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福音派: 中小學性和感情教育 政府權力應受限制

英國自去年起就將小學的「感情教育課」及中學的「感情與性教育課(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RSE)」這兩門新的課程列為必修。因此英國政府發起公開調查,為要「改善課程並確保學生獲得必備的知識,在現今的世界裡茁壯成長。」教育部的諮詢已將於2月12日結束。

英國福音派聯盟(Evangelical Alliance United Kingdom,EAUK)也由市場研究顧問單位ComRes發起了另一項調查,探討RSE應該有的型態,以及父母在其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您認為誰最適合決定小學生應在何時瞭解性傾向和性關係?」這是受訪者要回答的問題之一。有三分之二(佔65%)的成人表示,父母是做決定的最佳人選,另外有相同比例的人(佔66%)則指出政客是最不適宜做決定的人選。

該項調查也顯示了英國有78%的成人支持父母有權預先瞭解RSE教育課程教導的內容。對於「任何校外慈善團體或機構參與指導感情教育之前,學校有責任預先通知家長」這個提議,有80%的人強烈支持或傾向同意。在被問到小學的RSE應涵蓋項目的重要性時,有86%的人認為加入家庭關係是相當或十分重要的,有89%的人表示應該教導友誼,93%的人認為應該教導網路安全須知,而94%的人則認為應教導不該隨意與陌生人接觸(不論是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此外,也有71%的人認為RSE應該尊重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孩子與家庭。

EAUK總幹事藍杜姆(David Landrum)對此項結果表示意見:「父母親最瞭解自己的孩子,在提到教導感情時,他們無疑是最適合的人選,知道『何時且應該教導什麼』。政府應該接納這項調查結果,不要任意踐踏父母的心意。在教導有關性和感情等敏感議題時,政府和政客的權力應該受限制。」

藍杜姆還表示,「教導孩子與家人和朋友建立穩定的關係,對社會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敦促政府要以此作為感情教育的中心。當地學校也應該與父母密切合作,成為這項教育的基礎。」

(取材自Evangelical Focus,2018年2月,台灣國度復興報Sylvia編譯報道)

禱告:父母關切子女在校學習內容

這世界需要父親 撐起屬靈遮蓋 醫治無父世代

孵化箱事工126-27日舉辦「這世界需要父親」分享會,邀請了Andrew Houghton及Fiona Houghton夫婦分享他們作為屬靈父母的心路歷程,期望協助香港的弟兄姊妹興起成為合神心意的父母,保護及鼓勵下一代。

父親缺席的世代

Andrew是一位「無父者」,他從未見過父親,自小就要照顧自己和母親。他指出,人對天父的形象常被地上父親的經驗所影響,正如他對父親的印象是一位「缺席的父親」。除非我們跟天父學懂如何做真兒女,否則其他關係都是挑戰。今天,瑪拉基書中無父的咒詛仍然有待扭轉。Andrew又談到,夫妻關係是人在世上最重要的關係,夫妻作為一個整體能夠彰顯神的形象。他笑說,在香港繁忙的工作環境,許多父親好像跟工作結了婚。父親本是被召在家庭中代表天父。他曾接觸很多來自富裕家庭但吸毒的青少年,他們都缺乏一位穩重、溫暖和熱愛的父親。他說:「若人不能從原生家庭的問題中被醫治,就不能成為好的父母。」

示範父母如何祝福兒女

Andrew明白華人的父親很少稱讚兒女,但作為基督徒,天國文化的重要性應該高於華人文化。他向與會者示範父親應如何祝福兒子,「兒子,我愛你。這不是出於你的表現,而是因為你就是你。我完全接納你。縱使我們會遇到問題,你永遠都是我兒子。我關心你,也享受與你一起。我祝福你得著天父所預備的一切,滿足你一切的渴望。」Andrew指出,父親要呼召出子女的潛力,稱讚他們,指導他們的方向,相信並幫助他們。

Fiona接著亦示範母親應如何祝福女兒,「妳是一個美麗的創造。神造妳是女性,因為神喜歡祂的女兒。我們很愛妳。妳作為亞洲的新女性應感到喜悅,因為這是神的揀選。妳的受造奇妙可畏,妳將成為一個女孩子、女人、母親、祖母。求神保護妳,我們呼召出神放在妳裡面的恩賜,奉主的名祝福你。」她認為文化有時對女性有很多制肘,但是在靈裡,女性是大有能力的。妻子常期待丈夫填補自己的空洞,但只有天父能夠做到。她相信釋放亞洲婦女的關鍵在於讓耶穌解決一切羞恥。

按照聖經恢復男女角色

Fiona又指出,男女雙方不能互相理解亦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女士會看到男士的問題,卻沒有尊重他們,在人面前責備他。她笑說:「我花了二十年去改變Andrew,但我後來發現是行不通的!」她引述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證實,男女的大腦及行為是不一樣的。大部分男人的思維是完全分隔開的,他們同一時間只能做一件事。相反,女性的思維會把所有事情一併思考,也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情。因此,男女要明白彼此的不同,互相合作。「一個真男人會在面對挑戰時,堅持他的信念。他拒絕消極被動,接受責任,做他認為是對的事情,並且勇敢地帶領人。」Fiona指出,「真男人與世界的成功人士的定義不同。」然而,女人要明白,由於普遍地缺乏父親典範,現在男人並不知道怎樣作好丈夫及好父親,感恩神正在恢復真正男人的形象。另一方面,聖經中的女人,希伯來文是「Ezer」,代表耶和華的幫助,而不是一個僱傭。妻子應該理解、支持及尊重丈夫,幫助他發揮潛能。丈夫應該領導妻子好像基督領導教會一樣,提升而不是批評她。

.Andrew及Fiona釋放屬靈父母的榜樣

Andrew在現場撐起一把傘,來示範丈夫的角色。他說丈夫在神面前有責任去撐起屬靈的遮蓋,這不是神交給妻子的責任。問題是,男人自己也有屬靈的軟弱和傷害,令遮蓋失效。因此,這個世界在期盼一代人興起向神說:「我要修補遮蓋的破口!」

馬健明牧師最後總結,自己也是無父者,也希望推動一代興起成為父母,斷絕這個咒詛。他相信這個運動是超越教會、宗派、職場的,透過課程中同行實踐,真正的父母將會興起。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虎媽華麗變身 帶親女上陣建立有品香港

你能想象一對原本關係破碎的母女,能夠成為同工齊心服事家庭嗎?今期Kingdom LIFE邀請了「香港有品運動」總幹事Josephine Ling分享她的家庭如何被神轉化,成為別人生命的祝福。正如Josephine曾經講過:「神就是透過改變一個『虎媽』,影響了200多間校園。

關係破裂,女兒嘗試輕生

Josephine形容自己曾經是一個很典型的香港媽媽,用現時的叫法,就是「虎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但覺得教和罵是分不開的,孩子做得不好,就會責罵,非常嚴厲。「我有一套標準,很想孩子達到,當孩子不斷長大,我就發現越來越多的方面,他們達不到我的標準。於是我會去找錯處,開始覺得他們做得到是應該的,做不到就應該責罰。」Josephine和孩子的關係產生很大的張力,家裡開始紛爭不斷,後來女兒和Josephine的關係惡劣到一個地步,她不斷逃學,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做很多反叛的事。而Josephine還以為自己管得不夠緊,於是更加嚴厲地管教女兒,希望「修理」她回復正常。而結果卻是令她更加抗拒,甚至嘗試跳樓自殺。

「在她想跳樓輕生時,我才突然醒覺,原來10多年的管教並沒有令她感受到我的愛,感受到的只有數不盡的責備和要求,我好像突然之間清醒過來。當時我向神這樣說,求袮不要讓她跳下去,讓我再愛她一次,我要重新去愛她。」幸好得先生勸說,女兒沒有跳下去,避免一場悲劇。這件事令Josephine整個人被翻轉,重新去反思自己愛孩子的方式是否合宜。原來自己不了解女兒的內心,甚至不能體恤她的軟弱,很多時候用自己的角度看她,所以對女兒的要求就成為她的壓力。Josephine決定要改變,學習用神無條件的愛去愛孩子。「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我開始認識到,不是要求她走我選擇的那條路,而是我要幫助她找到她自己的路,然後陪伴她去行。」Josephine家有了很大的轉變,她和女兒的關係漸漸被修補,後來女兒更重拾信心去讀書,找回自己的人生目標。

有品運動的誕生

Josephine被改變後,神非常使用他們一家的經歷,她開始到很多教會及佈道會分享她的見證,甚至有基督教的電影製作公司,將她的故事拍成了電影。在不斷分享的過程中,Josephine意識到,除了基督徒需要知道如何用神的法則管教孩童,其實非信徒也非常需要。於是,Josephine連同幾位弟兄姊妹成立了「香港有品運動」。初時,除了配合教會去傳福音,他們也到社區分享講座,個別地關心不同家庭的需要。同時,他們也到學校舉辦講座,接觸家長。講座主要是教導父母如何透過以愛為本,接納,鼓勵及表揚等統稱「6A」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品格,引導他們行走合適的成長道路。漸漸地,學校認為香港有品運動的課程「落地」,除了教導外,還有很多有血有肉的故事。香港有品運動的口碑就慢慢傳開,第一年他們接觸了20間學校,第二年再多幾間。而現在,香港有品運動已經成立10年,除了幾位同工,Josephine已經培養了200位「6A」講師,並且有超過200間學校與他們有深度合作,稱作有品校園

.小朋友於10週年活動上表演跳舞

由母女到同工

現在,Josephine與女兒之間的關係被修補之餘,還多了一種新的關係——上司與下屬。外人看這對母女,會覺得很奇妙,神令破碎的關係,轉化成同行同工。「其實她很愛我,很想支持我,因著這份愛及神的領帶,現在我們兩個能夠蒙主的恩一起同工。很多人告訴我,其實你的女兒不用說太多,我們看見你的女兒和你同在一個辦公室,已經是一個見證。現在Jacqueline常常與年青人分享夢想,過去的經歷不能刪除,但裡面的品格能幫助我們迎難以上。她有自己的故事和經歷可以激勵與她同齡的年青人,而我的故事則是激勵了與我同齡的父母。

在工作中,Josephine是總幹事有最後決定權,但同時也給予同工很多發揮的空間。「我既是Jacqueline的上司、同事、也是媽媽,所以拿捏我們之間的關係是我需要去學習的。」Josephine坦言,她的不足,正正就是女兒能夠補足的。Jacqueline對現時年青人的思想及潮流文化很敏銳,她接觸的層面和Josephine非常不同,這就幫助了香港有品運動跳出傳統的框架,能更多從年輕家長的角度去思考。Josephine不太懂營銷宣傳,而Jacqueline會嘗試不同的方法去創新,例如使用社交媒體、新的改革措施等,比Josephine更大刀闊斧去改變及實行。「因為她是我的女兒,我會給予她很多機會嘗試。同時,因為我是她上司,她也非常尊重我的意見,會得到我的同意才會去做,這個關係是很特別的。」

.嘉賓及香港有品運動董事於10週年活動揭幕

(記者莫嵐報道)

【Kingdom LIFE】裝備青年大軍進入演藝界別

如何在職場中活出天國文化?基督徒可以在演藝界別發揮屬神的影響力嗎?今期Kingdom Life採訪了「新生命動力協會」會長梁鴻華(Tony)及其課程學員招子揚(子揚),他們透過建立團契,設立培訓課程等方式,牧養有志在演藝行業發展的邊緣和弱勢青年,期望能「落地」職場,發揮天國文化影響力。

瀕臨破產下成立團契

Tony本身從事電影業工作,早在20年前,Tony就對台灣的共生社區非常感興趣,並且一直期望在香港建立一個活出天國文化的共生社區。直到2016年,Tony的經濟狀況很差,面臨破產。原來神一直感動他成立團契,牧養一群破碎的年青人。但之前Tony認為自己不可能站在講台,遲遲不敢去做。直到瀕臨破產邊緣,Tony反而把心一橫,決定開始這個「新生命動力」團契。「既然到這個地步,已經沒有什麼可失去,所以我覺得一定要完成神一直想我去做的事。」團契成立了幾個月後,就運作不下去,因為已經拖欠房租3個月以上。面對破產,Tony態度從容,但最放心不下的是團契牧養的那群年青人,他嘗試向東九教牧的一位牧者尋求幫助。「我可以破產,可以什麼都沒有,我知道自己有能力賺回來。但是我不能撇下這班年青人的生命,團契成立了,他們信耶穌了,照顧他們是我當做的事。」

.新生命動力團契合照

一個月的租金供應

那位牧者答應下一個星期來講道後再與Tony商量。而當日,Tony接到房東通知,要求他在第二天中午12點前最少交一個月租。如果他做不到,必須馬上搬走。這時候,神蹟發生了!牧者來團契分享信息後宣佈,他們會安排幾位牧者來照顧這個團契的年青人,繼續尋求神的帶領。「那個時候我的心情很複雜,如果交不了房租,還能有明天嗎?」其實當時Tony有輛曾用於拍戲的「老爺車」待出售,之前Tony刊登報紙一段時間,都沒有回應。但那天他剛坐下與牧者開會,就接到了電話,有人想買他的車,而且現在就在樓下。Tony分身不暇,就由他的太太到樓下與買主見面。會議在6點結束後,Tony馬上衝到樓下,見到買主一家人正在等他出現。買主的兒子一直勸爸爸不要買,但他卻立刻決定要買下那輛車。第二天,他們就辦理過戶手續,而賣車的錢剛好是一個月的租金!

後來那個爸爸解釋,他是做地盤工程的,需要一輛車在地盤範圍內用,車殘舊和費油問題不大,最重要的是車身要大,冷氣系統好,所以Tony的車完全符合他的所有條件。之後,團契就繼續有下一個星期,再下一個星期,直到今天。「這個神蹟告訴我,神定意要建立一群這樣的人,他們現在看來是不及格的,沒有聖經知識,屬靈生命很幼嫩,甚至未能被神裝備去事奉。但我知道神有祂的方法,祂想我陪著他們,慢慢去建立他們的生命,直到適合的時候,就裝備差派他們出去作祂的工。」

徒園計劃

團契成立了兩年,已經匯聚一群投身電影行業的年青人穩定參與。神就在這時感動Tony去實行「徒園計劃」。「我們越往前行越知道這計劃的龐大,我們沒有足夠資金及支援,如果用理智去想,應該會越來越沒有信心,但我的信心卻在不斷增長,我深信,神插手的事,是沒有不成的。」20多年前的領受,現在神容讓它透過Tony手所作的在香港實行。Tony希望在香港構建一個不同類型的共生社區,有著天國的文化和生活模式,可以活出神所預備的豐盛生命。「徒園計劃」3月開始招生,期望匯聚100多位有興趣投身演藝及電影行業的基督徒學生,參與一年的幕前幕後課程,並且必須參與團契的牧養。「我們需要明白自己在打一場什麼樣的仗,理念要相通。這群學生日後畢業,可以帶著天國的文化和看法去影響演藝界別,一點點去改變或者修正原本不屬神心意的文化。」

.在導師帶領下,學員於拍攝現場學習場記工作

學員的生命改變

子揚是之前參與演藝課程的學員之一,他成長於破碎的家庭,媽媽是2010年發生的馬尼拉人質事件中的生還者易小玲,家庭經歷的巨大事故,令子揚變得非常反叛,初來上堂時完全沒有反應,不說話也不合作。因著參加團契,子揚慢慢被改變,開始願意與人溝通分享。「我在團契中感受到愛,是梁生(Tony)的牧養令我開始改變。那段時間媽媽發生的事故令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回到團契,就好像離開了香港的繁忙生活一樣,令我心裡的壓力得到舒緩,放鬆下來,內心得到平靜。」

子揚本身對演藝行業興趣不大,在Tony舉辦的一個微電影的項目中,他抱著嘗試的心態去參與機器組,就發現攝影很有趣,於是決心投身電影業的幕後工作。「目前我想做好影相及拍攝,雖然我的夢想還在摸索中,但比起所有工作,我是不會離開電影行業的,因為我覺得這一行太豐富了!過去我是一個迷失的人,但現在有穩定工作和收入,有自己目標。以前我的家人和學校都不看好我,覺得我沒有用。但現在,家人以我為榮,是神透過這個團契改變了我,令我成熟長大,甚至可以去照顧別人。」

 

(記者莫嵐報道)

.舞台劇《變心》劇照

婚姻蒙福秘訣: 歸回伊甸園

11月11日上午11時,83個家庭及其親友一同聚集在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小學(ICQM),參加「伊甸園共證婚盟」典禮,在神與人面前重新立約,表明對婚姻的承諾和委身,並要按神的心意來建立蒙福的家庭。

典禮開始時,83對夫婦各穿著禮服和婚紗,逐家攜手由小教堂步出,走過長長的紅地毯,進入以勒音樂廳。觀眾聚集在學校的圓型廣場,為走過的親友歡呼拍照。現場有ICQM的學生管弦樂團奏樂。

.多個家庭喜悅走過紅地毯

在獻唱及敬拜後,羅雄光牧師禱告說:「感謝神讓我們歸回伊甸園的美好,一同見證神在他們生命中改變的大能,求神幫助我們藉著家庭高舉基督,將一切榮耀歸於神。」

.一同頌讚神恩

神起初對家庭的設定不會變舊

.潘士端牧師訓勉

潘士端牧師在訓勉時指出,若我們希望婚姻要成功,家庭蒙福,就要明白神對婚姻的看法。人離開神最大的損失,是家庭問題,甚至要離婚。他說:「神起初對家庭的計劃是『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太 19:5)。婚姻關係是一男一女的,不應該有一男一女以外的存在。神在伊甸園的設定是不會變舊的。」他又提出,夫婦要離開父母,父母不要再擔心,應將兒女交託神,因為他們已成為一個人。他又說:「兄弟如手足,夫妻如衣服,這句話是錯的。根據聖經,應改為夫妻如骨肉。」既然「人不能分開」,父母不應該拆散他們,夫妻也不應自己分開。他指出,一旦進入婚姻,聖經封閉了所有出口,是不能分開的,在神裡面一定蒙恩被祝福。

 

回到伊甸園的異象

.ICQM校長陳永生牧師

ICQM的校長陳永生牧師說:「今天神給我們的異象是回到伊甸園,婚姻是神給人的旨意,第一個家庭被安置在伊甸園中 — 夫妻相愛,與大自然很和諧,又有神的同在。敬畏神的家庭會蒙福,當人按神的心意來建造家庭的時候,就可以回到伊甸園的平安喜樂。當夫妻不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仰望天父,家庭就會成為美好的見證。」

陳永生牧師接著帶領愛的盟誓環節。83對夫妻,在神面前再次立約,要按神的心意建立家庭,當中不少更帶同兒女一同立誓。丈夫首先由向太太作出盟誓,表示願遵照聖經的教導,在任何環境中愛妻子,如同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接著由太太立誓,同樣表示願遵照聖經的教導,在任何環境中愛丈夫,凡事順服他,如同順服主。夫妻二人亦宣告家庭要行在神的旨意中,一家必定事奉耶和華。其後,夫妻交換紀念盟誓的戒指,代表婚姻的完滿堅貞。陳牧師為眾家庭祝福。大會亦安排環節,讓夫妻二人彼此致謝、感恩、認罪及分享心底的愛語,場面感人。

.夫妻立誓並交換記念戒指
.83個家庭一同立約

蘇如紅姊妹到場獻唱,以她的作品「幸福筷侶」祝福現場所有夫妻,能像筷子一樣彼此配搭,結合到老,堅守一生。

何炳燊一家三代分享見證,感謝神拯救他們全家。由於孫女在ICQM讀書,與父親一同參加ICQM的基督使命堂,漸漸帶領母親和孫兒信主,最後何先生和太太亦決志信主,一家三代一同得救。

最後,大會安排所有家庭在圓型廣場簽署愛的盟誓,並接受親友的祝福。

.所有家庭在圓型廣場簽署愛的盟誓

 

(記者林暐皓報道)

厭煩 -【愛有道】專欄

「討厭,又來了,不想再聽啦!」當媽媽在孩子耳邊不斷嘮叨著,提點他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有時話還沒講完,孩子已面露不悅神色,或唯唯諾諾裝作回應,耳朶早已「關機」,心思亦已飄散。

孩子對父母的教導叮嚀厭煩,有時不是父母說的不對,反而是因為說的正中要害,防衛的機制自動產生對抗能量,逃避指責。少年孩子正在爭取自主權,情願嘗挫敗的苦,也不願做個事事由父母掌控的「木偶」。

父母提點孩子,得掌握時機,不要在孩子趕著出門,身體精神疲倦,或心情欠佳時給他訓話。也要避免長篇大論,借題發揮和言不及義,重要的提醒最好是精簡具體,並表達你的關心。當孩子主動找你傾談,先聽聽他的感覺,他會更期待你的回應。

太太經常對丈夫數算著奶奶、親戚的是是非非,孩子們的功課和行為問題,本意是希望抒發自己的鬱悶情緒,尋求一點安慰鼓勵,卻換來一句:「好煩呀!讓我安靜一下好嗎?」

一次又一次,他請求原諒,承諾會改掉壞習慣,可是婚前婚後故我依然,這刻又聽到他說:「請再相信我一次吧!」妻子對丈夫那薄弱的信心已瀕臨崩潰,狠狠也回應:「不要再講了!」

厭煩的情緒可以阻隔兩個人的親密關係,令大家漸行漸遠。若意識到對方有厭煩的情緒,先不要以牙還牙,回敬一句:「我真的惹你討厭嗎?哪我以後就不再跟你說話了!」比較合宜的回應是給大家一條退路:「我們稍後再談吧!」

安靜下來想想,或找個可信賴的朋友談談,一則是處理自己情緒,二則是整理一下糾結之因及解結之法,不要讓厭煩蠶食彼此的關係。


文@徐惠儀

反斗爸爸分享「反轉教育」 聆聽比說教更有效

10月12日晚,和諧頻道邀請了三位「反斗爸爸」——正生書院陳兆焯校長、資深傳媒人春麗及互聯網思維教育Anson分享他們的「反轉教育」,基督徒父母如何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幫助孩子快樂成長,並且釋放他們的內在潛能。

春麗在分享中談到,自己平時工作非常忙碌,夜晚根本沒有時間陪兒子食飯、聊天。為了可以抽時間陪伴兒子,他選擇每天早上都和兒子食早餐,送他上學,無論之前那晚工作到多晚,都會堅持。他認為,如果父母不能每日抽出兩個小時陪孩子,那麼每日為孩子做一些事情,而且持續去做,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春麗又形容自己是「1/4爸爸」,因為他在兒子的生命中扮演著幾個角色。當兒子想學一項運動,他就變成教練;當兒子想學習一些技能,例如剪片等,他就成為師父;當兒子不開心,想找人傾訴,他就是朋友。所以,4種不同的身份之間的轉換,令春麗更有效與兒子溝通,也能更全面地參與他的成長。

正生書院陳校長談到,今日香港很多青年人讀不成書,其實是我們只會用一個標準去量度他們。香港教育當中有些概念,是時候去轉變了。老師不應該是服事自己教的那個課程,但現在幾乎所有老師都是趕進度完成課程內容。差一課未教完,都要借堂教完。陳強調,教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學。但香港的教育學院教老師備課、備教案,卻沒有教老師去留意學生的狀態,是否預備好去學習。而從來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是因為有良好的動機,而不是無限延伸的課堂時間。

陳又指出,現時很多父母在小朋友的成長過程中,都聽不到他們的心聲。小朋友是有很多想法的,但大部分都沒有告訴父母,原因可能是講不出來,可能是不知道自己想什麼,又或者是不想和父母講。對父母來說,說教很容易,聆聽卻是很難。今日,作為父母,應該更開放自己的心,去聽聽孩子的想法,同時避免用說教的方式令孩子聽話,反而利用身教,樹立榜樣,更容易贏得孩子的認同與順服。

(記者莫嵐報道)

印度青少年自殺率冠全球 八成有高等教育學歷

印度自殺情況十分嚴重,每年有135,000人自殺。全球每年80萬人自殺者當中,五分之一都在印度。

全球自殺率自1980年以來翻了一倍,而印度的情況更明顯,令人憂慮的是,當中不少是青少年。印度自殺個案中,15–29歲的年齡組別佔了34%,為世界上最高,令人震驚。當中的80%有高等教育學歷。

印度大城市艾哈邁達巴德的助理警務處處長Manjita Vanzara,當地生命熱線的總監說:「現今的年輕人會因瑣碎的事情了結自己,我們的輔導員用盡方法把他們從那邊緣拉回來。」印度每小時都有一個沮喪的學生結束自己的生命,大多出於學業和同儕的壓力。青少年面臨巨大的壓力,要在考試或職業生涯中有出色的表現,以滿足他們父母極高的期望,但是如果失敗的話,這些年輕人可能輕生。

有專家認為教育制度的致命缺陷導致這些中產家庭的學生自殺。高中校長Ghanshyam Mirani則認為,父母和老師有必要創造一個環境,幫助充滿憂慮的男女克服壓力。

根據印度精神健康和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報告,至少有13.7%的印度人口有各種精神疾病,2014年有7,200名這些人士自殺。印度每十萬人只有三位精神科醫生,這個佔世界人口17.5%的國家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預算只有0.06%,遠低於孟加拉國(0.44 %),比很多發達國家為低(4 %)。

精神科醫生Hansal Bhachech認為印度對心理健康障礙缺乏認識。即使那些關心子女的家長也認為他們的情緒問題是出於邪靈附身,只尋求宗教協助,而不是尋求專業輔導員。

(來源:阿拉伯衛星電視台,2017年9月21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印度人尋求獨一真神的醫治。

張蒙恩:教會要示範天國 憑信心活在恩典中

台灣高雄FIGHT.K教會的張蒙恩牧師八月底來港,與國度事奉中心合辦一場牧者交流研討會,共七十多位來自香港各區青少年教牧出席,希望尋著牧養青少年的新方向。

張蒙恩開首提出,時代已經不一樣了,現在40歲以下的人在乎教會的信息是否「落地」才會來,光是說得動聽是沒用的。他提醒與會者,作為教牧,要示範天國,因為耶穌的重點是天國。教會應著眼於如何把天國運行在地上,而不是教會增長。教會應跟隨耶穌傳揚天國的福音,而不是靠恐嚇說地獄近了。他是第二代基督徒,「耶穌愛我」他知道卻感受不到。他後來才明白那套宗教的模式是「人的遺傳」,是活在「律法之下」。

那如何活在「恩典之下」(羅 6:14-15)呢?張蒙恩綜合聖經,配合自己的經驗說,第一步是像亞伯拉罕,離開固有模式,跟隨神就是悔改。在已有的體制之內做一些小改變,也許不能改變整個系統,有時候神要我們「另起爐灶」。「經歷應許的關鍵是信心!」他回想FIGHT.K開始的時候,是一分錢都沒有從舊的地方拿走,但他們相信天父會引導他們到寬闊之地。到了今天,他們仍是零貸款,而且戶口存款一直都只有幾萬台幣。

「恩典才是翻轉世界的關鍵!」張蒙恩清楚地指出,「世界就是做得好才有好東西,如果教會也是說要努力、要拼搏,跟世界有何不一樣?」做錯了還有恩典,才是恩典。基督徒經歷過當神的孩子有多好,才可以給別人恩典,否則就會要求別人也照樣拼。「能不能得著產業,跟你的軟弱沒有直接關係。當你相信自己是神的孩子,就有產業!」新約的重點是接受憐憫和恩典,不是靠行為稱義,那是無知(加 3:3)。我們要學習披戴基督,因為神是由看耶穌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每天去宣告:「我是寶貴的、尊榮的,天父非常愛我,非常喜歡我。(賽 43:4)」接受與耶穌那份關係,而不是追求東西、業績;從心底感謝耶穌的救贖。當我們善用天父的恩典,神就還要加給我們,讓我們每天都活在恩典之中。

張蒙恩相信,真理是任何年代、領域、環境都通用的。因此轉化職場在於先禱告跟天父的真理溝通,不按傳統習慣、自己的方式,把天父的創意和策略運作在職場。對客人來說,簡單的祝福禱告,提供超乎期望的服務,就是福音(Good News)。他也守安息日,雖然是主任牧師,但他們星期日沒有聚會,睡到自然醒,下午休息看電影,跟家人吃飯,安息日就是慢活,不做與謀生有關的事。

神恩待張蒙恩,把他來香港的機票升到商務倉,座位是「17HK」。他相信天父耶穌聖靈在高雄做的,在香港也可以實現。

(記者林暐皓報道)

[國度觀點] 為千禧羊群擴大「草場」領域

皮尤研究中心發現,美國千禧世代以社交媒體、健身運動和美食社交代替教會,似乎是教會一大隱憂。報告指,僅約27%的千禧世代人口有上教會的習慣,相比上世代,年輕人較少參與宗教活動,但仍然尋求靈性的滿足,只是渠道再不是傳統教會的形式。雖然研究對象是美國人,但現象有全球化的跡象,華人教會不能迴避流失千禧世代的問題。

皮尤的報告指,對千禧世代來說,透過健身運動更能接觸內心世界,反而在教會卻沒有如此實在的經驗,而健身教練好像扮演牧者角色,提供靈性指引,以及建立群體生活。另外一些千禧群體選擇在社交媒體,尋求歸宿感和使命感,與人聯繫,分享生命和生活,或是在餐飲場所得到社群關係的滿足感,甚至認為這就是教會。

華人教會重視薪火相傳,總不願意看見青少年不斷流失,而教會日漸老化。但是對策往往只是外在形式的改變,例如提供活潑有趣的活動,豐富青少年喜歡的社交生活,希望吸引他們留下來。然而,外面世界的活動永遠更有趣,更有吸引力。其實所有人都有靈性的追求,年輕人也不例外,補救方式應針對靈性的不滿足。對於千禧世代,「坐著聽道」如紙上談兵,無法讓他們經驗神,一位實實在在介入他們生命的主。千禧世代更熱衷於社群關係、社會關懷、公義行動、人生使命等,對於上代信徒,這些不是信仰的核心關注,但無可否認卻是人能夠經驗神的場景,是神給他們尋見的道路。如果教會能將「草場」的概念,在合乎聖經觀念下,擴大它的領域,千禧羊群就有他們的草場,而不會四處流浪逐水草而居。

擴大對「草場」的觀念,與教義無關,也不是改變教會本質,卻也不是表面形式的改變,而是教會對神國觀念的更新,將異象的範圍擴大至社區、城市,甚至全球,將神國的福音從個人得救擴大至城市的轉化,建立信徒為職場祭司,更新社會文化,實踐愛和公義。

台灣基督教聯盟發聲明 反對大法官改變婚姻定義

在5月24日大法官同婚釋憲結果出爐後,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高雄中會及台南中會正式發出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聲明後,台灣基督教聯盟(簡稱台基盟),經台灣牧者國是論壇後續會議決議,首次公開聯署發出「反對大法官改變婚姻定義之聯合聲明」,目前連署單位正在陸續增加中,聲明節錄如下:

「最近這兩個月裡,教會有許多弟兄姊妹對同婚釋憲有很多討論,有些人會感到挫折,有些人對教會的立場困惑,教會界特別針對釋憲結果發表聲明如下: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大法官第748號解釋宣判民法婚姻規定違憲,為了同性二人結合之關係而要求立法及行政機關改變一男一女結合的婚姻定義。我們無法接受少數司法前衛人士違背多數民意,改變婚姻家庭的文化內涵,對此釋憲結果,我們深感遺憾且無法接受。

一、大法官無權代替全國人民改變婚姻定義,此為司法權侵犯立法權的惡例:大法官選擇在立法院審理同婚法案時介入本為不該,又在社會對立且無共識的狀況下,作出如此「違背釋憲法理,論理錯謬,背離人民感情」的釋憲內容,扼殺重大公共議題討論空間,剝奪人民決定重大議題權利,強迫全民接受同性婚姻,對下一代婚姻價值觀念及整個社會倫理、文化、教育帶來重大衝擊及傷害,也重傷了台灣的民主發展。

二、台灣不應破壞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的自然婚姻制度:一男一女的婚姻具有繁衍下一代可能性,最有利台灣發展,應受政府制度性保障,不可任意變更,更不能由少數大法官宣告為違憲。兒童權利也應該優先考量,每一位兒童均為一父一母所生,有權於親生父母家中成長,台灣不應高舉同性婚姻,使之凌駕於自然婚姻及兒童權利之上。

三、釋憲不應忽視「後同」族群的存在:大法官於釋憲中不應片面採信同性戀之性傾向屬難以改變之個人特徵(immutable characteristics)(英譯是不可能改變的個人特徵),不但違背經驗法則,也忽略了台灣社會中存在不少曾經是同性戀者,後來脫離了同性戀生活而快樂生活的「後同」族群。

四、期盼政府運用智慧,不改變婚姻定義:我們希望藉由此聲明帶出多數民眾反對的聲音,並期待政府傾聽多數人民的聲音,扭轉與修復此次釋憲所帶來的危機。

教會基於聖經的教導,不論環境如何改變,仍將堅守基督信仰和聖經的道德標準因為合乎聖經的的婚姻觀即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本於聖經中慈愛與誠實、公義與憐憫的教導,身為基督徒我們表達—我們愛所有的人,包括同性戀者,也接納與歡迎同性戀者在教會生活當中一起領受神的愛,但我們不支持同性間的性行為,也不支持同性婚姻。 」

(台灣國度復興報報道)

加拿大家人同行聚集 年青一代經歷屬靈突破

為列國守望的家人同行聚集,十多年前在加拿大開始,其後跟從聖靈帶領,與華人、亞洲各民族、猶太人等世界各地的主內家人連結。今年6月29日至7月1日,聚集再度於加拿大舉行,屬靈突破在年青一代中間發生,宣告整個基督身體進入新季節。

第四場聚集上,眾家人同心敬拜宣告:「萬有都本於祢,萬有都歸於祢,你配得榮耀﹗」敬拜隊宣告耶穌已被命定為一切的頭,包括作為教會的頭,因為神已經將萬有都放在祂的腳下。「一顆心、一個身體、一個靈!祢就是頭,我們是身!」新的季節已來到,正是進入新命定的時刻。當戴冕恩牧師站出來請眾家人站在自己當站立的位置上回應神時,一名年青姊妹走到台上流淚說,自己一直認為這聚集是屬於父母的聚集,但她願意回應神,對神說:「好的!」她宣告年青一代要興起,隨即有大批年青年人走到台上跟她一起跪下,大聲呼喊流淚回應神。

戴冕恩說:「這不是年青人的聚集,也不是成年人的聚集,亦不是孩子們的聚集,而是整個家的興起!」年青一代更邀請孩子們都站到台上,幾代家人肩並肩整齊地站立,就像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有如軍隊一般。有海島的原住民帶領弟兄釋放自己的聲音,向造物主表達即將見證新生時刻的感受。然後,眾家人不論男女老幼都以同樣的節奏踏步,象徵與主的心跳對齊。接著整個會場靜默,眾人在寧靜之中感受彼此同心,與主的心融為一體。

戴冕恩又說,今次加拿大聚集進入了全新的季節,就是新的、空白的一頁。他帶領家人在神面前委身,跟從不能以眼睛看見的天國,將自己過往累積的成功、突破都放下,進入新的一頁。該節聚集完結前,眾人在神面前禱唱,立志委身為神國「一切都擺上」。

在第六節聚會上,年青人一致地在台上跳舞,帶來屬靈的突破。他們都同心向神說:「我們願意」,並且宣告「我們剛強壯膽合一」。一名美籍華人年青人分享,身為牧師之子的他從小就習慣做一個好孩子,卻感覺自己愛跳嘻哈舞(Hip-Hop)跟教會與家庭都格格不入,而他今天終於得以在基督教聚會的台上跳起舞來,自由地敬拜神。他的媽媽看見他在台上跳舞,眼淚不住流下來,只因在舞蹈中看見他的掙扎得以釋放。

戴冕恩帶領作為父母的家人宣告,要委身為下一代提供安全的環境。然後,年青人亦同心回應,宣告會繼承屬靈的遺傳,接受從父母而來的祝福,在家中不再有懼怕,讓愛及勇氣充滿他們的心。

(記者陳淑安報道)

研究指 美千禧世代對以色列支持正下降

2016年的研究發現,雖然以色列仍獲得美國人的普遍支持,但在一些不斷增長的人口組別中卻日漸失去支持,包括少數族裔及千禧世代。越來越少的美國人認為以色列的信念與他們相同。

一批前廣告專業人士組成「以色列品牌集團」,向美國人推廣以色列。他們在2010年及2016年委託一家公司進行了兩次抽樣調查,共對2,600名美國人詢問對以色列的看法和支持度。該組織始創人之一Fern Oppenheim說:「共同的價值觀是我們關係的基石,年輕的美國人不相信以色列的價值觀與自己一樣。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我們必須清楚闡述以色列人的心靈和人性。」

支持以色列的美國人按人口比例由2010年的76%下降到2016年的62%。支持度也下降了,2010年,22%的美國人是以色列的「核心」支持者,2016年下降到15%。

較多支持以色列的群體包括男性、共和黨和老年人。而較不支持以色列的群體正好相反,包括女性、民主黨和千禧一代,以及非洲裔美國人和拉丁裔美國人。這些組別的人口都在增長。

(來源:JTA,2017年6月30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美國千禧世代、少數族裔在真理中認識神對以色列的心意。

【Kingdom LIFE】讚美之泉 我們信 所以我們唱

「每一年,當我們開始製作一首歌,踏出腳步出發到第一場服事,搭上飛機飛往第一場聚會,我們都是帶著一個心態:這可能是我們僅有的一首歌、僅有的一場服事、僅有帶領人到神面前、僅有傳福音的機會。每次我們都擺上最好的服事,最上等的獻給我們的天父,單單因為我們相信這位大有能力的神。」讚美之泉發言人如此說。
今年的異象:「從早晨到夜晚」

今年,讚美之泉領受到發出敬拜聲音以及持續敬拜的重要性。敬拜從個人開始,但不只停留在個人。「我們的聲音帶有能力,個人的敬拜有能力的彰顯。但是,當我們一同發出敬拜、宣告、讚美的聲音時,那聲音的能力是無法測度的!」讚美之泉相信,一群合一的子民、整個教會、城市、國家一起敬拜,是可以帶下極大的祝福。

敬拜帶下極大的祝福。
敬拜帶下極大的祝福。

「不只發出聲音,還要持續敬拜;不只發出聲音,還要常常發出極大的聲音;不只發出極大的聲音,還要有合一的敬拜﹗」讚美之泉第廿二張敬拜專輯名為「從清晨到夜晚」,就是回到呼召的主軸,亦即敬拜的生命。「從早晨到夜晚、從高山到低谷、從曠野到城市,我們一生的年月要時時充滿讚美。」他們相信,與神連結的鑰匙就是「敬拜」。

「我們的信念不變:帶著這個世代老老少少都來敬拜神、讚美神。讓神的百姓都說:神啊,我們一生敬拜祢。」讚美之泉期望讓敬拜化為一首首的詩歌,單單來唱給天父聽。「讓我們每天在神的豐盛恩典中歡欣歌頌,在祂的救恩盼望中,我們的靈魂不住快樂。」

老老少少都來敬拜神
老老少少都來敬拜神

「這樣的信息是需要被傳遞的。」讚美之泉認為,在一個網路資訊氾濫的時代,多媒體影音的製作是關鍵之一。過去八年來,他們在影音製作方面力求進步,希望能製作好的敬拜單元、敬拜MV、生活性節目,以及兒童節目。「雖然不容易,但是我們大膽的跟神求,能有更大的攝影棚和團隊來製作更多屬神的節目。期待有一天,讚美之泉的影音節目可以帶著華人來榮耀神。」

香港兒童敬拜學校  邁進第四年

除了敬拜特會,讚美之泉近年亦在香港舉辦兒童創意敬拜學校,反應熱烈。「榮耀神的生命是從小就要被教導的,這也就是我們期望讚美之泉接下來可以做的。小朋友們從小就被灌輸許多世上的知識和觀念,要是我們沒有好的製作、好的教導、好的音樂,我們的下一代很快就會忘記神的作為、神的大能,結果是失去神的祝福。」

讚美之泉在香港設立創意敬拜學校也已經邁進第四年,在孩子們的成長中,他們看到更多的需要,而小朋友也漸漸長大為青少年,可是他們對神的渴慕不停止。「我們希望能繼續的有少年課程、青年課程。」

香港兒童創意敬拜學校
香港兒童創意敬拜學校

「過去,有教會在器材方面提供支援,但我們相信,若神要我們擴展年齡層,增加課程,我們勢必有場地的需要。所以我們斗膽地跟神求,在香港市中心有個可以容納150~200人的培訓中心和辦公室。」雖然看起來好像不易,但讚美之泉相信,若神允許他們在更多的地方服事,擴充他們的境界,必定會為他們預備,感動弟兄姊妹一同來支持。

孩子的第一首敬拜歌
小朋友的敬拜
小朋友的敬拜

今年的兒童敬拜專輯主題「一閃一閃亮晶晶」,讚美之泉是如何領受的呢?原來「一閃一閃亮晶晶」是幾乎全世界小朋友都知道的一首歌,也有可能是他們學習的第一首歌曲。「每次聽到小朋友唱時,我們多麼盼望,小朋友學習的第一首歌是敬拜的歌曲。想著想著,這首歌的歌詞是在描述神的創造啊,那就把它直接變成敬拜的歌曲吧!」

「小朋友的敬拜是多麼的單純,小時候就知道如何敬拜、如何用神的話語、如何禱告那是多麼棒的事﹗祝福我們的下一代,早早飽得神的慈愛,成為蒙福的一群。」

 

(資訊由讚美之泉提供)

【Kingdom LIFE】Dreamkidz 共建孩子夢

近期經過沙田偉華商場,很多人都被一個造型可愛的動物農莊的佈景展板吸引。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個將聖經價值觀帶到商業場所的事工名叫DreamKidz。今期Kingdom Life採訪了Dreamkidz創辦人之一戴美寶,分享Dreamkidz對這個城市的異象及使命。

「香港其實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城市,但同時需要人有一個豐富的思維去將很多可能性發掘出來。我相信香港不是只有填鴨式教育,而是有很多的創意在年青人和兒童中間。」戴美寶坦言。Dreamkidz期望藉著音樂、藝術的訓練,啟發兒童去發掘他們的潛在恩賜、興趣、及夢想,幫助孩子明白自己寶貴的身份價值,活出神所喜悅的生命。

以創意啟發孩童

Dreamkidz的誕生,也是從一班同工領受在教養兒童上的屬靈不滿足開始。戴分享:「我自己也是一名母親,在我的孩子上兒童主日學的過程中,發現雖然教會都會用遊戲、手工等方法教導孩童,但從他們的回應得知,不少活動及內容已是重複出現。漸漸孩子對於教會的活動,都有一種印象,覺得不夠創意及好玩。」DreamKidz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放棄以活動行先的教導形式,以心靈啟發的方式,向孩子傳遞神裡面的豐富。因此DreamKidz的所有創作都是和兒童一齊構思的。戴認為,兒童在靈裡面有一種很特別的敏銳,當我們用心去聽他們的分享,就會知道他們裡面有很多的渴慕。而事實上,DreamKidz很想透過藝術,和他們一起以一種創新的眼光去認識神,用一個藝術的方式去讓他們明白真理更多。戴以自己的孩子為例,在一次參與成年人的敬拜中,她的孩子突然學會了吹角。「他只有6歲,我以為他很多東西都不懂,但一次偶然機會,他不但學會吹角,而且還俯伏敬拜。這些都不是大人教的,是神親自感動他這樣做,所以不要容讓大人的固有想法限制孩子的可能性。」

兒童也要「一手信仰」

Dreamkidz最想看見的,是每一個兒童和神建立「一手信仰」的關係。我們發現很多孩子都在經歷「二手信仰」,父母的信成為孩子的信,但很多孩子從未真正經歷神的豐富。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孩子不是負累,不是騷擾成人崇拜的存在,反而很多時候,神透過孩子教導年長的人及父母很多屬靈的事。當我們和孩子一起祈禱,有時他們接收到的信息和大人是沒有分別的,因著我們都是領受同一聖靈。成人不能認為孩子是幼稚班,而自己則是高班或者大學。在屬靈層面上,其實神在孩子身上的工作會令我們感到驚奇。孩子是神的「秘密武器」,他們的接收比成人更加直接和真實。

創意活動及未來計劃

krt315-12
在沙田的偉華商場舉辦一系列的親子活動

在最近的爸媽節,DreamKidz更以實際行動將聖經的價值觀帶進社區,在沙田的偉華商場舉辦一系列的親子活動,小朋友除了可以與父母一同學習扭氣球,畫心意卡及贈送禮物給爸媽,更可以透過場地的「親子農莊」展覽及佈景,更多認識我們的天父及屬靈品格。除此之外,在未來的日子,DreamKidz將舉辦先知性的舞蹈、繪畫,以及敬拜及禱告的訓練等,和兒童一起創作音樂及一同經歷屬靈生命的成長。想知道更多關於DreamKidz的活動及課程,請瀏覽DreamKidz FB 專頁。

DreamKidz@worship studio 課程第一擊: 兒童先知性舞蹈
DreamKidz@worship studio 課程第一擊: 兒童先知性舞蹈

(記者莫嵐報道)

[國度觀點] 教會與家校合作 防止學童自殺

本港近來出現青少年自殺年輕化的警號,今年2月份有8宗青少年自殺個案,若不計17歲死者的一宗,死者平均年齡就僅13.6歲。最近有團體呼籲社會關注沒有明顯徵兆的隱性自殺,因為現今教育局提供的指引適用於有明顯自殺徵兆的學童,而防止隱性自殺卻可透過關係密切的身邊人的觀察和關注。教會向來善於關懷探訪及建立群體,又以「家」的觀念發展彼此委身的同行關係,發揮守望精神,若然與家校加深合作,對防止學童自殺應該有重要的貢獻。

日前,香港宣教會學校服務隊及人本精神健康實務學會在記招會上表示,今年2月的學童自殺個案,不少屬於隱性自殺,即事前無明顯意圖及徵兆,因此難以發現,所以更需要家長、學校及身邊的人花時間溝通和觀察,才能預防自殺事件發生。學童與成人不同,未必有能力或意願直接表達內心問題,及表白自殺意圖,很多時候需要透過活動建立關係,然後在對話中流露內心怨憤。

在防止學童自殺的工作上,社會服務機構、政府機關無疑能提供專業協助,但卻不是長時間建立關係,只是某段時間介入個案。教會作為屬靈的家,能夠跨越不同成長時期,提供陪伴及關懷。由於教會善於牧養靈性及建立小組關係,常年有定期穩定的聚集,鼓勵分享與守望代禱,因此容易察覺隱性自殺徵兆,在防預工作上確能有貢獻。但學童平日最多時間是在學校和家裡,由學校師生和家長提供靈性牧養是最理想的情況,但當現實不是理想,教會也可與學校、家庭合作,補救不足,成為學童的心靈庇護中心。

誰來救救我們的下一代?-【國度角度】專欄

仇敵來是要偷竊,殺害,毀壞;救主來是要贖回,復活,重建,不單是得生命,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但香港近年青少年自殺個案卻在不斷攀升,且越趨年輕化,這使我憂心如焚,內心不禁不住向神發出吶喊:誰來救救我們的下一代?這句話不斷在我心中縈繞,久久不能退去……你可有同感?

耶穌基督,教會的頭來到這世上,傳的是「天國的福音」,豈不是為要醫好傷心的人,使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被壓制的得自由,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華冠代替灰塵,讚美以代替憂傷的靈嗎?(賽61:1-3)「教會」作為耶穌基督的身體,天國在地上的代表,本應是以上各種問題的答案及出路,神也藉著「教會」向靈界彰顯祂無限的智慧與終極的旨意(弗3:10-11)。

我們必須撫心自問,究竟教會的存在,是否正發揮她應有的功能,若社會上的問題不斷上升,而教會卻束手無策,我們真的還可以勇敢地宣告:教會真的沒有病,教會真的沒有失職,我們的神學真的沒有出問題,我們在神面前真的可以問心無愧?我真的無言以對……

幾年前,天父問我:你如何為我裝備迎接主再來的一代,我問天父這是什麼意思?天父反問我:你常常宣講末日主再來的信息,卻沒有具體的行動去裝備迎接主再來的一代,我實在愧對天父,因為我服侍的對象都是領袖,甚或牧者,一直都覺得青少年及兒童不是我的託付!

天父繼續問我:我已經早早告訴了你們,末世必有危險的事,外部有天災人禍,患難逼迫,內部有假先知、假使徒、假信徒,賣主賣友,甚至假基督、敵基督……你覺得以教會現在的牧養裝備模式,真的可以訓練出能抵禦如此嚴苛的挑戰,仍然可以屹立不倒,卻能戰勝一切,成為最終的得勝者嗎?

我回答說:不要說我們的下一代,就是我自己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我只可說,我對主的應許有十足的把握,因祂應許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祂會不惜任何代價去保護祂的羊。我向神說:不單為了救救下一代,更為了要好好去裝備下一代,成為反敗為勝的一代,就是要賠上我這條老命,我們義無反顧!為轉化我們的下一代,你又願意為下一代投上多少?

聖經應許我們:天必留祂,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候。我們深深相信主再來之前,

必然會「復興萬物」,所以我要全然倚靠神信實的應許,向靈界宣告:凡仇敵所「偷竊」的,我們要連本帶利奪回來;凡仇敵所「殺害」的,我們要從死復活過來;凡仇敵所「毀壞」的,我們要從廢堆重建過來。

耶穌看見門徒輕忽了小孩子,就惱怒地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可10:14)。耶穌在提醒我們﹕不可輕看小孩子,小孩子也不要輕看自己。我認為問題的根源不在小孩子而在父母老師。大衛的爸爸兄弟、掃羅王、哥利亞,甚至連撒母耳都輕看了大衛。我們的小孩正是大衛的一代,是打敗哥利亞的英勇戰士,被召去得著神的國,成為末後戰勝撒旦的一代!

我們清楚知道,這末世轉化的工程,絕對不是一個人、一間教會、一個機構,可以去獨力完成,而需要一代接一代去努力。我沒有方案及方法,但我深深相信,神必然將不同的看見及負擔,放在一群關鍵的少數的人心中。若父神給你同樣的感動,懇請你從速作出回應聯絡我們,我們極之需要你所獻上你的那一塊拼圖,以完成全幅圖畫。(歡迎回應﹕news@kingdommin.org)


文@何寶生

誰之過?誰之責? -【愛有道】專欄

大學學生宿舍被揭發集體性欺凌事件,引發對舍堂文化及大學生的道德操守的議論。至終大學承認不能接受以舍堂傳統或文化為借口的惡作劇,涉事的學生被紀律處分。可是大眾仍不免搖頭嘆息,現今的孩子由小學生到大學生,對欺凌、暴力、性的道德觀念薄弱,甚至扭曲,是父母的教導不足嗎?

無論孩子年紀多大,一旦犯錯,父母都會感到難過,或會自責教子無方。然而作為成人的大學生,亦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實在無可推諉。

或許,我們都會暗暗慶幸,事件只屬單一,沒有牽涉咱家的孩子。別以為這就可以放心,社會的價值觀、文化薰陶會漸漸侵蝕孩子的思想與心靈。我們得留意這些社會的議題,特別跟青少年的孩子探討,讓他們思考,一是為防禦,避免受到欺凌的侵害,二是鞏固個人的道德價值,在罪惡面前,不為群眾壓力所動,站穩正義的立場。

反過來說,現今父母對孩子很多時過度保護,孩子犯錯,不單沒有指責,或教導他反省,倒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又或是埋怨社會的文化處境。當孩子誤以為父母是他們的「護身符」,不願意為自己的錯誤承受後果,承擔責任,他個人的道德意志會隨之減弱,一再犯錯的機會亦隨之增加。年紀愈長,父母對他的管教愈加困難,變得乏力。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言19:18)這句話對父母是一記當頭棒喝,不要等到孩子走入迷途時,才懊悔自己沒有好好管教他,又或是太縱容他,還以為是護衛著他,避開荊棘之途,這其實是睜眼看著孩子走向墮落呢!


文@徐惠儀

【Kingdom LIFE】「宣子」成長路

宣教士子女,簡稱「宣子」,是一個很特別的群體,他們隨父母到陌生的世界生活,成為第三文化孩子。他們是宣教運動的見證者,同時也只是一群面臨文化及身份認同衝擊的普通孩子。2016年,由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出版的《未為人知的故事——亞洲宣子成長路》收集了17個宣子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道出了宣子在宣教工場遇到的困惑和掙扎,以及如何以獨特的方式來回應神的呼召,同時承傳屬靈的產業。

宣子缺乏群體支持

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Sky Siu(蕭加欣),隨宣教士父母到西非迦納生活了15年,在美國完成第一個學位後返港工作,現時在香港一間為青少年提供預防和治療濫藥及酗酒的服務的本地機構工作。談到神怎樣給她負擔去關心宣教士子女,加欣分享:「這與我個人的親身經歷有很大關係,因為我也是宣子的一員,我明白他們的需要及掙扎。」當時加欣的父母回應神的呼召,被差派到西非迦納宣教,那個年代是沒有短宣這種形式的宣教體驗,所以宣教士都是憑信心去的。加欣的父母在當地沒有一個人認識,而且行李在3個月之後才能到齊,在艱苦的條件下,加欣一家在西非迦納扎根下來。

加欣坦言:「很多時候,當一個家庭去宣教,父母有從神而來的呼召,但小朋友是沒有領受呼召的,只是跟隨父母行動,不是理所當然地對於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在其他人看來,覺得宣子只是去外地生活,但其實有很多文化適應、身分認同及屬靈生命方面的問題。關於跨文化經歷,加欣是屬於比較幸運的,因為只是去了西非迦納這個地方生活,而有些宣教家庭因著事工需要,去過很多地方事奉,有些宣子在很短時間就轉了5、6間學校的情況並不罕見。很多宣子認識朋友很容易,但建立深入的關係卻有一定的困難。而因著跨文化的經歷,引起身份認同的問題,從而影響到宣子的屬靈生命。很多宣子沒有穩定及持續的教會生活,主要依靠父母去認識神,較少有屬靈群體的支持。加欣回港後,也感到適應上有很大壓力。別人會認為宣子一定與神的關係很親密,但其實這並不是必然的。

關心助突破身份障礙

作為香港的教會及信徒,又可以如何去支持這些在外的宣子呢?加欣這樣回應:宣教士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回來述職的,其實教會可以趁這個時間積極去認識宣子,例如帶他們出去玩,和他們建立關係,因為友誼及群體的關心很能幫助他們建立對香港及教會的歸屬感。我以前回來香港1、2天就會很想離開,因為我覺得和這個地方沒有連繫。通常教會及機構對宣教士的事工關心很多,但其實宣教士的家庭狀況都是很需要關心的。另一方面,教會可以鼓勵差遣短宣隊,除了支持宣教事工,同時也關心及支持宣教家庭,可以為宣子舉辦一些活動,例如教讀寫中文等。「我在迦納時,沒有機會學習中文,其實覺得好可惜及遺憾,以致之後回港要很辛苦地學習中文,其實語言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連繫。宣教家庭及宣子作為中國人,是需要對自身的文化有一個認同的。」

另外,宣子雖然不經常在香港,但現時網絡科技發展迅速,已經有多種不同方式可以與他們交往。例如將他們放入教會的代禱裡等。宣教士可以分享事工,宣子其實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及見證,例如安排他們在兒童主日學裡與小朋友分享。「我8歲時隨父母回港述職,有一次我跟隨父母去一個教會分享事工。有一個家庭在崇拜結束後主動來認識我們,並在我們回迦納後開始同我們通訊,還不時送禮物給我們。而我也會回信,透過幾年的信件往來,我們之間就建立了關係。而正是因著他們的緣故,我會開始期待回香港的時間,因為可以與他們見面。這些事情好像很細微,但就好像一條線一樣將我與我的家鄉——香港聯繫了起來。」

因著對宣子的負擔,加欣由10年前回港後,就積極參與宣子的關懷事工。在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轄下有一個關心宣子的委員會,是由一群對宣子很有負擔的弟兄姊妹組成的,而加欣就是最早加入的委員會成員之一。每年的暑假,加欣與其他成員都會舉辦宣子夏令營,而今年已經踏入第10個年頭了,這個夏令營目的是為了幫助那些回到香港的宣子可以認識相同背景的朋友,找到一起同行的屬靈夥伴。

(記者莫嵐報道)

專業團體調查學童自殺 家長:考試壓力是重要因素

去年香港學生自殺問題嚴重,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儘管政府已用不同措施回應問題,並在去年11月公開了「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委員會)的報告,但學生輕生問題仍未解決,今年續有多名學生自殺。「香港忠僕事奉中心」、「Nice Talk 輔導中心」、「中環醫生團契」及「香港基督徒醫生網絡」關注莘莘學子的寶貴生命,由 2017 年 2 月 27 日至 3 月 12 日在網上及職場中,以問卷形式成功收集842名家長的意見,嘗試從他們的角度探討學生自我傷害及自殺問題之原因及預防措施。

在發佈會中,香港心理學會前會長鄭健榮博士公佈了調查結果。同場,精神專科廖廣申醫生訪問一曾企圖跳樓的青年的經歷及復原。調查結果重點如下:

一、參與調查之家長的子女在求學期間,有55%曾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曾出現身體上自我傷害的有7.5%,即每13名學生就有一名被父母發現曾自我傷害身體,未被發現的自我傷害之數字應為更多,這反映學生自我傷害行為嚴重。

二、就自己子女的情緒問題或自我傷害的之原因而言,家長認為主要與精神健康(69%)、考試(62%)、學習壓力(51%)、個人抗逆力(40%)、負面思想(37%)及朋輩關係(35%)有關。這些原因(以及家庭關係)亦同是家長眼中香港學生自殺的主因。

三、所有調查之家長的子女及香港學生的自我傷害行為及自殺是由眾多因素引致的(15個或以上),但每個案的成因卻是獨特的(4個以下),這些結果與委員會報告中的分析一致。

四、家長認為考試及學習壓力均是引致自我傷害及自殺行為的重要因素,這與委員會報告中的觀點「教育系統所造成的學習壓力與學生自殺無明顯和直接關連」有明顯分歧。

五、家長認同委員會報告所提及預防學生自殺之方法(包括在家庭、學校及醫療等方面)之重要性,並認為措施有相當迫切性落實執行(由 0 至 10 分, 所有措施皆在 7.5 分以上)。

 

就調查所得結果,主辦機構有以下建議:

一、委員會報告書中的每項預防自殺措施,須清楚列出具體的執行時間表、負責部門、預期效果,並公開未來相關詳細會議紀錄,以便讓家長及市民了解和監察。

二、在落實措施後,教育局須每年與參與推行措施之其他部門聯絡,檢討每項措施的成效,分析該年學生自殺的原因,從而檢討或優化每項相關措施或提出新措施,並將檢討結果及優化或新措施向市民、家長、學校及其他持分者詳細交待。若有任何一項措施未能達致預其目標或效果,教育局亦要向上述持分者交待並提出應對措施或建議。主辦機構強調上述建議是基於不願看到有關當局出現「手術成功,但病人死亡」的現象。

三、今次調查數據證實快樂婚姻、快樂父母及快樂學生有頗高的正面關係(相關系數值0.43-0.6),建議預防學生自殺措施亦應考慮相應政策,如推動「快樂婚姻、快樂父母、快樂學生」之正向目標。

四、家長之「考試及學習壓力是學生自我傷害及自殺行為的重要因素」觀察,與委員會報告中「教育系統所造成的學習壓力與學生自殺無明顯和直接關連」的意見有明顯分歧,當局須正視問題並回應,挽回市民對教育系統可能潛在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