上應到之處。

8.   智慧人明白時間,兒子擁有時間

時間是神所定的,我們都被分配到特定長度的時間,以完成神在我們生命的旨意。我們需要按神的時間法則去做事,將所擁有的時間發揮最大的效益。

 

時間管理系統

美國開國元勛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發展了一套時間管理系統,旨在使人們達到十年計劃和人生目標。

1.     管理生命價值

§  我生命中最優先考慮的事物是什麼?

§  在這些優先事物中,我最重視的是什麼?

§  我想要在人生中完成的事情是什麼(人生藍圖)?

2.     生命整體目的

§  我要如何達到我的生命價值?

§  明確為每一項生命價值寫下使命宣言

§  我希望十年後的自己是什麼模樣?

3.     達成目標的計劃概要

§  分段計劃如何完成人生使命,以年、月、周為單位,寫下達到目標的步驟。

4.     達成目標的長期計劃(5-10年)
5.     達成目標的短期計劃(數周到1年)
6.     每日計劃

§  定下優先順序

§  任務描述

§  一天結束時,檢視任務狀態(完成、未完成或取消、延遲)

§  為未完成和延遲的任務設新的時程

參考資料:《天國轉化訓練手冊I》,德瑞克.施奈徳著,林文英、秦蘊璞譯,台北國度使徒性協會

 

 

 

 

 

「耶穌在廟街」音樂行動劇 藝術領域彰顯神榮耀

傳揚耶穌在廟街的作為

廟街福臨教會創辦牧師黎振滿(Sam叔),前半生作奸犯科,後半生遇見耶穌後生命被完全翻轉,從此立志服事廟街。Sam叔充滿傳奇的人生故事近期被改編為「耶穌在廟街」音樂行動劇,由基督教福臨教會與基督教復興教會合辦,於2022年1月1-2日首次演出。

音樂劇的內容主要圍繞Sam叔信主前到信主後在廟街建立教會的事蹟,其中包括Sam叔如何在廟街舉辦權能佈道會,與太太余巧雲(巧雲姨)在廟街相遇相識到開荒建立教會的故事,以及福臨教會元老之一勝叔從賭徒轉變為真兒子的見證。

發起人冼杞然導演

香港導演冼杞然是音樂劇的監製和發起人。Sam叔在接受本報專訪中談及,本劇的誕生源於2019年,冼導演出席他的65歲大壽慶祝活動。當時Sam叔與一大班過來人(過去曾進監獄的人)上台唱恩曲,分享生命故事。冼導演被Sam叔的見證感動,認為要將Sam叔的故事傳揚開去。「一年後,冼導演來找我,他有心將我的故事改編成為一個音樂行動劇。」行動劇的意思是,這個劇可以去不同的地方巡迴演出,去宣揚耶穌在廟街的作為,向社區傳揚福音。耶穌在廟街的故事,其實是在講廟街的聖靈行傳。

興起年青人生命

關於這個音樂劇的構思理念,冼導演分享,他不想找一些大明星或職業演員去演,而是從教會中尋找一些從來沒有台前表演,寫曲演戲等經驗的年輕人參與,讓他們有機會發揮創意,帶出一種門徒訓練。第二,冼導演想透過這個音樂劇,接觸未信耶穌的年輕人。「這一代很多的年輕人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價值,我們希望透過這個音樂劇,使用Sam叔的故事去感染這些年輕人,讓他們看到耶穌在廟街的工作是有活力和生命力,甚至是見證的能力。」

Sam叔與巧雲姨飾演者均為教會的年青人

電影配樂大師金培達擔任音樂劇顧問,其中所有原創音樂都是由觀塘福臨教會的一班弟兄姊妹創作的。而劇中大部分演員都是年青人,從練歌、排舞到練對白,他們在百忙之中抽時間回到教會練習,有時一個星期甚至要排練4個夜晚。

音樂創作人及演員姍姍

姍姍,是其中一位有份參與音樂創作以及演出的年青人,她在劇中飾演一名風塵女子。她談及,劇中原本有32位演員,在預備過程中,他們遇到很多挑戰,有生病、入院、扭傷等不同事故發生,之後他們意識到,需要去為這個音樂劇爭戰,於是自發舉辦祈禱會,為自己的身心靈、家庭以及團隊禱告守望。「在練歌,排舞之外,我們發現最重要的是要抓緊神,這是非常感恩的。」

 

轉化廟街的異象

Sam叔在專訪中談及30多年前他如何領受服事廟街的呼召。1986年,Sam叔在青年使命團(YWAM)的城市宣教部接受訓練,有一次他在行區祈禱時經過廟街,就坐在廟前的石凳祈禱。突然間,他開始為這個地方流淚哀哭。耶穌讓他領受到路加福音19章41節:「耶穌快到耶路撒冷,看見城,就為他哀哭。」

Sam叔與巧雲姨為廟街異象同心事奉

「我感覺到耶穌的心腸在我裡面,我看到廟街,就好像昔日耶穌看耶路撒冷,他們拒絕耶穌是彌賽亞救主,甚至作奸犯科,好像過去的我一樣。耶穌就好像去了一個喪禮一樣,為當時的耶路撒冷哀哭。」Sam叔當日領受了這個異象,身同感受,帶著耶穌的心腸,為廟街哀哭。「我看見廟街那些人不問蒼天問鬼神,到處占卜問卦,看起來個個都好像活死人一樣。」如此,Sam叔開始在廟街傳揚福音,醫病趕鬼,效仿耶穌以及使徒的作為,為耶穌在廟街豎立得勝的旌旗。

(記者莫嵐報導)

 

 

以色列與教會仳離的縮減(上)-【選民系列】專欄

根據德國知名神學家尤爾根·莫爾特曼(Jürgen Moltmann)的說法,在基督教信條的悠久歷史中,幾乎沒有提及以色列或神學評價。然而,在納粹大屠殺和以色列復國之後,情況開始發生變化。以色列國成立後不久,荷蘭歸正教會於1949年出版的刊物中,承認以色列曾一度被神拒絕,而猶太人散居列國是神的審判。儘管有這樣的拒絕,但神對以色列仍保存了未來,以色列仍然是應許的彌賽亞子民。「耶穌基督的教會還沒有成長到完全的規模,神的國度也沒有達到完全的展現,直到以色列被帶回他的彌賽亞。」這是新教教會對以色列的接受,與神重新接納他們為選民是一致的。

在天主教會,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在其關於以色列的神學上取得了突破,因為天主教會長期以來一直是替代神學的倡導者。在Nostra Aetate(《在我們的時代》)或「關於教會與非基督教宗教關係的宣言」中提及:「確實,猶太人的權貴和那些追隨他們的人,力言要處死基督;儘管如此,在祂的受難中所發生的事情不能沒有區別地歸咎於當時的所有猶太人,也不能歸咎於今天的猶太人。雖然教會是神的新子民,但猶太人不應該被神否定或詛咒,儼如這些觀點是出自聖經。」

根據尤爾根·莫爾特曼的結論,天主教會承認「教會不是在拯救歷史上接替以色列的機構。它並不能取代以色列的位置,所以它不能有任何想將以色列趕出去的願望。」藉此,費舍爾明白在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中正式宣佈替代神學已死。「1986年,羅馬主教自聖彼得以來第一次參觀了羅馬的大猶太會堂,在這一舉動中宣布基督教不僅對猶太教的聖經充滿敬意,而且接受了猶太教拉比對聖經的解釋是有效的。經過兩千年的護教學,今天的基督教承認,除非與猶太人的見證和宣講合作,否則它無法為神的子民思考神話語的意義。教會宣稱,只有與猶太人在一起,才能對神的國度作完整的見證。」

2015年,梵蒂岡發布了一份題為「關於天主教與猶太關係神學問題反思」的文件,聲稱猶太人可以在不皈依耶穌的情況下獲得救贖,「教會要以不同於其他宗教和世界觀之人的方式看待向信仰獨一神的猶太人傳福音。這意味著天主教會既不開展也不支持任何針對猶太人的特定機構宣教工作。」雖然1965年的《在我們的時代》是梵蒂岡與猶太人和解的里程碑式聲明,但這份新發布的文件在精神上發生了變化。筆者的理解是說猶太人可以脫離耶穌而得救,這種信仰類似於兩約神學教義(dual-covenant doctrine)。虔誠猶太教徒歡迎這個新文件,但這種不用叫猶太人信耶穌的呼籲違反了聖經真理(約14:6,羅10:9)。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