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聖經比咖啡更適合開展每天的生活

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委派研究組織巴納(Barna Group)進行了《2018年度美國聖經使用狀況研究》,訪問了二千多名美國成年人。結果發現,61%「以聖經為中心」的人認為聖經比咖啡更適合用作開展每天的生活。

美國聖經公會總幹事彼得森(Roy Peterson)指出:「許多美國人意識到,雖然咖啡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暫時性的能量提升,但只有改變生命的聖經信息,才能帶來持久的盼望和平安。聖經為今日的恐懼、挑戰和掙扎提供了切合時代的智慧。」

2018年度的研究不單評估美國人閱讀聖經的頻率,更研究這對他們的選擇、人際關係、靈性及道德層面的影響。研究按照聖經在受訪者生活中的參與程度(聖經參與度)分組:「以聖經為中心」佔9%,「經常與聖經互動」佔17%,「對聖經友善或中立」佔20%,其餘54%為「不與聖經互動」的人。研究發現,聖經參與度越高,越有可能感受到以下情況:渴望更多閱讀聖經;相信「聖經包含了一個人過有意義的生活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認為聖經對美國社會影響力太小;相信聖經比美國憲法為更重要的道德結構;美國的道德和價值觀正在變差。

另外,閱讀聖經也對生活有正面影響。在「每個月至少讀聖經一次」的人中,56%表示他們更願意持守信仰,54%表示他們更願意向其他人展現愛心,42%在時間、精力和財力上更加慷慨。

關於恐懼與盼望,4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比過去更加恐懼,特別是女性(47%)和千禧一代(49%)。相反,聖經明顯地改變了其讀者的生活,41%的受訪者覺得閱讀聖經時感到平安;而在「經常與聖經互動」的組別中,62%的人表示他們的恐懼水平在過去五年沒有增加。另外,81%的美國人對未來有盼望,其中78%「以聖經為中心」的人有盼望,比「不與聖經互動」的組別只有24%高出許多。

(來源:Charisma News,2018年10月5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更多人發現以聖經為生活中心的好處。

拉比為基督徒撰寫聖經注釋

Israel365為慶祝以色列獨立七十周年,計劃於今年6月出版《以色列聖經》(暫譯The Israel Bible),這個被喻為全球第一個聚焦於以色列的聖經版本,將向廣大的基督徒群體講述以色列地和以色列人的歷史淵源,並有力地宣稱以色列地是猶太人的土地。

Israel365的通訊郵寄名單有15萬人,主要是美國的福音派信徒,大都是以色列的支持者。今次的聖經出版計劃是與耶路撒冷Koren Publishers旗下的Menorah Books合作,聖經內容為基督教的舊約,附加正統猶太教拉比和學者撰寫的注釋,目的是闡述猶太民族歷史和現代以色列國的關係。Israel365相信《以色列聖經》為猶太人和基督徒所能接納的,並會促成兩個信仰群體的合一。

(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2018年4月19日,王妍編譯報道)

禱告:《以色列聖經》成為猶太人和基督徒展開積極對話的蒙恩媒介。

賴特撰寫保羅傳記

撰寫《認識耶穌的十堂課》及《再思保羅神學爭議》等著作的聖經學者賴特(N.T. Wright)最近撰寫了一本保羅的傳記。賴特希望透過該傳記使人明白使徒當時的世界。

賴特認為早期基督教的歷史背景蘊含信仰的真正意義,也有一定複雜性。保羅生活在第一世紀的猶太人世界,猶太人雖散居各地,但有不少在耶路撒冷。希臘文化和哲學充斥著保羅所談的「靈」等理念,保羅卻提出新的意義。羅馬帝國也影響著文化,對凱撒的崇拜正崛起成為新宗教。

保羅不但是早期基督教的重心人物,更是一個猶太人。他用猶太人的方式思考、書寫、爭辯。他非常了解妥拉,引用的經文包括以賽亞書、耶利米書和但以理書。這些經文述說一個宏大而長達數千年的故事,而保羅的時代就是一個歷史高峰。當保羅遇到耶穌,以他猶太人的角度來說,就是神的應許成就了。這不是人們所期望的,但卻推翻了死亡和一切執政掌權的。

賴特表示,當代有許多屬靈小群體(教會)湧現,這些社群是跨文化的,有猶太人和希臘人,有奴隸和自由的,男性和女性,成為家庭一起生活,這在古代世界聞所未聞的。教會應該是顛覆性的,信徒都真誠激進地尋求成為新的創造。

賴特又說,若保羅今天活著,他會希望教會合一,因為世界必定能察覺教會合一的力量。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18年3月29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對保羅更深的認識,讓人更認識教會的力量。

陳恩藩牧師:社交媒體「消耗他的心靈」

暢銷書Crazy Love作者、美國知名牧者陳恩藩(Francis Chan)表示,大眾在社交媒體上的回應會「消耗他的心靈」,為了自己的屬靈生命健康,已盡量避免使用社交媒體。

陳牧師提出社交媒體的危險:「我們生活在一個所有人都很快發言的時代,聖經的教導卻完全相反。社交媒體充斥著話語,它們的目標似乎是盡可能大聲說出有震撼力的東西,引起人的注意。這不是聖經教導我們應該做的。聖經告訴我們,『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箴10:19),『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1:19)。」

他認為這種態度使牧師面對比以往更多的困難:「人們很快批評教會和領袖,並認定自己所知更多。這對基督教領袖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世代。」

他建議基督徒抗拒試探,不要試圖栽進每一場辯論,嘗試顯出你的對手是多麼的錯誤。他相信基督徒應有更高的標準:學習大衛謙卑的榜樣,服從掃羅,因為他知道神會妥善地處理那狀況。「有時確實要強硬地回應,但是讓我們反思大衛和掃羅的故事,今天教會裡有謙卑的靈嗎?我只想小心地面對主的受膏者。社會文化用最嚴厲的言詞來抨擊領導,為要讓人聽見,又為自己揚名。教會應有所不同,展示恩慈,就像以弗所書4章所說的,『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與世人的易怒成為對比。」

他懷疑社交媒體的影響力並非真正的影響力:「我們追求社交媒體上的成效,但那些人不是真正『追隨者』。讓人真正成為門徒,對教會來說更加健康。真實和深刻的門徒訓練和生活方式,並沒有什麼值得在網上吹噓,倒不如真實地為他人而活。」

(來源:Charisma News,2018年3月20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聖徒有智慧地使用社交媒體

抹大拉馬利亞真實身分初露端倪

聖經老師普遍猜測,抹大拉的馬利亞是一名妓女,但考古學新發現卻提出另一看法,她不僅不是妓女,反而是有影響力的富裕婦人。

在聖經裡,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耶穌的朋友。她在耶穌的生命 和事工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約福音書記載,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可16:9;路8:2)。她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太27:55,56;約19:25),耶穌被安葬時也在場(太27:61),也是第一個遇見復活後的耶穌的人(可16:1-11)。

以色列古物管理局(IAA)的考古學家在加利利海岸邊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好的1世紀猶太會堂,以及一個被認為是抹大拉馬利亞的故鄉城鎮「抺大拉」(Magdala)。考古挖掘發現,當中有繁榮的市場,魚類工廠,猶太人儀式浴池和古老港口的一部分。那城鎮是一個富裕的城鎮,而當時只有具影響力、富裕和有名的人才會以其名成為城鎮的名稱。

其次,抹大拉研究所(Magdalena Institute)所長Jennifer Ristine表示,根據路加福音8章2-3節:「……幾個婦女……又有希律的管家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抹大拉的馬利亞能夠和上流社會的婦女交往,也能夠供給耶穌和門徒需要,作為一個妓女的可能性不大。她補充說:「因為有像抹大拉的馬利亞這樣的婦女幫助耶穌的事工,耶穌的信息被傳揚了二千年。」她將著書講述該城鎮的構造。

這個一世紀猶太會堂和抹大拉馬利亞的故鄉於2017年錄得13萬名訪客到訪,是加利利海北岸的重要景點。

(來源:CBN Magdalena Institute,2018年3月19及26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更多的考古發現幫助我們認識聖經。

[國度觀點] 一個查經聚會被視為預言的應驗

以色列國會定期舉行查經聚會,本來不是什麼新事,但今年2月底的一次查經聚會卻是史前無例的,獲得國內媒體關注,相比之下,國際媒體卻冷淡對待。這不難理解,基督徒和猶太人一起查經,西方社會都會發生,有何值得關注呢?在多元文化共融的社會,真不是什麼大事,但在一個對基督教宣教忌諱的猶太人國家,在友好的氣氛下,共同查考雙方都奉為神聖的經書,對猶太人來說,這可不是尋常的事。因此,有份促成此事的一位拉比宣稱,這是以賽亞預言的應驗。以色列建國以來,首次被認為應驗預言的查經聚會,就因為邀請了基督徒參與,而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以及屬靈意義。

這次查經聚會背後的推動者之一Schindler Society,是一家美國基督徒組織,它過去也曾推動美國國會舉行查經聚會。該組織負責人是美國總統的宗教顧問團成員Jim Garlow牧師,當初是他與太太主動向以色列國會議員Yehuda拉比,提議在以色列國會舉行查經聚會。但由於以色列正統猶太教領袖高度提防基督教宣教活動,聯合性的查經聚會容易引起猜疑,甚至會成為極端猶太教徒控訴基督教以查經聚會為名,舉行實質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傳教活動,於是查經聚會由一家促進錫安主義基督徒和以色列的關係的本地組織Israel365協助籌備。

聖言(神的道)是從猶太人開始傳到外邦教會的。但在初代教會時期,外邦教會日漸強盛,因著一些原因要從猶太人教會劃分出來。脫離原本的橄欖樹,意味著斷開汲取養分的源頭,自此之後,從當代盛行的希臘思想汲取養分,生產自己的神學和教義。直到近代,有些外邦教會開始重尋信仰的希伯來根源,謙卑下來向猶太人請教聖經真理,包括信耶穌的彌賽亞猶太信徒。其實,猶太拉比到世界各地教會教導聖經,並非最近才有的事,現今更是普遍。但今次在以色列國會的查經聚會,因為是在國會舉行,也就具有不容忽視的象徵性意義。

在以賽亞書二章中,以賽亞先知預言,外邦人有一日會到錫安認識神的道,好叫他們能行神的路。今次的國會查經聚會不是要叫猶太人為自己的民族感到驕傲,也不是否定外邦教會在過去二千年從神領受到的教誨,而是叫世人都看出,神的話語應驗了,因此要警醒,知道主的日子(the Day of the Lord)臨近了。

以色列國會查經小組應驗以賽亞預言 首次猶太人、基督徒共同參與

約200名基督徒和以色列猶太人2月底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會聚集,一同研讀聖經。此舉被認為是應驗以賽亞書22章3的預言,為外邦人與猶太人邁向合一踏出重要一步。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國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民族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到雅各神的殿。他必將他的道教導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教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以賽亞書2:2-3)

查經小組由猶太教正統派拉比暨以色列國會議員Yehuda Glick主持,並與以色列國會推動聖經研究核心小組(the Knesset Caucus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Bible Study)、將查經引入美國國會的基督教機構Schindler Society、致力連結錫安主義基督徒和以色列本土的Israel365聯合主辦。

Yehuda Glick於會後向媒體透露感受:「正如以賽亞書記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人們從世界各地來研讀來自耶路撒冷的聖經。能夠耳聞目睹先知的話語應驗成就令人鼓舞。」

Israel365總監Tuly Weisz拉比亦向媒體表示:「這是猶太人與外邦人歷史上首次在以色列國會研讀聖經真理。在漫長的歷史中,聖經一直是兩族人分裂的根源,如今卻成為他們合一的源頭。」他認為,聚會在耶路撒冷舉行,在屬靈上更具代表性。「以賽亞書記載:『教誨必出於錫安』,且有許多民族前往,尋求神的教導。今天先知預言正在此地(以色列國會內)應驗,確實振奮人心。」

Schindler Society創始人Jim Garlow及Rosemary Schindler不能出席查經聚會,但拍攝短片分享他們鼓勵研讀聖經的理由:「我們與以色列一同站立,因為帶領猶太人歸回是神的美好計劃,並且神應許我們因參與其中得到祝福。基督徒並非為了帶領聚會而來,卻要學習、聆聽神的話語。」

Return Ministries國際總監Dean Bye是其中一位與會者。他所帶領的組織總部位於加拿大,且在以色列設有分部Aliyah Return Center。他向媒體表示:「這次聚會震撼人心,我祈求主能讓更多基督徒有類似經歷。」

(來源: CBNKehila News Israel,2018年2月23日及3月5日,潘意韻編譯報道)

禱告: 願世人能藉此事看見神應許的真實,祂的作為奇妙可畏。

漢協三十周年感恩慶典 及2017全年讀經計劃講座

漢語聖經協會(漢協)於2017年12月30日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港福堂)舉行三十周年感恩慶典,慶典前更舉行2017全年讀經計劃講座及2018全年讀經起步禮,共有200多人出席。

讀經講座題為「風雷激盪中的生命見證──從《啟示錄》看基督對教會的心意」,由漢語聖經協會總幹事兼譯經總監郭罕利博士主講。講者指出,作為基督的教會和跟隨者,身處風雲變幻的環境,在信仰上難免承受沉重的壓力。《啟示錄》提醒我們,儘管世局紛擾,但真正的管治權柄,乃在神手中,祂一切的旨意必藉基督成全。教會要在這個時代發揮見證力量,就必須緊緊連於這位受苦而得勝的主,定睛仰望掌管着一切權柄的神,不被時代洪流沖垮。

緊接講座是2018讀經計劃起步禮,漢協將與港福堂合作,合辦每季的讀經講座,盼望透過這個讀經計劃,鼓勵信徒有系統地閱讀聖經,更全面地思考神的話語,也更熱切和謙卑地追求認識主。港福堂的林誠信牧師在起步禮訓勉和激勵會眾,並作立志祈禱。

其後的三十周年感恩慶典中,陳黔開牧師以「食物——每天豈可缺少?」為題,道出聖經猶如食物對信徒靈命之必要。郭罕利博士在回顧漢協的歷史時,指出「怎樣把神永恆的福音信息,用現代易明的語言,帶進當代的人群」是推動漢協以聖經服侍的動力。慶典亦回顧了早年福音及教會事工的花絮、聖經翻譯的考量,各種主題聖經的出版等等。展望未來,郭罕利博士強調了電子出版的服侍方針、聖經培育的宗旨、讀經運動的推廣、硏經領袖訓練的目標、《聖經.新漢語譯本》譯經工作的繼續、以及研經材料的出版等。最後李志剛牧師為漢協的過去感恩及為將來的計劃禱告。

(新聞稿由漢語聖經協會提供)

瑞典教會以中性詞稱呼神捱轟 教會稱傳媒報道不實

瑞典信義會更新其崇拜手冊,加入中性用詞來稱呼神,但在消息經廣泛報道後收到許多查詢,甚至批評。教會發言人澄清,有關教會日後只以中性詞稱呼神的報道不實。

瑞典信義會的決策組織於11月23日召開大會,二百多名與會代表大比數通過更新已有30多年歷史的手冊。參與籌備工作的崇拜部主管Sofija Pedersen Videke表示,今次更新是為了讓新手冊的用語符合在2000年出版的新瑞典語聖經,更具包容性:「神是超越『她』和『他』的,神遠超這一切。」

其中一些更新用語包括以三種稱呼神的方式開始崇拜,分別為「奉父、子、聖靈的名」、「奉父、子、聖靈神的名」,以及中性的「奉三一神的名」。教會又會跟隨希伯來語和新瑞典語聖經的用法,改以陰性詞稱呼聖靈(“den heliga anden”)。另外,自由派代表在決策大會上動議修訂《榮歸主頌》(Gloria),將「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愛的人」中「他」一詞修改成「神」,亦獲得接納。新手冊將於明年5月生效。

瑞典信義會的決定經國際傳媒報道後引起廣泛討論。有報道指會方促請神職人員避免使用「主」、「他」等陽性詞語稱呼神,並引述該會領導人、女大主教Antje Jackelen指:「神學上,我們知道神是超越性別定義的,神並不是人。」部分報道又引述神學家批評該會的做法不智,認為不尊重神學傳統。

對於有國際傳媒指瑞典教會今後不再用「他」或「主」指代神,Pedersen Videke直斥有關報道是假新聞:「任何希望稱神為『主』的人可以放心,『主』一詞仍會在新手冊中多次出現。」

瑞典信義會又稱瑞典教會,以往是瑞典的國教,已受洗會眾610萬人,佔全國人口逾六成。

(資料來源:《The Local》及《紐約時報》,2017年11月24日及27日,文奴編譯報道)

禱告:願超越性別和語言的神,差祂合一的靈來團結那些追隨祂的人。

美國聖經博物館開幕 展示四萬件聖經文物

由格林家族私人擁有的聖經博物館已在11月於美國華盛頓開幕,面積達43萬平方呎,展出約四萬件聖經文物。

該博物館專為展覽創辦人史蒂夫.格林(Steve Green)的私人收藏,他自2009年起收集罕有的聖經和其他文物,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收藏。他同時是手工藝用品零售集團Hobby Lobby的總裁。

博物館位於美國華盛頓,頂樓可以看到美國國會大廈。創辦人格林希望把美國的宗教史放在美國政治中心。他們邀請了來自猶太教,新教和天主教背景,跨學科和信仰傳統的頂尖學者,一同撰寫博物館的故事情節和主題。

博物館講述聖經歷史的故事,從古代以色列的根源到今天作為影響世界的政治和文化力量的作用。從地庫的古物和「奇異恩典」開始,到地下一樓的梵蒂岡藝術。在二樓展示聖經的當代意義,三樓重現歷史場景,最後聖經的歷史和更多的古物在四和五樓。這種多樣化和引人入勝的格局較適合非學術的參觀者。

博物館強調猶太教和基督教之間的聯繫,指出聖經來自以色列。博物館展出文物包括由梵蒂岡圖書館和博物館以及以色列古物管理局借出的《重抄的克萊瑪克斯抄本》,是最早期的聖經和妥拉捲軸。

博物館其中一項體驗讓參加者「飛越」首都,透過電腦生成映像,加上氣味和霧氣等特殊效果,認識市內十五個雕刻了聖經的石頭。該項體驗的設計團隊領袖瓦切爾(David Vatcher)說,計劃花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他們希望好好地展示新舊約聖經。

有批評指,博物館只集中推廣福音派投資者的世界觀。然而創辦人其實希望強調聖經才是美國民族身份的根源。展品述說美國是因基督教而建立的,由五月花號帶來美國的第一本聖經也同時展出。館內亦播放誦讀美國建國者關於宗教自由和基督教的重要性的演講。

根據博物館網站,他們的目的是讓所有人認識聖經,並不是要證明聖經內容的真實。

(來源:The Atlantic 及 Breit Bart,2017年11月26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聖經博物館啟發世界各地的人認識神的話語。

學會接受神為你預備的 -【Joyce Meyer】專欄

 

你曾否收過別人的禮物而感到為難? 但神的救恩必定是你很想要的禮物,以弗所書二章8-9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我們得救乃是出於神的恩典,並透過我們對祂的信心。信心不能買到救恩,我們只是憑信而得著它,正如以弗所書二章8節說, 救恩是「神所賜的」禮物,我們不能買到一份免費的禮物,但我們的肉體卻渴望賺到它,並想人稱讚自己是配得的。但救恩是神白白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靠恩得救,同樣也靠恩而活,神每天給我們恩典和寬恕,我們只管相信和接受。

當神寬恕你的罪,就是你所有的,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罪,你不再害怕犯罪,因神已承擔了這問題,這就是福音帶來的好消息!

當人不再畏罪,會否繼續故意犯罪? 這擔心實在是沒根據的,若你是真的重生,與神建立了真正的關係,在你裡面就有了新的性情。哥林多後書五章17節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無人完美,我們都難免犯錯,但若聖靈因著救恩住在你的心裡,神的性情就在你裡面工作,你會因犯錯而不安,甚至擔心神會因此發怒,但神是愛,我們只要謙卑去接受祂的愛和恩典。

在約翰福音十五章5節中,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這經文提醒了我,神不是要我靠自己去改變,祂是能力的泉源,又賜我恩典和力量,好去作對的事,在生命裡作出改變。

若要有生命的改變,我們就要在以下幾方面與神配合:

  1. 神的話就是真理,我們要聽到和確信它。聖經指出了我們的身份,並生命裡所犯的罪,我們要明白自己有甚麼不對,才能知道要改變甚麼,及如何去作。
  2. 然後,我們要為罪悔改。悔改是指我們真誠的為罪難過,並願意遠離罪惡。(約壹一9)
  3. 接著是要研讀與需作出改變之處的有關經文,就如我有憤怒的問題,我就需要研讀與憤怒和寬恕有關的經文。經文如同藥物,你需要接受,讓它進到你的心思和意念中。雅各書一章21節說,要「存溫柔的心領受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神的話大有能力,能給你的心靈帶來改變。

要接受神的祝福,享受每一天,我們只需決定相信祂和祂的話,不再倚靠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聖經就如一本使用說明書,指示我們如何成長,漸漸擁有神賜我們的新性情,並成為祂期望的「新人」。所以,每天要花時間閱讀和默想祂的話,它會讓你認識神對你的愛、你的身份,並你在基督裡的福氣!

以弗所書三章17節說:「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這經文指出神愛你,祂的旨意是要你作祂的兒女,好得著祂為你預備的種種福氣,就是公義、和平、喜樂、供應、醫治和復原。 在基督裡,你與天父有了個人的關係,你能聽到祂對你說話,並住在你裡面的聖靈之指引。在基督裡,你能得著神的恩典和力量,去作你需要作的。因著神的恩典,你是蒙福的,你能享受生命!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美基督徒與以色列共建訓練中心 按聖經原則培育以色列領袖

位於以色列的阿里埃勒國家領袖發展中心(Ariel National Center for Leadership Development)透過體能挑戰、團隊協作和聖經來教導領導原則。

發展中心的總負責人Eran Glazer表示:「每天都有以色列的孩子們、軍人、警察、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來。我們與他們談論大衛和摩西的領導力和經歷,以及他們如何把神放在自己心裡。我們會讀聖經的經文。」

一切從一群來自阿里埃勒的孩子們開始,他們到美國探訪基督教退修中心JH Ranch。JH Ranch總負責人希瑟.約翰斯頓(Heather Johnston)說:「他們學習以個人的方式與神連結。」他們向前阿里埃勒市長羅恩.納赫曼(Ron Nachman)提出為以色列年輕人舉辦類似訓練計劃。納赫曼2007年7月7日親身來到JH Ranch,同意共同建立以色列的國家領袖訓練營。約翰斯頓認為那是在以色列地獨一無二的培訓中心,也是聖經預言的實現。她說:「以西結預言城市會被重建,猶太人將聚集在猶太和撒瑪利亞的山上。神要『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結36:26)我們預見那將是下一步。我們相信神正展開一個新的運動。」經過十多年的籌備,中心現在吸引了以色列各地的人們。以色列教育部亦認可這項以聖經人物作教材的計劃。

營地其中一個挑戰是「歌利亞的障礙」。參加者要站在一個30尺高的柱子上的一個18寸平台上,要向前跳七尺遠、七尺高去抓住鞦韆。約翰斯頓解釋說:「柱子代表了巨人歌利亞。我們生活中不同景況或關係上,也同樣有巨人。我們必須克服它。同時要相信神,因為如果你錯過了鞦韆,你就會掉下去,但保護網會像神一樣,總是會抓住你。」

總負責人Eran Glazer說:「我看到孩子們、父母的改變,父母和青少年、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有宗教的和無宗教的人都開始對話。我的心充滿了盼望,我們將有一個更美好的以色列,影響世界各地。」約翰斯頓認為這是以賽亞書四十九章22節的實現。神要透個外邦人和猶太人一同來重建這個國家。

(來源:CBN,2017年9月27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列國都來祝福以色列的下一代。

考古發現:迦南人可能是黎巴嫩人的祖先

根據7月27日刊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科學家在黎巴嫩南部城市西頓(Sidon,又名賽達)發現3,700多年前的古代迦南人的遺體。提取其基因測試時,發現竟然與現代黎巴嫩人口的基因有九成相似,意味著大多數黎巴嫩人是迦南人。

文章作者之一,遺傳學家泰勒.史密斯(Chris Tyler-Smith)說:「現代黎巴嫩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迦南地區或是一個基因上相同的人口。他們百分之九十的基因都是由迦南人組成的。」然而,他指出遺傳基因與文化不同,文化可以發生重大的變化。

黎巴嫩人通常被認為是阿拉伯人,但他們的真正根源可能是來自遠古時期就居住在該地區的迦南人。聖經提到他們與其他族群居於以色列的土地,一直崇拜偶像,參與小孩獻祭和淫亂的宗教儀式。神給迦南人400年的時間,直到「他們的罪惡滿盈」(創十五16),神命令以色列人把他們「滅絕淨盡」(申二十17-18)。雖然以色列人佔領了他們大片土地,並且贏得了許多戰鬥,但是許多迦南人繼續生活在以色列人當中。(書十六10、十七12-13,士三5)

(來源:One For Israel,2017年8月22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考古學幫助人們更認識聖經。

禱告豈能疑惑?-【Joyce Meyer】專欄

禱告是我們與神關係重要的一環。禱告並非責任,而是莫大的權利,想想,創造萬物、能知萬事的神,竟然渴望我們來到祂面前,坦然無懼,靠著基督與祂建立關係,這是何等的寶貴!希伯來書四章16節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相信神愛我們,並深知祂滿有憐憫,使我們藉著基督得以在祂面前稱義 (林後五21),這是多麼的重要,因為若不是這樣,我們就必須苦苦掙扎,才能相信神聽禱告和渴望幫助我們。

神實在認識我們的一切——我們的對、我們的錯,祂的愛是無條件的,祂樂意與我們相交,滿足生活的每個需要,祂能夠且願意應允禱告,我們的缺點與此毫無關係。

然而,疑惑往往是禱告蒙應允的障礙,我們心裡疑惑,常是因為我們只注視自己,著眼自己的軟弱和過錯。但禱告的關鍵在乎仰望神,相信祂賞賜智慧和分辨的能力,叫我們知道當信的是甚麼,當作的是甚麼。雅各書一章5節說:「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

神是真智慧的源頭,祂願意厚厚的、不帶斥責的,把它賞給我們。「厚厚」所指的,是那豐足有餘的供應,而「不斥責」的意思是,即使弄得一塌糊塗,我們仍可以來到神的面前,祂必幫助我們。

這不是說,當我們犯錯的時候,祂不會糾正和教導我們,就像所有愛自己兒女的父母,祂會管教我們,希望我們得著最好的,當我們遇上麻煩時,祂不會按我們的表現而決定是否幫助我們,祂的愛並不附帶條件。就讓我舉個例子說明吧!倘若我的兒子被隔壁的人欺負,需要我和他爸爸幫助時,我們不會視乎他是否做好所有的家務才有反應,若然聽到他求救時,我們還先去檢查他是否已做好本份才介入的話,那就很荒謬的了。

作為父母,即使孩子不是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對、做得完美,又或沒有照我們的意思去作,我們不會因此拒絕幫助他們。神是我們的父親,祂知道我們都是不完全的,祂樂意參與我們生活的每一部份,我們根本不用懷疑!

當我們懷疑神,就落入相信與不信的夾縫當中,變得心懷二意。但哥林多前書二章16節指出,我們活著是有基督的心思了。換句話說,我們要效法神的心思意念,好叫自己不被肉體的情慾牽動,過著不體貼聖靈的生活。

雅各書一章6節說到,當我們來到神面前求智慧,就必需「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這不是說我們就永不動搖,而是當我們感到疑惑時,我們曉得當怎樣迎難而上。

當我在講壇前,看到會眾的反應,有時也會懷疑自己是否在分享「正確」的信息,這刻我便需要倚靠神,並對自己說: 「我已為此禱告,又為到講道的信息尋求神的指引,因此,我不要心懷二意,我要倚靠神!」

為到心裡所願的向神祈求吧,並堅定相信祂要成就自己的旨意。不管自己心情如何,眼前處境怎樣,別人說的是甚麼,決心相信祂和聖經吧!唯有聖經的教導才是至關重要,每次禱告的時候,只要單單信靠主,你就定能戰勝疑惑。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美連鎖店購走私聖經文物 遭充公罰款

美國基督徒創辦的手工藝用品零售集團Hobby Lobby 循不當途徑購入逾5,500多件古代聖經文物,今年7月初被美國司法部循民事途徑入稟控告進口走私文物。雙方已達成協議,當局會充公該批文物,並對Hobby Lobby 處以300萬美元罰款。

Hobby Lobby 在2010年花160萬美元購入該批文物,包括載有亞述和巴比倫時代楔形文字的泥板和磚塊,以及書寫和封印時使用的泥印。司法部在新聞稿中表示,Hobby Lobby 明知文物來源地資料前後矛盾,委聘的文化財產法專家亦曾警告,該批來自伊拉克的文物可能是盜掠古蹟所得。然而,Hobby Lobby 最後仍選擇買入該批文物。文物進口時,發貨人虛報貨物為瓷磚或泥板貨辦,來自土耳其和以色列等地,貨物最終被海關扣查。

Hobby Lobby 總裁格林(Steve Green)在聲明中承認疏忽,犯下令人遺憾的錯誤和誤信賣家及運貨人,並指採購文物經驗不足是發生今次事件的原因之一,已根據美術館業界標準實施新政策和程序。聲明又指Hobby Lobby 對聖經的熱忱不減,會繼續致力支持聖經文物保育工作。

Hobby Lobby 回應傳媒查詢時又表示,該批文物與聖經博物館無關,事件亦不影響博物館開幕日期。聖經博物館由格林擁有,面積43萬平方呎,預算在今年11月開幕。格林自2009年起蒐集罕有的聖經和其他文物,並以巡迴展覽方式展出。他的家族私人珍藏的珍稀聖經文物,在5年前獲譽為全球最多。

(來源:Baptist Press及美國司法部網頁,2017年7月5日,文奴編譯)

禱告:願主興起更多人保護文物,幫助世人認識聖經時代。

妥拉天地(六):神的帳幕在人間(出埃及記)

在西奈山,神吩咐摩西說:

「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製造帳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都要照我所指示你的樣式。」(出 25:8-9)由神在這裡的吩咐開始,到出埃及記的結束,經文幾乎都是圍繞著這帳幕(或譯會幕)的製造。

神的帳幕有院子、聖所和至聖所,院子內有個祭壇,祭壇當然是給以色列人獻祭用的。以色列人要獻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要解決罪的問題,所以利未記一開始,就講到神對各種祭的要求。除了素祭,其他的祭都會有祭牲,聖經叫它作供物(利 1:2)。

供物的希伯來文是(‬korban),字根是(‬karav),意思是親近。保羅在以弗所書說:「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kerovim)了。」(弗 2:13)保羅的意思是,耶穌基督擔當了我們的罪,成為我們的贖罪祭牲,使我們這些外邦人得以來到神的面前。

會幕的希伯來文是(‬mishkan),字根是(‬shakhan),意思是住,所以會幕就是神居住的地方。神一直住在這個會幕,直至所羅門建造了聖殿為止。所羅門在獻殿的時候說:「神果真住在地上麼?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況我所建的這殿呢!」(王上 8:27)

如果輝煌的聖殿也不足為神居住,簡陋的會幕豈不更糟糕!但神並不在乎這些,祂要的是以色列人的心。所以無論是摩西立起的帳幕,還是所羅門奉獻的聖殿,神都以祂的榮光來彰顯祂的同在,表達祂的滿足。(出 40:34-35;王上 8:10-11)

可惜的是,在第一聖殿被毀前,神的榮光離開了耶路撒冷(結 10)。然而,在第二聖殿期間,神的榮光又回來了。約翰說:「道成了肉身,住(shakhan)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 1:14)

耶穌升天後,第二聖殿也於公元 70 年被毀了。但聖經告訴我們,神有一天要再回到我們中間。(徒 1:10-11)約翰在啟示錄說:「看哪!神的帳幕(mishkan)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yishkon),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啟 21:3)

今天很多教會領受了異象,要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摩 9:11),建立 24/7 的禱告殿,我深信神很喜悅。然而,帳幕的希伯來文是(sukkah),意思是簡陋的棚子。神不在乎帳幕的外表,祂在乎的,是參與的人需要有大衛的心,這對我們是個重要的提醒。

夏子強,寫於耶路撒冷

版權屬夏子強所有,不得複印或轉載。

妥拉天地(五):跨越兩約定婚娶(出埃及記)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神跟亞伯拉罕立約的事件,因著亞伯拉罕對這約的忠誠,願意按神的要求,把以撒獻為燔祭,這事跟耶穌上十字架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在神跟亞伯拉罕立約的過程中,神向亞伯拉罕預告了一件事,他的後裔將要寄居別人的地,又要服事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們四百年。(創 15:13)這預言在雅各一家七十人來到埃及展開了序幕。(創 46:8-27)

出埃及記開始時,是以色列人在埃及被苦待,他們因著做苦工,就歎息哀求,他們的哀聲達於神。神怎樣回應呢?經文告訴我們:「神聽見他們的哀聲,就記念他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神看顧以色列人,也知道他們的苦情。」(出 2:24-25)從出埃及記開始,神似乎是沉默的,但聽見(shama)、記念(zakhar)、看顧(ra’ah)、知道(yada)四個字,卻反映神出對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情況並非莫不關心。相反,神其實已經部署好,祂將要有所行動。

「聽見」跟以色列人的 ‫ ְׁשמַ ע/ shema(申 6:4)是同一個動詞,表示神聽了會有所行動。「記念」同樣是個有跟進行動的字,正如神吩咐以色列人要記念安息日一樣(出 20:8)。「看顧」是個很常用的希伯來字,意思是看見,但如果我們回到創世記 22 章亞伯拉罕獻以撒的那一幕,譯作預備的那個字(創 22:8, 14),原文就是看見,那神在這裡的看見,是否意味神同樣有所預備呢!至於「知道」,它的意思也遠比中文的知道更深更廣,舉例說,創世記 4:1 譯作同房的,原文就是知道。

神的行動在出埃及記第三章正式展開。首先,祂在何烈山呼召摩西,要他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神吩咐摩西對以色列人說:「我是耶和華,我要把你們從埃及人的重擔底下救出來;我要拯救你們脫離他們的奴役;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並藉著嚴厲的刑罰來救贖你們。我要以你們作我的人民,我也要作你們的神。」(出 6:6-7 新譯本)

「把你們…救出來;拯救你們;救贖你們;以你們作我的人民」這四句話,後來成了逾越節家宴(猶太人記念逾越節的家庭活動)中的四個杯,分別是成聖之杯、拯救之杯、救贖之杯和稱頌之杯。神說「我要以你們作我的人民」,以(‫ לָ קַ ח/ lakach)在聖經會用來表達婚娶(創 4:19; 6:2 等),所以神實際上是說,祂要娶以色列人為妻。

耶穌與門徒的最後晚餐,就是猶太人的逾越節家宴。耶穌與門徒用來立約的杯,就是救贖之杯(太 26:27-28)。祂說祂不再喝的杯,就是稱頌之杯(太 26:29),因為耶穌迎娶祂新婦的時候還未到。

夏子強,寫於耶路撒冷

版權屬夏子強所有,不得複印或轉載。

妥拉天地(四):十架從守約而來(創世記)

上一期我們講到,創世記 3:15 是神的第一個救贖計劃。從亞當開始,輾轉過了十代,神從亞當的後裔中揀選了挪亞,在洪水的毀滅中拯救了他一家八口。輾轉又過了十代,神從挪亞的後裔中揀選了亞伯蘭,進一步開展祂的救贖計劃。根據猶太人的記錄,亞伯蘭出生於猶太曆 1948 年[1](以色列在公元 1948 年復國是巧合,還是神的精心設計,讀者可以自行判斷)。

蒙神呼召,亞伯蘭來到迦南地。神應許亞伯蘭的子孫多如天上的星,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創 15:1-6)當然,神的應許不止於後裔,還有土地,但亞伯蘭這刻有點拿不準,他向神要個印證,神回應說:「你為我取一隻三年的母牛,一隻三年的母山羊,一隻三年的公綿羊,一隻斑鳩,一隻雛鴿。」(創 15:9)

作為現代人,我們其實不知道神要這些動物飛鳥幹什麼,但亞伯蘭很聰明,他知道神要跟他立約,便把這些動物劈開,分成兩半,一半對著一半的擺列。神讓亞伯蘭沉睡著,以「冒煙的爐,並燒著的火把」從那些肉塊中經過,完成了立約的程序。

對聖經時代的人來說,立約是很嚴肅的事。一經立約,雙方的財富會共享,雙方的敵人要共禦。約是終身有效,不能反悔的,違約的後果必然是死。神又把自己的名字(Adonai)賜了給亞伯蘭,亞伯蘭(Abram)變成了亞伯拉罕(Abraham)。(創 17:5)

立約後,神的試驗來到。神對亞伯拉罕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創 22:1-2)神要試驗亞伯拉罕什麼呢?是信心嗎?我認為不是,因為他早就「因信稱義」了(創15:6)。亞伯拉罕的信心(faith)沒問題,但神要試驗他對這約的忠誠(faithfulness),而這極大的試驗亞伯拉罕也通過了。

因著亞伯拉罕對這約的忠誠,願意把他獨生的兒子,所愛的以撒獻為燔祭,兩千年後,在同一個地點,神也把祂獨生的兒子(約 3:16),所愛的耶穌(路 3:22)釘在十字架上。成就了祂這個普世的救贖計劃。

我們的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 4:22),今天很多猶太人仍在福音的門外,但正如保羅所說,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羅 11:25-26)這日子可能離我們已經不遠了。

夏子強,寫於耶路撒冷

版權屬夏子強所有,不得複印或轉載。

[1] http://seder-olam.info/seder-olam-g17-abraham.html

六成美基督徒受新紀元影響 少於兩成有聖經世界觀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編按:即因果循環的宇宙規律)」、「努力工作賺取最多,人生才不枉過」、「一件事合乎道德與否在於你的信念」、「若政府放任不管,商家大多不會自行對的事(編按:即支持政府必須實施更大的監管,卻不信任商家會履行責任)」……美國研究組織巴納(Barna Group)聲稱,如果你身為基督徒又認同上述的觀點,你的世界觀已經受新紀元運動、世俗主義、後現代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影響。

巴納與Summit Ministries合作,在今年3月對1,456名每月「起碼上教會一次」和「認為信仰非常重要」的美國成年基督徒進行網上調查,以了解他們的世界觀。研究發現,美國信徒深受上述四種思潮或意識形態影響:61%信徒的世界觀植根於新紀元運動,包括32%強烈認同善惡果報、28%強烈認同「所有人都向同一位神或靈體禱告,不論他們如何稱呼這位神或靈體」和27%深受「物我齊一是意義和目標之源」;54%信徒對後現代主義理念有共鳴,包括相信合乎道德與否受個人信仰影響、認同「無人確知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及「冒犯人和傷害別人感受的信仰是不對的」;36%接受與馬克思主義有關的思想,包括「政府而非個人應按需要盡量控制所有資源以確保人人公平享用」、「私有財產滋長貪婪和嫉妒」;以及29%人相信以世俗主義為基礎的思想,包括努力工作賺盡一切,再享受生命是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所在、「人的生命只有獲社會認同才有價值」及「信念要經科學驗證才是真確」。

根據巴納定義,合乎聖經的世界觀應為:相信世上有絕對的道德價值,聖經所教導的一切原則均完全正確,撒旦是真實存在的個體或力量而非僅為一種象徵,人不能單靠善心或功德進天國,耶穌在世的日子沒有犯罪,以及神是全知全能的創造者,今天仍掌管祂所創造的宇宙。據巴納兩年前進行的調查,只有17%美國信徒的世界觀符合聖經的看法。

(來源:Barna Group,2017年5月9日,文奴編譯報道)

禱告:願聖靈激勵我們多讀聖經,多親近祂,更明白祂的心意,不受世界影響。

死海銅卷揭示聖物埋藏位置

1952年在昆蘭附近地區發現的死海古卷,其中的「銅卷」一直是考古之謎。銅卷比其他古卷更晚寫成,其中列出64個地點和相應數量的黃金和白銀。調查員巴菲爾德(Jim Barfield)認為銅卷是一個藏寶圖,指向消失的聖殿物品收藏地點。

2007年,巴菲爾德在昆蘭尋找與銅卷中線索匹配的廢墟,其中銅卷描述「階梯,40肘長,向東」。巴菲爾德確實找到相應的階梯。他還發現一個水池的遺址,正好是40肘長,完全符合該描述。他之後會見了以色列古物管理局(IAA)及資深考古學家Yuval Peleg,但沒有政府的許可,他不能在昆蘭進行挖掘。

巴菲爾德從他認為是洞穴入口處拿了一小塊石頭作化驗。實驗室確認,樣本是人造砂漿。這結果符合第二世紀的希臘文著作「馬加比二書」中2章5節的描述,「耶利米來了,發現了一個洞穴,他帶來了帳篷,約櫃和香壇。然後他密封了洞穴入口。」

然而,以色列古物管理局仍拒絕任何調查昆蘭地區的申請。儘管沮喪,巴菲爾德了解他們的立場:「如果我們找到有價值的東西,馬上會有人搶奪。約旦將宣稱昆蘭是他們的土地,巴勒斯坦會聲稱他們在猶太人以先就來到,所以這些聖殿物品屬於他們。埃及也會聲稱是那是猶太人出埃及時拿走的金銀。以色列政府不容它們出土,其實是為保護它們。」

(來源:Breaking Israel News,2017年3月28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死海銅卷的秘密在適當的時候被揭開,加深人們對聖經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