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之旅聖經展 神的話是活著的

The Inspired Exhibit「感動之旅聖經展」於3月23日至4月11日期間在聖安德烈堂舉行,展出了七十多件來自各地的古代聖經抄本和罕有的早期印刷本,細說著聖經的歷史,晚上則有不同講員主講聖經講座。3月24日晚上,由「逐家歸主」(Every Home for Christ)國際總裁易迪克博士(Dick Eastman)主講「神的話是活著的,帶神的話語去到世界」講座。
展覽展出了七十多件來自各地的古代聖經抄本和罕有的早期印刷本,細說著聖經的歷史。
展覽展出了七十多件來自各地的古代聖經抄本和罕有的早期印刷本,細說著聖經的歷史。

「我深信神的話是活著的,更是神的屬性和性情的延伸。每一個信徒都需要有聖經。」易迪克博士以此開始他的講座。他接著以希伯來書4章12節及提摩太後書3章16-17節,說明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更是有益的。他相信世上每一個信徒都要有自己的聖經。他指出,按照他們的預測,因著科技的發展,在接下來的15-17年,每一種語言都會有自己的聖經。然而,更重要的是把聖經送給需要的人,特別是信主的人。易迪克博士說:「在歷史中,神的話被保全,以致今天人們可以讀聖經。」

神的話語透過不同形式展示。出來
神的話語透過不同形式展示出來。

神話語的七大路標

他接著分享詩篇119章,那是聖經中最長的一章。當中充滿智慧,說明神話語的權威。他引用第7-8節,指出耶和華的律法是清楚的,有一系列的路標指引我們。

第一個路標是「神的話帶領我們」。第105節說神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第二個路標是「神的話潔淨我們」。第9-10節提到遵行神的話就可以潔淨自己的行為,不會偏離神的命令或得罪神。下一個路標是「神的話帶來喜悅」。易迪克博士分享自己的經驗,他跟太太來訪香港四十多次。2004年,他們來港宣教期間,他們在美國其中一個5歲的孫兒在睡夢中過世。他們恆常為每個孫兒禱告,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呢?神透過一名醫生提醒他們,應當毫無憂慮,用神的話恢復喜樂。正如第143節說:「我遭遇患難愁苦,你的命令是我的喜樂。」第四個路標是「神的話裝備我們」。第96-98節提到,唯有神的話是沒有限制的,能夠使人有智慧。易迪克博士鼓勵眾人要開始背誦神的話,因為人必先有神的話,心中才可以一直思想。下一個路標是在第112-114節,當中說神是我們藏身之處,「神的話更新我們」。「神的話是我們禱告的力量!」易迪克博士說。最後兩個路標,首先是「神的話照亮我們」。第129-130節說到神的話很奇妙,會發出亮光。易迪克博士每次讀聖經都會禱告:「求主令祢的話語活過來,讓我看到一些我之前不知道的事。」最後是「神的話堅固」。第175節指出神的話會幫助我們。神的話在我們裡面的程度亦是我們有多能夠讚美神的程度。

易迪克博士相信神的話是活著的,更是神的屬性和性情的延伸。每一個信徒都需要有聖經。
易迪克博士相信神的話是活著的,更是神的屬性和性情的延伸。每一個信徒都需要有聖經。

華盛頓聖經博物館的先知性基礎

在華盛頓的聖經博物館還未開始時,發生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華盛頓有一位弟兄叫Jason,2008年3月,一位他不認識的德國弟兄致電Jason,告訴他:「神要你買3,000本聖經,把它們埋在土裡,圍繞華盛頓。」當天晚上Jason跟代禱者聚會的時候分享這事。一個姊妹睜大眼睛,因為她曾在夢中見過一班青年在埋東西,但看不到他們在埋什麼。他也覺得這樣很瘋狂,沒有立即去做。其後他在每星期三晚聚集等候神的聚會中,有不同地區的人來參與。等候神之後,一人看到腰帶、另一人看到腰帶扣、一人看到耶利米書13章4節,提到把「買到的腰帶埋了」。這些人都不知道華盛頓的環城公路就是「首都腰帶」(Capital Beltway)。他就認為得到神的印證,開始預備。到8月的時候,那個德國弟兄再次打來,說有人會提供買聖經的錢。他們一班青年在超過一百公里的「首都環線」埋了聖經。在他們去埋聖經的最後一晚,地點是國會大樓前,那裡有一個巨大的白色十字架。他們就圍著十字架,埋下最後一本聖經。在這件事後,聖經博物館就開始收集聖經,並慢慢建立起來。

「逐家歸主」踏入70周年,已快將探訪第2億個家庭。他們有6萬名義工,每月探訪2百萬個家庭,把神的話帶到人的家中。他們已經傳講救恩信息接近5億次,收到將近2億個回應盼望知道更多或接受耶穌。「逐家歸主」每年也在世界各地建立超過2萬間教會。易迪克博士最後總結說:「我曾遇到非洲的牧者,帶領教會14年來都沒有整本聖經。神的話對每個信徒都是非常重要的!」

神的話是活著的,帶神的話語去到世界。
神的話是活著的,帶神的話語去到世界。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宣子」成長路

宣教士子女,簡稱「宣子」,是一個很特別的群體,他們隨父母到陌生的世界生活,成為第三文化孩子。他們是宣教運動的見證者,同時也只是一群面臨文化及身份認同衝擊的普通孩子。2016年,由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出版的《未為人知的故事——亞洲宣子成長路》收集了17個宣子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道出了宣子在宣教工場遇到的困惑和掙扎,以及如何以獨特的方式來回應神的呼召,同時承傳屬靈的產業。

宣子缺乏群體支持

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Sky Siu(蕭加欣),隨宣教士父母到西非迦納生活了15年,在美國完成第一個學位後返港工作,現時在香港一間為青少年提供預防和治療濫藥及酗酒的服務的本地機構工作。談到神怎樣給她負擔去關心宣教士子女,加欣分享:「這與我個人的親身經歷有很大關係,因為我也是宣子的一員,我明白他們的需要及掙扎。」當時加欣的父母回應神的呼召,被差派到西非迦納宣教,那個年代是沒有短宣這種形式的宣教體驗,所以宣教士都是憑信心去的。加欣的父母在當地沒有一個人認識,而且行李在3個月之後才能到齊,在艱苦的條件下,加欣一家在西非迦納扎根下來。

加欣坦言:「很多時候,當一個家庭去宣教,父母有從神而來的呼召,但小朋友是沒有領受呼召的,只是跟隨父母行動,不是理所當然地對於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在其他人看來,覺得宣子只是去外地生活,但其實有很多文化適應、身分認同及屬靈生命方面的問題。關於跨文化經歷,加欣是屬於比較幸運的,因為只是去了西非迦納這個地方生活,而有些宣教家庭因著事工需要,去過很多地方事奉,有些宣子在很短時間就轉了5、6間學校的情況並不罕見。很多宣子認識朋友很容易,但建立深入的關係卻有一定的困難。而因著跨文化的經歷,引起身份認同的問題,從而影響到宣子的屬靈生命。很多宣子沒有穩定及持續的教會生活,主要依靠父母去認識神,較少有屬靈群體的支持。加欣回港後,也感到適應上有很大壓力。別人會認為宣子一定與神的關係很親密,但其實這並不是必然的。

關心助突破身份障礙

作為香港的教會及信徒,又可以如何去支持這些在外的宣子呢?加欣這樣回應:宣教士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回來述職的,其實教會可以趁這個時間積極去認識宣子,例如帶他們出去玩,和他們建立關係,因為友誼及群體的關心很能幫助他們建立對香港及教會的歸屬感。我以前回來香港1、2天就會很想離開,因為我覺得和這個地方沒有連繫。通常教會及機構對宣教士的事工關心很多,但其實宣教士的家庭狀況都是很需要關心的。另一方面,教會可以鼓勵差遣短宣隊,除了支持宣教事工,同時也關心及支持宣教家庭,可以為宣子舉辦一些活動,例如教讀寫中文等。「我在迦納時,沒有機會學習中文,其實覺得好可惜及遺憾,以致之後回港要很辛苦地學習中文,其實語言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連繫。宣教家庭及宣子作為中國人,是需要對自身的文化有一個認同的。」

另外,宣子雖然不經常在香港,但現時網絡科技發展迅速,已經有多種不同方式可以與他們交往。例如將他們放入教會的代禱裡等。宣教士可以分享事工,宣子其實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及見證,例如安排他們在兒童主日學裡與小朋友分享。「我8歲時隨父母回港述職,有一次我跟隨父母去一個教會分享事工。有一個家庭在崇拜結束後主動來認識我們,並在我們回迦納後開始同我們通訊,還不時送禮物給我們。而我也會回信,透過幾年的信件往來,我們之間就建立了關係。而正是因著他們的緣故,我會開始期待回香港的時間,因為可以與他們見面。這些事情好像很細微,但就好像一條線一樣將我與我的家鄉——香港聯繫了起來。」

因著對宣子的負擔,加欣由10年前回港後,就積極參與宣子的關懷事工。在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轄下有一個關心宣子的委員會,是由一群對宣子很有負擔的弟兄姊妹組成的,而加欣就是最早加入的委員會成員之一。每年的暑假,加欣與其他成員都會舉辦宣子夏令營,而今年已經踏入第10個年頭了,這個夏令營目的是為了幫助那些回到香港的宣子可以認識相同背景的朋友,找到一起同行的屬靈夥伴。

(記者莫嵐報道)

海蒂‧貝克:神已賜下天國鑰匙

3月10-11日,在國際神召會(ICA)舉辦的「復興大會2017」中,美國宣教士海蒂‧貝克與會眾分享了門徒個人復興的關鍵,以及神如何在她的生命中彰顯祂的榮耀。

神呼召人作鹽

海蒂以馬太福音5章13節開始當日的信息分享。「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它不再有用,只好被丟在外面,任人踐踏。」你試過失了味的鹽嗎?鹽失了味是一個悲劇,就好像我們吃沒有味道的食物一樣,覺得什麼也不是,而這就是我們現在很多基督徒的狀況。他們本身應該是「鹹」的,應該是美味的,但有很多人的祈禱是這樣的:「耶穌,這是我的一小部分生命,我願意為你奉上我生命的十分之一。」這就如同鹽失了味一樣。神說:「我呼召你們去發光。我希望你們是煙熏的、棕色的、白色的、黑色的各種各樣的鹽,你們全部都是美麗的。」

她說,香港會被改變,不是因為少數的人傳福音,每個星期日有20次的崇拜,而是因為我們每個基督徒都是有味的鹽,沒有人會誤解我們的身份。我們的生命應該充滿鹽味、光及神的榮耀,以致我們行到哪裡,人們都會見到耶穌的同在。這個世界只有一個方法讓人知道耶穌是真實的,就是透過我們的生命。

享受神每日所賜的糧

海蒂又提到,神就如同豐富的盛宴,我們要每日慢慢地食神的糧,慢慢地享受與耶穌的同在,那麼喜樂會充滿我們的生命,我們也能作鹽及發光。這是關乎我們的心,如果我們只專注於做事,我們的心也只會在事情上。如果我們的心在耶穌身上,就會為祂預留時間,而祂值得我們全心專注並獻上自己的生命。我們越是忙碌、越是多事奉,越是多知識,我們就更需要神的膏抹、密室禱告、推走所有事情,做少些工作去尋求神的同在。當你生命充滿神的恩膏和聖靈的同在,你就能以最榮耀神的方式去發光,然後你周圍的人都會看見你如火挑旺的生命。如果我們不能享受與神相交的時間,那麼我們的生命就如同一個裝著米而不是鹽的鹽瓶子。

神給我一艘船的食物

在第二日的講道中,海蒂延續昨日關於「每日祈求神的糧」這個主題,以故事的方式向會眾分享信息:

「有一天我在辦公室接到一個電話,對方告知我,有一整艘船的食物要給我們!我興奮極了,但轉念一想,我要在哪裡存放這好幾個貨櫃的食物呢?他們問我:『你有辦法處理這整艘船的食物嗎?』我說:『當然。』因為我知道我的神是誰,我知道這整艘船的食物是祂給我們預備的,祂當然也會為我預備存放食物的地方,但實際上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做。然後那天夜晚,當我站在街角時,有一輛車迎面駛來,在我面前停下。車上的人說:『這是一個貨倉的鑰匙,這個貨倉是給你用的。』然後他扔下鑰匙,就走了,並沒有告訴我倉庫的地址!我不記得是怎麼找到那個倉庫的,但最終我們找到了,並分發了這一整艘船的食物給那些正飽受飢餓的人。」

海蒂形容,今日有很多人每日就只為家庭裡的幾個人祈禱,他們看不見耶穌,也看不見世界的需要。當你看見神的國度時,你才開始見到世界,你才能看見自己手裡掌握的鑰匙及權柄,去釋放從神而來的豐富,向世界宣告神的榮耀及大能。即使今日,很多人無論在肉身上還是靈性上,都將要餓死了。我們要向神祈禱,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如果我們盲了眼,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需要日用的飲食,而只會想到我們小家庭的事。我們的眼睛被打開了,我們才能看見神的國度,明白神的心意,然後開始不斷祈求神給我們日用的飲食,就是神的同在。

神所賜的大黑馬

接著,海蒂還分享了另一個故事:「我媽媽是個鐵娘子,非常難纏。12歲那年,有一天我去學騎馬。媽媽來接我時,我告訴她,我想要一匹大黑馬。我媽媽立刻非常生氣,認為我非常自私及不知滿足。她鎖了我在車上,駛上高速公路。我的哥哥不久前就在這裡遇到嚴重交通意外,車子沖落懸崖導致傷重不治。魔鬼進入我媽媽的心,令她失去了理智,她像瘋了一樣,駕車上了懸崖,令我非常的恐慌。那時我還未認識神,但我當時向神呼求﹕『救我!』車子即將衝出懸崖之前,媽媽突然剎車,然後伏在車上開始痛苦的哭泣。我非常的憤怒恐懼,然後我對自己說,我以後都不會再向任何人要求任何東西。

當我從聖靈裡重生後,我認為我已經原諒她了。但很多年後,神對我說,你沒有原諒你的媽媽,而我想你去原諒她。我媽媽曾經傷透我的心,她不喜歡我的使命、我的生活方式及我的事奉,多年來她從來沒有支持過我。所以當神要我去原諒媽媽時,祂用聖靈的大能去破碎了我的生命,我開始像嬰兒一樣的哭泣,向神呼喊:『好,我願意原諒媽媽!』就在一瞬間,我真的原諒了媽媽,我感受到對媽媽有一股非比尋常的愛湧現。幾個月之後,當我去見媽媽時,我為她趕鬼。那些鬼真的立刻離開了媽媽,她隨即被聖靈充滿。」

「後來我到加拿大參加一個會議。正當我在講道,有個牧師發信息給我,說外面有幾個『牛仔』想見你。我覺得很奇怪,但我還是出去見他們。這麼多年,我想要一匹大黑馬這件事,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但是當日,就在酒店外面,他們慢慢牽著這匹漂亮的、閃亮的大黑馬出現在我面前!然後,他告訴我,這是天父送給你的馬,他從來不會忘記任何事情!這三個『牛仔』很窮,但他們聽到天父的要求時,就竭盡所能去送我這匹馬。直到今天,這匹馬還健在。他們為我騎著這匹馬拍照,而相片中的景象是,我騎著馬在一片豐收的白色麥田中飛馳。神說,香港的教會,起來吧,騎馬的時候到了!」

最後,海蒂帶領大家背誦主禱文結束當日的信息分享。

(記者莫嵐報道)

【Kingdom LIFE】李健達 由福音出發 進入大世界

「回家,將傷痛放下,看透俗世謊話……」相信只要看見這句歌詞,大部份基督徒的心中自然就響起旋律。這一首《回家》,是少數能在主流媒體熱播的基督教歌曲,其創作人正是從事流行音樂事業多年、曾演繹及創作不少為人熟悉的流行曲,如《也許不易》、《天若有情》的李健達。今期《Kingdom Life》邀請到最近正在籌備個人演唱會的他,分享信仰與音樂創作上的心路歷程。

將於5月份舉行的《李健達十二門徒演唱會》,李健達將會演唱他創作的多首經典流行曲,並請來多位娛樂圈的好友擔任嘉賓。演唱會以基督教信仰字眼「十二門徒」命名,是否意味著將會是個音樂佈道會?「我不會分『福音』與『非福音』,因我未必是個福音歌手,而是個商業唱作人,然而在我的生命中,無論是每個動作,或是在樂壇中生存,全都在乎神。」他希望,「十二門徒」這字眼能引起非信徒的好奇心,在演唱中不用刻意講福音,只是透過音樂分享自己的生命,能做到「由福音出發,走進大世界」。除了想感動觀眾,他亦會特別邀請多位曾合作的圈中好友、音樂學生,期望透過演唱,把內心說話跟身邊未信的人分享。

曾有一段時間較少露面於本地樂壇的李健達,今次舉辦個人演唱會,可說是重新活躍於幕前的重要一步。談到未來的音樂路向,他期望能寫出對香港有貢獻的歌。事實上,十多年前他所創作的福音歌曲《回家》,也是從普遍人心出發,寫一個疲乏心靈的回轉。「其實那是在寫我自己,當時離開神很遠,因工作而活得像奴隸,生活豐盛,但心靈卻很空虛。我相信,無論什麼年齡的朋友,都有可能經歷這個階段。我希望多寫這樣的歌去鼓勵人,讓人認識神的大愛。」原來,過去初出道時,李健達曾經不敢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其後公開自己信仰,開始創作更多帶有盼望、正面信息的歌曲。

在許多人心目中,基督教歌曲跟商業創作完全是兩回事,李健達卻認為兩者有相通之處,都是在表達生活態度及心聲。「我們是信主的人,每日經歷神的恩典,當我們在寫自己發生的事,必定會牽涉到神。現時,我在音樂上不會將『信仰』及『非信仰』二者分得太開。」他笑言,以往自己曾有一些「小聰明」,把對神的愛慕之情隱藏在情歌之中。的而且確,有些未認識神的人會比較抗拒唱帶有基督教信息的歌曲,而音樂正正是破冰的橋樑。「任何事我都希望可以『撒種』,其餘的事情就交給神。」

除了表演及創作,李健達亦會從事教學工作,培訓年青音樂人。他觀察到,現今愈來愈多年青人喜歡音樂,只是未找到方向。「我鼓勵年青人追隨自己的夢想﹗一生人有多少時間?不去追夢是多麼浪費﹗」他認為,現時年青人對音樂、創作的心態、熱誠比過往更為健康,不只求做歌手,更不求大紅大紫,反而願意下功夫去學習樂器。「音樂其實是一種藝術,是表達心聲的好媒介,只是總是被商品化罷了。」今日很多人說,香港樂壇「已死」,但李健達認為,音樂是永遠不死的。「我追隨音樂,就像追隨神一樣,是不離不棄的﹗

李健達又說,音樂能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彼此互相分享生命。「音樂真的是從神而來的,不是我們有什麼能力,而是神給我們的禮物。」他說,創作出《回家》這首大熱福音歌,也不是靠自己能力,只是神揀選了他,讓他從神「下載」這首歌。「無論你信不信,人的所有才華,甚至是一呼一吸,都是從神而來的。」

(記者陳淑安報道)

救救孩子 正視學童情緒

近期社會發生多宗學童跳樓自殺事件,而且年齡越趨年輕化,引起社會各界的巨大迴響及憂慮。學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似乎日趨嚴重,為了回應社會對學童的關注,香港基督教輔導學院於2月26日舉辦了「救救孩子——認識青少年抑鬱及自殺防治」專題講座,由專業精神科醫生廖廣申分享青少年抑鬱症和自殺的成因與治療方法,期望幫助更多青少年走出自殺的陰鬱,重獲生命的盼望。

青少年抑鬱及自殺成因

廖廣申醫生指出,很多人嘗試去歸納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會歸咎於社會制度或學業等單一因素,但其實有很多因素影響青少年的自殺行為。首先要考慮的是青少年的個人問題,包括過分完美主義,不能接受改變等。其次,是父母及家庭因素,有些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很多家庭的負面對待,傷痛沒有適當處理。而有些父母,則太過被動去遷就孩子,令孩子的生命在溫室環境下,欠缺推動力。另外,就是學校及教育的因素。現在孩子學業壓力太大及教育制度不理想,令家長非常擔心孩子將來的出路,對孩子催逼過緊。所有這些都是會令青少年壓力過大,以致出現抑鬱的情況。

當青少年出現抑鬱,會失去自信及思想悲觀,再嚴重些就會可能因明明與自己無關的事而內疚自責,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有時身邊人不經意說了類似的說話,都會無形中灌輸了他們沒有價值的想法。最後,抑鬱最嚴重的境況就是絕望,唯一會想到的就是死。廖醫生團隊曾在香港的中學做過調查,大概有10%的青少年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數字驚人。今時今日,媒體報道了幾十宗自殺死亡個案,很多人覺得很擔心,覺得情況很嚴峻。但廖醫生指出,其實有很多的自殺個案是媒體沒有報道的,有些人是自殺被救回,有些人還在浮浮沈沈,生命處於最低處。我們不單單去幫助最需要,或者最明顯的那群青少年,有很多人是隱形,而且就在我們身邊,沒有被留意到。

媒體的影響及家長的回應

廖醫生又指出,現時值得注意的是,媒體的影響及家長如何回應。很多媒體在報道自殺新聞時,很詳細的講述當事人的自殺經過,甚至畫出圖畫。例如,兩年前發生的一連串自殺個案,非常值得我們關注。一個屋邨上午有人跳樓,接著下午及第二日都出現其他跳樓個案,自殺行為是會傳染及潛移默化的。如青少年身邊有同學跳樓,不經意間可能會影響他,尤其當他覺得自己和自殺者背景相似,感到自己和他面對同樣的問題。他看見同學離開了世界,很多人會懷念追思這個同學,就會錯誤認為自殺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選擇。

所以,我們要思考,如何避免這些不健康想法及文化對青少年產生影響。究竟我們是否從小給孩子灌輸,無論怎樣都不能拿走自己的生命,這永遠是錯的,絕對不能做的?有時我們要反思自己是否講得清楚及強調。如果有一宗自殺新聞出現,家長應該學習如何回應孩子的困惑,不應該避而不談,這是父母的最好機會去做生命教育,讓孩子意識到生命好寶貴,是不能回頭的,這才是正確的回應態度。

如何對待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

廖醫生提出,有自殺傾向的人是有跡可尋的,例如會問很多關於生死的問題。而我們關心青少年,其實可以主動問他們,你是否想過不做人了呢?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問,是否會提醒了他自殺的想法?但研究發現,主動發問反而會減少自殺風險。原因是當別人嘗試去問,他就會發現原來不是只有自己這樣想,就會主動講出心聲。如果不問,他們反而會害怕嚇到別人,因為不知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直接問,很多時候他們會誠實講出自己的想法。

另外,大部分人產生自殺的衝動,通常都是一兩日之間的事。例如,警察多數都可以勸那些想跳樓自殺的人下來。如果企圖自殺者在想跳樓的那一刻被勸下來,再有適當的輔導介入,很多都會成功康復。很多自殺成功的人都是很可惜的,因為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和關心,他們以為自己的問題很難解決,在那個最難的關口未能過去。廖醫生說,他見過很多自殺未遂被救回的人,康復之後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正常人,甚至會覺得當時的自己很愚蠢。

如果我們想幫助這些青少年,需要足夠的時間及信任,在舒適的環境中讓他們慢慢講,令他們感受到我們的包容與接納,不要太快判斷及給答案,他們才會講出自己想法。因為他們現在可能很亂很矛盾,只想到死,我們嘗試去給他們一個選擇,勸他先好好想想,讓他冷靜下來,提醒他有些問題未解決,給他一些挑戰,希望他暫時擱置自殺想法。如果他答應你,通常都會做到守諾言。因為大部分自殺的人都是矛盾的,所以令他冷靜想一想,就已經成功了一半。我們需要令想自殺的人保持一個動力和信心自己去找答案,繼續行下去。

培育孩子的正確心態

父母應該從小教導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要自己去努力,從小讓他看見,讀不讀書應該是自己決定和選擇,理想狀態應該是孩子比家長更緊張自己的事情。雖然這樣的教育過程很難而漫長,但當孩子繼續成長,讀到大學、博士,其實都是要靠父母小時候的教育,如他們沒有自我追求及自律,就會很容易放棄,因為他們完全不覺得是自己的責任。讓孩子懂得自己想要的,就要努力追求,這樣才是成功的教育。當然這些教育及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需要父母鍥而不捨及互相配合,從小持之以恆的灌輸,運用父母的權柄去教育及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真正順服。聖經裡有提到,應該從小教導孩子做人,而不是長大才慢慢改變。如果小時候只注重學業特長的學習,而不是品格的發展,正正就是沒有給予他們最需要的培育。

(記者莫嵐報道)

【Kingdom LIFE】三代領袖對談 擁抱年青人 裝備適應力

(左起﹕黃元山(論壇主持)、鄭慕智、陳君洋、楊建霞)


近年,香港社會出現嚴重的、代與代之間的撕裂,即使是各年齡層的領袖,彼此之間都缺乏溝通,甚至只著意帶領同輩,跟上一代或下一代離得更遠。在2月份舉行的「全球領袖高峰會2017」,除轉播多位世界知名領袖的演講外,更舉辦了一場貼近社會現況的本地論壇,以「不同季節的領袖」為題,邀請了三位不同年齡層的領袖彼此對話,分享其領袖歷程及領導思維。

領袖要懂「授權」、「同理心」

80年代末出生的「良師香港」(Teach4HK)創辦人及CEO陳君洋,在學業生涯上可說是「大贏家」,以會考十優的成績入讀中文大學環球商業課程,更從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畢業,卻因為眼見教育不平等,創辦Teach4HK,招募及培訓具熱誠、才幹的大學畢業生,一年全時間投入以基層為主的學校參與教學服務。身為青年領袖,每天接觸及領導不同的年青項目老師,陳君洋體會到授權(empowerment)及同理心(empathy)對領袖的重要性。「你必須做錯了才能學習。」他強調,授權需要有信任,容許對方有錯誤,同時聆聽他們的不同意見。另外,要嘗試從對方的角度去設想,了解前線工作的實質困難。「即使我的機構員工只是比我年輕兩、三年,我也有時候不明白他們的想法。然而,同理心就是領袖最重要的質素,沒有同理心就不能獲得尊重。」

核心價值團結組織

另一位講員、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總幹事楊建霞坦言,自己比陳君洋多約十年社會經驗,回看自己作為領袖的旅程,是神一直在栽培及帶領。她在機構中提倡文化更新,跟同事重新討論機構的異象、使命、價值,得出四個核心,就是基督信仰、透明度、信任及合一精神。「如果這四個核心抓不緊,再做什麼服務都只是表面功夫、包裝。」她指出,YWCA董事會強調跨代的領導,部分成員為約三十多歲的青年。

信靠神帶領人生路

第三位資歷較深的講員鄭慕智博士,在本港作執業律師超過三十年,曾獲委任為立法局議員及擔任多個政府公職。當年他學業成績不佳,幾經波折才入讀香港大學首屆新開設的法律學系,藉律師這個專業服侍社會大眾。他以兩段經文勉勵與會者,並說明多年來的心路歷程。馬太福音二十26-28﹕「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鄭指出,基督徒每天要學習順從天父旨意,虛心服侍人。另一段經文是「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十二2)不論什麼行業、年齡的基督徒,都應該讓神的旨意在自己身上活出來,顯出與非信徒的分別。基督徒擁有最大的恩典,正是有天父同行。若工作是天父給予的,祂必定會賦予足夠能力應付。

三代領袖看香港青年

論壇上提到當今年青人因社會環境而缺乏機會,鄭慕智卻認為今日年青人創業成功例子比他年青時更多,而服務社會機會仍然存在。「當你想投身服務社會,總會找到機會,而我也鼓勵年青人不要太專注於一個範疇,必須多方面地均衡發展。」陳君洋則表示,香港年青人確實對社會、政治環境感到迷茫。然而他相信,社會雖然缺乏空間,但每個人仍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去改變社會。「不過,給年青人希望是十分重要的。世界不斷改變,不可以用上一代的『獅子山精神』去衡量下一代。」

楊建霞認為,自己年輕時物質生活不充裕,必須先「搵食」,生活安穩之後才可以追求夢想,而現今年青人大部份不缺乏基本生活需要,因而期望的東西亦不同。陳君洋則指,今日年青人即使有一定收入,卻因土地問題而無法有安定居所,難以成家立室。另外,香港社會亦缺乏「失敗文化」,年青人若生命中走錯路,就不會再有機會。「年青人關心社會的心,我們有責任去珍惜,並且幫他們用於正確地方。」總括而言,在不斷變化的世代中,三位講者都認為,年青人必須終身學習,裝備自己適應任何困難與挑戰。

(記者陳淑安報道)

「Mercy憐憫」敬拜音樂會 李思敬博士:讓神在聖靈與真理中改變你

2月18、19日,由同心圓‧敬拜者使團主辦之「Mercy憐憫」敬拜工程高峰敬拜音樂會於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一連四場聚會共有近8,000人參與。其中李思敬博士在「全港敬拜讚美研習會」中,與會眾分享了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的真正屬靈涵義。

耶穌關心撒瑪利亞婦人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4)李思敬博士一開始與會眾分享,這句聖經金句對帶領敬拜讚美的弟兄姊妹應該一點都不陌生,甚至在祈禱的時候閉上眼睛都可以背出來。但耶穌為何要說,敬拜神要用心靈和誠實?上文是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談論她的丈夫。基督徒經常因此段經文,對這個婦人有一個很不好的判斷。但細心思想,古代男性為主的傳統社會,一個婦人怎麼可能有5個丈夫。耶穌這句說話,只有一個理解,就是這個女人很年輕就結婚,帶著憧憬進入她的第一段婚姻。不知什麼原因,婦人的婚姻結束,但在哀傷當中,這個婦人沒有放棄生命,仍然追尋愛情,仍然相信婚姻,所以她有第二個丈夫……直到第五個。我們可以批評她現在的第6段關係不符合聖經,不過李博士認為應該欣賞這個婦人,仍然堅持每日中午出來打水。而耶穌是坐在井旁等她,還打發門徒去買東西,單對單和她談話。耶穌不是和這個婦人討論神學問題,不是譴責她沈淪在罪惡情慾當中不能自拔,耶穌關心的是她的生命。

真理的聖靈來到我們當中

耶穌說:「神是個靈。」耶穌的意思是不在乎敬拜的地方,只在乎心靈和誠實的敬拜。但李博士指出,敬拜不是耶穌在這個時候和撒瑪利亞婦人討論的焦點。參考一些比較近代的聖經譯本,「In Spirit and in truth」,意思是在靈裡及真理裡敬拜。這裡所用的「靈」這個字眼,不是說世間的靈,而是聖靈。根據約翰福音1-4章,每一次出現「靈」這個字,其實都是指聖靈。譬如施洗約翰為耶穌作見證。他說,我看見聖靈降臨在他身上。而第3章,耶穌和尼哥底母談論重生,人若不從水和聖靈生,就不能見神的國。敬拜不是講人的心靈,而是講神的聖靈。敬拜不是單單講人的誠實,而是神的靈和祂的真理。約翰福音13章到第17章祈禱之前,耶穌講的主題是真理的聖靈。而這個主題其實早在第4章,耶穌已經和撒瑪利亞婦人講過,敬拜神,是靠著神的靈和真理。耶穌說,人要從水和靈重生,是指施洗約翰的水,主耶穌所應許的聖靈。施洗約翰的洗禮是悔改的洗禮,但他說,耶穌來了,不單單是要你決志悔改,也不是要你參加約旦河的水禮,那些都是外在的。主耶穌所應許的,是生命的改變,是聖靈的能力工作,是真理改變人的心,釋放自由。

李博士又指出,嚴格來說,耶穌和這婦人講的不是敬拜,因為上下文都不是在討論敬拜。耶穌不是開敬拜研習班,而是在和這個婦人講活水,講生命的改變。耶穌明白這個婦人咬緊牙關,經歷這麼多的挫折,仍然沒有放棄。耶穌愛她,找她,並放下九十九隻羊,為了這一隻迷路的羊,耶穌坐在井旁等這個婦人。因此,耶穌不會改變話題,不會人講什麼,祂就跟著講什麼。耶穌的每一句說話,都拉回來到祂等這個婦人要和她說的主題。耶穌告訴她,不是靠你自己去改變,而是靠神。神的恩典臨到你,神的靈改變你,你願意嗎?這個婦人說,我等了很久,我知道彌賽亞要來。耶穌說,和你說話的這位就是祂。

敬拜是容許神來改變你

李博士最後談到,敬拜是生命的改變,不是人努力爭勝,做一場好的表演給神,為要得到神的掌聲及天使的歡呼。有時候領詩主席會鼓勵弟兄姊妹大聲唱,神才能聽到。但其實神無所不在,我們心裡唱不出的聲音,祂都知道。耶穌說,你來敬拜,是神改變你,是神向你動工。我們不想改變,只想安安樂樂及重複好的感覺。我們以為敬拜就在我們看得見的這個群體,但真實情況是,敬拜是看不見的神,是神的靈和真理改變我們的生命。曾經有位牧師說敬拜是天下間最危險的事,因為你來到獨一的真神面前,你承認祂是神。我們要祈求的,是我們要聽祂的說話,而不是祂要聽我們無窮盡的申訴:「主啊,我要這樣那樣……」祈禱不是給神一張購物清單。祈禱是求主改變我們。

李博士又講到一個金魚缸換水的比喻,養過金魚的人都知道,換水最多只能換走三分一,如果全部水換成清水,魚就會死。同樣,神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不會一次做完所有工作,祂可以出手,但我們會承受不住的,所以我們願意透過敬拜來到祂面前,其實是對神說:「主啊,我很不舒服,不過我願意聽你,請你動工,請你繼續完成你未完成的工作。」神是靈,所以敬拜神不是我們在做什麼,而是我們在聖靈和真理裡去經歷神的信實和慈愛。所以,這樣的信徒群體,生命經歷神的改變,來到神的面前,有不同的情感流露,但那個決心那個信靠,就成為托住整個敬拜的實質,而不是那個氣氛,不是說話流利,而是我們來到神的面前,願意祂的手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教會、我們的家庭及我們所愛的人動工。「主啊,你是陶匠,我是泥土,這就是敬拜。」

(記者莫嵐報道)

【Kingdom LIFE】培養孩子財務智商 由父母做起

農曆新年之後,許多父母頭痛如何教導子女運用利是錢,有的與孩子一起開立銀行儲蓄戶口,有的則會讓孩子自由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基督徒父母在這方面有否特別要注意的地方?曾主講多個親子財務智商工作坊的Persy Chung弟兄表示,金錢運用跟神國價值觀息息相關。

財務智商關乎人生價值

Persy修讀教育,曾任職教師,家人有超過三十年的投資理財工作經驗,自己亦曾參與其中,其後接觸到一些關於財經的事工及機構,獲邀開辦培訓課程,訓練財務策劃師。他又與商人團契合作,舉辦整全企業家培訓,不但鼓勵職場事奉,亦強調回轉到家庭,以家庭為核心,更會探討培育子女的良方。他亦曾參與國內的工商團契,及基督徒企業家的家庭活動。此外,香港的教會、學校也曾邀請他主講親子財務智培訓。

Persy指,坊間的親子理財書籍、課程,內容都是教小朋友分辨什麼東西是什麼東西是他們「需要」的,什麼東西只是他們「想要」;怎樣分配零用錢,以及如何替小孩子開戶口儲蓄等等。然而,真正的「財務智商」,不止是涉及計算及實際金錢運用,而是關乎小朋友全人的成長,包括節制的訓練。

「例如小孩子喜歡吃雞腿,看見雞腿便要立即吃掉它。原來我們的飲食、生活、溝通,都影響我們怎樣去看不同的事物,其中包括金錢。假如小孩子看見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卻能訓練到有所節制,那麼在金錢的處理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財務智商的培訓,是關乎孩子整個人的價值,靈性、品格、家庭關係等等,這些都會影響他們將來如何運用金錢。

家庭影響理財計劃

在培訓孩子的財務智商上,父母的角色十分重要。「許多父母都想子女看書,但他們自己不看書。」Persy強調,「親子」第一要緊就是「榜樣」。孩子需要有人與他們一起參與、討論、認識,才容易學會一件事物。「我認識一些弟兄,剛剛畢業已很懂得做生意,原來他們的父母平日不單會跟他討論學業,還會討論如何經營生意。」他說,「我們不是要教小朋友貪錢,也不是教他們如何去買股票,而是讓他們認識不同的東西有不同回報、風險,也是裝備的一種。」除了教育小孩子什麼是投資、什麼是投機外,同時亦是要讓他們知道,有什麼工具有助他們達成人生目標。

事實上,如何計劃金錢運用,充分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Persy曾接觸許多年青人,當中跟父母、家庭關係良好的,都會比較多思考怎樣儲蓄,以致將來能支持父母及自己的家庭生活。至於來自破碎家庭的年青人,的確比較少為家庭而計劃,甚至可能對自己的將來也沒有想法。好好利用金錢,為將來而計劃,是珍惜家人關係的表現,同時亦是重視天父為我們定的計劃,努力透過金錢計劃去實踐。

「曾有年青人畢業後從事財務,能賺到很多金錢,卻花很多錢在網上遊戲。」Persy指,年青人在現實世界面對壓力,缺乏成功感,因此尋求虛擬世界的肯定、滿足感。他鼓勵父母觀察孩子如何用錢,從中了解他們的價值及需要。例如有少年人將很多錢花在染頭髮,反映他希望令人關注。在財務技巧以外,父母應培養孩子有國度觀的財務智商,包括神的價值、健康家庭關係、生命目標價值,以致他們在金錢上做抉擇時,會考慮到自己及別人有什麼真正需要,訓練整個思考過程,學習解決問題及人際關係。

父母與子女切實同行

Persy說,親子財務智商的訓練,是父母與子女同行的歷程,也是父母自己的操練。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訂立中、短、長期目標,期間的溝通可以令彼此關係保持新鮮感。Persy舉辦親子財務培訓活動,會要求父母參與互動,甚至希望父母先來上課,因為真正影響小孩子價值觀的是父母。「參與工作坊對孩子來說,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點,最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切實同行。」

眼見現今許多父母只重視為孩子選購些甚麼玩具才能令他們學到更多東西,Persy認為更重要的是透過金錢運用建立正確價值觀及家庭關係。「財務智商是終身受用的生命價值,藉著親子財商,我看見兩代的關係改善,生命質素提升。」他鼓勵父母與孩子一起奉獻,或以金錢祝福其他人,例如跟子女一起買禮物給祖母,透過金錢運用學懂愛的回應,具體實踐尊重。

奉獻亦是對神的愛回應,帶著感恩的心,並非因教會要求而做。「除了教小朋友把儲蓄拿出來擴堂,還要教他們怎樣把金錢看成對家人、別人的生命禮物。」調查發現,傳統教會真正有行「什一奉獻」的人,只有5、6%。「大家『有』才去做,而其實像供養父母一樣,不是我們『有』才去供養,而是『沒有』也要供養。」正如做生意有高低起跌,但無論如何都要重視關係、感恩、信心。「耶穌表明要記述那位用價值很高的香膏來給耶穌洗腳的女士所作的,來表揚她,表示神非常看重此事。既然如此,相信祂對該名女士的祝福必定很奇妙吧﹗」

(記者陳淑安報道)

從神學角度 看電影與飲食

「神學路思」於農曆新年期間(1/31-2/4)舉辦了第二屆培靈研經大會。本次大會除研經及培靈講座外,更在工作坊中,與信徒探討神學與電影及飲食等生活議題的聯繫,期望能從大公而多元的神學向度,重新對福音及信仰作深度及在地的詮譯。

電影與神學

講員王礽福指出,看電影其實是看故事,而每個故事總有一個歷程,總有一個問題要去處理。世俗的電影想講的是:人關心什麼;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能否用信仰的眼睛去看電影及萬事萬物。

首先,我們應該學習如實地解讀電影。現時,大部分基督教影評都有「借題發揮」的現象。有時電影中的角色是否說過某句話,還是透過一些象徵性的方式去表達想法,這些都需要分清楚。其次,我們要思考應從什麼位置引入信仰的討論。基督徒不能先有一個神學觀念,然後套入電影裡面去講自己想表達的想法,而是應該透過剖析電影裡的故事情節,將電影裡面含有的信仰及神學成分帶出來。就如同講道一樣,有時牧者的講道內容感覺上千篇一律,是因為他們心裡已經先有自己想說的話,然後再找一段經文來解釋,而不是讓經文自己講說話。同樣地,如要從電影帶出信仰的話題,首先要喜歡這部電影的故事,才能根據電影的實在內容去探討信仰。

飲食與神學

講員趙崇明先生在「飲食與神學」工作坊中,就從聖經內容去闡釋飲食與福音的關係。聖經中神對人類第一個明確的命令,就是和食物有關。創世紀2章16-17節提到:「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而亞當和夏娃想和神一樣能夠分辨善惡,有神性,但食了之後不但沒有神性,連人性也扭曲了,罪就出現了。本來在伊甸園裡關係親密的一對戀人,變得關係破裂,互相推卸責任,更加逃避見神的面。聖經描述人類第一次犯罪就是從食而來的。西方有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亞當夏娃吃了想如神一樣分別善惡的果子,最終就成了罪人。

為要幫助我們解決罪的問題,耶穌道成肉身。這位很強調肉身性的耶穌基督出來傳道之前,是先進入曠野受試探。聖經中兩處福音書都講到耶穌受試探,不過第二及第三處的試探次序是調轉的,唯獨關於食物的試探,兩處福音書都是放在第一位。這個次序遙遙地呼應著之前所說的:人的罪因為食而來。當時耶穌已經禁食40日,但他選擇不吃,然後說出那句大家很熟悉的話:「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話。」遙遙地呼應創世紀最開始記載,人不聽神的說話。耶穌沒有否定食物的重要,唯有食物加上神的話,才能養活人的生命。在日常生活裡,吃什麼及怎樣吃,我們可以有好多選擇,可以在生活裡做出一些判斷和辨識,這就是福音的見證。

而「大使命」中耶穌吩咐我們要作門徒,而耶穌自己是怎樣宣講這個福音呢?福音書中記載了耶穌經常被人說貪食好酒,以及被文士批評,和稅吏、娼妓及罪人同枱吃飯。文士法利賽人以不能跟那些人一起用膳這講法,來排擠異己。耶穌正正透過與罪人吃飯,批判文士法利賽人的偽善,來說明天國福音的核心精神,就是無條件去接納罪人。有人說,耶穌這種做法是一個好有福音性行動,透過飲食實踐另一種的平等精神,打破階級及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作耶穌門徒正是成為耶穌的同伴,同伴在英文原文中,是指一起分享麵包的人。原來福音呼召我們成為耶穌的門徒同伴,也是去實踐成為一起分享的人。

資本主義與本土經濟

在另一工作坊中,社區傳道人孔維樂則談到他目前正在推動的飲食事工,從實踐中去探討信仰能否對社區提出新的價值。這個名為「廚師@KUC」的項目,由一群廚師透過共廚共食來與食客思考信仰,在食飯的同時,也邀請不同人來分享及介紹食材,讓互不認識的人可以走到一起,從新角度談論基督教文化,從飲食方向思想生活。他們期望從基督教角度去提出一種公義、健康、節制、環保及支持小店的精神,並將所有元素加進去成為一種新的飲食習慣。

同時,他們也會支持社區中有需要及有價值的活動。例如他們認識了社區裡有兩個無家者是種芒果的,就嘗試透過項目中食客的奉獻去支持這兩個人的工作,而社區經濟就這樣策動了。隨後,孔維樂又向觀眾展示幾包芒果乾,是從「家家士多」買到的韓國合作社的產品。他指出,關注食品來源以及支持香港本土生產的產品,就可以幫助本地產品製作者繼續為大眾提供不經長途運輸及污染的產品,推動社區經濟。

(記者莫嵐報道)

【Kingdom LIFE】藝術治療與信仰

創造者不單是最大的藝術家,更把創作藝術的能力賜給人類,成為表達情感的最佳工具,將說不出的話展露出來,更可應用在心理治療中,使受傷者得醫治。「藝術治療」近年在坊間漸漸興起,可惜與信仰結合的卻不多。「藝覓心理治療中心」「杏樹枝創意教育」早前合辦藝術治療與信仰」講座,由註冊藝術治療師及婚姻及家庭治療師董美姿主講,從信仰角度探討藝術治療,以及藝術在教會工作的應用。

回轉才是真醫治

董首先以信仰角度指出「治療」的定義,就是生命得以修復達至完整,正如以賽亞書6:9-10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原來對自己、對事情真相有更多「看見」、「了解」,回轉到神那裡去,才是真正完全的醫治。作為藝術治療師,董強調自己並不是醫治者的角色,只是負責幫助對方。

所謂「藝術治療」只是簡稱,是指以藝術作為溝通工具,進行心理治療,完整名稱應為「藝術心理治療」。「藝術治療」的過程中,必須有一位治療師作為「第三者」,因應受助者創作藝術作品時的狀態作出觀察、分析、評估、介入,再而進行心理治療。董認為,執行「藝術治療」的治療師必須具有認可的學歷,持有專業輔導學會的專業會員資格,確保治療對象得到有質素的幫助。她又提醒,藝術治療並非指自己獨立創作藝術,那只是減壓,不是真正的「治療」。

藝術治療著重受助對象在創作過程中發掘、理解、認識自己,進而有所改變。透過繪畫、陶藝、併貼、雕塑、書法、攝影,甚至寫作等等不同類型藝術創作,受助者可以認識他們的感受,知道這些感受如何影響他們的社交、對事情的期望、如何做成焦慮。他們對自己的作品會有不同的回應,有些人會對作品認同,另一些會感到驚訝,抑或是不願接受,這都反映了他們的心理狀況。

創作中發現自己

創作時,受助對像會不斷跟作品互動,調整自己的作品,例如加入顏色、素材等等。「作品會告訴你『夠不夠』,滿不滿足到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治療師運用人類學、心理學知識,輔導技巧去觀察對方,提出問題引導對方思考自己的創作行為,卻不會介入對方的創作思路,例如問﹕「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受助對象在創作中會找到滿足感、新體驗、新想法,並在治療師的提問及引導下,發展出新的目標、期望、願望。「這一切都要靠自己去經驗。」心理輔導的功能並不是告訴對方怎樣去做,而是提供安全、開放的環境,引導對方自我發現。

「治療師永遠不會判斷對方所畫的是什麼,而是會去問對方,他們想要表達些甚麼。」董指出,藝術治療並不是心理分析,不可以只看作品來判斷創作者的心理狀態,因為在不同情況下創作,創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東西都不同,不可單憑符號、標誌性的應用去閱讀作品。

董又引用科學分析指,人類的理性思考常常受情緒影響,而「藝術治療是左右腦的平衡。」腦部很多東西不是語言文字可表達的,尤其是兒童、曾受創傷者。「有些人在創傷過後,腦部產生保護機制,告訴自己某些事情不曾發生過,因而失去了某些記憶。」透過創作,腦部可以處理情感的部份,以致我們可以再次以理性分析問題。有時候,一張圖片會勾起回憶、想法,刺激右腦情緒、聯想。另外,太過私隱的事情,人有時不想從直接說出來,卻可以透過創作去表達。有些藝術創作,更會表露出自己缺乏、想要、期望的東西。「例如以『快樂的一天』為題,有些小朋友會畫出一個遊樂場,原因是他們平日很少時間到遊樂場玩耍。」

小心選擇治療工具

提到藝術治療在信仰中的應用,她說﹕「基督信仰的最大目標,就是重修跟神的關係,藝術治療在信仰上的應用亦是一樣。」基督徒信主後並不是立即與神完全連結,而是要經歷一個旅程。我們經歷過失去後,就會尋求長久的東西,知道什麼才是可靠、永恆,認識真正的愛,才懂得愛其他人、愛自己。藝術治療正正就是有助於這個發現旅程的工具。

另一方面,董提醒,某些藝術治療的應用與信仰亦有衝突的地方,例如較著重個人主義,強調每個人都有治療自己的力量,甚至會借助其他靈界力量,如氣、磁場等等去做心理治療。從「禪」而來的靜觀默想,跟信仰也有衝擊,基督徒必須小心分辨。至於現時流行的「禪繞畫」,以繪畫纏繞線條來默想,也有異教根源。此外,透過繪畫「屋‧樹‧人」進行心理分析,其結果受文化、環境影響,亦不一定準確。

最後,董指出藝術在教會中的應用可以很廣泛,包括透過創作及分享得到鼓勵。無論是裝備成為藝術治療師,尋求相關服務,或是在教會中進行藝術創作,藝術技巧並非最重要,更要緊的是懂得欣賞神的創造。

(記者陳淑安報道)

新媒體教會研討會 訓練門徒跨界服侍

在新媒體興起的年代,教會必須應對時代需要,跨進網絡及手機世界,將信仰帶進去。台灣新生命小組教會過去一直致力於新媒體教會建造,並鼓勵弟兄姊妹進入不同領域跨界服侍。本月初,他們的團隊來港出席由阡陌社區浸信會主辦的「新媒體教會研討會」,分享其理念及見證。

音樂人見證跨界生命

在1月7日晚的復興特會中,一對音樂人夫婦Angus與小倩,上台與會眾分享見證。神祝福這對音樂人的生命,呼召他們過跨界的生活,常常踏出去做人不能做但神帶領完成的事。

小倩過去是台灣某女生樂團的貝斯手,生命裡的唯一目標和夢想就是把音樂做得更好,但組團數年後,她經歷了人生的低潮,樂隊找不到出路,而且出現負債。她變得非常憂鬱,而且患上輕度厭食症。後來神不但醫治了她的身體和心靈,更幫助她開啟新領域。原本只會做音樂的小倩開始學習室內設計,過程中雖然有懷疑和矛盾,但小倩學習不斷禱告依靠神。結果小倩從正常8-9年縮短到兩年成為了專案設計師。

Angus自小在加拿大生活,後來到台灣發展音樂。本來Angus自信滿滿,事實卻是,在台灣基本沒有人喜歡他們的音樂。那時候Angus生活作息已經脫序,晚上開始失眠,直到有位弟兄邀請他去教會。之後,Angus很單純地在教會裡成長,現在他已經是教會裡的區長,牧養著近100人的生命。除此以外,Angus在3年前成為HTC全球行銷總部的創意人員,參與了非常多的創意策略和行銷策劃。同時,Angus的音樂夢也沒有停過,在這7,8年裡,他們的樂團每發行一張專輯都入圍台灣的金曲獎。

神呼召門徒跨界

隨後,大會講員以馬可福音4章:35-41節指出,門徒從被召到被差的關鍵,是門徒經歷了跨界。經文35節一開始講到:耶穌要求門徒渡到那邊去。這裡耶穌的邀請,其實是對門徒跨界的呼召。跨界,其實就是從這邊到那邊:這邊是指門徒被呼召聽講道看耶穌行神蹟的地方;而那邊是指門徒需要面對千萬人需要的地方。當門徒渡到那邊的時候,就遇到了聖經中被鬼附最嚴重的格拉森人。後來門徒甚至還讓死人復活。跨界是神呼召門徒從自然跨入超自然,呼召門徒面對生命的突破,領域的擴充和格局的提升。所以我們不難發現,信仰本來就是要不斷的跨界。而福音的廣傳,也是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世界地極的。可以說,整個基督信仰至今都不斷在跨界。

依靠神突破跨界的考驗

經文36-37節講到,門徒回應耶穌的呼召,踏上了這個旅程,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跨界的考驗——湖上忽然起了暴風。經文特別提到「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這個暴風開始步步緊逼,把彼得這些老練的漁夫們逼到一個快要喪命的臨界點,去真實地面對他們的信仰。聖經告訴我們,跨界與考驗的關係密不可分。就如每個被神呼召的領袖必然遇到考驗。門徒若沒有遇到暴風,他們就以為自己很愛主,但暴風一來,才知道自己信仰的本像。

很多時候,人想要跨界,卻想逃避考驗。那麼,我們的跨界就只是喊口號,我們在迴避真正的信仰及呼召。當我們的生命被逼到底線,不要忘記,神有極大的恩典,耶穌希望我們可以靠著祂跨過去。當我們的信心臨界點突破了,就表示我們生命的器皿被擴充了,我們就可以被主使用更多。風暴很大,但是耶穌與門徒一起在暴風的中心,祂是永不改變的與我們同在的神。

新媒體教會的根基建造

在最後一天的專題研習中,台灣新生命小組教會顧其芸牧師闡述新媒體教會如何建造根基,強調唯有耶穌基督才有資格成為教會的根基。神的福音第一要緊是了解祂的國度,然後就是要悔改,而真正的悔改不只是知道自己有罪,而是要改變。人要靠神的兒子改變裡面的靈,若靈裡沒有改變,就沒法在神的國度中存在。「當你悔改歸向主,祂就使萬物都歸向你。」信仰是一種「不自由的自由」,就是用心靈誠實獻出主權。「當你獻出主權,就會感動神更多地彰顯主權,而祂的主權彰顯,亦會吸引你更多地把自己的主權獻上,這就是教會建造的秘訣﹗」顧牧師說,「在耶穌回來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福音佈道。當得救的人數滿足,讓神的心得到滿足,耶穌基督就會第二次再來。」

顧牧師十分重視門徒訓練,因為主的門徒才有辦法建立教會。國度、教會、永生是同義詞,因為建造教會是神終極的目標。他指出,小組教會是自馬丁路得以來,教會改革的第二波,將教會有形的牆拆掉。若教會小組化,每個小組都是一個教會,而小組長就是牧師。小組的架構是由兩、三個「小家」組成,每個家再由「小家長」帶領下面的二、三個「預備小家長」,他們再帶兩三個慕道者或是初信者。「教會最基本的單位就是兩三個人。」小組以佈道為導向,而建立教會就是為了完成大使命,那麼門徒訓練才有意思。他同時強調聚會的重要,因此要訓練弟兄姊妹在聚會中敬拜,宣講神的話語,並且作權能服侍。教會每個人都是講員、解經家、佈道家。他又提醒,建立教會要很仔細,而接受門訓必須願意謙卑下來服侍,並且台上台下所結的果子必須一致,腳踏實地去建立教會。「不要做消費者,要做個生產者。」最後,顧牧師引用創世紀指,神只是生了阿當、夏娃一次,卻把「生產」的能力給人,因此信徒要做佈道。

(記者莫嵐、陳淑安報道,照片由主辦單位提供)

【Kingdom LIFE】玩具積木 盛載倍增祝福

砌積木是不少人最愛的童年玩意之一,更有些成年人喜歡收藏積木。用積木來砌出聖經人物,甚至是聖經故事場景,具體傳遞信仰,相信亦會受到許多人歡迎。「Multi-Blessings」創辦人Charlotte,正是利用創意,設計出玩具積木產品,把倍增的祝福帶給別人。

商人的華麗轉身

Charlotte本身從事會計行業,曾有幾年在中國內地工廠工作,並有參與當地教會的聚會及事奉。後返港工作,老闆發掘出Charlotte的營商才能,於是將公司的一部分業務交由她負責。當她接手公司業務後,發現自己原來並不是一個木訥的會計人,是有做生意的頭腦。之後她開始朝著營商方向發展,也越來越認識自己的特質,確信營商是她更有恩賜及感動做的工作。在繼續尋求未來方向時,Charlotte碰巧得知她有一位親戚當時正在做玩具積木生意,而她對這項產品很感興趣。更奇妙的是,Charlotte這個親戚的公司剛好就在她之前返的內地教會附近,而Charlotte當時仍然每星期都返這間教會聚會。所以,每個星期Charlotte都可以從教會走過去親戚的公司商量工作事宜。這真是神的一個奇妙安排,也是神給Charlotte開路的印證。在繼續求問神的心意後,Charlotte就開始踏上創業之旅。

Charlotte公司的名字是「Multi-Blessings」,意思是倍增的祝福,而公司的標誌是用積木砌成的一棵葡萄樹,背後代表了約翰福音15章5節這段經文:「我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 當時Charlotte從神領受了這段經文,就邀請一位設計師設計了這個葡萄樹的標誌。她非常清楚公司的異象,就是要像葡萄樹,希望透過所出的產品去祝福別人。目前Charlotte雖然還在探索的過程中,但她的產品,例如:卡通模型及手機殼等,現在已經進駐了HMV、LOG ON、City Super等大型的連鎖百貨。最新設計的「Christian Blocks」系列的積木模型,有耶穌、彼得、大衛及歌利亞4個角色,分別講述了「耶穌拯救因小信而下沉的彼得」及「大衛靠著神戰勝歌利亞」兩個聖經故事。

神恩典帶領

生產模型首先要設計好不同的圖形及方案,開始時Charlotte用自己很初階的軟件去摸索設計,需要花大量時間去不斷嘗試是否可行。目前Charlotte已經申請了專利的手機殼砌圖版,就是用這樣原始的方法設計出來的。後來,在神的帶領下,Charlotte認識了一些積木設計師,令她在產品設計上的獨特性可以更大發揮了。現在她可以自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設計產品,尋找材料及生產,再推出市場。

獨力開拓一門生意,Charlotte體會到創業的艱辛,但也看見神的細心拖帶與照顧。一款積木模型,其實需要好多不同型號及顏色的積木砌成。現在Charlotte設計出大約60種的積木,如果生產時訂漏了一粒,都會導致產品不能出貨。最近,Charlotte預訂的一批貨未能準時送達,在十萬火急補訂第二批貨時,反而幫助她將所有之前不夠的貨都補足了。感恩之餘,Charlotte也看見神的細心安排及鼓勵!

傳遞家庭連結的核心價值

關於產品的核心價值,Charlotte希望能祝福家庭的連結與同行。Charlotte形容,這個積木是一個打破家庭隔膜的工具,因為產品本身是設計給青少年以上人士玩的,砌的過程會有一些難度,因此在一齊動手砌模型的過程中,一家人需要互相配合去完成,家人之間的對話及連結就可以很自然地發生了。配搭過程中,也能看見每人的長處及不足,大家可以互相鼓勵及補足。完成的模型成為一個擺設,也是家庭裡的一個提醒,這是一家人合力完成的作品。

最令Charlotte感恩的是,自己的家庭首先成為被祝福對象。因為家庭問題,Charlotte從小就非常獨立,與父母的關係疏離。但在創業期間,Charlotte看見媽媽對她的愛及關心,連續幾個通宵幫助她安排出貨,細心安排各樣事情,這都是出乎Charlotte意料的。因為剛開始創業,Charlotte只是顧著往前衝,並不知道創業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及後發現工作量遠超過她的預計,家人就成了她事業的最大支持,常常主動來幫忙。以前Charlotte既獨立也有能力,一直認為是自己在照顧家人,但現在卻反過來,被家人是細微地去照顧,發現原來媽媽一直非常的關心及支持自己。Charlotte覺得非常感恩:「原本我想透過這個產品去祝福他人,但我卻是首先被祝福的那個。」

(記者莫嵐報道)(受訪者提供相片)

 

現有少量現貨可供讀者以優惠價訂購,詳情請查詢:

電話:2235 5223

電郵:pr@kingdommin.org

【Kingdom LIFE】觀塘海濱聖誕活動 將福音帶入社區

以往不少教會都會趁`節舉辦佈道會,或上街唱詩佈佳音。近年,除了上述傳統佈道方法外,許多教會亦會花盡心思,設計更多樣化的活動接觸社區人士。在剛過去的聖誕節,兩個不同的教會群體,不約而同在觀塘海濱公園舉辦活動,先後將歡樂及聖誕信息帶給人群。

家信教會——親子嘉年華

聖誕假期是不少家庭的親子日,適合一家大小參與的聖誕嘉年華必定能吸引許多父母帶同子女參加。12月24日,家信教會於觀塘海濱公園舉行嘉年華和音樂會外展。活動由下午3時開始,當中包括免費的兒童攤位遊戲、小食和其他為家庭而設的免費活動。

其後,大會舉行了兩個音樂會,家信教會敬拜隊在燈光、雪和煙霧的配合下熱烈的彈奏了「Carol of the Bells」。為了吸引年輕人和家庭,莎敏牧師在美麗的冬季佈置下穿上電影「冰雪奇緣」中愛莎的服裝並唱出「Let It Go」。

krt_305-14

聖誕歌曲和絃目的燈光表演過後,大會透過一齣精彩的話劇,生動地展現了今日香港人所面對的挑戰及癮好的捆綁,並帶出福音的信息。很多人看完話劇後,都回應了史提夫牧師的禱告呼召,邀請耶穌成為他們的救主。

透過今次的活動,史提夫牧師領受的異象不單是邀請人們來到教會,而是把福音帶到人群當中。據估計,當日大約有8,000人次出席,是次活動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及效果。

 

東九龍教會——青少年市集

因應近年市集及即興表演等文化創意活動在年青人當中深受歡迎,東九龍教牧同工團契在12月25日當晚籌辦的「聖誕Live‧集」於觀塘海濱公園反轉天橋底一號場舉行,吸引眾多來自不同教會及群體的中學生及年青人熱烈回應。本次活動除了有不同的中學生樂隊輪番上場演出,及設有攤位遊戲供參與者玩樂,中間時段也安排了詩歌敬拜及聖誕信息分享。當晚除了大部分參加者是學生,活動的工作人員也是由學生自己負責,整個活動不但氣氛活躍而且秩序良好。

活動聯絡人賴奕純指出,本次活動由東九龍教牧同工團契轄下的東九青少年轉化團隊籌辦,從去年的聖誕Band Show(樂隊演出)延續至今年聖誕的市集,當中除了樂隊演出還加入攤位遊戲,以嘉年華形式吸引年青人來參加,同時為年青人提供一個平台去發揮自己的恩賜及才能。今年的市集除了有東九龍7間教會共同組織,也有5間學校及教育機構的學生參與演出。當晚活動共有800人次出席,高峰時間大約有400人,大會也安排了即場佈道隊,共向大約60位年青人面對面分享了福音,而佈道隊的8位工作人員全部都是年青人,牧者同工只是負責現場指導。

對於現時不少人覺得青少年工作難做,賴奕純認為,今時今日的青少年不是需要別人告訴他們什麼是真理,而是要親身經歷信仰的真實。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活動,如他們經歷到神的真實,自然就會告訴他們的同學朋友,發揮巨大的同輩影響力。再者,年青人容易覺得孤單,受家庭、學業影響而覺得自己不夠好及沒有自信,所以群體的支持十分重要,能讓他們知道身邊有人一起同行及面對。因此,青少年轉化團隊舉辦聖誕市集等活動,一方面向年青人傳揚福音,另一方面更是要凝聚不同教會的年青人,願意被神興起作工,成為一支年輕的屬靈軍隊,自己推動青少年事工。對於明年的計劃,青少年轉化團隊期望日後的聖誕市集由已參與過的核心年青人主導及組織,而牧者同工只做背後支援工作。

(記者莫嵐報道、家信教會提供消息)

教會普查分區研究 走進社區 活出使命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出版之《2014香港教會普查》為教會發展策略提供參考,而最近教新更將結果整理及分析成分區研究報告,於月初舉行之「走進社區的堂會──教會普查分區研究(2016年版)」交流會中,向教牧及機構同工分享。教新總幹事胡志偉牧師相信,透過認識所屬區域的特點,可協助堂會制定適切的使命對策,接觸社區。

尋問社區服事界線

教新執行幹事梁國全提出,教會是使命群體,要與外面世界連結。這不單是教牧或宣教士的責任,而是所有基督徒的職責。「教會須要尋問自己在社區的服事界線在哪裡。」他建議當堂會審視與社區的關係時,可以從以下6條問題開始:一、會眾對現時外展事工有何看法;二、外展事工是否太多或重覆;三、社區有何需要;四、有沒有機構可合作;五、如何鼓勵會眾參與;六、如何使每一個人都有份。他指出,一間教會只須半年,就足以走遍所座落的整個區域。「我們要在現實中尋找理想,好像耶穌在人群中動了慈心。」唯有「落區」印證,對社區的理解才會具體和「不離地」。

教新同工劉梓濠首先講解中西區。該區堂會歷史久遠,500人以上堂會比例較多。因人口老化,中西區未來人口會減少,但教會的人口老化問題將比其所在地區更嚴重。至2024年,中西區的總撫養比率為全港第2高,在職人士壓力將更大。雖然中西區入息為全港最高,但貧富差距卻是全港第2高,草根階層容易被忽視,然而區堂會在社關、扶貧及新來港事工方面亦有相當進展。

建立長期同行關係

其後,香港西區潮語浸信會(西潮浸)堂主任蔡宗正牧師分享他們的社區服事。從過往經驗中,他們歸納出3個重點:一、要去到社區當中;二、要建立長期關係;三、目標要清晰,就是傳福音。首先,他們與堅尼地城一間有名的酒家建立長期的同行關係,甚至連一般人認為不可能信主的廚房部員工也有突破。另外,他們也有採訪安老院。「我們不是想這些老人家做會友,而是想他們信主,這是人生最後一站最重要的。」西潮浸亦到展能中心舉辦活動,後來也舉辦了「平安夜福音晚宴」,邀請他們到堂會中,結果多人決志信主。最後,由於西潮浸在港大附近,他們最近開放場地讓內地生上廣東話班,找機會與他們分享福音。蔡指出,西潮浸參與的嘉年華中,最多人排隊的攤位竟然是傳福音的攤位,所以教會要去,不要再等待。

教新同工接著解說深水埗區的社區數據。深水埗的堂會在商住兩用樓宇的比率為全港最高。過去5年崇拜人數跌幅較大,女性會眾佔會眾64%,為全港第2高。會眾的年齡分佈比社區人口年輕。住戶入息為全港最低,貧富差距較細。未來5年將會有至少3萬人入住該區新建成的公屋。該區堂會積極服事社區,但崇拜人數並無明顯改善。

教會應設立社區幹事

中華基督教會長沙灣基道堂主任鄧達强牧師表示,他們在最近十多年才想到要做社區工作。「教會不要困在四面牆內,要真正走入社區。」當時,基道堂設立了社區部,與禧福協會一同展開在順寧道街市的事工,另外一位姊妹也在所住屋邨建立了聚會點,開拓無牆教會。鄧建議:「教會應設立社區幹事職位。」基道堂社區幹事陳志慈指,教會曾與社區飯堂、安老院及託管中心合作,他們亦與區內學校開辦家長事工及學生小組,在周末為區內兒童辦英文班。陳舉出幾項有效走進社區的方法,包括在祈禱會動員,邀請會眾繪畫社區地圖,舉辦節日活動,又以祝福行動去到社區當中。她強調,祈禱求問神很重要,又要持續穩定地接觸人,並要安排跟進。

(左起:劉梓濠、梁國全、蔡宗正、鄧達强、胡志偉)
(左起:劉梓濠、梁國全、蔡宗正、鄧達强、胡志偉)

禱告等候神開門

在問答環節上,有與會者問到怎樣可以打破堂會觀。蔡牧師回應說:「不要大聲疾呼,要禱告及嘗試實行。」教會起初可能不習慣,但嘗試一兩次之後,執事和會眾漸漸習慣和改變,牧師也要多宣傳所做的社區工作。弟兄姊妹若有心志,但教牧不支持或資源不足時,要禱告等候神的帶領和開門。很多社區工作不須要太多花費或人手,弟兄姊妹可嘗試帶頭,等待教會遮蓋。另外有人問及若教會沒有地區工作的專業,憑什麼做社區工作。鄧則回應說,教會要做的是建立長期的社區關係網,向「和睦之城」的目標進發,這須要有定時定點的委身。胡志偉牧師表示,教會可以從人群、地區、興趣、工業及族裔等分類去發現社區的服事對象。面對傳福音和社區需要的拉鋸,蔡牧師認為:「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法只有神的拯救。」

教新已完成18區分區研究報告及網上電子版,協助各區教會制定合適的社區策略。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Go Kids 放下恐懼 釋放孩子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孩子是神賜給父母的屬靈產業基督徒父母都希望按著神的心意去養育下一代無奈在香港現時社會的教育氛圍下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父母失去神所賜予的教導能力來自聖士提芬會的Esther Chu決定向「贏在起跑線」的教養方法說不為兒子開設自家學堂而因著她的堅持神開始祝福這個事工更多家庭被召聚一起決心為孩子一個營造自由快樂的成長空間

自家學堂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Esther本身在聖士提芬會負責青少年事工,幫助那些有毒癮、情緒或家庭問題的青少年走回正軌。Esther發現這些青少年每個都有特別的才華,只不過現時香港的教育方法未必適合他們。於是Esther會用創意的方法去教導他們,例如用Rap「饒舌」的方法教中文等等。後來Esther有了小朋友,才發現香港的填鴨式教學從幼稚園已開始,如果想拒絕這種教育,就要讀學費高昂且位置偏僻的學校。我發現自己工作的地方所有幼稚園可以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做而且我也有教學經驗於是我有一個想法不如自己教小朋友吧!當時機構裡有4個同工的小朋友是同齡的,4個媽媽決定開始「不上幼稚園」的自家學堂。

Go Kids要成為世上的光

在自家學堂的兩年裡,Esther大兒子的「上學時間」過得快樂又充實。他最喜歡媽媽的「教學」,這令到Esther也覺得好快樂,因為她擁有的第一個「粉絲」就是自己的兒子。「兩年後我的小兒子出世了我希望自家學堂能延續下去於是我開始了一個類似play group的社群就改名叫『Go Kids』意思是希望所有小朋友都能自由快樂地成長勇敢向著自己的夢想奔跑

而同一時間,Esther開設了「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的臉書專頁,開始撰寫有關兒童教育的文章,目的是讓更多人知道,0-6歲小朋友應該多玩多探索,而不是去參加很多興趣班,過早讀書識字其實對他們的成長並沒有好處。這個專頁一出現就大受關注,Esther歸因於現時的教育氛圍對小朋友及家長均造成巨大壓力。Esther記得有一次寫文章談到,不理解香港為何需要3、4個人才能照顧好1個小朋友,現時很多人失去作為父母應有的能力。之後這篇文章在網上產生很大的迴響,有人贊同也有人批評,接近10萬人看過這篇文章。「那一刻我心裡覺得好忐忑。我反問自己在做什麼?其實我可以正常照顧自己的小朋友,而不需要受到那麽多人注意。」但那天Esther靜下來祈禱時,神就對她說,Go Kids可以作光,去照亮那些未找到出路的父母。之後我就明白這是神的心意也是我應該去做的而不是去在意別人的評論所以我沒有刻意去開始Go Kids而是人很自然地渴慕這個地方我知道這是神的意思讓這件事發生也是我的榮耀.

敢於與眾不同

Esther認為,對於「不讀幼稚園」這個決定,香港父母最難突破的是自身的恐懼,懼怕別人的看法,懼怕教育失敗。而對Esther來說,當初20多年前決定來聖士提芬會服事青少年,剛開始時甚至沒有「人工」,身邊很多人質疑她的決定甚至認為她根本不是在工作,但都因著抓住神的呼召而繼續堅持。「當我經歷過這種反對之後,對於今日我怎麼教養小朋友,別人的看法對我影響已經不大了。」而很多香港的父母,除了考慮小朋友的前途之外,還有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因此在教養小朋友的過程中隱藏了很多的恐懼。我覺得這是一個難關香港父母要經過的他們需要找到自己的信念而堅持去行。

追隨呼召實現夢想

關於夢想,Esther相信神對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呼召,每個人一生都要去尋找那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而夢想是令人有熱情並且渴慕快跑追尋的。當然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有時可能需要人退後一步,甚至放下一些堅持。Esther在中學時有很多夢想,例如想做護士、社工、演藝、老師和作家等等。但中學畢業後Esther成為了一名導遊,之後因著聽見神的呼召,辭去做了4年的導遊工作而全時間在聖士提芬會服事青少年。

「青少年的服務工作我已經做了20多年,在我的生命裡發生了很多奇妙的事情!雖然我不是護士,我可以藉著神的能力醫治人的心靈;我不是社工,但所做的工作比社工還廣泛;我不是教師,但我教一班別人不看好的孩子去尋找夢想。今年我出版了《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這本書,而最近我們完成了《追龍》這套話劇……如果我當初不是跟從神的呼召去事奉我一定完成不了這麼多事情我為神的呼召放下穩定的工作神就幫助我實現了所有的夢想還擁有很好的家庭兩個兒子同心事奉的丈夫一切的豐盛都是從神而來而且超過我當初所想所求

個人簡介Esther Chu於聖士提芬會負責青少年輔導工作為了兩愛兒不需追逐起跑線過簡單快樂童年而決定開始自家學堂更成立關懷家庭的社群Go Kids並出版著作《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

(記者莫嵐報道)

城寨禧年慶典 潘靈卓﹕盼望在於神的國

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50年前隻身來到香港,沒有買回程船票,沒有計劃回去英國。過去多年在九龍城寨服事吸毒者、妓女、黑社會和貧窮人。藉著聖靈的大能,她見證黑社會的吸毒者,靠著方言的恩賜立即脫離毒癮。因確信神話語而來的勇敢,她直接向黑幫「大佬」及手下傳講耶穌。50年來,許多人和家庭因為她見證耶穌而徹底改變。11月25-27日,聖士提芬會在九龍寨城公園籃球場位置,豎立了一個帳幕慶賀潘小姐來港50年。慶典透過五十個小時不停敬拜,單單尊崇耶穌。

星期六的黃昏,突然下起滂沱大雨,仍然無阻來參加慶典的人的興致。約二千多人冒雨聚集在籃球場的帳篷下,聆聽在九龍城寨中得救的見證,一起用廣東話及英文詩歌敬拜回應,並按領受呼召有特別需要的人禱告。

其中一位弟兄分享他的見證。昔日他在城寨作不少壞事,多次被控上庭,但他從不認罪。直到他遇到潘小姐向他分享耶穌,為他禱告,他突然放聲大哭,認罪悔改。他形容:「原來認罪可以如此釋放!」雖然他沒有讀書,並不識字,但後來神呼召他。他說:「不識字都可以做服事!」領導團隊之後領受要為在失望中的人禱告,宣告耶穌是盼望。

敬拜一段時間後,領導團隊領受聖經中「血漏的女人」的經文。因著她的信心,耶穌感到能力從他身上出去了。他們邀請正在患病,甚至已經無盼望的人,站到走廊之中,讓服事團隊為他們禱告。他們也提醒任何代禱者:「讓那人經歷聖靈的能力,不是你的同情。」禱告完了以後,有人分享見證。他的腸胃一直有問題,但被服事之後,他發現那痛楚不見了。另外一位姊妹說,她的頸一直有疼痛,但這晚的禱告以後,已經不痛了!眾人都投入敬拜,尊崇和感謝耶穌。這晚在九龍城寨的舊址,耶穌基督的見證比傾盆大雨來得更響更亮。

耶穌基督的見證比傾盆大雨來得更響更亮。
耶穌基督的見證比傾盆大雨來得更響更亮。

 

星期日的下午,陽光普照。更多的人聚集在九龍城分享遇見耶穌的故事。一位姊妹說,自從她認識潘小姐,認識耶穌之後,她一直很希望父親也可以接受耶穌,但父親不肯接受,仍然沉迷毒品。直到後來,病重的父親看到耶穌在女兒身上所做的改變,終於在臨終前一段時間離開毒品。領導團隊之後領受,要為現場願意接受耶穌和回歸神愛的人禱告,呼求耶穌的拯救。

後來,領導團隊亦領受要為下一代禱告。有人異象中看到一幅圖畫:在接力比賽中,藉著上一代的遮蓋和鼓勵,現在要交捧給年青一代。他們說:「年青人當中有些覺得自己失敗、不潔,或做得不夠好。我們希望祝福你們,與你們同行。你們將會是靠著耶穌的大能迎接耶穌回來的一代!」領導團隊呼召所有在服事中的年青人到台前,在上一代的陪同下,為他們禱告。數百位年青人來到台前,場面感人。

為數百位年青人禱告。
為數百位年青人禱告。

 

潘小姐隨後亦分享,當時她住在城寨中,讀到希伯來書11章時,在異象中看到那座永恆的城,就是神的國。她深信神正在向她啟示:「城寨也可以是神的國」。然而在她身處的城寨,每天的生活都在水深火熱中。其實,她並不知道如何可以把城寨改變成神的國,或何時會改變。她說:「我的任務就在於,我有否在每一分鐘,向所遇見的每個人,顯出神的恩慈。」多年來,她見過盲人看見、跛腳的起來行走,但這一切卻更提醒她,我們在地上只是客旅。「地上的政客會承諾給人民更好的城市,更好的國家。我們的盼望不是這些。」潘小姐說,「不要有一個錯覺,以為我所能得到的,就只是這個世界可以給予的。」這次慶典在一個帳篷之下舉行,正好代表我們在地上只是客旅,我們的盼望不是地上的,不是眼前的。正如耶穌在羞恥中死去,在城門外受苦(希13:12),我們也當和祂一樣,進到有需要的人當中,分擔他們的苦難。

之後,領導團隊領受要為那些因主的名,在「城外」受辱的人禱告。他們說,有些人在服事中甚至受到家人和朋友的誤解和鄙視,所以呼召這些人出來,為他們禱告。敬拜的詩歌唱出「看啊!被殺的羔羊」,鼓勵人仰望創始成終的那位。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鋼鋸嶺》——持守召命比持槍殺敵更勇敢

「主啊!請給我多救一個……多救一個!」

歷年來荷里活出產的戰爭電影不計其數當中不乏經典之作主角都是英勇善戰的強者但《鋼鋸嶺》卻一改往日戰爭英雄的舊有形象以一個拒絕持槍堅持不殺戮的美軍軍醫故事講述了比殺敵更需勇氣的行為——持守上帝呼召專注救人感動了無數觀眾……

krt_303-13a

堅拒持槍的二戰英雄

故事改編自美國陸軍軍醫戴斯蒙·杜斯(Desmond. Doss)的真人真事。戴斯蒙因信仰拒絕攜帶武器,堅持不殺人只救人的信念,在二戰期間沖繩島鋼鋸嶺戰役中,無懼槍林彈雨,誓死拯救即使僅有一息尚存的戰友。在傷亡慘重久攻不下的戰場上,儘管美軍經已撤出鋼鋸嶺,但他孤身重返戰場,靠著祈禱盡再救一人,最終拯救了75名受傷戰友的生命。二戰結束後,戴斯蒙得到杜魯門總統授予榮譽勳章,成為第一個得到此殊榮的「良心反戰者」。

本片由過去曾拍出《驚世未了緣》及《受難曲》等經典作品的金像導演米路吉遜(Mel Gibson)執導。其實戴斯蒙·杜斯的故事在二戰結束後,便有人想搬上銀幕,但因各種原因而一直未能成事。而米路吉遜在拍了《驚世未了緣》後曾被邀執導,但當時他拒絕了,直到20年後才回心轉意。由於他和這題材都不被荷里活看好,因此米路吉遜在澳洲當局的資助下完成電影拍攝工作。結果《鋼鋸嶺》拍出水準,米路吉遜利用先進的特效裝置技術,生動地向觀眾呈現出戰場慘烈及可怕的場面,而男主角的演技也備受肯定,從開始的溫柔笨拙的鄉村男孩,經歷各種考驗,脫變成一名眼神堅定的勇敢戰士,電影在各影展都得到高度評價。

 krt_303-13e

忠於信仰活出召命

電影從戴斯蒙面對生命中遇到的各種難關所作出的選擇,來描述他的掙扎與成長。如經歷一戰痛失摯友後終日酗酒的暴力父親,與在教會熱心事奉慈愛的母親之間的爭執,令戴斯蒙學習在仇恨中選擇順服神並立志不殺人。在軍營中,即使面對戰友的敵對及欺凌,教官的命令及懲罰,甚至是坐監的威脅,戴斯蒙始終堅持不拿槍,不指控不還擊別人,即使在監牢中有過軟弱的時刻,但最終在軍事法庭上面對指控,仍然堅持信念。他曾這樣對未婚妻桃麗絲說﹕「我不知道以後如何活下去如果我不持守我所相信的。」

戴斯蒙一生最大的選擇,出現在攻佔鋼鋸嶺的第二天夜裡。當時他們面對日軍的猛烈還擊而不得不撤退,只能撇下遺留戰場上數以百計的受傷戰友。戴斯蒙拼死救出一名戰友,卻眼睜睜看著他死去。那一刻,他非常迷茫﹕「袮想我怎麼做?神啊,我聽不到你的聲音!」「救命!」他聽到了硝煙中的絕望呼喊,神透過這傷兵的呼聲回應了戴斯蒙的祈禱。這一刻,在所有戰友都已經撤退下懸崖的時候,戴斯蒙的眼神恢復堅定,重新戴起頭盔衝入一片未知的漆黑中……他的選擇,拯救了75條生命。

電影中未婚妻桃麗絲在戴斯蒙上戰場前贈送聖經給他。
電影中未婚妻桃麗絲在戴斯蒙上戰場前贈送聖經給他。

 

比電影更神蹟的真實歷史

相信看過本片的觀眾,即使知道電影真有其事,仍不禁感嘆戴斯蒙故事的神奇。但如有人耐心翻閱歷史資料,就會發現,當時的真實故事遠比電影情節更為精彩!原來真實的戴斯蒙在獨自救人的那個夜晚,並不是沒有被敵方發現。據一位當時在場的日本士兵回憶,那個夜晚,他很清晰地看見了戴斯蒙。「當我每次用槍瞄準他,開槍時都發現槍被卡住了。」他這樣憶述。

另外一個經歷是,當戴斯蒙被炸彈所傷後,其實並不如電影中立刻被安全送下懸崖。相反,當他受傷後等待了5個小時才獲救,而他在回程中遇到一位受傷戰友後,主動讓出了自己的擔架。之後戴斯蒙左手又中槍受傷,並在猛烈的戰火之下獨自爬行300碼抵達救援站獲救。顯然,導演也認為這些歷史細節太過神蹟,反而會令觀眾難以接受而沒有拍進電影。戴斯蒙的種種真實經歷不得不讓人驚嘆神的奇妙大能,並將榮耀歸給祂!

krt_303-13c
(左)真實的戴斯蒙與桃麗絲於1942年8月17日結婚。(右)電影中由安德魯•加菲爾德及泰瑞莎•帕瑪飾演。

(記者莫嵐報道)

真實的戴斯蒙站在鋼鋸嶺的懸崖上
真實的戴斯蒙站在鋼鋸嶺的懸崖上

(參考資料:The Conscientious Objector Documentary)

耶路撒冷全球回家聚集 以色列、以實瑪利敬拜一神

耶路撒冷全球回家聚集於11月7 日至11日舉行,眾家人宣告彌賽亞的降臨,同心見證以色列與以實瑪利後裔的復和,拆毀數千年來仇敵的工作!

 「聖誕節」提早來臨

聚集首晚,列國家人熱烈敬拜主後,被聖靈帶領進入靜默,戴冕恩牧師宣告﹕「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以賽亞書9:6-7)眾家人隨即同聲高唱「普世歡騰」迎接耶穌這位君王。聚集第二天,有家人分享,原來早已有美國領袖及先知預言,今年屬靈的「聖誕節」將會提早來臨。「昨天晚上,天使佈滿整個以色列,他們吹角並且宣告﹕你們長久等候的,已經來到了﹗」戴冕恩說。

聖殿山屬基督掌權

在敬拜中,一名猶太彌賽亞信徒領袖被來自列國的家人在台上抬起,並由他來高舉冠冕,以希伯來語宣告﹕「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及後他分享指,自己在台上被其他弟兄舉起來時,曾感覺不舒服,但他在禱告中感到神要彌賽亞信徒群體信任外邦弟兄。「要信任你們,主才會被高舉。」他也曾因被阿拉伯弟兄們舉起而感到驚慌,但看見對方委身的表情,十分感動。「這是一個盟約,願意為彼此捨命,這是世人未見過的。」阿拉伯弟兄姊妹將舉起彌賽亞信徒,幫助以色列進入命定。當耶穌回來時被尊為王,以色列必然要在其中扮演一個角色。

戴冕恩指,去年10月慕尼黑聚集時,正是聯合國成立70週年。當時神對他說,祂給列國70年時間去「合一」,看看他們能做什麼,結果比70年前更糟。「神說,從今開始我要在屬靈上帶來合一﹗」聖殿山並不屬於聯合國,也不屬於任何政府,而是屬於神的山,是主耶穌基督掌權之地。「這座山是屬於主耶穌基督的﹗」然後,來自埃及、敘利亞及以色列的領袖手牽手宣告,主耶穌要在錫安作王,在耶路撒冷被敬拜。

枯骨都要復生

聚集第三天下午,從非洲中部來的家人分享,其國家經歷過大屠殺,卻得以從新復興。「奉耶穌的名,枯骨都要復生﹗」他宣告,來自被逼迫國家的家人,要像獅子一樣被差出去,在逼迫及仇敵面前站立,因為猶大的獅子在他們背後。與此同時,南太平洋薩摩亞群島的家人跳出爭戰之舞,宣告主耶穌是活的﹗及後,有阿拉伯家人受聖靈感動痛哭,眾家人於是同心舉手為以實瑪利的後代呼求釋放。

第四天早上,猶太彌賽亞信徒及阿拉伯基督徒互相宣告﹕「聽啊,以實瑪利,主我們的神是一!聽啊,以色列,主我們的神是一!」彌賽亞信徒坦言,過去他們曾經驕傲,以為自己是首先的,其實以實瑪利若不能得到應許,猶太人也無法進入命定。有阿拉伯姊妹分享,當年夏甲從撒拉面前逃跑,令阿拉伯基督徒同樣活在「逃跑」的咒詛下,四處移民,但今天他們要破除這咒詛,並願意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支持猶太彌賽亞信徒。

戴冕恩代表埃及接著說,夏甲本身是埃及人,因此埃及必須為其將孤兒的靈帶給列國而悔改。兩位分別是猶太人和埃及人的姊妹在台上彼此洗腳,預表願意謙卑彼此同行、服侍,成為家人。猶太彌賽亞信徒領袖於是為埃及的突破禱告,宣告豐收將在埃及發生。最後,列國的家人圍繞猶太彌賽亞信徒,以及埃及與阿拉伯基督徒,宣告以賽亞書19章預言的大道正在建造。

美國伏在神旨意下

是次聚集期間正值美國大選,戴冕恩在第一晚聚集上邀請美國家人來到台前,為大選禱告。「今天我們當中有來自列國的屬靈權柄。」他說,美國大選的結果確實會震動列國,然而「除了神的旨意之外,我們甚麼都不要﹗我們不是要站在哪個黨派,而是要比黨派更高﹗」列國的家人謙卑合一地禱告,上升到那擔在主肩頭上、永存無盡的政權,宣告主的國度要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向美國的弟兄姊妹舉手,向美國的上空舉手,宣告任何與神敵擋的武器都不能通過,所有仇敵的計劃都要終結﹗」現場所有家人帶著從各種各方來的權柄,揚起聲音宣告。「願祢的旨意在這選舉中成就,所有隱藏的事、仇敵的計劃都要敗壞﹗」

今次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家人在耶路撒冷聚集,有領袖分享異象指,列國的敬拜要聚集成旋風,潔淨過去流人血的罪,為主耶穌預備道路,而耶穌是乘駕在真理、謙卑、公義的馬車上來的。恰克‧皮爾斯亦曾在台上發預言﹕「主說,因為你們的聚集,我要開始從這城市差派天使出去改變列國。因為這個聚集,列國必須要選擇是否要與我對齊。我說,如今就是麥子與稗子、山羊與綿羊分別的時候。這聚集將決定列國豐收如何開展。我聚集你們,乃是為列國帶來從天而降的歡呼,而當你們歡呼,在這裡聚集的天使要被差出去。主如此說。」

讓小孩子畫出異象

回家聚集過去不斷以不同形式的敬拜,打破列國家人宗教的靈,拆毀代與代之間的牆,今次除了在聚集時段以外舉行青年聚集外,更在第三天早上邀請小孩子在台上、台下自由地跳舞、繪畫,眾人在輕鬆的氣氛下敬拜,彼此享受家人同聚。一名年青彌賽亞信徒向眾人分享所畫的耶穌畫像,原來他曾在異象中看見耶穌,而當時他生命正面對一些困難。身穿白衣、容貌極美的主耶穌對他說,天堂的一切都是白色的、美麗的,而人生的困難就像是情侶在婚禮前的小風波,到婚禮完成時便不再在乎。因此,當面對一切的困難與挑戰,便要想到極美的耶穌及天上的婚禮,而且所有困難都會過去的。

戴冕恩隨後說,繪畫、雕塑、歌唱、舞蹈等媒界,可以表達言語所不能描述的感覺。「在家裡,我們鼓勵每種獨特表達的方法,讓每個家人都可以安全、自由地表達自己。祂創造我們,每個人都承載了祂的不同部份,因此我們表達時,就展現了祂的不同風貌。」多名孩子被邀請上台分享他們所畫的圖畫。「我們何等有福,有這新一代向聖靈開放,能看見和領受事情。我們要保護他們,珍惜他們所畫的,不要輕看他們,如此他們就可以長大成為有異象的人。」戴冕恩又說﹕「聚集的最大動力並非異象,而是家人,因為一家人有異象時會一起去努力,但若只是以異象為動力,異象完成,家便分散。」

(記者楊林報道)

【Kingdom LIFE】「與失智共舞」—— 記憶褪色,愛卻永存

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 神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詩7326

不知你有否看過9月上映的幸運是我這部電影?無家可歸的青年與舉目無親的獨居婦人在機緣巧合下發展出一段仿如親人的關懷各自溫暖對方的孤寂,而這位獨居婦人是一名腦退化症患者其實腦退化症並非老年人獨有但現時社會對這個病依然缺乏認識近期由台北靈糧堂潘秀霞牧師撰寫的「與失智共舞」以誠懇及樸直的文字記述了照顧患腦退化症母親所經歷的無助失望以及跌碰,如何的恩典之中,以愛和尊重對待患病的母親雙方都更深經歷了神的愛與同在生命得著釋放。

及早認識 及時治療

「腦退化症」,即「認知障礙症」,佔「失智症」中六到七成的成因。據估計,在香港65歲以上的長者中100人便約有58人患有腦退化症80歲以上更有近2成至3成人患上不同程度的腦退化症。可見,這種病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並不陌生,但所知卻仍然有限。很多人以為腦退化症只是單純的老化現象,忽略對患者的照顧,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在「與失智共舞」這本書中,作者的母親在確診前,其實已出現不少跡象,例如妄想有人要害她,重複購買相同的東西,情緒不穩定,在熟悉的地方迷路等等。由於對腦退化症的無知,作者直到母親反鎖自己在家並且神志不清時,才驚覺她患病的事實。這時候,她的母親已被確診腦退化症中期,不能獨自生活了。

根據研究顯示,腦退化症在症狀出現的25年前就已經開始潛伏科學家認為若能在發病25年前就偵測到腦退化症及早治療成功的機率將會大大提升因此,處於20、30歲的年青人,現在就需要去了解及預防腦退化症,不只是為照顧別人,也是為了自己未來健康著想。

 

愛的聆聽帶來醫治與釋放

要照顧好一名腦退化症患者,其實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作者的母親在病中的情緒與想法變幻無常,並且因為缺乏安全感,把作者的先生及女兒當成假想的敵人對待,將所有積蓄帶在身上從不離開視線等等,都讓作者一家在照顧上倍感疲乏及無助。不過,因為一件偶然的事件,讓他們看見了神的恩典與醫治的能力。

作者母親常常因著同樣的話題及抱怨對象,一整天叨唸不止,不斷重複。作者聽多了以後,由於無法辨識媽媽說話真假,以為只要有她在旁邊陪伴就足夠了,於是都以「嗯、是」等隨便回應。例如媽媽經常講到外公外婆欠她一頭牛的故事。神透過一位姊妹去提醒她,應該正視媽媽的問題。因著聖靈的感動,作者心裡湧現出對媽媽很深的憐憫,體會到媽媽的心被無形的繩索捆綁。幾天之後,當媽媽又提起牛的故事,作者很認真地邀請媽媽將牛的故事講給神聽。媽媽乾脆的同意了,作者便帶領著媽媽一齊祈禱。在禱告過程中每當媽媽講完一段作者就跟著重複一遍,並詢問媽媽是否正確那時媽媽的眼淚就流下來了與之前憤怒的樣子完全不同那天的祈禱持續了3個多小時作者看見了神的工作媽媽「與神相遇」了!從第二日開始,媽媽再也沒有提過那頭牛,也再沒有說起任何一件她向神傾吐的往事!

因著作者願意用愛回應媽媽,神就讓她看見媽媽內心的傷口,讓她可以透過神的能力,解開媽媽心中的死結,使她獲得了解脫和新生。

 

我要住在你心裡

照顧患病的媽媽除了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及愛之外,作者也看見神如何祝福整個家庭,看見兒女學習謙卑服事的態度。作者媽媽對女兒有敵意,女兒反而學習不去計較,轉而投其所好,為阿嬤買喜歡的食物,為她打扮搽指甲油來討她歡心。而兒子雖然以前從來未跟長輩同住過,但卻比父母更懂與阿嬤相處,安排日常事情。兒子時常抱著阿嬤說「阿嬤我愛你。」還要求阿嬤回答同樣的話然後再跟阿嬤說「阿嬤我要住在您心內。」同樣也要求阿嬤回答同樣的話

從神而來的愛改變了這個家庭。兒子每天用愛的擁抱及話語與阿嬤互動,每一天用實際行動尊榮她,影響到作者及先生還有女兒都跟著這麼做。經過幾年的相處,也改變這位80多歲老人的心。作者母親願意打破過去的傳統,輕易地對家人說出愛了。這是一段令人辛勞卻令人歡喜的過程,同時也是一段磨合與修復的心靈之旅。

腦退化症是不可違逆的,不會有康復的一天,患者在時間的流逝中逐漸地消失。而作者在與母親相處的這段日子裡,用神的愛解開她的心,彌補過去錯失的相處時光,甚至是「化詛咒為祝福」,使這段有限的時光變得無限的珍貴。正如作者自己所講﹕「我深信一個人心裡面如果真的有很深的愛神就會給他很多正確的方式去愛他人

brain3

「與失智共舞」
認識失智症分享會暨新書簽名會

日期:1月6日(五)
教牧同工聚會

時間:下午2:30 – 4:30
地點:國度事奉中心(九龍灣啟祥道22號開達大廈7A)
公開聚會
時間:下午7:30-9:30
地點:禧福協會(九龍佐敦道23-27號新寶廣場16樓)

查詢:kingdomminenquiry@gmail.com/ 2235 5223
主辦:國度事奉中心 禧福協會 以琳書房

報名:立即報名

抓緊時機為香港禱告 慕約翰:讀經和讚美是轉化基礎

來自非洲的慕約翰牧師和蘇比牧師多年來一直帶領列國進入轉化與復興。十一月初,他們來到香港生命頌浸信會,主講「抓緊時機禱告特會」,跟香港家人分享贖回地土、讀經、讚美和愛慕神等禱告基礎,為大家帶來深層的轉化。

 

宣告香港地土的權柄

牧者會中,蘇比牧師談及人與地土的關係,鼓勵我們為香港禱告。首先,他提到神用塵土做人,也從塵埃中提拔人,人是從塵土而出。其次,地土可以出產,也會因人而受咒詛,更會見證人的不義和滅亡。再者,地土會開口、能聽、也能吐出其上的居民。他列舉了六項玷污地土的罪:性罪行、流無辜人血(如墮胎)、拜偶像、毀約(婚姻、生意)、不公義和苦待寄居者等。因此,他鼓勵人為香港認罪,謙卑自己,求神醫治地土。神的子民要宣告地土的權柄及能力,且叫地記錄,開口出產發旺,吞下一切黑暗勢力的攻擊。

 

不應擔心神如何做到

下午時段,香港的牧者團隊擁抱兩位非洲牧者,宣告大家是家人,感謝他們的付出,尊榮他們為亞洲的擺上。慕約翰牧師接著分享到讀經與滿足神心意的關係。他說:「『想知道、明白、能夠滿足』是人回應神的心意的三個層次。」當神向人啟示祂的計劃,祂同時會頒下要完成這些事的規則。若人不滿足神的準則,神就不會做祂的部分。「我們的錯誤就是思考神怎做到祂的部分,而我們的期望太少。」我們會以過去的軟弱和失敗來衡量神,以致不信和疑惑掌管我們。這好比神告訴亞伯拉罕,他將祝福萬國,但他卻只看到自己沒有兒子。「我們不應該擔心神的部分,我們的責任是:『若那是神的旨意,我全心相信』。」沒有信,就不能討神的喜悅。(來 11:6)

 

大量讀經 讓聖靈印證神的心意

很多人想知道神的心意,想尋求預言或異夢的恩賜。然而,他提醒我們,人沒有權要求得著恩賜。聖靈的印證卻是應許,可以向神求。真理的靈不是憑己意說話的,祂不會離開神的話(約 16:13)。因此讀經的深度會決定聖靈向我們啟示多少。他說:「若心中不是充滿神的話,怎樣印證神的心意?」他對很多服事主的人既不禱告,又不讀經感到詫異。神帶領約書亞得著應許之地的要求是「晝夜思想神的律法」。「今天仇敵只要來偷走晝夜思想神話語的能力,信徒就失去被聖靈帶領的能力和作為神兒女的權柄。」他鼓勵大家撥出有品質的讀經時間,被神的話充滿,直至湧流出來。不要根據世界的觀念解讀和引用聖經,也不要依賴釋經書,因為那些都是「人的意見」,不一定符合神的標準。他認為神的話不是「零食」,應把神的話語大量地裝進我們裡面,讓聖經解釋自己。蘇比牧師亦接著分享,求神釋放一份超自然的渴慕在大家當中。

第二天下午,慕約翰牧師亦談到讚美的重要性。他帶領大家讀詩篇34篇,當中可見讚美敬拜是大衛的生活方式。我們也要不停讚美神,直到變得自然。「當我們在生活細節上感謝神,就會發現越來越多值得感謝的事。」他提及自己過往曾經歷一些非常惱人的事,事後一個姊妹跟他說:「感謝主,你還活著!」聖靈之後亦提醒他:「你已經生氣了大半天,你浪費了多少時間不去敬拜神?」這次經歷令他有很大反省。

 

不容忍邪惡氛圍

論到口中的話,他更進一步提到,我們不要容忍身邊的邪惡氛圍。當身邊有人發怨言時,停止他們都是尊榮神。耶穌也曾和彼得說:撒旦退去吧,使他停止散播負面氛圍。我們要超越禮貌的考慮,建立好的氛圍。雅各書提到舌頭能點起大火,是非常危險的身體部分。要將舌頭降服在耶穌的權下,所出的是為讚美,教導等善工。「說謊的嘴唇,為耶和華所憎惡」(箴言12:22)也提到說謊的嚴重性,甚至說謊的人是不能進入新天新地的。(啟21:8)因此我們的舌頭必須降服。當人願意透過不住讚美高舉神,又降服於神的心意,才可以保持神的同在,這些都是禱告突破的關鍵。

蘇比接著提到神對人的愛。當神在創世記1:26 中按祂們的形象做人,是出於愛。祂使人有靈魂,使人與神相似。當神創造了天地,希望與人分享這份愛,所以創造了人。因此,人和神的心中都有一個空洞,唯有對方才可以滿足。他說:「神享受你,比你想像中更多!祂很掛念我們,也渴望與人親近。可是,神卻不會強迫我們愛祂。」他引述抹大拉的馬利亞的例子,她是第一個知道耶穌復活的人,說明在愛中會得到極大的啟示。最後他為大家禱告,求神給我們更大的愛去愛祂。

(記者林暐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