瘸腿孩進軍職棒電影 《The Hill》奪排行榜冠軍

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由Dennis Quaid主演的基督教電影《The Hill》,於2023年8月上映後,今年1月27日奪得Netflix排行榜冠軍,並榮獲最佳家庭電影獎。

在電影中飾演主角瑞奇的 Colin Ford在社文平台發文表示:「我很震驚,也很榮幸能夠代表《The Hill》獲得最佳家庭電影獎。這部電影能夠躋身如此偉大的電影之列是一種祝福!」

導演Jeff Celentano在社交平台上寫道:「不知道該說什麼。能夠成為Netflix在美國排名第一的電影,太瘋狂了!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請繼續支持我們,讓我們可以繼續保持榜首位置,!」

據Christian Headlines報導,Jeff花了17年才完成電影製作。「我讀完劇本後痛哭失聲,再也回不了頭。故事隨即進入了我的靈魂,就像瑞奇決心打棒球一樣,我也決心要拍這部電影!」 Jeff表示,人們都叫他放棄,但他愛上了這個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小男孩那驚人的韌性。

他認為這部電影很有意義,因為美國的小男孩,可能每個都經歷過被欺負、被嘲笑。而Jeff最感動的是,故事中的主角總是微笑以待,彷彿對著每個人都有無條件的愛。因著他對神的信心,他都撐過去了!

談到拍攝電影的決心,Jeff說這是自然而然的。「當神賦予你能力,如果你不使用,祂就會從你身上收回。因此,我盡所能地使用神給我的恩賜。」

電影主要講述浸信會牧師詹姆斯希爾之子——瑞奇‧希爾(Rickey Hill),雖患有退化性脊椎疾病,面對同學霸凌與父親反對,仍勇敢追求棒球夢想的真實故事。瑞奇加入到美國職棒小聯盟(MiLB),展現卓越佳績。他帶領的隊伍甚至於1978年拿下西北聯盟(Northwest League)冠軍。

然而瑞奇在24歲時不幸因脊椎疾病惡化,直接癱瘓在球場。癱瘓的瑞奇沒有放棄信靠神,始終堅信神會給予他「更好的安排」。果然,神親自安排了一場奇蹟的手術,如今瑞奇不僅能起身走動,還能順利打完一場高爾夫球,神蹟故事被翻拍成激勵人心的電影!

 

禱告:求神使用電影釋放信、望、愛於人心,在絕望中信靠神,得著能力見證神。

(來源:基督教今日報,2024年2月16日)

 

 

美國亞本斯理大學敬拜禱告晝夜不息 復興之火不斷點燃

位於肯塔基州威爾莫爾的亞本斯理大學(Asbury University)晝夜不息的復興禱告會已持續了10天,成千上萬的人從不同地方前來,希望能更深與神相遇,經歷靈性復興。

2月8日,在大學禮拜堂舉行的恆常禱告會上,牧者分享了認罪與悔改的信息,與會學生深受感動,會後不願離開,決定繼續留下敬拜禱告,許多其他學校和地區的敬拜者收到消息後都前來參與,已先後有22 所大學的學生團體參與聚集。

俄亥俄州辛辛那堤市(Cincinnati)斯普林代爾拿撒勒教會(Springdale Nazarene Church)的Daryl Blank牧師是首批到達的朝聖者之一。他於社交媒體貼文分享他的經歷和看見,並呼籲人們一同禱告,讓聖靈的工作遍滿國家全地,臨到全球。「禮拜堂內充滿了人和他們敬拜的歌聲。進到裡面時,我知道自己站在聖地上,旁邊的人都沒有穿鞋。所有在場的人都在唱詩,有些人趴在走廊上,有些站著,還有些聚集在房間的角落禱告。有幾隊敬拜小隊輪流當值,所有的事都是自發的,都沒有事先預備,沒有人在掌管,沒有人敢干預神正在做的事。有復和、饒恕、醫治發生,這是復興臨到的第二晚。」

亞本斯理大學校長Kevin Brown接受訪問時表示:「這裡只有神的靈,深深的進到我們的學生、教職員和我們社區的心靈和思想中。」學生Mia Lush說:「人從四面八方而來,除了這裡,他們都不想去其他的地方。我是老鷹隊的忠實粉絲,但我都沒有去看超級碗賽事。我已經能夠放棄連我自己都不認為可以放棄的事情。」三年級生Abigail Glei表示,復興教曉了她關於神的主權。「神在教導我相信祂正在掌管一切,我不需要擔心。」24 歲的Daniel Moyes說:「對我和我的許多朋友來說,這幾年真的很艱難,但在這裡,我感覺到神把我從痛苦和憤怒中釋放出來,經歷到從神而來的平安和喜樂,以及敬拜和崇敬獨一真神的自由。」

亞本斯理大學成立於1890 年,沒有正式隸屬於任何基督教教派。其根源始於19 世紀衛理公會興起的衛斯理聖潔運動(Wesleyan-Holiness movement)。學院曾於1970年經歷聖靈大澆灌,復興運動席捲校園,期間課堂遭取消,學生敬拜禱告至深夜,運動也延伸至其他學校。

曾於1970 年大學復興期間分享信息的講員表示:「我從來沒有想過在有生之年會看到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但它果真發生了。這讓我充滿了盼望,下一代,Z 世代,不必被焦慮定義,他們可以活在盼望裡。」

亞本斯理大學學生生活部副主席Sarah Baldwin形容這次復興為「神愛的傾倒,從 Z 世代開始,滿溢至我們其他人身上,帶來醫治、喜樂與合一。這一切的核心,在於重回全心全意委身於耶穌,遠離任何讓我們分心和離開基督的事情。我們深深感謝神所做的這一切。」

禱告:求聖靈在美國的復興運動持續不止息,讓過去仇敵的工作完全被翻轉。願亞本斯理大學校園復興的餘震震動全球,亦臨到亞洲。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Fox NewsCBN News,2023年2月10、15和17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緊急代禱】土耳其地震逾4千人傷亡 多國派遣救援隊前往災區

2月6日(週一),土耳其南部發生7.8級強烈地震,土耳其災害和應急管理局(AFAD)表示,土耳其最少有2921人死亡,連同鄰國敘利亞,兩國共至少4365人死亡。世衛表示,由於仍有很多人被埋瓦礫中,估計死亡人數或超過2萬人。

由於當地天氣寒冷加上落雨落雪,救援行動大受影響。在震中附近的土耳其城市奧斯馬尼耶(Osmaniye),隨着寒冷和雨水的襲來,全市斷電,救援人員難以搜救。

目前美國、歐盟、英國、日本、中國等多國領導人,向土耳其和敘利亞致以慰問,各國紛紛派出救援隊伍及專家前往災區協助救災。

禱告:求主施恩幫助災民與救援隊把所有死傷者救出,也釋放安慰、平安、保護,以及最適合的資源臨到災民中間。願福音的盼望在當中顯明,奉耶穌名禱告,阿門。

(KRT訊)

 

 

天上國民的盼望-【國度角度】專欄

他們的結局就是沉淪,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腓3:19-20)保羅屢次流淚勸告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及門徒,你們要一同效法我(林前11:1),並且警告他們當中有許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敵,而他們的結局就是沉淪(Destruction)毀滅)。這是一件非常嚴肅並且可怕的事。可能有人會問:教會中應該大多是已經信了耶穌的「信徒或門徒」,但當中竟有許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敵?既已是信徒或門徒,還有可能沉淪嗎?

我們先要釐清,每個信徒都是真信徒、真門徒、天父的真兒女,真的天上國民嗎?答案是未必。「相信與信靠」是有分別的,「信而不服與信而信服」是大有不同的。約翰福音6章記著說:「他門徒多有退去,不再與主同行……耶穌說:『我不是揀選了你們十二個門徒麼?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耶穌指的是門徒猶大,卻因30兩銀子出賣了耶穌,猶大是耶穌的門徒嗎?是!猶大是耶穌的真門徒嗎?不是,因他出賣了耶穌!

保羅表述,在未遇見主之前,他不單信神、且熟讀律法,也嚴守律法;愛神、熱心事奉神,且護教心切,行事卻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敵,所以主對他說:「我就是你逼迫的耶穌!」(徒26:9-15)當時的保羅信有神,但因靈竅未開,未真正認識神,他以為自己在熱心事奉神,豈料卻是越發在逼迫神。他深明這謬誤,所以流淚提醒腓立比教會,許多信徒行事成為基督十架的仇敵!他們所信的神是來滿足自己,卻不知不覺以自己的羞辱為榮耀。保羅同樣提醒羅馬教會,我可以證明他們(猶太教中人)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 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羅10:2-3)

猶太教領袖竟高舉「人的自義」凌駕在「神的公義」之上,審判及釘死了來拯救他們的受膏君、彌賽亞。這樣的慘痛歷史,還不足以令今日教會的領袖及信徒引以為鑑嗎?因主早早就提醒教會,末世將有可怕的事臨到教會,人要把你們趕出會堂,並且時候將到,凡殺你們的就以為是事奉神。他們這樣行,是因未曾認識父,也未曾認識我。(約16:1-3)

我們既是天上的國民,豈不以天上的事為念?少年財主雖嚮往得著永生,但卻捨不得地上的財富,最終反失去天上的財寶,失去進入天國的應許!瞎子領路,二者都掉在坑,這豈不是我們現今作領袖的一記當頭棒喝,作信徒及門徒的鑑誡?安靜下來,想一想,你的心歸何處?終日正在顧念的,是上面的事,還是地上的事?「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來10:39)

文@何寶生

 

 

第八屆基督生活文化節 為社區帶來屬神文化

乘著春日晚風,在熱情的吆喝以及悠揚綿延的動聽樂聲中,由沙鹿聖教會和港區歸主聖教會聯合主辦的第八屆「基督生活文化節」於4月3日晚在沙鹿巨業車站前廣場盛大舉行,活動吸引數百位在地鄉親前來參加,聆聽演奏的同時,也讓生命與福音相遇。

回應4月2日臺鐵408次太魯閣號出軌事故,詩班透過詩歌《願》來為這塊土地,以及在事件中受波及的每一位乘客及其家庭獻上祝福。同時,大會也分發點著的小蠟燭給每位參與者,藉著片刻的安靜沉思,願神的手親自帶領所有人一同走過這次意外帶來的衝擊。

沙鹿聖教會主任牧師陳季讓於佈道短講中提到,面對措手不及的意外,人們心中通常都會產生許多疑問,卻也找不到確切的答案。不過,神給人最奇妙的應許,就是即便人生中曾有不幸發生,因著神的計劃和帶領,每個人依舊能走過傷痛,再次擁有美好的人生。如同以賽亞書43章19節記載:「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麼?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

陳以自己的服事經歷補充說明,他曾前往新疆30多次,若要在新疆各地穿梭,必定要經過廣袤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那是一片需要開車16小時才能走完的漫天黃沙之地。但是即便在這種人們無法想像的乾旱無水之地,神還是在其中造了一條塔里木河,河水沁涼,為荒地帶來生機。陳勉勵眾人,面對苦難,也許當下找不到最想知道的「為什麼」,但因著神為人受死,並且死後復活,「盼望」因此就永遠存在。

本次文化節也邀請了Jazz Messenger樂團及福音歌手史茵茵一同演出,活動在為有需要的鄉親朋友代禱中畫下圓滿句點。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林稚雯報導)

 

 

走出喪子之痛 歌手譜新歌傳盼望

基督徒歌手TobyMac最近推出了一首滿有力量的新歌,是他自2019年10月兒子Truett McKeehan猝然離世後寫的第一首希望之歌。

這位七屆格林美獎得主最近接受電台訪問,訴說創作新歌Help Is On The Way (Maybe Midnight) 的過程和靈感來源。 「當時我正處於兒子去世的低谷,一天早上我下樓,翻開聖經,讀到詩篇說:『 神正在捲起衣袖 』(祂的右手和聖臂施行救恩)。 我想, 嘩!我從來沒有在聖經中看到。當你想到創造萬物之神為我們捲起祂的衣袖,那是多美麗的意象。我就想,這是多麼美好的應許。讀完這經文後,我馬上執筆寫下了副歌,『也許是午夜,也許是正午,祂從不會早,也從不會晚。祂會信守諾言。我的經歷足夠告訴我…… 幫助即將臨到。 』 」

56歲的 TonyMac表示,他終於尋回失落多時的希望。「新歌的靈感就這樣一下子來到,我在檢疫隔離期間寫了一些歌, 都是一些傷感的歌曲,因為失去了兒子,寫的都是那黑暗的幽谷。這是第一首帶著盼望的歌,因為我抓住了真正的盼望。」

TobyMac 感謝神讓他去年有時間與家人共聚和反思。「這是一個反思的季節,一切事情的發生,兒子離世,接著是經常在家的日子,對我而言真的是一份禮物。我非常感恩,可以有這麼多時間在家與家人一起,不用常常在外或在錄音室工作,只是單單與妻兒在一起,我為此感恩。」TobyMac也期待重新上路,他將與Tauren Wells、We Are Messengers、Unspoken、Cochren & Co.以及Terrian等一起巡迴演唱。

禱告:願神使用音樂藝術,述說祂奇妙的作為,釋放神的醫治與盼望。

(來源:CBN News, 2021年2月24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佈道電影傳盼望信息 帶領1萬7千人歸主

由美國豐收基督徒團契教會(Harvest Christian Fellowship)主任牧師格雷格.羅利(Greg Laurie)聯席執導的電影《A Rush of Hope》,在9月4至6日舉行了網上電影佈道會,於十多個網上播放平台、節目點播平台以及超過600個電台放映,超過180萬人觀看,打破了該教會30年來年度佈道會參與人數的紀錄。

電影所傳遞的盼望信息正在改變千萬人心。羅利於社交平台發佈的視頻中表示:「我們打破了過往所有的紀錄,更重要的是,團隊收到超過1.7萬個決志回應,人們在觀看後決定跟隨耶穌。在這看似壞消息不斷的一年裡,這是一縷穿透烏雲的陽光,提醒我們,神比疫情或任何我們正在面對的挑戰都要大,祂能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想,祂仍然在扭轉人心。」

電影由豐收基督徒團契教會與艾雲兄弟的國度故事公司(Erwin Brother’s Kingdom Story Company)合作拍攝,深入探討生命問題如:「我爲何存在?」 「死後會怎樣?」「今後還有盼望嗎?」影片加入了羅利激勵人心的信息分享,信仰電影《我仍然相信》 (I Still Believe) 和《橄欖球傳奇》(Woodlawn) 的精華片段,基督徒音樂人傑里米.坎普(Jeremy Camp)、For King & Country和Mercy Me等樂團的表演。

電影上映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奥於9月1 日在推特上寫道:「羅利牧師帶給這國家盼望的信息。」參議員魯比奥也在推特貼文說:「每年羅利牧師都為這國家帶來從神而來的盼望。今年所經歷的試煉和挑戰或許將帶來最大的豐收。」電影將於各大美國電視台以及網絡平台如ION網絡,WGN和LightTV 上映,並會在11月於網上播放平台上架及以DVD形式發行。

自隔離政策開始以來,豐收基督徒團契收到接近11萬個決志信主的回應,他們主要是觀看了豐收教會的網上聚會,這原是教會2020-21期望透過現場聚會達到的目標。

禱告:願神打開人心,認識祂是唯一的盼望和拯救,回轉歸向祂。

(來源:CBN News,2020年9月9日,Eason Pun編譯報導。)

 

 

作蒙福神的兒女(下) -【羊回家】專欄

上回提到父母若能讓孩子從小認識神的話語,生活在神裡面,便能夠得著上好的福份。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讓他們有健康的成長呢?

盼望:父母要帶孩子回到神裡面,與他們同行,使他們有盼望。很多家庭缺乏愛,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不多,又或以目標為本,只關心外在的,例如學業,並沒有跟他們去建立關係。如此成長的孩子因著缺乏愛與關顧,他們會轉向手機或媒體,裡面有很多他們的「朋友」,而長大後也不會關心父母。

美麗:我常常覺得自己的太太是最美麗的,因為她裡面有神的靈,不需用任何化妝品,她的美麗也會自然流露出來。同樣,孩子在神裡面是最美麗的,當他們敬畏神,心裡時常被聖靈充滿,也自然會流露出神美麗的素質。

魅力:年輕人會追求心裡的英雄或明星;追求愛的同時,也希望自己成為被愛慕的對象。當孩子每一天活在神裡面,以祂的信實為糧(詩37:3),他們帶著神的榮耀,生命質素是可羨慕的,自然會吸引不同的人來到他們面前。

決斷:決斷需要對神有信心。一個人在神裡面長大,他會漸漸對神建立信心。像我年少的時候,連跟別人說話也不敢,因為我是一個很自卑的人。但因著我從小開始學習倚靠神,以致能運用神給我的信心去建立生命,今天我知道在祂裡面我什麼都不用怕(腓4:13),我能夠運用神給我的信心去面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同理心:現今社會的生活水準提升了,物質也豐富了,孩子更容易得到他們所需要的。然而個人的需要愈來愈大,會使人變得更自我中心。相反地,如果家長教導孩子去關心別人,瞭解別人的需要,神的愛便充滿他們,使他們成為和平之子。

充滿神的靈:一個孩子是否充滿著神的靈,一下子便可以看出來。活在神裡面的人是很不一樣的,他們不一定是讀書成績很卓越,但因著他們充滿神的靈,他們活出來的生命很不一樣。他們所到之處,都能活出神榮耀的光輝,使人得著益處。

慷慨:我們應當知道神才是一切萬有的擁有者,我們只是神的管家去管理資源,是一個「打理人」。作父母的也應當這樣的教導孩子,把所擁有的與人分享,懂得把資源分給有需要的人,好好運用在神的國度當中,神便會把更多的交在他們手中去管理,得著在神國度裡的豐富。

求神給我們恩典,讓我們能夠在每一天做對的和該做的事情,讓我們跟孩子的關係能夠重新建立起來。現在是復和的時間,是贖回關係的時間,是重建的時間(瑪4:5-6)。不要害怕過去的傷害和一切的艱難,當我們的心態能夠軟化下來,放下自己,神會使我們經歷祂的榮美,必看見祂將要在我們一家所作的工。


馮小滿,註冊職業治療師,本專欄圍繞家庭的不同層面,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家庭為主題,目的是讓人學習在家庭生活中應用神的話,真正享受神的愛。

 

 

創意與突破是信仰本質 與神一同向世界釋放盼望

很多人對基督教信仰的印象是刻板而沉悶;教會過於著重傳統,以舊為美。然而,基督信仰的本質創意有衝突嗎?5月11,建道神學院助理教授陳韋安博士於恩光書院的信仰視角研討日「新世代的創意」為主題神學角度思考基督教信仰與創意的關係。他認為,神所賜予的自由、空間和盼望是創意的基本條件。

創意與順服都出於人的自由

陳韋安首先談到基督教常常從神的創造去理解創意。他指出,神的創造是「從無到有」,是一種轉化,而不是從已有的東西去建構。神所創造的人有神的形象,有靈魂,能夠理性思考;人有自主性,可自行作出選擇;人與神有本體類比性,而且能與神建立關係。神給予人的自由是「順服神的自由」,在舊約的時代服從律法,在新約時代回應救恩。因此在舊約猶太神學中,對律法絕對跟隨就成為自由的根基。在新約中,服從聖靈的律,卻需要人有一種比律法更高的創意。陳指出:「神不單是口述和書上所記的神,更是人類和整體歷史的主。因此我們要更加宏觀,明白耶穌今天仍然面對我們的處境。而跟隨耶穌往往需要冒險,打破舊的方式,是充滿可能性的。」創造和突破既是神的本質,服從與創新當中就必然存在張力。陳總結:「我們既有自由去服從,也需要創意去跟從神的『新』。」

.陳韋安博士

想像是一種美德

另一方面,陳韋安亦引述德國神學家Dorothee Sölle的看法——「想像是一種美德」。Dorothee Sölle曾著書《想像與順服》(Creative Disobedience),論到順服與自主性的關係,更批判教會對順服僵化的觀念。陳指出,想像力不是天賦,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而是自由的一種呈現。想像力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結果,是從教育和經驗中培養出來的。陳說:「耶穌也有很多想像,他打破很多框架,挑戰律法的傳統。耶穌是有『自我』的,卻同時願意放下自己;教會傳統卻喜歡打壓自我。」雖然人會濫用自由,以致充滿創意去犯罪,但陳建議教會可嘗試理解想像是一種美德,是需要教導栽培的品格。「教會過往文化覺得順服為好,但屬靈文化已經轉變。家長式的信仰,要求人必須服從,會叫下一代流失。年青一代主張獨立思考,著重對自主性的栽培,想像力需要在神裡面好好栽培。」自主帶出創意,並非否定律法。律法背後的精神,能夠由創意展現得更好。

盼望叫人看到生命的可能

創意亦牽涉世界與個人的關係,是一個「生命空間」的議題。生命空間不單是在物理上的空間,而是全人靈性發展的空間,彰顯神在空間層面的作為,包括聖靈運行、生命成長、生命的潛力等等,代表著生命的可能性。因此,發現問題是創意的起點,代表現狀有改善的空間。我們要有盼望,才不會被問題擊倒。神就是那位開創空間的神,祂在沙漠中開江河(賽43:19),是做新事的神。因此,創意的源頭是盼望。陳說:「神的空間超越人眼見僅有的空間,盼望使人能夠在僅有的空間中發現神的空間。沒有盼望的人,不能發現神的空間,就不能想像或創新。另一方面,若覺得我們活著的世界已經很好,安於現狀,也是沒盼望的表現。絕望與過於樂觀都是創新的敵人。」

當德國柏林圍牆將東西德分隔的時期,很多人用創意的方法從東柏林到西柏林,可見人為了追求自由,會顯出許多的創意。陳韋安提到,當時有人從東柏林踏鋼線到西柏林、有人飛索、建造氫氣球、用火車偷運人、掘隧道、用假證件、假冒蘇聯軍人等等,各出奇謀,是因為他們有逃離現實的盼望。陳說:「人為得到自由是充滿創意的。自由是神創造人的本性,空間是充滿神的空間,使人是面對世界會有盼望。自由、空間和盼望三者成為創意基本條件。」

信仰視角研討日另設有多個環節,包括基督教藝術家黃喜蓮女士(「喜蓮創作坊」創辦人、前突破機構美術設計師)分享「恩情連繫馬賽克」;劉澤光博士(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副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及方家煌先生(唯獨舞台有限公司聯合藝術總監)透過書法和舞台藝術主講「創意的時空與文化」,從多角度呈現創意在信仰中自由展現的美妙景象。

 

(記者林暐皓報導)

[國度觀點] 信徒要作黑暗中的光

2018年不知不覺已經接近尾聲,回望過去一年,無論香港還是全球局勢,繼續風氣雲湧,戰亂難民、人為災難、奇蹟救援、政治醜聞,以及爭議性科學研究等事件的發生,讓人應接不暇。展望未來,你是感到前路茫茫,還是依然充滿希望?近期移民的討論又再悄悄成為熱議,離開可能並非大家真正付諸行動的計劃,但似乎我們都想藉此幻想,來獲得高壓生活下的一絲喘息。是什麼奪走了我們的平安,生活環境?還是我們的軟弱?但耶穌說,我們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不可少的只有一件,就是選擇那上好福分,是不能被奪去。(參路10:42)

事實上,今年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我們感受到的無所躲藏的壓迫,都向一個方向指證——末後的日子近了。當耶穌即將上十字架之前,在最黑暗的日子臨近之時,祂發出這樣的呼聲:「光在你們中間還有不多的時候,應當趁著有光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你們應當趁著有光,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約12:35)今日我們面對這麼多令人失望的事情時,我們選擇如何回應神的呼聲?究竟是由外面的環境決定我們裡面的信心,還是由內向外發出照耀黑暗的光?「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裏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6:22)眼目定睛何處,決定了我們生命狀態如何,真正使人失卻盼望的,是裡面的黑暗。若是我們裡面的光消失了,耶穌強調,那黑暗是何等的大,離開了真正的光,才是真正黑暗的臨到。

相對中東地區信徒時刻面對死亡威脅,真正的逼迫其實尚未臨到我們,可以預料再往後的日子將有更多艱難險阻。當先知彌迦面對亞述大軍的侵略壓迫,猶大百姓難逃厄運被擄,國力衰敗,一蹶不振之時,他發出這樣的呼喊:「我的仇敵啊,不要向我誇耀。我雖跌倒,卻要起來;我雖坐在黑暗裏,耶和華卻作我的光。」(彌7:8)在士氣低迷的時刻,正是神子民起來爭戰的日子,讓我們學習將目前的困難看作練習場,拿起爭戰的武器,就是神所賜的喜樂、平安和盼望,去打這場得勝的仗。

「穿梭歷史看領導」研討會 平衡靈性與人性,擁抱多元改變視野

早期的華人信徒如何身兼數職,既是牧師,又是商人和高官,牧養教會的同時,在社會發揮影響力?11月18日,由福音證主協會、宣道會屯門堂及領導力培訓學院合辦的「穿梭歷史看領導」研討會與會眾透過歷史探討今日教會及信徒如何在社區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領導力。

從華人牧者歷史看領導力

.陳智衡博士

陳智衡博士從19世紀中香港第一位華人牧師何福堂,以及區鳳墀、黃述芳、彭樂三等華人牧師牧養教會、建立醫院、學校,鄉議局,在商界,政府發揮影響力,甚至積極參與禁鴉片運動等事跡,總結香港早期華人教會領袖在社會中發揮的領導力。這群華人牧者不但在教會,也在社會中發揮信仰影響力,關心有需要的人,愛自己的鄰舍,連結整個社區,處理事宜情理兼備,公正清廉,因此贏取眾人信任。不論在教會、地區組織還是政府,因為信仰和這樣的情操,令很多人願意跟隨,彼此配搭和合作。

呂慶雄博士主要從3個方面就早期教會歷史對今日的教會作出反思。19世紀中後期,當西方傳教士將工作移交華人時,當時的牧者是因應社會的需要而開展各種社區工作。現在香港教會「聖俗二分」的問題頗為嚴重,我們上一代(20世紀初)的教導,受基要主義影響很大,認為賺錢不屬靈。甚或基督徒賺錢多了也有罪疚感。其實做一個會賺錢的基督徒,懂投資的牧師也可以貢獻很大。 另一方面,今日教會要進入社區,了解社區。那段時間的教會,門是打開的,他們與鄰舍建立關係,得到社區信任。而今日我們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基督徒進入社區,需要在靈性和人性間取得平衡。讀經祈禱是很重要,但耶穌同時很強調行道。從耶穌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到耶穌的人性,過平凡人一樣的生活。取得平衡的意思,就是一起生活,了解鄰舍需要。

還有就是堅持真理,擁抱多元。現在我們的思考過於單元,常常只用一種途徑去回應。我們要堅持的是信仰的真理,而做事方式可以按照處境去調整,神會興起不同人用不同方式回應教會和社會的需要。有些人認為教會說話離地,但有些時候是應該「離地」,若果不「離地」怎會有盼望?現在很多時事分析的結果都是令人灰心的,「離地」的好處是放下包袱,發揮創意。當時19世紀末那群牧者沒有太多傳統和歷史包袱,以致可以大膽做很多有創意的社區工作。我們既要離地,又要貼地,要有人性進入社區,又需要好的靈性面對現實不失盼望,才能面對今日的處境。

不平凡的影響力

在隨後的互動演習小組中,呂慶雄博士與會眾一起探討基督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不平凡的影響力。聖經中有很多重要的人是連名字都沒有的。例如向法老推薦約瑟解夢的酒政(創41:9-13)。救起在河中漂流的摩西的法老女兒(出2:5-6)。餵養先知以利亞的窮寡婦;及時改變行程的東方博士;無私奉獻五餅二魚的小孩以及把福音帶到非洲的太監。原來無名的小人物,或者你覺得不重要的事情,如果神使用,那分別就非常大。

.呂慶雄博士

基督徒要在平凡生活中活出不平凡,呂慶雄認為首先應該從以下3方面去改變我們的視野:第一、改變視野——看時機。很多時候,神的時間表與我們的時間表不同,神似乎不回應我們的禱告。傳道書3章11節:「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意思就是神會按著最美好的時間讓你得到應有的滿足。例如亞伯拉罕未看到天上繁星的後裔便離世。大衛被膏立為王,仍要逃避掃羅追殺。耶穌面對逼迫,神時間未到,敵人不能傷害他。我們今日很多時候太心急,用自己的角度去看,然後覺得不可能。神是按照祂的心意去成就一切,而不是我們自己的計算。當我們放下自己的時間表,很多不可能都會被挪走。

第二,改變視野——看別人。馬太福音10章42節提到,就是給小子一杯涼水,也能得賞賜。當我們說要發揮影響力,不要只看自己現時的崗位和做不到的事情,而是多想想我們現在可以做什麼。從身邊微小的事物開始,看看是否有需要你關心的人。第三,改變視野——看自己。路加福音16章10-12節提醒我們是否在已有的事上忠心。在神要求你作出重大調整之前,你是否把握現在的機會,在現在的環境中活出不一樣的生命。羅馬書12章3節提到,要看自己合乎中道。「合乎中道」原文的其中一個解釋是神智清醒,即是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身份,是神所造的,是耶穌寶血買贖的,活著就有意義和價值。

最後,呂慶雄以希伯來書11章32-34節作總結,彼此勉勵。「從軟弱中變為剛強」,是神給我們的福音。今日的社會很透明,要找出我們的軟弱不難,重要的是有主在我們裡面,我們就不一樣。今日人人看社會都覺得沒有希望很軟弱,但神掌管歷史,這就是我們信念,以致我們的視野不一樣,而或許就是這個信念能夠改變我們的社會。

 

(記者何雲深報導)

《一百人的遺書》微電影首映 暨CBN分享2018

視博恩香港(CBN)於11月17日在世界殯儀館舉辦微電影《晨霧漸破曉》首映及分享會。該微電影由CBN「一百人的遺書」事工團隊製作,故事以喪禮為題材,內容講述在媽媽喪禮前夕,爸爸、哥哥及妹妹三人面對至親離逝滿懷思念,在尋找媽媽生前最愛歌曲的過程中,經歷從哀傷轉向盼望。CBN期待透過這微電影與觀眾一起反思「末了未了」的生命之謎,探討死亡與永恆生命的關係和意義。

CBN自2015年推動生命教育事工「一百人的遺書」,是為回應社會上輕生不斷的現象,盼望大眾從新角度思考「遺書」的意義。除了舉辦生命教育活動,如以生死為題的講座、參觀殮房、墳場、遺體防腐計劃等等,CBN亦製作《一百人的遺書》節目,邀請知名人士拍攝,藉他們的生命反思激勵大眾。

首映當天,「一百人的遺書」節目嘉賓,資深藝人何嘉麗小姐分享了她與爸爸的故事。何嘉麗曾在節目中提到她的喪禮上若有一張空櫈,可能是爸爸的,因她與爸爸失去聯絡多年。想不到節目播出後,在神的奇妙安排下,經有心人連結,她與爸爸再次重聚,更把握機會陪伴爸爸在世的最後一段日子,人生再無遺憾。

CBN《星火飛騰》節目主持人萬得康牧師在會中分享信息,從信仰角度講述生命的奧秘。大部分人一生當中都不會怎样思考生命的意義,但總會在某些場合中會思想生命,安息禮拜就是其中之一。一位作家曾說過,唯有我們學會死亡,才會懂得活著。當我們真正了解,每個人都有面對死亡的一天,從人生的終點回望人生的起點時,我們的價值觀可能會完全不同。

大部分彌留的人覺得最遺憾的事情都與物質金錢、名譽地位無關,而是覺得自己花不夠時間在愛的人身上,或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人在生命終點沉澱下來的是一份情。對基督徒來說,能送給別人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個永生的盼望。今生的結束,是永恆生命的開始,這份盼望能替代憂傷的眼淚,讓人心中得平安。

(KRT訊)

(四)認識神的聲音 -【聆聽的藝術】專欄

你能從幾個方式認出神的聲音,包括:祂尋找你的方式、祂話語的關聯性及你裡面結出的聖靈果子。祂通常溫柔地靠近你,尋找你,及叩你心門。神明白你人生中每個景況。縱觀聖經,祂每每告訴祂的子民不要擔心,也不要憂慮。為何不憂慮是如此重要?因為這些想法及情緒是與聖靈對抗。

故此,認識神聲音的第一步,就是明白那聲音並不會令人恐懼或焦慮。聖靈在我們遭受患難的時候安慰我們,祂同時溫柔像鴿子(太3:16),如果我們堅持擔心,祂不會阻止我們的決定。憂慮就像向仇敵禱告——它不斷攪動你,使你相信壞事將降臨在你身上,阻擋你得著從聖靈而來的能力、仁愛與自律。因此,如果一個念頭或感受會令你產生恐懼或焦慮,那就不是神的聲音。

神的聲音會因我們所犯的罪責備我們,但從不定我們罪。責備與定罪的差異在哪裡?神藉聖靈的責備是提醒你,某些你曾做或忘記做的事是錯的。神的責備,是為了帶來良好的改變,使我們在神面前真誠的悔改。當你承認你需要改變,你會對未來充滿盼望。責備是為了處理特定的問題,讓你透過靈或魂回應,以引領你更親近神為目標。另一方面,定罪是從仇敵而來的,讓你覺得神因你的過犯而惱怒你或拒絕你。定罪如同具破壞性的批評,並不為你的處境灌輸希望。

其次,你能認出神的聲音,因祂所說的話與你正面對的困難息息相關。聖靈會給你嶄新角度去看待目前的困難或一個人。神知道為何你的老闆惱怒於你或為何你的房子賣不出去。祂希望你尋求祂,按祂旨意祈求,並等待祂的智慧與指引。第三,你能透過你裡面結出的聖靈果子認出祂的聲音。舉個例子,你意識到一個陌生人的需要,很想用比平常更多的愛去鼓勵他。人子為服事而來,藉著祂的聲音,你對別人的需要愈來愈敏銳,這是很自然的事。正如耶穌也被內心對人的憐憫所感動,聖靈會在你裡面產生同理心。

聖靈透過提醒我們的軟弱和過犯使我們謙卑。(參箴3:34及雅4:6-8)這使我們更有同理心,更平易近人,從思想裡遠離驕傲。簡單來說,聖靈透過耶穌賜我們的恩典,顯明神的愛。每天我們穿戴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弗6:14),同時聖靈提醒我們在耶穌基督裡的公義。

聽到神輕柔、微小的聲音會越發堅固你的信心,如同看見神向你開啟祂的道路。即使在神修正我們的時刻,你依然要學習信任祂,尋求祂的鼓勵及啟示的話語。因與神相交的結果,就是你內心將會充滿平安,而出於平安所作的決定使我們結果子更多。


文@約翰.保羅.傑克遜(John Paul Jackson),國際基督教先知性領袖,國際溪水事工(Streams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創辦人

培靈奮興會2018 信靠耶穌 行出使命門徒人生

一年一度的「港九培靈研經會」於今年8月1至10日舉行,主題是「榮耀的人生」,一連十晚的奮興會由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陳世欽牧師主講「使命門徒的人生」,指出信徒在信仰、生活及使命這三方面應如何結合及落實,行出真正使命門徒的生命。

重思信靠耶穌的意義

在信仰方面,陳世欽牧師指出,第一個重要信仰意義:「信靠耶穌」是一個有要求的選擇。保羅在歌羅西書2章6節說:「你們既然接受耶穌基督就當遵祂而行。」基督徒的信仰是有要求的,要放下自我,接受耶穌,認識耶穌是我們的拯救,認識祂是絕對獨一,是全能的,是有王權的。其次,基督徒的信仰是有規則的。信徒生命要生根於神,然後用祂的話建造,與祂建立堅固的信心與關係,無論生活順逆都要感恩。另外,基督徒的信仰是有考驗的,在信仰的路上要持續分辨及持守真理。

活出不再一樣的生命

在生命方面,陳指出,信靠耶穌的人,就是新造的人,「新」強調的就是要把基督裡不一樣的生命呈現出來。保羅在歌羅西書3章3節刻意強調「你們已經死了」,就是說信徒要實現不一樣的生命,首先是走出昨天的捆鎖,放棄過去的生活方式,從罪中得著釋放。接著,陳強調信徒的生命當「求」和「思念」上面的事。意思是,得著基督好像得著至寶,天天思念祂,每一個生命的時刻都需要主,這樣的生活就是履行今天的責任。最後,信徒的生命要擁抱明天的盼望。就是仰望耶穌基督的第二次再來,祂將要施行公義的審判,任何的不公、不義都將要過去。這個盼望讓我們在任何困難中抬起頭仰望耶穌,令我們擁有不再一樣的生活。

門徒的使命人生

使命方面,陳指出將信仰、生命、使命結合並落實的重要性,「信靠耶穌基督就是刻意天天走進人群,把聖經信仰的價值觀在與人建立關係當中將耶穌活現出來,而且是帶著使命,讓人在我們身上聽見、看見、感受並信靠耶穌。信仰強調的是關係。關係必須要在現實生活中呈現,所以信仰涵蓋生活每一個層面。要將耶穌基督帶入我們的信仰、婚姻、家庭、職場、社交生活,走進人群、走向世界,完成耶穌基督交托給我們的大使命。這就是一個榮耀神的人生,不單只停留在教會中讚美、敬拜、團契、服侍神。」

陳引用使徒行傳1章8節及馬太福音28章「大使命」的經文,指出實踐使命的第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必須與基督有個人生命關係。「我們與基督有沒有個人生命的經歷?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一定要從『認罪悔改』開始,從舊約到新約都是如此——承認生命中的軟弱、罪惡與破口,承認我們與人的關係軟弱和破口,最終承認與愛我們的神之間的軟弱與破口,認罪悔改。」認罪會帶來和好與復興。

第二,必須刻意落實跨文化的差傳,因為神的心意是萬國萬民。陳指出,華人在差傳上不要只留意華人的龐大人口,估計到了2020年,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而世上的75億人口中,有17億是穆斯林,有11億是印度教徒,有3億多是少數民族,這30多億的人口都是福音未得之民。他說,「今天神把世界帶到香港。你看見嗎?」他指出弟兄姊妹即使在香港生活,也有不少跨文化的差傳機會,例如港人喜歡外遊,會否在旅程中關注一下其他族群屬靈情況和需要,或是向本地50萬的外藉家傭(菲傭、泰傭、印傭)傳福音等。

第三,亦要必須謙卑大膽依賴聖靈大能,「耶穌從來沒有讓你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傳福音,因為福音和差傳本身就是一場屬靈爭戰,全然不在於我們有多少人才,關鍵在於『當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陳牧師指出「要繼續強調聖靈的能力;至於聖靈能力的彰顯是怎樣的形式,那就在乎聖靈的主權……聖靈能力的彰顯,與我們降服主的主權是成正比的,我們看初期教會的發展便會發現,我們越多放下自己,聖靈越多給我們感動。」在依賴聖靈大能上,定要順從耶穌基督,不可靠自己,將「把自己交在祂手中」,就如彼得,悖聽到耶穌吩咐他下網,即使他理性知道進入「水深之處」根本不可能打到魚,但他順從耶穌基督,因此經歷神的能力,「他(彼得)願意順從,神就使用他。」

最後,在履行使命上,要單純信靠並抓信神的應許。「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徒1:11)。陳指,每個跟隨耶穌的門徒都確定相信耶穌基督必再來,這也是初期教會走出去的動力。因為祂必再來,就對信仰生活產生了迫切感和肯定感,令弟兄姊妹工作的機會不多,搶救人靈魂的時間也不多,要勇敢向前,把握機會。

 

(記者王麗媚報導,部分內容摘自「港九培靈研經會」網頁)

電影《想更認識你》 見證上帝愛與寬恕

電影《想更認識你》改編自MercyMe樂團雙白金暢銷基督教歌曲《I Can Only Imagine》的創作背景故事。主音巴特(傑麥可芬利飾)在嚴父亞瑟(丹尼斯奎德 飾)的高壓教育下成長,無論他如何討好父親,亞瑟的心就像一道高牆,擋在他們父子之間,不讓巴特輕易接近。他傷心難過,也曾逃避,但音樂與信仰改變了他:音樂讓他有勇氣面對一切,而信仰讓他了解父親到過世前都說不出口的愛。電影提醒我們把握時間,讓苦難化為靈感,讓傷害被愛治療。

4月11日,影音使團於奧海城the sky戲院舉辦電影《想更認識你》的教牧友好試映,過百位教牧、長執及友好到場觀影。影音使團總幹事袁文輝先生表示:「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未能像天父一樣愛我們,因著人的軟弱,每個家庭有不同的問題,導致我們覺得父母的愛是扭曲了,失落了,取而代之是很多的傷痕,仇恨出現。《想更認識你》正正帶出福音能夠改變人,能夠改變令人絕望的關係。」電影將於5月24日在香港上映,影音使團鼓勵教會、機構、信徒團體參與包場計劃,祝福身邊的親友及眾社群!

(八)十二眾子的祝福——流便與利未的命途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上篇文章談論命運、命定與命途,簡單的說,沒有所謂注定的命運;神的命定是祂至高無上的旨意,人不能改變,但是人的回應會影響自己的命途。雅各臨死時給十二眾子的祝福,對照一下他們和後代的命途,可作為命途的個案研究。

創世記四十九章記載雅各給十二眾子祝福。他叫了眾兒子來,要將他們「日後必遇的事」告訴他們。祝福是有預言的性質,宣告神命定要發生的事情。「日後」是幾十年後、幾百年後、一千年後、末世?都有可能,或是在不同的時代發生。

大部分的祝福都很好,只是長子、次子、三子卻得到惡評。首先,雅各指出流便本來有尊榮,身為長子,有美好的命定,但因放縱情慾,「滾沸如水」,失去居首位福氣。創世記三十五章22節說,流便與雅各的妾辟拉同寢,而這事雅各是知道的。歷代志上五章1節指,流便的淫行是長子名分轉給約瑟的原因。「滾沸如水」的性情使他失去長子名分所應得的雙份產業,豐盛打了大折扣。「滾沸如水」是什麼意思呢?創世記四十九章4節在 Orthodox Jewish Bible是這樣的開頭:「像水那樣的不穩定,你將不能有卓越成就(中譯:Unstable as mayim, thou shalt not excel)。流便的淫亂罪行是「不穩定」性情所生出來的結果,他任由肉體性情支配他的人生。即使神命定我們對世界有影響力,但老我性情會使我們失去這屬靈位置。

當雅各祝福西緬和利未時,竟重提他們多年前的謀殺案,事件記載在創三十四章。兩兄弟的暴烈性情淹蓋理性,帶來極大的摧毁。在創世記四十九章7節,雅各預告這兩兄弟的命途:「他們的怒氣暴烈可咒,他們的忿恨殘忍可詛!我要使他們分居在雅各家裡,散住在以色列地中。」

以色列人開始有會幕的宗教生活時,利未人便擔任祭司,到了分地的時候,他們沒有份兒,只是從其他支派中獲得四十八座城邑,所以真的是「散住」在以色列地中。雖然如此,這不是咒詛,因為神要成為他們的產業,其實是更美好的祝福。在物質上,他們確實如雅各所預言的,但屬靈上,神改寫了一切,無業無地,卻有神,有神就有一切的豐盛。

利未後代的命途為何會被扭轉?出埃及記三十二章記載,摩西從西乃山上回來,拿著兩塊法版,看見以色列人拜牛犢,怒不可遏,要求他們講出立場,誰是屬耶和華,就站到他那裡,只有利末支派回應他,之後他們照摩西的話,在以色列人中間進行大清洗。在叛逆的全民反抗運動如火如荼之時,利未支派選擇順服神。後來在迦南地,分地沒有份兒,卻擁有更超然的祝福,他們是神揀選的祭司。

今天是昨天栽種的結局。你可能會因為人生仍有很多殘缺,而感到氣餒,你明明很努力過聖潔的生活,但有些壞的情況仍然持續,神的祝福好像不是全然發生在你身上。請記住,利未人雖然無地,但祭司身分使他們的命途大幅度扭轉,我們還未到完全得贖的時候,不要被今生今世的遺憾使我們輕看了神的更大賜福。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七)命運、命定與命途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多年前在神學院的課堂上,第一次聽聞盼望神學。老師非常敬仰德國神學家莫特曼,從他的生平細說到神學思想。有點慚愧,我已記不起他的講學內容,但一直沒忘記那個晚上,下課後,踏著輕快的腳步回家,心情無比輕鬆,好像人生突然充滿希望。其實,我當時並不很了解莫特曼的盼望神學(只是一堂課啊,至今也不很了解),但老師很了不起,一句簡單的說話有如一道亮光的威力,這句話在我印象中是這樣的:我們的未來是開放的,並不是一切都注定了。就在回家的路上,我發現命運注定論過去一直藏在心裡。

當然我並不是說,人可以完全支配自己的人生。我不(也不敢)否定神的主權,祂掌管明天、世界和我們的人生。是的,我們不能改變神。神的旨意確實不變,但問題是,誰可以完全知道神的終極心意呢?當神叫亞伯拉罕將以撒獻為祭時,並沒說祂已預備了一頭羊,請他放心上山。神有主權在何時向何人啟示祂的心意,但因我們沒有全知能力,有時候會感到迷茫,好像神原本說計劃一,結果做出來的是計劃二。

傳統教會很少使用「命定」這詞語,反而聖靈更新教會十分熱愛,什麼都加上「命定」,感覺上很有(神的)權柄。神命定什麼,就必發生!禱告用上「命定」詞語,威力非凡。但命定是什麼意思呢?我有時候幽默地跟人說:「保羅說,我們命定原是受苦。」你聽了,還喜歡說「命定」嗎?但好消息是,聖經中提到「命定」的事情,大都是指向神至高無上的旨意,大都是對人的美好心意。

談論「命定」,很多時候會加入對「預知」、「命運」、「自由意志」等的討論,可以去到很抽象的神學或哲學層面,甚至將加爾文的命定論翻出來討論,再討論。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在這裡,我只想以約瑟的一句話作為探討命定與命途的起點。在創世記四十一章32節,他向法老說:

「至於法老兩回做夢,是因神命定這事,而且必速速成就。」

約瑟使用「命定」指出掌管歷史的是神,祂定了一個計劃,在祂主權下,必然發生。神為國家、民族和個人,預先定出計劃,其中可能出現危難和困苦,但終極心意是帶來拯救。但人是有回應的責任,我們的選擇和行為往往影響自己的命途。

保羅很喜歡說「命定」,欽定本新約中出現七次命定,其中六次是在保羅的書信上。「命定」希臘原文proorizo 來自兩個字根,一個是pro,有「預先」[1]意思,另一個是horizó,有「設定界線」的意思。horizó與英文horizon很相似嗎?我們肉眼所看到的地平線,是天與地接連的界線。摩西因為犯錯,而不能進入應許之地,但在離世前,神做了一件讓人感動的事,祂帶摩西上山頂飽覽湖光山色。亞伯拉罕俯瞰全景,盡頭是地平線,眼所見的是神「命定」賜給他和他的後代的。

神為人「預先設立界線」,這是祂不變的旨意,祂說賜給誰,就給誰,沒有人能改變神的心意,沒有人能影響祂的計劃,這是命定。但十二支派如何分地,如何實質地享受到神命定的福,則是有人為的因素,在乎他們是不是願意順服神,跟從神,與神同行,而結局就是他們的命途。命途不是完全由人自己能決定的,受制於神的永恆命定,祂預先設定了界線,但命途卻又是人自己栽種的結果,因著人的順服或叛逆而有所不同。在這方面,雅各十二眾子和後代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的個案。(下期待續)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Kingdom LIFE】不被「永久傷殘」限制 宣揚運動改變人生

缺乏運動對身體健康不利,是幾乎人人都知道的事實,可是仍有不少香港人懶得去做運動。今期Kingdom Life受訪者吳凱琪卻極為熱愛運動,即使被醫生「宣判」了永久傷殘,仍然冒生命危險克服障礙再次參與運動。她面對逆境的無比勇氣,必定能激勵從不運動的人踏出第一步。

從運動健將到永久傷殘

吳凱琪自言,她自小就喜愛運動,並有打不死精神,不輕易放棄。「以往我什麼運動都會參與,也覺得自己很有天份,每玩一種新運動,都很容易上手。」她曾是學校籃球校隊成員,也曾被職業籃球隊招攬,及後更前往外國組織球隊。「直到病發,頓時覺得世界變成灰色!」2007年,吳凱琪因先天性腦血管畸形而突然中風,切除部份小腦組織,不單止無法再做運動,更連走路、吃飯、上廁所的基本生活技能都失去了。

常人面對如此的絕境,要重新振作談何容易,而自小認識耶穌的吳凱琪坦言,是信仰令她走出黑暗。「我會用以前讀過的聖經來鼓勵自己。」她的孖生妹妹見證著整個過程,從她發病到做手術,再陷入半昏迷的狀態,都一直在姐姐的身邊支持著她,更帶弟兄姊妹來為她禱告。「即使我半昏迷,聽不清楚他們說什麼,也覺得他們很好,再加上妹妹的支持,令我再有力量去為自己付出!」

krt322-13a醫生曾判斷吳凱琪永久傷殘

從永久傷殘變回運動健將

當時醫生已斷定吳凱琪永久傷殘,她連走路、拿一張椅、倒一杯水都需要重新練習,甚至說話也無法清晰表達,組織能力非常弱。雖然她行為上做不到,但裡面卻仍有努力嘗試的想法,首先是多吃東西,令自己四肢更有力。「吃完又嘔,嘔完又吃,即使情況如此惡劣,我仍然繼續堅決去做!」為了鍛鍊腦筋,她更不停說話。即使身邊沒有人聽得明白她說什麼,她仍然堅持繼續說。她又常常借護士扶她去洗手間的機會,多練習走路。「即使是去洗手間都要練習。」她在外國醫院就醫一個月,其後回港繼續接受治療,從躺在病床上,到坐輪椅,到後來慢慢站起來,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康復歷程。

回憶起當初的復康之路,吳凱琪形容是「百般滋味在心頭」。許多人在絕望中只看見「不可能」,但吳凱琪面對永久傷殘的「宣判」,不單止沒有就此放棄自己,更對人生仍然抱有夢想,仍希望參與不同運動。「首先必須勇敢接受事情!」她在自己的限制之上重新出發,從最簡單的行動開始做起,繼而再針對自己的弱項參與一些運動,例如知道自己視力不足,便嘗試射箭去鍛鍊視覺,又打乒乓球去鍛鍊自己的反應。「我常常跟家人說,即使我真的下半身癱瘓了,我也不會不開心,因為我仍然可以打輪椅籃球!」她說,「許多時候都是我們自設限制,其實只要稍為改變一下,沒有什麼是困難的!」從不能走路到可以再次跑步,到後來參加馬拉松,甚至是跑樓梯,吳凱琪說:「怎會沒有可能?」

永遠別覺得自己「不行」

即使醫生判斷她仍有突然爆血管的可能,她仍然堅持嘗試不同的運動。「就算是要爆血管,我也要在運動場上爆!」是什麼令吳凱琪對運動有這麼大的熱情?「運動後出一身汗,不但可以令體重減輕,更可以令人感到輕鬆快樂。」她又認為,跟別人一起參與運動,能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

談到現時的夢想,吳凱琪希望能推動更多人一起做運動。她認為,做運動令人身心健康,可以減免許多不開心事情的發生。許多人甚至連簡單的運動都不願意做,吳凱琪覺得凡事先別覺得自己「不行」,最重要是願意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吳凱琪參加跑樓梯比賽
吳凱琪參加跑樓梯比賽

吳凱琪在偶然機會下被提名參選由「運動改變人生基金會」主辦的「運動改變人生大獎」,更被邀到各學校分享自己的故事。該獎勵計劃藉著發掘及嘉獎「以運動改變生命」的真實奮鬥故事,對在人生路上,突破自己,自強,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的生命鬥士給予認同及支持。同時鼓勵大眾以得獎者為目標,令運動精神得以延續,以生命影響生命。

(記者陳淑安報道)

 

 

[國度觀點] 預苦、苦難與神的沈默

苦路是中世紀教會為來到耶路撒冷朝聖的信徒而構想出來的靈性操練,藉如親歷其境的活動進行默想,紀念主耶穌的受難。這是聖化空間的信仰實踐,將空間分別出來,賦與信仰的內涵。苦路默想每天皆可進行,而剛開始的預苦期,則一年一次,是聖化時間的信仰實踐,將時間分別出來,賦與信仰的內涵。

預苦期的傳統始於四世紀的教會,後來演變為四十天的節期,始於聖灰日,終於復活節。在預苦期內,信徒特別抽出時間禱告和懺悔,反省生命,深刻認識耶穌的受苦意義。二十一世紀,社會文明制度和科技發展大大減少人類的痛苦經歷,但現代人忍受痛苦的能力更低,人生和生活的各樣決定都是為避開受苦,甚至一點兒的不舒適,先苦後甜的傳統智慧已不復在,築起的是無痛的烏托邦的幻象。預苦期的屬靈操練不僅使人靠近神,更是抗衡今天的追求無痛文化,勇敢承認人生有苦難,然而又不止於此,黑夜後將有黎明,相信我們的指望是在於神,生命在祂,復活也在祂。

受苦可以讓人更深經歷神,但若然神只有沈默,就進入信心的最大試驗。2月,講述日本17世紀幕府時代的葡萄牙神父被迫害的電影《沈默》舉行首映。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在80年代拍攝《基督的最後誘惑》,對耶穌的人性的荒謬想像,曾受到教會的猛烈批評,而《沈默》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以殉道與見證為主題,但也是探討人性的脆弱。當時日本信徒因不願叛教而遭酷刑,苦難當前,神父所感受到的卻是一位沈默的神。當神沈默,人能忍受苦痛的程度受到最大的考驗,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出忍耐。啟示錄預示一連串苦難,同時又指出信心是如火煉淨後的真金。

受苦節也許是苦難的預習,今天全球局勢微妙地改變,我們的信心不在於聽見多少先知預言,認識多少聖經知識,禁食禱告多少時間,更在於身處黑暗的時代,我們是否確實相信與耶穌同受苦,末後必與祂同享榮耀?在信心的真實考驗來到之前,預苦是其中一樣屬靈準備。

帶著盼望的堅忍 -【愛有道】專欄

初生嬰兒的母親為了母乳餵哺,又要兼顧一個幼兒,每天只有三四小時的睡眠,承受著巨大的體力與精神的壓力,幾近崩潰。有什麼力量支撐著她繼續堅持這份母職呢?

想到自己的媽媽育養兄弟姊妹四人,一個人頂著家務,照顧孩子,還要跟丈夫一起經營小店。她是怎樣走過來的呢?印象中,媽媽是個硬性子的人,雖然經常嘮叨,甚至責罵孩子不聽話,但絕少發怨言,抱怨生下孩子。現在看著兒孫滿堂,她更是笑逐顏開,數算著昔日孩子兒時的光景,沒有嘆息,只有歡樂。她說一切彷如昨日一般,沒想到一晃眼,孩子都長大了。

面對眼前的難處,好像挪不開的巨石,阻擋了視線,看不到遠處的出路,本能的反應是埋怨,更甚的是放棄。育養孩子的階段漫長,無助無力是父母常有的感覺,支撐著他們肩負重任,勉力前進的除了對孩子的愛與責任之外,還有是存著盼望,讓他們的心靈視野跨越眼前的障礙,看到不可知的未來――孩子長大了,他們可以享受辛勞的成果,再苦的日子都變作甘甜。

盼望源於信念,父母要相信孩子是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他們將會傳承家庭的系統,社會的建設,父母是橋樑,讓孩子在其上安穩走過,邁向明天。父母要相信今天弱小頑皮的小孩,長大了就不一樣,他們會如蝴蝶蛻變,變得年輕力壯,處事有度。相對於天生天養的觀念,更相信孩子是上主的恩賜,衪更會賜我們教養的智慧。

感激有父母前人留下佳美的腳蹤,讓我們接繼育養下一代的棒時,從自身的成長中,看見孩子將來的影兒,帶著盼望的堅忍,等候孩子從襁褓走向自立。
文@徐惠儀